找到相关内容374篇,用时4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金山教授之说与感想(注一)

      ──十四年十一月在日本高野山大学讲──   一、佛教之根本何在?曰:佛智境界,即指大觉之地位,是即为证之离言自性。为表现此证之离言自性,应千差万别之机类,说大小乘之法门,然穷极则在开示众生未具之离言自性。   二、于斯、起各教祖及高僧之判释,乃当然之理。如世尊初说证时,阿难、迦叶听之,一如世尊教敕,影入于心,而证移焉。其渐次现于文字,随根机之差别,而成种种体系,随变移发达...

    太虚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40539582.html
  • 医有彻始彻终之理

      或问曰:医道至繁,何以得其要领,而执简以驭繁也?   余曰:病不在人身之外,而在人身之中。子试静坐观,从头面推想,胸至足;从足跟推想,背至头;从皮肉推想,至筋骨脏腑,...此,则投治得宜矣。又外感之邪,自外而入,宜泻不宜补;内伤之邪,而出,宜补不宜泻。然而,泻之中有补,补之中有泻,此皆治法之权衡也。又有似症,如火似水,水似火,金似木,木似金,虚似实,实似虚,不可以不...

    清·程国彭

    |中医|医理|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2/1008457813.html
  • 学人缘起正见的确立

    有契证、证契、证会、证悟、证入等语词。又证之境地,乃唯有自己体验之意,故有己证、证、证之称。就能证而言,称为证智、证知。对修因而言,称为证得、证果。对教法或教道而言,则称证法或证道。  关于“信...实证的重要特征就在于上面所说之“唯有自己体验之意”。本人在上文中所要强调的是,我们这些轮回中的众生,因业力故,能亲自体验之五蕴诸法同如来相比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即使我们能完全亲见到自己所体验到的一切...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1347447.html
  • 唯识中道义

    非空非有,中道义立。虽然,无论其为三性相望谈中道,抑生性各别谈中道,毕竟皆藉空有又非空非有等言诠显中道,故称之为言诠中道。至若理智冥合之真胜义谛,为无分别智所证,非言诠之所及情识之所测,所谓有无俱...

    黄忏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24848265.html
  • 《相宗络索》初探

    识一段灵光之体相为我,全遮圆成无垢之全体;由此坚持之力,一切染品,皆从此起。故梵云末那,唐云染。”又说:“第八阿赖耶识,本等昭昭灵灵,可以识知一切者,本是真如之智,因七识执之为我,遂于广大无边中现此识量,而受七识之染,生起六识,流注前五。此识从四缘生,若不作意,则此识虽在而若忘;作意,乃觉此识之光,可以照境,不如七识之执滞不忘。”充分说明“因七识执之为我,”遂“从真如变阿赖耶为一变,”...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34559911.html
  • 什么是阿赖耶识博

    缘故。有情执为我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相。摄持因果为相故。此识相,分位虽多;藏识过重,是故偏说。 五解 成唯识论三卷九页云:此第八识,或名阿赖耶。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 六解 成唯识论三卷十二页云:由此本识、具诸种子,故能摄藏诸杂染法。依斯建立阿赖耶名。非如胜性、转为大等。种子与果,体非一故。能依所依...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25176670.html
  • 日本权田大僧正八秩开七寿文

    萨埵灌顶。自是而南阎浮提。始有吾佛证智三摩地法。又数百年。当唐之总叶。金刚智、善无畏、不空三藏。先后入唐。得人主崇仰。敷其神化。而教遂大盛于中国。日本有弘法大师空海者。得大日经七卷于久米东塔。遂入唐...。大僧正之证智。非末学远僻之人所能窥仰万一矣。而即其广学博着。盖已无让于兴教也。吾国密教。慧果而后。日赴式微。宋虽有施护天息灾诸公振起。而亦传衍靡盛。至明祖禁开坛。而此教遂绝。近世民间所孤行者。惟...

    王弘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062080230.html
  • 宗教互通(中)——谈佛学研究涉及的几个问题

    从心上著力。佛教透过治心来完成自我人格的圆满,对于存在的把握走的完全是一条证的路。  佛教与科学的关系是个大问题,要  将其讲清、理顺并非易事。近代以来此间题不知多少人为之困惑,伤透脑筋。科学的...在于自我欲望的满足。总之,科学的立场导出其方法论是人物相离、主客对立的。  佛教所重在心,不管是真心也好,妄心也罢,一切都从心上著力。佛教通过治心来完成自我人格的圆满,对于存在的把握走的完全是一条证...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10165029.html
  • 阿赖耶识

    执藏者第七识无始以来,迷执此识为我故,以我爱缘执义称执藏。犹如金银等藏,为人坚守。即第七现行者能执藏,第八现行者所执藏。此亦现现相望,称第八识之现行为执藏。有此三义,故名此识为阿赖耶识。然义虽具...有二类三法。二类者,执受与处。三者法,种子有根身器世界也。第八识由善恶业之资助生某果体时,变为种及有根身,外变为器界。即以所变为所缘,能缘之见分仗之而起。此能缘所缘,俱识体生之作用,非心外法,...

    黄忏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24848264.html
  • 一杯清缘韵禅意--明奘法师马来西亚弘法行(二)

    茶会就如行云流水般的舒展开了。 关于禅茶会主题的对话:外在的酷热可以用空调来调节,内心的热恼该如何化解呢?有没有一种清凉能够无所依赖、而生而又持久恒新呢?或许这个真正的清凉只有来自我们的...具足的智慧让我们的心逐渐清明,而宇宙万物皆由真心随缘显现的道理我们就会慢慢体会,于是我们知道:清凉来自我们内心而不是外在,一颗什么样的心就会感召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准备好了吗” ...

    明畅、惜惜

    |明奘法师|柏林禅寺|禅茶|

    http://www.fjdh.cn/bnznews/2005/11/1634032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