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76篇,用时76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大乘菩萨心行与佛教女性观

    大乘菩萨心行与佛教女性观  杨孝容  佛教大乘思想产生于案达罗和笈多王朝(公元50-400年)时期的南印和北印。这两个王朝重视传统婆罗门教,却较轻视佛教,致使其更多向饱受贫穷和压迫的下层社会传教。...菩提义如前,萨埵(sattv)义有情众生。菩萨则指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终至彻底觉悟的有情众生,但同时也含令有情众生觉悟之意。不懈不息、勇猛精进、勤求菩提乃菩萨本色。菩萨“上求菩提”的过程中也需“下化众生”...

    杨孝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11167429.html
  • 护生的菩萨心行,向死的洒脱自在

      护生的菩萨心行,向死的洒脱自在   林朝成(成功大学中文系教授)   民国72年3月,跟随着杨政河教授,拜见导师,请教法义。当天清早,“华雨精舍”一片宁静,导师的从容流露出智慧的风采。因杨教授的引介,我们台大哲学所的三个研究生有幸归依导师。导师随缘开示,以清亮的语调,教导我们“从今乃至命终,护生”的宗旨。导师简短地说明护生是佛弟子的根本信仰,菩萨心行也是在不忍众生苦的悲愿中,...

    林朝成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6550188600.html
  • 大乘菩萨心行与理想的佛教女性观

    大乘菩萨心行与理想的佛教女性观   杨孝容   勤修菩萨道  佛教大乘思想产生于案达罗和笈多王朝(公元50-400年)时期的南印和北印。这两个王朝重视传统婆罗门教,却较轻视佛教,致使其更多向饱受...Bodhisattva略称,菩提义如前,萨埵(sattv)义有情众生。菩萨则指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终至彻底觉悟的有情众生,但同时也含令有情众生觉悟之意。不懈不息、勇猛精进、勤求菩提乃菩萨本色。菩萨“上求菩提...

    杨孝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000363160.html
  • 乘愿而来的圣人——《唐卡中的西藏活佛》代序

    自己的解脱与快乐,而且心怀帮助一切众生共同解脱的广大弘愿;不仅重视开发解脱所必须的特殊智慧,更重视舍己救人的无尽爱心。正是这割肉喂鹰、舍身饲虎般惊天地泣鬼神的菩萨心行,缔造了无数乘愿而来的圣人。  ...因为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星。”正是这与其他宗教“信者得救”迥异的独特教导,佛陀顺应不同众生的素质,传授了向往轮回快乐的下士道、独善其身解脱轮回之苦的中士道及兼济天下普利群生的菩萨上士道等教诫。这些教诫被...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6383685621.html
  • 佛教的入世之道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道理。随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实质。形式与实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出佛教徒的修行风采。修行的实质应该是佛教大慈大悲的菩萨心行和济世度人的崇高智慧。然而,佛教界却存在着“貌合而...就是在佛教的四众弟子中广泛宣扬和确立佛教的根本精神,充分发挥大乘佛教积极化世导俗的菩萨心行,树立崇高的信仰追求和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并贯穿于整个的信仰活动之中,用美好的人格形象去感染人、教化人、引导人、...

    释 索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15952238.html
  • 贝诺法王开示 为何要学佛

    心的别名。不住一切相的真(胜义)空见。孕育于悲愿中而成长的空慧,不是沈空滞寂,是善巧的大方便。有了这,才能成就慈悲行,才能成就无上菩提果。我们发心学佛,不论在家出家,都要从菩萨心行去修学,『大涅盘经』...得其中;取法乎中,则得其下。学佛,先学做一好人,这是正确的;若只想做一个好人,心就满足,结果每是仅得其下。所以,学佛不但要做一好人,先要明白佛法中五乘道理,五乘:即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人天...

    贝诺法王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8503688794.html
  • 印光大师为何推崇

      印光大师说:“太上感应篇,摄取惠吉逆凶,福善祸淫之至理,发为掀天动地触目惊心之议论,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为善者得何善报,为恶者得何恶报,洞悉根源,明若观火。且愚人之不肯为善,而任意作恶者,盖以自私自利之心使之然也。今之自私自利者,反为失大利益,得大祸殃,敢不勉为良善,以期祸灭福集乎!由是言之,此书之益人也深矣。”又说:“此书究极而论,止乎成仙,若以大菩萨心行之,则可以超凡入圣,了脱生死...

    唐湘清

    |太上感应篇|教育|印光|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5/21260822895.html
  • 初步探讨当代寺院的道风建设

    社会价值的实现,关键因素在于寺院的主体——僧侣。僧侣只有通过自身积极行持及如理教化去影响信众。发挥积极的利世度人的菩萨心行,从而树立起崇高的人格形象,才能充分发挥都市寺院应有的社会价值和服务功能。 ...

    中峰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44146053.html
  • 二十一世纪佛教僧伽教育的愿景

    人品与学识,与不辞辛劳为法牺牲的愿行,也就是要行解相应、学德兼优与发菩萨心行菩萨道。   但现在的僧伽,除了佛学的造诣渊博、品德修养高深,又有舍己为人的精神之外,还要具备现代化的科学知识,才有办法应付...佛教、住持正法、弘法利生的僧伽,除了要有品德的修养之外,必须具备下列的教育训练。 佛教仪式的学习 仪式是宗教实践修炼的一部分,要有仪式才能成为宗教,佛教也不例外。佛教的仪式有早晚课诵、佛菩萨圣诞祝圣仪...

    净心长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30349752.html
  • 净嵩法师(李元松)示寂感言

    哀戚之情,而为向道之念。   元松尝言:「是非真假已忘却,独留情义落江湖。」自其夙昔光明炽烈之菩萨心行以观,想必不忍于上生安养之后,长弃五浊众生于江湖之中。是以祈愿元松,早早修至阿惟越致,回入娑婆,作...意义,并自署名为「信佛人」,皈依弥陀本愿。其次对「人间佛教」之菩萨典范,亦致予高度之推崇焉。乃进于二○○一年四月二十六日,皈依于印顺导师座下,法名「慧诚」。厥后更与慈济师友、弘誓学团携手合作,破妖氛以...

    释昭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12153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