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2篇,用时97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教徒对世间相护法的态度

      在藏传佛教中,有着众多的护法众。从性质角度说,大概有三种类型的护法:超世护法、世间相护法和纯世间护法。   纯世间护法一般多为世间具有很大力量之鬼神,有些是自愿护持佛教,有些则是被佛教大师所降伏而受命护持佛教。   出世间护法也叫智慧护法,一般都是佛菩萨的化现,或者至少是见道以上的圣者。这些护法除了护持佛教以外,还会帮助修学佛法者,给他们创造有利的学修条件,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各种障碍...

    喜饶嘉措

    |护法|藏传佛教|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7/15572226022.html
  • 佛教徒对世间相护法的态度

      佛教徒对世间相护法的态度   在藏传佛教中,有着众多的护法众。从性质角度说,大概有三种类型的护法:超世护法、世间相护法和纯世间护法。纯世间护法一般多为世间具有很大力量之鬼神,有些是自愿护持佛教,有些则是被佛教大师所降伏而受命护持佛教。出世间护法也叫智慧护法,一般都是佛菩萨的化现,或者至少是见道以上的圣者。这些护法除了护持佛教以外,还会帮助修学佛法者,给他们创造有利的学修条件,排除来自各方面...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6384485637.html
  • “中观”一词的哲学含义

    学道的中观见是“道中观”;(3)佛地的明见二谛的直观智慧是“果中观”;(4)解说中观真理的经论是“论说中观”。  从本质上讲,一切事物的无戏论本质法性是“本具中”,但这“本具中”是见道以上的圣众和佛陀的定中观慧的境界,并非见道以下的分别智境。  在见道以下的众生,通过中观经论的学习,可以获得中观的抽象概念,或者抽象思维性的理解,这是世俗分别智的最高极限。要想跨越凡圣的界限,获得真实中观见,需要...

    多识仁波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44954512.html
  • 佛教徒学修佛法所凭依的四个基本原则

    识,也是概念上的认知,无法完全契入真理。只有见道以上的圣者现观无漏智,才是真正的依止。因此在《瑜伽师地论》中说,闻思的智慧都属于识,证悟的智慧才是智。   佛教弟子学修佛法果能凭依这四个基本原则信...

    通和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6412086623.html
  • 漫谈“四依四不依”

    无法消除能所的对立,即使加行道菩萨的空义分别识,也是概念上的认知,无法完全契入真理。只有见道以上的圣者现观无漏智,才是真正的依止。因此在《瑜伽师地论》中说,闻思的智慧都属于识,证悟的智慧才是智。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6385785656.html
  • 应承派中观宗的二谛观

      应承派中观宗的二谛观   在佛教经典理论中,胜义和世俗二谛。很多人说话时把二谛混淆起来,这是佛教内部概念混乱的最主要的原因。   “谛”就是真实、真理的意思。世俗谛也称假谛、事谛、名相谛;胜义谛又叫真谛、理谛、实谛、第一义谛。   简单说来,胜义谛即圣智观察所得的对象。所谓“圣智”就是开悟见道以上的圣人的见解,他的智慧所证得的境界。“实谛”的“实”不是指物质的实有,而是指真实...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9021891569.html
  • 藏传佛教的三皈依及修习

    佛陀”。“南无达摩亚”,“达摩”就是“法”,连起来就是“皈依法”。“南无桑嘎亚”,“桑嘎”是“高僧大德或圣僧”。连起来就是“皈依圣僧”。圣僧就是得到了声闻见道以上,菩萨道见道以上。也就是菩萨道五道中见道以上的高僧。一边想着一心一意皈依上师,皈依佛宝,归依法宝和皈依僧宝,一边跟我念“南无古汝贝,南无布达亚,南无达摩亚,南无桑嘎亚”。念第二遍时心里要更加深入地信仰、皈依。(二遍从略)。念第三遍时还要...

    夏坝活佛

    |皈依|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1/0057417577.html
  • 僧团“六和敬”的理论与实践(一)

    一再诃责此类的恶比丘,严重者会被逐出僧团,下得再成为出家众僧了。因此六和敬的定义是:  僧以和合为义。和合有二义、一理和、同证灭理也、定在见道以上之圣者。二事和、此有  六种、即六种敬具也。属于见道以前...  可见一人不称和合,四人以上才称和合,因此打开每一部经都会提到佛陀与多少出家弟子一起在某处,他为出家弟子们数诫修行方法,大都在阿含经里,每一经佛陀为诸比丘说完此经已,诸比丘向佛陀说,欢喜奉行。诸比丘...

    心 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44067646.html
  • 慧剑闪烁:密乘是非分辨论

    佛教修行之道并非非出家不可,戒律也有种种,并非僧戒一种。出家修行之门,只是无量方便门中的一门。三宝中的“僧宝”,指具真智正见,处于见道以上男女修士,并非指所有穿僧衣的出家人。   因此,处于三乘见道以上的修士,无论带发削发都是僧宝,因为僧宝是从修行人的证悟层次上划分的,并非从衣服和发式上划分的。从自身三宝而论僧宝,也是指获得真智的悟境,并非出家在家的问题。   衡量佛教和...

    多识仁波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62241964.html
  • 无著的学说

    所诠的义理。但意言分别,不唯于愿乐行地,即进入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亦有,不过在究竟位是已离障垢,最极清净。盖一切法以识为相,以真如为体,故见道以上,咸以真如为体。以上的五位,即典据前述庄严经论真实品的五...,是前者;更进而唯识想亦伏灭,与真如契合,便是后者。这也就是所谓通达三无性了。但倘以无分别智为真的菩萨,所以菩萨乃登初地者之名称,而从初地更进到十地,地仍存在;又在见道以上,尚有修道究竟位,故菩萨的...

    昙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3947066.html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