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次,我去一个寺院看他们辩经的时候,也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当所有的出家众、僧人,大家都已经坐好了之后,突然从远方跑来了一支流浪狗,走走走走走,就跳到台子的正中间,...
陈宇庭主持解说
|轮回|因果|戒律|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3/1025063278.html
-
格萨尔王像解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 金申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铜鎏金 明代
格萨尔王是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主人公,岭国的国王。他的前身是白梵天王的第三子名叫顿珠,为了拯救藏族百姓,降服妖魔而投胎人间,成为岭国的王太子,名叫觉如。
他幼年时相貌丑陋矮小,与被失宠的母亲放逐...
金申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18132091757.html
-
三世因果经解说 邵伟华
前 言
我是佛门后代。我的爷爷早年带着只有三岁的父亲来到江苏省镇江的金山寺出家为僧。后来父亲十八岁还俗与我母亲结婚。一九三六年十二月我降生在江苏省奔牛镇农村的...人类。
由于我皈依时间不长,佛学知识太浅,错误之处难免,敬请佛门众师和众居士指正。
再 版 前 言
《三世因果经解说》第一次印刷了一万册,于九八年十二月全部赠送给了来自全国...
邵伟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55954031.html
-
司空山,又名“思空山”、“四空山”或“施空山”,乃佛门“思惟空”、“四大皆空”或“布施空”之意。坐落在安徽省岳西县城西南的冶溪、店前两镇,海拔1227.8米。世传东周末期,官居大司空的淳于氏归隐山中,...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44256943.html
-
一、中阿含經之翻譯
現存漢譯中阿含經六十卷,一般認為係由僧伽提婆(Savghadeva)所譯,在首都建康(南京)之東亭寺譯出(東亭寺為東亭侯王珣,即王元琳所建)。自東晉隆安元年(三九...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220555308.html
-
(每句链接解说,点击即动)
孽海茫茫,首恶无非色欲;尘寰扰扰,易犯唯有淫邪。
拔山盖世之雄,坐此亡身辱国。
绣口锦心之士,因兹败节隳名。
始为一念之差,...世泽垂荣矣。
【解说】 ◎ 孽海茫茫,首恶无非色欲;尘寰扰扰,易犯唯有淫邪。
色欲害人,淫邪召祸,自古已然,于今尤烈。现代男女,社交公开,应事接物,无有分寸,稍不小心,即种祸根。往往因此...
文昌帝君
|戒淫|邪淫|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11/2023013507.html
-
一、漢譯增一阿含經 現存漢譯增一阿含經五十一卷,日本大正藏作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Gotama Sam=ghadeva)譯,係由其底本──高麗版大藏經的記載而來;宋、元、明三本大藏經則作苻秦三藏...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65955299.html
-
陈士强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感,发誓以毕生之精
力,撰写一部集目录、版本、提要、资料和考订于一体的汉文《大藏经》总目解说;23年后,陈士强写成《大藏经总目提要》,该书已被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重点规划项目。
《大藏经总目提要》是汉文《大藏经》的总目解说,该书对《大藏经》收录的各种典籍,按"藏"(经藏、律藏、论藏、文史藏等)、"部"(长阿含部、中阿含部、杂阿含部、增一阿含部等)...
佚名
|大藏经|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03/06292921248.html
-
无性、无相、空性义通俗解说【多识仁波切】
无性、无相、空性义通俗解说
无性,无相,空性含义相同。‘性’指一切事物的固定不变的性质。事物若有固定不变的性质,事物就不可能有生成到毁灭的各种变化,既然有各种不固定因素形成的各种变化,就足以证明事物没有‘固定不变的性质’。 任何事物都没有这种‘固定不变的性质’。所以,任何事物都是‘无性’都是‘空性’。‘相’指事物的形象。人类的感觉、知觉...
多识仁波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91362470.html
-
时贤认为,杨仁山、太虚等人的终极信念,除了彰显固有的价值依向外,还要对当时现实的情境,给予积极的关怀,这有所谓通过宗教的信念与实践,来净化人生、教化人生。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的目的,当可如此解说。考察近世中国佛教的活动,实有其特色,除了上述由“体验之学”的理念来解说外,先生认为还可以著实哪些层面来看呢?佛教的修行,不但是一种真实的实践,且也是一种“参悟”的意念。这个见解,您认为如何呢?
答:以...
吕建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43051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