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什么叫“四摄”、“六度”? 徐恒志答:“六度”就是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行门来度脱众生。“四摄”就是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种方便来摄取众生生欢喜心,信受佛法,实践佛法,超脱生死苦海。
徐恒志
|佛|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5493011400.html
-
如本法师答: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佛或持咒若能念得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能念所念双泯,菩提自性即时彰显,当下即见本性;是故,念佛或持咒能专注一心,必然念佛得见自性,因此超脱生死,远离轮回。
念佛以清净恭敬之心,能消除业障,免难度厄,娑婆业缘一旦尽,即得往生净土。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2174512149.html
-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佛或持咒若能念得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能念所念双泯,菩提自性即时彰显,当下即见本性;是故,念佛或持咒能专注一心,必然念佛得见自性,因此超脱生死,远离轮回。
念佛以清净恭敬之心,能消除业障,免难度厄,娑婆业缘一旦尽,即得往生净土。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70577773.html
-
道。解脱论,也就是涅槃的方法论,超脱生死轮回的方法。慧能的得法偈就体现其涅槃观。此偈的起因是弘忍为了检验大家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世人生死事大,汝等门人,终日供养,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汝等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总且归房自看,有智惠者,自取本性般若之知,各作偈一首呈吾,吾看汝偈,若悟大意,付汝依法,禀为六代。火急急!”【《坛经》第4节。】“生死事大”,说明世人超脱生死轮回是最重要的大事,慧能...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52052660.html
-
看透生死的佛教 佛教中的超脱生死是伟大的. 他不是简单的长生,也不是纯粹的不死.而是看透生死轮回,达到非生非死,以至没有生死的根本境界.
生死的境界就像一个玻璃杯,生就像...生]的容量就永远也加不上去了.所以,生死之间是一个动态平衡,但他们是有界限的.
佛教不然,他已看透杯中的生死,已能打破生死之杯.想象一下我们拿着一杯海水来到海边,我们还在意杯中海水的多少吗?...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41552506.html
-
人世言行、生活环境变幻无常之苦;“集”指引起痛苦的原因,是由“无明”和“渴爱”所引起的贪和欲,导致生死轮回的;“灭 ”指痛苦的解脱,是要人们相信造成世俗诸苦的一切原因可以断灭,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无苦“...报应,生死轮回,人死灵魂不死,依据生时所行善恶,随行受形,人现世做了好事,来世就会进入天上或人间,做了坏事,来世就变为畜牲、饿鬼。人生之苦皆源于无明所引起的造业受果,轮回不息,只有消除无明,皈依佛法,...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21156780.html
-
此超脱生死轮回的境界?而如果你竟然不识“摩诃般若波罗蜜”之类的真正含义,你是不足以对它评头品足的。 佛经曰:“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又曰:“若欲觅真道,行正即是道。”我本不能免俗,只得下山而去。...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21864629.html
-
所以,若是临终这最后一念,能注想于佛,则能与佛相感应,舍报之后,必能往生极乐佛刹。这一生的最后一念方才结束,下一世超脱生死轮回的生命,已在极乐净土的莲花中出现。
...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浅谈改变生命,决定生死
改变生命,要由现在每一念做起。而要决定生死,则必须在临终...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6424886642.html
-
状态,超脱生死业报的挂碍,何其洒脱。我喜欢把这个经验与朱天心的小说〈拉曼查志士〉放在一起体会,小说中对于无预警死亡的焦虑,有很深刻的叙述,对比之下,导师的安祥心静真是希有难得。
导师嵩寿后圆寂,...,导师在自传中“业缘未了死何难”一节,实为生死学的经典之作,导师在民国三十年腹泻引起虚脱昏死,醒来后,“看看自己,脚在地上,身体却搁在床上;满裤子都是臭粪”,导师描述当时的心境:“我想,假使我就这样...
林朝成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6550188600.html
-
宗教教义者亦极少。有人很虔诚地信,是有目的的求;有人则假装为真信,而想借此有所得。真正是为了出离烦恼超脱生死者鲜见。那又为何说此是一种时尚之举?因为所谓时尚,无非就是近期内容易被人跟风的某些行为或者说是...:为出离烦恼而获得圆满智慧,此其一也;超脱生死而达至恒久天国,此其二也。各教对此也许所诠表有异而其归旨一也。从世上最古老的印度婆罗门典籍〈吠佗经〉、〈奥义书〉、〈薄伽梵歌〉,到佛典三藏十二部,到孔夫子...
沈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22554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