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一刹那也不愿意在散乱的环境中呆,更不愿与那些世俗人相处,只愿去寂静的地方。所以,他经常远离散乱,独自去寂静的地方修行。此时,阿那律尊者见调化寂静者的机缘成熟了,便又去施主家说:「大施主,你的孩子在...的功德。证罗汉果後,他仍然喜欢到寂静的森林里生活,不愿与任何人接触。後来,诸比丘请问:「世尊,这位寂静者以何因缘生在富裕之家,对如来生欢喜心,然後出家获证阿罗汉果?又以何因缘,他远离一切散乱,僻好寂静...
佚名
|哲理故事|
http://www.fjdh.cn/wumin/2007/09/19335017026.html
-
寺院家中骨干者,
二取心思生起挂虑因,远离散乱即是吾忠告。
佛像供物经论炉灶等,虽携所需行于寂静山,
暂具用品争纷痛苦因,依无所需即是吾忠告。
浊时中于野蛮之眷众,为其面...方便缘起佛果因,
然此种种散乱静虑因,放弃所知即是吾忠告。
住家之时致力严饰屋,寂静山间寻求圆满福,
琐事令自人生虚耗因,断尽诸事即是吾忠告。
虽以精进博学净行等,某种...
索达吉堪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91343321.html
-
“阿兰若”,是身心远离散乱的寂静处。修行人若住在嘈杂环境中,身体忙于世间八法,内心分别妄念纷扰,没有一刻宁静,则不能专注于正法。远离身心散乱的阿兰若,是最适合修行的清净地方,这里断除了人群的...是看说明书,研究它的性能功用,可能一辈子都弄不明白。所以,令心散乱的因非常多,修行人一定要远离。
然后心还要堪能,想安住时可以安住,想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时马上生得起来,如同一个听话的孩子,让他...
索达吉堪布 讲
|入行论|善说海|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1/10015231330.html
-
者,
二取心思生起挂虑因,远离散乱即是吾忠告。
佛像供物经论炉灶等,虽携所需行于寂静山,
暂具用品争纷痛苦因,依无所需即是吾忠告。
浊时中于野蛮之眷众,为其面责等虽是善意,
依彼生起烦恼之...我们可能会有所体验,而和别人谈论,制造论典,唱证悟的歌,虽然这些是修行的自然显现,但会增加迷乱的思想。
【远离戏论,是我恳切的第二十七项劝诫。】
念头起来时,就要立刻盯住,因此心里了了分明时...
龙钦巴尊者
|戒律|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6/23421925849.html
-
无我空性慧呢?这又依赖于定。如果剑很利但持剑的手软弱无力,则仍不能成大事,而定就正好比这坚强的手臂。定又如何能得呢?这又依赖于清净戒行,令心远离散乱及放逸。故此,若欲从六道中解脱出来,必须修持戒、定及...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61955786.html
-
使得练习更强而有力。因此我们可以远离散乱,而聚焦于问题上。如果我们到大自然,树下或花丛中练习,还会更容易些。 当我们将锅子放在火上,水温慢慢上升,十分钟后水滚了,但是还是要继续加热一阵子,马铃薯才会...
一行禅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12165052.html
-
power),止息烦恼。求放心,远离散乱与懈怠,心止于一境,身心自主。
mental power),止息烦恼。求放心,远离散乱与懈怠,心止于一境,身心自主。
(三)慧 运用观力(insight),...rdquo;[注9],说明如下:
五停心观的立意,就是针对众生的根本烦恼:贪、嗔、痴、散乱与业障,而开出的对治药方。贪欲重的众生,就需要修习不净观;嗔心重脾气很大的,就需要修习慈悲观;心念容易...
慧开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84553618.html
-
对此有何可满意的呢?一方面自己或许具有一点点功德,但当我们观察自相续时,贪嗔痴五毒烦恼就象乌云密布的虚空,自心甚至连安住一刹那也特别困难。想一想你在念经持咒的时候,自己的心能否远离散乱。可能有时生起...证悟一切诸法的本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殊智慧宝剑。
我们每一个人,即便身处梦中都想得到安乐,而不愿遭受痛苦,但事实上世间并没有一个人能够令我们远离安乐。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既有安享无边快乐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85345294.html
-
寂静,亦即安静、平静、平安的意思。
寂静,意义是指心绪情意凝住于一处的平等、安静状态。它能够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的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并且能够摄持平等。
佛教教义中指的寂静无事之状态,或心中呈现平静澄澈之境地。正是《维摩经》卷上所说:“法常寂然,灭诸相故。”至于佛教的最高境界&...
李向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45555476.html
-
还是内心里,都达到了非常清净的境界。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被外境所束缚,始终无法获得自在,如果身体远离散乱、得以寂静,心也能逐渐得以寂静。故而《俱舍论》等教言中说,不管是小乘、大乘,初学者首先应身体依止寂静的...这种寂止,又必须先远离对世间的贪著,以及愦闹散乱等种种因缘。
所以,通过学习这一品,我相信很多人的心会调整过来,但是需要长期的修持,一两天下功夫也做不了什么事情!
好,今天讲到这里。
...
索达吉堪布 宣讲
|入菩萨行论|善说海|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9/14311317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