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便一反北周灭佛政策而为保护佛教。他先于开皇年间(581—600)。在国都法界尼寺造连基浮图安置舍利。改元仁寿以后,就仿效阿育王的故事,更普遍建塔,大兴佛寺,实现智仙尼的愿望。另外,开皇九年(589)...隋文帝造塔 隋文帝造塔是文帝杨坚于仁寿年间(601—604)一再下诏在国内各州普遍建造的舍利塔。这和印度阿育王的普遍造塔相仿,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件大事。 文帝造塔。前后共有三次。第一次,仁寿元年...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54561773.html
-
以及推进世界和平做出过积极伟大的贡献。 翻看历史,大家或许还记得阿育王的故事。在阿育王统治的二十八年中,是人类充满灾难的历史中最光明的一段时间。阿育王当初是想继承他祖父的遗志,完全征服印度半岛的。...的已不再是浴血奋战的士兵,而是弘传佛陀慈悲思想的佛教徒。回首往事,我们深深地感到佛陀伟大精神的魅力所在。佛教使得阿育王名垂千古,佛教也因阿育王的信奉和倡导而广为流传。更重要的一点是佛教在人们心灵中埋下...
桑吉扎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3590738937.html
-
以及推进世界和平做出过积极伟大的贡献。 翻看历史,大家或许还记得阿育王的故事。在阿育王统治的二十八年中,是人类充满灾难的历史中最光明的一段时间。阿育王当初是想继承他祖父的遗志,完全征服印度半岛的。...的已不再是浴血奋战的士兵,而是弘传佛陀慈悲思想的佛教徒。回首往事,我们深深地感到佛陀伟大精神的魅力所在。佛教使得阿育王名垂千古,佛教也因阿育王的信奉和倡导而广为流传。更重要的一点是佛教在人们心灵中埋下...
桑吉扎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4647244.html
-
翻看历史,大家或许还记得阿育王的故事。在阿育王统治的28年中,是人类充满灾难的历史...与和平主义的思想。从那时起,阿育王派出去的已不再是浴血奋战的士兵,而是弘传佛陀慈悲思想的佛教徒。回首往事,我们深深地感到佛陀伟大精神的魅力所在。佛教使得阿育王名垂千古,佛教也因阿育王的信奉和倡导而广为...
圣辉法师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62473191.html
-
比丘约五百人。这与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相似:时代相近,传教的方式相近,信众规模相近。
相传佛去世二百三十五年之后,有六万比丘在阿育王的支持之下,重新结集三藏,使在部派佛教中流传已久的“四阿含”最后定型,这次结集,称为第三次结集。这次结集在古老的>中出现了有关阿育王的故事,在>中出现了大乘佛教的概念。佛经在原始佛教时代,仅仅依靠背诵的方式,口口相传,依靠专业背诵者,承传经律,(参见印...
洪汝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7254482140.html
-
寺院和佛塔,残暴君主的形象也变成了慈悲为怀的仁爱之君。
中国民间流传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一著名成语,据称就来自这位阿育王的传奇故事。权位和贪欲可以使一个人如此残忍和专横,不惜手刃手足,涂炭生灵;而就是这样残酷无情的人,一次战争和鲜血却使他善心凸现,大彻大悟,而后还成为佛教的护法王。这样的转变如此突然和彻底,似乎不合情理,然而这段历史故事却又不容置疑,究竟是什么改变了阿育王?
读《...
刘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2485183224.html
-
、“平等”、“不杀生”等慈悲思想曾为东方文明的发展和各民族之间和睦友好相处以及推进世界和平做出过伟大的贡献。
翻看历史,大家或许还记得阿育王的故事。在阿育王统治的28年中,是人类充满灾难的...精神与和平主义的思想。从那时起,阿育王派出去的已不再是浴血奋战的士兵,而是弘传佛陀慈悲思想的佛教徒。回首往事,我们深深地感到佛陀伟大精神的魅力所在。佛教使得阿育王名垂千古,佛教也因阿育王的信奉和倡导而...
佚名
|达赖|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04/15001723154.html
-
东方文明的发展和各民族之间和睦友好相处以及推进世界和平做出过伟大的贡献。
翻看历史,大家或许还记得阿育王的故事。在阿育王统治的28年中,是人类充满灾难的历史中最光明的一段时间。...从那时起,阿育王派出去的已不再是浴血奋战的士兵,而是弘传佛陀慈悲思想的佛教徒。回首往事,我们深深地感到佛陀伟大精神的魅力所在。佛教使得阿育王名垂千古,佛教也因阿育王的信奉和倡导而广为流传。更重要的一点...
叶小文 ( 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60573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