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0篇,用时1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随缘之义

    自我堆积,因而积重难返(反转),所以要跳出自己的意识与习性,总是非常困难。   意识是自我束缚的原因,而相对地,解脱就是不再被自我的意识所缚。脱却“自我”色彩的人,过的是一种自然随缘的生活。“随缘”的一词,佛教徒都朗朗上口,但事实上对未解脱的人而言,多半只是在勉强随缘,或不解要如何才是随缘。   佛法讲“法无我”,因缘与“法”可以说是同一个内涵,所以当然要先通透法,或说进入“法无我”之境,才...

    杨云唐

    |随缘|因缘|意识|自我|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3/09484636905.html
  • 随缘集叙

    不生、不生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矣。  予、犹人耳,宁无外来感触:亦有偶应之言:门人衰集成帙,以乞名。予日:我无特操,我无专属,而言者又非本真也,,其名随缘可矣。因编类为四:而削去十九。杂著存十一,尺牍存百一,诗偈存千一,而源流则具存也。  徐孺子曰:周易称“随时”之义大矣哉!以刚来,而下柔动、而悦随,天下随时而大贞亨。随缘之义,取诸此乎?予日:不也,予卑卑雌伏,言不出群,殆庶几几于易之泽,中...

    灵 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92154206.html
  • 不明教相 难言空有

    群言淆乱,多启斗诤,利生云乎哉?  有言妙有,是诠其相;空言真空,是诠其体。因体空故有不变义,因相有故有随缘义,且也相实依体而起,体亦依相得显,非权非实,是二是一,斯契圆解圆修之旨,决非自相矛盾,语有两歧也。  今之信净土者,依三经而说种种庄严,是言其相,并非庄生寓言。疑净土者,仅说唯心自性,是言其体,宁忽如来三身。若互诽谤,几近说火否认其热,说水否认其湿也。于空色即是之义何有,于不变随缘之义何有。...

    李炳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92854214.html
  • 持松上师五十寿启

    大士各呈妙解,阐发真诠,或科分教相,或制作章疏,穷探大化之源,揭橥一真之道,如昏途火炬,大海舟航。其为法利至矣溥矣。上海近四十年来,商业、文化、交通之各方面,皆是极度进展。佛教本不变随缘之义,亦有新兴...

    赵朴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03553178.html
  • 则天武后《大乘人楞伽经序》与法藏《人楞伽心玄义》

    随缘不改,一味无二。亦由相中存  亡不二,致令真俗亦一亦异,及非一非异,思之可见。大乘法味,意在于斯。  《玄义》不过是突出了真性之不变、随缘之义,以及其非一非异之面而已。法藏虽断言“大乘法味意在于斯”...如来藏缘起称实显现”,而后,并认为此如来藏缘起就是不变、随缘之义。《五教章》中,《楞伽经》与《维摩经》被并称为顿教代表的同时,亦与《起信论》、《胜鬘经》、《涅盘经》等一起被安置于终教,《楞伽经》亦与《起...

    [日本]石井公咸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090163399.html
  • 宋代性理思想之渊源与佛学(禅学)(1)

    、实性、实相等。从本具不变者言,称“性”;从不变随缘之理体言,称“理”。是以理与性二字并用,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义。而理事无碍之观念用,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义。理事无碍之观念,将理法界(本体)与...动  ,故理即事耳。  以上所举数段。足可证知理、性二者常或合用,或分用,乃在互相诠释,以解释华严之法界观。主要不外在说明本体 (理) 是空性(性),真实不变,遍一切现象(事)无不一一有之,而又能随缘...

    熊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5347394.html
  • 出入儒佛,而会其有极——读熊十力先生《新唯识论》

    人人个体各别一心,乃为生灭、有为之法。其谓“真如”遍在于万有,且为有不变之性而无随缘之义者也。本宗法门始于法相而建立五位、百法,进而明以八识心王为中心,及其和为缘起结果的万法之交涉,而说四分、三类境等之...,大道绝径,谁之咎与?”刘定权云:“彼盖杂取中土儒道两家之义,又旁采印度外道之谈,悬揣佛法,臆当亦尔。遂摭拾唯识师义,用庄严其说,自如凿枘之不相入。于是顺者取之,违者弃之,匪唯弃之,又复诋之,遂使无著...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24768719.html
  • 刍议曹洞宗之发展

    ’为偏位,即是明暗黑白未分之位;次句谓正即是偏,显示色即是空之理;末句乃指正偏互融,各还其本来面目,表示不变随缘之义。  (2)偏中正,在这一阶段里,学人不再强烈呈现分别见解,现象界的一切逐渐隐退。即...。每一门都有一切境界在。这样看一切事相,自圆融无碍,而人的行为也可以随缘出没,曹洞宗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偏正回互”说之中。昙晟提出“宝镜三昧”的法门,即人观万象,应该和面临宝镜一般,镜里的影子正是镜外形...

    项运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33255090.html
  • “子璿传”探究

    知礼下第六世)所作《议中兴教观》一文中反映得非常明显,法登云:  以山外一派宗天台者,咸谓贤首之宗大乘终教所说随缘,正同今家圆教随缘之义,挤陷本宗圆顿之谈,齐彼终教;况彼更有顿圆教,则使今宗抗折百家超过诸说之谈居彼下矣。[14]  在法登看来,山外派认为华严宗终教所说随缘义等同于天台宗圆教所说随缘义,无异于使本宗圆教居于彼宗顿圆教之下。关于山家、山外的论争不是本文所要论述的重点,举上例只是为了说明...

    秦 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83260187.html
  • 宗镜录妙旨

    识,无眼等诸识。若法性宗离如来藏,无有八识。若真如不守自性,变识之时,此八识即是真性上随缘之义。或分宗辩相,事则两分。若性相相成,理归一义。以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故。如全波之水,全水之波。动静似分,湿性...,常如其体,故曰佛性。”不仅仅这些关键名相不离一心,而是三阿僧祇百千名号,都是一心随缘别称而已。如果学人不知道诸佛方便说法,随名相作千万种差别解释,则沉没教海无由得出,甚可悲叹矣!如龙王一味之雨。...

    冯树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2941468.html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