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宋元福建佛教的发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徐晓望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宋元福建佛教的发展
  徐晓望
  宋元时期,福建是国内佛教最发达的区域,福建寺院之多、僧众之多、佛教著作出版之多,都在国内名列前茅。
  一、宋代福建佛教鼎盛
  宋朝廷对佛教的矛盾政策。宋朝代周之际,正值周世宗严厉打击佛教之时,虽说宋太祖对佛教的政策较为缓和,但后周的政策无疑影响了宋朝廷的观念,所以,宋初对佛教的政策是较为严厉的。它的主要特征是以限制为主,防止寺院占据过多的劳动力,妨碍农业生产的发展。在这一政策指导下,北方佛教受到严格的控制。在宋朝统一全国之前,宋朝直辖的北方地区的僧人只有67403人,大约每年剃度1删左右的僧人。宋统一福建之后,太宗披阅泉州僧籍,见已度僧尼达数万人,待度者犹有四千人,不禁大吃一惊,于是,他重申朝廷限制佛教的政策。其具体措施有:(1)由官府僧录司掌管僧尼剃度的考试,只有能念诵经典300页者,才颁给度牒,官府严格控制度牒数量;(2)官府经常点检寺院僧尼,若有伪冒,严惩不贷。这些政策在北方早已实行,随着福建归属朝廷管辖,它也推行到福建境内,这表明五代福建僧尼受特别优待的历史结束了。不过,宋朝对佛教的限制是温和的,它不像后周用赤裸裸的行政命令打击拂教,而只是限制僧尼剃度数量。而其理由是:防止百姓冒充僧尼逃役。真正的高僧在宋代一直受到尊重,朝廷经常请高僧讲经,并给他们颁发尊号,所以,宋代佛教与官府一直相安无事。其次,由于朝廷控制了度牒颁发权,度牒成为奇货可居的东西,每道度牒价值数十贯钱,朝廷每每靠出售度牒来解决财政困难,这使朝廷限制佛教的政策大打折扣。总之,尽管官府尝试限制佛教的发展,实际上福建佛教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所以,宋代福建佛教极盛。
  1.僧尼数量冠全国。福建僧尼多,与闽中的习俗有关。宋人说:“闽中地狭人稠,常产有限,生齿即繁,家有三丁,率一人、或二人舍俗人寺观。所以,近来出卖度牒,本路比他处率先办集。……契勘诸路出卖度牒,惟福建一路为多”。
  北宋元丰年间,福州开元寺一次剃度僧人达3948人;绍兴元年,天宁寺两次度僧共达1298人。因而有人说:“福州多僧天下闻,缁衣在处如云屯”。百姓出家为僧的数量不亚于儒生,连真咏福州:“除却弦歌庠序外,家家同念佛经声”。据北宋天禧五年(1012年)的统计数字,其时,全国共有僧人40余万,其中,福建路为71080人,占总数的六分之一强,为诸省之最。形成对照的是,当时福建人口数仅为全国人口数的十五分之一!
  2.寺院建造,盛况空前。五代时期福建已有许多寺院,人宋之后,“富民翁妪,倾施赀产以立院宇者亡限。庆历中通至一千六百二十五所,绍兴以来止一千五百二十三,今州籍县申犹一千五百四。”这些庙宇“雕绘藻饰,真侯王所居”。宋代文学家曾巩说,福州三山鼎峙,“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就现在保留的宋代佛教建筑遗迹看,以上诸人的说法皆有根据。例如:泉州开元寺的东西塔全用花岗石砌成,双塔分别高为48.24米、44.04米,雄伟壮观,为宇内一绝。
  3.寺院富裕,天下无双。宋代福建寺院以资产雄厚著称于世。南宋有人说:“举漳州之产而七分之,民户居其一,而僧户居其六……上寺岁人以数万斛,其次亦余万斛,或数千斛,其下亦六七百斛或三五百斛,虽穷村至不之院亦登百斛,视民户极为富衍”。
  以上文人的估测也许有些夸张。不过,实际数字虽不如传说的那么多,但也十分可观。据梁克家的《三山志》,当时福州民田为42633顷,僧田为7324顷,僧田的实际占有量为民田的五分之一强。可是,僧人的数量远低于民众。淳熙年间,福州民户共579177丁,而僧道与童行共计14615名,民田一顷要养活13.6人,而僧田一顷只要供养2位僧人,因此,福建僧徒的生活水平远高于百姓。其实,正由于福建寺院富裕,才吸引了许多人出家。《九朝通略》云:至道元年,太宗览泉州僧藉,一岁未度者僅近四千余。语近臣曰:古者一夫耕三人食,尚有受其馁者,近世一夫耕迨至十人食者,黎民安得不困!东南风俗惰游,固非乐为清净,但慵耕种,避徭役耳。
  这话反映了官方的观点。其实,多子家庭以其中一个出家当和尚,是闽人的传统习俗,但他们出家后只能成为非正式的童行。因为福建童行数量多,希望转为正式和尚的人多,所以,朝廷每次兜售度牒,福建路总是最先办集。而且,福建寺院的富裕也使他们足以支持这一笔开销。
  4.刻印经典,天下传播。宋代福州的东禅寺和开元寺相继刻成了二部巨大的藏经。东禅寺刻大藏经始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至崇宁二年(1103年)基本完工。寺僧将刻成的大藏经献给朝廷,皇帝赐名为《崇宁万寿大藏》,共479函。其后,该寺僧人继续刻经,至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共完成595函,计1450部、6434卷。前后费时%年。东禅寺因此而闻名天下。在东禅寺的刺激下,福州首寺——开元寺也不甘落后,就在《崇宁万寿大藏》得赐名的那一年,该寺僧人也下决心开刻大藏经,由该寺的资助者们组织了一个刻经会,全力支持刻经。开元寺所刻大藏经名为《毗卢大藏》,开雕于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迨至乾道八年(1172年)基本刻成,历时60年。以后又陆续增刻部分,全书共有595函,计1451部、6132卷。这两部大典的刻成,反映了福建佛教的雄厚实力。
  二、宋代福建佛教各宗派的衍变
  宋代士大夫对佛教禅宗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更进一步促进了禅宗的发展。我们说过:早在唐末五代,福建即为国内禅宗中心;宋代,禅宗在福建的势力更有扩展。以泉州开元寺来说,它原为四方各宗派僧侣的会集之地,除禅家之外,律宗、惟识宗等派别也很发达。但在宋代,开元寺已成为禅寺。与开元寺相似,福建各大寺几乎成了禅宗各派的一统天下。在禅宗内部,各支派在福建均有发展。
  1.法眼宗。该宗的开创者文益为闽僧雪峰义存的三传弟子,与福建禅宗关系密切。在宋代,该宗名僧多有闽人。例如:江西洪州观音院的从显惮师、庐山归宗寺的广济大师都是著名人物。其中,广济大师行霖奉皇帝之命在京主持诸寺长老大会,对扩大法眼宗的影响起了重要作用。后来,他被朝廷赐封为“紫印法眼禅师”。
  2.曹洞宗。福州普贤寺的善秀禅师为该宗名流之一,他对曹洞宗理论的探讨有独到之处。《五灯会元》一书记载了许多他的语录,在僧众中流传不衰,人们从这些语录中探讨曹洞宗的精髓。江西吉州青原寺的齐禅师亦为福建人,他的偈语:“说法无如这个亲,十方刹海一微尘,若能于此明真理,大地何曾见一人”。在僧侣中传诵一时。
  3.云门宗。该宗的开创者云门文偃亦为雪峰义存的弟子,流派中多闽僧。其中著名者如:大觉禅师怀琏、净因寺的道臻、漳州崇福寺的倚遇,前二者常在京城说法,是皇室和士大夫的座上客,多次得到朝廷赏赐;倚遇则以机锋锐敏闻名于世,士大夫多喜与其交往。怀琏在理论上颇有建树,他主张儒、佛、道三教并重,得到欧阳修、王安石等名流的敬佩。实际上,在他的心中,佛教还是第一位的。例如,他推崇儒家赞赏的三皇、五帝、三王等先哲,但将他们的统治比喻春、夏、秋三季,认为随着“季节”更换,儒学已无法应付世道;所以,自秦汉以来,天下弊坏,于是,“我佛如来一推之以性命之理,教之以慈悲之行,冬也”。“天有四时循环,以生成万物,而圣人之教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下,亦犹是而已矣。”
  4.临济宗。宋代临济宗盛极一时,闽籍名僧中也以临济宗为多。早期有汝州广慧院元琏禅师、南岳芭蕉寺谷泉禅师、翠岩可真禅师,后期有东林常总、崇宁子琦、隆庆庆闲、保宁圆玑等,他们都是僧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五灯会元》中有详细的记载。其中,常总得到过苏轼的赞誉,被僧侣奉为马祖再世,手下僧众常有700余人,“天下学者从风而靡,丛席之盛,近世所未有也”。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时,从临济宗内发展而来的杨歧宗的中心转入闽中,泉州教忠寺的晦庵弥光禅师、福州西禅寺的懒庵鼎需禅师、东禅寺的蒙恩思岳禅师以及守净、道谦、宗演、法宝、遵璞、祖元等杨歧宗的四、五代弟子,都是闽籍僧人。可见杨歧宗在宋代影响是较大的。
  宋代福建除了禅宗之外,其他尚有净土宗与密宗,尤其是华严宗在福建的影响不可忽略。在宋代初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晚唐华严宗名僧元表在宁德支提山埋经,宋初被僧人发现。当时福州在杭州钱氏政权的控制下,僧人将这些经典献给钱王。于是,钱王派华严宗大师——了语,至支提山开创支提寺。从此,支提寺成为华严宗圣地之一,在国内与朝鲜享有盛名。此外北宋华严宗中兴教主——净源也是福建人,他长住江南报恩观音院,“四方宿学,推为义龙”,高丽王子削发为僧,航海至吴,拜他为师。净源对华严宗的振兴有很大的功劳。
  三、元代福建佛教的发展
  元朝统治者崇奉佛教,“自王公戚里百执事之臣,下逮黎庶,靡不稽首,向风奔走附集,以致其力”。以故,闽中佛教又进入一个高峰。
  元统治者的佛教政策以及对闽中佛教的管理。元代统治者好做佛事,王公贵族经常给佛寺施舍钱财,朝廷遇到大事,也常常下令全国的寺院诵经祈祷,莆田的黄石重兴寺《吴国公看转大藏经功德记》碑记载,元吴国公亦黑迷失给“福建诸路一百大寺,各施中统钞一百定,年收息钞,轮月看转三乘圣教一藏。”其中三月,兴化路大广化寺、大华严寺;四月,兴化路龙华寺、光孝寺、囊山寺、能仁寺;八月兴化路水陆寺、昭福寺;九月,兴化路长兴寺等等。所以,佛教对元朝廷来说不是俗事,而是国家大事!为了加强对佛教的管理,元朝设立专管佛教的机构——宣政院,由喇嘛教大国师主管。宣政院下辖行宣政院、僧录司等与行政平行的各种机构。福建佛教长期属于江南行宣政院管辖。元末,元朝在江南的大部分领土失去,许多衙门迁到福建。江南行宣政院也迁到闽中。曾有人对福建有否设宣政院表示怀疑,但有史料表明,福建确有行宣政院。例如,《元史·顺帝纪十》记载:至元二十七年五月,“福建行宣政院以废寺钱粮由海道送京师。”此外,《泉州开元寺志》的“紫云开士传”也记载,由于释大圭佛学精湛,“宣政檄师主承天寺”,其中“宣政”,应就是元末福建行宣政院。
  行宣政院之下,福建各州都设有专管僧人的僧录司。僧录司主管者或为对修学有一定修养的官员,或为著名僧人;但是,由于僧录司在民间名声不好,多数真正的僧人都不愿在僧录寺中当僧官。僧录寺僧官还有权参与州县对有关僧人的刑事判决,所以,他们的权力很大。由于元朝官方的扶持,加上佛教在民间还有相当基础,所以,元代福建佛教再度繁荣。许多宋季毁坏的寺院,重又修复。例如,福州的清泉寺荒废于宋末元初,“神宫销歇,其租斛不供食粥,寮舍不避风雨,僧行牢落,檀越芜秽,向之金碧,竟成瓦砾。”福州局势安定后,清泉寺很快重建。福州的文殊禅寺乃是“五代时闽王王氏创始也,当宋之季,有强宗据之以作室,寺遂废。”元初,文殊禅寺颓毁。至元甲午,“东谷禅师慧日慨然以起废为己责,遂度故址为寺。”经过几年的经营,他终于使文殊寺重又恢复了历史上的盛况。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文殊寺虽是一个小小的例子,但它说明元代佛寺的重兴。确实,据地方志的记载,元代福建废寺大批重建,再现唐宋福建佛寺极盛的状况。以漳州来说,万历《漳州府志》云:“漳州古称佛国,自唐以至于元,境内寺院至六百余所。”可见,元代是漳州寺院最盛期。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元代一些大寺的发展,更是超出唐宋的规模。著名的宁德支提寺毁于黄华之乱,元世祖忽必烈知道后,下令澄鉴禅师主持重造。经过十五年的经营,规模宏大的寺院再现于支提山上。泉州开元寺为闽南最大的寺院之一,“历五代而至宋,旁创支院一百廿区,支离而不相属。至元乙酉(1285),僧录刘鉴义白于福建行省平章伯颜,奏请合支院为一寺,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明年延僧玄恩主持,为第一世,禅风远播,衲子竞集。复得契祖继之,垂四十年,食常万指”。以十指为一人来算:开元寺在元代上有千名僧人,是为其历史上最昌盛时期。福建其他大寺的盛况亦不亚于开元寺,盖因福建寺院多有宏大的寺产,收入极丰。在宋代,福建寺院还要负担赋税,而元代这些赋税全免,寺院收入更多,所以,元代福建寺院之富更胜于宋代。元代,福建寺院主持了一些大型工程,福州著名的万寿桥即是元代名僧法助主持修建的。在建桥过程中,僧人上从皇帝那里得到拨款,下从老百姓募得数百万巨款,并领导民众完成了这一建设,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其次,在僧人的倡导下,元代福建行省再次刊物《大藏经》数万卷,称为“延佑藏”。该藏共印100多套,分藏中国100多大寺。这些大工程都可反映元代福建佛教的实力。福建佛教之盛甚至超过了儒学,元代学者林弼感叹泉州人:“惟浮屠是崇。”从这位儒者的议论中,我们可看到元代佛教在闽中的地位。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