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菩提心影:人生篇(五)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慈航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菩提心影:人生篇(五)
  作者:慈航法师
  四一、脱苦希望
  脱苦希望,先明何以谓之苦。今分四类释之:
  (1)三途苦——地狱、饿鬼、畜生。(P 446)
  (2)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冤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
  (3)二十五苦——三界、九地,共二十五处,生死未了,无非是苦(因时间所限不能细解)。
  (4)无量无边苦——世间一切烦恼皆是。
  吾人欲平贼,必先知贼之所在,然后方能用兵;今欲脱苦,必先明苦之所在,然后乃能攻破苦之阵线。吾人于世间偶不得意,类多呻吟曰:“苦!”殊不知业因差别不同,更甚于此者,最甚者,当首推地狱;地狱之苦,大约有如下列:
  (1)刀山剑树苦——由罪人于人中所造之要素,见树上有其人间所爱之爱人,乃鼓勇而上,则树枝为刀剑向上,退亦不能,及达其巅,血肉淋漓,已经晕绝,业风所吹,复还如故。既已复生,又见在下,如是迷逐,循环苦痛无已!正如人间邪淫他人者,虽刀剑亦所不避,谚云:“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虽然说得好听,而痛苦已不堪回首了!(P 447)
  (3)火汤烧煮苦——因自业感,如梦中所见山河境界,有鬼卒等,置罪者于沸汤中,顷刻烧尽;业风所吹,还复如故,如是苦痛,呼吸无间!
  (4)铁床、铜柱……等。
  次言饿鬼苦:饿鬼由过去贪业感饥饿报,类有多种,喉如针锋,腹如斗大,见清水则变为脓血,长劫饥饿,其苦殊烈!或曰:“幸勿作迷信谈,以不可见之事为真实。”曰:“不可见者即可谓之无有耶?然则‘风’,子曾见其形相欤?我祖父母子曾见之乎?噫!只可为智者道,不可与愚者言。至于畜生苦,今请以事实证之:牛,君固见之矣,其居处之不净,食物之不净,出力时之辛苦,宰割时之痛苦,君信之欤?当知畜类之苦较人又加一等。”三途苦已明,今当明八苦。
  (1)生苦——小儿出胎,何以人人都是呱呱哭欤?当知斯时之苦也殊甚,以初生之嫩肉,触外风之刺激,其痛苦可以想像矣!
  现前假使有人啖我以脓血,我必将拒而且怒也,然试思在母腹中所食者为何物欤?(P 448)
  现前君等在监狱中,则谓苦也,然试思较在母腹中之住处为何如欤?
  其他如生下以后之数年,意志不自由等、皆生苦也!
  (2)老苦——发白、齿缺、骨僵、夜间失眠、视听不灵等,皆老苦也。
  抵期颐境界,家贫者甚至儿女亦憎之,今君等多是少年,或不谓然,但此老法则人人平等,转眼即当作为君等不邀之客。
  (3)病苦——古人云:“有病方知身是苦,健时多为别人忙。”虽然,此惟众生所知之病,若以佛菩萨之眼光观之,则饥须食、寒须衣亦是病;不独饥寒是病,即世人认为乐趣之淫欲等亦是病也。
  (4)死苦——世间若无有死,早已无处住人,然世人虽明知此路不通,而朗然知非,退身求出者甚少。此死苦,佛喻之如龟剥壳,我所见之死者甚多,因可以引起无常感想。其最苦者,莫如一七日或一月而此一息犹不断者!
  (5)爱别离苦——生老病死,君等或将谓见之熟矣,作消极之任置。然而,现前父母之健康、妻妾之承奉、儿女之玲珑、家财之富有、势位之显赫,乐乎?当然乐也。奈何生离死别之法,无人情可讲,亦无一人可免!当知爱之(P 449)切者,别时之苦更深。诸君!当感觉人生暂聚无常,对父母要孝顺,对家庭要和睦,对世人要亲善;不然,则一经死别生离,吟长恨歌晚矣!
  (6)冤憎会苦——我足迹所经之处甚多,所见犯罪者亦不少,其中冤枉者间亦有之。然则法官冤枉之欤?典狱者冤枉之欤?非也!诸君聆一则故事:有富室子,新婚未一月,玩耍游园,妇爱树上花,令婿取之,婿偶不慎,仆地而死,父母哭之恸!而妇反谈笑自若,父母怪之,因问释迦牟尼佛,请示其过去因缘;佛为剖之曰:过去世中有射鸟者,射一鸦于地,宛转未死,旁有挑柴之夫妇经过,见而拍手乐之,故今生为射鸟者之父母,而乌鸦则为其妇,故为此苦报与之。噫!因果之感应,如影之随形,故吾人应明了乃自业所招,至有冤家相会之苦。
  (7)求不得苦——高耸插天之洋房,人人爱之;百味珍馑之陈列,人人爱之;声名显赫,为世间之伟人,人人亦爱之;然而爱者众,得者寡。其不能得者,或为盗为匪,拚死争杀,致世间之苦浪更高。凡此种种,皆此苦摄。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如上之生、老、病、死、爱别离、冤憎会、求不(P 450)得等苦,究从何来欤?曰:由吾人于过去事不明,未来事不明,现在事不明,故死此生彼,不得自在之一种业力——如负人财物之契券——而来,此业力之所偿。
  五蕴炽盛苦——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因时间有限,不能细释,有心研读者,请读《广五蕴论》。
  上来三途苦、八苦,均已释讫。二十五苦者,乃世间二十五类众生之所依,无非是苦。无量无边苦者,概括一切烦恼而言。今总以三苦摄之,如下表:(P 451)
  (图缺)
  古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又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则勿惮改。”慈航今天祝诸君离苦,非仅祝诸君脱牢狱苦,乃愿诸君永脱地狱饿鬼畜生乃至三界众苦。诸君!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昔释迦牟尼佛在世,有天人福尽,用过去报得神通力,知将堕畜生,忧极。其旁另一天人劝其扶病皈依世尊,南无二字方出口,即已命终;以此二字之力,旋复生天。可见一念回心向善,功德无量!今诸君已皈依三宝者,则愿此后努力念佛,行善。未皈依者,今后当皈依敬禅法师(时在广州菩提林)。皈依(P 452)三宝,努力善行,勤持佛号。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四二、得乐希望
  人们虽有各省、各县的不同,但眼视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冷热,则大家皆是一样;此性本来平等,本来不二,所以我今天祝诸君普遍得大安乐,得大快乐;要求安乐之步骤,应当分下列各点:
  (1)地庄严——大小便利,瓦砾沙石,人间地上,满呈可厌之色;我们应当要求一种晶莹光洁之琉璃,普遍庄严大地。
  (2)屋庄严——茅草之屋,雨打风吹,瓦砾所成,光明不透;我们应当要求一种光明净洁之金银琉璃,作鬼斧神工之构造。
  (3)虚空庄严——寂寞空间,能引生内心无限凄凉之感;我们应当要求一种微妙罗网,点缀庄严。
  (4)四围庄严——四围充满了茅草之屋,宛如荒漠上一座无人挂扫之凄(P 453)凉孤魂;我们应当要求遍布许多栏循行树,异草奇花,使吾人心旷神怡。
  (5)水庄严——久不浴之脓血身,又加上疥癞之疮,是多少不快;我们应要求一种不冷不热,柔软清香,随心多少,饥可代食之种种功德水来洗浣。
  (6)光庄严——日月倏去倏来,世界乍明乍暗;我们应当要求一种五色缤纷微妙不断之光耀,照烛世间大地永成不夜之城。
  (7)鸟庄严——丽日和风之春晨,微风述香气于鼻端,小鸟唱清歌于树上,乐固乐矣,奈何景难常何!彩云易散;我们应当要求一种永远之春晨,种种奇妙杂色之鸟长唱清歌于耳畔。
  (8)身庄严——合大小便利脓血污垢爪发骨肉共成之臭皮囊,外有蚊虫蚤虱寒暑之侵攻。内有烦恼忧愁恐怖之纷扰,苦之极矣;我们应当要求一种香无俦侣、妙若轻云之质作我身体,永别生老病死之苦音,常获微妙庄严之法乐。
  (9)衣庄严——衣服稍懈洗浣,即成蚤虱之大本营!变换不停,世苦大都如是,我们应当要求一种视之有形,即之无质之物,作我之衣,永绝尘劳之(P 454)洗浣。
  (10)食庄严——食和偶尔疏忽,即成蛆虫之根据地,粗重不净,大小便利由是而生;我们应当要求一种美胜醍醐,清如甘露之食,食之则寿命无量,无大小便之苦。
  (11)同伴庄严——欺诈谄诳斗骂杀之伴,唯能生引我之烦恼;应当要求一类诚实和平慈悲喜舍之伴侣,破个人之寂寞。
  上来所说之衣食住行上,虽然可以满足我人之欲望,但是,还有一种最伟大的要求,我们何以叫做人?我们何以会起诸要求?何以有死?生,到底从何处来?死,到底往何处去?我们应当要求一智慧微妙之导者,为我解释之。
  曰:有,有主人号阿弥陀佛,常为人说法,令人了此大事。
  或曰:噫嘻!理想欤?神话欤?
  曰:否,《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如上所举之境界,乃此经中之一少部(P 455)份耳!
  或曰:毋欺人也,所谓弥陀,眼所不见故。
  曰:然则君之一身,唯眼是君欤?其余耳鼻舌身心,当属我所有矣。对面之山,君见此面矣,彼面君见之欤?目前之桌,君见此面矣。其余色香等尘,君眼能见之欤?昨天明天是有也,今日之眼能见之欤?我祖我父是有也,君眼能见之欤?目前之风是有也,无物障而表之,君眼能见之欤?
  夫阿弥陀暂不之见,由我之业重,自塞眼耳等六门,非终不见也。我之祖父母与君共世界,君尚不见,况清净之弥陀欤?虽然,我今既闻其名,是耳见之矣;心中疑真疑假,固即心见之矣。前不云乎?此解脱性,本来平等。
  曰:然则隔十万亿之佛土,又何时可到?
  我告君:脓血之身不能到,由心到:此心念念生灭,终归无有。此心者,无远近,无迟速,如摄影机,机动则影留。
  然则此中诸君曾到过上海者,请试闭目思上海先施公司、大马路、新世(P 456)界等处,试问此心有远近,迟速否?
  昨夜之半,我忽回仰光,领徒顶礼大金塔,忽而一觉醒来,此身固在广州之菩提林也。噫!万里长途,何往返如是之速耶?
  释迦牟尼佛曰:“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然则能保险决定往生欤?
  曰:此保险单即在诸君之心内,所谓“信”、“愿”、“行”。
  (图缺)
  我无所求于诸君也,目的唯祝诸君脱苦得乐而已!若有欺诸君者,当永堕拔舌地狱。诸君!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信心难生;大丈夫当猛烈割断疑(P 457)网,将甘露法辗转施人。慈航愿与诸君,世世同为法侣!
  四三、作人希望
  世间作人,倦眠晨作,饥餐渴饮,类皆已易数十寒暑;或望购爱国奖券作富翁,或望造时世之豪杰,诸如此类无不知之熟矣,岂尚有其他作人之希望应讨论欤?虽然,人富不易求也,苟如是之简单者,则世间现状,不应纷乱若此。
  果欲希望作一人格完整之人,当认清下列三点:
  (1)生活问题
  (2)伦理问题
  (3)精神问题
  (1)生活问题——概括之则为“衣”、“食”、“住”、“行”、“乐”五者,无论何人,虽不曰皆衣绫罗,食珍馑,而粗衣糙食乃至住行等,皆必有相当预备。然则何所自而来欤?自然有欤?应分有欤?当知不然。然则自农人而来(P 459)欤?曰:“亦不尽然;使农人无造农作品之铁工及木土、缝工等,能耕乎?”然则自农工二者而来欤?曰:“亦不尽然:使无人教育研究发明者,则生活当永陷于野蛮之民族状态而无有进展矣。”然则自农、工、教育三者而来欤?曰:“亦不尽然:使无有军事、政治、法律之保障,则内生之争执,外来之侵夺,则不能解决矣。”
  故知生活情形,苟稍加思索,实不如是之简易!能由个人之行动而波及于全世界,如投毒药于缸中,则全缸之水皆有毒。吾人苟不守范围,而以欺诈争夺手段取得生活代价者,实属害群行动,其受法律之制裁,乃属自投罗网,并非法律自来绝我。今欲作一个有人格之人,必须明了我个人与国家之关系,尽我之心,竭我之力,作一分之供献,方有我个人一分生活之代价。一人如此,一家如此,一国如此,则一国之生活安;推及于全世界,则世界安。如垒砖成墙,一个二个,虽不见有何力量,然离开一个二个之外,又何能成为墙?墙成而取去一个二个,虽不见大损,然使全墙如此,墙仍能存在乎?此所以生活问题之解决,必自各个国人认清其自身之责任始。(P 460)
  (2)伦理问题——我一家之诤吵不宁,彼广州各家无与也,彼各省各家无与也,彼伦教无与也,彼巴黎无与也;虽然,一家如此,十家百家千家乃至全国如此,则全国之大家庭不安,推理及之,全世界亦如此。由彼此争执,势必各执有理,不能解决,求诸公断,又岂非自投法律之罗网欤?故欲得社会间相互之安全,必须人人具有礼义廉耻之德育。知此德育,乃我个人生活安全之应负责任,非他人之所强迫,然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爱妇顺,乃至应世接物必以仁德为归。进而深思寄此世间,暂时假聚,如大剧场;生老病死,是大苦聚。转眼生离死别,彼此互相哀怜之不暇,更何有争端而起?若然,则礼义廉耻等之德育,日益现前,伦理自教矣。
  精神问题:人遗我以佳音,馈我以礼物,我必谢之;人加我以恶言,予我以杖责,我必报之!此因果之感应也。今世一般忧国忧时之士,恨政治不上轨道,生灵痛苦,于是群起高呼,倡主义以救国;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孰是欤?孰非欤?总其大派,有下列之三:(P 461)
  (图缺)
  我乃一无家庭之僧人,以客观态度论之,保守派对欤?张勋要拖辫子戴花翎,康有为、梁启超要保帝位,向物质文明进化开倒车。急进派对欤?他们要主张大屠杀。故审时察世权衡利害,当然惟以改良稳健者为皈依。然而治标莫如治本,苟今后国人不能深明因果,知有来生之轮转苦趣,惟以一种虚荣之公德,及法律之惩罚以范围之者,则欲国家趋于轨道,殊难断言。今有显然事实,如惩治贪污条例如是之严,而贪污未尝无。在个人心内,则每当一事临前,公理与私欲之交战,胜负究竟谁属,扪心自问而知。夫何以知人必有轮回欤?试问现前人物,从何而来欤?世间美物,苟微细观之,虽小至一芥子,莫不具有“因仍为果,果后为因”之轮回性在。若仍有疑,可研究佛学中之唯识学,此宗详明吾人眼耳鼻舌身意造业感果之交互关系!(P 462)
  若果明乎因果,知有轮回,则做人应当分为二种:
  (1)做现在人——守法律,尽责任,教伦理,睦亲友,是谓做现在人,现生安乐。
  (2)保持未来不失人身——佛门五戒
  (图缺)
  守此五者,能保来世不失人身,谓之“持戒力”。
  得人身矣,而贫穷苦楚愿之乎?设不愿者,又当施人以财物,此谓“布施力”。
  得人身矣,财亦具矣,而身形丑恶愿之乎?设不愿者,又必断之,以人骂我,我安忍受之,乃至种种非礼加我,我亦安忍受之,此谓“忍辱力”。(P 463)
  得人身矣,财亦具矣,身相亦圆满矣,而身体不强,渐渐懈怠堕落愿之乎?设不愿者,又必于诸善法,勤加精进,一心不退,此谓“精进力”。
  得人身矣,财亦具矣,相貌亦圆满矣,身亦强健不懈怠矣,而神经错乱,举动恍惚愿之乎?设不愿者,又当常常一心,专注一境,屏诸邪念,此谓“禅定力”。
  得人身矣,财亦具矣,相貌亦圆满矣,身体亦强健无懈怠矣,精神亦不错乱矣,而知识平庸,不能担负社会国家伟大事业愿之乎?设不愿者,必当常读释迦牟尼文佛之教典,开豁心地,然后博及群书,发菩提心,广度众生,此谓“般若力”。
  是故吾人苟欲求现生之安宁,必须尽责任、教伦理。欲求来世不失人身,必须守持五戒。欲得未来多富饶财、身相庄严、智慧圆满,又必须继之布施、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力。(P 464)
  四四、成佛希望
  四大希望——第一,作人希望,第二,脱苦希望,第三,得乐希望,业已次第讲过;今天继续来讲第四《成佛希望》。
  在讲《成佛希望》以前,应当讨论如何叫做佛?
  觉悟世间有情,是大苦聚;觉悟有情身心非实有性;觉悟此身众缘假合,无主无我;觉悟此身脓血大小便不净,乃至自他之贪瞋烦恼等;觉悟此心此身念念生灭,刹那不停。内身如此,外器世间,亦复如是。
  然则觉悟此“苦”、“空”、“无我”、“不净”、“无常”,有何利益?曰:世间种种争杀苦剧,皆从不明此理而起;今明证此理,则一切热恼化为清凉,此约自觉的方面说。
  欲成整个人格,尚有下列之五种:
  (1)觉悟自性平等——世间人我自他,皆从一念分别妄想而起。佛能一念(P 465)内观,不见自他形相,证平等性,故能以大慈悲,应世利物,示同众生,永绝世间众生人我纷诤之苦。
  (2)觉悟唯心所造——佛证到法性,知世间唯心所造,则恶道诸业,自己永不再作,但以纯净白业,他方、此界,教化有情,则永绝世间众生心外妄认为实有之种种争杀之苦。
  (3)觉悟众缘互助——恶劳好逸,人之恒情,恶苦好乐,亦人之恒情。普通者,但以服劳任苦加诸疏远之人;甚焉者,虽父母妻子兄弟等,亦以苦归之,而榨取其乐归于我,结果而身之苦乃愈甚,他世固无论矣。此盖昧于众缘互助之理也。世间事物,彼此交互为因缘,如支三木为架,离彼则此不成,离此则彼不成。试思我之生存,无父母则我从何来?无兄弟妻子,则何有家庭之乐?无农人,则无食;无木工、缝工等,则住衣等问题不能解决,我果能离开父母兄弟妻子农工军政学等而得乐趣欤?夫无人则无我,无我则无人士父互为缘,决不可缺!奈何举世昧之,故纷乱无有宁日。呜呼!吾安得铸一硕大无俦之晨钟而使尽醒之欤?(P 466)
  大觉世尊,证此缘生性空之理,乃能运大慈悲,逐类随形,方便教化,不生教化之相:《金刚经》云:“我当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4)觉悟互有恩德——六道众生,轮回不息,交互为亲姻。此理或深难卒喻,即以现前论之;父母生我身,妻子分我劳,农工等供给我衣食住,军政教育管教养卫,在在皆为我之恩人;我若尽我一分责任,固又为彼等之恩人;知恩之心既深,残恶之毒自灭!佛由此心,熏大悲种,能永断恼害有情之种子。《梵网经》四十八轻戒中云;“六道众生无不是我父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
  (5)觉悟唯业所现——镜中花影,智者见之,不谓为有,不谓为无,更不取执。小儿见之,误为实有,猛力取之,玻璃既碎,手破血流,花亦不见。又有智人见之,责小儿云:“此花本空,妄受斯苦!”
  我佛世尊,悟自性空,业从心现,如梦,如幻,既不同凡夫执有,趣生(P 467)死之苦轮,也不如外道执空,留轮回之根蒂;唯以如幻方便,救六趣苦!莲池大师有云:“有朝功行完满,天堂地狱横行。”
  上来已明佛觉悟“苦”、“空”、“无我”、“不净”、“无常”五种利益以自觉,及觉悟“自性平等”、“唯心所造”、“众缘互助”、“互有恩德”、“唯业所现”五者以觉他。
  今当明怎样可以成佛:
  成佛阶梯,当自皈依三宝始——皈依三宝乃入佛之门,入门后然后方可承受佛之家业。三宝者,佛、法、僧。佛,即此方之释迦牟尼。法,即一切经典及修行法则。僧,即依佛法而出家之人。根性利者,更可皈依十方三宝。
  皈依分四类:
  (1)皈依之动机
  (2)堪可皈依之境
  (3)应如何皈依(P 468)
  (4)皈依后应如何守规戒。
  ①皈依之动机
  ②堪可皈依之境
  ③应如何皈依
  (图缺)(P 469)
  ④皈依后应如何守规戒
  既皈依佛门矣,壮志欲阶佛地,必须发四大誓愿:(P 470)
  (1)众生无边誓愿度;
  (2)烦恼无尽誓愿断;
  (3)法门无量誓愿学;
  (4)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宏愿发起以后,则进之以身心财法四种之布施(无钱者,身心法三者可以办到);精持戒律,遇事忍辱,发大勇猛,一心前进,誓不退转,定如须弥;自然一旦大智现前,不愁不能成佛。兹作一次第表如下:(P 471)(图缺)(P 472)
  四五、深信因果是学佛的根本
  我们要知道,一个国家里面有这样多的人,难免有良莠不齐。好人固然能够自治,不好的人也不能够任从他去作恶,扰乱治安;所以设立政治、法律、宪警等等,就是来防范歹人的一种方法。尤其是教育、文化、宗教等等,更是维持世道人心,潜移默化的势力重而且大。佛教即是教育文化宗教之一,则对于维持世道人心,必有说焉。佛教的教理说法虽多,而劝人深信因果尤为首要。盖上升与不堕,全以因果为枢纽。平常说:“作善者生天堂,作恶者堕地狱。”此犹简言耳。其实佛说十法界,何一不是由因而致果?作佛因得佛果,菩萨因菩萨果,缘觉因缘觉果,声闻因声闻果,天因天果,人因人果,修罗因修罗果,旁生因旁生果,鬼因鬼果,地狱因地狱果。由造十类因,而得十类果。俗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决不会种的是苦瓜因,而得的是甜瓜果,世间恐无此理。(P 473)
  然世人所见者唯二——人与畜生:上自诸佛菩萨,下及饿鬼地狱,其余八种,皆云无有。甚至人能转畜,畜能为人,亦未能信。其所持的理由,则曰人的常识不见。殊不知人的常识,只能见人的常识,不能见佛的常识,犹之乎蚂蚁之常识,不能见人之常识,亦犹之幼稚园不能见大学生之科哲常识同,其理甚明。盖除亲见之外,犹可比知。例如我手中现持一西瓜,问尔:“有种子乎?”必答曰:“有。”有人种否?亦曰:“有。”有处所否?亦曰:“有。”有时间否?亦曰:“有。”然再问:“尔见此种子否?”必答曰:“末见。”汝见何人种否?必曰:“未见。”何时种,何处种?必均曰:“不知。”既都不知,为何答曰均有?则曰:“以果推知有因也。”既有手中现见之果,必断定有因,有人,有时,有处,否则,此西瓜之果从何而有?何必一一皆见之方云有,推之亦可云有。例如余之父母,君之祖先,虽然未见,然不敢武断曰无。
  既以果可以知因,则知因定必生果。例如余现时手中持一瓜种,种于地下,今问尔:“将来可能生瓜否?”必答曰:“能。”何以能?因一切瓜皆(P 474)从种子生,则此种子亦必生瓜“前则以果知因,今则以因知果。盖因果之事,由现见者;因果之理,由推知者。譬如先见火有烟,后时见烟必知有火。一切因果之法,悉皆如是。例如二人,一人说英语,则知前所学者是英语。今吾人若习英语,则将来必会说英语;一人说日语,则知前所学者是日语。今吾人若习日语,则将来必会说日语,决无今之说英语者“前所学时是日语;今之学日语者,将来必会说英语。佛教因果之说,与科学定律,丝毫无差。盖作善者降祥,作不善者降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若以一世因果论之,或有一通之处!盖贤者莫过于颜回,亦遭穷困而天寿;恶者莫过于盗跖,反得富贵而高龄。不但古人为然,今人亦有之。每见昔时全家行善,今则家败人亡;曩日满门造恶,今则子孙满堂,此又何说?可知佛教所说之因果理通一二世,盖遇缘有早迟,故报亦有先后。
  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报。现报,即现生受报,如作恶者,现受法律处罚;作善者,现受众人爱敬。生报,即来世受报,如今生作恶,来世堕落;今生为善,来世超升。后报,即多生多劫之后才受报。所谓“善恶到(P 475)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如负债然;有今岁还者,有来年还者,有多时后还者。若要不还,除非不欠。盖现报如种稻,今岁即收;生报如种麦,来年才割;后报如果树,数年后才得果。是故颜回贫天,焉知非昔日自种之因;今世称贤,非但来生感得善报,即流芳百世,亦可见其因果之不谬。善者如斯,恶者又何尝不然。即盗跖遗臭万年,亦可证明因果之一斑。
  故吾入学佛,对于因果之理,必须深信无疑!非但行为有标准,盖举心动念,善恶亦自能反省。佛教因果之理,不出十恶与十善,以及四圣之无漏行,分大小之别。
  十恶者,杀生、偷盗、邪侄、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贪欲、瞋恚、愚痴。反之,不杀生、不偷盗……,乃至不瞋恚、不愚痴,则名十善。今列一表,可知大概。(P 476)
  (图缺)
  声闻——自觉之钝根者——小乘
  缘觉——自觉之利根者——中乘
  菩萨——觉他之修因者——大乘
  佛陀——三觉之圆满者——一乘(P 477)
  观此表,则知十果之有无,全以十因为判断,毫无疑议!
  四六、三皈五戒是学佛的基础
  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合称为三宝,所以叫做皈依三宝。佛是觉义,所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故称为佛。法是轨持义,所谓“教法、理法、行法、果法”能成无上正等正觉之轨道,故名为法。僧是和合义,有事和理和二义。事和,能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意和同悦,口和无诤,身和同住;理和,能证无为择灭之理。由此事理二和,上弘佛道,下化众生,自度度人,故名为僧。佛如医王,法如良药,僧如看护者。非佛无以说法,非法无以度生,非僧无以弘法。故三宝如苦海之舟航、暗室之明灯、病者之良药,有度人济世之功,故称为宝。
  皈者反义,反黑为白,反邪归正,翻染成净,转有漏成无漏,转凡成圣,(P 478)故称为皈。如游子之归家,叛徒之归国,有归顺反正之义,名之为皈。依者托义,如婴孩依托父母,孤儿依托慈善家,弱国依托强国。一切众生漂沦生死,无救无依,唯有仗三宝之教手,拔出苦海,救济沉沦,故须皈依。
  有许多人不明白皈依的意义,他说:“我只要信佛,何须仪式,何必要皈依? ”殊不知佛教的教理虽多,而综括之不出信解行证。所谓皈依三宝者,首表乎信;即信佛,信法,信僧是也。今信尚无,况解行证?盖因信而求了解,因解而修行,因修行而证佛果。眼见世之学佛者多,而偏缺者亦不少;有全不信者,有信而不求解者,有虽解而不修行者,有虽行而不能证果者。其故何哉?盖佛果如宝,不信何以求宝;虽求而不识真宝,虽识而不愿取宝,则宝虽现前,不得实用,于己何益?
  更有进者,每见一般学佛之人,或信佛而不信法信僧者,或信法而不信佛信僧者,还有单信人而不信佛信法者。信佛而不信法信僧的人,大多数是一班愚夫愚妇,信偶像有灵感,只求媚佛,把佛当神待。无论升官发财,添丁平安,求之即得,而对于亲近知识,听闻正法,好像是没有他们的事情一(P 479)样。但信法而不信佛信僧的人,这种人自己标榜是知识界只研究佛学,当一种学问研究而已,不但不信仰僧尼,连佛菩萨他也以为是迷信。还有一班人,不但不信佛不信法,连僧他也是不信。这种人只专信仰一个人,不管所信仰的人有学问,无学问,有道德,无道德,只要他是我的师父就是好的;其他僧尼,有时候不但不恭敬,反加诽谤。所以在中国学佛的人,虽然称多,而正信学佛的人,恐怕还是少数。究竟能有几人,先拜明师,研究佛法,信佛功德,学菩萨行,行菩萨道,自行化他,同成佛果呢?恐怕连神佛都分不清楚,佛教和外道混为一谈的还多得很!这就是不求明师,不闻正法的过失所致!所以学佛须先皈依三宝,是第一个进门的条件。
  次说五戒。五戒是:(1)不乱杀,(2)不乱取,(3)不乱淫,(4)不乱语,(5)不乱饮食。佛家的五戒,就是儒家的五常——不乱杀就是仁,不乱取就是义,不乱淫就是礼,不乱语就是信,不乱饮食就是智。盖四维八德都从五常中流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每听许多人说:“我又不出家,何必要受戒呢?”殊不知你虽不出家,难道人格也不要了吗?因五常、四(P 480)维、八德,就是人格的标准。古来凡国王受位时,百官受位时,都要先去受菩萨戒,然后才受位;这就是表示,依佛的教法,去自行化他做人模范呀!
  我常常有这样一个问题来问人:“你为甚么要学佛?”意思就是想要他答:“因为想做一个好人。”说到好人莫过于佛,假定一个人连五条最简单、最应当的五戒都不能受持,你还说甚么想要学佛吗?所以学佛的人,是以三皈五戒来做基础。
  四七、谈生活
  一说到生活,不出衣食住行,再加上各人的工作嗜好和研读。我们做了一个人,不能没有东西食,其实就是禽兽也免不了,这是欲界众生特有的权利。至于衣,那又是人的特权了。除了禽兽有它们天然的毛羽,就是野人恐怕也要用草叶遮体吧?而禽兽所以不用衣服的原故,一是无知,一是无能;无知是不知羞耻和法律,无能是不会用工具来做衣服,尤其是它们的皮肉毛(P 481)羽,比较人要坚厚一点,所以也能够抵抗寒冻。住的话,除了家畜有主人代它们做好了栖栏外,而飞禽和野兽,那只好自己去做巢觅穴吧。人可不能和它们一样,纵然不能每人都有一座高楼大厦,最起码也要找一个茅蓬草舍或竹棚木屋吧?行,除了双脚走路外,想腾空要乘飞机,想飘海要搭轮船,尤其是现代交通便利,谁人不乘车辆,愿意两肩背着东西跑?除非不得已在没有办法的时候,那是例外。
  除了上面“衣食住行”的生活之外,而工作算不算是生活?假定工作不是生活的话,试问衣食住行的生活,是从何而来呢?去偷吗?抢吗?骗吗?那恐怕很危险吧?连生命都要搅掉了,那里还可以令你生活?可见生活的来源,就是工作。工作是生活的主要,一个人如果失了工作(失业),那生活也就成了问题了!然而人不单是食饭和做工就算了事,还有各人不同的嗜好生活,例如你爱音乐,我爱书画,他又爱研究各种科哲等学问。这些这些,难道不算高尚的生活吗?不然的话,那人和禽兽,又有甚么地方不同呢?是不是食食睡睡就算了事?而人所以和禽兽差别的地方,恐怕也有它(P 482)的原因吧?这就是文化教育和人格,也就是工作嗜好和研读的生活。
  世界上的生活虽然是形形色色各样不同,然而畸形的生活,不出两种:一是快乐的生活,一是苦行的生活。快乐的生活,现在称为物质文明;穿的、食的、住的、行的、用的、玩的,一切的一切,综括一句,是享乐的生活,叫做纵欲主义;而世界大乱,也就是从此而出!这话我不明说,只好请诸位各人去回味一下就知道。苦行的生活,不食饭,而食草食粪;不穿衣而裸体。他们坐在针上,睡在刺上,拔发、薰鼻、常立;他们以为不这样,是不能成道,不能生天,所以他们用种种方法,把这肉体磨折痛苦;这是印度一种宗教的作风,所谓外道。我们只要到印度去走一赵,就会亲眼看见他们这种种的奇形怪状,这种叫做苦行生活,也就是节欲主义。这两种畸形的生活,各走极端,前者过之,后者不及,都不是正常的生活(偏一边)。如果能够不偏,那就是中庸的生活:就是不纵不节,得其中庸大道,正所谓中道的生活。中道的生活是怎样?(1)要有正当的知识,(2)要有正当的工作,(3)要量入为出,(4)衣足以蔽体,(5)食足以充饥,(6)住足以遮风雨,(7)要勤劳,(8)(P 483)要俭扑,(9)要讲卫生,(10)要救济贫苦;这是一般人应遵守的标准生活,也可以说他是高尚的生活。
  现在要说到我的特殊的生活,既然说是特殊(特别的差殊),当然不是普通人的生活,不过作诸位参考的生活罢了。
  读者们不要笑,也不要说我太苛刻:(1)不要去看戏,(2)不要去打牌,(3)不要去狎妓,(4)不要去饮酒,(5)不要去抽烟,(6)不要做无谓的工作。一到了十点钟,规规炬矩,息灯上床,连正经的书籍都不必再看,何况诲杀诲盗诲淫各种害人的小说呢?当然不能再看。然而上床不是即刻两脚朝天就睡下来,要在睡前正身端坐(两脚跏趺),闭目养神,耳朵听自己的呼吸,从粗至细,从细至微,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呼一吸(不听吸气),随它的自然,丝毫不必勉强,身腰不必直挺,自己觉得安然就可。坐的时间不规定,只要它实在要睡了,可放足右胁而卧,右手托右耳,左手搭左膝,吉祥而卧。这样一来一切淫念都没有了,失眠病、胃痛病,心脏病、贫血病、一切的暗病,不到一年,自然会不医而愈了。(P 484)
  睡者养神(精神),精神既养足,自然而醒;不可懒睡,以为多睡好。因为醒了就不能睡,不能睡而勉强睡,不但不能入睡,而淫念及一切邪思乱想又来了。所以最好一觉醒后,除下床小便,即刻又上床趺坐照前式。这样欲睡则睡,不睡则坐,不纵不节,岂不是一个“中道睡”的新名词吗?如过了十二点钟还不睡觉,不到一个月(心血不能归潮)不害痨瘵病,也要害贫血病,不久百病丛生,无药可医了,医生嘱汝只好静养,可为一证。
  食的话,西人把晚食当正食,或者是风俗习惯。我的饮食观:最好一天只食早午两顿,早上多食稀粥。粥有十利——消痰、化气、解渴、……,只要把粥水灌满了,就好像汽车,这一天的汽油够用,汽车就可以开了。到半路(中午)再添一点油(午餐),不半天又可以再开了。晚上既不开夜车,那何必去加油?纵然加上油,也没有用,反而塞住了气管(胃难消化)。你如果说我是外行话,我们可以打开医学和卫生学来研究,谚云“病从口入”者即此。所谓“食只可以充饥”,过此非宜。而相陪者白菜、空心菜、苋菜、菠菜,尤其是豆芽、豆腐,这些营养料较之任何荤菜更多,这有科学家和医(P 485)学家可以代我证明,用不着我自己来争论。即以我本人来证明,从十八岁起至今年五十九岁,四十年的纯素(当然暗中没有偷肉食我自己相信),而我的身体和精神,见过我的人,听过我讲话的人,这是相信的。这就是从静坐和素食而得到的结果,诸位如果对这个名词还没有听过,这是我新发明的,叫做“中道食”。
  食和睡,是人生两大事,其余的衣服是遮体,宜洁净。最好每天都要洗衣服,肮脏龌龊,不但是自己不卫生,而惹傍人嗅你的臭气,也就没有公德,所以衣服以配身及洁净为上乘。怎样叫做配身?一个讨饭婆,如果戴起了金银首饰,再加上涂脂抹粉,我以为一定会讨不到饭,这叫做不配身。
  住的话,不论它是茅舍草屋,总以空气流畅,光线充足,用物简单,一切清洁为第一义。住只可以适居,何必雕梁画栋?一个人的生活,能够做到简单、朴素、清洁、规律,那是上乘的生活。
  其次,早晨四时就起身,到园苑中去吸空气,一上一下去拜佛不是上好的运动吗?何必八段锦和太极拳,甚么柔软体操?每次食饭后,绕住佛座去(P 486)经行,或念佛号,或诵咒语。你说我是在修行,我告诉你:这就是我们的体育场,何必一定打球,赛跑,跳杠,就是运动吗?我拿一件事实来证明:任你做甚么事辛苦了的时候,文的,好像作文、改卷,久了当然会疲倦。你如果放下笔来,结跏趺坐(蟠腿坐),眼睛一闭,耳朵听呼吸,一切放下,无思无虑,不到一点钟,精神就充足起来了;这不是参汤、补品、维他命,是甚么?再加之诵经时要不起分别,研究时要明事识理,一到了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的时候,这种生活,只有实行的自己受用。上面这两种生活:一种叫“禅悦为食”,一种叫“法喜充满”。这两种生活,一般普通人有尝过了吗?当然是没有,所以叫做“特殊的生活”。请诸位换换口胃,来过过我们这种“中道的生活”好吗?所以“清心寡欲”是第一流的生活。(P 487)
  四八、我的生活观
  甲、绪论
  为甚么要生活?是因为有生命。设若没有生命的话,那我以为可以用不着生活。而生命不单是人类独有,即禽兽亦有之。既有生命,就要有生活来维持,假定没有生活来维持,则生命就难以保存!虽人畜之生活方式有不同,而维持生命则一也。今以人言人,其生活约为十种:
  乙、本论
  (1)一般的生活
  我们是人,不能同牛一样可以吃草,所以要吃饭;我们是人,不能和禽兽一样有毛羽,所以要穿衣;我们是人,不能和野物一样有巢穴,所以还要住屋。我们人类,除了这衣食住之外,还要其余的用物多得很,总说一句:“只要有了代表(金钱),一切都可以解决。”所以一般人的生活,只要有(P 489)衣可以遮体,有食可以充饥,有屋可以避风雨。一切的一切,只要过的是人的生活,也就心满意足,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生活。
  (2)纵欲的生活
  一般人以为只要过的是人的生活就满足,而事实上只有另一种人,就不能这样安份。不单是遮体而已,并且要绫罗绸缎;不单是充饥而已,并且要美酒羊膏;不单是避风雨而已,并且要雕梁画栋。就是这三件事算了罢?不见得!跳舞,打牌,看电影……,一切的一切,只要能使他们的五欲满足,任情纵意,家里有几个老婆还不够用,还要到外面去打野鸡狎妓!钱从何来?那你只好去请问他自已。这叫做纵欲的人生观。
  (3)技能的生活
  上面这甲乙两种人,一是太过,一是不及,都不是正常的生活。所以另有一种人,生活比较高尚一点的人,他们以为人的生活,不能过这种单调物质的生活,并且要有一种高上的技能,这种生活,才有意义,才有兴趣。所以他们修学各种技能,如研究各种科学,以及百工技艺,这叫做技能的生(P 490)活。
  (4)风雅的生活
  技能的生活,比较甲乙两种,虽然是高上一等,然而究竟是为生活而修学技能,因有技能而得到生活,可见还是为生活而生活,好像代人拉车而得到车价,得到了车价就可以换到生活。像这种买卖式的生活,又好像马拉车而求得一饱,恐怕不是一般风雅人所愿意的吧?所以他们所需要的生活是弹弹琴,下下棋,写写字,摹摹画,看看山,游游水,题题诗,作作对,食食茶,饮饮酒…… 。他们以为这种生活,才是高尚的生活,比较赌博、狎妓、吸鸦片、斗鸡、斗狗,总要文明得多,也是人的正常生活,所以叫他是风雅的生活。
  (5)恶人的生活
  这种人的生活,他们只有两个条件,一个是物欲,一个是自私;既然是以物欲为对象,那他们便“只求目的,不择手段。”,只要有饮食可以到口,何妨把哥哥的手臂砍下来,而自己得到饮食;只要有女人给他玩弄,又何妨(P 491)跳过东家邻居的围墙,而去抱人家的姑娘。既是抱定了自私主义,那只要一切的一切自己快乐,而人家的痛苦,与我又有甚么关系?乃至只要我自己的国家兴盛,把别人的国家,亡国灭种亦所不惜。他们一切的一切,都是为物欲打算,为自己打算,说甚么“礼义廉耻,仁慈博爱”,在他们这些人的心目中,那才是真迷信。所以作奸犯科,遗害人群,扰乱社会,侵略他国,灭人种族,这就是恶人的生活。
  (6)善人的生活
  善人的生活,只有一个字,一个“恕”字。他们知道自己既然爱惜生命,那末,人家也是一样爱惜生命,所以不忍心去伤害人家的生命;自己既然爱惜财产,他知道人家也是一样爱惜自己的财产,所以他不忍心去损害人家的财产;自己既然爱惜妻女,也知道人家一定也是爱惜妻女,所以不忍心去侵犯人家的妻女。其余的一切,都是照这样推想去,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过来说,又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都是推己及人的思想。例如你想你自己的子女孝顺你,那你就应当先孝顺你自(P 492)己的父母;如果你想你的部不忠实于你,那你就应当对于你的领袖先忠实起。忠孝既然这样,那仁爱信义和平,沓有例外吗?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那末,害人者亦人恒害之。这是颠扑不破的一条原则,这就是善人的生活。
  (7)圣贤的生活
  圣贤的生活只有两条:一是修己,一是为人。试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他们没有那一个不是修己为人;一方面修养自己的高尚人格,一方面都是勤勤恳恳为民分忧,所谓“人溺犹己溺,人饥犹己饥”,而自己的私生活却非常的严肃。固然不同(1)的为自己而生活,更不同(2)的纵欲的生活,也不是和(3)一样求得一技一能的生活,当然不是(4)那样无事的生活,何况是(5)那样害人的生活呢?其实比较(6)的生活还要积极些;不单单个人行些善事就算了事,他们还要化民为善。试看孔孟两个人的言行就知道,数十年来东奔西走,无啡想“以斯道,觉斯民”,这.就是圣贤的生活。
  (8)罗汉的生活(P 493)
  罗汉是甚么意义?译成中国的意思,是“杀贼”。不过,他不是杀人家的生命之贼,乃是杀自己的烦恼之贼——贪、瞋、痴、慢、疑、不正见,心中这许多毒素。罗汉是佛的弟子,他们听过了佛的教训,说人生种种的苦恼,并不是外面来的。所谓“非天赐,非人与,亦非无因”,完全是自己造的甚么因,而受的甚么果。故欲除苦果,当灭苦因——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瞋、痴。罗汉把自心上这许多烦恼杀完了,所以叫做杀贼,又叫做无生,亦谓“涅槃”。有许多人不懂涅槃是甚么意义,他们以为涅槃就是杀完了。所以他们怀疑着,假定全世界的人类通通都涅槃了,那这个世界岂不是变了空空无人的世界,那还了得吗?他们不知道假定全世界的人,都把心中的毒素铲除了,没有恶心的人,都是善心的人,这正合乎我们国家要改造,世界要改造,人类要改造的口号。难道是单单改造他们柱头上门面——油漆擦光,而内面任从白蚂蚁去蛀坏,这样叫做改造吗?所以真要改造社会、国家,和世界,那每个人都要同罗汉一样,把内心的贪瞋痴三毒先改造起,然后世界自然会大同,而国家自然也会安宁,这叫做罗汉(P 494)的生活。
  (9)菩萨的生活
  许多人把偶像当菩萨,说菩萨是迷信,其实,菩萨倒不迷,他自己反先迷了(不明白)!因为菩萨是一种称呼,和圣人贤人一样。菩萨是甚么意义呢?在佛教说,凡救人救世的都可以称他为菩萨。远则孔子、孟子,固然可以称他是菩萨,而耶稣、谟罕穆德,也可以叫做菩萨,林肯、甘地可以称为他是菩萨,而我们的国父和蒋总统,难道不是菩萨吗?他们的功行虽然是各各不同,而救人救世的心肠,那都是一样的;位次虽然有深浅不同,而都可以称他们是菩萨,亦犹之小中大三种学校固然是不同,而都可以称他们是学生,不过程度有些等级罢了。佛教所说的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弥勒,这些菩萨,不过是到外国留学回来的博士学生一样,这也算是迷信吗?菩萨的性别,不问是男的女的,菩萨的年龄,也不问老的少的,菩萨的相貌,也不问他是憎的俗的,菩萨的工作,也不问他是文的武的,只要他做的是救人救世的事业,那他就是菩萨罢了,这就是菩萨的生活。(P 495)
  (10)佛陀的生活
  有许多人,甚么罗汉、菩萨、佛陀,这些名字,统统搅不清楚。殊不知你没有学过英文和日文,你怎样知道英文和日本文?因为佛陀是印度的语言,译成中国的意义,称为觉者,就是一位大觉大悟的人。他觉悟了甚么呢?他觉悟了:
  ①他觉悟了宇宙万有一切法,都是由众多的助缘生起的,决定没有离开了众多的因缘,而会孤独的生起。明白了这种道理,有甚么好处呢?就会产生博爱的思想。
  ②他既然觉悟了每一法都是众缘助成,他就不会有自大的心理了;知道一切的一切,都是互为宾主,并没有那一个是最大,或那一个是最小,就会产生平等的思想。
  ③他既然觉悟了一切在我,那么我要成君子,即成君子;我要成小人,即成小人。君子和小人,权在自己,这还不自由吗?丝毫都没有一点尾巴来绊住我的脚,就会产生自由的思想。(P 496)
  拿这博爱、平等、自由三种思想去做事,知道人人对我都有恩德,你还不爱护他吗?还会起损害人家的心理吗?那不是损害自己的恩人!知道人人都是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佛,那里会起轻视人家的心理,而不恭敬人家呢?知道一切凡夫和圣贤权在自己,那里还不努力去断恶,而努力去为善呢?前面菩萨是因,现在所说的佛陀是果,所以他在时间是不计长劫,空间是不计广大;以众生为自己,而自己也就是众生,而起无缘的大慈,同体的大悲,这就是佛陀的生活。
  丙、结论
  上面把十种生活的模样绘下来了,由各人去采取那一种的形式,那是各人的自由吧。至于我的生活观又是怎样?我的物质生活是随缘好坏不拘,有福也享,有苦也受。我的工作生活是一张嘴巴和一只手终日教书和写作,而权利是不拿薪俸,义务倒是忙个不休,想成佛吗?无所谓;想生极乐世界吧?也不见得,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P 497)
  四九、谈谈真生活
  甲、生活的目的
  我们既然是人,必定是先有生命;既然有了生命,就不得不求生存;因为求生存的原故,所以不得不生活。有了生活,就可以生存;能够生存,才可以维持生命。
  试想我们为甚么要穿衣?怕冻死啊。为甚么要食饭?怕饿死啦。为甚么要饮茶?怕渴死啰。为甚么要摇扇?怕热死呀。为甚么要吃药?怕病死啊。为甚么要住屋?怕风吹、雨打、日头晒死呀,这些这些,一切一切,其目的,一言而蔽之,就是要维持我们的生命。
  乙、生活的来源
  然而,禽兽有毛羽可以遮体,而人就不同,要穿衣;而衣服又怎样来的?要拿钱去买。例如牛能食草,而人就不能,要吃饭;但饭又怎样来的?(P 498)
  要拿钱去买米。飞禽野兽,它们林居土藏,而我们就不能,要有房屋住;房屋又怎样来的呢?还是要拿钱去买或租,所以总括起来,一切的一切,都不能离开一个钱字。
  丙、生活的步骤
  是的,我们知道,生活的一切,都离不了钱。然而,再追问钱又从甚么地方来的呢?难道去骗,去偷,去抢劫吗?那是有生命的危险!所以要有一种正当的工作——农工商学兵以及公教人员,无论怎样,你总要作一种工作。话虽这样说,你怎样又会工作?那就不能没有这种工作专门的知识,而知识的来源,又不能不先受教育。所以生活的步骤,第一步就是先受教育,受了教育,才有知识;有了知识,才会工作;有了工作,才可以得到金钱;有了金钱,金钱是万能,可以解决衣食住行一切生活上的需要。所以求学受教育,是人类生活上的第一个步骤。
  丁、生活的进善
  教育的成果,不但可以得到衣食住行生活上的代价,并且可导人进善。(P 499)试问禽兽知礼节吗?而人就能够知礼节;禽兽知廉耻吗?而人就能够知廉耻;禽兽知法律吗?而人就能够知法律;禽兽知伦理吗?而人就能够知道尊卑的伦理,而不能乱伦。所以人能够知道礼节、廉耻、法律、伦理……这些美德,岂不是要归功于教育吗?又何止于衣食住行的生活?不然,人和禽兽,又有甚么地方不同呢?试观一二岁的婴儿,他们就不知道甚么东西叫做礼节、廉耻、法律、伦理?后来长大了为甚么又会知道呢?这就是受过了教育的一个证明。试观我们最高领袖为甚么要提倡“新生活”,难道是叫我们要穿新衣服,吃新米,住新房子,坐新车吗?是要我们在衣食住行的生活上,再加上“礼义廉耻”的新生活,这才可以叫做新。意思就是叫我们自己问一问:你今天穿的这件衣服,食的这餐饭,在这房子里住了一晚,坐的这回车,是不是斗老老实实,规规矩矩,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得来的钱”?设若是的话,虽旧亦新;如果不是的话,是骗来的,偷来的,抢来的,贪污来的,那就虽新亦旧(龌龊污秽)了!可见生活不但得到就算了事,并且要希于进善,才算是真生活。(P 500)
  戊、生活的互助
  试问你穿的衣服是你的自已织的布吗?你食的饭,是你自已种的谷吗?你住的屋,是你自已烧的砖瓦吗?你用的一切,都是你自已制造出来的吗?如果不是的话,那末,人家为什么要替你织布?要代你种谷?要帮你烧砖瓦?再进一步说,你的身体,是你自已生下来的吗?你的老婆,是你自已把她养大的吗?你的坟墓,将来是你自已钻进去吗?不然的话,人家为甚么要养大你,还要替你养老婆,最后,还要人家为你买棺材,送你进坟墓?试问你究竟待人家有甚么好处?为什么要这么多的人来帮助你?你自已还不知不觉,以为自已很有本事,是英雄,能独立。殊不知你的一举一动,都需要人家帮助!果能爱家,爱国,爱社会,爱群众,那你还算尽了一份责任;不然的话,但享权利,而不能尽义务,还说甚么待领袖,待部下,待父母,待子女,待人民……有恩,那不过是欺心之谈!所以生活,不但是顾到个人的生活,还顾到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国家生活、人群生活,那才是真生活。可见有余的钱,拿出来做人民的生活,并不算是甚么慈善事业,不过名字上(P 501)好听一点,实实在在是一种互助的生活罢了。
  已、生活的利益
  一般人都以为只要有了衣食住,就叫做生存的生活;如果有了事情做,就叫做工作的生活。我们常听到人家问朋友:“你的生活过得好么?”好像除了这两种生活之外,再没有其他的生活。如果真是这样,那真好像《孟子》上说的:“把哥哥的手臂斩下来,可以抢他的饭过来自己食。跳过东边邻居的墙,可以把人家的处女抱住陪你睡。”这岂不也是生存的生活吗?《孟子》上又说:“把人家的白粉壁,代他用墨汁涂黑了;并且上屋,替人家把瓦拆下来,事情做过了,还向主人要饭食,要工钱。”这岂不也是工作的生活吗?上面举出几种例,我们能够承认他是正轨的生活吗?如果承认的话,从前的希特勒、墨索里尼,现在的马伦可夫和□□,他们难道没有上面的两种生活——食饭做做工?恐怕他们的享受比我们还要好得多,工作还要更忙一点,那我们又何必天天把嗓子喊破了“□□□□”做什么?可见害人害己的生活(东条和希特勒一证)不是真生活,能够利人(P 502)利己的生活才可以算是真生活。这一点我以为我们研究生活问题的人,切切实实要注意!于人于己是有利还是有害?并不是单单有饭食和有工作做就算是生活。
  庚、生活的兴趣
  一般人总以为衣食住和工作是生活的正义,我倒不以为然。如果真是照那种说法是对的话,那末人和牛又有甚么分别呢?因为牛也有草食和田耕,难道不是生活吗?所以真正生活的意义,拿“兴趣”二字来做定义,也就是人的生活和禽兽的生活不同的地方。试看猪的生活、羊的生活、鸡鸭的生活,有什么兴趣?因为它是机械的生活。我们每每听人发出一种怨声,所谓“过着牛马的生活”。意思虽然是诉苦,其实还是含着没有兴趣的意义在内;假使人也过着牛马的生活,那做人又有甚么意义呢?所以人的生活,当以兴趣为主,因为兴趣的不同,所以人的生活也随之有异。这可以随便举几个例来证明;衣的话,你以为是外货好,我以为土货更好;食的话,你以为是西餐好,我以为中餐更好;住的话,你以为是西式的洋楼好,我还是以为(P 503)中国的土屋好。最显明的一件事,一般人总以为性欲的冲动,无论何人都是免不了的?而事实上男人讨厌女人,女人也讨厌男人!不然的话,又何至于宁愿吃尽了许多苦头,他也是甘心独身,这又是怎样说法?你若真是去探问他一个究竟?他一定会很简单的答覆你一句:“我的‘兴趣’啊。”再更明显的,一到大学读书的时候,各人就在预备将来适合自己兴趣的工作知识;或学法律,或学医科,或学电化,或学科哲……各人在求各人的兴趣知识,而将来可以做一种有兴趣的工作,这不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吗?所以我以为最有兴趣的生活,莫过于“得天下英才而受教者”,所以释迦牟尼与孔老夫子之乐,即乐在其中矣!
  辛、生活的修养
  生活也要修养,说来觉得奇怪,其实是何奇之有?试看那一件事不要修,又那一件事不要养?因为修养就是“学习”的异名。一出娘胎,一直至死,没有一天不在学习之中;第一步就是学习吃奶,其他的学习,一天一天都在进步,所谓“做到老,学到老”。可见学习的范围太大,而学习的内容(P 504)又太广。我现在在这广大的范围中,择其简单的两条来学习——修养,就是“内不欺心,外不欺人”。话虽至简,而行之实难,如其不信,请试行之;能否三月不违仁,那也将臻贤域!一个人真能修养到“内不欺心,外不欺人”,那已臻圣境,岂止贤域?其次,持身的生活,以勤俭为主,工作的生活,以忠恕为基;真能够做到这“勤俭忠恕”四个字,那你的生活已经有很深刻的修养了。
  壬、生活的善美
  善是不恶,善是不丑,要做到不丑恶的生活,才可以叫做真生活。内心要不贪,不瞋,不痴;外身要不杀,不盗,不淫;而中间还要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一般人总以为有饭食,有工做,就算是生活满足,如果把上面这十面镜子拿来照一照自己的本来面目,那狐狸的原形,通通都会现出来了!生活困难,而真生活尤难,请互相劝勉。
  癸、生活的真谛
  生活的真谛,不单单是衣食的生活、工作的生活、体魄的生活、知识的(P 505)生活、兴趣的生活,其犹末也;而其本只在道德生活、人格生活、爱国生活、爱民生活、爱众生的生活,望有心研究生活真谛者,宜从此努力可也。
  五○、再谈生活
  一般人的生活,在他们的观念中,以为只有衣食住行是生活,所谓物质生活。殊不知除了物质生活之外,还有工作生活。试听一般人的口头上,我们每每可以听到人问:“你的哥哥到那里去了?”在家里做生活。又有人问:“你做的甚么生活?”像这种生活,难道是问他穿衣吃饭吗?当然是工作生活。其实行为生活和精神生活更为重要,现在就来谈谈后者两种。
  甲、简单的生活
  我们要知道,生活的定义,就是维持生命。明白了这个定义,那衣为的是遮体,食为的是充饥,住为的是避风雨,除了这衣食住之外,其余的一切用物,只可足用而止。例如家里平常只有两三个人食饭,筷子最多只好一桌(P 506)人的放在篮子里面,假定弄得到处都是筷子,不但是碍于地方,并且也不雅观。筷子是这样,其余的一切用物,又何能例外。假定你的房间,弄得同杂货店那样堆起来;你的客厅,和木器店一样,板凳架起来,不但不雅观,其实你天天替他拂灰尘,恐怕也会太麻烦了吧?难道有钱将来没有地方去买吗?所以最好连衣服鞋袜,也是越简单越好。只要有钱,其余越空越好,这是一个治家的秘诀。
  乙、洁净的生活
  无论是身体、衣服、器物、房室、屋宇、园苑街道、水沟,都要弄得很洁净。例如身体,工作了每日至少也要洗一次;衣服不但是要勤换,并且要常晒。器物如茶杯碗之类,要重洗之后,方能出用。房室和屋宇,宜时时打扫,园苑和街道,更要清除。而水沟尤宜留意畅通,否则,一切毒蚊和粪蝇就由此而集;所以饭食更宜检点洁净。我常说:“发财较难,洁净较易。”发财养成奢华,洁净养成劳动;洁净在己,发财望人。果能洁净卫生,不生无谓的疾病,则胜发财多矣。中国人有一种心理先宜改变,就是以为这种琐(P 507)事,全归主妇与仆役负责。殊不知一条抹布、一把扫帚、一个鸡毛挥子时时可以拂拭;不费金钱,又不费时间,只要人人养成习惯,信手拈来即是,所以佛教以洁净为第一。
  丙、朴素的生活
  要知道人的心理,大多数总欢喜华丽美观,不知道事事欲求华丽美观钱从何来?必至不择手段,只求目的,甚至丧品失格,亦所乐为。殊不知宁弃奢华,保守朴素,不但不必劳心,抑且毌须劳力;盖事事俭朴,用之者寡,则财恒足矣!朴素非破旧难堪,实中庸之德,一见之不使人钦敬,有古色古香之风度也。处斯人欲横流之世,有救人救世者,首宜提倡,使扭转乾坤,庶免泛滥无际!
  丁、整齐的生活
  整齐的范围太广,不但是客厅里面的凳桌要整齐,就是自己的写字台和书架,也是要整齐;不但是床上枕被要整齐,就是厨房里面的碗碟也要整齐。一般人总以为军队要整齐,难道学生排队不要整齐吗?老实说,真正的(P 508)整齐,那是要到大寺院里面去看看,几百几千和尚仪式的起落,那种整齐一致;食起饭来好像鸦雀无声,走起路来只可以看到自己的鼻头,几点钟静坐下来,连一枚绣花针落在地下都可以听到,那里会像学生才进课室那种杂乱和嘈杂?所以真正的整齐,先要到大寺院里去参观去学习!一个人能够先把自己整齐起,然后做起事来,才会有条有理,不致紊乱。否则杂乱无章,何能付托办理国家大事。
  戊、勤劳的生活
  我们一般人,总以为他发财,我为甚么不发财呢?他做官,我为甚么没有官做呢?他成家立业,子孙满堂,我为甚么一事无成,而零仃孤苦呢?一肚子的醋意,不是怨天,就是尤人!殊不知人家菜园里的菜,现在长大了;花园里的花,现在盛开了,是由从前下过种子,灌过水,培植得来的啊!不知道下了多少苦功,出了多少心血,到现在才得到这一点点的果,你还眼红吗?试看读书的时候苦不苦?求一点知识和技能,是轻飘容易得来的吗?好,现在政府里正要用人,请你去当大法官,你懂得法律吗?又想请你去当(P 509)会计,你懂得会计学吗?你既然不懂,那只好让他人去做,你为甚么要埋怨他,而不反省自己有没有学识和技能?况且这勤劳两个字,也不是单单勤劳读书,而勤劳做事,就是道德、修养、仁慈、忠恕、诚实、品行,那一样不用一番勤劳(努力),而就会天然获得,恐怕不是这样简单的吧?老实说,你不下一番苦功,去练习几种外国文字;心里老是想做外交官,那不是梦想吗?所以还是自己努力。
  己、礼节的生活
  “未读圣人的书,先学周公之礼”,这两句话,在小的时候听我的父亲说惯了的。我老是这样想:读书就是读书,为甚么又要学礼?到现在才悟出来了。读书就是求知,学礼是实行,读书好像有眼,学礼好像有足;所谓知行合一,足目双运。单有脚没有眼睛固然是不可以,就是有了眼睛没有脚那是更不可以。礼者足也,足者行也,有了礼的足,就可以通行了。有甚么事可以证明?我们上了公共汽车,站在门口阻塞不通,多难过啊。你设想到车后面去的话,你只要一边走一边说:“拜托!拜托!”也就有人让你通过去了。这拜托拜托,不是一种礼吗?有礼就可以通行。反过来说,假使你不说拜托,蛮干的一直往里面冲,不但人家不给你走,倒过来人家还要骂你,可见无礼就不能通行。再拿个事实来证明:日军初进南京,由下关进城,过那一道关,无论甚么车,车上无论坐的什么人,你若不乖乖的下车,步行到站岗的面前行一个鞠躬礼,你若是趾高气扬的不下车,就想溜过去,谁知不但不能溜过去,还要叫你在旁边晒太阳,连车夫也陪你倒楣!不过我们对于长辈或有礼节,例如对父母、师长、长官,或者勉强行个礼;至于夫妻、兄弟、姐妹、同学、同事,乃至儿女、学生、部下,好像用不着礼。殊不知礼有往还,对下辈也有一种礼,好像爱护、安慰、赠物、送钱,这也是一种礼。所以一家有礼一家安,一国有礼一国安,世界有礼世界安,试看礼字是四维之首,可见它的重要。
  庚、和谐的生活
  试看现在世界大乱,原因就是不和谐!可见真正有兴趣的生活,那就是和谐。一个家庭里面有了和谐,何等快乐?假定不然的话,一天到晚吵吵闹(P 511)闹,婆媳相诤,夫妻相闹,兄弟相斗,试问这种家庭有何乐趣?所以从家庭和谐起,一直推至团体和谐、社会和谐、国际和谐:其实还是要从个人做起。这和谐的模范,是在我们六和僧中——(1)身和同住,(2)口和无诤,(3)意和同悦,(4)戒和同修,(5)见和同解,(6)利和同均。而六和之中,尤以见和同解为首要。所以真要得到和谐的生活,那是要全世界人实行“六和”。
  辛、文雅的生活
  我以为一个人,对人家最不好的影像,就是粗暴。这里面包含了许多不好的品行,例如无知、放纵、失礼、浮燥,都可以从粗暴中显出来。反过来说,个人能够处处文雅,人家一看见就知道他一定有学问。文雅的人说话是谨慎、有礼貌,而且是稳重的;所以对方不但是敬重,并且容易接受。对长辈,对朋友,固然要文雅;其实,对妻子、儿女,对学生、部下,处处都要表示得很文雅,才可以做一切人的模范。我以为文雅的生活,是为人第一的乐趣。
  壬、文学的生活(P 512)
  我们是人,我们不是禽兽:试问人和禽兽是甚么地方不同?就是智慧,而智慧又从学问而来。一个中国人,如果不懂中国文学,那是很可耻的。不但不知道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到现在是怎样,中国的版图究竟有多大,就是你想研究各种学问(科哲),也无从研究起!因为你最起码拿到一本书你要看得通。试问没有好的文学底子,那怎样可以呢?所以大学里面,有一千名学生,有九百名都是研究文学,也就是这个道理。试问一个裁缝没有了剪刀,一个木匠没有了锯子,那怎样做工?因为文学是一切学问之母,尤其是我们中国各种古学,除了五经四书之外,其余的如《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孙子》、……这些中国的家宝,虽然不能统统去研究而涉猎,对于学问上是大有帮助。因为人的特长,就是智慧,而智慧又须要各种学问来引发。所以古人说:“读书乐,读书乐。”意即在此。
  癸、哲学的生活
  哲学是深讨人生宇宙的究竟,这生活,当然不是为衣食生活的人所能去做到的。要有好的环境、丰富的学问、高尚的志向,要想把人生宇宙究竟之(P 513)谜,来把它拆穿,也是很不容易的事!不但是要研究西洋各种哲学,就是中国哲学、希腊哲学,尤其是印度各种哲学。一个人能够在学问上去做工夫,我以为才是“真善美”的生活,非图食饮穿衣,走肉行尸而已。
  子、科学的生活
  科学的范围,非常之大,人生一举一动,皆离不了科学的圈套。我们虽不能做一个科学专家,而科学的常识,不能不知道一点;尤其是卫生方面、娱乐方面、治事方面。懂了科学常识的人,做起事情来,乃至说起话来,也不至于完全外行。处今之世,人事复杂,所以知识更须繁琐,假定一个人不甘愿做一位落伍者,我以为知识胜过于生命,试问一个愚蠢无知的人,他生于世间,对己对人,对家对国,有甚么用?也不过同一个活死人一样,有何足取?所以我总以为做一个人有一点贡献于国家社会人类者,才不算辜负这个人的头衔。
  丑、宗教的生活
  宗教的生活,也就是归宿的生活。试看一个人从生至死,终日忙忙碌(P 514)禄,究竟忙个甚么?名呀、利呀、权呀、势呀,最后终归一空,虽五尺之躯,还要付之一炬!如果细想起来,真是毫无意味。我是一个佛教徒,然而我不望每一个人都信佛教,但最低的限度,每一个人都能信仰一种宗教,无论对自身,对国家,都有莫大的利益,其特长之点胪列如下:
  (1)有宗教信仰的人,他的意志都是向上的。
  (2)有宗教信仰的人,他的精神是统一的。
  (3)有宗教信仰的人,他的心理都是向善的。
  (4)有宗教信仰的人,他都有一种人类爱。
  (5)有宗教信仰的人,他都想大家同他一样和善。
  (6)有宗教信仰的人,他有一种最高的希望。
  (7)有宗教信仰的人,他处事都是肯助人的。
  (8)有宗教信仰的人,他的行为是要谨慎的。
  (9)有宗教信仰的人,他很少有和人相争的。
  (10)有宗教信仰的人,他有一种不可测量的境界。(P 515)
  寥寥的十条,这是宗教徒必有的条件,所以我平常劝一般朋友,最好总要信仰一种宗教,行为才会检点,精神才有归宿,身心才得到愉悦;不然的话,一生的行为,恶多善少,最后的精神究竟没有归宿,而身心当然是苦恼的;不然的话,也不过是糊涂而来,糊涂而去罢了。
  寅、结论
  说到佛教,最好,我劝朋友,先看看浅显的佛书,以及佛教各种杂志。见到出家人以及在家学佛的居士,在熟识的亲眷朋友中,不妨先作一种探试,例如:
  为甚么要学佛?
  学佛有甚么好处?
  学佛要先从何处学起?
  自己对于佛教有甚么怀疑的地方,不妨提出来讨论?
  现在台湾有甚么寺院讲佛经?
  现在台湾有甚么高僧大德可以去请问?(P 516)
  再想想,佛教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行化的地方有几十个国家,总不见得统统都是无知的人吧?由此而能起信。(P517)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