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谜(2)
【生死之谜】(十五)
经云: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迅急灭坏必死应思维
无 常
害怕死亡最大理由
也许我们害怕死亡的最大理由,是因为不知道我们到底是谁。我们相信自己有一个独立的、特殊的和个别的身分;但如果我们勇于面对它,就会发现这个身分是由一连串永无止境的元素支撑起来的:我们的姓名、我们的“传记”、我们的伙伴、家人、房子、工作、朋友、信用卡……,我们就把安全建立在这些脆弱而短暂的支持之上。因此,当这些完全被拿走的时候,我们还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吗?
如果没有这些我们所熟悉的支撑,我们所面对的,将只是赤裸裸的自己:一个我们不认识的人,一个令我们焦躁的陌生人,我们一直都跟他生活在一起,却从来不曾真正面对他。我们总是以无聊或琐碎的喧闹和行动来填满每一个时刻,以保证我们不会单独面对这位陌生人。 (摘自《西藏生死书》索甲著 郑振煌译)
生与死
笔者专事佛教研究,多年来对生死轮回说特感兴趣,自身也曾有过一些与生死有关的特异体验,将众多佛典中有关生死轮回的说法作一番总结整理,提供给有关人士、人体科学研究者和对此类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参考,是笔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灵魂和轮回观念的产生 ②
在欧洲、土耳其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尼安德特人墓葬遗迹中,死者有石器随葬,尸体周围有花束、红色碎石片,表明当时人已有人死后继续存在,或者认为死亡是迁往另一幸福世界的喜庆之事的信仰,而且成为社会群体的共同观念和习俗。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前的中国人老祖宗——山顶洞人,埋藏死人已有一定规矩:死者身旁撒有赤铁矿粉粒,随葬品除燧石、石器等生活用具外,还有石珠、穿孔兽牙等装饰品。红色,象征血和火,以红色赤铁矿粉粒洒在尸体旁,可能是表示希望死者永生的祝愿,随葬器具,则分明表示供死者灵魂使用。 (摘自《生与死》 陈兵著)
生命之轻 ①(雷抒雁)
突然有一天,你发现那一个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人走了,没有了,就像水被蒸发了,永远地永远地从你的身边消失了。消失了,那叫你乳名时亲切柔软的声音;那抚摸你面颊时,一双枯瘦的手;那在你出门远行时,久久注视着你,充满关爱和嘱咐的目光,都消失了。
这是不能再生的消失。不像剃头,一刀子下去,你蓄了很久的秀发落地了。光头让你怅然,但是,只要有耐心,头发可以再生,会以加倍的茂密蓄势待发。一个人消失了,死了,不会再长出来,不会的。
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是的,即使人们的手脚因偶尔的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你,手曾经的存在。死亡,是彻底的结束,如雪的融化,如雾的消散,如云的流失,永远地没有了,没有了。 (网上资料,《今晚报》2003年3月28日)
生死无惧 ⑥(索甲仁波切)
“假如仔细想想我们的生活,会很清楚地发现自己老在忙着无关紧要的“责任”。有位大师将它们比喻为“梦中的家事”。我们总是告诉自己,要做点有意义的事,却老是没时间做。
真是一筹莫展!我们把时间都消磨在电话闲扯、琐碎计划和许多“责任”身上——或者应说成“不负责任”比较贴切吧?
死亡无惧 ①
应该对于我们自身先有一个基本上的认识——有生必有死。试看人类历史,有多少人诞生了,但从未有能长生不死者,由此可证明:“有生必有死”。
人“生而有死”,但很多众生却没有注意到,甚至没有觉察到“必死”的这个事实。不仅如此,大部份的众生都将生命花费在追求世间欲乐上面,而没有与佛陀正法结善缘。由于众生对生死过程的愚昧无知,他们不知道为何来生此世间?又为何会死亡?也不去探究: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而造成痛苦的真正原因又在哪里?(摘自《法》卡卢讲)
【生死之谜】(十六)
经云: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迅急灭坏必死应思维
无 常
死亡粉碎了我们的幻想
这不就指出了我们生活方式的基本悲剧吗?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的身分之下,一个神经兮兮的童话世界里。在激情的催眠之下,我们太过着迷于建造房子的快感,竟然把生活的房子盖在沙上。这个世界似乎真实得让我们可以相信,直到死亡粉碎了我们的幻想,并把我们逐出隐藏的地方为止。因此,如果我们对更深的实相一无所知,我们会变成什么模样呢?
当我们死亡的时候,万般带不去,尤其是我们如此钟爱、如此盲目依赖、如此努力想活下去的肉身。而我们的心却也不见得比我们的身可靠。只要对自己观察几分钟,你将发现心就像跳蚤一般,跳来跳去。你将发现念头会无端地冒出来。我们每一秒钟都被混乱席卷,沦为善变心的牺牲品。如果这就是我们唯一熟悉的心识,那么在死亡的那一刻,如果我们还要依靠它,就是一场荒谬的赌博了。 (摘自《西藏生死书》索甲著 郑振煌译)
生与死
这本书是以佛教轮回说为中心,对人类关于生死之谜的破解历程作一概略总结,以期启迪智慧,开拓思路,唤起世人对认识自己的重视,有所裨益于精神文明的建设和人体科学的进展。
灵魂和轮回观念的产生 ③
到了仰韶文化时代,葬仪进一步复杂化,陕西华县元君庙墓中发现的童尸,盛放于特制陶瓮内,口上盖陶盆钵,其底部钻有小孔,考古学家认为是供死者灵魂出入之用。这种风俗在云南某些少数民族中尚有遗留。据人类学家的研究,地球上现存的尚处于原始社会的后进民族,几乎都有灵魂不死的信仰和相应的葬仪。先进民族中,也多残存着上古原始的灵魂观念和有关葬仪的残迹。这说明,死而不亡或灵魂不死,是人类智慧初开期对于生死之谜的普遍的、共同的解答。(摘自《生与死》 陈兵著)
生命之轻 ②(雷抒雁)
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期待那张让你思念、惦记,或者让你习惯了的熟悉面孔出现。没有出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为孩子们在做晚饭?或者专注地看一幕有趣的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回应。每一间房子都是空的,她不在。看着墙上那一帧照片,你知道她已永远不在了。那让你一直以为充满着欢乐的母亲的照片,怎么会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难道,照片也会有灵性,将她对你无边无际的关怀,变幻在目光中。
我不能再走进母亲常年居住的房间,我不愿触动她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任凭灰尘去封存。(《今晚报》2003年3月28日)
生死无惧 ⑦(索甲仁波切)
当你失去最爱的亲人时,才深刻体会到自己从不曾好好爱他,从未对他怀着感恩和宽恕之心,你才会对他如此冷漠。
依丽莎白曾说:“我想教人们一种生活方式,就是你要在别人还可以听到时给他忠告”雷蒙在做过濒死研究的工作后说:“我现在才知道死亡是如此接近我们,我现在更要让我所爱的人知道我的感受。”?
死亡无惧 ②
众生的愚痴无明,是轮回生死之因。由于无明而造成严重的问题,这问题普遍存在于每个众生身上。到底是什么大问题呢?就是众生之不明佛法,不知道死的情况。
人生在世,总免不了碰到一些问题,但往往缺乏智慧去处理,而产生很大的痛苦困扰。有些人会想用种种的手段(如自杀等),来终止自己的痛苦。但是,自杀身死之后,痛苦是不是就真的结束了?他们却不知道!其实,自杀死后在中阴是要经历堕恶途等极大的痛苦,这痛苦比活着时超过百倍。所以,众生遭遇到大痛苦,问题出在:不明白死后中阴的变化状况。(摘自《法》卡卢讲)
【生死之谜】(十七)
经云: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迅急灭坏必死应思维
无 常
大骗局
一个人诞生,他的烦恼跟着一起诞生。有些人活得越久,会变得越愚蠢,因为他为了逃避不可避免的死亡,就会变得越来越焦虑。这是多么痛苦的事啊!有些人一生都在异想天开,痴人说梦,渴望能够长生不老,这种观念使得他无法活在当下。
在我的上师圆寂之后,我有幸能够经常亲近当代一位最伟大的禅师、神秘家和瑜伽行者敦珠仁波切(Dudjom Rinpoche)。有一天,他带着夫人坐车通过法国,一路上赞叹着旖旎的乡间风光。他们经过粉刷艳丽和繁花争妍的大坟场,敦珠仁波切的夫人说:“仁波切!看,西方每一样东西都这么整齐干净,甚至连他们摆放尸体的地方都一尘不染。在东方,即使是人住的房子都没有这里这么干净啊!”
“啊,是的!”他说:“一点也不错。这是多么文明的国家啊!他们盖了这么棒的房子给尸体住,但你有没有注意到他们也盖了这么棒的房子给活尸体住了!”(摘自《西藏生死书》索甲著 郑振煌译)
生与死
灵魂和轮回观念的产生 ④
第一节 灵魂观念产生的渊源
对自身生死之谜的破解予以首先关注,全人类的远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信奉灵魂不死,这一现象,应从人类本性,人类本性需求与生存现实的矛盾中,去寻找其渊源,这大概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本能性的求生欲望和死亡恐惧
贪生怕死,几乎是所有动物普遍共具的天性,从猪犬等被屠宰时的嚎叫挣扎,人们大概不难体味出它们对死的恐惧和对生的眷恋。即使低等到小爬虫,也有逃避伤害、保护自家身命的本能,动物是否具有思考生死问题的意识,人不得而知,情智和意识高于动物,而尚具类同于哺乳动物之躯体的人类,其源出动物性本能的贪生怕死天性,与发达的感情、理性相联结,自然表现得比动物更为鲜明、突出,从比猩猩智商略高的儿童身上,常可发现贪生畏死天性的流露:当大人吓唬:“不听话就打死你!”“掉下去会摔死的!”儿童会表现出极大恐怖。到了自我意识成熟,理性便会不可避免地投入到死亡现实的思考,从他人的死联想到自己将来的死,由死而思索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摘自《生与死》 陈兵著)
生命之轻 ③(雷抒雁)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我不再流泪。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在生命上打上一个结;死,便是这个结的解脱。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这样安慰我。他们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忙忙碌碌、欢欢乐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那个死去的人,已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古老得不再提起。我的母亲的死,给他们留下过短暂的痛苦,但没有留下伤口。我的心里却留下很大的伤口,有很多血流出。我常常按着胸口,希望那伤口尽快愈合,可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时会有血流出。(《今晚报》2003年3月28日)
生死无惧 ⑧(索甲仁波切)
虽然我们老是说要实际,但“实际”在西方却意谓着无知、自私、短见。我们目光短浅地以为只有今世,这是极大的欺幻,也是现代世界衰微和破坏性物质主义大兴其道的原因。没有人谈死亡,也没有人谈来世,因为人们认为谈死亡或谈来生会阻碍了世界的“进步”。
死亡无惧 ③
当我们能证悟自心本性时,就没有任何可以使我们恐惧的了!就算临命终时,我们面对另外一种形体的转换或转变时,也不会感到害怕了!这时候,死亡对你而言,好像从一座花园移到另一座花园。也不用担心会堕入三恶道;因为,你只是从一佛国净土往生到另一佛国净土罢了!惹琼巴有一次在讲解死亡,中阴的时候,曾经说过:“死亡对已经证悟的人而言,是一小小的开悟,经由吾人多生多劫来的生生死死,死亡,可以使我们累积成为更大的开悟。”(摘自《法》卡卢讲)
【生死之谜】(十八)
经云: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迅急灭坏必死应思维
无 常
每当我想起这个故事,就让我觉得,如果人生是建立在永恒不变的错误信念上,将会变得多么空洞而琐碎啊!如果我们也是这么过活的话,就会变得像敦珠仁波切所说的行尸走肉。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这么醉生梦死的,我们都是依循既有的模式活着:年轻时候,我们都在接受教育;然后,找个工作,结婚生子;我们买个房子,在事业上力争上游,梦想有个乡间别墅或第二部车子。假日我们和朋友出游,然后,我们准备退休。有些人所面临的最大烦恼,居然是下次去哪里度假,或耶诞节要邀请哪些客人。我们的生活单调、琐碎、重复、浪费在芝麻绿豆的小事上,因为我们似乎不懂得还能怎样过日子。
我们的生活步调如此地紧张,使我们没有时间想到死亡。为了拥有更多的财物,我们拼命追求享受,最后沦为它们的奴隶,只为掩饰我们对于无常的恐惧。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消磨殆尽,只为了维持虚假的事物。我们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成了要把每一件事情维持得安全可靠。一有变化,我们就寻找最快速的解药,一些表面工夫或一时之计。我们的生命就如此虚度,除非有重病或灾难才让我们惊醒过来。(摘自《西藏生死书》索甲著 郑振煌译)
生与死
灵魂和轮回观念的产生 ⑤
人类大概在成长的少年时代,便发现了自身存在的悖论和根本矛盾:人既是具有可超越自然的理性、创造能力和小小神祗,又是无可奈何地属于自然的有血肉之躯的虫蛆,几十年生命匆匆结束后,一具臭尸终归会变成蛆虫口中食。正如贝克尔《反抗死亡》一书中所说:
“人的确是分裂的:他知道自己天生丽质,在自然界出类拔萃,然而迟早总要回归几英尺的地下,在黑暗中默默无声地腐烂和永远地消失。处于这样的困境而又不得不在这种困境中生存下去是可怕的。”
还有,人既具有认识万物的智能,却无力认识自身生死的底蕴,不知生从何来,死向何去。自己何时死亡,死后如何,对谁也是个黑谜。这无疑是对人这个智慧生物的无情嘲弄。(摘自《生与死》 陈兵著)
生命之轻 ④(雷抒雁)
生命怎么会如此奇异?只是因为血缘吗?像通常所说的,我是那个生命体上掉下的一块肉,便血脉相通,情感相连,有了一种切割不断的联结。有形的,以及无形的;可以解释的,以及神秘得难以解释的千丝万缕的联结。
我永远不会忘记2001年9月6日下午5时。在中国作协十楼会议室的学习讨论中,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结束会议,然后,迫不及待地“打的”回到母亲的住处。(《今晚报》2003年3月28日)
生死无惧 ⑨(索甲仁波切)
什么是心性?
想像天空的虚空、广阔、无始以来的纯净;心性的体就像天空。
想像太阳的光明、晴朗、毫无障碍和自然放现,心性的相就像太阳。
想像阳光公平地照彻万物,心性的用是慈悲的示现,就如阳光。没有任何东西能妨碍它,处处都能普照。
你会对那些还没有证悟真性的人,自然地生起慈悲心。它是如此地无边无际,如果可以用眼泪表达的话,你会哭个没完。当你证悟心性时,不只拥有慈悲心,还有无量方便法门;而且能自然解脱痛苦与恐惧(如对生、死和中阴身的恐惧)。
死亡无惧 ④
我们可以从两个观点来看生命;先以一般世俗的观点来看:一个婴儿诞生,然后,渐渐成长,学习说话。这是指他肉体的成长。若是从生命的角度来看:婴儿诞生以后,成长的每一步都逐渐地接近死亡。好比朝向虚空射箭,当箭离开弓弦的一刹那,它朝向空中飞去,冲力尽了,终要落回地面。就像我们出生以后 ,离死亡也就愈来愈接近了!没有绝对不朽、长生不死的肉身。为什么要讲这些呢?是在让我们对死亡有更确定的了解。(摘自《法》卡卢讲)
【生死之谜】(十九)
经云: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迅急灭坏必死应思维
无 常
我们甚至不曾为今生花过太多的时间和思考。想想有些人经年累月地工作,等到退休时,才发现自己已经年华老去,濒临死亡,结果手足无措。尽管我们总是说做人要实际,但西方人所说的实际,其实是无知、自私和短视。我们的眼光浅显到只注意今生,到头来是大骗局,现代社会无情而毁灭性的物质主义便是由此产生的。没有人谈死亡,没有人谈来生,因为人们认为谈死亡或谈来生会妨碍世界的“进步”。
如果,我们最希望自己活得真实并继续活下去,为什么还要盲目地认为死亡是终结呢?为什么不尝试探索来生的可能性呢?如果我们真的就像我们所说的那么务实,为什么不开始严肃地反问自己:我们的“真实”未来到底在哪儿?毕竟,很少人活过一百岁。过了那一点,就是不可言说的永恒,……。(摘自《西藏生死书》索甲著 郑振煌译)
生与死
灵魂和轮回观念的产生 ⑥
古今中外的一代代人,从平头百姓、野老村夫到叱咤风云的英雄、不可一世的皇帝,从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到深沉敏睿的哲人智士,当面对人生短暂、谁也不免一死的现实时,无不感叹嘘唏,形之于色,发之于声。感叹人生苦短、百年如梦,是古今中外的诗文中最常见的永恒主体。“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卧龙跃马终黄土”,“死去元知万事空”,此类诗句,传诵千古,引起多少人心弦的共振。就连孔老夫子那样积极用世、不语怪力乱神的“至圣先师”,当面对流逝不返的河水而联想到死亡现实时,也不免感叹:“逝者如斯夫!”就连曹操那样的乱世英雄,也留下了感叹死亡悲剧的不朽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摘自《生与死》 陈兵著)
生命之轻 ⑤(雷抒雁)
推开门,像往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我急忙走进后边一个房间,妈妈呻吟着躺在地上,我扑过去一把抱起她,想让她坐起来,问她怎么了。她只是含糊不清地说着:“我费尽了力量,坐不起来了。”我看着床上被撕扯的被单,看着母亲揉皱了的衣服,知道她挣扎过,然而一切挣扎都是无用的。母亲左边身子已经瘫了,无法坐住。她痛苦、无奈,无助得像个孩子。这个曾经十分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会变得如此脆弱!(《今晚报》2003年3月28日)
生死无惧 ⑩(索甲仁波切)
假如你想描述觉悟的喜悦和快乐,就如诸佛所说的,把世界上所有的荣耀、快乐和愉悦都集合起来,也不及觉悟时所体验到喜乐的一小部分。
往内观在是多么困难!
我们又多么容易被习气所驾驭!虽然它常带来痛苦,我们还是认命地接受,因为我们太习惯于向它投降了。我们也许会理智地认为要让自己自由,可是习气一旦起来,又成为它的奴隶。
然而,反省观照还是可以慢慢增加智慧。当然我们可能一再掉入旧有的框架中,但慢慢地就可以挣脱出来,彻底改变自己。
死亡的现象
人身由地、水、火、风四大所成的,年老生病,渐渐衰弱,表示四大在分解中,你渐渐接近死亡。人的四大分解时,即出现死亡的现象,表示你正在经历死亡:
地大渐失的现象:身体变迟钝,无法移动。
水大渐失的现象:眼、口、体内器官变干燥、缺水。
火大渐失的现象:体温由四肢尖端散失,《六识》也随之衰退,感觉外界的形、声愈来愈远,而逐渐模糊。
风大渐失的现象:呼吸渐弱而短促。临终之人,我们看他手舞动好像要抓什么东西或呼唤某人的样子,其实这个时候,他并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肢体。如果这时候遇到好的医生、药、或善知识,仍可能使他继续呼吸,但是如果又出现三个征兆(Signs)时,就无法起死回生了。(摘自《法》卡卢讲)
【生死之谜】(二十)
经云: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迅急灭坏必死应思维
无 常
动的惰性
我很喜欢一个古老的西藏故事,称为“赛月童子的父亲”。有一个非常贫穷的人,在拼死拼活的工作之后,好不容易存了一袋子的谷物,非常得意。回家以后,就用绳子把袋子悬吊在屋梁上,以防老鼠和盗贼。把谷物吊好后,当天晚上就睡在袋子下守护,他的心开始驰骋了起来:“如果我能够把谷物零售,就可以赚一笔钱。赚了钱就可以买更多的谷物,然后再卖出去,不久就可以发财,受到人人的肯定。很多女孩子就会来追我,我将讨一个漂亮的老婆,不久就会有小孩……他必然是一个男孩……我们该替他取个什么名字呢?”他看看房子的四周,目光落在小窗子上,通过小窗子他可以看到月亮升起来了。
“多美的月亮!”他想着。“多么吉祥的征兆!那确实是一个好名字。我要叫他‘赛月’……”当他在胡思乱想的时候,一只老鼠找到了路,爬上那袋谷物,把绳子咬断,就在他说“赛月”这两个字的时候,袋子从天花板掉下来,当场砸死了他。当然,“赛月”从来没有出生过。(摘自《西藏生死书》索甲著 郑振煌译)
生与死
灵魂和轮回观念的产生 ⑦
古今中外的不少哲人,都曾指出死亡恐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永恒的、基本的焦虑,它永远盘踞在人们的精神活动中。美国现代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称死亡为潜伏在人各种幸福欢乐的虚饰之后的“深藏的蛀虫”,所有的人,无论他承认与否,都必然对这“深藏的蛀虫”怀有直觉。从面对危险时的不安全感,到怕死、怕尸体、怕墓地、怕鬼的心理,每个人不难体察自己意识深处盘踞的对死亡的本能性畏惧。(摘自《生与死》 陈兵著)
生命之轻 ⑥(雷抒雁)
可是,无论如何,我明白了那个下午我焦灼、急切、不安的全部原因。一根无形的生命之线牵扯着我的心。我没有听见妈妈跌倒的声音,没有听见妈妈呻吟的声音,没有听见妈妈呼叫的声音,可我的心却如紊乱的钟摆,失去平衡,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到妈妈的身边去。也许,只要她的手触摸一下我,或者,她的眼神注视一下我,我心中失控的大火就会熄灭。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告别了她生活了八十一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走了,随着她,被带走了。我猜想,一个人的理论生命也许会很长,但他就这样一部分一部分被失去的亲人,失去的情感所分割,生命终于变得短暂了。
没有医药可以医治心灵的伤痛,也许只有“忘记”。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又何其难!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血液。那些关于生与死的说教,曾经让我厌恶过,现在却像必不可少的药物,如阿司匹林之类,竟至有了新的疗效。 (《今晚报》2003年3月28日)
生死无惧(11)(索甲仁波切)
藏文的“身体”是“lü”,意思是“可以留下来的东西”,就像行李。每次提到“lü”都提醒我们:我们只是一个旅者,短暂地寄居在这个肉身。西藏人不会把时间花在追求舒适的生活来困扰自己,只要够吃够住就满足了。
像我们这样妄想改善生活,只会带来毁灭和混乱。脑筋清楚的人住进旅馆时,难道会去布置旅馆的房间吗?
业并不是宿命和命定,而是指我们有创造和改变的能力。业具有创造性,因为我们可以决定如何及为何行动;我们可以改变,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
佛陀说:业,创造万物,如艺术家;业,构成万物,如舞蹈家。
【生死之谜】(二十一)
经云: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迅急灭坏必死应思维
无 常
动的惰性
我们有多少人就像故事中的那个穷人,被我所谓的“动的惰性”搞得团团转呢?惰性自然有不同的种类:东方的惰性和西方的惰性。东方的惰性在印度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了,包括整天懒洋洋地晒太阳,无所事事,逃避任何工作或有用的活动,茶喝个没完没了,听印度电影歌曲,收音机开得震天价响,和朋友瞎扯。西方的惰性则大异其趣,一辈子都忙得身不由己,没有时间面对真正的问题。(摘自《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著 郑振煌译)
生与死
灵魂和轮回观念的产生 ⑧
然而,人类终归是具有理智、有能力对抗自然压迫的小小神祗,大概从初民开始思考死亡问题起,人们就开始了对不乐意接受的死亡现实的抗争。制造出一种肉体虽死而灵魂不死之说来安慰自己,便成为认识能力和与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低下,无法用其它现实途径抵御死亡威胁的原始人类抵抗死亡的有效手段。
后来,随人类生产力、认识能力的逐渐提高,发明了多种多样反抗死亡的手段,诸如:永生于天国的宗教信仰,立功立德立言的不朽、留名于身后的不朽、精神的不朽,长生不老的追求、自然主义的达观生死态度、享乐主义的逃避策略、动物性的家族绵延,乃至当代流行的“潇洒走一回”等,方法虽然各异,反抗死亡威胁的实质是一。西方一些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一切文化活动,其实质都是为逃避死亡的宿命,都是用以战胜死亡威胁的抗争。从某种角度来看,这话讲得是有道理的。(摘自《生与死》 陈兵著)
生
与
死
┃
┃
佛
教
轮
回
说
(摘自《生与死》 陈兵著)
生命之轻 ⑦(雷抒雁)
有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说有一位母亲,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陀,希望能拯救她的儿子。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任何一户没有亲人死过的人家要回一粒芥菜子给我。”
那个被痛苦折磨愚钝了的妇人去了。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找回一粒芥菜子。因为,尘世上没有没失去过亲人的家庭。佛说,你要准备学习痛苦。
痛苦,需要学习吗?是的。
快乐,像是鲜花,任你怎么呵护,不经意间就凋零了。痛苦,却如野草,随你怎样刈割、铲除,终会顽强地滋生。你得准备,学习迎接痛苦、医治痛苦、化解痛苦。让痛苦“钙化”,成为你坚强生命的一部分。
不过,这将是困难和缓慢的学习,你得忍住泪水。(《今晚报》2003年3月28日)
生死无惧(12)(索甲仁波切)
我们的心是美妙的,但也可能是自己最大的敌人,给我们添了很多麻烦。我希望心能像一副假牙,可以决定带走或留在昨夜的床旁桌上,至少可以暂停它无聊烦人的妄为,让我们得到休息。
我们对自己的心是如此仁慈,甚至当精神教法在耳边弹奏美妙的乐音,给我们前所未有的感动时,我们还是退缩不前,因为有一些根深蒂固和令人费解的猜疑心把我们阻挡住了。
【生死之谜】(二十二)
经云: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迅急灭坏必死应思维
无 常
动的惰性
如果我们观察自己的生活,就可以很清楚地发现我们一生都在忙着无关紧要的“责任”。有一位上师把它们比喻为“梦中的家务事”。我们告诉自己,要花点时间在生命中的大事上,却从来也找不出时间,即使是早上刚起床,就有一大堆事要做:打开窗子、铺床、冲澡、刷牙、喂狗、喂猫、清扫昨晚留下来的垃圾、发现糖或咖啡没了,出去采购回来、做早餐……一大堆说不完的名堂。然后,有衣服要整理、挑选、烫平,然后再摺好,还要梳头发、化妆哩!一筹莫展,整天都是电话和小计划,责任竟然这么多,或者称为“不负责任”还比较妥当吧! (摘自《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著 郑振煌译)
生与死
灵魂和轮回观念的产生 ⑨
一、本能性的求生欲望和死亡恐惧
眷恋血亲,同类相怜,是较高等的动物也具有的天性。笔者曾记得幼时家中一头耕牛死了,在剥皮割肉时,其伙伴在牛栏中悲鸣不已,泪涌眼眶。在新疆农场接受“再教育”时,几度见宰杀淘汰牛时,全场牛群悲鸣终日。据农民讲,那是因为它们嗅到同类被杀的血腥味,故而悲鸣。意识和情感高出动物界一层,被称为社会动物、感情动物的人类,恋亲和同类相愍之情,更为浓厚丰富。亲朋亡故,为人生最大的不幸和痛苦,幼年丧母,中年丧妻,尤为苦中之苦,凡人值此,莫不哀恸悲啼,“有泪不轻弹”的铁肠男儿,遇此也难禁苦泪涟涟。诚如《佛说无常经》的偈子所说:
“父母及妻子,兄弟并眷属,目观生死隔,云何不愁叹!”(摘自《生与死》 陈兵著)
《哲理快餐》张砚钧工作室 编绘
我不敢断言一根稻草是否曾救活过溺水者,但我明白仅仅朝那根稻草看一眼就足以中止绝望。因为事实上我们是容易冲动的生物,而不是容易绝望的生物。——约瑟夫·康拉德
濒死体验的分析 ①(徐山)
2004年11月1日“新浪网”刊出《克林顿自爆濒死体验手术时曾见到黑色恐怖面具》一文,其中说道:“据美国广播公司(ABC)报道,9月份,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做了心脏搭桥手术”,最近他“接受了ABC的独家采访,披露了他游走在生死之间的手术过程以及未来的打算。”“在接受ABC《黄金时间》记者黛安.索亚采访时,克林顿表示:‘在黑暗中,我看到了黑黝黝的面具迎面而来,就好像是一面死亡面具想要罩在我的脸上。就在这时,我又看到了许多巨大的光圈,在光圈里我看到了希拉里的身影,好像还有我女儿切尔西。就这样那个死亡面具被驱赶走了,随后她俩的身影也渐行渐远,最后隐没在黑暗中。’至于手术之后,他说:‘旁边的人都说我刚苏醒过来时的举动很好笑。我轻飘飘有些眩晕,同时也很开心,我向每一个为我做手术的医生挥手致意,喊着他们的名字。或许只有上帝才知道我当时在干什么,现在听人讲起我当时的样子真的难堪极了。’”(苏州大学 中文系,江苏苏州 215006)
生死无惧(13)(索甲仁波切)
把心轻轻地安歇在某一对象上是很有效的禅定方法。你可以运用大自然美丽的景物,激起心灵的启示,如一朵花或水晶等,但一些真理的化身如佛陀、或特定的上师,会更有效力。
你的上师是你与真理的连结者,只要你亲近上师,或只是看到他的法相,就能得到启示,将自性与灵感、真理连结一起。
【生死之谜】(二十三)
经云: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迅急灭坏必死应思维
无 常
动的惰性
我们的生活似乎在代替我们过日子,生活本身具有的奇异冲力,把我们带得晕头转向;到最后,我们会感觉对生命一点选择也没有,丝毫无法作主。当然有时候我们会对这种情形感到难过,会从全身冒冷汗的噩梦醒过来,怀疑“我是怎么过日子的?”但我们的恐惧只维持到早餐时刻,然后拎着公事包出门,一切又回到原点。
我想到印度圣人拉玛克里胥那曾对他的弟子说:“如果你把追女人或赚钱这类让你分心的时间抽出十分之一用来修行,几年内包管你开悟!”有一位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名叫米潘的上师,被誉为喜马拉雅山的达文西。据说,他发明了一个钟、一座加农炮和一架飞机。这些东西一旦做好了,他就立刻毁掉,他说它们只会让他更分心而已。(摘自《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著 郑振煌译)
生与死
灵魂和轮回观念的产生 ⑩
二、恋亲感情和同类相怜
亲人和他人之死,极易触发自己亦将必死的考虑,对必死命运的抗拒精神,自然会产生死而不亡、灵魂永生的憧憬。据载,释迦牟尼出家求道的契机之一,便是因少年时游观都城四门,于西门看到送葬人群,因而触发了自己亦将必死的思考,终于下决心探求战胜死亡之道。笔者记得少年时期开始对死亡问题的考虑,乃出于由邻人之死触发的对钟爱自己的祖母终将死去的忧虑,由此而联想到自己的必死,进而引向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这大概是常人普遍经过的思想历程吧。(摘自《生与死》绪言 陈兵著)
面对死亡 ①(张慈田)
什么是死亡?依佛教的说法是舍弃了寿命、暖热、意识,因此呼吸已灭尽,五蕴已不再作用了;依现代医学的说法,死亡是心脏停止、瞳孔放大、脑波停止(脑死)等,而不再有生命迹象。一个人的死亡,意谓着他的六根将随即腐败散坏,一生所拥有的一切财物将不再拥有,所有亲戚朋友将永远分离诀别,一切皆在无声无息的进行中。因为有死亡,所以有许多宗教、哲学产生,佛陀也说:“世间若无此三(老、病、死),佛不出世,亦不说法,以有此三故,佛出世为众说法。”(别译杂阿含经第67经)(摘自《嘉义新雨》期刊第四期 1994.08)
濒死体验的分析 ②
什么是死亡?“许多年以来,人们一直这样认为,当人的心脏和脉搏停止跳动或呼吸停止时,这个人就被确认为已经死亡了。但是,医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改变了这种观点。……一般地,现在‘死亡’这一概念既包括大脑的彻底死亡,也包括心脏和脉搏的停止活动。下面的几条标准可以作为我们决定死亡的原则:至少在一小时内,个体不再有任何动作或呼吸;并且至少在24小时内,个体没有任何反射活动,也没有脑电波活动的迹象,在24小时内,这些状况没有任何变化。”(苏州大学中文系 徐山)
生死无惧(14)(索甲仁波切)
不要抓一个虚假的“自我”
想像一个从车祸后突然在医院醒来,发现自己患了失忆症,表面上一切都如故:面容和身形依旧;感觉和神识也还在,但对自己是谁却一点记忆也没有。
同样的,我们也记不起自己真正的身分——本性。因为狂乱和害怕,我们到处寻找胡乱抓一个认同者,却抓到一个正掉入深渊的人,这种虚假无知的认同就是“自我”。
【生死之谜】(二十四)
经云: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迅急灭坏必死应思维
无 常
动的惰性
藏语称身体为lu,意思是“留下来的东西”像行李一样。每次在我们说lu的时候,就提醒自己,我们只是旅客而已,暂时住在此生和此身,因此西藏人并不以全部时间改善外在环境,让心分散。如果他们够吃、够穿、有屋住,就满足了。如果我们像目前这样继续下去,埋头苦干追求物欲,就会让我们失去人生的目标,六神无主。旅客住进旅馆之后,如果他们神智正常的话,他们会重新装潢房间吗?我很欢喜贝珠仁波切这段开示:
记得老母牛的榜样,
它安于睡在谷仓里。
你总得吃、睡、拉……
这些是不可避免的事……
此外,其他就不干你的事了。(摘自《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著 郑振煌译)
生与死
灵魂和轮回观念的产生(11)
三、特异现象的启示
一类与灵魂、死后续存有关的特异现象,如记忆前世、灵魂脱体、见鬼、交通鬼神、附体、濒死和死而复生的经验等,据近今心灵学的研究,是超越地域和文化形态而普遍存在的现象,古代各民族都有关于此类现象有的传说和记载,说明这类现象不但今天有,在远古也曾有。而且,逻辑思维尚未发达的古人,其直觉能力和潜在特异功能大概要比今人发达,接触此类现象的机会要比今人多。在那交通鬼神的巫术盛行的社会里,这类现象的传播和加工,大概要比现代社会顺利得多,很容易口口相传,尽人皆知,助长灵魂不死观念的树立和流传。就此而言,先民们的灵魂不死观念,尚不可仅看作是出于抗拒死亡的需要而主观虚构,很可能有其特异体验的根据。(摘自《生与死》绪言 陈兵著)
面对死亡 ②(张慈田)
面对死亡,古今皆有人在追求长生不老的仙丹或避死的妙方,但始终没有一位是免死的成功者。有的人一出生即面临死亡,有的人长命百岁终于蒙死神的招唤,“一切人归死,无有不死者”,因此,想避免死亡是徒然无功的,一切皆按照自然律的有生必有死,除非是不生,那么就能究竟不死的。不生可能吗?当然可能,但是必须在这一生彻底了悟四谛(苦、集、灭、道),免除了任何业力的牵引,才能不生不死,增一阿含经卷24第10经说:“四谛之妙法,如实而不知,有生亦有死,不脱长流海,是故当起想,修诸清净法,必当离苦恼,更不受有患。”要得到尽此生之后不再生(不再死)就必须有修为。(摘自《嘉义新雨》期刊第四期 1994.08)
濒死体验的分析 ③
“1977年,雷蒙特·穆迪通过观察许多垂死病人的病例,发现人们临死前的一系列死亡体验,他的研究表明:人死之前,仍具有某些与平时类似的心理活动,如想象、回忆、思维、联想,等等,不过这些心理活动显得更特殊些。具体地说,个体在濒临死亡时,首先体验到一种分离感,即他的精神从肉体中分离出来,并且感到他被推进一个黑暗的隧道。然后,这些垂死的人发现自己出现了另一种形式的‘精神实体’,可以非常轻易地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进行运动。这种现象将持续一段时间。在这种状态之后,他们体验到和长期没有见面过的朋友、情人重聚,这个时候,一个最令人不能相信的事是出现了一盏明亮的灯光,并感到温暖,这时他们非常注意所在环境中的灯光,这是一种比较快的回光反照现象或者说是他们沉浸在一种错误判断的方式中。最后,他们报告说已经离开黑暗的隧道,并且体验到思想迅速进入他们的躯体。一瞬间,就苏醒了。对于大多数死而复生的人来说,濒临死亡的体验在个体的态度上带来了深远的变化,他们不但变得对死亡不再害怕,而且变得更加关心他们以前曾经经历过的关于学习,爱情和生活的价值问题。”(苏州大学中文系 徐山)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