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的生命教育─从哈利波特与魔戒谈起(上)
中道的生命教育─从哈利波特与魔戒谈起(上)
郑振惶主讲 郑锡栋整理
二○○二年四月十二日讲于台北市立南门国中
洪校长致辞:午安!感谢各位拨空来参加本校所主办的九年一贯课程系列研习活动。今天非常荣幸请到郑教授,大家看到白发皤皤在那边振笔疾书的郑教授,恍惚回到三、四十年前还在大学念书的情景非常亲切。郑教授!我想不用我多介绍,大家都很熟悉,是国内的一个宝,他本身语文造诣非常高,精通西藏文、印文、及英文,在法界卫星以英文讲佛经,非常让大家受用。特别是有一本非常有名的书:西藏生死书亦是郑教授的杰作,当时好像是李前总统登辉说我正在看一本很重要的书,大家皆在猜,事后揭晓就是西藏生死书,我也去买了一本来看,看了好像懂,当然有一些地方不很清楚。不过今天郑教授来为我们演讲,从哈利波特与魔戒谈起,事先我也向图书馆借了一本哈利波特与圣经的故事来看,大概看得很慢,图书馆小姐对我说:校长!哈利波特这本书还我吧!学生,很多人要借,我就还回去,结果还没看这本书。今天郑教授要来跟我们讲哈利波特与魔戒,和我们教育及九年一贯有什么关系?为我们解解惑,让我们以热烈掌声来欢迎郑教授。
郑教授:首先谢谢洪校长,对我的厚爱,邀请我到这里跟各位老师一起学习。也谢谢钟主任及郑老师还有大家,虽然今天定的题目是从哈利波特与魔戒谈起,但这只是一个契子。为著准备这一次的演讲,可以说在百忙中,也找不出时间来准备讲稿,非常抱歉!前几天郑老师一直说:有没有讲纲,请传真过来,我可以帮你打字。但总是找不到时间来,才在刚才匆匆忙忙的,在黑板写下今天所要讲的纲要。最近一两年来,在全世界最流行的一本书,就是哈利波特,使得哈利波特的作者英国的罗琳,是仅次于英国女王的第二大富豪。为什么这一本书会引起全世界那么大的一个回响?我们从报章杂志,从电视上的访谈上,约略可以知道一点消息,我也曾经问了若干的年轻朋友,你们喜不喜欢哈利波特他们都说很喜欢,而魔戒当然是引起哈利波特旋风的第一本书。本来魔戒没多少人注意,哈利波特的灵感来源就是魔戒。除了小朋友学生很喜欢外,我问我家里的女孩子,她现在正在英国读书,我问她说:哈利波特你有没有看,她说有看,很好看!不仅仅是我在看,连我们的教授也在看,不仅小孩子在看,连大人也在看,大学教授也在看。从这里使我们想起二、三十年前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电影,当时梁祝电影席卷全台,东南亚及华人的世界,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大人、小孩都在看。我那时还正就读大学,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位政治学教授,他说:梁祝电影他看了六十多遍,我们这些学生根本没办法想像,一位老教授学问那么好,是政治学的权威,竟然迷上梁祝,还看了六十多遍的电影。那么这次哈利波特的旋风,也是一样,让整个世界来疯狂,小孩子、大人都来疯狂。让我们来想想,在小时候,大家都很喜欢看武侠小说,有人说现在的武侠小说,比不上二三十年前的武侠小说的水平,武侠小说不仅是中小学生在迷,我看很多的大学生、大学教授也在迷,乃至于在国外念书的留学生,最希望得到的礼物,就是武侠小说,凡是武侠小说在国外一定大为流通。我们现在看,这些不是在正统的教育体制之下,被认为不是属于循规蹈矩的电影或书籍,竟然会受到那么样的欢迎。在不久之前,哈利波特的旋风,也引起一位基督教教会的牧师,在报纸上投书,他认为哈利波特的旋风好像不怎么样正确,引起了正反双方的辩论。我也诚如洪校长所说的到图书馆借哈利波特来看,借了三、四集,英文本也拿来,影片也拿来看,但没时间看那么多,只看一个片子,看到尾后感觉有趣是有趣,可是讲真的,对我并没产生很大很大的兴趣,想要把那三、四本哈利波特及魔戒看完。可能是年纪太大了,诸位老师可以看到我的白发苍苍,也许脑筋都已经顽固了,都已经僵化了,不像那个小孩子,对哈利波特那么的著迷。也许是经过人生之沧桑,几十年磨下来,那一种好奇心,那一种幻想,那一种想要追求自我实现的东西,可能都已经减退了很多。那么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情,那么小孩子迷这个哈利波特,迷这个魔戒,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情,怎么样拿捏得恰到好处?这就是大家一直在讨论的问题,我也尝试著去了解哈利波特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大的反应,我也问了若干的年轻人,我稍为把它归纳为几个原因,当然这几个原因不能包括所有哈利波特迷的心声。
(一)魔幻盛行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自我慰藉!从哈利波特的电影或书籍中找到这种慰藉,因为在哈利波特与魔戒里面,有象征勇气的、有象征友情的、也有象征智慧的人物出现,这个提醒我们说:我们这个人世间可能太缺少温暖了,所以使得得不到温暖的小孩子,另辟一个心理、另找一个管道来做自我的慰藉。他在这种书籍里面,可以得到那种惺惺相惜的关怀。譬如说在哈利波特里面,有三个小孩子,这三个小孩子是死党、是好朋友,其中所象征的就是友情,象征大家好朋友生死与共的道理。这种自我慰藉,反映出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里面,缺少关怀,尤其,大家生活很忙碌,家里面很少有互动的时间,很少有心灵上的沟通,所以大家都觉得一种冷漠感,非常非常孤独的感觉。虽然科技通讯的进步,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造化师之,早上从台湾出发,晚上就可以到美国,就可以到伦敦,可是心理上的一种疏离感却非常的遥远。小时候在乡下交通不方便,大家在同一个村子里面共同生活,可是在心灵上的距离是非常的贴近。但是活在都市里面的我们,可以住在同一层楼,上下楼却可以好几年没见过一次面,谈过一次话,可以邻居没踏过对方的客厅来谈谈,在家里面也是一样,家里面的成员缺少那种关怀,那种互动,这些小孩子只有在这种魔法书籍去得到自我慰藉。
第二个原因:它是一种自我的取悦!从魔法书籍里面可以暂时得到的一种快乐,反映出现实社会的压力所造成的苦闷,尤其是青少年的压力,不会比我们大人来得少,他们对课业的压力、他们对前途的压力、他们对知识的压力、他们同载之间的压力、对异性好奇心、对同性之间感情 ......种种情绪的压力及苦闷。可是我们整个教育体系却完全压抑,没有这方面的疏导,使得这些小孩子,无法在这么大的压力中,得到一种纾解,只好从这些魔法书籍里面去得到自我取悦。
第三个原因:它是一种自我耽溺!他可以电影书籍,一直看!一直看!都不愿意看所谓学校制式化的书籍,那些我们大人要他们念的书籍。不仅表现在魔法书籍里面,更表现在我们现在所谓的网咖现象里面,小孩子如果你不把他抓回来,他可以整个晚上在网咖流连忘返。如果家里装了电动,他还是可以晚上一直打电动。我就有一位学生向我抱怨,小孩子再怎么教就是教不听,他一直在打电动,可以一直打!打一整个晚上!打到隔天上课没精打采,也不想去上课了了,星期六、星期天没有课了,他就一直在打电动。这就是一种所谓的自我耽溺。就是表示说:他在学校、在家庭、在同侪生活之中,有强烈的欲望,他没有办法满足。那一种感情上、那一种知识上、那一种物质上的欲望,尤其是物质上往外追求欲望,被朋友推为英雄人物的那一种欲望,那一种欲壑难填!他没有办法得到满足,所以就只有在魔法书籍得到满足。因为在魔法书籍,那么神奇,他可以念几句咒语,所谓的几句咒语就是.....什么事情就可以变现出来,什么事情都可以完成,连一根扫把,他念一念咒,就可以像飞机在天空飞来飞去,他就耽溺在那一种幻想世界,远离现实人间的梦想里,他在那边得到一种满足。因为他在现实人生里受到太多的限制,他想满足心灵上空虚的欲望都得不到,所以只好从这类书籍去得到满足。
第四个原因:它就是自我的催眠!就是远离意识的层面,如果根据佛洛伊德的学说来说:我们表现在日常生活上的行动意志、语言意志的思考,百分之九十都是在我们大脑的水平线以下,也就是说:我们的潜意识里面有非常深非常厚的内心思考,像冰山一角般,非常深非常厚的潜意识里头,包含很多很多的每一个人心理上的需要。我们的意识层面,其实都是在一种伪装的状况以下,没有办法将真实的自我表现出来,所以很难让一般的人,尤其小孩子心思安定下来。他透过这种魔法书籍及电影之观赏,来得到一种自我催眠的作用,远离意识层面,而可以进入潜意识里面,去得到他的需要。
第五个原因:可能就是他要自我逃避!当然这六项皆有相关,他是在故意逃避,也不见得魔法书籍里面的人物行为,他能过掌握,至少他是在寻求一种逃避,逃避功课、逃避考试、逃避人际间的摩擦、逃避对未来的奋斗,他想要自我逃避。这反映出我们生活中,牢狱重重,这些牢狱有有形的牢狱,也有无形的牢狱。有形的牢狱就如我们学校对学生一定要有很多的规矩,家庭也有很多规矩,在社会也有法律的制约,非常的多。无形的牢狱,就是包括我们文化背景底下的伦理道德以外,还有思想、意识形态的牢狱,或是对成功所下的定义。中国人是以士为先,以读书人为先的传统观念,认为没有读书,在社会上就是抬不起头来看,就是牢狱重重。使得这小孩子或是若干大人,他得不到解脱,他解脱不出来,他总是觉得束缚太大了,他受到的限制太多了,因此就要突破寻求另一种方式,以求自我的逃避和突破牢狱,也就是自我的解脱。如此心理上就会安定,心理上就会快乐,心理上就会平安起来,心理上就有舒服感觉。
第六个原因:就是他要有自我存在的感觉!接上述,小孩子就得到暂时的一种绝对的存在,因为小孩子在大人眼中,经常只是不懂事的小孩,经常说:小孩子有耳无嘴,只能听不能说。尤其在过去威权时代、父权时代,这种情形更严重。当然,现在在座的各位老师是提倡爱的教育,不会打骂小孩。但是在家里难免还是会摆出父母的姿态,小孩子就是要听老爸、老妈的那一种威权还是存在。虽然我们不想给小孩子太多的威权压制,但想想我们生命的过程中,都是如此长大,从小在父母亲及我们老师的威权下,尤其在戒严白色恐怖的时代,那一种威权压力是非常的大,使得小孩子感觉不到他有存在的空间,好像他的存在没有被大人承认,好像他不在这个世间存在,但实际上我们这些当师长、当父母的人,却是把小孩当成一块宝来看待,我们正因为太重视他们的存在,加给他们的爱,所产生的压力在无形中增加非常非常的大,可是小孩子感觉不出来,也许是大人表现的方式不过周延,不过圆融,使得小孩子觉得他们像不存在般,好像我们大人都不承认他们的存在,他们的意见,好像我们都会否定,好像大人的话才是真的,小孩子就藉著魔法书籍来寻求一种绝对的存在。在这书籍影片里,他觉得把自己转换成书中的主角-哈利波特。哈利波特从小就是孤儿,后来他进了魔法学校以后,学习了咒语后,他变成了万能的人,想要干什么就做什么,这就是一种绝对的存在。令我想起马斯洛心理学家的五种需求,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同侪的需求、被接受的需求、自尊心的需求,以及自我的成就,也就是说为什么很多人投注于美术创作,科学的研究,文学的写作,不见得是要从中得到财富,而是要在从事这些自己兴趣中的专长上,获得自我的成就,也就是要肯定自我的存在。而这个自我的存在,更是反映出,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可以感受到的无力感,我们像浮萍一般,我们像没有根的游牧民族一般,我们现在社会再不像过去安土重迁。这边住了几年,那边住了几年,台湾住几年,国外住几年,自己感觉不到自己是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感觉不到我在这个世间是被需要,感觉不到像农业时代一样,彼此息息相关的情境。在这种情形下,这些小孩子乃至于很多人,都是想要追求自我的绝对存在,现实社会既然像浮萍一般看待我们,我们就只好远离现实社会,而进入梦幻社会,梦幻社会是可以肯定自我的存在,有如是的反映,魔法书籍就出现,即表示说有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人间。
如国依照中道的观念来看这些问题,不见得都是错,当然最好是都维持一种中道,一种平衡。中道、平衡的话,一个人才能获得完美的人格,他的生命才能圆满。譬如说:自我慰藉难道就不好吗?我们缺少关怀,难道就不好吗?也许缺少关怀正可以刺激我们去反省、去更加关怀别人,可是如国是关怀太多了,爱太多了,又会变成一种无形的压力。我们看父母之间,夫妻之间,亲子之间,男女朋友之间,朋友之间,如果,那一种关怀,关怀到不给对方一种自由空间,反而是一种压力,一种伤害。所以如何在关坏与自我慰藉之间,得到一种平衡,那是很重要的。可以有适当的关怀,但不可以有使对方形成一种压力的关怀,因为对小孩子太关怀、太注意小孩子的存在,就会造成小孩子压力,造成他的一种反弹。我们要给小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又会形成一种缺乏关怀的情况,如果是缺乏关怀,小孩子必然会寻求自我慰藉,但如果关怀太多了,对小孩子形成一种压力的话,他很自然会寻求自我取悦的途径,因为压力太大了,他受不了,他就自我取悦。没有办法!你给我太多关怀,已经压缩了我的空间,我只好自我取悦、我只好自我逃避到另一个梦想的世界。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魔法书籍所象征的就是一种梦想的空间,而我们日常生活,学校生活所学习的,就是一种现实空间,而梦想和现实之间,一定要取得一种平衡。如果说没有梦想,那我们的现实可能没有太大的原动力,我们会发现现实都不能满足我的需要,有人说创造发明来源是懒人,懒惰的人。为什么科学会进步?工具为什么会进步?器具为什么会精益求精?那是因为有很多懒惰的人,他们想要创造一种工具,一种方法,取代我们原有的东西。
有时梦想和现实之间落差会很大,我们不能够完全生活在现实里面,因为完全生活在现实里面,我们必然会变得冷酷无情,必然会和其他人竞争,必然会和社会环境作一番很理性的评比,很理性的横量。如此活在现实里,会造成很大的痛苦,我们必须借一种梦想来调剂我们的身心。梦想可以创造我们的希望,可以让我们有原动力,可以让我们有独创姓,正因为有了梦想,我们才会充满希望,人生才有更多努力奋斗的目标。可是如果平衡感偏重于梦想,远离了这个社会,远离了现实,那也不行!那这样子我们已经不食人间烟火,我们只是妄谈理论,而没有实际的动作。我们在周遭亲友之间,可以看到某一种人,他很会计划,很会想很会说,但缺少行动,缺少实际的力量,讲可以讲得天花乱坠,孔子才会说:巧言、令色鲜于仁。如果你太过于巧言,太过于令色,经常在处于一种很理想、很梦想的状况,那就鲜于仁!那就远离了这个人间。取得平衡在中国儒家来说,就是一种中庸之道,因之,以这个为契子,来跟校长、主任、老师们指教,如果在教育过程能够有一种中道的教育思想,可以让我们的小孩子在生活上、在学习上能学习到一些东西,又可以活得很快乐,像前任教育部长,曾志郎部长所说:他的教育理念是让小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有一个快乐的成长过程,我想这是很重要的。学校虽然是在传授教育,但如果只是完全知识的传授的话,只让每一个人变成学习的机器,让小孩子变成考试升学的工具的话,那么在人生上,将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我们宁可让每个小孩子都很快乐,而不要他们有太多知识,不愿意说他们虽拥有知识,却又愤世嫉俗,又不能接受现实,又不能对人间有关怀。
(二)完美的生命:
在第二项里面,我就想到一种中道的生命,应该是佛教里面所说的:悲智双运,也就是慈悲和智慧的平衡。慈悲和智慧的需要,可以从理论上和实际上去观察,我们为什么需要慈悲?所谓慈!就是给别人快乐!给别人分享好处!所谓悲!就是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帮助别人去除苦痛!慈和悲的定义就是这样子。宗教上称谓博爱,又称为大爱,又称为仁者之心。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等等。为什么需要它?为什么不像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为什么不提倡人与人之间来互相比较,来互相抗衡,反而是来提倡慈悲?慈悲是有它的理论在,它的理论就是我们如不慈悲的话,别人会受到伤害,在别人受到伤害以前,我们自己就先受到伤害,不要说是伤害别人,自己就已先伤害自己,譬如说要发脾气时,对一个小孩子,对一个人发脾气,还没有讲出话来,还没有用眼睛、用行动表现出来,我们心里头都已经在大发脾气了!在大发脾气,情绪一来的时候,别人都还没受到伤害,自己都已经受不了,自己脸就发青,整个头脑变成一片空白,心情和感情都非常难过,人几乎就晕眩过去。当我们在激怒之下,在情绪的操控下,变得非常痛苦,所以,不仅仅慈悲是为著别人好,更是为著自己好,对别人慈悲,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慈悲,我们不可能说对别人不慈悲,而对自己慈悲,这是不可能,一定事先对自己不慈悲,才对别人不慈悲,一定是这样!我们要将生气,以语言行为表现,发出恶毒的语言去诅咒别人时,我们的脑波就已经在变化,我们的脑波就已经产生ㄚ话波、剂它波、这样子的激烈脑波活动,就会伤害我们的智慧,就会伤害到我们身体的健康。所以慈悲讲现实一点,是对自己有好处,对自己身心的健康有非常大的帮助,我们唯有对自己慈悲,才有可能对别人慈悲,不可能说我对自己好,而对别人不好,这是办不到的事情。因之,在两军对抗时,我们怎么样训练我们的阿兵哥,去对一个无冤无仇的敌人,用刀来杀死他用枪来打死他,首先一定要先实施仇恨的教育,一定要实施训练他们成仇恨对方的教育,先把对方抹黑,把对方恶毒化、恶魔化,将对方形容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动物,好像我们以前在反攻大陆的时代,把俄国人形容成一种北极熊,形容成一个很恐怖的恶魔。可是慢慢的,我们跟俄国人有来往之后,就发现不是这样。俄国人出现世界最优美的芭蕾舞,他们的文学创作、他们的艺术创作、他们的建筑,在在都是人类文化的颠峰,只要到圣彼得堡,只要到莫斯科去,你去看看,他们这个几百年的文化,这种遗产,在人类发展上是多么的伟大。这俄国人不见得每个人都是北极熊,很多俄国人都是很有慈悲,固然在将近百年的共产统治,使得他们因生活的逼迫,而丧失若干的人类善良面,但是他们不全然都是北极熊,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还是需要慈悲,还是需要关怀,还是要温暖。两军对抗首先就是要训练自己的阿兵哥一种仇恨心态,在越战的期间,美国总共丧失了八万个生命,远离美国大陆远离自己的家乡,他们都这么老远的跑去打战,把八万个青年生命丧失在战场上。越战本来跟美国没有多大的关系,美国人应该可以不插手其中,詹森总统在投入越战的开始,就已经了知这场战争下去,美国人很难抽身,他已经知道这里是无底洞。为什么这些美军跟越共无冤无仇,从来也没有见过面,能过用这个地雷来害越共,能过用轰炸机,能过用大炮,手榴弹来杀死自己从来没见过面,也不算仇人的越共?有一次越南有一个老和尚-一行禅师,在越南的某一机场上,刚好碰到在那儿休假的美军,一行禅师就问美国大兵说:你们对越南人、越共有所认识吗?美国大兵说:有!越共都是魔鬼,都是撒旦的化身。一行禅师这个老和尚就问你怎么知道越共就是魔鬼?就是撒旦的化身?美国大兵说:喔!我们从报纸上看到的,从电视上看到的,从训练中心在训练过程中,军官告诉我们的,越共都是大魔鬼,都是撒旦,都是大坏蛋,我们就是要来越南主持正义。为了推广名主政治,为了让这个世间有人权,所以我们要将这些魔鬼给扫荡掉。这么一句话使得老和尚不知怎么办?当下就升起慈悲心,为什么这些美国大兵,千里迢迢远度重洋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来跟自己无冤无仇的越南人做敌人,越战结束,美国很不光荣的撤退,一直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美国的退伍军人还有很严重的退伍军人症,那种退伍军人症,就是在心理上不能够调适,心理上没有办法回到现实的人间。因为他们在当兵的期间,所受到的教育都是仇恨的教育,要把这个敌人百分之百的消灭掉,心里上都是仇恨的教育,让他们痛苦不堪,虽然战争结束三十年,虽然他们都回到自己的家乡,可是那一种心理上的创伤,却伴随著他们一辈子,让他们得不到安定的心。
这就是告诉我们说,慈悲的重要,那一种爱心的重要。慈悲代表著一种温暖,而智慧代表著一种光明。我们众生都是愚痴的动物,对自己身心的状况,多不了解,对自己所生存的社会,对自己所生存的世间环境,整个宇宙都不了解。因为不了解,所以才会产生恐惧,因为不了解才会产生不安,才会颠倒妄想,才会胡作妄为。如果慈悲和智慧能够兼而得之,那是最理想的。我们心中充满慈悲的人,没有任何的恨,没有任何敌人。因之,圣严法师他才会说过:慈悲没有敌人!好像证严法师也说过类似的话。有慈悲有爱心的人,没有敌人,他的心永远都是坦荡荡,他的心永远都是安祥的,我们如果做了一件亏心事,晚上都会心惊胆跳,如果不做亏心事,夜半鬼来敲门都不怕。有了慈悲才可以去除心理的不安,有了智慧才能够认清自己生存的环境,这样子就不会产生恐惧,我们如果以黑版图上座标来看,纵的代表一种慈悲,横的代表智慧,线的上面是正数,左边是负数,我们就可以在座标图上,看出最理想的人生是什么,乃至于最理想的教育方式到底是什么。在公元二千年台湾举行总统大选时,当时的中研院院长李远哲先生,就提出那一篇文章,才使得阿扁总统当选!那一篇文章讲往下沉沦向上提升的这一回事。他有感于台湾的这个社会,大家都因为追求权位,因为大家都追求财富,而迷失了自己,大家都是在尔虞我诈,都是在彼此斗争,政党之间的斗争,人与人之间的斗争,两岸之间的斗争,乃至于自己跟自己的斗争,自己跟自己心的斗争,不晓得如何安定,没办法走出自己人生的方向。李院长他才提出向上提升往下沉沦,呼吁国人不要做往下沉沦的拉扯力量,应该要做向上提升推动的推手。
我们如果要让这个社会能够向上提升,它的方法很多,如果以我们今天的主题来讲,就是说,我们要让智慧完全展现,要让慈悲毫无保留,往上必须靠著慈悲和智慧,才有原动力,缺少了慈悲,我们这个世间没有温暖;缺少了智慧,我们这个世间没有光明。不过,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如果是在慈悲和智慧里头,到底是智慧重要?还是慈悲重要?上个星期,阿扁总统,他才面对新闻记者质疑,到底是国家安全重要?还是新闻自由重要?阿扁总统就引用美国开国总统-吉尔深说:宁可要有新闻自由,而不要有政府。他把新闻自由重要性提高到自己政府之上、自己权位之上。我们不管阿扁总统心里怎么想?他是不是要取悦新闻界或是取悦美国新闻界的质疑,因为国安秘密的外泄事件,所以国安局才会要求警调单位去扣留、去寻找泄密新闻媒体的消息来源,这使得国家安全及新闻自由孰轻孰重,被端上台面,阿扁总统才引用美国总统的话。
相同的,我们在教育小孩子的过程中,是以强调智慧重要,还是强调以培养自我人格的成长重要,也许我们来做一种权衡轻重的话,我们宁可是选有爱心有慈悲的人,即使他们的智慧不高,即使他们的知识不高,我们都可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孔子说:礼失求之诸野。我们到乡下去,乡下人不见得像都市人有那么多知识,可是乡下人表现出来的那一种慈悲、那一种温暖,都可以让每个人感同身受。他们可以如野人献曝,在都市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将家里的东西都掏出来,如一颗芒果、一碗清粥、小菜,都可以奉献出来。他们充满著慈悲,充满著热情,会让人感觉到人间还有生存下去的价值。再换一个角度来讲,譬如说,在议会里面,在商场里面,这些人士都是高级知识份子,都是充满世间智慧,充满使自己怎样子出人头地,怎样子踏在别人肩上,这些人士懂得怎样子利用别人来成就自己,他们懂得太多的知识,但如果他们缺乏对整体人类的感谢,对他人、对家乡、对国家、对世间的一个关怀,对世间的一种慈悲的话,我们都会觉得很痛心,觉得好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好像在刺猬的威胁之下,那样子的不自在。
如果在慈悲与智慧之中,我们想要选择到底哪一种比较重要?我们宁可以慈悲、爱心、人与人之间的关怀,看得比智慧来得重要。如果以座标来看:慈悲越多的越往上,智慧越高的越往右边。如果能过平衡发展,发展到极限的情况,就是悲智双运,悲智平衡的一种状态,是最理想的情况。我这边写上1的就是慈悲十分具足,智慧也十分具足。
我们学校教育,如果都只强调知识而忘掉爱心与人格的培养,就会形成像底下第4这一点,就是说我们的知识已经到圆满十分的情况,但是我们慈悲与人格的培养一直往下沉沦的这种情况。在左上面是代表慈悲能够发展下去,尽管小孩子的智慧没有启发,没有传达给小孩子多大的知识,只要把人格端正,让他充分发挥的话,他还是可以到达第2个情况。第3这一点是代表智慧也没有,慈悲也没有,又是笨、又是没有爱心,幸好因为他笨,虽然他没有爱心,他还不至于危害别人,还算好一点点。如果在2这一点,没有智慧但有爱心,虽然它不知道怎么帮别人,至少可以对我们微笑,我们从他的脸部表情,从他的语言,从他的行为,就可以发现到他在关怀这个世间。最怕的就是4这一点,他有很好的知识,有很高的智慧,可是一点慈悲都没有。我们发现这些歹徒大多如此,前几天,才从大陆押解回来的詹龙栏,詹龙栏这位先生,还是我的同乡,在我隔壁乡子,我就曾经听说他就在山里面。报纸上登的很详细,号称穿山甲,他就在山里面长大的,在山里面野外求生的本能十分具足,他非常精灵,在空中警察、地面警察的重重包围下,把自己乔装成一个采龙眼的农夫。你看他很聪明吧!他用三万愧买下农夫的服装,他说这是他这辈子穿过代价最高的衣服,乡下农夫所穿的衣服不会很好,换了一顶斗笠,换了衣服,挑起扁担,挑起龙眼,就蒙过警察的眼界。他的智慧非常高,可惜它的品性不好,对社会造成那么大的伤害,使得我们的社会充满著恐惧,在这图表上我就说1是大于2,2是大于3,3是大于4。换言之,我们的教育在培养小孩子的过程中,最理想的是够智慧开发,慈悲充分发展,做一个很完美的人格者,同时又让它有大智慧可以服务社会。万一说他的天生资质不很好,我们也宁可让它充满爱心,人格完美,不要像我前面所说的美国大兵的例子。美国大兵回答一行禅师的话:越共都是恶魔,都是撒旦的化身,一行禅师就问他你怎么知道?你认识越南人吗?美国大兵就立刻起了戒心,他就问老和尚说:你是越共吗?把这个老和尚当作越共,他唯恐自己又碰到越共,又要战争,立刻紧张起来。老和尚说我不是越共,我是出家人,我是越南人,我虽是越南人,但越南人和美国人没有什么差别,我们的差别只有0.01公分那么厚而已,只不过我们的皮肤的颜色不一样而已,我们都是人、我们都是平等的、我们都是一样的,越共不见得都是你们所形容的那一种恶魔、那种撒旦,越南人和美国人都是同样的,都需要安定、都需要生活、都需要人家的关怀,我们不希望有仇恨。这个老和尚为著它的祖国,他就到美国去,在美国国会、在美国教堂、在华盛顿DC的社团演讲,大声指责美国政府,对美国政府说:你们派遣大批的军队到越南去,所消耗的物资等于在第二次大战时,你们和所有参战国之物资那样多,你们所投下之金钱和物资就和第二次大战一样,还有你们在越战时所死亡之人数,是等于你们有史以来因战争而死亡之人数。美国大陆是远离欧洲、远离亚洲,它本来是独立于大西洋及太平洋之间,是一个世外桃源,它应该是很少战争,可是它投入越战以后,它所伤亡之人数正是他立国以来所有战争伤亡人数的总和。这个老和尚到人家的地方去做客人,竟然骂起主人,但骂起主人不是它的本意,他的意思是提醒美国人对越南人、对越共实施仇恨教育,对美国人是没有好处,当然对越南人也没有好处。因为受到仇恨教育最严重伤害的,其实是你们美国人。我们可以从越战结束二、三十年以来美国所产生的退军人症里,得到证明。那些退伍军人到现在心理头还有很严重的罪恶感,心理还有很大的黑点没有办法抹掉,而提倡爱心、提倡关怀、提倡慈悲的出家人,他这样子苦口婆心的劝美国政府,虽然美国政府对他很头痛,也一度将他列为不欢迎人物,却因为他这种发人深省,振聋发聩的人道关怀之呼籥,而使得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提名,赢得世界人士的共同赞美。我们在这一个过程所介绍的就是我们如希望完美的人生,就要慈悲智慧具足,但在这两者之间,我们宁可把慈悲放在智慧之上。
(三)教育的内涵:
我们教育既然以慈悲和智慧为我们所设定的理想,那我们的教育内涵到底要包含什么?这个图上所引用的,就是韩愈先生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做一个老师,他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做为学生的当然是怎样子学习接受道,怎样子学习接受业,怎样子解开自已的惑。换言之,如果以韩愈先生的话来说,我们教育内容是传道、授业、解惑,即道、业、智慧三种。杜威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他是把教育定位成,从日常生活的落实来解释教育,就是在圆满我们的生活。如果从一般人的角度来看,生活只是在我们活著时的这一段事情,但是我们生之前、死之后,更是宗教或者是一个整体生命所应该注意的地方。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他所谈的只是从出生到死亡的阶段而已,但是生之前、死之后又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怎样子去迎接一个生命?怎样子去送终?乃至于自己面对死亡的来临,或是接受死亡之后我们到底要怎么办?这个就是宗教所谈的内涵,也就是韩愈先生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授业、解惑有它的排列次序,而这个排列次序,就是以传道为先,所谓道者-就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对生命终极关怀的意思,就是要让生命都能够得到解脱。
各位不要把解脱看得那么严重,其实,佛教所说的解脱生死,并不是我们一般人所了解的含意,它所代表的是解脱心的生死、解脱我们心的无明、解脱心的轮回,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一定要让生命了解到如何解脱?人究竟要解脱什么?要解脱贫困、解脱不安、解脱痛苦、解脱恐惧、解脱沮丧、解脱人际之间的摩擦、解脱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对立、解脱生理、心理、伦理之间不满足的地方,谈生命教育一定要谈到如何使一个生命解脱,他的疑惑解脱,他的苦痛解脱,他的贫困解脱,他的饥寒交迫解脱,他心理上的不安解脱,他对生老病死过程的不安,以及他在人际之间的不安,在任何时间、空间里头怎样子让一个生命能够自在,能够安下,这才是生命的终极关怀。韩愈他把传道放在最上头,那是有他的深层含意。固然韩愈是一个儒学家,他并不见得完全接受宗教、佛教的理念,他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中国人所谈的天人合一之道,中国人所谈的天命或是人生最终极的真理。人生最终极真理是什么?宇宙最终极真理是什么?这就是韩愈所最关注的,也就是我们的教育应该使每一个生命得到圆满生命,怎样子得到圆满、最理想生命,就是解脱,解脱什么?就是前面所说的:解脱贫困、不安、痛苦、恐惧......或是人身心之中的冲突对立,解脱这些束缚障碍,才是生命的圆满,这是我们生命教育很理想的目标。其次,他讲到授业,以现在语言来讲,就是怎样让生命怎么活下去?让他有谋生本能,不要变成社会的负担,每一个人总要学得一技之长,总是要学来服务别人,不能够服务别人,至少也要能服务自己、照顾自己,也要能自力更生。在最后才提到解惑,对知识的了解,是他的第三次要目标。而这三者要以解惑为基础,因为你没有知识的话,你就没有办法学习生存的技能,如果不能够得到安身的话,就没有办法立命,因为授业是让我们谋得衣、食、住、行的满足,唯有安身,唯有业圆满,才有可能追求生命之道,才有可能追求生命圆满的真理。
以这一个角度来看,什么教育最重要?就是让生命得到解脱,但是要让生命得到解脱,就是要让生命有所归依,也就是说获得安身的资具。你要让众生有所归依,就是要让众生解开疑惑,也就是真谛的意思。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包括解惑的教育、包括归依的教育、包括真谛的教育,我们不只是要解开小孩子的疑惑,回答小孩子很多奇奇怪怪的问题,我们还要让小孩子心有所归依、身有所归依,让他能够在这世间占有一席之地,在社会能生存下去,这才是归依。到最终、最高的目标是自我实践,就是解脱。解脱所有不圆满的缺陷,这样子的生命才是圆满,才是一个觉悟者。
(待续)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