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一切唯心,万法唯识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照佛经上说的,我们的身心,是由五蕴组合而成的,这五蕴即是“色、受、想、行、识”五类东西。蕴就是聚积的意思,可以说世界上所有的物质现象以及人的心识活动,最后都可以归纳成这五个大类,而由五蕴的缘起和合,从而产生我们现在生存的这个物质世界。五蕴具体是:
1、色蕴—— 这个色,就是物质的意思 ,构成色蕴的内容是地、水、风、火四种基本元素。从究竟上讲指的是坚、湿、动、暖四种特性。此四性,正是构成宇宙万物,包括我们肉体 这个色身。
2、受蕴——受蕴是人体感觉器官接触外部环境而引起的感受。此种感受,有乐受,苦受,和既无乐亦无苦的舍受。通常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感情。
3、想蕴—— 想蕴是知觉作用表现,因为人的感觉器官通过接触外境,从而心识上生起分别、认识的作用。简单讲就是通常理解的概念。
4、行蕴—— 行蕴是人的意志活动。行就是所谓行为,佛法称之为“造作”,行为的直接后果按照佛法来说就是“业”,业有身、语、意三种。
5、识蕴—— 识蕴就是我们认识作用的主体,也就是所谓心识。小乘佛教时代,只涉及了“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大乘佛教讲了八识,加了末那识、阿赖耶识。
识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其实,所谓识只是一种“功能”而已。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就是“一切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认为,我们这个宇宙间一切现象 (正规名称叫法相) ,都是识所变现,宇宙万有的一切现象,从究竟上说并非外在客观的真实存在,而只不过是识所变现出来的幻境。再进一步讲识就是心,但这个心可不是那个肉团心,肉团心,只是一种人体器官,它本身没有了别认识的作用。同时也不是人的大脑,大脑并不是识。
识还有四个名称,即心、意、识、了。譬 如我们碰见了一个多年没有遇到的熟人,一眼就认出了他,这就是明了, 再想起了他的名字性格等等特征,这是分别。严格说八种识都具有这四种功能,都同样可以通称为心、意、识、了,然而以功能之殊胜来看,第八识阿赖耶识能够积集诸法种子,生起诸法,名之为心。 第七识末那识能够恒审思量,执著自我,名之为意。前六识能够了别各别粗显之境,名之为识。唯识深义,是用即显体 ,其用,叫能变;其体,叫如如 。识其实就是所谓种子起现行,种子起现行必待缘起。识是一种功能,这个功能在没有起现行时,不叫识而称它为种子。一旦 种子起现行时,则不叫种子而称之为识。因此,种子即是潜在的功能,识则是潜在功能发生的作用,如此而已。
唯识说的第八识名阿赖耶识,能够含藏万法的种子。藏是储藏意思,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意思。能藏,是指它能储藏万法种子 (种子,见第二讲第二节。) 生起宇宙万法。这时,第八识是能藏,种子是所藏。在种子起现行 (发生作用) 的时候,受到前七识杂染法的薰习,现行种子受薰成为新种子,仍藏于第八识中。这时新种子称为能藏,第八识称为所藏。至于执藏二字,又称‘我爱执藏’,这是因为第七识误认第八识为自我,对于自我妄生贪爱,执著不舍,这称为‘我爱执’。这时第七识是能执,第八识是所执。第八识有许多异名,譬如叫种子识。因为此识含藏万法种子,能生起万法,故称种子识。又叫本心(识),因为它 是万法的根本,故称本心(识)。叫异熟识,因为此识是前生业力的异熟果报体,所以是异熟识。叫转识,因为能够转有漏的第八识为无漏的大圆镜智故。叫现识,因为万法都是由本识现起,故称现识。叫阿陀那识,因为阿陀那是执持之义,此识能摄持根身不坏,令种子不失。还叫无垢识,因为 此识能够凭借修持力,转染成净,转识成智,所以称之为无垢识等等。其实,修学菩提道次,由凡夫、二乘行人的有学位、大乘七地菩萨,阿赖耶、异熟、阿陀那三名都具备。到了二乘无学位,八地以上菩萨,就舍去了阿赖耶识名称,只剩下异熟识及阿陀那识二名。而 到了究竟佛果位,异熟一名也舍去,就只称阿陀那识了。佛世尊在《金刚经》里云:“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佛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这个世界,能够悟入的学佛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还是应该按照宗喀巴大师开示的三士道修法最稳妥,发菩提心,行人天善法,实践菩萨六度万行是谓正途。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