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宗教比较>>正文内容

北宋僧契嵩释儒一贯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赵亚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北宋僧契嵩释儒一贯思想研究
  [ 作者:赵亚萍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南华大学,宗教学研究所,2004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北宋僧契嵩释儒一贯思想研究
  【文章作者】赵亚萍
  【指导教师】释慧开
  【文章页数】93页
  --------------------------------------------------------------------------------
  【中文摘要】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以外来宗教传统之身份与中国社会主流之儒教,进行了长期的对话和抗衡,进而造就了今日中国佛教的内涵与风貌。 
  对话的意义,狭义而言,是人与人之间有问有答;广义而言,则可论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文化系统、宗教传统之间彼此的思想消融。德国哲学家高达美认为,所谓的对话必须假设一个前提,就是双方使用共同的语言。 
  佛教在经历了经典传入、翻译、与思想阐释三个阶段的变化后,和中国社会之主流价值体系 —— 儒教,其间的互动关系如何?又如何进行对话与交涉呢?这是相当值得探讨的文化课题。 
  本篇论文的关怀重点是从佛教思想 — 随着经典传入后 — 的诠释与转化出发,观察中国佛教史上以释儒一贯主张见长的北宋云门宗高僧佛日契嵩。契嵩曾着有《传法正宗记》而获宋仁宗赏赐紫袈裟,封为「明教大师」,并以释儒一贯的主张,在北宋社会三教风起云涌的思潮中获得注目。本文以《镡津文集》中所呈现的释儒一贯思想论述为研究主轴,以北宋初期佛教发展的历史场景为辅,耙疏契嵩著书立论的历史境遇,从高达美所提供的哲学诠释学观点反省,并进行文本内部以及笔者与文本之间的两重意义对话。希望能为契嵩文本与儒佛会通课题注入新的活水,引发新的思考刺激。
  【英文摘要】A dialogue and debate within Chinese Buddhism has existed since Buddhism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from India in the Han Dynasty. As Buddhism originated from India and Confucianism is a key component of Chinese culture, Confucianism had a major influence on the assimilation of Buddhism into Chinese culture. Today’s Chinese Buddhism is the result of the convergence of these two traditions.
  A dialogue means questions and answers between you and me in the narrow sense. In the broad sense, it also means the relation, which exists between people and things, the growth and decline of different cultures as well as religious traditions. Hans-Georg Gadamer has pointed out that for a dialogue to occur, there must be a common language.
  I am concerned about the assimilation of Buddhism into the Chinese culture, as well as interested in the changes which happened after Buddhism had experienced the three stages, which were India monks bringing the sutras into China; translation of the sutra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sutras from a Chinese perspective. How could Buddhism have a dialogue with Confucianism? What happened between the two traditions when they encountered each other? For Buddhism, what is the influence and impact of this dialogue during the interaction itself?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Qi-song’s philosophy of consistency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He was a famous monk who belonged to Yun Men Sectio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 have focused on his work Tan Jin Wen Ji which is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of his theory from Gadamer’s viewpoint of hermeneutics and finally my point of view. I have also presented a historical survey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in my discourse.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will bring out some new viewpoints on these issues and offers different views of Chinese Buddhism and Religious Study.
  --------------------------------------------------------------------------------
  【论文目次】
  第一章 绪 论 1
  第一节 问题意识的形成与研究对象的设定 1
  一、前言 1
  二、佛教的蜕变与转化 3
  三、研究对象的设定 4
  第二节 前人研究与检讨 6
  第三节 问题架构与研究方法 8
  一、问题架构的出现 8
  二、高达美哲学诠释学的论点特质 10
  (一)古典诠释学的发展与理解观 10
  (二)高达美特有的理解观 11
  三、本文论述架构─理解的过程与结果 14
  第二章 北宋佛教与契嵩生平简述 15
  第一节 北宋时期对佛教的态度与政策 15
  一、北宋时期对佛教的态度 15
  二、北宋时期的佛教管理政策 18
  第二节 北宋佛教的发展概况 22
  一、佛教寺院发展与分布的情况 22
  二、北宋禅宗丛林的发展 24
  第三节 契嵩生平 27
  一、生平与性格简述 27
  二、契嵩著作与思想简述 31
  第三章 契嵩释儒一贯的思想架构 32
  第一节 家庭伦理观 32
  一、《孝论》中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32
  (一)契嵩对「孝」的剖析 32
  (二)孝与佛教伦理观念的结合 33
  (三)佛教伦理与儒教伦理概念的结合与转化 34
  二、儒教社会中孝的概念 36
  三、善由戒生的立论检视 37
  四、戒孝合一的基础:善 39
  (一)伦理学之善的定义 39
  (二)契嵩视野中善恶存在根源的讨论 40
  (三)五戒十善在善的分类下之定义 41
  第二节 王道与佛道合一的社会政治观 43
  一、《皇极论》中王道与佛道合一的主张 43
  二、佛道与王道合一的基础:法 45
  第三节 性真情假的性情观 46
  一、《原教》、《广原教》中所阐述的性情观 46
  (一)来自佛教根本立场的观点 46
  (二)性与情的定义 48
  二、《中庸解》中对性情的诠释与看法 52
  (一)契嵩诠释《中庸》思想的基本态度 52
  (二)《中庸解》中对中庸的定义与阐释 53
  (三)对性情的诠释 55
  1、善恶为情说 56
  2、存有层次的差别相 57
  第四章 契嵩的宗教实践与修养功夫 59
  第一节 契嵩视野中的佛教社会功能 59
  一、持戒行善为建造理想社会之工具 59
  (一)打造无刑罚之社会 59
  (二)以五戒十善维持社会纲常 60
  二、精神层面的教化作用与机制 60
  第二节 佛教的修持功夫 63
  一、五乘教法分类的观点 63
  二、五戒十善的修持方法与内涵 64
  第三节 小 结 66
  第五章 契嵩文本中的儒释对话关系与创造性意义 67
  第一节 佛日契嵩的理解与回应 67
  一、对排佛之士儒的回应 67
  二、创造戒孝合一之伦理新观念 69
  三、面对佛教对中国王权思想的冲击 71
  (一)君王至上的王权思想 71
  (二)欧阳修的反佛立场 72
  四、创造佛道与王道合一的新思想 74
  第二节 契嵩对儒学的诠释立场 76
  第三节 援佛入儒或援儒入佛的辩证诠释思考 78
  一、文本中的对话与辩证 78
  二、视域融合下的再创造与诠释性 80
  三、佛日契嵩在著作中呈现的应用与转化 82
  第四节 小结:文本中的自我理解与同时性的展现 85
  第六章 结论:契嵩文本中之佛教思想中国化的指标性意向 87
  --------------------------------------------------------------------------------
  【参考文献】
  一、 英文部分
  Truth and Method,Hans-Georg Gadamer,2nd rev. ed/ translation revised by Joel Weinsheimer and Donald G. Marshall, New York: continuum 1995.
  Buddhism in China , A Historical Survey , Kenneth Ch’en,New Jersey:Princeton,Second Ed.,1973.
  Richard E. Palmer, “What is happening when one reads a classic text? Seven observation of Hans-Georg Gadamer ,” 宜兰:佛光大学,2004年6月,诠释学与中国经典注释研讨会。
  二、 中文部分
  (一)古籍
  《镡津文集》,钦定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镡津文集》NO.2115,大正藏第52册,史传部。
  《佛祖统纪》NO.2035,大正藏第49册,史传部。
  《佛祖历代通载》NO.2036,大正藏第49册,史传部。
  《释氏稽古略》NO.2037,大正藏第49册,史传部。
  《景德传灯录》NO.2076,大正藏第51册,史传部。
  《续传灯录》NO.2077,大正藏第51册,史传部。
  《林间录》,钦定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禅林僧宝传》,钦定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NO.2157,大正藏第55册。
  《祖堂集》,高雄县:佛光出版社,1996年8月初版。
  《续传灯录》NO.2077,大正藏第51册,史传部。
  《菩萨璎珞本业经》,NO.1485,大正藏第24册,律部类。
  《解脱戒经》,NO1460,大正藏第24册,律部类。
  《四分律行事资钞持记》卷一NO.1805,大正藏第40册,律部类。
  《优婆塞戒经》,NO1488,大正藏第24册,律部类。
  《四分律》,NO1428,大正藏第 22册,律部类。
  《摩诃僧祇律》,NO1425,大正藏第22册,律部类。
  《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NO1421,大正藏第22册,律部类。
  《大智度论》卷五十一,NO.1509,大正藏第11册,般若部。
  《中阿含经》,NO.0026,大正藏第24册,阿含部。
  《杂阿含经》,NO.0099,大正藏第24册,阿含部。
  《佛本行集经》,NO.0190,大正藏第17册,本缘部。
  《三报论》,弘明集,NO.2102,大正藏第52册,史传部。
  《远法师明报应论》,弘明集,NO.2102,大正藏第52册,史传部。
  《弘明集》,NO.2102,大正藏第52册,史传部。
  《广弘明集》,NO.2103,大正藏第52册,史传部。
  《宋会要辑稿》,(清)徐松纂辑,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76年初版。
  《宋史》,洪氏出版社。
  《全宋文》,中国四川省:巴蜀书局,1988年6月一版。
  《中庸今注今译》,台北市:台湾商务印出版,
  《孟子今注今译》,史次耘注译,台北市:台湾商务印出版,1981年五版。
  《尚书今注今译》,屈万里注译,台北市:台湾商务印出版。
  《韩昌黎文集校注》,韩 愈着,台北市:世界书局,1992。
  《欧阳文忠公全集》,欧阳修着。
  《宋元学案》,(清)黄宗羲撰/全祖望补/王梓材等校,台北市:世界书局出版,1961年初版。
  《资治通鉴》,司马光着,钦定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专书
  黄启江着:《北宋佛教史论稿》,台北市:台湾商务印出版,1999年4月初版。
  黄启江着:《因果、净土与往生─透视中国佛教史上的几个面相》,台北市:台湾学生书局,2004年初版。
  黄敏枝着:《宋代佛教社会经济史论集》,台北市: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初版。
  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台北:时报出版,1999年初版。
  洪汉鼎着:《诠释学史》,台北市:桂冠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
  潘德荣着:《诠释学导论》,台北市:五南出版。
  黎志添着:《宗教研究与诠释学》,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2003。
  镰田茂雄着/关世谦译:《中国佛教史》,台北市:新文丰出版社,1998年9月。
  阿部肇一着/关世谦译:《中国禅宗史》,台北市:东大图书出版,民国88年四版。
  曹仕邦着:《中国沙门外学的研究:汉末至五代》,台北市:东初出版社,1995。
  张清泉着:《北宋契嵩的儒释融会思想》,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8年。
  蒋义斌撰:《宋代儒释调和论及排佛论之演进 ── 王安石之融通儒释及程朱学派之排佛反王》,台北市:商务印出版发行,1997年。
  蒋义斌撰:《宋儒与佛教》,台北市:东大图书出版,1997年9月初版。
  王晴佳?古伟瀛着:《后现代与历史学》,台北市:巨流出版社,2000年。
  熊琬着:《宋代理学与佛学之探讨》,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1年。
  唐君毅着:《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台北市:台湾学生书局,1993年2月全集校订版二刷。
  蔡仁厚着:《中国哲学史大纲》,台北市:台湾学生书局,1999年9月初版。
  李明辉主编:《孟子思想的哲学探讨》,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筹备处,1995年5月初版。
  余英时着:《历史与思想》,台北市:联经出版,1976年9月初版,2003年初板。
  余英时着:《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台北市:联经出版,1995年初版。
  鲍国顺着:《儒学研究集》,高雄市:2002年9月初版。
  邬昆如着:《伦理学》,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01年11月初版。
  杨国荣着:《道德形上学引论》,台北市:五南出版,2002年4月初版。
  葛兆光着:《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张跃着:《唐代后期儒学的新趋向》,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年4月初版。
  邓克铭着:《华严思想之心与法界》,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年7月初版。
  上田义文着/陈一标译:《大乘佛教思想》,台北市:东大图书出版,2002年。
  (三)期刊、会议论文
  许倬云着:《中古早期的中国知识分子》,收于《中国历史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
  劳思光着:《沟通新探索》,收于华梵大学《第六次儒佛会通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正港信息,2002年7月初版。
  (四)工具书
  佛光大辞典电子版第三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