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实践,付诸实践的人间佛教――读满义《“星云模式”人间佛教》
源自实践,付诸实践的人间佛教――读满义《“星云模式”人间佛教》
文如
一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漫长的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民族宗教习俗相适应相结合的过程,逐渐演变成为中国民众喜见乐闻和虔诚信奉宗教,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充实和丰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做出重大贡献。
在佛教实现民族化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新的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不仅表现在促使佛教随应时代不断向前发展,促使富有民族特色的佛教学派、宗派的相继成立和佛教各宗之间的会通融合,促使佛教深广地渗透到中国哲学、史学、文学、美学、绘画、建筑、社会习俗等各种文化形态之中,而且也表现在清末佛教堕入衰落颓败的境况之下促使和激励教内的有识之士奋起振兴佛教,印佛经、办学校,探索振兴方案,提倡改革运动。于是,太虚大师提倡置“天”、“鬼”于不论,旨在改善现实人生的人生佛教的思想,推动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虽然预期目的未能成功,然而在开振兴佛教风气之先,兴办学校造就众多龙象之众等方面,贡献极大。此后又有印顺大师出于对治佛教“神化”倾向的意图,著书撰文提倡实践“人菩萨行”的人间佛教,对推动教内外学者探索佛教随应时代存在和发展的问题产生很大影响。
自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直到现在,在宝岛台湾,随着佛教的迅速传播和发展,倡导人间佛教思想似乎逐渐蔚为一种风气,以佛光山、法鼓山、慈济功德会等为代表的较大教团,都提倡人间佛教,在弘法利生实践中做出了突出成绩。
佛光山创始人星云大师根据自己多年传法实践的经验,特别总结从1967年开创佛光山和此后不断发展佛光山教团、建立国际佛光会,兴办文教、弘法、慈善、传媒等事业,推进佛光山教团的组织、道风、教制、文化等建设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对人间佛教的理论和实践从不同方面作了说明。他的《佛光山的性格》、《佛光山对佛教的影响》、《怎样做个佛光人》、《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如何建设人间的佛教》、《人间佛教的蓝图》等论文及丛书《佛光教科书》、《星云法语》,还有大量论文、语录、日记等,对人间佛教都作过或详或略的介绍,在不少地方作过生动而且切实可行的说明。
对此,近年有教内外不少学者对星云大师源自实践,付诸实践的人间佛教(下简称“星云人间佛教”)进行过研究,相继有不少论文发表,然而似乎尚没有全面系统论述星云人间佛教的专著出世。今年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满耕法师以《星云大师与当代人间佛教的理念及实践》的毕业论文获得博士学位。最近满义法师完成洋洋十七八万字的《“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的专著,对星云人间佛教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介绍。她们都是星云大师的弟子,是真正的“佛光山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师的深切情谊,对有些事情的介绍蕴含亲身经历的体验,所依据的一些资料也许是别人难以找到和看到的。笔者有幸读到这两种论著,为将有全面论述星云人间佛教的专著出世而感到高兴。相信这两种论著经过修改正式交付出版以后,不仅对人们深入了解星云人间佛教思想提供方便,并且将推动教内外学者对星云人间佛教作进一步的研究。
二
满义法师的《“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与满耕法师的毕业论文《星云大师与当代“人间佛教”的理念及实践》虽然在内容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然而二者的结构与论述方法差异很大。满义法师对星云人间佛教的定位、产生的历史背景、佛教理论依据及其在广阔领域的实践,虽然在行文中也详略不同地有所涉及和介绍,然而论述重点却是围绕“星云模式”这一中心,从不同侧面论述星云人间佛教的思想到底具有什么特色。
大概满义法师在佛光山经常接近星云大师,亲自参加过佛光山教团很多重大活动,并且又熟悉星云大师有关著作、语录,了解佛光山创立、举办各种文教、慈善、弘法等事业的经过和相关文献,所以在论述中能够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验,援引星云大师的身体力行的事例、著述以及学者的评论、传媒的反映等,对星云人间佛教思想的内容和特色作出形象生动的介绍。
全书通过对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说法的语言不同”、“弘化的方式不同”、“为教的愿心不同”、“证悟的目标不同”四个侧面,对由星云大师倡导并不断充实丰富的人间佛教思想的所谓“星云模式”,亦即体现在星云倡导和实践的人间佛教”中的星云样式、星云性格、星云特色作了系统论述。
(一)所谓“说法的语言不同”,是指星云大师善于体察时代与民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各种文化艺术的表达形式,将佛法本来蕴含的教人积极向上、改进民生、慈悲喜舍、行善祛恶、利他助人、乐观、济世等思想,加以现代诠释,引导信众努力改进现实人生,改善生活和造福社会。
星云大师致力于改变传统佛教中包含的悲观厌世的倾向,通过自己的说法和利生的实践,阐释和展现佛教的人间性、生活性、积极性、喜乐性、利他性、普济性,让世人感到佛教是充满生活意趣和人情味的,是可以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以推进“生活佛教化,佛教生活化”。
星云大师人格魅力的形成和佛光山事业得以迅速发展,与星云大师善于宣说佛法,善于临机解答来自各方面的疑难问题,善于因地适宜地提出方案等,是有密切关系的。
本书对星云大师五十年的说法传教的灵巧、特色归纳为十项,大致是:语言人性化和富有人情味、善于掌握时代脉博、理事兼顾和理事圆融、巧用譬喻、因机施教给人信心、辩才无碍、机智幽默、言行一致、圆融周到和客观中肯、慈悲厚道,在论述中举出了很多感人事例。
(二)所谓“弘化的方式不同”是指星云大师及他指导的佛光山教团不仅通过讲经说法,举办佛事来弘法,而且通过兴办种种事业来弘法利生,推进佛教的传播和发展。
星云大师在建设佛光山教团的过程中,明确地提出:“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通过以举办教育、文化、慈善、弘化、共修、慈善、医药、传媒、出版、图书馆等等事业,在造就人才,加强教团自身建设的同时,为利益民众,造福社会积极奉献,有力地促进佛法向社会各界的普及,向世界各地的发展。
近五十年来,佛光山教团不仅在兴办文教事业、社会慈善事业等方面取得巨大成绩,而且在弘法方面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已在五大洲已经拥有200多个道场,国际佛光会已在70多个国家或地区建立100多个协分会。
星云大师要求弟子确立“先度生,后度死”的态度,怀抱“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的使命感,坚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文教为主,慈善为辅”的原则,应当说是构成星云人间佛教的特色之一。
对于星云大师倡导举办各种事业的目的与意义,满义法师归纳为五点,概要说来是:以新事业来增广净财,促成佛教教团建设和人员构成的年轻化、知识化;寓传教于活动,广泛接触各界人士,推进佛教深入社会和生活;促使佛教与时俱进,自我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发挥佛教的生活性、人间性的功能,结合时代制定可用于日常生活之中的各种“人生礼仪”;坚持“非佛不作”,然而又一切以民众需要为依归,善于将各种施之有效方法用于弘法利生。满义在论述中引证极为丰富的资料、事例来加以说明,从中对星云大师五十年的行履、他领导的佛光山事业,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了解。
(三)“为教的愿心不同”,是说星云大师自年轻时代就抱有兴隆佛法的悲愿,多年致力于匡救时弊,革新佛教的实践,虽遭遇种种困难和挫折,然而以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实现自己的愿望,从而在弘法、文教等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创建佛光山、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教团、推行贴近民生的人间佛教、“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皆是星云大师为兴隆佛法而发下的弘愿。现在有的已经实现,有的正在实现,诚如《大智度论》所说:“愿为导御,能有所成”。
在1990年元旦,星云大师曾向到佛光山朝山的信众开示,鼓励大家发“新年十愿”,其中有:愿世界和平,愿中国统一、愿佛教兴隆,愿黎民安乐……愿福慧增进。不仅自己发愿,而且引导信众发愿,在心中播下“善种”,促使信众做好事,说好话,行善止恶,以利益人群,造福社会。这不正是人间佛教倡导的根本宗旨吗?
笔者前面提到佛教在植根于中国的过程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生命力,是促使佛教适应时代实行自我变革的内在的原动力。星云大师,以及进入近代以来其他奋起挽救佛教颓势,振兴佛教的有识之士和代表人物,正是继承中国文化和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秉承中国佛教强大的生命力,发弘愿,立大志,为振兴佛教而奔走呼号而勇于探索革新;为民族复兴而祈祷而振奋民心。他们受到广大信众乃至一切民众的崇敬与赞叹是理所当然的。
星云大师为佛教发的悲愿可谓大矣、广矣。满义法师归纳出八项:从个人到大众、从本山到教界、从佛教到异教、从僧众到信众、从慈善到文教、从人权到生(众生,包括动物)权、从国际到本土(佛教传到外国要实现本土化)、从祖国统一到世界和平。
笔者作为中国大陆学者,看到星云大师主张“一个中国”,将海峡两岸统一看作是“身为中国人应尽的责任”,希望和平统一,“开创未来属于中国人的时代”,多年来致力于两岸佛教文化的交流,增进两岸同胞之间的民族情谊,感到由衷的钦佩。在这里可以看到星云大师身上所具有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和道德情操。笔者一直认为,忠于祖国和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最重要的传统美德。可以认为,星云大师的人格魅力,也表现在这一方面,这也是他受到两岸广大民众尊敬和赞扬的重要原因。
(四)“证悟的目标不同”,是说星云大师努力改变传统佛教和世人认为修行证悟要脱离现实人间的看法,强调人间佛教应当提倡“入世重于出世,生活重于生死,利他重于自利,普济重于独修”的精神,主张在世间修行,自觉自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利乐众生造福社会的大乘菩萨道,致力于在人间建设具备“生活乐趣,财富充足,慈悲道德,眷属和敬,大众普济”的佛国净土。
对此,满义法师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思想源流、二是理念实践,三是星云大师设计的人间佛教蓝图。
在第二部分对星云大师关于人间佛教的“十化”作了说明。“十化”是:国际化、社会化、艺文化、本土化、现代化、人间化、事业化、制度化、未来化,许多内容在前面论述中实际已有介绍。
三
如上所述,满义法师在《“星云模式”人间佛教》一书中,援引丰富翔实的文字资料和五十年来星云大师对人间佛教的提倡和实践的事例,对所谓“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所具有的独特风格,作了周详细致的考察和论述。
本书的成功之处和意义有以下两点:
(一)全书从不同侧面对星云人间佛教进行论述,便于教内外各界人士从整体上了解星云所倡导和推行的人间佛教的思想、宗旨以及付诸实践的步骤和措施。在海峡两岸佛教界皆提倡人间佛教的形势下,对于各个教团、寺院和佛教界人士吸收星云大师和佛光山教团实践人间佛教的成功经验,提供很大方便。
(二)在星云大师关于人间佛教的著作大量存在的情况下,有星云大师的弟子、“佛光山人”出来撰写综合论述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专著,必将推动更多的“佛光山人”继续从不同方面考察研究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同样也必将引起佛光山以外的教内外的学者对所谓“星云模式”人间佛教的兴趣,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
可以预料,今后教内外学者通过将“星云模式人间佛教”与其他诸如“太虚人间佛教”、“印顺人间佛教”……以及大陆“赵朴初人间佛教”等进行比较研究,必将从整体上充实中国佛教人间佛教的思想,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佛教不断适应时代向前发展,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笔者认为本书也存在需要修改和加工的地方,现提出来供满义法师参考:
(一)标题《“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虽然意思清楚,然而似乎可以简化。笔者建议改为《星云人间佛教试论》。用“星云人间佛教”已经表明是星云大师提出和付诸实践的人间佛教,比“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简练,便于世人和学者使用。
(二)作者在书中几个地方强调星云模式人间佛教的提出是直接根据佛陀在世间出生、修行并在世间成道的事实,并且源自原始佛教经典和其他佛教经典,也源自星云大师自幼的抱负和志愿,目的似乎是强调没有受到其他人提出的人间佛教的影响。笔者认为以不强调这一方面为宜。因为从历史和现实社会很多事例可以了解,任何一种思想的提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社会环境、古今中外其他思想资料的影响。星云大师出家及到台湾传法、创立佛光山及以后的漫长期间,中国佛教界弥漫着提倡人间佛教的声音,要求革新佛教的风气。太虚及其弟子、印顺及其弟子、教内外学者,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佛教如何适应时代,或提倡人生佛教,或强调人间佛教,或研究人间佛教。这种形势和风潮,必然对星云大师倡导人间佛教产生直接或间接、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然而所谓“影响”者,并非意味着受影响者被牵着鼻子走而没有自己的主见、创见,正如满义法师书中所述,星云大师自幼出家,有感于佛教界的颓败和积弊,逐渐形成革新振兴佛教的弘愿,以致在到台湾以后,特别在创建佛光山道场和教团的过程中,倡导关心和贴近现实民生的人间佛教思想,并且基于弘法利生的实践不断加以充实丰富,形成“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
对此意见,满义法师以为如何?
(三)全书围绕“说法的语言不同”、“弘化的方式不同”、“为教的愿心不同”、“证悟的目标不同”四个侧面展开论述。然而这四标题中皆有“不同”,总使人感到呆板,能否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改用别的更鲜明生动的标题呢?另外,建议在各大段之间,再加一些二级和三级标题,以便于读者迅速找到自己想立即查到的内容。
(四)在读书稿过程中,感到不少地方有重复。撰写此种著作是难免有重复的,然而要下功夫剪裁,防止过多重复。
总之,满义法师的撰述是成功的。祝愿此书早日出版。
1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