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心法要》初解
《传心法要》初解
师谓休曰: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
本居士对此《传心法要》情有独钟。但并非作为一物一法而执着在心,只是以此内涵的甚深法理,印证自心,导示前行。
断际禅师对裴修说:三世诸佛与一切众生,都是一心所现,同一法身,众生和三世诸佛体性一如,没有其他分别。这个心从无始以来,不曾新生,也不曾破灭过。此心没有颜色的差别,既不是青色的,也不是黄色的,更不是其他颜色的;没有形状也没有相貌;不属于有,也不属于无,说他有,他没有形象,说他无,他确实存在。没有新旧之分,不是长的,也不是短的,无可计量;不是大的,也不是小的,没有大小的区分;超过一切数字的衡量和名词的定义,也没有踪迹可寻;也不能计度分别。
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
当下这个觉了之心就是,但是,动念外求就背离了自心。自心本来就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是没有办法进行测度的。这一个心就是佛,佛心与众生的本性没有区别和差异,体性一如。
但是,众生却把虚幻的境相当作实有而去追求,向外追求这些虚妄的境相,就背离了自心,反而无法见到,继而迷失越远。用灵觉知性到外面寻找灵知之性;用自己的心到外名去找心。由于背道而驰,即使尽未来劫和破灭如微尘沙数的身体,也无法得到。因为众生不知道只要停息自己贪着的心念,忘却执着的追求,佛性就会现前的道理。
自己的这个心就是佛,从究竟的意义上说,佛就是众生。作为众生的时候,佛性不减少一分;作为觉悟的一切诸佛,这个心也没有增加什么。至于说六度万行的无尽功德,佛性之中本来就具足圆满。不需要去修,更不是修所能增添的。此心遇到因缘境界,就可以随缘施展其能,因缘过后,当即归于寂静而无黏着。
如果不能相信自心就是佛性,而想执着取舍善、恶、净、染等诸相修行而开发自己本具的佛性功能,这都是妄想的产物,是与佛性相背离的。
(之二)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著相,无始以来无著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以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人门当下这个心就是佛,除此心外没有别的佛,除此佛外,更没有另外一个心。到此心外找心,就是骑驴找驴;不识这佛就是心的人,就是心外觅心,不离颠倒。这个心的本来面貌,清静明历就像虚空一样没有杂染,没有任何形象容貌。如果见境举心,动执着贪着之念,就背离了佛性,即是被虚妄的境相所欺骗,这就叫做妄想执着。因此妄想执着者,就是众生自迷自心,自己束缚自己而成轮回。若见境无心,既不被缚,此即是无心之人,虽行世间,不贪世间名利等事,此是自在人,也是绝学无为闲道人。此即解脱,此即是佛。从无始以来,从来没有着相的佛,也就是没有妄想执着的佛。佛是勘破妄想的人,是见相离相的自在人。众生一念得悟,一切境界如幻,放下对一切境界的执求,当下就是无所住着的人,见诸相非相,便是见性,便是见如来。
修行六度万行的人想成佛,就会落于次第,就会成为罗汉和菩萨,何以故,有住着的缘故,有所想,有所追求,起心行善,即着净相,一念厌离,即成逃遁。佛无净染之心,更无欣厌,等观一切,无所住着,故而于一切法中得大自在。因此,无始以来,没有着善弃恶的次第佛,没有起心动念佛。只要了悟心本清静,万法虚幻,了无可得,不住一切相,此即是真佛。
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佛及众生心亦如此。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著相故。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即心是佛;
众生与佛心体不二,同一真心,没有差别,就像虚空一样没有纷杂区别,没有生灭,就像大日轮遍照四天下,就像阳光照耀天空;太阳升起的时候,其光辉照耀一切,但是不能照明虚空,何以故,空性的缘故,没有障碍之物可以反射阳光,通透无碍的缘故;太阳落下去之后,一切即被黑暗所笼罩,但是虚空本身却没有被黑暗所侵染。因此虽然明亮和黑暗不断的交替,但是虚空的通透之性却如如不变。佛和众生的本心就是如此。
众生和佛的差别就在于此,佛不被一切境相动摇其心,犹如虚空,面对光明和黑暗的交替,如如不动,既不因光明而欣喜,也不会随着黑夜的降临而悲哀。众生则是执着光明的可爱,厌恶黑夜的迷茫,故而贪着不舍,歌颂光明,鄙弃黑暗。故而在欢乐和悲哀的境界中不断轮回,自己迷惑自己。
如果把佛看作为清净解脱之相,认为众生垢浊暗昧生死之相,执着这样见解的人,就是经历恒河沙劫那样长的时间,也无法觉悟而成佛道。原因是执着境相的缘故,不知境相虚妄的缘故,不知自心无差别的缘故。真相就是佛与众生同一清静体性,没有象微尘那样小的事物存在,没有任何心法的存在。因此,心清静即是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离此之外,没有别的心,更无别的佛。
(之四)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何故?无心者,无一切心也;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无能所、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趋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无栖泊处,故望崖而退,例皆广求知见,所以求知见者如毛,悟道者如角。
现在的学道人,
没有体悟到佛性即是本心,没有体悟到万法空相,便在心上生心,以为自心不是真心,真心找不到,或是当下之心以外还有一个佛心存在;于是向外面去寻找心,到外面去寻找佛,以为心外另有佛的存在。故而着相修行,或是在劳苦自身下手,或是拜佛像请求加持,殊不知这些都是虚幻的境相,本是自心显现。不识此境相的虚幻性,向虚幻中寻求真理,把眼中翳,空中华当作真实存在,整日在虚幻的境界中打转,不肯回心向内,在认识自心上下功夫。这样的修行方法,转求悬远,终究向迷惑中求,故而都是错误的方法,以这种错误的方法教授学人,则是教授恶法,不得见性,无功德可言,这样的方法,不是开智慧的途径,也不是觉悟的方法,远离觉悟的道路。供养十方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十方佛虽已成佛,毕竟是他人成佛。土木金像,非是真佛。此乃虚幻境相,知实相者,不予此中求菩提。无心道人就是自己的当下之心,自己之心便是无心道人,故而供养这样的无心道人,其功德是自己成佛,完成佛道。如果自己切实做到无心,则得最大功德。何以故,具足佛性圆满功德的缘故。
无心者,无一切贪着求取之心,其心如如不动,即是真如本性现前。就像木石见善恶而无心可动,也像虚空一样通达无碍。无造作之心,没有时间和空间的计着之心,没有分别好坏的执着,没有得失的牵挂。何以故?因为毕竟空故,无所得故,对境无心故。
羡慕成道之人的人,却不敢做到无心,恐怕落到空寂的境界,故而望崖退却,不敢坚定前行。却在知见上大做文章,或求广览佛经祖论,或贪读注释文解。但却不在锲会无相之理上下手,不在体悟自心是佛上用力,而是学得满腹的名言祖句,虽不解义,也未能会融于心,却把文字章句当作资本,当作教条,自己抬高自己,鄙视学人,故而争论不休;或生大我慢,未悟言悟,未证言证,未得言得,广求声名,捞取利益。所以,当前学人广求知见的如同牛毛,而真正悟道者如同牛角。何以故,发心不正故,不识本心故。
文殊当理,普贤当行;理者,真空无碍之理,行者,离相无尽之行。观音当大慈,势至当大智,维摩者净名也;净者,性也,名者,相也,性相不异,故号净名。诸大菩萨所表者,人皆有之,不离一心,悟之即是。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著相取境,皆与道背。恒河沙者,佛说是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此心即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被三乘功行拘系,不得解脱。
文殊代表空性之理,即是圆满甚深佛智,也叫般若;普贤代表如法行持。所说的理,是实相真空无碍之理;所说的行,是即一切相而离一切相的全部行持,此行不离人间,不分事相,于一切境界中无碍之行,天堂地狱均能得入而无悲喜,净土莎婆随意穿行而无障碍。观音代表同体大悲,慈心等观一切众生而无欣厌,故而等念布施,不见恶人。大势至代表智慧,善于鉴别众生根性,因机施教,以方便权巧方法,接引一切众生。唯摩秸的含义是净名之义,净代表佛性,名则代表万相。净名就是惟摩秸居士,表示性相就像一个人一样不可分割,也就是性相本是一体,故此叫做净名。这些大菩萨所代表的,每个人的心中都具足无缺,不离自己当下之心。只要真正体悟就会明了,自心具足上述大菩萨所具的一切功德。
现在的学道人,不是自悟自心,乃是在自心之外,执着各种善恶境相,只要执着相的真实而不知舍离,不管是善恶都会成为障道因缘,都是与佛性相背离的。故而佛说忘失菩提心,所修善业,皆为魔业。《金刚经》说,以无我人众生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善而离善,此为至善。故而佛陀言,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
佛说修行人要象恒河的沙子,诸佛菩萨释梵诸天人脚步踩过,沙子也不会因得圣人善士的光临而生欣喜;也不会因为牛羊虫蚁的践踏而感觉到不被尊重而懊恼。即是送给他珍宝馨香,沙子也不会贪着;粪尿臭秽淋身,沙子也无厌恶之心。此沙石之心,就是无心人的心,离一切相的纷扰。如今的学道人,自称已证得空性,但是对照一下如沙石一般的无心,是否真的能够做到等观一切,荣辱不动本心呢?如果达不到这种程度,必定不是见性证道之人。
众生之心和佛之本性本来没有任何差别,只要能够达到无心,便是究竟证道,与佛平等一如。之所以有佛和众生的区别,就是众生不能做到无心,贪着境界,故而颠倒妄想,不得成佛。
学道之人,如果不能直下无心,即是累劫修行,也无法成就佛道。被三乘修行的作造施为拘束挂碍,因此不能得到彻底的解脱。现在的众生,行持尚不及三乘圣者所行之善,却妄言自己已成无上之道,实在是自欺欺人。
然证此心有迟疾,有闻法一念便得无心者,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得无心者,有至十地乃得无心者;长短得无心乃住,更无可修可证,实无所得,真实不虚;一念而得,与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齐,更无深浅,只是历劫枉受辛勤耳。造恶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恶枉受轮回,著相造善枉受劳苦,总不如言下便自认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心却成有,默契而已,绝诸思议;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心是本源清净佛,人皆有之,蠢动含灵,与诸佛菩萨,一体不异;只为妄想分别,造种种业果;本佛上实无一物,虚通寂静,明妙安乐而已;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圆满具足,更无所欠。纵使三祇精进修行,历诸地位,及一念证时,只证元来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
然而能够证到此心的人,有快有慢,有的人听到佛法当下一念即得觉悟而证无心,有的则到达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才能证得无心,有的甚至到了十地才证得无心的。不管时间长短,证得无心才到究竟的目标,证得无心之后,更不存在修与证的问题。只是证到一个无所得,切实达到一切不可得。此为真正的无心。现在很多的人都言说自己开悟了,但是你悟的是什么呢?真正的悟,就是悟个万法空相,就是悟个即心即佛,就是悟个无所得,故而因明性空之理而发行,这个行不是造作,而是一切无住,放下对一切境相的执着,对境无心,此为正行,如果起心动念,着相修行,则此修行之人,尚未悟道;也有号称自己证道的人,那么,你证到的是什么?是不是真的做到彻底的无心呢?面对一切善恶境界,是否能够做到如如不动呢?如果还没有到达彻底的无心,此不是证,而是诤,不了生死,甚至于堕入我慢的深坑。
第一次听到佛经而证无心者,和十地才证得无心之人,其功用是完全一样的,都具足佛性圆满功德;没有高下之分,没有次第区别,更没有深浅的差别;十地菩萨和一念证得的人,其区别就是,只是历劫枉自付出辛苦的修行而已,因为没有通达法理,故而不管造恶还是造善,这都是着相,都是在虚妄的境界中打转,不得究竟解脱。
执着境相造恶,必然遭受轮回,同理,执着于境相造善则是白白的付出辛苦。
毕竟不如言下便识得此无心的本性,依此无心之法放下执着即得解脱。这个无心之法就是本心,此心之外没有一法存在;这个无心就是法,这个法之外没有另一个心的存在。即使这个无心,也是假名安立的,心中也没有另一个无心的存在;同时,这不是断灭,并不是说无心就是心也不存在,这个无心之心,离语言文字,无从表述,
如果认为有个无心的存在,那么就是执着一个无心的存在,这无心就变成了一个心相。对于心的认知,只是默契而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决不是一切思想和讨论所能体会的,所能说明的。故此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非语言文字所能及。此心就是本来面目,是本源清净佛,人人都有,一切蠢动含灵,即一切众生,和诸佛菩萨,一体不异,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区别。
众生只是由于妄想分别,认境为真,因喜恶而造种种因,得种种果。本心之佛上,根本没有一物住着,虚通寂静,只是明妙安乐而已。只要切实锲悟到,当下就圆满具足一切佛性功德,与诸佛相比,更无半点缺欠。如果不是当下无心,即使你历经三大无量劫的精进修行,经历从十信到十地的各个阶位,当一念证得之时,也只是证得当下无心之佛,在这无心之上,增加不了任何一物和一见。何以故,法身平等故,没有高下故,没有差别故。那些认为自己的证量高过祖师者,自是空口说白话,自欺欺人尔。
却观历劫功用,总是梦中妄为。故如来云: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若有所得,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又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
名菩提。即此本源清净心,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解,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著,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纵观历劫以来的着相修行人及众生的一切活动,完全都是梦中的糊涂作为。故而佛陀说,我于无上正等正觉中了知一切本是虚幻,都是梦中事,没有真实的东西可得。如果执着还有所得,燃灯佛就不会印证我已成就佛道。佛陀又说,这个无上正等正觉之法,是平等的,是不分高下的。如果还有高下之分,不能等同一体,这就不是无上正等正觉。同一法身,本自一如,故而不存在高下。
如果切实体悟到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就是绝对的平等,这就叫做觉悟,也就是开悟。如果执着地认为,自己所解,自己所证要比祖师还高,这就是增上慢者,而非证得本来真实。何以故?祖师者即佛。现在有的学人,自言自己的证量要比一些祖师的证量还要高,这是愚痴的见解,见解不正,又何来的佛道证量呢?
还有的学人,不解“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之义,把世间善法和佛教内的方便法、实相法混淆在一起,武断地认为,世间法就是佛法,方便法和实相法不二,都是平等的。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知见。从体性上讲,一切法本无实义,性空故;但是在事相上,不同的教法有不同的功用;世间善法可以净化人心,提高人格修养,但是不能指导众生得到解脱,不能了生死;方便法是对不同的根性的众生而设立的方便接引之法,是次第增进的,而不是真正的实相法。故而有罗汉、菩萨等次第修正果位。这在功用上是有差别的。并不等同无上正等正觉的实相法。这个实相法是终极之法,到此地步,便是平等,所说的佛眼通,就是平等地观察一切。
这个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就是本源清静心,这个清静心和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都是平等的,没有外相和我相的区别。此清静心就是真如本体。要知道众生、诸佛、山河世界、有相无相、遍十方界的一切,都是此清静心所现,万法性空,当下寂静。只因众生执着为有,故而见相不见本体,不知本心原自清静。这个本源清静心,常自圆明遍照,只是由于众生不能觉悟,
执着地认为见闻觉知就是心,为见闻觉知所遮盖,执着于见闻觉知所对应的一切存在为真实,所以无法体悟精明本体。如果当下无心,不执着一切,当下无所住,本体自现,这就是本体,本体离执,众生知妄离执,便完成了佛道。
真如本体,就像大日轮生于虚空,虚空本身,没有垢染,没有任何阻碍之物,因此此心遍照十方而无障碍。如果虚空中遍满乌云,则日光不得遍照。众生之心被乌云笼罩,故而不见日光,而这乌云就是无明,无明就是妄想,就是基于妄想之上的执着。如果破除妄想,远离执着,则此日光便可圆满照耀。
故此,学人有三病障碍不得见自本心;一是认为见闻觉知就是心,即分别执着的功能;二是施为动作即是心,即着相修行;三是断灭见闻觉知的功能,如压制心念不起,以有为心断除念头。按照这种方式去体悟自心,便是阻塞通往心性的道路而无下手之处。
应当在见闻觉知处认识本心,体悟本心;然而要知道,本心不是六根对六尘而产生的执着知见,但是也不离六根对六尘的观照功能。不要在见闻觉知上起分别思虑,也不要在见闻觉知上起贪着之念。
也就是在见闻觉知上不打妄想,放下执着。更重要的是,不要离开见闻觉知到见闻觉知以外去寻找心,见闻觉知就是心性的起用,离开见闻觉知之外,没有真心的存在。也不要断灭见闻觉知去寻找无为法。在见闻觉知上,要做到不被黏着,也不要断灭压制,这就是不即不离;在见闻觉知上不执着,便可纵横自在。这就是道场。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不起贪嗔痴的念头,放下对一切境相的追求,此即是无心,也就是所说的无所住,当下即得解脱,当下就能纵横自在。因此,面对喧嚣的世界,不贪求,不执着,随缘自在,便是最好的道场,正所谓大隐隐于世,而非深山就是清净道场。修行人若不能在喧嚣的生活中做到无求,做到无心,就无法成就道业。
世人闻道诸佛皆传心法,将谓心上别有一法可证可取,遂将心觅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将心更求于心,历千万劫终无得日;不如当下无心,便是本法。如力士迷额内珠,向外求觅,周行十方终不能得;智者指之,当时自见本珠如故。故学道人迷自本心,不认为佛,遂向外求觅,起功用行、依次第证,历劫勤求永不成道;不如当下无心,决定知一切法本无所有,亦无所得,无依无住、无能无所,不动妄念,便证菩提;及证道时,只证本心佛,历劫功用,并是虚修;如力士得珠时,只得本额珠,不关向外求觅之力。故佛言: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恐人不信,故引五眼所见,五语所言,真实不虚,是第一义谛。
众生听说一切诸佛都传付心法,就认为在心上另有一法可证可取。就是说,认为自己当下之心之外另有真心存在,认为自己的迷惑之心之外还有一个真心的存在。却不知道此迷惑之心和真心本是一个,在迷叫做颠倒心,在悟见作明心。只因众生和佛迷悟不同,而在功用上有所差别而已。也就是说众生是倒用心,而圣人是正用心而已。众生心中有执为妄,去掉执着则是佛心。由于众生不识自心本体,遂用心向外寻觅真法。却不知道心即是法,一切法从心想生。法就是心,万法回归当下;因此不可以用心去寻觅心,当下就是。如果不知道这样的道理,就是历尽千万劫的漫长时间寻觅,也不可能认识自心即是佛这个道理。何以故?心外取法故,骑驴找驴故,向虚妄中妄求故。
因此,不识的当下之心本来清净故,当下无所求,当下作一个无心之人,便是真实的心法。
众生就像力士忘失了自己额头内的宝珠一样,不知向内返照追寻,却向外寻觅求索,周行奔波十方之地寻找,最终也是找不到。如果有明白人告诉他就在自己的额头内,当下反观,当时就可以看到宝珠在内,本自具足,从未丢失。故此学道人只是自己迷自本心,不认得自心就是佛,遂向外寻觅,以为心外有佛有法,起功用行,或在身体上用功,糟蹋身体;或祈求神佛加持,帮助自己成道成佛,等等造作,不一而足。以为成佛需要次第修证,以着相心修持功德,执着修善断恶,舍弃恶相,执着净相,由于不是本心无执,本心本来清静,不可附加一物,故而虽经历无数劫精勤求索,终究不能证道。何以故?倒用心故。因此,不如当下放弃对一切境界的执着,当下无心于万物,当下绝对能够了知一切法本来无所有,本来之心从来也不曾无。此心清静,从来就无所得,从来就未增加过一物,也未曾减少过什么东西,故而心经说:不增不减。此心无依无住,无能也无所。如果不动妄求之心,当下便证觉悟之道。
等到证道之时,也只是证得本心即是佛。所以,历劫功用造作,都是在做虚妄之事。就好象力士得到宝珠的时候,只是找到本来就在额内的宝珠,与向外寻觅所用的功夫毫不相干。故而佛说,我于无上正等正觉,证得一切实在是不可得的,故此,引用五眼所见,无语所说,来证明此无上正等正觉实在是无所得真实性。而无所得,就是第一义谛所阐述的真理。
学道人莫疑四大为身,四大无我,我亦无主,故知此身无我亦无主。五阴为心,五阴无我亦无主,故知此心无我亦无主;六根六尘
六识和合生灭亦复如是。十八界既空,一切皆空,唯有本心荡然清净。有识食、有智食,四大之身,饥疮为患;随顺给养,不生贪
著,谓之智食;恣情取味,妄生分别,唯求适口,不生厌离,谓之识食。声闻者因声得悟,故谓之声闻;但不了自心,于声教上起解,或因神通,或因瑞相,言语运动,闻有菩提涅槃,三僧祇劫修成佛道,皆属声闻道,谓之声闻佛。唯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修,此是无上道,此是真如佛。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著;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八万四千法门,对八万四千烦恼,只是教化接引门,本无一切法,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但离一切烦恼,是无法可得。
我们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合和而成的,学人对此不要怀疑。四大本是虚幻,因此,四大假合的身体中没有一个真实的我,这个我,本身就是一种虚妄的执着,并非是真正的自我。故此应当打破对自身的执着,因为这个虚幻的身体是无我无主的。色受想行识构成心及被心所知,乃是妄想的产物,因执着色受想行识存在,而感受并推动自己作出相应的反应和造作,故而成就轮回之因而结轮回之果。实际上五蕴也是一种假合,故而《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因此五蕴之中也没有真实的自我,也是不能依靠的。故而五蕴所假合的心也不是真实的我和主宰。六根六尘六识的合和生灭,也是安立的假名,本质上也是空性的,故而说十八界也是空。,
既然十八界作构成根身器界是空性的,是虚幻的,因此一切万法也就都是空性的,没有实际的存在。如眼中翳,空中华,梦中宝,幻化不实。只有本心荡然清净,不染一尘。
在学道人中,有依愚昧而吃饭的,有依智慧而吃饭的。众生的四大合和之身,饥饿和伤病是病患,如果能够随顺因缘供养身体所需,不贪恋口味,没有口味好坏的计较分别,这叫作依智慧供养身体;
如果肆意贪着口味,追求美食佳肴,或挑剔拣择食物,贪恋自己喜爱的口味,追求不舍,这就叫做识食,也就是愚昧的生存追求。声闻是因为听到佛陀的声音而悟道的,故此叫做声闻。声闻所悟,是不全面的,他们并不明了自心是佛,在声教上起解,执着于声相为法,或者因为看到佛的神通示现,或因看到佛的瑞相,或是听到佛陀的语言或者活动而悟道。或者听说有觉悟和有涅磐的存在而产生有执着的觉悟和涅磐,或者认为必须长久次第修证才能到达佛地,这样的修学者,都是不了自心无相,法无定法,觉悟涅磐都是方便接引之词,这些人都属于声闻道。
只有直下顿悟自心本来是佛,本无一法可得,本无一行可修的人,才是真正地趣入无上的佛道,证如此道的人,才是真如佛。
学道人只要有一丝的执着,对境相有一丝的贪恋之念,就会与无上道隔离开来而不得见道。只有念念无相,即相离相,念念无作为、无追求才是佛。也就是对境无心之人,就是佛。学道人要想成佛,一切法并不需要学,也就是不能执着于法的本身,法的本身不是道,因此必须放弃对法的执着。只要能够放下追求之心,放执着之心即可。无求便不会生起贪求、造作、执着之念,无著便能即一切相而离一切相,恒能转境,而不被境转,故而祖师说,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又言: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六祖也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故而佛能够示现人间,方便教化,了了起用,但却不被世间事所挂碍。有的人认为,无心便如死灰枯木,对境不能起用,此是断灭见,只见不生,却不见不灭。这是当前学道人最大的误区之一。只有做到不生不灭,即世间而离世间,这样的人才是佛。佛能遍行一切境界而无滞,宣说一切法而离法执,无而佛说,实无一法可得。
佛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是为了对治八万四千烦恼。这个八万四千并非实指八万四千个,而是极多的意思。这八万四千法,只是方便教化接引之门。事实上,从终极的角度讲,本来清静心中,不立一法,故而佛陀说,法法本无法。离开执着就是最殊胜的无上妙法。能够知道离执的人就是佛陀在世,只要能够远离一切烦恼,便是无法可得。何以故,心清静故。
学道人若欲得知要诀,但莫于心上著一物,言佛真法身犹若虚空,此是喻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常人谓法身遍虚空处,虚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也。若定言有虚空,虚空不是法身;若定言有法身,法身不是虚空;但莫作虚空解,虚空即法身;莫作法身解,法身即虚空;虚空与法身无异相,佛与众生无异相,生死与涅槃无异相,烦恼与菩提无异相,离一切相即是佛。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学道人要是想知道修道的关键诀窍,就要做到在心上不要执着一事一物。有一个禅师,除了一个玉钵以外,其他都放下了,黑白无常就利用这个玉钵,差点把他带到阎王爷那里。禅师及时地领悟了这一点,摔碎了玉钵,从此,无常再也奈何他不得。《心经》说:“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正是此理。
说佛的真法身就像虚空一样,是比喻法身向虚空那样通达无碍;因此通达无碍的虚空就是法身特性。众生说法身遍虚空处,虚空中含容法身,却不知道,法身就是虚空,虚空就是法身,二者是一。如果说虚空是一种独立的存在,那么这个虚空不是法身;如果说法身也是一种独立的存在,那么,法身就不是虚空。因为这就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了。这就象水和油一样。虽然都具有流动性,但是却无法融合。因此,不能不把虚空当作一种独立的存在去理解,那么,虚空就是法身;不能法身当作一种独立的存在去理解,法身就是虚空。因为他们本来是一,不能当作各自存在,用相互对立的观点去分辨。
佛与众生不是两种不同的相貌,生死和涅磐也不是各自不同的存在,烦恼和菩提也不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他们本来就是同一的。众生相、生死相、烦恼相,本来是虚妄的,是众生的妄觉,就像水中之月,犹如梦幻泡影,本无实体可得。因此,从究竟的角度讲,二者是一,不是对立的两端。
能够离一切相的众生就是佛。众生与修道人的区别,就在于凡夫执着于境界为真;而修行人执着于心为真。虽然修道人比众生认识要深,但这些都不是究竟的。只有心境双忘,彻底放下对心与境的执着,这才是无上的真法。
修道人放下对境界的执着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把心也放舍下,则是极为困难的。修道人不敢把心也放舍掉,恐怕落到断灭空中而无所依靠。却不知道,空本来也是没有的,道人心中所理解的空,也是一种自己安立的一种空的境界。使自己执着这种空境而不自知。真正的一真法界,是不存在空与有的境界的。将心无心,心却成有,这就是空境在实质上,还是有的境界。
此灵觉性,无始已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灭,未曾有未曾无,未曾秽未曾净,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无方所无内外,无数量无形相,无色象无音声,不可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离真,皆为妄想;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不可以法更求于法,故学道人直下无心,默契而已,拟心即差,以心传心,此为正见。慎勿向外逐境,认境为心,是认贼为子;
佛性这个灵觉之性,从无始以来,就象虚空一样存在,与虚空一样同寿。这里所说的佛性与虚空同寿,并不是说佛性和虚空是两种不同的存在,而是一种比喻,也就是本来就在。故而,没有出生过,也没有断灭过;不是曾经有过,也不是以后会灭掉的;佛性本体从来就没有被污染,也不曾被清静;没有过喧哗,也不曾沉寂;没有过年少,也不会老死;没有空间的方向存在,也没有内外的区分;没有数量可以分别,也没有形象可以描述;没有色相实际存在,也没有音声可出,既不可以寻觅,也不是追求就可以得到的。不可以以智慧去识别,也不可以用言语来获得;不可以用境物去比拟、去领会,也不是靠心的造作能够所能到达的。故而《心经》说:“无眼界,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一切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即一切众生,都具有这样的大涅磐性,也就是佛陀所说的:“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个大涅磐性就是心,而这个心就是佛,心清静就是佛,佛即是清静心;佛即是法,佛就是一切万法的本源,故而说一切唯心造。现在一些学人执着的认为,佛不说法。实际上佛遍说一切法,但是不着一切法。众生自心即是如来,不曾来不曾去,众生只因颠倒用心,妄想执着而妄见佛的来去,实际上都是自心起用,佛陀自心中来,不从外得,虽起用现种种境,但是本体未动,不曾生灭,虽说一切法,但是不留一点法尘在心,故而如来善护念,善咐嘱,是对自心的反观,而不是眼中的佛陀有一个实体的存在,佛陀是众生自心幻化的形体,不离自心,故而学人要善自护念自心,善自咐嘱自心,这样才会与佛法相应。所谓佛法者是自心佛在宣讲,而不是离开自心另有佛陀的存在。过去学人执着的认为外面有个佛的出世,祖师便呵佛骂祖,为的是告诉学人,那是心外求佛,是一种外道的见解,要反观自心,自心即是佛,自心佛和释迦佛同一佛性,同是一心。离开自心寻找外在的佛,便是颠倒。
一念离真,就是妄想颠倒,何以故?一念向外追寻,便已离开自心,在向外境寻找真理,外境本是妄见,何来的真佛?因此,不可以离开自心,而向外寻求真心,当下觉悟,此心便是真心;一念愚痴,自心便被妄想遮盖,便成凡心。不可以用自心佛到外面去寻找佛,离开自心,便没有佛的存在,存在的是妄想。自心中具足一切智慧,存在十二部经。离开自己心中的佛法,离开自己本具的智慧,何来的佛法?何来的智慧?只有妄想颠倒的虚幻存在。
故而学道之人,直下自认自心,当下无心即是真佛出世。这只能自己默契而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以自心再去寻找心,这就是歧路,是错误的。悟道之人,以此无心之心告知学人回向自己的心,无心即是真心,这是正确的知见。不要向外面去寻找真心,如果向外寻觅,就是认妄境为真实,就被境转,就会远离真心。认外境为心,就是认贼为子,错把贼人当作亲人。因此,学道之人,如果不在自心下手,反观自心,降服自己的妄心,最终达到无心,就是外道学佛,了不可得。
为有贪嗔痴,即立戒定慧;本无烦恼,焉有菩提?故祖师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本源清净佛上,更不著一物,譬如虚空,虽以无量珍宝庄严,终不能住;佛性同虚空,虽以无量功德智慧庄严,终不能住;但迷本性,转不见耳。所谓心地法门,万法皆依此心建立,遇境即有,无境即无,不可于净性上转作境解;所言定慧鉴用历历、寂寂惺惺、见闻觉知,皆是境上作解,暂为中下根人说即得,若欲亲证,皆不可作如此见解,尽是境法有没处,没于有地;但于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因为众生有贪嗔痴的习气存在而障碍自心,因此佛陀用戒定慧来加以对治。这只是治病的需要,是为治贪嗔痴的病而下的良药。实际上,真如佛性本自清净,从本体上说,没有烦恼这个东西,没有烦恼,哪来的觉悟?这也是对治的说法。因有烦恼而安立觉悟这个名词和方法来对治。真如理地不仅没有烦恼,也没有觉悟这个东西。如果有人说我只剩下觉悟了,而没有烦恼,这也是执着的妄见。故此祖师说:佛说一切法,是为了除灭相应的妄想执着的心,是对治相应的病患。如果我们没有颠倒妄想的毛病,还要用药来对治吗?因此,无心于万物,诸病自差,病已痊愈,何必再去吃药?
从究竟来讲,自心佛本来清静,根本就不执着黏着一物,故而说,举心即错,动念即乖,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好象虚空一样,没有任何挂碍,一切不能住著,即使用无量的珍宝去装饰,去庄严,去打扮,终究无法在虚空中停留。佛性就像虚空一样,虽然造种种造作,追求功德、福德乃至智慧去美化他,庄严他,但是这毕竟是梦幻空华,怎么能够住在佛性之上呢?这只会增加迷惑颠倒,迷惑自己之心罢了,所谓的转求悬远,更加的蒙敝自心而已。
所说的心地法门,是说万法都是依自心而建立,依自心而幻化,此心遇到境界立刻便生起妄想,显示出心的存在,如果境界消失,此心便会随之消失。譬如遇见利益便会立刻生起贪取之心,若无此境相的出现,贪心就不会起现形。净性就是佛性,不可以理解成是一种东西的存在,他无形象,也无实体可以揣摩,动心寻取,就与此佛性相背离。所说的定慧等事所谓的照用功能,或寂静等等,乃至见闻觉知,都是在境界上作分别,方便说说而已,这样的教法,只是暂时作为接引中下根学人的方便法而已;如果要亲自证取,亲自体悟,都不能作上面的那种见解。这些想法和造作,都是执相和执空的陷井,不管是有见还是断灭空见,从实质上说,还是执着于有,有个断灭的空见在啊。因此说是:沉没于执有之境地。
如果对一切法不作有见,不作空见,离于两边的执着,这就是真正的见到法的实质。著有不对,执空也不对,因有有而立空,本是对治之法,本是治病之药,但是学人不知,不知吃药治病,反把治病之药当作玩具,岂不是错谬?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