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慈悲喜舍——贵于珍宝的品格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觉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慈悲喜舍——贵于珍宝的品格
  觉真
  有一个云游四方的修行人,途中,捡到一颗珍奇的宝石,随手扔进他的背包中。一天,修行人遇到一个又饥又渴的旅行者。他打开他的背包,把食品分给那个饥饿的旅人。这人无意中看到那颗光芒四射的宝石,有些惊讶。修行人毫不犹豫地就将它送给了这个旅人。那人兴奋不已,这可是天上掉下的奇珍异宝,他口中直呼好运。  
  但是,过了数日,那个旅人追了上来,找到修行人,并且恭恭敬敬地把宝石送还给他,对修行人说:“我不要这颗宝石了,我需要比这更贵重的——是什么思想和心愿,让你愿意把这么贵重的东西送给了我?请给我开示。”  
  比这宝石更珍贵的东西,不就是佛陀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么?佛经中说:“佛心者,大慈悲是。”大慈大悲就是佛心。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就是佛陀向人类传扬的一份大智慧。为什么?因为慈悲是洞察万有缘起(彼此互相联系,互为条件)和万法本空(无常无我、放下我执)获得般若智慧的结果。只有慈悲,才真正体现人和人、和众生、和宇宙同为一体(同体大悲,众生平等),只有喜舍,才真正体现人对自私自利的鄙视和扬弃。只有慈悲喜舍,才最终体现了人类全体利益、整体利益的关怀与维护。  
  只有维护了人类的整体利益,你的个人利益也才能真正得到维护和增上。慈悲喜舍,正是人际关系本质上的调整与和谐。只有和谐的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类才能得到快乐,得到自在,得到福德。般若是智慧,般若也是福德。  
  现在,我们就看的更清楚,懂得更明白:慈,是给予,又不仅仅是给予;悲,是给予,又不仅仅是给予;舍,是给予,又不仅仅是给予。难怪世界上那些大财团、大富豪、大善人、大功德主,他们都会拿出许多钱来投入慈善事业,回馈社会。那是什么?那是智慧。他们拿得越多,捐得越多,得到的回报也将越多。  
  “舍”去的是看得见的,“得”到的,也许你看不到。看不到的正是拿钱买不到的。所以,人们不要老想着“取”而要懂得“舍”;不要老想得“益”,而不怕“损”。“舍”是好事,“损”不可怕。施舍比接受更有福,更有智慧。牺牲自己,成就他人,无我无执,关怀众生。人的品格的完成,也是佛的慈悲心的完成。近代高僧太虚大师曾有一首诗偈说:“仰止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慈悲的基础是般若,般若的实践是慈悲。  
  慈悲喜舍——智慧的品格,品格的智慧。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