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佛教文化与社会人生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素慧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文化与社会人生
  石经寺:释素慧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碰撞磨合,逐步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的今天,佛教文化对我们的社会人生具有怎样的意义呢?首先,一种文化的长期存在,有其深刻的必然性,文化的内在因素和社会人生的需求是其依存的最重要条件;从佛教文化来看之所以绵延数千年而不绝,对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生活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人说佛教是人类精神支柱的廉价品,原因就在于它包含着极大的积极因素,能普利不同种族的人类,在物质满足的今天仍是精神领域的支柱。下面就佛教与社会人生的相互关系从两方面来探讨。
  第一、佛教从本质上讲是追求出世的,但它与入世的现实社会的联系是紧密的。从佛陀创教的人生旅途来看,佛教的基本理论,如“缘起”、“无我”等都与佛陀倡导的种姓平等有关,这充分体现了佛陀关怀现实社会的多层面。虽然佛教主要是从解脱的角度提出问题的,强调的是在解脱面前的人人平等,但其中所体现的人人平等的这种精神,不论是在古代的印度,还是在现代的中国,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其次,从佛教的因果论来看,有两大重要特点:一是强调“业感”,否定有鬼神等外在的主宰或执行者,即我们今天所做之因,将成为我们未来必受之果,没有任何外在的力量可以主宰。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同宗教有其共同之处,其理由是非常明确的,凡是彻底深信因果律的普遍作用的人,对于那些由神的力量来干预事件进程的观念,是片刻也不能容忍的”。因此,作为佛法之根本的“缘起法则”与作为科学之基础的“因果律”在排斥神力干预,确立客观性原则上,是完全一致的。二是强调“业报”的自作自受,否定他人代为受报的可能性,这种业报说把人的遭遇和命运的主动权交到了人们自己手中,从而把人引向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人生道德实践中;比如对永超苦海的极乐世界的向往,表现出对人生永恒幸福的一种追求,这种强调通过人的自身努力来实现。美好人生的理论,其中蕴含着以身作则、劝人向善、积极进去的精神,这对现实人生显然也是有意义的。它对改善社会风气、增进人的道德水准等方面都有极大促进作用。
  其三,佛教把无明与贪欲视为人生痛苦的根源,提倡于万物不能起贪著之心,要保持人的自然清净的本性,不要被过多物欲的贪著所蒙蔽,要保持心情的平和与宁静。这些理论,对于克服当代社会中物欲横流的现象,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正当回报的固然无可厚非,但过分的贪欲却是害人又害己,经常用佛教的不执著贪欲来调控心境,超然处世是最有益于社会和人生的。其四,佛教的出世,从根本上说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超越与升华。它并不是排斥入世的,特别是大乘佛教的“生死与涅磐不二”、“世间与出世间不二”等基本理论,实际上沟通了佛教至高无上理想与现实社会人生的联系,既为佛法长住世间、化导众生提供了契机,也为建立人间佛教、人间净土提供了依据,这样也为佛教恒久住世、利益人类奠定了基础。
  第二、今日之世界是一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信息的力量,使人类实现了超国界、超种族、超地域、超文化的联合,科技的突飞猛进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泽。但是与科技的发展不相协调的是,因价值失范、道德贫乏使人与人缺少互信,因而造成精神空虚,沉湎与物欲刺激及由此带来的众多精神、心理问题和身心疾病,已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突出的病态现象,物质文明的发达与人类精神家园的贫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佛教这一不分种族、国界的世界性宗教,以其丰富的智慧和道德资源,严密细致的实践方法和慈悲济世的伟大精神,对于治疗现代人类的痼疾,补充现代科技文明之不足,起着巨大的作用。
  二十一世纪的佛教,正积极的发挥佛法真谛,融汇新知,弥合科技人文,统合人类文化,参与全球文化建设,化解时代文化危机。一位哲人曾说:“宗教没有科学是跛足,科学没有宗教是瞎子”。就是要用宗教道德来指引科学前进的道路,消弥文明危机之根源,使佛法之根本精神与科学创新理念充分贯通;面对人世间一切学术文化,以其广大圆满的生命理论去交汇融摄,涉入文化之域,引导时代前沿的科技人文,参与世界人类文化重建的伟业而成其“全体大用”。现代社会利己主义相互攀比,为一己之私不惜挺而走险,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佛教的“自他无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等思想,正是治疗现代人精神的良药,我们要借助现代科技将佛教的思想利益惠及全人类。
  佛教所倡导的人间佛教的思想,不仅从全局上讲适应每个时代而且从细微处关爱社会、关爱人生。正如赵朴老所说:“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是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群生,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一崇高事业而努力奉献”。我们坚信以人文关怀为主的佛教文化,在新世纪的今天,必将散发出更为灿烂夺目的光芒!
  二00四年八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