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生处转熟处 熟处转生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郑家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生处转熟处 熟处转生
  郑家华
  某大德讲“修行就是将我们对宇宙人生错误的看法、说法、想法、做法加以修证”。的确修行就是这么直接,知道错了,改正就好,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果断地与不良习气说再见:并能将从经论里学到的佛法、师长那儿得到的教授切实地在日常生活中兑现出来。简单说就是克己复仁,否则,一味地谈玄说妙、高陈圣义,纵使读三藏十二部经又与我何干。
  当然,常寂海中无修无证,真如家乡谁行谁持。一切诸法本自具足,本自清净,非修而得,但莫污染。奈何众生无始以来,虽具如来智慧德性,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致使一颗明珠埋于污泥中久矣。所以,见地上虽不著一尘,实际理地还要脚踏实地,不可只是“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否则八戒师兄早就悟道了。你踢它一脚,它哼一声。不动它就不作声,吃饱了就睡,睡够了就吃,也同样是“物来则应,物去不留”逍遥自在。
  许多行者毕生苦修,一朝顿悟心源也还须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瞠痴,不是一了百了,悟后才正好起修。《楞严经》云:“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当然,也不一定非得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才算成功,只要点点滴滴从力所能及的每一件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一,日久功深,滴水穿石,自可道业圆成。《华严经净行品》在在提示我们要在尘劳娑婆中去转念修心,甚至吃、暍、拉、撒,睡皆是我们修心的道场。
  古德曾云,修行无它,“生处转熟,熟处转生”而已,什么是熟处呢?所谓损人利己、嫉贤护能、背信弃义,阳奉阴违:心狠手辣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熟处,不仅熟而且是太热了,不经作意,触境生心,油然而起的都是这些东西。而诸如清净、平等、慈悲、至诚,乐善好施、舍己为人这些优良品质,我们都很生疏,几乎快要忘却了。
  所以,生处转熟,熟处转生,就是转习气的过程。青山易改,禀性难移,谈何容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要急功近利,梦想一蹴而就。此时既需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断的大无畏勇气,又要作好屡败屡战、百折不挠打持久战的准备。天人交战谁输谁赢,一时很难断言。一位同修戒烟几十次,每次都功败垂成,虽然他本人佛学知识很渊博,但就是没办法戒烟;还有同修喜欢打麻将,声称打坐打牌两不误,恰巧,我有一个亲戚也有打麻将的嗜好,平时念佛还非常精进,日诵佛号万声,从不间断,每天课诵之余总要打上几圈,日子倒也过得称心。一天心脏病突发,被送进医院急救,心脏里插了好几根管子。我和她女儿服待在侧,只听她在昏迷状态喃喃自语,“摸上二条,我的病就好了”,这时梦幻和现实交织在她脑海中产生一个错觉,虽然心中似乎也知道心脏动手术了,正卧床休息,但同时眼前又真实地浮现出往日里打牌的场景,自己正缺一张二条,就胡牌了,心里正著急。那时她对念佛根本提不起正念,为安她的心,我只好告知她,我打一张二条,她听后,非常高兴,不一会就安静地睡著了。等其病愈后,我们告诉她当时发生的事情,她十分不好意思地说“妈念佛是完成功课,而打麻将却是专心专意一,女儿听后又好气又好笑,冲著她嚷道:“妈,你再这样打牌、念佛两不误,迟早被阿弥陀佛接引到麻将国里去”。想一想,这句话也对。念佛自是功不唐捐,临命终时,佛一定会来接引,但同时心里叉真的很喜欢打麻将,那也一定会满愿往生至麻将国去。我们凡夫总是既要享受五欲之乐,又想追求清净自在,岂知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对于习性,你不去转它,它就会转你。
  我们在对治习气,转化身心的过程中,不可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处理。那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方法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们应深入到事物的核心上,从习气产生最初的因上去转,暴风起于萍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故上医治未病,在因上修,是根本修。果上的事是要看破,放下随缘自在了。一位同事的父亲,早先是一位军人,也是因病住院,一次在梦中尿床了,却大声喊叫“赶紧浇水啊!我机关枪的枪管都打红了”。几十年前那场血雨腥风的战争场面宛然再现。可见时间不能令人淡忘一切,当修行不能将暗藏于心灵最深处的积习清除掉时,那么,因缘会遇,在生死病痛交加的时刻,便会功亏一篑,随业流转去了,甚为可叹。
  当我们很清楚习气形成的原因时,也可以用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允许你无明薰真如,怎么不可以真如薰无明呢!我们凡夫总是心随物转,境为情迁。顺境来时,喜不自胜,得意忘形,及至遭遇逆境时,则叉垂头丧气,一蹶不振,若能反其道而行,做到逆来顺受、逆来乐受、逆来喜受,而顺来逆受、顺来苦受、顺来恶受,再进一步是逆来、顺来皆可受也皆可不受。那就是心能转物即同如来了。有人为弘法之方便,对贪吝习气重的人,把布施讲成舍得,舍后能得,舍一得万。事实上,布施就是舍,是得舍,得了就舍,这样才不失布施之本意。
  佛经中讲,贪欲心重的人应修不净观,瞠恚心重的人修慈悲观,愚痴心重的人修缘起观。但同时《华严经入法界品》还讲道:“虽观不净而不证离贪法亦不与贪欲具’,“虽修于慈而不证离瞠法亦不与嗔垢具,虽观缘起而不证离痴法亦不与痴惑具”。
  所以,在我们力行五戒十善,发愿“未生善法当令生,未尽恶业今使尽’的同时,也须明了善恶的本体是非善也非恶,只因一念无明,妄执诸法的善恶相,被这种善恶所造之业牵入天堂地狱六道轮回之中:水无出期。
  这样讲不是说我们不能行善不能断恶,而是先应破除观念中对善恶相的妄执与分别。行善而不执善,断恶亦不生断恶想,若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直契生善生恶心的本体,不管它善念、恶念一律转成正念,从因上去转念,在事上去磨练,化烦恼为菩提,自然就会如六祖所言“五入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这样也就是转识成智,转凡为圣了。
  因此,菩萨是不见布施而仍力行布施,不见有净戒而仍力求净戒,不见有安忍而力修安忍。否则,便会陷入“豁达空,拔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的误区当中,
  总之,转化习气,关键在于打破那种条件反射式的烦愠相续心,因为习气的养成,无形之中还会给我们莫大的便利舆好处,就更加使我们难以从中醒悟摆脱出来。
  例如某法师讲经说法几十年,自言道“现在一天不讲经说法都很难受”,排除法师的自嘲,若真是陶醉于这种讲经说法的生活中,听讲的人是否能从中得益,不知道。但自己却被讲经说法所误是肯定的了。再如,师父多次闭关苦修,不分寒暑,别人认为苦不堪言,他却是苦尽甘来,现在闭BB反而是一种乐趣了。知非即舍,近几年闭起了法界大法,把众生的烦恼、痛苦作为关房,寻声救苦,随感赴应,这就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普庵主性空禅师有偈云:“十—一时中莫住工,穷来穷去到无穷,直须洞彻无穷底,踏倒须弥第一峰”。
  总之,身心习气的转化不要只浮在事物表面现象上,作一种无关痛痒皮毛上的转,而应深入其内在,作一番脱胎换骨、变化气质的转。否则今天菩提转烦恼,明天烦恼又转菩提:水远也转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亦称“穿新鞋走老路”。
  所以,有大德说“某人悟了,又有什么用,投胎再来时,还不是照样吃暍玩乐那一套”,诚然,我们且不管那一悟是真悟还是假悟,之所以产生这种状况,实乃因我们还未建立起一套全新的生命品质提升模式。这种模式的建立体现,在它要具有一种自我代谢自我更新的功能。它会时时警觉自身不堕入一种顽固僵化、恶性循环式的体制中,并且永远充满活力,它会从有限突破至无限,从局部扩展到整体,从平面直视变换为全方位纵横交错的立体性透视。它会被一再提升,力求完善和自我超越。
  已经建立这种新的生命方程式的人,纵使今生不能解脱成就,他生来世,乘愿而来,必定是慧解超群,一闻千悟,永不退转!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