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说明
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说明
一、本目录内容区分为五大类:一、经藏,二、律藏,三、论藏,四、密藏,五、撰述。前四类收译本,後一类收中国撰述。
二、四类译本均依佛学之体系而编次。经藏先列大乘通论之经为宝积部,次列大乘别详道果之经为般若、华严、湼盘三部,後列小乘共依之经为阿含部。此五部又各以根本经典居先,支分经典次後。其问法、记别功德经之於宝积部,三昧、陀罗尼经之於般若部,佛名、佛土经之於华严部,佛身经之於湼盘部,杂藏经之於阿含部,均以义类相从,编为各部之眷属,列於部末。
三、律藏合大小乘为一部,先列大乘律,後列小乘律,又各先戒经而後经释。至於本生、本事、譬喻、因缘各籍,原为律藏之支分,今即编次于经释之後。
四、论藏分释经、宗经两部。释经论依所释经典之次序排列,宗经论则依大乘中观、瑜伽、小乘有部,余部之次第列之。并以印度撰述附载其末。
五、密藏综合经轨,别为金刚顶、胎藏、苏悉地、杂咒四部。金刚顶部经轨依十八会次第排列,晚出及通论之书则汇编於部末。杂咒种类较繁,今依诸佛、佛顶、诸经、菩萨、观音、文殊、明王、诸天、陀罗尼等顺序编次。又日本流传之经轨,不见载於经录者甚多,大都属於撰述而伪托为翻译,今只选录数种,余悉从删。
六、经论晚出译本,有经录未及记载而仅见於刻印本大藏者,今亦择要编录。注明出处概用略号,其例如次:
[宋]南宋前思溪藏本。
[元]元普宁寺藏本。
[明]明北藏本。
[清]清龙藏本。
[丽]高丽再雕大藏本。
七、四类译本中有疑系撰述或判明属伪妄者,作为疑伪之书,附录於论藏及密藏之後。又旧编大藏经中收有外论两种,今随论藏疑伪编次。
八、本绿记载各书名目、卷数、译者、译时、异译本勘同等项,主要以最初著录之经录为据,注明出处亦用略号,其例如次:
〔祐〕梁僧祐《出三藏记集》。
〔经〕隋法经等《众经目录》。
〔房〕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
〔仁〕隋仁寿年彦惊等《众经目录》。
〔泰〕唐静泰《大敬爱寺众经目录》。
〔内〕唐道宣《大唐内典录》。
〔图〕唐静迈《古今译经图记》。
〔周〕周明佺等《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开〕唐智升《开元释教录》。
〔章〕唐玄逸《开元释教广品历章》。
〔续开〕唐圆照《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
〔贞〕唐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续贞〕南唐恒安《续贞元释教录》。
〔祥〕宋赵安仁等《大中祥符法宝录》。
〔景〕宋吕夷简等《景祐新修法宝录》。
〔至〕元庆吉祥等《至元法宝勘同总录》。
上项最初著录如显然错误者,则改用余录或今人考证之说,并加注「余录云云」或「今勘云云」。
九、现存宋元明各本大藏经,对於隋唐以前译籍,常有依照「开元录」之错误考订而误记书名、译者等项者,今悉加以订正,并注明穴开元录》 「後误云云」。其有异说可以备考者,亦一并注出。
十、凡有异译本之书,均以翻译在先或译文较备之一本居首,而汇列余本於後。余本书名皆缩进一格排列(编号前加短横才),以便识别。
十一、第五撰述类以中国撰述为主,高丽、新罗学人之作在中国流行者亦酌量收入。
十二、依撰述体裁区分为章疏、论著、语录(拈古、颂古、评唱等附)、纂集、史传(地志等附)、音义(悉昙、法数等附)、目录(提要等附)、杂撰(护教、忏仪等附)等八部。章疏部又分为经疏、律疏、论疏、密教经轨疏、义章五目;论章部又分为三论宗、天台宗、慈恩宗、贤首宗、律宗、禅宗、净土教、三阶教八目。
十三、各部撰述中现存唐代以前诸作除残缺过甚及不大重要者外,尽量编入。其出唐代以後者,则择要著录。至於日本所传唐人有关密教杂撰,来历多有问题,今暂从删除,俟後补订。
十四、各种注疏皆依所释之书载於本目录之次序编录。同一撰述之有关诸作,则汇列一处以便阅者。
十五、撰述年代可考者皆注出(兼注公元),无考者择要附注作者生卒年代备考(但于作者名字初见处加注,次後从略)。其书作者如有疑问,则加(?)号以为区别。
十六、本录所载各书,均编号以便检索。
一九六三年一月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