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和谐社会从心开始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净因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和谐社会从心开始

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净因

  千百年来,快乐人生、和谐社会以及太平盛世一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世界,而现实世界总是不完美的,它充满矛盾、烦恼、缺陷、罪恶,甚至战争。人类在“希望什么”与“事实是什么”之间,永远存在着差距和矛盾。因此,古往今来,如何建构和谐社会,一直成为人们最关心的话题。不少人坚信,发达的科技、严密的法律、完备的金融体系、充裕的物质财富是创造祥和、安定社会的法宝;更有人过分夸大武力的作用,认为强大的军队、威力无比的武器是建立世界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的利器。然而,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类原有的问题(如生老病死苦、贪痴等不健康的思维、自然灾害等)尚未解决,新问题(如恐怖主义的抬头、禽流感、环境污染、工作压力、失业、精神空虚等)又接踵而来。人类苦难多,究其原因,人们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实,世间的是与非、善与恶、丑与美、爱与恨、苦与乐、战争与和平来自同一根源——人心。因此佛教主张:和谐社会的建立应该从心开始。本文重点探讨和谐社会为什么要从心开始。
  1、心生法生
  六祖惠能大师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第47-502页。]《增一阿含经》云:“谓一切法者只是一法。何等为一法?心是一法,出一切法也。”[《四教义》,《大正藏》第46-767页。]《华严经》亦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宇宙人生,唯识所现,唯心所造。我们将从人类文明、人们赖以为生的生活环境和芸芸众生本身来考察心与宇宙人生之间的关系。
  1.1。人类文明,唯心所造
  《华严经》云:“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华严经》,《大正藏》第10-102-1。]我们的心如同世界上最优势的画家,画出了人类五千年的文明史。从原始人的钻木取火到核能发电、从制造简单的劳动工具到尖端的仪器、从茅屋到摩天大楼、从算盘到计算机……那一件不是人类用大脑创作出来的?!同理,今天,要创造更辉煌的文明,发展高科技,造福人类,也同样必须从心开始。
  1.2。生活环境,共业所感
  《华严经》说:“三界虚妄,但是心作。”[《华严经》,《大正藏》第9-558-3。]大家所造业的相同部分称为共业,贮存于第八阿赖耶识后成为共相种子,时机成熟时,共业所感,而使大家招感共同的生活环境(依报),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金融社会等。因此说宇宙万有,唯心所造。
  也许有人很难认同这一观点,认为所有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与心没有多大关系。《摄大乘论》以水为喻来解答这类人的疑惑。因人与人共业相似,所以看到江河流淌的是水;而饿鬼、鱼和天人等众生有与人类不相同的共业,依照各自的共业,看到江河流淌的不是水,而分别是脓血、美丽的水晶宫和琉璃大地。[“譬如一江,约四众生分别则成四境。饿鬼谓为脓血,鱼等畜生谓为住处,人谓为水,天谓是地。随所分别各成一境。若境是实,应互相妨,不应一处一时并成四境。当知皆是意识分别所作。”《摄大乘论》大正藏31-244-2。]庄子《齐物论》中也有类似的理论。人睡在潮湿的地方,就会腰痛,泥鳅则会感舒适;人爬到高树上就会惊恐不安,猿猴则会感到很开心。从这种意义上看,不同的动物,因业力不同,对舒适的居住环境则有不同的解理。[“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FJF〗眎〖FJJ〗恂〖FJF〗惧〖FJJ〗,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庄子《齐物论》。]还有,人吃五谷,鹿吃草,鸱鸦喜欢吃老鼠。对于一切有情众生来讲,底到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味佳肴呢?[“民食勿豢,麋鹿食〖FJF〗荐〖FJJ〗,〖FJF〗?〖FJJ〗蛆甘带,鸱鸦嗜鼠,四者孰知正味?”庄子《齐物论》。]古往今来始终无定论。
  在现实生活中,因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处境或喜好不尽相同,对同一件事可能有不同的感受。以蛋糕为例,若喜欢蛋糕的味道,便形成蛋糕于我好的概念,心中产生喜欢吃的感受,最后把蛋糕好的结论贮存于第八阿赖耶识中,下次见到时自然会拿来吃;若一位女孩因吃太多蛋糕而使自己发胖,便形成蛋糕于我不好的概念,心中产生恐惧的感受,最后把蛋糕不好的结论贮存于第八阿赖耶识中,下次再见到蛋糕时,自然会把它扔在一边,不敢再吃(见下表)。蛋糕到底是好食品还是不好的食品呢?离开特定的人,恐怕永无定论。
  不同人对蛋糕的不同反应
  被认识的事物(色)  感受(受)  形成概念(想)  意志(行)  得出结论(识)  行动〖BHDG3,FK7ZQ,K7ZQ,K6ZQ,K6ZQ,K6ZQ,KZQF〗蛋糕  味道好/喜欢  对我好  想吃  好  下次见到时吃〖BH〗蛋糕  让我发胖/恐惧  对我不好  不敢吃  坏  下次见到时不吃〖BG)F〗

  由以上分析可知,同样是蛋糕,却得出好与坏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这样的事例,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说,同样是清风明月,在心情好的人心目中,觉得特别的美好,自然发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赞叹;然对忧愁的游子来说,便会发出“江枫渔火对愁眠”之叹息。再如,同样是晚霞,心情好的人便会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赞美;而在老年人眼中,却会发出迥然不同之感伤:“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至于“明月”与“黄昏”之本来面目为何物?烦恼众生恐怕难以领悟。
  综上所述,人们分享的共同生活环境、食品等都是共业所感,唯心所造,因而随着人类共同行为的改变而改变。同样,今天的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更非一人一事之因所造成的,而是由众人的共同行为、众多因缘聚合而成,是共业所感。因此说宇宙万有,唯心所造。要改造它,自然必须从心入手。
  1.3。一切有情,别业所感
  由于不同众生的心,被贪痴等烦恼所污染的程度有所不同,造善恶业亦不相同,因而形成各自的别业。善念与恶念、善行与恶行等信息都会贮存于第八阿赖耶识中,成为不共相种子。当因缘成熟时,其中一些种子便会产生作用,众生流转于生死的方法,因而千差万别。下至昆虫,上至人类;人类之中,贫富贵贱,上智下愚等的差别皆因各自的别业不同而有异,形成六道轮回。
  也许有人会问,人就是人,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怎么能说是唯心所造呢?《大智度论》用一美女做比喻来解答这一问题。欲心重的人见到美女,便觉得可爱而生染著心;而在修不净观的人眼中,她则成为不干净的秽器;情敌见到她便会妒火中烧;而在蚊子眼中,她则成为致命的凶手……美女是同一人,她若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无论任何人或动物看到她时都应觉得她是美女才对。由此可见,众生都是随我们心识所现,没有绝对存在的实体。因此佛教主张,要想获得美满的人生,就必须从心开始,自净其意。心灵净化了,人生才会更为美好。
  综上所述,当我们的心被贪痴等自私的思想染污后,产生种种分别,起惑造业受果报。共业成熟时,直接影响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依报),别业成熟时则会对一个具体人的身体、精神和生命状况有直接影响(正报)。进而言之,人的思维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而变现出一个与真实世界面貌全非、假有实无的现象世界,而非真实世界本身。这就是“一切唯心造”之本意。正如《大乘入楞伽经》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故称唯识。”[《大乘入楞伽经》,《大正藏》603-1。]因此,我们不应怨天尤人,把社会不和谐的现象全部推给政府,把自己的不开心归咎于别人。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解决大众共同面对的问题,应从我做起;解决自己的烦恼,我也有一份责任。大众若能一起行动起来,植树造林,减少污染,我们的居住环境就一定会变成风光旖旎的人间天堂;若能万众一心拼搏,中华民族一定能再创辉煌;一个人若能不断提升自我,自己的未来一定会越变越好。
  2、心灭苦灭
  《法句经》第一偈云:“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语或行业,是则苦随彼,如轮随兽足。”这首偈说明人类的一切苦果都是由污染的心而起;要离苦,就应该从去除妄心开始。正如《入楞伽经》所云:“心生种种生,心灭种种灭;众生妄分别,无物而见物。”[《入楞伽经》,《大正藏》16-568。]我们从我执、妄心、烦恼和灭苦四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如何通过去除妄心而断除烦恼痛苦。
  2.1。我执起,妄心生
  上文谈及,人类所造的一切善、恶、染、净、漏与无漏等行为,以善恶种子的形式贮存于第八阿赖耶识中,等待时机成熟了,这些“种子”一定会破土而出,变化为千姿百态的世界、千变万化的人生来。那么,第八阿赖耶识中污染的种子从何而来?佛教认为,无始劫以来,由于第七末那识念念不忘、执持第八阿赖耶识为我,私心因而产生。自私自利之心一旦占据主导地位,便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思维与行动。主观上,人们不愿看、不愿听自己不喜欢的人与事,更不愿意接受对自己不利的东西。从这种意义上讲,私心犹如帮自己筑了一道围墙,把主观世界和真实世界分开。心被贪、瞋、痴等烦恼染污越严重,这道心墙就越高越厚,人就越看不清楚外面的世界。从此以后,看事物时,就不可能是全面的、客观的和公正的,而是片面的、主观的和偏颇的。继之,便会以自我为中心行事,为保护自身的利益、权力、名誉而展开一切社会和经济活动。在自私心态驱使之下,于己有利的东西,便千方百计去获得它,贪心因而产生;当别人强占了自己喜欢的东西时,心因而生起;当别人比自己强时,妒忌心生起……由此可见,人一旦执著我为实有,便被自私心污染,种种妄心由此而生。
  2.2。妄心起,痛苦生
  心灵一旦被自私心污染,虚妄分别由此而生,烦恼也随之而来;人们陷入痛苦、烦恼的程度与心受染污的程度有直接的关系。以水为例,我们的心如同水,水有净水和污水之分,心则有真心与妄心之别。如果把一粒普通的石子放于纯净的水中,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它的本来面目仍是一粒普通的石子。同样,只有真心才能真正了知真实世界。可惜,我们的这颗真心如同纯净的水,很容易受污染。如果在一杯纯净的水中,分别放入红、绿、黑的颜料,便分别成了一杯红、绿、黑水。此时把同样一粒石子分别放入前两个杯中,这粒普通的石子看起来便变成了红宝石和绿宝石。如果把它放入黑水中,我们根本就无法看到石子!由此可见,若水受污染的程度越严重,我们就越无法看清石子的真面目。
  同理,心灵一旦被贪、瞋、痴等不健康的思维所污染,便再也无法平等、客观、公平地看发生在周边的人和事,而且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判断某一件事或人对我是否有利。对我有利的便判断为好、善和有价值,对我不利的便认定是坏、恶和无价值,进而决定自己的行为。在自私心态驱使之下,利欲熏心。人们为了争名夺利而引发诱拐蒙骗、谋财害命、假冒伪劣、行贿受贿、尔虞我诈,甚至挑衅杀戮、撩拨战争等损人利己的行为,严重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引发人与人、家庭、公司、社会的种种纠纷、冲突与仇恨,使人间到处充满了险恶、纷争与不平。身处现实社会的人们烦恼重重、痛苦不堪,并没有因为现代科技进步、物质丰富而高枕无忧、清净自在,反而让根深蒂固的无明我执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人类身心的健康。人与人之间是息息相关的,甚至人与大自然界都是生命共同体。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说明了个体再怎么微不足道的行为,都会影响整个宇宙世界的运作,牵一发而动全身。
  由以上分析可知,只要我们执著于我为实有,私心随之而起,贪、瞋、痴等不健康的思维纷至沓来。由染污心而引发的一切损人利己的行为,迟早都会产生苦果。而且心的染污越严重,痛苦就越深刻。因此要离苦得乐,必须从去除妄心开始。妄心灭,痛苦也就消失了。灭除妄心之道,首要从净化心灵做起。
  3。心净法净
  快乐人生的拥有、和谐社会的开创、世界和平的获得,都是从净化人心开始的。人心净、众生安;众生安,社会和;社会和,天下平。下文略加讨论。
  3.1。人心净,众生安
  据法琳的《慧可碑》、道宣的《续高僧传》及《景德传灯录》等记载,神光为了向初祖达摩求法,雪立数宵,断臂而无顾,获达摩安心法门。神光问:“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祖师回答道:“将心来与汝安!”神光无所适从地回禀:“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说:“与汝安心竟。”神光由是有所契悟,达摩祖师遂易其名曰慧可,而成为禅宗二祖。
  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收录在藏经中的就有万余卷经律论典籍。然而,佛陀在《金刚经》却说,“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我,为非善取。”原因何在?佛在《圆觉经》解释说:“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金刚经》喻之为筏。由此可见,针对不同根机众生的种种烦恼,佛陀宣讲四圣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三法印等无量法门,经中常说有“八万四千法门”。无论是哪一种法,其实都是针对众生的不同烦恼而施设,其目的都是为了使众生烦躁不安的心灵安顿下来。从这种意义上讲,佛法虽博大精深,然而,犹如百川归海,万法归宗,汇归于“安心”两字。
  使众生心不安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心被贪痴等不健康的思想污染,产生种种颠倒梦想(以无常为常、以痛苦为乐、以不净为净、以无我为我),由此而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苦海无边。一切佛法都是教导人们如何净心。譬如说,对患得患失的人来说,佛陀引导人们了知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皆是缘生缘灭的,找不出任何一件事物是永恒不变的(无我),令人们体会到凡事不必过于执著。这样,就能善用名利而不被名利所束缚,超越一切苦恼和厄困,达到“心无挂碍”的境界,享有绝对的安宁与快乐。
  3.2。众生安,社会和
  据《传灯录》记载,马祖道一禅师年轻时到南岳修习坐禅,当时的住持怀让禅师看出道一是可造之材,便过去问他:“坐禅图什么?”马祖回答:“图作佛。”怀让就拿出一块砖头,在他庵前的石头上磨了起来。马祖就问怀让:“师作什么?”怀让回答:“磨作镜。”马祖顿觉好笑:“磨砖岂得成镜耶?”这时怀让才说:“磨砖不能成镜,坐禅岂得成佛耶?”马祖问:“如何即是?”怀让说:“如人驾车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马祖无言以对。[《大慧普觉禅师普说》,《大正藏》47-870-3。]
  要使车子顺利到达目的地,如果车子不走了,问题不在车子,而在牛;社会不和谐,问题不在社会,而在人心。人心受到染污,在贪、瞋、痴等不健康思维影响下,做出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使得社会大众无法安宁;众人之心不安,社会怎能和谐?!正如坐禅不能成佛、磨砖不能作镜,唯有先安大众之心,社会才能和谐。
  3.3。社会和,天下平
  《礼记·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由此可见,儒家认为,获得天下太平的首要条件是“正心”,然后才会有“修身、齐家、治国”,最后才能“平天下”。
  从个人、到家庭、扩及社会、国家,无非是心量的开展;从个人小我的安乐、扩展到社会大我的和谐,皆不离一颗清净的心。因此,《维摩诘经》云:“若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维摩诘所说经》,《大正藏》4-538-3。]
  4。心转法转
  六祖惠能大师与二位僧人辩论风动、幡动,还是心动,是一个人们很熟悉的故事。在诠释这一故事时,有些学者依文解义,认为六祖的回答,体现出从客观唯心主义趋向主观唯心主义的转化,甚至认定惠能禅学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其实,在此典故中,惠能禅师之所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叹,因为他已领悟到,心在了知宇宙万有时,所起的极其重要功用。我们从心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的特殊功能来说明心态与和谐幸福之间的关系。
  4.1。了知万物,心为关键
  法不孤起,生必有因。佛教的缘起法告诉我们,每一件事物的产生,都是由种种条件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而成。譬如说,在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至少需要根、境、识三个条件,三者相触时,才能认识一件事物,三者缺一不可。在以上典故中,风和幡是外境,是识认事物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如果没有心的参与,我们就不可能感知风和幡的存在,更不用说他们是否动了。所以惠能大师才纠正寺僧的不足,指出是“心动"这一认识事物的关键要素。因此,惠能大师所讲的“心动",并没有否定风和幡在动这一事实,他只是强调在了知宇宙万有时,心的参与对我们感知世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4.2。心随境转,苦海无边
  惠能大师强调,以何种心态去对待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物,对一个人苦与乐的感受有决定性的作用。当根、境、识三者相触后,人们便会不自觉地对自己所认识的事物进行判断,产生三种不同的感受:喜欢、不喜欢和舍受。一般人“心随境转”,认为身外烦恼的人和事(外境),才是让自己受苦的根本,而且误以为自己受苦的感觉也是真实的,自己的心因而很容易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处的环境怎么变,心态也随之而改变,由此而影响个人的情绪。这是惠能大师所讲的“心动”之本意。佛教通常把“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称为八风,因为在现实生活里,人若遇到其中的任何一种“风”,都能让人“心动”,并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譬如说,别人讲我们不好(毁),便生气、难过。从此之后,我们便受环境左右,随环境改变,时而焦躁,时而忧心,时而恐惧,时而绝望,当然有时也会得意忘形。然其结果都一样,苦海无边。
  4.3。境随心转,和谐自在
  佛教则认为,人们苦与乐的感受不是真实的,更不是由环境所决定的,而是我们面对环境时的心态。持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心态才是自己幸福的主人。因此,佛教修行的心钥是要做到“境随心转”。“心”为主宰,“心”能转“境”[境指世间万物。],而不为“境”所转。即人心的转变决定一个人的苦与乐,而不应随着身外之物的转变而影响一个人的情绪。人若能领悟到“境随心转”的境界,在逆境中也会从容自在。佛陀一生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佛陀是法力无边、神通广大的教主。其实不然,他一生也有很多无奈。六年苦修期间,恶缘不断。后来,越接近成道,受到的考验越多。即使佛陀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圆证佛果后,令他头痛的人和事从未间断过。六群比丘因不按常规行事,给佛陀制造了不少麻烦;有些人因为心怀嫉妒而与佛陀为难,在大众集会上辱骂佛陀、误导民众令佛陀和弟子三个月没有供养而只能靠吃马麦度日。在佛陀晚年,他的堂弟提婆达多甚至多次想谋害佛陀,迦毗罗卫国因受萨罗国琉璃王的入侵而使释迦族遭灭族之灾…。面对困境,佛陀烦恼吗?若有烦恼便不能称为佛。有麻烦而无烦恼,这才是佛陀教导人们的人生大智慧。普通人心随境转,有时即使是做善事,也会带来无穷的烦恼;而智者则能境随心转,把别人的误解看成是自我磨炼心智、升华人格的契机(增上缘),于一念之间,化烦恼为菩提。
  由此可见,一个善良的人,不是身边没有令他困扰的人和事,而是取决于他面对困扰时的心态。人若能做到“境随心转”,就能做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以平常心看待世间的悲欢离合、炎凉冷热、成败得失,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以物喜、不以己忧的心境自然生起。以如此心态对待生活、社会,人生怎能不美好?又何愁社会不和谐?!
  综上所述,佛法说“一切唯心造”,并不等于西方哲学所说的本体的唯心论——并不是否定现象界的存在;而是强调:要获得全人类的和谐与安宁,必须以个人的“自净其意”为开始。因为,个人的心灵体验,正是人性本身最具体的例证。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