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旅途的脚印(二)
壬午年二月初九
2002年3月23日
四 力
我们知道藏传佛教无论格鲁派、还是宁玛派等其他教派,忏悔时都依四对治力。修习汉传佛教的有些人却以为这是藏地修法,没有必要采用,这种见解实为井蛙之见。
其实,这也是藏传佛教将佛经窍决灵活应用于修法的具体体现。四对治力在《大藏经》的经论中多有记载。如《宣说四法经》云:“弥勒,菩萨若具四法,则能压制所造所积之一切罪。何为四法?厌患对治力、现行对治力、返回对治力、所依对治力。厌患对治力即若行不善业则多生悔心;现行对治力即虽作不善业但也极为精勤行善;返回对治力即真实受戒后获得不再就犯之戒;所依对治力即皈依佛、法、僧三宝与不舍菩提心。”
不仅仅是四对治力,包括金刚萨埵心咒,也不是藏传佛教特有的忏悔咒,在《三猛厉调服经》中对此也有详细记载。
现在的众生往往只知道造作恶业,具足智慧而厉行忏悔的人却微乎其微。《弥勒狮吼声请问经》云:“愚人造恶业,不知忏悔罪,智者忏悔罪,不与业同住。”
所以不论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若依四对治力忏悔,即能遣除无量罪障。如果因前世习气难以更改,不能完全断除杀生、妄语等恶习,但如果能每天诚心念颂金刚萨埵心咒,也会有不可思议功德。
但愿人们在散乱之余,不要忘了忏悔。
壬午年二月初十
2002年3月24日
安 忍
多部经论都认为安忍是六度中最难修持圆满的。《入菩萨行论》云:“罪恶莫过瞋,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在世间也有“忍字头上一把刀”的说法。尤其面对无缘无故的侮辱,无中生有的诽谤,很多的修行人都难以作到如如不动,视若虹霓。
本师释迦牟尼佛曾转世为一外道仙人,名忍力,他发愿永远不对任何众生生瞋恨心。当时有一恶意魔王为摧毁忍力的安忍之法,就幻化出专门毁坏别人安忍功德之一千人,用咒语诅咒忍力,用妄语肆意对忍力横加诽谤,还在大庭广众之中用常人难以启齿之言词羞辱他。这些人还于忍力行、住、坐、卧之时加害于他,如此等非理之行竟持续长达八万四千年之久。
当仙人前往城市之时,这些恶性众生竟用不净粪浇洒在仙人头上、所捧钵孟中以及衣服上,还用扫帚猛击其头部,但他根本没有生起丝毫的瞋恨心与报复之意。不管别人如何待他,他从未想过以牙还牙,从未怒目相向,从未恶口相加,甚至诸如“我到底做错何事”之类言词都未曾说过。并且心中暗自发愿:为难以调伏之众生利益,我誓修无上菩提,一定要首先度化此等众生。
日本的白隐禅师也以修安忍而著称于世。曾经有位姑娘与一男子有染而生下一子,姑娘怕虔信佛法的父母谴责,就告知父母乃白隐禅师所为。因其父母对白隐禅师一直尊敬有加,以为此法可免父母责难。这可害苦了白隐禅师,不明真相的父母听信女儿谗言,抱着刚生下的婴儿,扔给白隐禅师并说道:“你这个败坏佛门清规戒律的假和尚,以前我们没有看清你的丑恶面目,蒙受你的欺骗。没想到你竟然作出如此禽兽不如的勾当,这是你的儿子,你拿去吧!” 白隐禅师淡淡地说了声:“是这样吗?”就默默地接过孩子。姑娘的父母更以为没有冤枉白隐禅师,便将此事到处传播。人们一刹那间都知道了白隐禅师的“丑恶行径”,纷纷白眼相视。
白隐禅师抱着虚弱的婴儿,到刚生过孩子的人家乞求奶水,那些人家都说:“哼!要不是看在可怜孩子的份上,才不会给你呢!”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姑娘的良心倍受痛苦的煎熬,她不能再看到人们对白隐禅师的不公正待遇,终于向父母坦白了一切。当姑娘父母万分羞愧地来到白隐禅师面前忏悔时,他仍然是那句话:“是这样吗?”
这是多么普通的一句话啊!但要能以平常心说出这句话,绝不是“未经一番寒彻骨”之凡夫所能为之的。这些先辈们高义薄云之安忍品德,什么时候能真正融入我的相续?
壬午年二月十一日
2002年3月25日
长 久
修行是一项旷日持久的艰苦过程。无垢光尊者说:“修行不能仅靠几天的努力,需要长期的奋斗。”如果能长期坚持不懈地精勤,既可磨练意志,又可积攒资粮。
记得小时候有一位叫扎拉的阿姨,不仅年轻美丽,而且诚信佛法。她曾跟随村里人一起到拉萨朝圣。30年前,她曾在上师前发愿,每天磕头100个,念颂极乐愿文1遍,金刚萨埵心咒10000遍。当时尚处于宗教受到严重摧毁的恐怖时期,念经颂咒尚可默默完成,但磕头就有很大困难。除了在家里,她常在放牧时偷偷到一山洞里磕头,并叮嘱我为其放哨。常常趁没人之时,我就提醒她:“你该磕头了!”
时光荏苒,30年时光匆匆流逝。其间我经历了读书、出家等一系列变故。去年7月,我在老家碰见她,她的脸上已刻满了历经沧桑的痕迹。想起当年磕头的经历,连忙问她:“您还在继续磕头念咒吗?”她回答我:“从来没间断过,即使生了大病,病后仍然补上。现在时间更多了,可以念更多的咒子。”“那这么多年您一共磕了多少头?念了多少咒?”“没统计过,我想只要好好修持就行了,没有去统计什么数量。”
我在心里为其保守地算了一下。这30年她至少磕头1,095,000个,念颂极乐愿文10950遍,金刚萨埵心咒109,500,000遍。这对于很多人来说不着啻为天文数字。扎拉是藏族中极其普通的一位教徒,既没有名声,也不算最精进。但她能30年如一日地以磨杵成针的毅力锲而不舍地修行。实为难能可贵。
现在有的人修完一遍50万加行,就四处炫耀,唯恐他人不知。扎拉却能默默无闻,从不间断,的确令人叹服。反观自己,虽然在上师前发了愿,却没有如法行持,虽然被别人称为法师,却不如一个普通人,真令我汗颜。古人云:“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如果每个修行人都能有此精神,有一分付出,就一定会有一分收获的。
壬午年二月十二日
2002年3月26日
可 惜
现在的人们往往无法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痛苦,一旦丢失钱财,名誉受损,便如丧考妣一般。只有修行获得一定境界的人,方可断除贪欲。真是可惜啊!
藏传佛教竹巴噶举派的大成就者藏巴加惹瓦(1161-1211),被人们誉为智慧金刚。他在24岁时依止善知识,孜孜不倦地精进修学。学成后于后藏江孜地区修建龙多寺、日隆寺等许多寺院,并精勤不懈地广转法轮。当地的人们为其熏染,纷纷修习竹巴噶举之修法,并舍弃世间财富,视祈祷、观修为财,最后都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果位。故当地有“人半竹巴,竹半乞丐,丐半证师”之美传。竹巴噶举在当地形成了空前绝后的盛况,成就者的美名也家喻户晓。
他留给后人最殊胜的教言是:“具修证者之门房,幸福快乐已困躺,饕餮之徒难寻访;对治士夫之门房,看破尘世已困躺,具贪瞋者难寻访;断根源者之门房,舒心愉悦已困躺,具希忧者难寻访;知餍足者之门房,富贵荣华已困躺,具贪念者难寻访。”意思就是说,在具有修证的人眼前,幸福快乐早已经具足,只可惜贪图吃喝的人却没发现;依靠智慧来对治烦恼的人,看破红尘早已如运诸掌,只可惜具有贪瞋之念的人却没有发现;舍弃世间法的人与快乐时刻相随,只可惜心存希忧之人却没有发现;知足少欲的人财富常伴左右,只可惜欲火中烧的人却始终难以发现。
现在的人们为声色犬马、功名利禄所诱。整日为一箪食、一勺饮而忙忙碌碌、殚精竭虑,却常令自己深陷痛苦忧虑之境地,不能不令人深感可惜。
舍弃世间吧,欢乐将与你长相厮守!
壬午年二月十四日
2002年3月27日
月 光
夕阳收尽了西边的最后一抹余晖。四下沉寂,我等待着“林竹翳如”的夜幕降临,使我得以在黑暗中独享南方春夜的悠然。然而,我徒劳了。一轮皓月悬挂虚空,清幽的月色给房屋、树林、花园,镀上了一层银白。真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池塘中、脸盆里、甚至下雨积下的水坑中,都无一例外地盛着那圆圆的、光亮的脸,仿佛捞之可得。难怪世人有“猴子捞月”的传说了。
的确,无论地上有多少水器,只要水面平静,水质清净,皆能显现皎洁月影。同样,无论多少人,若能以净心观想佛陀,佛也会立即来至彼前,为其加持,排其苦恼,令其安乐。
《宝积经》云:“何人作意佛,能仁住彼前,恒时赐加持,解脱一切罪。”可见如此作法有很大功德。《三摩地王经》曰:“散步安住站立卧,何人忆念能仁尊,本师恒时住彼前,彼者将获广大果。”也许有人会疑惑,为何佛陀会在转瞬之间来至我们面前呢?其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心无丝毫垢染,加上智悲尊者的大悲力显现而致。《大圆满心性休息》云:“观想彼临极应理,此为自性清净力,智悲尊者大悲力,佛说如意成所愿。”
如果一个佛教徒,每天一次也不观想释迦牟尼佛,应该感到惭愧。我们应思维经典中的金刚语,这样对我们消除魔障、获得信心、增加智慧,均有无边利益。当然,如果信心的器皿倒扣,则永远也不会显现佛光月影。
壬午年二月十五日
2002年3月28日
无 穷
有些人认为,佛教中说一切众生皆作过自己父母之理,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且不论是否有前世,即使有,但世间众生如此之多,如此之喻如何得以穷尽?
然而,以一般世间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来衡量之结果并非正量。《三昧王经》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彼等为量,圣道复益谁?”只有究竟之智慧,方可照见世间万事万物之本性。若未依甚深佛智,仅依凡夫之分别念,实难彻见纷纭繁杂的现有表象之本质。
无始的概念,一般凡夫的六根是很难揣度的。《亲友书》云:“过去一一生身骨,辗转积若妙高山,地土丸为酸枣核,数己形躯岂尽边。”无始以来,每一众生流转轮回的次数,世间的数字是无法表示的。为业力所转而互为亲怨的数字也同样难记其数。《圣者涅槃经》中云:“此大地土抟成豌豆许丸用以衡量一有情为自父母之数,则可数尽,然一有情为自父母之数却不可胜数。”
所以,在未对佛经进行精读、思维前,切不可对佛教之说法妄加评论。对经论进行精研以后再下结论乃为智者之所为。
壬午年二月十六日
2002年3月29日
无 求
夏吾巴格西(班玛香秋)是噶当派的三大弟子之一。他一生舍弃世间法,精进修持,终于获得大成就。示现圆寂时身体化为舍利,留与后人,在佛教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他在对弟子的教言中说道:“如果相信我的话,立时就可获得安乐。实际上,即使相信我,也没有其他的高招,没有其他的诀窍,就是令其舍弃今生。”又说,“使我们今生来世蒙受痛苦的一切根源,就是对今生的贪执,所以必须削减对今生的贪执,如果丧心病狂地追求今世的安乐,其心就绝对不会快乐,即使忙忙碌碌、东奔西跑、疲惫不堪也于事无补。甚至痛苦、罪业、恶言也会不约而同地降临。因此,应当将泛滥成灾的贪欲之念驱之门外,如果能将贪念赶尽杀绝的话,幸福安乐的生活将从此拉开帷幕。因此,若想让今生来世都获得快乐,至少应从心底生起什么也不贪求、什么也不蓄积的心念。不欲获得是最殊胜的获得,不念名声是最殊胜的名声,不趋赞誉是最殊胜的赞誉,不求眷属是最殊胜的眷属。如果诚心想修法,就必须让心依于贫穷,贫穷乃至死亡。一旦生出此种念头,则无论天、魔、人都不能侵犯,如果不遗余力地算计今生,则只能自取其辱,不但自己品尝自己酿成的苦酒,还要承受他人的讥讽,来世还须奔赴恶趣去感受无边无际的痛苦。”
基确巴(名森丹华,潘地加扎法王的弟子,精通教法,证悟圆满,创建果莫亚寺,度生事业广大无边,培养造就了雅得班钦等一大批名声卓著的大弟子,被人们尊称为基确法王。)云:“若以风扫此生念,即可称为厌离者,何亦不需念头生,美名广传遍大地,为修法故舍身寿,和风吹送称赞语。”
一个修行人如果没有调服自己的心,希求太多,只能为希求所累。所以,要想成就大事业,无欲无求极为重要。
壬午年二月十七日
2002年3月30日
记 住
藏地近代的依科金刚上师(秋央让卓),是公认的证悟大圆满的瑜伽师。据说他是布玛目扎的化身。他平时对弟子要求十分严格,常常示现威严身相。想拜见他也十分困难,除非特殊开许。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曾在15岁时见过他。
晚年时,他在色达的翁达镇附近的山上修建闭关房,并为100多位闭关者宣讲佛法。弟子圆寂时都相继示现了不同程度的成就之相。
一次,弟子索朗彭措曾向他求最殊胜的法,他说:“将吾等大恩上师观于头顶,时刻祈祷并受四灌顶,将心与智慧融为一体。平时将外面一切色相观为上师的身体,一切声音了知为上师的语言,一切分别念抉择为上师的智慧。总之,一切器情之显现皆为上师相。吃饭的时候,将上师观于喉间,进行饮食甘露供养,可遣除罪障,令饮食之举成为会供;睡眠的时候,将上师观于心间,上师身体所发之光明周遍一切世界,自己化光融入上师;临死的时候,不要焦急万分,手忙脚乱,而应平静地将上师智慧与自己的心观想为无二无别而安住。这是一切往生法的根本。即使你们依止我一百年,我也没有更殊胜的教言了。希望你们能牢记!”
这个教言真是很珍贵,世间的如意宝也难以比拟。任何人听了这段凝聚着智慧精华的语言,都应该有新的感悟。如果没有,则此人心中可能有“心结石”。
壬午年二月十八日晚
2002年3月31日
法 乐
世上最可靠、最稳固的安乐是通过修学佛法而获得的大乐。它与世间安乐有很大的差别。藏地的无著菩萨,是《佛子行三十七颂》与《入行论释》的作者。任何人只要读诵他的著作,相续中都会自然而然地生起无伪的菩提心。
他在对弟子的言教中,曾将世间安乐与法乐进行了一番深入透彻的比较:“以智慧而生存所能感受之胜法妙用,以享受饮食、女人、歌舞所获之乐受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享受饮食等所获之乐受,不能周遍全身;需要依外缘而获得;不能恒时随心所欲而得,只是暂时性地偶尔获之;并非遍布三界;其后不能获得圣财;享受之后即消耗殆尽;怨敌等能从中作梗;不能携往来世;依之不能究竟满足;并且滋长今生来世之一切痛苦;犹如麻风病人瘙痒之乐一般仅仅是将息灭痛苦冠以快乐之名而已。由此衍生贪欲等各种烦恼,造作杀生等种种恶行。而享受妙法所获之乐受,可以周遍全身;可以随时获得;遍布三界;其后能获得圣财;享受之后不但不会穷尽,反而日益增上;怨敌等不能从中作梗;可以携往来世;依之能究竟满足;并且不会滋长今生来世之一切痛苦;并非仅仅冠以快乐之名。且能摧毁一切烦恼及恶行。由此可见,佛法是极为殊胜善妙的。”
由此可知,法乐乃为安乐之上品。经云:“如若贪诸欲,欲念反将弃,若舍诸贪念,将获胜妙乐。”断除贪欲,是获得极至安乐之唯一途径。
壬午年二月十九日
2002年4月1日
失 败
世间的人,不管是市井白丁还是朝廷命官,人人都希望为一己之利而拼搏。凡事务求一帆风顺,经不起半点挫折。其实,失败也未必一无是处。有一句古训说得好:“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汉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是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的才子,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真可谓风流倜傥,才华盖世。出家后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绚丽至极而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他在《闽南十年之梦影》中说道:“我的心情是很特别的,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败。因为事情失败和不完满,这才使我发大惭愧,能够晓得自己的德行欠缺,自己的修养不足。那我才可努力用功,努力改过迁善。无论什么事情,总希望它失败。失败才会发大惭愧。倘若因成功而得意,那就不得了啦。”我特别喜欢背诵这段文字,这种有悖常人的思维,正说明了法师的谦逊与大智大悟。
无垢光尊者在《窍决宝藏论》中的最深要诀之一即是:“灭除我执恒自取失败。”郎日塘巴尊者也有“亏损失败我承受,胜利利益奉献他”的遗训,与弘一法师的话相比,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怕失败,敢于失败,真为大丈夫之胆识。
关于如何面对失败,世间也积累了不少以辨证的眼光看问题的格言,如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而且,有不少的世间人,也懂得迂回的路必有其收获。作家罗兰曾说过:“在人生途中,你每走一步,就必定会得一步的经验。不管这一步是对还是错,‘对’有对的收获,‘错’有错的教训。绕远路,走错路的结果,你就恰如迷路走入深山,别人为你的危险焦急惋惜之际,你却采集了一些珍奇的花果,获得了一些罕见的鸟兽。而且你多认了一段路,多锻炼出一分坚强与胆量。”
若能勇敢地面对失败,则将尝到其中的甘甜滋味。
壬午年二月二十日
2002年4月2日
转 变
诚心向佛的修行人,其心态与行为往往会与以前的世俗生活判若两人。因为具有佛法之智慧宝剑,一切世俗烦恼之桎梏、红尘牵挂之羁绊,均可迎刃而解。
奔公甲大师(赤诚加瓦)是藏地以对治烦恼而著称的大修行人。他曾以强盗行径为生,性格粗暴,不拘小节。后来幡然醒悟,并与土匪生涯一刀两断。毅然出家后,采用各种对治方法,舍弃一切恶行,严于律己,常观己过,终于令自相续生起了极大的欢悦。
博朵瓦曾意味深长地说:“修行人在今生中也应与其他人截然不同。我是在家人的时候,曾三次去挖金,结果一所无得,现在每一天都有许多两黄金的进项。雍瓦谷的堪龙巴所拥有的幸福、快乐和名望,世间无人可出其右。龙修的金厄瓦也是快乐无比。这一切都来源于如法修持的结果啊!”
作为修行人,一旦通过精勤修持,让佛法在相续中生根发芽,就会因洞彻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彻底打破以往固有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并与往昔的世俗生涯逐渐背离。
如果自己的思想不再继续封闭在追求今生的狭窄思路中,被世间八法所束缚,并将以前所追求的丰衣美食的物质享受视如敝屣。就会打开一片开阔的视野,目睹到芸芸众生的艰辛困苦,瞻瞩到广袤法界的清澄蔚蓝。
只要具备信心与毅力,即使对尘世的贪恋之心已经根深蒂固,佛法也犹如一柄锋利的铁铲,能够以所向披靡的气势刨开功名利禄的泥土,将世俗牵缠连根铲除。
作为一名修行人,我是否也有了很大转变呢?
壬午年二月二十一日
2002年4月3日
净 观
很多佛教徒,常常有自己超胜于其他众生之念。尤其是见到那些行为颠倒、见解错乱、烦恼增盛、种姓低劣的众生,就更容易生起此念。
很多独自修行的人,在稍微生起一些觉受,或是根本连觉受也没有,只是象雪猪一样独自待了一段时间,就生起强烈的我慢,以为自己已是当代的米拉日巴了。对周围的人不屑一顾,认为他们都是追求世间八法的愚人,或是修显宗的钝根,惟有自己才是修金刚乘的利根。殊不知,这种想法已让他陷入了罪恶的深渊。
诸部经论中都曾宣说过,诸佛菩萨为度化众生,而显现各种形象。《涅槃经》等诸契经中记载:“佛在地狱以地狱形象利众;在饿鬼界以饿鬼形象度生;在傍生道以人熊、鸽子、蛇、牦牛、龙、大鹏、乌龟等形象行菩萨道;佛在人间以屠夫、杀狗宰鸡者、渔夫、魔法师、外道、令人增上贪、瞋、痴之对境,不信因果、不孝父母、不敬长老、嫉妒、吝啬等烦恼深重者等各种形象度化有情。”看到这些,实在令我们这些薄地凡夫难以置信。在《白莲花论》中也记载了很多佛陀在因地时,以这些形象利益众生的事迹。《富楼那请问经》也云:我变仆人为人端屎、到尿、扫地、割草。所以,即使见到扫地的,也不可轻慢,而应生尊敬之心。
《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中也写道:“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如此经历多年,常被骂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当作佛,说是语时,众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避走远住,犹高声唱言,我不敢轻於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也说:“不应见人过,自谓最尊胜,骄恣放逸本,莫轻下劣人。”
因此,即使我们不能做到见谁都礼拜赞叹,但如果在见到他人造作恶业而无法制止之时,应生起也许是佛菩萨化现的念头,继而内观自心,则绝对于己有利无损。
壬午年二月二十二日
2002年4月4日
胡 思
一说到清明节,便会想起那首妇孺皆知的歌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今天是清明节,是汉族传统祭拜祖先,抚慰英烈的日子。街上的人们手捧鲜花,携家带口,络绎不绝的出城为祖先和先烈扫墓。
而我却独自一人,在医院排队等候检查身体。无情的病魔侵扰着我,在我不堪一击的体内大行烧杀掳掠之恶行,令我焦急难耐。但无论是谁,得病也只能自己承受,别人是代替不了的。没生病的时候没有切身的体会,生了病方知生老病死的苦楚。
在缴费处熬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轮到我了。单验血一项就需260元,看着周围很多衣衫破旧的人,心想:他们如何负担得起这些昂贵的医疗费用啊!难怪西方有一种说法:“是穷人就不要生病,否则医院的门槛是很高的。”没钱治病,只能眼睁睁地等死。唉!这些可怜的众生。
为了等待检查结果,我坐在一棵据说有150年树龄的榕树下休憩。实在难以想象,它的年龄居然超过了我的高祖父。但高祖父早已弃我们而去,而这棵树却巍然依旧。人的寿命竟然不如一棵树,即使没病也活不了多久,无常真是可怕啊!
得到检查结果,坐车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座巨大的建筑物,听说其产权归属于一耋耄之年的老人。想到不久于人世的老人,与坚固依然的大楼,实在为那些作着长期打算的人们痛心。
整整一个上午,就这样胡思乱想。既未看书,也没念经。
——清明午时于阳台
壬午年二月二十三日
2002年4月5日
寻 法
作为一个修行人,为了寻求正法,而舍弃一切,持头陀行,是理所当然的。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转世为喜法婆罗门,为了获得一个偈子的佛法,毫不顾惜自己的身命,纵身跃入火坑。那个佛陀以“抛头颅、洒热血”的沉重代价换来的偈子就是:“恒苦行布施,常守清净戒,尽力持善行,以智修胜法。”
佛陀还曾转世为一婆罗门,那时正值遇无佛出世之际。婆罗门在一帝释天化身的罗刹前,听闻了八个字的法后,将偈子写于岩石、墙壁、树木之上,留与后人。为报答帝释天化现的罗刹赐法之恩德,毅然从树上跳下,以身殉道。以其求法的清净心,圆满了十二大劫的资粮。那八个佛陀以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字就是:“生后灭尽,寂灭即乐。”
这些佛陀以“舍身忘死求正法”之发心求得的偈子,凝聚了先辈的广大悲心,包含了三世十方诸佛的加持。哪怕是片言只语,我们也应该认真地受持读颂,并为众生传授。
记得法王如意宝在传讲《白莲花论》时,讲到这些事迹,禁不住老泪纵横,用哽咽的声音告诫我们:“释迦牟尼佛为了浊世众生,不惜舍弃生命寻求正法。如果我们不好好修持,真是可悲可叹!”
如今我们值遇了与佛陀无别的大恩上师,并为我们传授了如海般的精妙佛法。若不珍惜,真是“枉来世间走一遭”了。
壬午年二月二十四日
2002年4月6日
厌 世
真正的修行人应一心向佛,厌弃世法。否则,要想成功简直是白日做梦。
无著菩萨长期在寂地闭关,很多人想拜见或向他求教,总是吃闭门羹。他在关房门外写着:“胜法以及今生计,二者无法同时成,若能共成则必定,自我欺骗无怀疑。与我会晤无他言,期望各自勤修善。”
萨迦班智达也说:“一个人一边成办即生兴盛事业,一边求永久安乐,是愚痴卤莽的行为。我们应当舍弃世间法。”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也云:“弥勒,我不说言,爱言说者为心一住,好营世务于法无损。”
《修行入门》中也描述过宗喀巴大师亲见文殊菩萨,文殊菩萨赠送的一段至理名言:“如果开初没有对轮回产生出离的厌恶心,纵然孜孜不倦地闻思修行,也完全不会超越轮回及恶趣的因。应当将生圆次第等高深的法暂时束之高阁,精勤修持出离心,直至生起出离心为止。”
有的人会想,不是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吗?佛法和世间法应该是不矛盾的啊?其实,这种说法有两层密意,一是为了调柔刚入佛门的世间众生,迎合他们不愿抛弃世间之念的一种权巧说法;二是针对已证悟的成就者的无二境界或利众事业而言。作为凡夫,只能脚踏实地地舍弃愦闹,如经所说:“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
浮名浮利过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不要中了酒神狄俄尼索斯的诡计,迷醉于世间名利,好好把握住自己吧!
壬午年二月二十五日
2002年4月7日
解 疑
在《贤愚经》或《本师传》等经论中,时常有描述帝释天为了考察释迦牟尼佛的发心,在其行布施时作大违缘的情节。有人对此表示疑惑,为何帝释天要如此为难释迦牟尼佛呢?
其实,这是因帝释天的发愿力所致,在释迦牟尼佛初行菩萨道时,为了释迦牟尼佛能迅速圆满资粮,帝释天与提婆达多一样发愿成为佛陀布施忍辱的殊胜对境。因布施其他东西相对而言比较容易作到,但布施身体的却寥若晨星。如果不如此示现,世人也难以了知佛陀的伟大之处。
又有人提出,为何佛陀时常在行布施时,为了圆满资粮,而将妻子、儿女布施与吃人罗刹,这样是否危害了其他众生呢?
首先,佛陀的这一作法,只会圆满妻子、儿女的资粮,而不会对其造成伤害。其次,这一作法的发心非为自利,而是为了早日成佛,挽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有情。没有丝毫的自私自利心。《入菩萨行论》中说:“经说行施时,可舍微细戒。”又说:“勿因小失大,大处思利他。”在具有殊胜发心的前提下,可以开许身语之不善业,《观察三增上品》中云:“于大菩萨开许七种不善。”《大密方便经》中也有类似教证。
为了更多众生的利益,大悲商主为令其从无边轮回中得解脱,可杀短矛黑人;乐行童子为避免他人因贪己而死而可行不净行。所以,发心极其重要。如果没有清净的发心,表面行持善法,恰如缘木求鱼。
壬午年二月二十六日
2002年4月8日
修 女
看到这个题目,也许有些人会感到不解。作为一名佛教徒,怎么忽然间对外道感起兴趣来了呢?但今天我要赞美的这位修女,决不能用单纯的宗教来界定她的信仰。在我的心目中,她就是活生生的佛菩萨。她,就是驰名全球的修女——特蕾萨。
她出身於一个具有良好教养的南斯拉夫家庭,从小受到天主教的教育,十八岁前往印度的加尔各答,在一所拥有漂亮花园的修道院内,过着安定而舒适的欧洲式生活。
当她有一天发现修道院高墙之外人们的凄惨遭遇时,她再也不愿安于往日平静的生活,面对一双双渴望关怀的眼睛却熟视无睹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驱使着她,使她不顾周围人的极力反对,单枪匹马地走入贫民窟,勇敢地将世人的悲惨背在自己身上。用一双柔弱的双肩,挑起了拯救贫民的重任。
当一个从没有人关心过,没有人知道他死活的老人,孤寂地躺在床上等待着死神造访的时候,特蕾萨走进了他的房间;当一个被人殴伤的酗酒者醉卧街头、无人问津的时候,特蕾萨挺身而出将他救起,并送到她所创办的怜悯之家;当浑身蛆虫的伤者遭到路人的厌恶和唾弃的时候,特蕾萨精心地为他包扎伤口,并用温暖的怀抱去迎接那颗濒临绝望的心……。她的足迹穿越了大半个地球,加尔各答、也门、伦敦、墨尔本、纽约,甚至包括中国。她先后成立了一百多个替穷人服务的处所,在仅仅6年的时间里,就收留了61273个弃婴。
她的不懈努力终于得到了世人的认同。1979年,她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和平奖”,也使她在一夜之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她除了将所有的奖金都用于慈善事业以外,还特别请求诺贝尔委员会,取消例行的授奖宴会。委员会为她的精神所感动,将准备用于开支宴席费用的7100美元,赠送给了她所创办的“仁爱传教修女会”。
尽管她已成为名人,却仍然过着拮据寒碜的生活。她只有三套衣服,不穿袜子,只穿凉鞋。在电脑等先进电器极为普遍的时代,她的住处除了电灯以外,惟一的电器用具就是一部电话。她将教皇赠送给她的一部林肯轿车拍卖,并用所得款项开办了一家麻风病院。
虽然特蕾莎修女是天主教修女,却绝对尊重别人的宗教,每一位病人去世以后,都会遵照他的宗教信仰举行安葬仪式。
她用平易近人的语气,向世人娓娓道来:“人活着,除了需要口粮外,也渴求人的爱、仁慈和体恤。今天,就是因为缺乏相爱、仁慈和体恤的心,所以人们的内心才会极度痛苦。”
“饥饿的人所渴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求的,不单是衣服;露宿者所渴望的,不单是牢固的房子。就算是那些物质丰裕的人,都在切求爱、关心、接纳及认同。”
“在今天的世界中,肺结核或麻疯不是可怕的疾病,心灵上的贫乏才是最严重的病症。”
“我上天堂不为别的,我是为了大众而上天堂,因为大众净化了我的心。”
“从细微的小事中体现博大的爱。我们要以挪威为中心,将爱传播到整个世界,让战争远离我们。如此,那些待出生的婴儿就会欢叫着来到人间。我们把自己变成传播世界和平的火种,挪威的诺贝尔和平奖将会真正是献给和平的厚礼。”
“我们感到所作的只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但若欠缺了那一滴水,这汪洋总是少了一滴水。我不赞同做大事,在我看来,从个人做起才是重要的。”
一滴水虽然微不足道,但只有若干个一滴水,才能汇成一股涓涓细流,给干渴的人送去一丝湿润;
一支纱虽然微不足道,但只有若干个一支纱,才能织成一片布,给身处寒冷的人送去一份温暖;
一粒米虽然微不足道,但只有若干个一粒米,才能煮成一碗薄粥,给饱受饥饿的人增加一些能量。
让我们像特蕾萨修女一样,放弃那些惊天动地的伟大创举,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吧!
壬午年二月二十七日
2002年4月9日
珍 贵
古代的很多皇帝,在富贵荣华圆满之后,都会想方设法寻找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结果虽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然而后人并不会吸取教训,仍然执迷不悟地步其后尘。因为对于世间人而言,寿命实在是太珍贵了!世间的任何财产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然而,作为修行人,为了佛法而舍弃生命也应在所不惜。《教王经》云:“我为护身舍财产,为护生命舍身财,为护正法可舍弃,财产身体与寿命。”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转世为净梵施主,为了听受一个偈子的佛法,不惜舍弃十二年积累的金银财宝。他说:“我于十二年积累了如此之多的财宝,却从没有得到过善说法宝。辛辛苦苦积聚此等石头有何意义?善说才是真正的财宝,舍弃生命用来交换也值得。”
世尊还曾转世为噶写勒波,在身上挖千孔,点千灯。终于得到那句“积际必尽,高际必堕,聚际必散,生际必死”的教言,至今仍是我们修习无常的经典教证。
不仅佛教徒,中国著名的孔子也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为了令自他解脱于轮回的精妙佛法,舍弃生命又何足惜!
壬午年二月二十八日
2002年4月10日
最 妙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若不好好把握,空耗暇满,实在可惜。时刻珍惜前辈大德留下的珍贵遗产,将之融入心相续,检点自己的行为,增上自己的见解,始为佛子之正道。
无著菩萨谆谆教诲弟子:“使心调柔与法相融是最好的积资;忆念死亡不定是最好的智慧;断恶行善是最好的才智;顶戴众生是最好的地位;知足少欲是最好的富裕;心无贪执是最好的快乐。”
臧巴加惹也告诫后人:“舍弃今生必须具备十一种誓言:不随顺他人而独处;背井离乡、抛舍故土;厌弃一切妙欲;恒处卑位;不护他人情面;恒时纠察以行对治;不在意他人说三道四,而认为一切理当如此;即使珍爱之物被风吹散,也不生丝毫痛苦;犹如乞丐死亡一般舍弃今生的苦痛;猛厉不断地念叨‘一切都不需要!’;自己掌握自己的牵鼻绳。如此这样,美妙的修行功德就会如云般聚集。”我们应将这11个准则牢记于心。否则,即使再有智慧,也成为佛教油子之因。
壬午年二月二十九日
2002年4月11日
散 乱
无垢光尊者有一句教言令我推崇备至,虽然自己因恶劣习气所驱,并没有时刻遵从,但也不妨说出来与道友分享。
那句至理名言就是:“时时刻刻应观察自心,若实在无法避免散乱,则应精勤于顶礼、转绕等与善法相应的散乱,切莫造作恶业。若居静处时,应当修持禅定等胜义善法,不能于浑浑噩噩当中度日。”也就是说,不要让毫无意义的散乱占据了自己的宝贵时光。任何心情、任何环境下,都应与佛法相应。
一些好的修行人,即使居于闹市,也能把握自己。表面上看来很懈怠,常睡懒觉。其实却躲在被子里看书、念经、修行、甚至修习梦光明,象骏马一样远远超胜于整天忙于吹嘘自己的人。更登却培于印度时翻译的一些零散佛经中也说道:“放逸之中未放逸,睡梦之中已觉醒,犹如骏马之智者,远远超离平凡众。”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也说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即使把家安于闹市,却没有车马的喧嚣,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一旦心静下来,环境自然会随之而安静。身体所在的环境,往往会随因缘而变更。心若调服了,周遭的环境自然不会对自己有所侵害。哪怕是身居喧哗,也能如如不动。心远了,“地”自然就偏了。
壬午年二月三十日
2002年4月12日
追 逐
站在都市五光十色的街头,我看见世间八法的彩虹。
透过红灯绿酒,映出人们的一脸倦容。为了五花八门的目标,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人潮汹涌的股市上,推杯换盏的酒桌上,尔虞我诈的生意场上,……到处都是寻求的身影。世人对金钱和妙欲享受的追逐,已到了难以控制的程度。
骑自行车的向往摩托车,有摩托车的渴望汽车,然后是沙漠王子、奔驰……;住一室一厅的想换五室二厅,住五室二厅的又野心勃勃地为别墅而奔波,拥有别墅的,更梦想着,春天,推开窗户就能欣赏东京街头千树万树樱花开的盛景;夏天,足不出户就能享受阿尔卑斯山的习习凉风;秋天,在自家的花园里,便能观赏日内瓦湖的清凉月影;冬天,走出房门便能踩在夏威夷海滩细软的金沙上面……;对金钱的贪婪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有一万想十万,然后是一亿,反正是多多益善……。
追求的方向令人眼花缭乱,追求的对境也是令人难以企及。然而,却从未有人考虑过贪欲的副作用,不知道这一切完全是作茧自缚。要知道,欲望的沟壑永远也无法填平。只能令自己为之所囿。忙忙碌碌,徒增烦恼。然而,不论如何苦心经营,风光一世,到头来也不过“一抔净土掩风流”而已。
《圣经》中也记载,亚当因为有了欲望而不得不离开伊甸园,以辛勤劳作维持生计。夏娃不得不付出生孩子的痛苦代价。可见痛苦是人们咎由自取的结果,没有欲望也就没有痛苦。
心宽何需室大,智渊何求财多?千百年来,为了追逐享受,人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实在应该记取这一惨痛教训。
无垢光尊者在600多年前就知道人们的这一病患,留下了《大圆满心性休息》,希望精疲力竭的人们能依此而得以休憩。前辈大德凝聚着智悲精华的教言,如何不被我们白白浪费,的确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壬午年三月初一
2002年4月13日
——书于一落英缤纷之樱花树下
杂 感
为了配合治疗,也为了更安静地翻译,我到厦门居住已经110多天了。
一直都很幽闲自在,没有大量的公务要处理,也没有成群的信众要接待。直到几天前,忽然在街上被人认出。又不得不恢复堪布的头衔。
今天有人邀请前往南普陀素餐馆吃午饭。很久无人问津,也许是耐不住寂寞吧,非常爽快地就答应了。路上看见很多即将被宰杀的蛇、飞禽,也买下一起带上,算是不枉此行。
将蛇与飞禽放之山林后,便赶往南普陀素餐馆。餐馆里环境幽雅,令人身心舒畅。这里听不到众生被宰杀的凄厉惨叫;闻不到血肉混合的血腥气息;看不到如母有情的无言挣扎……。厨师和服务员脸上都洋溢着真诚的笑容;五颜六色的菜品引诱着人们的食欲;就餐的人们也没有因贪食血肉而呈现的狰狞面孔,表情平和,神态轻松。整个餐厅弥漫着一种祥和的气息。
有一厦门大学的教授同桌共餐,他感慨道:“以《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为指导,打好修行基础特别重要。华智仁波切在上师前都听过25遍,更何况我们?现在我看了5、6遍,对于消除烦恼,对治日常生活的矛盾十分有力。以前总是想到处求灌顶、求大法,分别念十分厚重,找不到修行次第。现在才知道,没有比这个更高深的大法了,依此次第修行,一定会得成就……。”
听了他的话,心里十分高兴。并不是因为他对我的一再赞叹,而是因为没有去过学院的汉地众生也能因《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而得宜。而且能有很高的见解,十分难得。在藏地寺院,常常以《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作为每年必讲之课程,对此非常重视。如此传统能深入汉地,实在可喜可贺。
看来,这个居士不仅具有世间学问,而且具有出世间之大智慧。
壬午年三月初二
2002年4月14日
离 亲
既想获得不退转之菩提果位,又希望能常伴亲友,很多人都打着这种两全其美的如意算盘。
然而,从古至今,坐在自己家中,尚能获得成就者,恰如凤毛麟角。我等凡夫若想达此目的,更是异想天开。
若居于家中,则时时有各种因缘困绕。今天婶婶家出事,明天舅舅家需要帮助,后天姑姑又下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子就这样悄悄地从身旁溜走。修行之事也就这样一再拖延。
《修行入门》中讲道:“虽然在行为上弃离亲友,心里却不能舍弃众生,而应当对他们生慈悲心,但必须断绝身体、受用的牵连。否则,修法就会一败涂地。要斩断牵连,若能得到父母的欣然应允最好不过。即便他们百般加以阻挠,大发雷霆、大失所望、怨气冲天,自己也不能退缩。自往昔的释迦佛开始,所有的修行人都是在亲友们的依依不舍、泪雨滂沱中抛下一切的,这是一种特定的缘起规律。”
无著菩萨也说:“亲友等以爱心相敦促:操持今生圆满当勤苦。本欲利益反成损害行,彼即逐今生利之愚夫。为解脱故当看破今生,精进修习深广之妙道,为彼胜义今生皆放弃,前往静处勤修极关要。富贵之时匿遁亦追逼,衰落之日投靠却逃逸。儿子尚会轼杀亲生父,至爱亲眷何者可赖依?当面喜笑颜开和气状,背后种种恶语相中伤。利济反以损害相回报,凡愚伴侣纵亲定相欺。盛时媚笑阿谀且谄曲,权施巧计令自财物离;颓时颦蹙争斗无毫利,护养亲友悉皆为鲁迷。众亲兴盛联合摧他众,各自分离内部起贪瞋。紧要关头弟兄相残杀,亲友能成利乐实罕稀!”
前辈大德们已为我们列举了亲友的诸多过患,速速从此羁绊中逃离,已成为浊世修行人的当务之急。
壬午年三月初三
2002年4月15日
假 象
世间的所谓圆满之事,虽然表面看起来美满无缺,但详细观察却常常是痛苦的因。
龙猛菩萨曾说:“佛说世上圆满事,难信如同木鳖果。”也就是说世间的事情,表面看起来象木鳖果一样色彩鲜艳欲滴,令人联想到其果肉也一定如同甘饴。吃后方知是毒药,但已悔之晚矣。
世间的事情常常是这样,最鲜艳的蛇往往是毒蛇,最绚丽的蘑菇常常是毒蕈,最美丽的女人大多是祸水。倾国倾城的海伦导致了特罗依战争;沉鱼落雁的陈圆圆,令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因为美丽的女人,而引发绵延不断的争斗,导致无数人深受其害。可见,一切表面美好的东西,都不要为之迷惑,要透过现象看其本质。
藏地大德根登群培也说:“若详细观察,世上的一切所为都是痛苦的事,能熄灭其因的惟有佛法。深深地思维,人人都能感受其中的滋味。”因此,了知佛法对治痛苦的方法十分重要。
壬午年三月初四
2002年4月16日
忠 告
如果有些修行人,在寂静山林中修行,我们应尽量提供方便、帮助和安慰,使之千万不要离开。这样不仅功德很大,而且很有必要。供养修胜义善法之人的功德,一般的凡夫难以衡量。但若制造违缘,后果也不堪设想。
很久以前,在一座山里住着一只山兔和一位修行人。一次,很久没下雨了。修行人为之所困,不得不准备离开,到城市去。山兔得知后,再三劝阻,却不能打动他。最后不得不跳入火坑,为其讲诉静处的功德,城市的过患。终令修行人为之感动而留了下来,并最终获得成就。
世间的人们却往往不如一只山兔,真是令人惭愧。所以,即使我们不能为那些修行人提供顺缘,但也千万不要制造障碍。
作为修行人也应明白,只要真心修行,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博朵瓦曾说:“即使纷纷扬扬下了九天九夜的大雪,云雀也能寻觅到栖身之地。同样,即使整个国土动荡不安,正法衰落隐没,如果孜孜不倦地策励修习,也必能找到隐藏容身并促进修行之胜地。”
违缘往往是成就的先兆,不要埋怨外境,应向内观。
壬午年三月初五
2002年4月17日
战 争
没有智慧的人,妄想通过战争而获得快乐与平安。但自古以来无数的惨痛教训,都足以证明这种念头是荒唐的。
的确,如果战争仅仅是口头的谈资,或电视上的消遣新闻,人们是不会有切身感受的。但是,如果亲身饱尝了战争之苦的人,一想起战争,就会为之战栗。悲心强烈的人,更会有切肤之感。
战争给每个人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给美丽的河山,留下了无法弥补的痕迹;给历史的白纸,留下了猩红的篇章……。
战争使无辜百姓长期忍耐不得安宁的生活,遭受家破人亡的巨大痛苦。巴以战争已持续了二十三年,四千万难民无家可归;阿富汗战火纷飞,致使无数人流离失所;抗战八年,无以计数的家庭妻离子散……。这一切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一些人掠夺财富、争夺地盘、获取地位的目的。
愚痴的人妄图通过战争获得暴利,殊不知可怕的果报即将降临。
大至国家之间的冲突,小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争论,都是智慧匮乏的表现。尤其是修行人,应远离争执。拉喇曲则仁波切在无垢光尊者传记里引用佛经说道:“何处有争执,离此百由旬。”因此,我们应当远离一切战争及争执,到寂静的地方,为世界和平而祈祷。
壬午年三月初六
2002年4月18日
莲 池
闽南佛学院大殿前有一泓宽阔的莲池,晚春临近,池中的荷花也相继开放。一场春雨过后,霁日从云层里露出笑颜,照着花瓣和叶子上凝聚着的晶莹雨滴,使之散发出五彩的光芒,将白色的花儿映得分外妖娆。翠绿的荷叶,如凝脂般地透出雍容华贵的气质,将莲池装点得生机盎然。蜻蜓、点水鸟穿梭其间,肆无忌惮地享受着花叶的芬芳;放生的鱼儿遨游浅底,向莲茎诉说着自由的舒畅;岸边的树木新绿荡漾,为归燕谱写出春的乐章;往来的僧众步履悠闲,是否已体会到“春在枝头已十分”的境界?
这令人陶醉的春色莫非是佛菩萨的化现?身临其间,不仅身心通泰,更令我体会到“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尽是法身”的深刻含义。
修建莲池的法师,可谓具有真知灼见,在修建莲池之初,即在四周建造了围墙,使这里远离了世间的喧嚣,为修行人提供了一个寂静的场所。难怪连一墙之隔的厦门大学的学子,也喜欢到此温习功课,享受这佛门独具的幽静。
想起曾见过的一副对联:“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五天击钟声,无声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若能将之题于大殿,也许也能给人以一些启迪吧。
在如此的环境里修行,真是令人惬意的事。我多么希望喇荣圣地也能有这样的一汪莲池啊!
壬午年三月初七
2002年4月19日
书于莲池畔
钱 财
城市里的人们,脸上都挂着疲倦和痛苦的表情。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呢?经过我的详细观察,发现大多是因为钱财。
众生耐以生存的这付臭皮囊,如果不幸降临于都市,就时刻需要钱财的支撑,否则就会轰然坍塌。也许有的人会说:“不可能吧?”但在都市里,你会处处感觉到钱财的重要性。无论吃饭、穿衣、看病、睡觉,甚至上厕所,也离不开钱。真的应了那句话:“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没有钱,都市人的一切生存活动都不得不停滞。为了五蕴所构建的这部机器能正常运转,人不得不象奴仆一样,为这部机器的能源——钱财而搏斗。我时常在想,如果人能象蚯蚓一样吃土也能生存该多好啊!但现实无情地告诉我,城市人要寻求生存的因是异常困难的。
所以,城市的人只有忙忙碌碌。不论他是谁,都会感受为钱财奔波而带来的痛苦。以前以为城市人过着天人一般的日子,现在方知,他们更是倍受煎熬啊!
这一切,令我想起山里的修行人。在山里,除了食物,不需要为更多的事操心,生存的因自然具足。同样是1000元,在山里,就是腰板挺直的大富翁;然而在城市里,却有捉襟见肘、相形见绌的感觉。
作为修行人,就是应当以积累圣者七财为荣,积累世间钱财为耻,视清贫为最好的伴侣。噶当派大德们最推崇的教言就是:“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壑。”富贵荣华足以使人痴迷,而贫贱却足以使人睿慧。
汉地也有“一等和尚轻飘飘,二等和尚一大包,三等和尚压弯了腰”的说法。
一位藏地的大德,在英国作学者期间,每月发工资前,就将上月的节余全部布施,自己却穿着破旧的衣衫。很多慕名而去拜见他的人,都难以将眼前这个外表寒碜的人,与修证圆满、学富五车的藏地著名大成就者的名称联系在一起。这种行为,实在令人赞叹。
无数的大德们都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我们实应心无旁骛地依止于贫穷。
壬午年三月初八
2002年4月20日
歌 声
很久以前,有一美丽绝伦的舞蹈师,叫无喻姆。她的舞蹈曼妙轻盈,她的歌声恰似天籁。给人们带来了美妙的享受。
她的一首歌词,更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自心常依正法者,谁愿造孽趋恶道,驱遣暗夜明灯亮,再入歧途诚可惜。”听了这段歌词,散乱的人们陷入了沉思;欲杀国王的大臣抑制了恶念;苦行的出家人断除了还俗的欲望;痛苦不堪的众生消除了烦恼……。她的歌声,令国王和国民都生起了极大的欢喜心。
这一切并非编造,是确凿的事实。当时的人们业障浅薄,即使是简单的歌词,也能警醒世人。
然而,现在的人们整日为一些无意义的事所缠绕,即使是殊胜的窍诀,也充耳不闻。对这些忠告,更弃如敝履。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解脱之法也是五花八门。对一些看似肤浅的言教,千万不要轻视,哪怕是看来浅显的法门,若认真思维,专注法意,即使一个颂词,也能断除烦恼。
如今,我们值遇了难得的具德上师,闻听了通往解脱之路的甚深之法。如果于此光明之处,尚误入歧途的话,实在可惜。
现在的人们贪恋撩拨情欲的歌舞,认为那才是美妙的享受。其实,在这古老的歌声中,才包涵了丰富的养分,能从中汲取精华,方为智者之所为。
壬午年三月初九
2002年4月21日
顶 峰
人生的道路坎坷跌荡,解脱的津梁蜿蜒崎岖。
怯弱的人,畏惧困难,永远不敢仰视高山;坚强的人,身披精进铠甲,向着修行的高峰勇往直前。
山上的游客心态各异,穿着五颜六色,来自天南地北,走向四面八方。然而,只有抵达顶峰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
攀登解脱高峰的勇士,如果具有坚定不移的发心,百折不挠的勇气,一定不会因半路的险阻而退却,也不会被亲朋的悬崖峭壁所隔阻,更不会被违缘障碍的荆棘所吓倒。一定会沿着此路,毫不犹豫,毫不动摇地一直往前闯。最终,也必将会到达向往已久的顶峰。将山上山下美丽的风景尽收眼底。方可领略“一览众山小”的美好境界。
在爬山的过程当中,有的人(邪见者)会迷失方向,前往茂密的森林;有的人(失信心者)会退失信心,掉头退回原地;有的人(小乘行人)因疲劳懈怠,半途停滞不前;有的人(求世间法者)为湖光山色所引诱,去往别的地方;有的人(修密宗者)乘坐缆车,轻而易举地抵达……。
无限风光在险峰。
然而,险峰是属于勇于进取的人。决不会让缺乏信心资粮、好逸恶劳的人轻易抵达。
壬午年三月初十
2002年4月22日
于厦门五老山
枇 杷
厄尔尼诺现象使仲春的天气如同盛夏,天气异常闷热。
忽见街上一人肩负竹篓,里面装满金黄的果实,在几片叶子的衬托下,晶莹饱满,令人垂涎欲滴。从未见过如此之物,向人讨教,方知是枇杷。剥开一颗,放之嘴里,清凉鲜美的汁液溢满口腔。如此美妙之果莫非是天人享用之物?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以不菲的价格换得几十余颗。赶快捧回家,作为佐书之“菜”。
翻开《白莲花论》,书中曰:“世上有谁能永享快乐?又有谁会永远受苦?未曾感受痛苦的人有多少?得到快乐永远享受的又有几人?”的确,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既会有快乐,也不乏痛苦。无论何种身份,皆会尝尽酸甜苦辣。只有胜不骄,败不馁,坦然面对人生百味,方为具智之人。法国哲学家拉罗申福科说过:“幸福后面是灾祸,灾祸后面是幸福。”古代也有“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的说法。可见一切都是相对,一切都是无常的。
无论快乐还是痛苦,当产生强烈的苦乐感时,都应观其本面。这是最有力、最关键的修行方法。
想着想着,不知不觉忘了吃枇杷的事。但我在书里尝到了比枇杷更鲜美的滋味。这才是世上最鲜美的枇杷,且经久不腐,即使历经百年、千年,也可永久享用。
壬午年三月十一日
2002年4月23日
答 疑
闽南佛学院的法师今天问我:“佛陀成佛后能否见众生?”这是学佛之人常有的疑惑。有人说,佛陀成佛后已无我相、众生相,自然不能见众生。又有人说,不能见众生又如何度化众生呢?
对此问题应如此回答,佛陀成佛后于如所有智前,一切平等无碍,无相无众生;而于尽所有智前,能照见一切众生之起心动念,但无迷乱相,无有执着。
近代藏地著名大德沃巴活佛,曾得弥勒菩萨摄受,法王如意宝曾于其前听闻过佛法。他于《辩宗派见解论》中引用荣素班智达的教义举例说:如同两人于一房中,其中一人做梦,另一人具他心通,而得知其梦境,但因知其为梦,而不生执着。若此时做梦之人因梦中遭遇恶境而生大苦恼,清醒之人可用神通入其梦境,令其消除恐怖直至苏醒。同样,佛陀也了知众生之境现及分别念,但无相执。却能以方便法,令各种根器众生逐渐趋入解脱道。
如来的智慧、功德,即使得地菩萨也不能如实了知,凡夫之分别念就更难以揣度。法称论师云:“如来智慧不可思。”
对于如来之究竟智慧,应以信心与教证了知,绝非以分别念思维推理所能决断。
壬午年三月十二日
2002年4月24日
按 摩
遵照医嘱,我必须每天接受按摩。
由于每天接触,这个按摩师已和我混得很熟。他不但手艺高超,而且十分健谈。
我刚一躺下,他就开始了滔滔不绝的讲演:“你们学佛的都说因果报应,我观察了很多,真的是不爽啊!你看美国,整天欺负别人,结果世贸大楼就被人炸了。阿富汗塔利班去年毁灭佛教,打碎不少佛像,结果也遭到报复。看来,因果这东西叫人不得不信。我隔壁的主人不孝父母,结果老婆跟人跑了。我也不知前世造了什么恶业,今生变成瞎子。但也不知造了什么善业,让我拥有这份手艺,可以衣食无忧……”
他的话让我沉思良久,世间身体健全的人往往不如一个盲人。他们不知因果,造作恶业。遭遇厄运时,怨天尤人。殊不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一切善恶因果,皆是自己所为。如果人人都能象这个按摩师一样相信因果,我想世界也会因此而多一些美好,少一些丑恶。
想着想着,忽然感到背上被人很很地打了一下,痛得我叫了起来:“你可不要乱摸啊!”按摩师连忙说:“对不起!对不起!我把您当成美国人了。不过,天下都已经大乱了,我又为什么不能乱摸、乱说、乱想呢?”一句话,说得我哈哈大笑:“在藏传佛教里,有位十分了不起的大成就者麦彭仁波切说:‘虽此大地满恶人,然自当持高尚行。’你虽不是佛教徒,但这句话对你也会有益的。你可要作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啊!”“谢谢您的忠告,我一定照此行持。”
今天我挨这一下,也是因果显现。若能因此而让他明白一些道理,那也是值得的。
壬午年三月十三日
2002年4月25日
交 谈
闽南佛学院后面有一座小山,其高度虽不能与雪域的名山相提并论,但于此地也可算是登高望远之绝佳胜地,当地人称之为五老山。登上山巅,整个厦门市区一览无余。令人顿生“登五老而小闽”之感。
山上树林繁茂、绿草丛生、鸟儿啁啾、春虫呢喃,真乃一修行之好去处。
半山腰有一“那兰若处”,为当地人时常拜望之胜地。我与济群法师的交谈处就选择于此。济群法师培养了大批僧才,其培养的僧尼与知识分子已遍布各地。为广弘佛法所作之努力,也受到同道的认同。与之交谈,深感惬意。
一边品着闽南人最喜欢的“功夫茶”,一边交流心得。我谈到了藏地依止上师的方式、传统以及前辈大德依止上师的感人事迹。感人之处,不免令其赞叹不已。我又谈到了闻思修行不可偏废的重要意义。他感慨道,在五浊兴盛之今世,通过闻思修行建立正知正见,消除烦恼非常重要。他的观点令我有“伯牙子期”之感。的确,佛法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消除烦恼,若不能将佛法运用于实际生活,融入自己的相续,其他一切形象上的建道场、造佛像都是空谈。只可惜人们往往不明其理,真是令人叹息。
不知不觉,日已偏西。我不得不起身告辞,但愿此生我们还能有缘再次促膝长谈。只怕世事无常,此愿难遂了!
壬午年三月十四日
2002年4月26日
离 贪
欲界众生除了圣者以外,都有难以对治的贪欲。世上无论男女都对异性的身体十分执着。
世尊在因地时,为度化众生而化现为一嫖客。第一天,他赐予妓女价值昂贵的珍宝。第二天,他给了妓女黄金作成的饰品。第三天,却赏给妓女白银作成的饰品。妓女不服,告到国王处。世尊说:“她所出卖的身体,本为充满过失之物。所谓的娇躯时刻都在变质,价值当然一跌再跌。如同陈旧凋谢的鲜花,蜜蜂也会舍弃。世间众生的感情也会变质。清晨韶华之时,肉体可作性欲工具。衰败老朽后,自然也会废弃。众生哪个不是喜新厌旧?一切有为法均为刹那生灭。年少翩翩,最终也会被衰老磨蚀。而寿命终会被死亡日日侵夺。万法说到底竟皆无常。那些不知老病死等痛苦,毁坏自己肉身之愚者,所迷恋之女人身躯,无非筋络下面一堆骨架而已。对此等骨肉生贪,痴迷不拔,岂非太过愚痴?有智之人哪个不知贪恋女人身体有诸多过失?”听了这番话,国王赞叹不已,妓女从此也停止了卖笑生涯。
如今世上也有许多贪欲旺盛之人,若深深思维这些话的涵义,也会有很大利益的。
不论男人还是女人。其身体都无非是一堆不净物。其感情也是倏忽变化,飘摇不定的。沉湎其中,实在愚蠢之至。
壬午年三月十五日
2002年4月27日
诀 窍
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大弟子,直品单比尼玛是青海班玛县人。他在8岁时就能将《入行论》讲得十分精彩。他时常手拿与身体高矮不相上下的书夹(藏地以竹、木所制,用于搁放经书之夹板,长的约2市尺),为别人传讲。令多年闻思之人也咂咂称奇。
华智仁波切对此感慨说:“多竹仁波切(直品单比尼玛的别名)8岁为人宣讲佛法,看来宁玛巴的教法正值辉煌时期,前途无量啊!”
直品单比尼玛为后人留下了大量诗歌,以及大圆满、大幻化网等方面有如如意宝般的典籍宝库。今天我从中采撷一束,与大家共勉:“平时喜欢观察的寻伺者,想了达自然本智有一定障碍。因此应当常时恭敬祈祷上师,精进修持,才能证悟心的本面。自己通达之后,不离观心性的同时,翻阅《七宝藏》等经论,自己的觉相、妙观察智会越发增上,必将有很大收获。”
因此,如果能够一边观心性一边看书,或一边念咒一边看书都非常殊胜。江直仁波切说:“边看书边念咒有很大功德。初学者不能同时施行,到一定境界后就可以了。”
学院的许多堪布都是这样,通过这种方法,多年来完成了数目惊人的念咒数量。
然而有的人却自视高明,既不看书,也不念咒,将宝贵的岁月白白荒废,真是枉为修行人了!
壬午年三月十六日
2002年4月28日
心 宝
宁玛巴的很多成就者们留与后代的世间财产,虽然不能与所谓的富翁同日而语,但他们以智悲精华凝聚而成的智慧宝库,却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令世间富翁们望尘莫及。只要有信心的钥匙,在此宝库中都能找到令自己欣喜若狂的珍宝。
今天,我到拉喇曲则仁波切的宝库里逛了逛。里面的宝物不可胜数,让贪婪的我一阵阵狂喜。但因力气有限,难以全部背负而出。只有选择一段认识心性的教言,忍不住想翻译过来,分享与人。希望没灌大圆满顶的道友不要偷看,否则护法会惩罚的。
“略说直指之心宝:一切万法依心而显现,观察起心动念之心,却无有所得。观察自己之心,其颜色形状皆不可得。无始之心乃为分别念所假立。真正寻觅‘我’与‘我心’,皆为空性。除此之外,毫无实质,这是中观的见解。自己的心无有寻觅,自然安住于空性与显现不灭,自明自知的境界,这就是大圆满的境界。于此境界中不随外境而散乱,不被细微分别念所染污,以正知正念护持明然了然之心。如河流之相续般长期修持,极为重要。此外,以修皈依、发心、上师瑜伽,断恶行善等世间善法为助缘。我宁玛老人索郎钦则(拉喇曲则仁波切的名字)平时所修持的惟有这些。愿其成为有缘者之心宝。”
如今,我们得到了如此珍贵的心宝,实在应当珍惜。
也有一些人,自以为是大圆满的根基,不修皈依、发心、上师瑜伽,断恶行善等世间善法,认为那是下等根基的行为。难道他的根基超过了传承祖师?
前辈大德们交付与后学者的教言心宝,已经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只有逐字逐句地思维,并融入自己的相续,认识心的本性,并长期修持,才能无愧于上师三宝的大恩加被。
壬午年三月十八日
2002年4月29日
还 俗
十分不想写下这个标题!但在这个五欲增盛的浊世,还俗已成为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与其避重就轻地逃避这个题目,不如勇敢地正视它。
今天,听到一位出家十几年的人,为烦恼所缠,已还俗好几个月了。听到这个消息,心里象吃了一只苍蝇般不是滋味。记得在他出家初期,也可算得上是闻思精进,戒律清净,智慧日益增上的典范。他曾说过:“我只要活一天,决不还俗。让我还俗,还不如死掉。”这样一位下了很大决心的人,却食言还俗,十分令人痛心。
他在电话中闭口不谈佛法,却无休止地言及他的生意。当问到他生意如何时,他象饱含了一大堆苦水,忙不迭地向我倾倒:“如今的生意太难做了!每天8小时,却挣不到十元钱。想起以前出家时无忧无虑的生活,真象在天堂一样啊!唉!!”听了他的苦恼,我真不知该如何应答。
不过令我庆幸的是,他的见解至今尚未改变,对三宝的信心也没有退减,忏悔心恒时不离左右。虽忙于生意,却不离念诵。
拉喇曲则仁波切曾有一位很有名的弟子因故还俗,但别人毁谤他时,仁波切却说:“毁谤别人是错误的,他的身体虽然还俗了,心却没有还俗。”
佛经云:“宁可毁尸罗,切莫坏正见。”《中观四百论》中也说:“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如果见解毁坏,不行忏悔,反而责怪上师三宝,即使身体没有还俗,其内心却已无可救药了。
壬午年三月十九日
2002年4月30日
离 家
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在家修持,极易为贪瞋痴的外境所转。即使自己想安住,也会因亲朋的打搅而生烦恼。所以,离家修行是上上之举。
佛经云:“何处生烦恼,须臾不得住。”
博朵瓦也说:“远离故乡与亲友,如理作意弃散乱,此等之人趋解脱。”
臧巴加惹的修行语录中也有这样一段话:“烦恼因外境而生,不舍弃故乡真是愚痴;修行需对治烦恼,不依对治者真是愚痴;听闻佛经依因缘而得,不筹备因缘真是愚痴。若远离故土,即使谣言四起,也不后悔;心依止上师,即使饥饿而死,也不后悔;若通达心性,即使短暂依师,也不后悔。若远离家乡,即有了对治烦恼的好缘起;不贪图乐果,即已产生正信的好缘起;舍弃世间法,是发布施的好缘起。不舍弃故乡,贪瞋是不会间断的。因此,首先离家极重要。世间琐事不能舍弃,就无时修持;世间财物不能放下,就不能斩断亲友的牵连。”
看来,故土家园的过患确实无穷。大智者应难舍能舍,难行能行。
远离家乡和财务的纠缠,依止静处时,才能深切感受到诸大德教言的胜妙之处。
壬午年三月二十日
2002年5月1日
看 戏
在这个人心陷溺、物欲横流的世上,只要有点时间和金钱,人们就喜欢到娱乐场所看戏、听音乐,美其名曰艺术熏陶。沉醉其中却没有丝毫的反省和犹豫,仿佛忘了死之将至。
世尊在因地的时候曾转世为铁室王子,在过水莲节的时候,人们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歌舞表演活动。看到周遭的人们喜笑颜开,王子深感悲切地说:“呜呼!世间烦恼众,不稳无喜乐,然此水莲节,反觉乐稳固,此等凡夫众,无惧真稀有。死主遮生路,无虑贪欢乐,老病死怨敌,时时横眼前,定趋来世道,智者谁欢喜?”
刘备在临终之际,为使自己历经千辛万苦而创下的蜀汉家业,不至于功亏一篑,谆谆告诫儿子刘禅:“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先父走后,刘禅早已将忠告抛之脑后,整日寻欢作乐,企图在前人栽种的树荫下乘凉,最终遭致大好河山被人掠夺的结局。当他被软禁于他国之时,仍不知好歹地一边看着宫女的表演,一边厚颜无耻地说道:“此间乐,不思蜀。”丝毫不知亡国之恨,真是令人感慨万分。
有的修行人也一样,终日沉迷于歌舞升平的生活,毫不察觉死主将临,实在与刘禅无异。
你在台下看戏,殊不知自己也正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如何使之更加丰美、更加完善,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大问题。
壬午年三月二十一日
2002年5月2日
竣 工
今天对我来说,十分值得纪念。我自认为一生中比较大的工程——《白莲花论》的翻译完成了。动笔之初是在2001年12月25日,当天,全厦门的人都在以各种方式欢度圣诞节,我也自我安慰地将外面的喜庆场面,当作该翻译工程的奠基大典。
作为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从因地初发心直至最终示现成佛,行持六度万行的事迹可谓感人至深。每当阅读之时都为其打动,多次发愿将之翻译与道友们共同分享。今天总算是如愿以偿了。
翻译之初,恰值住房对面一幢高楼奠基动工,动工之时,人头躜动,彩旗飞扬,听说仅设计费就用了几十万,建筑工人也上百名,再加上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十分风光。而我们的工程除了校对打字的以外,没有强大的人力物力作为后盾,与其比较,显得寒碜之至。然而我们所具有的却是令他们自愧不如的,对佛祖至深至诚的信心。仅凭这点,就足以使我们成为精神上所向无敌的贵族。
历经100多天,如今大楼已经断水,即将竣工。我的工程也圆满结束,开发商一定认为自己对社会、对人类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我觉得我的工程也许更有意义。相信几百年之后,由水泥砖瓦修建的高楼将荡然无存,而作为精神财富的世尊传记,却不会被飞逝的时间和地理版图所囿,仍将继续利益百千万代、五湖四海的后人。使其因此而对佛陀生起信心,并逐渐趋至解脱正道。
留给后人最好的遗产,不是高楼大厦,不是金银财宝,而是遮蔽无明风雨的精神大厦。
壬午年三月二十二日
2002年5月3日
五 四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从1919年五四运动至今已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青年们早已不必再为反封建、反压迫而战,他们以各种形式庆祝着这一节日。
我也加入了一帮有很多青年人组成的行列,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放生活动。三艘船承载着饱受死亡恐惧的海底居民,浩浩荡荡地驶往深海,除了厦门本地的信众,来自各地寺院、佛学院的出家人、福州、台湾、香港等地的居士约200名道友,都参加了这次放生活动,出家人的红黄僧衣,在家人五彩缤纷的各式服装,在蓝色大海的衬托下,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在我身居其中的四个月期间,每当午餐和晚餐之时,窗户外面时常会漂来宰杀海鲜的血腥气息,使这座沿海城市纯净的空气受到了玷污,更使来自藏地的我和同伴食不下咽,将这些可怜的鱼虾从屠刀下解救出来一直是我们未了的心愿。虽然今天解救的生灵与整个城市的杀生数量难以相比,但也能让我们稍感欣慰。
记得曾有一县令名曰潘公,在他上任期间,制定县规命令百姓不得入江湖渔捕,犯者加罪。当他后来去任时,水中发出号呼之声,如丧考妣。当地人听到后,莫不叹异。不知道什么时候厦门也能有这样的好县令,也能使这些生灵免受刀俎之苦。不过,此地的放生之风还算比较盛行,听说是一位居士发心印了一万册《放生功德文》,广为结缘,才使此风日益兴盛,继而流传下来的。
据说这是当地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放生。不管规模大小,至少,这也是我们为这些生灵反对压迫而举行的一次抗议。善无大小,惟贵久长,日日增之,月月累之,但愿百年以后,生灵涂炭的悲剧不会再上演了。
壬午年三月二十三日
2002年5月4日
自 利
实修的人先应调服自己的烦恼,获得一定境界,不为环境所转后,方能到人群当中行利他行为。这是佛教的必然规律。
如果自己烦恼未调,自己还处于“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阶段,又何谈利他呢?如果以利他为借口,心里却是希求财产、名声,即使表面看来是利众,实际上却毫无意义。发心不纯正,即使是讲经说法也不开许。
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云:“虽勤利众若为私欲缚,终成骗子危险当谨慎。”又说:“无有神通利益他众难。”
卓衮巴大师也说:“对修行人而言,应当身着缀满补丁的衣衫,手持诃子(藏青果)念珠,门口印满清晰的鸟迹(形容足不出户)。在修行之时,无论是谁为懈怠懒散之人讲经说法,都绝对没有利益。格西是不会欢喜的,我也会将此人视为精神癫狂者。”
藏巴加惹也告诫后人:“没有春天的播种,而希冀获得秋天的果实是饿鬼(的痴心妄想);时机没有成熟,而企图度化众生实在是徒劳无益。”
博朵瓦也叮嘱我们:“修行人应当厉力调服自相续,首要之举就是如此。以他利为主的行为并没有开许。只须在心里想着利益他众,除此之外,身语不一定亲自而为。”
布顿大师也谆谆教诲弟子说:“过去众多佛陀未调化,所有大力菩萨亦未调。苛责怀恨称赞生骄慢,于强生嫉均者相比拼,傲视低卑执持粗暴心,纵宣法语亦作贪瞋行。如此凡夫愚众于现今,吾无力化故当调自心。利他乃法根本之密意,当观所调化者之根器,知其随眠多寡前后际,不贪自利能调方调御。己尚追寻名利及乐赞,不具神通若欲行他利,犹如无翅妄想遨蓝天,他利未成自利衰败因。纵言讲闻乃为持胜法,必依净戒无伪出离心,应为公正求义聪睿者,智士方宣胜藏乃密意。虽聚追逐今生名利眷,无信无欲纵演殊妙法,亦不实修徒生贪瞋因,此类听闻实乃轮回绳。”
当然,如果因为可怜众生,并没有自利之心,即使没有调服相续,而向人宣说佛法,也只有功德,没有危害。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