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云书笺(二)
所谓“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但难保持心的光明磊落,而能敬业乐群,便是正修行路,若轻忽世法名为边见。于日常繁忙中保持心的安祥,于公余闲暇时,稍稍思惟生命的基因、共相、愿态,时至必能彻了。
若忽保任,即非心宗;倘忽做人,名为狂诞。总以留心人际调和,学术进修,心灵净化为要务。凡此皆为佛法之正行,亦即既存在又超越者也。若于此忽略,即非大心正行之士。
(一九八三年九月十九日)
来函所述知解,全属多余。宜当扫除、扬弃,唯事关心,久久必自省悟。
学法贵诚,不诚则因地不真;贵敬,不敬则感应不交;贵信,不信则根株难植。能视佛如师(佛向你说过甚么?)视师如佛(法从那里来?)勤自忏悔,护心净意,应无难处。若是兴趣之一,直是轻忽招罪,不如不学为上。
公案只管看过,无须求解,苟非大悟,必不能解,纵解亦非。
拍案一声,诸法齐赅,此是我宗人格化之自然举措,无玄可言。
莫将电脑代替人心——莫将装填资讯之本非如此、可不如此之妄心,执为原本、永恒如此之本心(即本来面目)
若以无自性为自性,大事了毕。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一日)
此事乃成佛伟业,作圣奇功,岂一蹴可几?然苟有“丈夫冲天志”,莫愁水到渠不成也。
学道固须赖长远不退转之坚固道心,然苟不秒秒观心如古德所示“如炉炼丹,如鸡孵卵”,断难成就。且亦不坏世间法,如佛开示“治生产业不坏实相”。只须有暇不忘此事,静时观心,动时保持即可,别无奇特。若涉功利主义、神秘主义与此事绝不相应,善思之。
弟曾多次谒国梁请益,当知此事不靠世智辩聪、财富、地位,惟贵诚敬信行耳。
(一九八四年九月廿九日)
示吴生
作者:耕云先生
学道首求断惑。然欲断惑则必先证得大宇宙唯一真实,然后可以二执永断、二障永消。唯一途径辄曰:“明心见性”。此事语难,则明明拈出,犹自不悟;语易,但“存心养性”可也。孟子曰:“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存者存何心?但存无私、无愧光明坦荡之心,即是“养性”,即“可以事天”而自求多福矣。其要领则在“瞬有存,息有养”,亦即“不可须臾离”之意。久之当有应。若念念从私我出发,心心以欲念为主,则与道相悖,何由见性证真耶?思之。凡事贵恒心、毅力。若每日晨起诵金刚经二遍,依要领行之,百日内必然障消慧生、定力渐增矣。
弟能鼎力支持会务,我心甚慰,即此一端,已植殊胜功德,依法而修,佳音近矣。
(一九八三年四月廿五日)
示郑君
作者:耕云先生
随吾学法者,人虽不少,各人成就胥视其资质与发心如何以为断。国梁诚敬笃实,凡吾所言皆无纤毫犹豫,决然力行,故成就过人。反之,吾掬诚相告而彼多怀机心者,至今犹进三退二,乃至否定师、弟伦谊者,皆无进境可言。其中退失者,亦率由心行不正。可知正法难起者,缺乏做正人君子之风操,缺乏诚意正心之基础故耳。苟有诚笃君子,死心皈依,实践力行,其一生不能了毕大事者,我当下地狱!
何(国梁)先生定中四句,道尽“本地风光”亦乃扫净无明之象,殊为可喜可贺!益知法贵力行也。
二位陈君欲晤之事,吾亦欢喜无理,惟吾所传之法乃最上一乘,悟则成佛,若小根小器,愚昧迷信,则不相应,倘二位根器不逮,则以不见为宜。
(一九八一年十月十九日)
一、正法是“独行道”。凑热闹、搞法会、敲打念唱,只会耗时费事、失心失念,与保任之道相违。尔后盼毋倡导此事。
二、同道聚会,只贵坐而论道,各抒心得,各谈“正受”,使心光交烁,互蒙法益。
三、心宗一法,直承世尊。苟非具大福泽、大智慧、大诚信,必难契入。倘摸着光景,产生境界,且又分别心重,终必陷入魔境,摆脱大难。
故本法贵能得心而保任之。苟坚定不移,假以时日必克大成。而转凡成圣,是何等大事?故特重反省昔非,忏悔往愆,而以居敬存诚保任之。此事至简至易,然须福慧为基,诚信为助,否则纵遇大善知识,亦不能获益。学正法之大忌有五:
好谈论,远实践。
喜热闹,厌孤单。
慕神通,好奇特。
理不澈,见不透。
昧般若,忽保任。
犯上忌者,纵不入魔亦与正法南辕北辙,绝不相应。反之苟契心宗,绝无魔事。
四、供养之道,主存诚敬信,而不在物质。况我等般若因缘,宜重法供养,拚命反省,努力保任,便是法供养。
“法供养”者,弘法与修法是也。以贤弟之能力,应观察、访问上根大器,加以长时考察,视其果为良材,向其赞扬正法,诱导入我门中,俾熔成大器,以报拂恩,最为切要。
(一九八二年元月六日)
示宝林
作者:耕云先生
既学正法,应力行八正道。凡事负责尽职,并应满怀喜悦地做你分内的事,自然会逐渐习惯。
军中的工作,应在军纪、营规的前提下推行爱的教育,亦即多鼓励、少责难;多开导、少教训;多接近、少疏远;多了解、少空谈。总之,首先要力求适应,然后建立信心,一切就简单了。
既献身军中,最好不必轻易离营,尤不宜动辄请假。
目前宜了解营连的SOP以及团队惯性、本身职责,故可不必看五灯会元等书,俟稍稍进入状况,再看不迟。
心头闷闷不妨唱歌。
每天的工作,应有个卡片,自然不会忘记,我有个口诀,不妨参考:白天的工作晚上检讨,明天的工作今天准备,遇到了困难请示长官,发现了错误马上改正。
军队的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能尊重人、团结人、同情人、照顾人、原谅人,大概所遭遇的困难就不多了。我虽然是“老兵”,离开军中也有几年了,一切怕与我所想的有出入。
请不要执着修行,工作就是修行,工作就是正业,对吧?静下来,适应环境最重要。
(一九八一年三月三日)
读了来信,只有用“欢喜无量”才能形容我的感受,果然没有辜负般若因缘。
人总会犯错的,谁又能对一个掉进污水坑里而拚命向上挣扎的人不加援手呢?人,不怕错,就怕安于错误、不想摆脱它,那别人就爱莫能助了。
你以为我从来就没有犯过错误或罪恶吗?不然!我只是不甘沉陷,不肯原谅自己,而从污池里爬出来而已。否则就是“哀莫大于心死”了。
综合地来说,你的见解很正确,修途很正确,感受也很正确,非常可喜。涉及精微的地方,就你所提的问题,分条答覆如下:
一、观心诚如你所说是观无明心,也就是从观心,了解自己的心态,修正自己的心态。观心既久,妄想就不能操纵你了。人的大错,人的迷失,多半是由于不自觉,观心法门就是让人由不自觉而念起即觉。观到纯熟时,自然会发现念本是无,进而了知念本无念,则可以无念而念矣。所谓念而无念,即是“长空不碍白云飞”了。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当你跟我坐而论道时的心态,就是最标准的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念念不住,念念离执,且是“事如春梦了无痕”的真无念了。此外用文字语言,是很难说得清楚的。
二、佛法是“舍方便无究竟”的,观心亦然。修行的目标是自解脱亦复解脱在缠众生。你讲的妄想不生,便是观心到纯熟的成果。
的确,观心是修行的一个过程,但也可以说是修行的全程。因为到了观而不观,不观而观的境界,就接近自觉自心,自心自觉,觉心不二,假名正觉的圆满境界了。如果说中间还有的话,那就是自在自观,自观自在,观无不自,自无不在。吃紧处只在不观而观,不觉而觉。切不可泥迹失神,至为紧要。
三、盐亭大师开示诸语,你应该深有体会,至感亲切才对。所以这里不作答覆。只告诉你,真无念不同木石,不同断灭。何以故?无“念”并不等于无“知”,更况念而不执不住,非意、必、固、我之所出,就是无念了。
四、忘字是修行的要诀,不则如何廓清那前尘的扰乱?到观而不观,不观而观时,非忘而何?必须有个忘字,才能由“观”而觉,味之!保之、任之亦复如是。
五、回头转脑,是说把一个觉受、心得,回归到你修行的目标,把答案放到问题那里。不然就是“悟后迷”。简单地说,就是把修行所得统统投向“父母未生前”去契会、印证、豁然、肯定。你的反省方法很好。
六、你的体验很正确,能忘尤可喜。
七、工作时宜专心工作,不须观心。对修行者而言,吃饭也是一种工作。所以不要观心。
八、修禅宗法门,以观心为正行(参话头亦然),余为助行。须知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外无心,心外无佛。
观到观而不观,不观而观,你那些问题根本不存在了。年来目力不济少作详答,大概答覆如上,应该是可以了。
九、你那些感受,可以说是“正受”,是非常好的。但如执着它、自诩、自满或横生分别疑虑,那就不妙了。
这事不关“忘”字。只要不管它就“吉祥止止”了。当然无须用“保持”两个字了。因为它并非“招之即来,麾之即出”,也并非可以用意识保持之,只莫执着。
今后于心态大好时,不妨“回头转脑”看!
(一九八三年七月十三日)
关于“知有”一节,你已知道,本可以不说,但为了落实正见,不妨画蛇添足一番。知有者,即六祖讲“我有一物……”云云。亦即所传之心态,亦即真空之妙有也。此事你已熟知,不合再问,若果不知,非我同行;若果不知,“保任”何事?
切须去净我、法二执,二执若无,谁悟?悟甚?能得如此,始名澈了。须知我宗悟不难,了则不易,所谓“理虽顿悟,悟乘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尽。”闲时细味之。
你对沈、稳、默之体认很正确。所云“淡化”尤妙。何以我不嘱汝去“机心”?汝之优点即少机心,不用手段,一片纯诚,能保此天真,成佛有分,更何论悟与不悟!
回头转脑者,一切正见、正受统统汇归本来人、本来面目。亦即回光返照之意。照得亲切,涵盖吻合时,蓦觉佛在斯矣。
师彦禅师表现虽不洒脱,却能予人以启发。“因地倒,因地起”者,是心陷你,亦唯心能救你。余皆允当。
以上简答虽简,已是多余的了。因为你已超越了这些个见解,勉强补充几句而已。若论见性,根本就没有这些子,与这些子毫不相干。你若自肯,确已灼然见性,不信试放下万缘,看是个甚么?若有即不是,若无亦不是。你若不停寻觅,到家反而愈迟。时时细味此句。
总之,两次来函,见地纯正,殊为欣慰,诚我弟子也。望去净私我之心,扫除邪见、正见,但只凭么自在自观,自观自在,我觉故我在去,成佛且不远,更何论见性?盼厚自爱、厚自检,为佛法、为众生,当誓志到家方休,莫将途中当作家舍可也。
(一九八三年七月十六日)
示如夷
作者:耕云先生
来信读悉。心的世界是超越时空的,何须南北奔波?台南之行可以免了。因为当你一念至诚皈依念起时,我已摄受了。更况夙具法缘,但能不易此纯诚初心,你此生必获圆满成就。但须从自心着力,才不至于迂曲徒劳。
我大半生献身军旅,历尽艰险,亦遍学诸宗,最后于禅宗了毕大事。
看来禅宗玄奥难入,其实若肯用功且得心传,堪称一了百了,至简至易。
(一九八二年十月六日)
一、大信心、大诚心、大虔敬即是大福泽、大慧根。所谓小根者轻浮、犹豫;所谓“一阐提”者,“信不具”也。观此,应去自卑矣。
二、真忏悔须“发露”,不敢或不肯发露则我执依然,罪垢难消。佛前忏悔,亦须大德为作证明及回向,始为合法,若自己秘密忏悔,不名发露也。
三、你须立定志向,究竟志在何宗,然后坚定不移,绝不旁惊,方可期于成就,倘二、三其心,犹豫不决,或见异思迁,必难相应。至从谁学为宜,应有自知之明。倘见彼师时,心无所感,则无法缘,若初见即感安祥、离念,从之学法,必能成功。自思之、自抉之可也。
四、因变则果变。读了凡四训便知。
学法相契,名种子变,种子变则结果变,孰谓命不可改变?况一旦开悟转凡成圣,岂命运可拘耶?
(一九八三年元月卅一日)
学正法诚如达摩视师所说,绝非是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所克承当的。倘使没有昨死今生的觉醒,百折不回的决心,死守善道的毅力,就只会虚耗光阴,是断难成就的。法离二边,谈不上甚么难易,只看人的发心与立志如何了。
人若不能发掘、承认并扬弃过错,不仅永远摆脱不了烦恼的缠缚,而且最后必令生命黯然无光,完全沉淀。但这很需决心,否则不会有实际益处。谁都多多少少犯过错误。错,并不严重,天大的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能悔改就是胜利,因为战胜、消灭了伪我,赢得尔后的无愧与安祥,而活在喜悦与自信之中。能真忏悔的人,精诚所至,必获佛天慈悲,亦必能自觉到无罪一身轻的喜悦、满足。
消遣、解闷、找个心灵寄托,不妨各随发心,去修行、念佛,但若真想圆证乃至少分证得解脱道,却是极为严格,极需自我鞭策,力求行解相应,才不会落空。
(一九八四年四月廿三日)
你能由衷忏悔,至感欣慰。现在应该轻松了许多了吧?
这次反省还不够彻底。如何反省?大致说是以时间为“经”,想念行为为“纬”,作反方向的反省,要细、要由衷,不必急,一年、一月、一周、一日地反省下去,把时间写下来,向记忆里找过去。如果细细地花上一年的时间(利用空闲)再由衷、认真地反省一次,一定会收到脱胎换骨的效果。
人若不肯扬弃错误,他就只能活在烦恼中;人若不肯远离罪恶,最后终必难逃毁灭。
反省、忏悔是免入魔道直趋正果的成功保证。
我很喜欢。祝早臻圆满!
(一九八七年十月廿日)
病根即是烦恼根,也是障道的“电阻”,不把它连根拔掉,安禅是不可能与它同在的;不下一番真工夫,不做一番客观而又深刻的自我检察,也不可能发现病根的所在。
人若不认识并修正假我,就不可能认知真我,并让真我当家作主。这仍然须要心力。一个意志薄弱和屈从肉体的人,永远进二退三,永远不能到达生命的圆满,生活就只会是折磨了。
经过这一番自我挑战,并且得胜,固然很棒,但希望这是一场彻底的歼灭战,是一场片甲不留的杀戮战场。否则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岂不可虑、可惜!
真正美好的人生,是活在安祥里的人生。
(一九八八年四月十六日)
家庭是道场;安祥度与包容度恒成正比,更况惜缘、知足与感谢乃幸福的源泉,因此我为你们的恩爱而欢欣、慰藉,也深信从此真正迈向生命的幸福、圆满。
(一九八八年八月廿二日)
人若把错误重复下去,则烦恼必将纠缠到底。你能认真地、由衷地、至诚地反省,毅然决然地扬弃错误,是最可喜的事,这是发心是否真实、修行能否圆满的试金石,愿你坚决地战胜伪我,祝你赢得彻底的胜利。
如果你能时时觉察自己,绝不挑剔别人;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包容别人,进步会很快的。懒,是反“精进”,是障道的因缘,要努力克服。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卅日)
人必须肯定地认知——烦恼与错误同在;毁灭与罪恶同步,才能找得到摆脱烦恼的正确方法。人也必须坚执正见并百折不挠地藉正见指导正行,才能把正法贯注到现实生活的全程,也才能进而完全法的人格化——完成作圣之功。我一向强调“付出就能获得”,对正法尤为立竿见影,是绝对“功不唐捐”的。
大多数的人被虚伪的假我操纵,分辨不出正邪、真假、是非、利害、善恶,因此也不能作正确的最舍和择着固执,而忽视、亵渎、轻慢了“不思议、解脱力,妙用恒沙也无极”的安祥禅,岂不可惜?所以我渴盼于你们的就是弘法,就是把安祥禅的福音扩散开来,让正法发扬光大。
只管耕耘莫问收获,一切尽其在我,不急躁、不自是,一切功劳推向别人,一切麻烦、抱怨,自己承担。这样一定能福慧增长,佛天喜悦,何愁功德不圆满?
(一九九O年二月廿三日)
示行云
作者:耕云先生
世谛不碍真谛,但莫污染自心,便是自净其意。若果学而无用,则不如不学。
正法并非时时可遇,既结法缘,又发大心,至盼精研勤思,务期“归根得旨”,切忌“随照失宗”,待到亲证一切事、一切理、一切众生之本源,方庆大事了毕,亦方是一了百了。
学禅切要处在“明觉本心”后,于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缘中保任不失,凡事依他作主宰,乃真“得道”,是真“正受”,信得及而力行之,则“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岂不简易?然不见至理、未生大信,不肯自净其意者,终难企及。勉之。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日)
弟当知禅宗乃至简、至易、至高明、至究竟、疾证菩提之最上一乘大法,万劫难觏,非立坚毅志、长远心不能为功,尤非心浮气傲、好奇、功利之徒所克承当,宜当物色上上根器引之入道,方是报佛恩行,浮浅之徒远之为上,不则自招轻贱正法之咎矣。
(一九八四年十月十二日)
“天大的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弟但安排一个无事牵挂、心身自在之时间,摒除干扰,将平生所做、所思之应予改正者,彻底反省,以后誓不再犯,必获佛天宽怒,其程序如左:
1、斋戒沐浴换净衣,佛前焚香祝祷曰:弟子某某无明覆盖,不见己过,堕落而不自觉,恳求佛菩萨慈悲,今见己过(三拜)。恳求护法菩萨善导(一拜)。
2、准备纸薄原子笔,就反省所得一一写出。然后就所反省之事,能弥补者写出弥补计划(须执行,不可忘却);亏欠他人者、对不起他人者,观想其人在面前,向之顶礼乞宽恕。
3、以至诚之心就所写于佛前跪诵,并誓不重犯,然后誓作新人,誓度众生,焚于佛前。
4、反省忏悔之事,以后不可再回忆,亦不重犯。
5、观每一念起,妄者疾速忏悔。
能照此方式行之,可以合法。
(一九八五年四月十六日)
贤弟心路历程堪称平直。此事不离日常生活,亦不离处世、治事,若只静处安祥,动处纷乱,纯小乘境界,欣厌难除,难期究竟解脱。然虽平常心是道,亦方便语,必得正见,方能断惑,方能一了百了。故忙时不妨专心工作,有暇亦宜参究“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此处若透,更无剩义矣!
禅之传承,亦即佛法之传承,唯此心耳,工夫亦唯在保任而已。若不知保任何物?非禅亦非真正佛法也。至悟而保任,保任而澈明之而开悟,其揆一也。舍此欲证真常,无有是处。
(一九八五年八月四日)
此事生佛平等,且亦本来是佛,只为六尘重积,心垢重重,乃埋没自佛,遮盖真如,诚为可惜。
然“因地倒者因地起”,敬能时时反省己非,扬弃过错,便是“运粪出”,久之必能垢尽光显,功不唐捐也。若也向外驰求,觅理、执事、求妙、求玄,总名“运粪入”,实是辜负佛恩矣。
弟台于法于人恳切真诚,但于言、行、思际保持无愧,则心自安祥,久久必能相应而绽放安祥之美也。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八日)
示忠云
作者:耕云先生
我所渴望的是弟子们实修、实悟并把正法弘扬、延续下去。说到供养,真供养是法供养,此身尚且为幻,更况其余?你的问题反映出你的确是在修行,所以我很乐于解答。
一、知得生命的属性,时时觉知真伪就可以了。原本无道理,切莫找道理,更与热与湿无关,若果凭么想下去,那是典型的妄想。
二、天台教观有顶、忍、暖、世第一诸种反应。你的重觉乃必经过程,不可以紧张,更不可以疑虑。只要路没走错,中间的景象是无害的,只莫执着,淡然应之,便是好现象。否则我执太重,便不是法器了。
三、昏沉是阴重的现象。基因是以往想得太多,反省忏悔得不够。如果平日保任上得力,此一现象会慢慢消失。普通修行人卅年尚且去不尽阴气(五阴所积),何况你才刚刚契入正法?别急,慢慢来吧。
四、偶现光明那只是灵光一闪,若果修行有成,就永远生活在金色光明里了。别怕,那是对你修行的鼓励和启示。但却不可以向往、追寻,因为修行绝无徼幸。
以一种淡然、安祥、喜悦、宽容、知足、感恩以及“常见自己非,不见他人过”的心情,时时察知自己的心态,便是真实修心,也无须特地安排一段时间去观心。倒是应该安排一段时间做有系统、很周延、很绵密、心志集中地去反省,才是最最有益的修行正途。
(一九八五年元月十六日)
人总是活在自我、自是、自我我欲、自我保有的执着中,于是人也不能不活在自我束缚、压缩、煎熬、腐蚀中,而沉沦、迷失、堕落。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九的人,意识不离躯壳,于是活得不潇洒,死后遭业牵。
人无须追求真理和永恒,人只要确切认知了原本的自己,当下也便证实到人原本解脱,原本自在,原本安详,原本永恒,原本当下的心就是真理,根本无须向外追求,只由于自我执着,才瞎却了慧眼看不到真实。
想想看,当他专心听法——那种平常而又真实的语言,环顾四周,那一个不是容光焕发,反映出心灵的澄澈?可知唯有你那光明、正直、无私、无罪、圆融安祥的心,才会使你绽放生命的花彩,才会使你活得安祥,也才能让你拥有幸福的人生。
“安祥之美”和历来的讲话,说得够清楚了,只希望你拿出坚强的决心、毅力来战胜自己的错误,宁死绝不明知故犯,相信以你的慧根,只要不辜负自己,不腐蚀自己,秒秒保持内心的安祥与心地的纯正,不须多久就会澈悟本来面目的。
禅的表现方式是多彩多姿的。为了迁就现代人的根器,我已是把隐喻变作明说了。再不成功,那就是“不为”,非“不能”了。
古德说:人成则佛成。好好做人吧!能够无愧于家庭子女,去成功也就不远了。修学禅法乃是“独行道”,须耐得寂寞,长久不退才行。
(一九八五年十月廿一日)
生存的前提是适应;生活的基础在和谐。人若不知足,必然闯祸,人若不包容,矛盾丛生。
不怕错误,只怕不肯抛丢机械惯性与躯壳起念。
主观是我执的发露;不满乃安祥之大敌。能看别人(不幸者),想自己,就该生感恩、知足之想才对。
高兴你再次下决心。请记住:最不原谅自己的人,最容易得到佛天的宽恕。从今以后请牢记:
时时自觉(不是觉他);念念自知(要批评它)
事事心安(让心无愧);人人调和(泯除矛盾)
认真力行,并赞美“法”——安祥禅,必能证得永恒的圆满,离开这,别无真实;背离这,自趋毁灭。
保持此刻的心态,延伸到永远。
(一九八九年三月卅一日)
人生之所以“苦”,完全是错误织成的。人若不能摆脱错误,就免不了“求乐得苦”了。幸好“天大的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而且“回头是岸”。可知错误并不可怕,也难避免,只要肯反省,能自觉而幡然改辙,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可敬、可贵了。
尽管禅是无为法,但如不贵求心安,也是不能相应的。若能时时让真我主宰心国,如说而行,行所心安无愧,便是真实修行之禅者。若更求突破,则是头上安头了。
总之,不可令心不安,毅然行所心安,秒秒恒持安祥,便与禅宗合拍,功满果圆,不求自得。若令心不安,便是自欺、自违兼亦玷污最上一乘法门,斯可哀耳。
切盼力持安禅,莫存余念,兼能守身如玉,护心如城,时至功成必矣。
(一九八九年七月七日)
示陈君
作者:耕云先生
天下事离不开一个“缘”字,缘会则聚,缘尽则散,非大福德、大智慧、上上根器者,难过上乘,纵遇亦每因为业所障,不能相应,殊为可惜,若强之以登上乘,非仅徒劳,亦见不自量力。昔法华会上五百人退席,佛陀犹且莫可奈何,况你、我于若辈宁能为力?然一旦道业圆成,自有龙天拥护,一旦推出,道风必盛,顾自修能否不旁惊耳!
愚非学音乐者,其敢于作曲,盖受坛经之感动而不自抑,在按捺不住之情怀下,循内心无声之谱成此曲。
最令我感动者辄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何等直截了当,何等干脆、肯定。此心唯何?曰“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之心也。
于此细剖、逆溯而时时吟唱,理解而力行,若不澈悟,确是佛法不灵;若不求甚解,或解而不行,则非佛法欺人,乃人自误、自欺,当人宜深反省。
至于其余五句乃说明佛性不只人人具足,且亦无待外求。
此歌如能常于调和心态后自然地唱,对心境、生活环境、健康……尤其追求生命的实相必有助益。
(一九八三年九月十三日)
世人持诵金刚经多倾向于神秘主义,或求小小福报,殊不知此乃成佛之基。但能于无事萦怀时,闭户朗诵三遍,然后合经,反观自心,便知金刚经之大利在成就吾人八风不动之金刚心,堪称殊胜至极,吾弟不妨试行之。
(一九八四年三月廿七日)
法之究竟处在破我、法二执,即无我、无法。何以无我?何以法亦不有?见得透澈时,名为见性,然后以正见指导正行,完成法的人格化,名为修行……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原不假外求,修行之起点在于反省往非,杜绝后犯,保持一颗缉熙光明之心,若不如此,不名正当,终落魔外。
处世忌多言,学法亦然,古德云:“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
(一九八四年八月廿日)
弟若能以平安为福祉,以寂寞为享受,以无住御心,以无念自持,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凡有念皆不外责任、义务,则始终正念分明,乃真修行也。
(一九八五年五月十六日)
弟之体悟完全正确,今后有二事须牢记:
一、切不可流于口头——卅年中忌提此事,不则绝难进步。二、须知“一处如此,处处皆然”,方契“不二”之旨,亦乃能完成人格化之镕铸,若执另有道理,不免流落异乡矣。
此事但具足诚敬信行,断能成就,若是小根,不努力“守本真心”,但徒形言语,难期大成。至读书多少,与法殊少关连,岂不知能大师一卖柴汉耳,竟为人天导师,彼以世学自诩者,能望其项背耶?
所记知心、制心、常惺、能舍四点无误,能于此处下工夫,方是真修行,方能触到修心的实际,亦方能功不唐捐,若徒求多知,乃自己活埋自己,愚不可及。细思。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六日)
“内心正舒坦时……享受安祥心境”并不是耽着乐境。经上指斥耽着乐境,乃指小乘圣人耽着四禅、八定、初、二禅之乐受、喜感。至于安祥则超越小乘甚远,可称“正受”,允宜珍惜保任,何耽着之有?且佛呵斥之意,虑其得少为足,更不求进。若是安祥,佛必不呵。勿疑。
贤弟向道至诚,得破本参,便知海阔天空本无道理,实谛唯是心安祥而已,此外更有,皆是虚幻,更求多知反境法尘。今后当努力将体悟得的打成一片,一处如此,处处皆然。便是正修行路,多管外边反碍正修行,请多留意。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七日)
此事乃“独行道”,苟非同见同行,切忌披肝沥胆,不则言多必失。
弟暇时应细味修心四句要诀,若能洞然明白,自然“无法可说”,且亦无法可修、可学。不则不名独尊,依然能所宛然,不离边见。要须穷源彻底始得。
(一九八六年一月十一日)
能少谈道理甚善。所云接人方法亦妥当,但仍以不接引为宜。盖有缘自会发心,无缘劝示无用,纵有相应,若未彻底,遇缘不免退转,彻头彻底又岂可多见?试看逢人说道理、逞知解者有几人曾落实修行,有真实证悟与受用?弟能发愿寡言力行,愚心滋慰。
多读信心铭有大利益。最好能背诵。
(一九八六年一月廿四日)
病目不能详叙,总以不着相为要,不生心为妥。此事利益殊难道尽,才起一念功利与感应,与正法相违矣。
此事极细,贵一超真入,不贵枝节、琐碎,文字尚且不立,语言岂非多余?
前函劝精研信心铭,今再申斯意,祈勿忽。
(一九八六年二月九日)
此事苟不具上上根器,卒难相应,有之,亦:“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愚实屡见不鲜。所谓上上根器者,无他,于师、于法至诚、至敬、至信而已。就学法而言,此虽非苛求,揆诸今时亦殊少觏,此愚之所以号“耕云”者,盖不信果能造就一个、半个也……。
修心诀典谱配音极好,可以制作歌曲,此举有大功德,佛天欢喜,必增福慧,盖救人贵能救心,救陷溺之人心,则须有善方便……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卅一日)
感弟诚敬,谨劝以做无愧于心之光明磊落之人为目标,必增福慧;若追求佛法,其事至难,不独去净偷心难,泯除机心难,视师如佛难,“无上甚深微妙法”,更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纵遇,苟未夙植德本,亦易蹉过,即使得到“正受”亦不易保任,岂非功德唐捐?如何存好心、做好人、行好事、得好报来得稳妥?
(一九八七年二月廿一日)
学禅贵求心安,而心安须是理得,究理贵能“擒王”,找到理的根源,便名了事,便得断惑,始得心安。
今后莫管光影门头事,所有浮光掠影,俱非真实,得不足喜,失不足忧。古德云“好事不如无”,若贪天边月,定失手中珠。一旦得见“本来面目”,便明“实际理地”,便可享受“本地风光”。“只此一事实,余二皆非真”也。如今但秒秒管带安祥,一切事、理抛诸脑后,若能“趁亦不去”,便是不了而了,岂不省力?这便是典型的无为法,切莫弄错定盘星……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六日)
示云开
作者:耕云先生
一、慧明所谓即“本来面目”。然贫人乍富,未免承当处不够肯决,故有余疑。其实当时所悟只是“法”,若完成“法”的人格化,则须依法而修(修正想念、行为使如法)。
所谓“密在汝边”。即是“冷暖自知”,他人如何得知?故名为密耳。
二、“开悟”为得道(知得应行之道路),“大悟”即证得“本来面目”,亦即宇宙真象。
开悟与大悟只是心态的差别,本质无二。所悟是否正确,须经师印证方可。
得金刚心而不识,且不能“保任”,便是当面蹉过。何以如此?总因平时用功不诚、不勤,致“弃金担麻”耳。
本心者,生命之基因,生佛平等之所以然;心的原态是也。
缘生可贵者,无中生有之谓也。我与诸弟授尽肝胆,奈弟等兴趣过于分散,不能置心之“焦点”于正法之上,我亦徒呼奈何也矣。盼能熟背坛经并如法持诵金刚经或能有悟入之时。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大宇宙中最最永恒的真理是“无字天书”;人生最切要的课题是认识自己;修行最扼要的法门是秒秒保持心地的安祥。其余都是枝节问题,可以不必管它。说到观心,有两重要领,一是只管看;一是追求念头从何处生起?久久自然契悟。
分别与离分别不是两件事。分别只是胡思乱想,见景生情,随见起执的别名而已,但能令心光明磊落,并无许多禁忌。记住,只要保持、追寻内心的安祥,并无别事可堪重视。
(一九八三年三月卅一日)
真正限制、妨碍、埋没自己的,永远只会是你自己。对法来说是如此,对整个人生过程中任何事物也莫不如此。
因此,认知、调整、改造自己,便是学法的中心课题,离开了这些,不可能有落实的结果。这些是答覆你来信的前段。
你的问题,反映出你正在用功,这是可喜的,但是有些根本不是问题,因为正法并不在多知,而在力行,你既然问,我仍然愿勉力答覆如下:
一、本性是指一切生命(或存在)的共同属性,它不只是觉,但也不离觉而别有,只要你能保持统一、独立的心灵十分钟(或更久一些),就该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二、宿命通等是表面意识提升以后的自然现象,那仍然是有为法,并不真实、究竟,只有漏尽通才可贵——永绝错误与烦恼。
三、你说得对,向上的努力是觉醒的开始,一切堕落皆由于不觉。觉,对于原本的自我并不全同。进进退退,是由于心力薄弱,不肯坚持努力下去。
四、所谓“一切种智”乃一切智慧的根源。“入水不沾泥”乃指“离执禅定”,这点很切要,一定要明白。你只要保持安祥心——内不起妄想,外不起认同,中间不被消极性情感所蒙蔽,自然“入水不沾泥”,亦即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五、“前念不生即(本)心,后(正)念不灭即佛。”前念不生之心即“本心”,后念不灭即不改变、不断灭即是佛了。
六、这里所说之心乃就体而言,与觉是一非二。这是修行最了义的言句,你只要保持自觉——只觉自己就对了。古人说:“如珠吐光,还照珠体”,就是指的自心自觉,自觉自心,亦应知觉外无心,离心无觉,唯令不二,乃称正觉也。
古德说“平常心是道”,这话是寓有深意的。修行正法的人,不须改变生活方式,不必刻意采取超乎常人的思想、行为,只要负责、尽己、不随妄想、不起邪念、不做不可告人之事,闲时努力自觉——守本真心;忙时不念管带——管住表层意识,带着安祥,不被外在事物迷惑,便是“在尘不染”,便能“繁兴永处那伽定”,便已尽修行的能事。此外,切忌生气、怀疑、担心、恐惧。要拓展心胸包容一切,却又不与一切对立,久之必能相应,尤不可操之过急而起执着,唯求心安、无愧和唯享秒秒安祥,才会进步于不知不觉之中,也才不至于因起法执而陷于“转急转迟”的困境。
(一九八九年七月三日)
……若能坚持令心无愧,唯求安祥,则幸福人生不求而得,舍人生而谈法,则法既不能根植于现实人生,大非佛陀出世本怀矣。
今人不察,率多陷于心外有法而沦入外道,或竟好奇特、喜功利,乃至尚空谈,不独无裨世道人生,且亦浪费生命,殊可慨叹耳!
弟暇时不妨浏览愚之讲词,或可驱烦恼,得安祥,从容乎人生坦途,不亦善乎!
(一九八九年元月二十三日)
反省是为了找出错误、扬弃错误,是正念,不可能运进垃圾。反省贵能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全靠决心,如果不由衷、不认真,是没有用的。
平时不要使意念外驰,不让不自觉的意念操纵你,只想有用的、必要的事情,不乱想,就容易保持安祥,就容易进步。
多看、多听、多想我的讲词,久久自然会澈理而了事,如果注意力不在禅,只在世俗,想念不能超越此身,而环绕此身,那就不是在修行了。
目前最重要的是不执着法,不执着非法,管牢自己的想念,不许妄想、乱想抬头,只保持心地的光明磊落就可以了。
最伟大的事业,最需要坚定的心力,长时的努力。急,只会退步;执,只会错路,安祥是必须的,也是足够的。试着看:在那种情况下容易失去安祥?以后就盯住这个关键,这很紧要。只有向自己求答案,才有力,才能落实修行的成果,因为“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尽管安祥是立竿见影的现理实证,但由于一般人的习气太深,惯性太强,意志力太薄弱,千中难见一难让安祥心态不出现断层者,兀自求此闲知解,不求透澈,何异浪费生命,反足形成障碍,实在可叹!
(一九八八年七月十六日)
示仰云
作者:耕云先生
你那些过错,其实只是无心之过,并不严重。只有明知故犯的过错才是欺心,才真是不通忏悔。既然知道不妥,决不贰过,就忘掉它好了。我不会怪你的。
修行忌交恶友,最宜独行。古来有大成就者走的都是“独行道”。反之,太多的漫谈空话只会漏失安祥。好好保持心地的光明纯净,很容易拥有安祥。也唯有安祥才是禅的真生命;禅者的成功左券。
最重要的是不可执着,力求以无愧而恒得心安,则时机若成熟,桶底自脱落也。
(一九八八年七月廿四日)
你的见解很透彻,我很高兴。不过这须得秒秒践行,才能由相应而圆熟。光是知道并不能获得真实受用。其实人只要活在责任、义务里,努力包容一切,唯独不包容自己的错误,就会活得心安,就会增长安祥,就是真实受用,何须别求?
多做“自觉”的工夫,距离成熟不远。
(一九八八年九月廿七日)
在空与有的认知上,你已近成熟;在抉择与践覆上则应循中道——不偏空、不执有。真实的中道,合辙的中道,则惟秒秒安祥而已。以此心态行八正道,乃能从容不迫,为而不有,善而不居,也才能发挥生命的潜力。反之,若有所偏,必有所失,就不是中道了。
安祥禅以安祥为了事,倘问“有何障碍待突破”,斯乃自生障碍矣!盼弟莫作是念。但求心安无愧,秒秒不失安祥,已尽修行能事,只待水到渠成便了。此是无为法,莫起有得心,莫生有为想,便是妥当胜行也。
(一九八九年七月六日)
贺卡收到,得悉我弟高中班魁,至为欣喜,真能活在责任义务里,实在可喜、可嘉!
儒家重诚意、正心的工夫,实远承自“克念作圣,妄念作狂”警语,故孔子之道,承自尧、舜、禹、汤、文武,特重“念念自知”的工夫。弟能朝此着力,则“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于道即相当”矣。断无他伎也。此外凡见世有相对、相反之事,皆名“恶取邪见”,皆背“不二法门”。何以故?“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云乎哉?
弟只须用功读书,保持安祥,莫急于求悟,须知“坛子里跑不了鳖”始得。
秋高气渐爽,正是读书天;世法即佛法,莫作担板汉!
(一九八九年九月廿七日晚)
修行之道唯喜悦与放松为要诀,习性可以慢慢的改正、扬弃,此所谓为道日损也。
去其本无,当下便能彰显固有,而固有者此性而已。故有无均成戏论,则冷暖自知可耳。
此事贵诚,贵“勿忘”、“勿助”,贵念念自知而时时自觉,若云更有余事,大妄语也。
但能持之以恒,坛子里绝对跑不了鳖,莫急于一时为盼。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廿一日)
无始无明,多劫习染,焉能一朝顿净,然苟识得路径,恒久行去,终有到家之时,则“行者常至,为者常成”矣,不须焦急也。
正法有益智慧增长,目前中心课题在求学,余时少读无益之书,多行反省去垢。能时时力求无愧于心,则安祥日深,正业日纯,何须效有为法妄冀功效耶。
坛经总纲乃无念、无住、无相。若能念念无住如片云点太虚,便是即念无念,故知有念无念之不二也。何虑?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卅日)
此事唯求“心安”,故贵“理得”;能灼见一切事、一切理之本源,敦伦尽分外,更有何事?盼弟以责任、义务落实人生,此外别无玄妙可言。放下“冲”的念头,宜当从容中道,不闻“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乎?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既是无为法,因何有差别?差别在那里?只在“执着”轻重、多寡而已。弟于此大应着眼。
“我执”的表征是“我对”。弟能时觉己非,足证“我执”渐淡,进步甚为明显,洵可庆慰。盼把全部情感、理智、精力投入所学,必能赢得喜悦、藉慰与丰收。每堂课能撷取三、五句智慧语言,两年下来,也可满载而归,若二、三其心,有令诸友失望而已,况“一切法皆是佛法”耶?
(一九信九年十月十二日)
读了你寄来的贺卡,对于你的颖悟力和情与智的同步成长,感到无皆 欢喜与慰藉。
看来我的期许没有落空,我的冀望有了着落。那饱和了亲和力与同化力的安祥禅,当下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现量。足以消阴霾,扫昏乱、息纷争、泯仇恨、去忧烦、增福祉……争奈塞满了常识的心意,毕竟难以容纳。且喜年来会友次第上路,多人成熟而能活在“实际量地”,享受“本地风光”,臻“不退转”地,大有人在,差堪稍惬鄙怀耳。
有其母必有其子,舍孟母岂有亚圣?令慈心平行直,最契我法,成就可伫待也。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廿九日)
读了你的来信,非常欣喜你的感受力和思惟力的大大提升,也由于你心力——理智、情感和意志力的增进,反映在文字的细致、流畅与纯净,实在可喜。
人若肯净化、纯化自己的心灵,让摩诃般若——大智慧抬头,庶几得不虚掷岁月,埋葬此生。我对你的信心,越来越坚固了。
人的智慧虽可充分开发,但仍以“制心一处”时最为深厚而锋利。学贵专精,何须求博。
任何问题都因人发生,任何问题都靠人解决。提升、净化了人的品质,是“理想国”的必需和足够条件。而欲期实现此一条件,舍安祥社不为功。
真实的佛法必是人格化而又通过生活的全程的。六祖说:“若无世人,佛法本自不有。”任何脱离人的现实生活的学问,都只是毫不足取的废知识,都只会浪费生命,都只会使人活得更晦涩,使天下事更不可为。
总之,要解决的是人生的问题,“彼岸”也不应离开人生或放弃人的努力去刻意追求,这样非但无视因果法则,显见是舍近求远、舍本逐末、舍现实追求虚幻、舍耕耘追求收获,是非常荒唐的想法,是典型的妄想。
很想跟你畅叙,遗憾视力不佳,写来甚苦,只好遇机当面讨论了。
(一九九O年元月廿五日)
“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人原本是在错误中长大的,人类也一样是在错误中探索前进的。因此不须为前愆所困,也不须为偶尔因躯壳起念的漏而懊恼。重要的是不把错误重复下去。这极须心务——意志力。
所谓“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乃指多年精进、守身如玉、护心如城之真实修行者而言;若欠缺行的累积,便须“悟后起修”方能相应,否则便是负佛、负师兼且负已矣。“不经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扑鼻香?”越是伟大的事业,越需要发长远心。
法贵离执,执久成魔;理贵透彻,尤贵人格化,不则增傲,傲乃魔的标志,修学上乘,特须警惕!
前事既已忏悔,应不再念及,努力自净其意可也。老子以有身为患,至此当可恍然矣。所谓“修行乃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于此亦当有省矣。显然“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乃是智慧的语言,是从人生体验出来的真实语言。望我弟常唱杜漏歌,依之而行,全力贯彻,不须多时,可优游涵泳于大圆觉海矣!
(一九九O年七月八日晚)
示许女
作者:耕云先生
人应该努力的方向,是活在责任义务里;而最基本的态度则在求心安。
人只要保持思想、行为的光明、磊落,令心无愧,也必能得到内心的安祥。这就是我一向抱持的宗旨和说法的核心。
几年来,知道的全都说完了,并无保留,请阅讲词便可。
(一九八七年五月十一日)
我此法门名安祥禅,只须认知安祥,感受安祥,便具正见正受,若掺杂闲知解,便名逗漏,今后但保任安祥,莫起知解,向禅学会索取“杜漏歌”即唱即行,保证稳妥到家,若找不相干的闲道理,横起分别心,反而不好。
(一九八八年九月六日)
以认知指导行为,是正行的基本前提,而“解行相应”则是法的人格化的起点。
来信所说的觉受,就是那四句偈的现证,非常可喜,只可惜太多人囫轮吞枣地忽略了它的可贵。
安祥有深、有浅、有粗、有纯。你所觉受的安祥较诸以前又纯了许多,希望继续作更精细的体认与印证,以后就会知道“不历僧祇护法身”绝非奢望了。
(一九八八年十月二日)
两函均读悉,欣慰无比,亦庆快无比。至此当知我不负人,人自埋没;亦当知“但办肯心,决不相赚”之语何等挚感人。
贤徒能持“如炉炼丹、如鸡孵卵”之绵密修持,乃得有此大白之日,洵可庆贺。今后但依之而行,依之而解,依之而放身舍命,堪云修学事毕,若别求知见,则是自贼、自弃,料无此举也。从此只须时咏“杜漏”、“自性”、“安祥之歌”,谨言、节思而随缘不变,说个修学已是多余,更况我此法门乃无为法,但能秒秒安祥,已尽修行能事,憾者末法众生不知护惜,亵渎大法而不知耳。
来函所述均为正途,悲智齐发,允称均衡,尤为难得,切盼勿惊、勿喜、离执、离见,“一种平怀,泯然自尽”乃上上相应。
(一九八八年十月四日)
贤徒能抖落枝叶,直趋根源,堪称行已起,便得从容中道,行将就路还乡矣,岂不可喜?
今后莫管自与他、理与事、法与人,但唯“感”“觉”便是最上观心法门。其实此法门是无法之法,观乃离观之观,总贵单刀直入为佳耳。才涉枝节,自讨无趣,尤忌多言,庶免逗漏。
(一九八八年九月三日)
示张生
作者:耕云先生
吾弟宿植德本,信心清净,向道纯诚,乃能如是相应、殊胜相应、速得相应。尤贵默识潜证,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此段胜缘,诚然可贵,惟发心真,向道笃,乃有此段传付耳。至望我弟珍而惜之,保而任之、涵而泳之、肯而决之,并力戒他求,时时自觉(唯以真我生宰幻躯),今今自知(此乃上乘观心法要),处处依它作见解,更不冀求闲境界、妙神通、邪知见,久久保任、管带,必能藉此真实法,臻无求而得、无修而成之果位。
犹有言者,但持秒秒安祥,有念即无念,有相即无相,全归不二,皆不劳心力,岂不超伦拔俗,喜欤俊哉?
(一九八九年四月十四日晚)
示宗云
作者:耕云先生
一、观心不可执着肉体,心无方所,“不在中间及其内外”。初初只要念起即知便可。三个月后可穷究念从何处来?如何形成?或穷究原本的心态是个甚么觉受?
二、观与参是殊途同归的两种方便。宜先观后参较快。参也只参“本心”(原本的心态是个甚么境界)为直截了当。
三、凡是好奇、功利动机而想学法的人与我无缘。凡是志在慈悲济世、追求解脱、矢志上乘、不计得失、以悟为期,终生不退者皆愿为友。至于皈依一事,依人不如依己,佛佛皆靠自力,求佛不能成佛,求法则甚有用。
(一九八五年四月廿一日)
佛、仙、神、天、人、畜生、地狱、饿鬼、胎、湿、卵、化生之差距只是心灵状态不同而已。佛之大慈悲具体表达在心印的传授,得此心者顿超诸地,能保任无失,一生大事成办,悟亦只是善能诠释此心而已。心外另觅悟缘,反而失落宝贵真心,思之。
今后宜谦虚谨言而时时观照心,于心态调和时思索“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即是真正修行,诸外道之言尽名心外有法,切不可信,不则迷失,实在可悲。须知饶是毕生修持,不得正法亦难获此心态,切知珍惜。
我法“以无相为宗”,若见幻相悉皆是妄,并以空观之,莫执为实,尤不可生喜生怖、生奇特想。
(一九八五年六月七日)
立志修道之人,贵能扫除闲思杂念,不执、不计,全盘放下,只活在责任义务之中,“修已俟命”乃称正确。若也每从一已起念,虽居深山,绝人迹处,心念亦难停息,修行岂非妄语?总须于得到这颗心始得。欲于世事能放下,则须识得自心,方有入处,不然从见光阴虚耗,岁月淹流,斯乃自弃,不名修行矣。
修行之道贵能反省、观心,尤贵保任安祥心态,愚前后所说之讲词、录音带,静聆精研,但能一句会心,亦可受用不尽,不别赘言。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六日)
所询六祖答佛性义,略答如下:
真修行人当依师教扬弃一切二元概念,离却二边,亦不执中,惟守“一心如如”——“守本真心”,岂有此种问题提出?所谓“照顾脚下”,唯贵保任耳。才离“安祥”便是“暂时不在,如同死人”矣!宁有闲工夫起分别、觅知解?彼既提出此种世俗见、知解宗之疑问,显然不了解六祖横说、竖说、有说、无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之旨,六祖乃作是答。且所答甚明,弟不须有疑问。就世间法而言,佛性确是无常,盖被六尘所覆,五阴所盖,佛性不常显现故;善恶诸法炽然显现,随分别心,无有息止,众生永处二元相对法中,不离边见,故六祖言“常”,岂不甚宜?问者若已澈心源,必不虚问此理,既滞世俗见解,不觉离见为当,六祖如此答,允称对机,斯即因病与药,对机说法是也。
修行未悟,至妥途径辄为“放下万缘”;修行澈悟以后行覆,则为“不染万象”。目前弟宜追求并保任安祥心态,方是稳妥之法,不则沉于知解,亦即虚耗时光,殊非智者矣。
(一九八六年元月廿二日)
此事无关明与不明,亦无道理可资探讨,唯贵秒秒保持心的安祥,一念外驰,允名外道;暂忘保任,名为放逸,若不尔者纵经百千万劫,绝不相应。
倘离心态安祥保任,求玄、求妙、求理、求事,斯名背觉合尘,佛说为可怜悯者。弟不如说而行,如法而修,按捺此心不下,吾亦无可奈何。望善自保重,献身社会不离正业,乃不失为正人,若仍胡思乱想不肯如说而行,一个劲找道理、觅玄妙,非我友也。
(一九八六年二月十七日)
修行是“独行道”,独行而自重,廓然于相外,斯即“唯我(觉)独尊”。倘不甘寂寞,喜好谈论,非我同见同行也。
愚说法数年,心要全寓“安详之美”与“修心诀”中,反复阅读必有所会,其余尽属知解,无大利益。另“信心铭”原文宜熟背,功德与金铡经等。
切记“法即是心”,“心外无法”。苟无有一“理”寓于心,谓是“胜解”;事萦于怀,排遣不去,不名“闲道人”。若求多知斯名“运粪入”,自戕道种,愚不可及。唯安祥心态乃名“正受”耳。
总之,最上乘法非普通根器能承当,弟具道心与慧根,应以独行道自励,少作交游,莫轻开口,方克相应。
(一九八六年二月廿三日)
修行贵诚敬,否则虚伪的因,只会招来幻灭的果,中间是没有弹性的。
诚,便是不虚伪;敬,即是不懈怠。若还只冀功效,不肯苦修;只知慕道,不肯改过;只愿获得,不愿付出;既学正法,又不肯远离外道,最后将会沈沦外,一无所得。
人要肯唯求心安,才能学道。你既认知了过去的虚假自我,应应该生大惭愧心,痛下决心,扬弃错误,拔除罪根,杜塞恶源,绝不可把错误重复下去,才能入不二法门,证生命圆满,不可再困循自误、只知不行。
(一九八九年二月廿八日)
凡学最上乘法,切忌守窍,尤忌闲知见,应扬弃一切见解,唯持心安祥,亦莫求功效,莫存理路,乃名正行。此事看似简单,苟无大诚敬、大福慧,绝难相应。
最切要处在于力保心胸之磊落光明;做人做事之心安无愧,能如此必能相应。若能秒秒不失安祥,不一年、二年则大事必得了毕矣。
此事是“独行道”,非一般小根所能信受,故忌与人谈论,唯甘于寂寞、淡泊,乃克修学此法、行履此道耳。
(一九八六年三月十三日)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