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里偷闲
忙里偷闲
◎秦孟潇
忙里偷闲
人活在世上,为了生计,有谁不在忙碌呢?富人也在忙,穷人也在忙,忙忙碌碌的过了一辈子。能在忙碌中“偷半日闲”,看来是最写意、最自在。如果能够获得更多的“忙里偷闲”,会感到快活“似神仙”。
由此可知,忙中得闲,最为难得。但这种“闲”来得快,去得也快!到头来还是在忙中打圈圈,又感到不自在了。
永明禅师在诗偈中指出:
忙处须闲淡处浓,世情疏后道情通;了然得旨青冥外,兀尔虚心罔象中;泉细石根飞不尽,云蒙山脚出无穷;樵夫钓客虽闲散,未必真栖与我同。
禅师诗中本意是:一个人要活得忙处悠闲,淡处有味,才是世情疏浚,道情贯通的真功夫。要是你道情贯通了,便就能在苍冥之外,了然获得禅的旨趣;无象之中,兀尔觅得虚的灵心。看那石根细泉,终日飞流不尽;山脚云蒙,经年出入无穷。这就是禅的妙用,禅的境界。
樵夫和溪边的钓客虽然也过著「闲散”逍遥的日子,未必真的就和我一样,体味到了栖隐的真趣。樵夫钓客,虽说和永明禅师一样,都在山里栖息,然而一方世情未断,时起贪心;一方尘虑全忘,入于无求。两者境界大异其趣。
贪生怕死
人们常在口头上用一句话:“宁可恶活,不愿好死!”这句话的意思说,宁可过著悲惨生活,也不愿舒舒服服的死去。俗话也说,蝼蚁尚且贪生怕死,何况人乎?贪生怕死,是人的天性;不单是人,即是一切有生命的动物,亦莫不如此。奇怪的是,所谓仙人活到五百岁,或者千岁以上,在临命终时,也怕!
佛经上有一故事:有五个仙人,他们知道有一天会一齐死,为了躲过死劫,他们各人设法运用神通,把身子躲藏起来,以为这样可以逃过一死。有的躲到大海下,有的隐身空中,有的躲藏在山峰里,以为这么一来,无常大鬼就找不到他们。谁知道“无常大鬼,不期而至”,躲在水底的淹死,躲在空中的跌死,一个也逃不过死神的召唤。这个故事含有寓言性的,就是说,无论是谁怕死、畏死、逃死都不是办法,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有“生”必有“死”。
学禅的人有所不同,他们懂得“生”与“死”是无常的。至于对“生”喜乐,对“死”苦恼,完全是“妄心”起分别作用,这“妄心”是一切烦恼的根源。能够断除“妄心”,也就没有“烦恼”了,心中一片澄明。经云:“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岂不善哉 ?!
胆大包天
唐代光德侯李宓,在他晚年时,醉心“禅道”。在江陵祇园寺有位著名的心越禅师,为人豪放,不拘小节。某日,李宓要试验心越禅师的“胆识”到底如何,就延请禅师至府中:
禅师到侯府宅第后,李宓带领众家臣,在府内的花园内大摆宴席,并故意派个近侍为禅师斟酒。
正当禅师双手捧起大盅,靠紧嘴边欲一饮而尽时,李宓暗中布置叫人向空中发射数炮,炮声隆隆,震得天崩地裂似的,早先已嘱咐家臣伪装成一惊恐”的样子,仰天跪拜,求天老爷饶恕,呼号不已。不料这位禅师无动于衷,神态自然,一口饮尽杯中酒。对此李宓咋舌佩服,说道:“今日真是失礼,原是想试试禅师的胆识如何,想不到您一点也不为所动。”
禅师也举杯向李宓献酒说:“不,不,请让老朽敬您一盅。”随后又寻常地大杯大杯的痛饮不休。李宓拿起大杯正要饮时,突然间,心越禅师猛吼一声,犹如山狮出洞威风凛凛。李宓不防这一著,吓得惊惶失措,手中的酒盅抛向数尺之遥。周围的家臣纷纷趋前探望究竟,李宓脸上露出一丝尴尬微笑,说道:“相比之下,愧甚!一个胆大包天,一个胆小如鼠。”
一拳一掌
一般人学参禅,没有得到要领时,浑身会感到不自然。特别在心理上,明要他止息胡思乱想,集中念头寻根究底,沿著思路一条直线追索下去,由繁至简,由浅至深,如此这般,必有所获——达到悟境。可是,初学禅的人,用心很好,遵循这个法则去做,要不了几天之后,一颗平静的心,似乎遭遇到风浪袭击,顿失去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内在的念头似堤岸崩溃,惊涛骇浪,翻腾不已。静静的心,突然变成了这一反常状态,若不能纠正过来,要想在禅岩石上攀登高峰,很难很难。只要一越过此等障碍,就能由“死禅”变为“活禅”了。因此说,能遇上大善知识,稍稍点拨,迎刃而解。
临济禅师有一天向黄檗禅师辞别,要到名山丛林去参学。黄檗禅师问:“你要到哪里去?”
临济禅师回答说:“不是河南就是河北。”
黄檗禅师听完马上就给临济禅师一拳,临济禅师这时顺手也给老师一掌。不料黄檗禅师开心了,叫侍者:“去把香板和经书拿来。”
而临济也叫侍者:“顺便把火拿来。”看来,各说各的,各做各的,其实心心相应。这叫做“活禅”。
三个小钱
一个师兄在青龙山修道,一个师弟在白虎山修道。两人非常用功,过著淡泊清苦的生活,缺粮缺衣,满脸污垢,头发蓬松,赤足攀登悬岩,摘树果为生,乐在其中。师兄参达摩祖师禅,面向石壁,一坐数日,不食不动;师弟参慧能祖师禅,山上溪边,处处敷坐,遇人谈道。两人习禅方式不一,各自成就互异。
某日,他两人下山相见,师兄问师弟,收禅道有甚么成就?师弟说:“很平凡,平凡得跟一般人一样。但不知师兄在禅道上有何收获?”
师兄很得意的样子说道:“我日夜参学达摩祖师禅,寻找祖师为何能‘一苇过江’?这就是心静求得‘神通’啊!十年来,不断潜修,终于获得了‘神通’,跟祖师一样也能渡江了。”
师弟听了这番话,默默无语,各人分手,又赶路了。他们并没有说到哪里去,很奇怪,不约而同到了焦山定慧寺,住在云水堂里挂单。
师弟问师兄:“你怎么来的?”
师兄回答说:“我站在一块小木板上,随风飘来,不花一个小钱。你又是怎样过江呢?”
师弟淡淡地回答说:“哎呀!我坐小舟,花了三个小钱。”他又补上一句:“师兄花十年修‘神通’,只值三个小钱啊!”
弟子妙计
京城豪商角仓是桃水禅师俗家弟子,两人来往多年。角仓感到师父年老了,无须到处云游,应该过个稳定的生活。但这位禅师脾气有点怪,自由独立惯了,很不愿意依靠别人在生活上照顾他。
角仓思索很久,终于想到一个妙计。乘禅师来访之际,角仓就说:
“我想到一个禅师年老后,能不仰靠他人,而能舒适地度过余生的方法。”
桃水禅师听了觉得设想不错,就说:“说给我听听吧。”
角仓郑重其事的样子,说道:“我手下的仆役很多,朝夕要煮的饭量也是很多,但很难煮得恰到好处,又不能煮得太少,所以常常多煮很多,又不能浪费掉,还要到处找穷人施舍给他们,也实在太麻烦了。如果放弃这个工作,不是很可惜吗?想来想去,觉得将剩饭收集起来做醋是个很好的方法。做成的醋一年是很可观的,再将醋卖掉,所得的钱,足以维持生计了,这样做,不是自食其力,不仰靠他人吗?师父,你觉得这样做法,好不好呢?”
老禅师点头称善,说道:“这个方法很完善,我也上了年纪,不适宜到处走动了,就照你的方法做吧。”
禅师后来就在鹰峰住下,安安静静地渡过晚年。
色不迷人
常言道:“色不迷人人自迷!”说这话很容易,要能够做到这一点,却非寻常之辈。没有相当的“定力”,能有几人“不自迷”呢?
佛家说“六根”、“六尘”之理,旨在破除“自迷”。所谓“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谓“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眼对色、耳对声、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意对法,两者是相互联系著的。如眼看到美色,耳闻乐声……等等,皆由“迷妄意识”起作用。
我们常看到笑咪咪的大肚弥勒佛,在他身上有六个嬉戏的顽童,它是代表“六根”的作用,也可唤有“六贼”,见色起迷,闻声贪恋……。佛家说“杀贼”,就是破除烦恼之意。所谓“六根不净”者,一语出于此。
数十年前,慧明老禅师背上经夹,到处云游。有一日来到十里洋场大上海,由于不识路,在外滩一带东走西逛,好像进入迷宫似的,找不到一座寺庙“挂单”。一直走到夜晚,竟走到四马路来了,碰上夜莺,几个妓女合力将禅师抬上楼去了。老禅师入到房里来双腿盘坐。凭由她们施尽诱惑花招,禅师就是不动心!即时有二个妓女声泪俱下跪地忏悔,后被收为弟子,跳出火坑。■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