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中国环境与中国本土宗教之流衍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01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强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中国环境与中国本土宗教之流衍

  陈强

  宗教的发展有赖天时、地利与人和,地理环境作为一种外因常常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名山因其灵秀成为绝佳的静修之所:都邑因其形胜成为理想的传道之地:地域风俗决定了不同宗派的文化特色;交通路线制约着外来宗教的传播流布。本文将以时间为经探讨地理环境对于儒教、道教以及汉传佛教的影响。

  作为儒教源头的上古国家宗教从诞生伊始即与山岳崇拜密不可分。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1《尚书尧典》亦载帝舜在即位之初便巡守四岳: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十一月北巡守至于北岳。五岳之中中岳嵩山与东岳泰山最为重要,祭祀嵩山表明定天保而为华夏正统,祭祀泰山则表明平定四夷而得天命。在夏商周三代嵩山的地位似较泰山为高,秦以后则泰山的地位高于嵩山。泰山封禅是王者功成治定、告成功于天的大礼——始皇帝一统天下后即上泰山,刻石以颂秦德。而司马迁之父亦因不得与从事汉家之封发愤而卒2。作为国家宗教之载体的经学也以地域划分流派。比如今文《诗经》分为三家:齐人辕固所传称为齐《诗》,带有齐地的文化特色,鲁人申培所传称为鲁《诗》,带有鲁地的文化特色,燕人韩婴所传为《韩诗》,带有燕赵地区的文化特色。三种今文《诗》皆已亡佚只存《韩诗外传》。 《春秋》学也有齐鲁之分, 《公羊》属于齐学,风格较为放恣:《谷梁》属于鲁学,风格较为平实。像公羊家喜言谶纬就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的烙印。近世经学之乾嘉学派有吴派、皖派之分。惠栋为首的吴派厌憎义理,好博尊闻,如同屠酤记账。戴震为首的皖派由字以通辞,由辞以明道——从小学人手阐述经义。而庄存与为首的常州学派着眼经典的微言大义,不以文字训诂为尚,终与吴皖两派鼎足而三。广东的康有为则使今文学走出学术的象牙塔,成为干预政治的思想武器。他著有《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表面上尊孔子为教主,实则自己代圣立言——其激进的主张最终引发血腥的戊戌事变。吴、皖、常州学派发源于长江下游的鱼米之乡,民性温和保守,学派风格亦较温和保守。广东则为中西交通之地,外贸繁荣,所以粤人尚变,每每标新立异。

  道教将天下名山分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十大洞天是上天派群仙治理的洞府,三十六小洞天也是上仙治理的洞府,七十二福地则是上天派真人治理的山、洞、坛、溪。道家认为林木幽深、风景秀丽之所即是群仙聚居之处,利于隐居修炼——而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的道观建筑则体现了道家返朴归真、师法自然的思想。职是之故,这些洞天福地不少成为道教宗派的发祥地。天师道的创始人张陵最早修道于四川鹤鸣山,造作符书若干,道教传说鹤鸣九天必有仙人下界。得道后张天师就上了青城山,并在那里收徒传道——“青城天下幽”,在十大洞天中名列第五。天师道“置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内外道士二千四百人”3。其传教区域以巴蜀为主,远至洛阳,凡人道者均应缴纳五斗米,所以也称五斗米道。张陵之孙张鲁曾割据汉中,自号师君,以神道教化百姓,还设立义舍,为流民提供米肉4。后来张鲁投降曹操——天师道亦随其内迁传人中原。第四代天师张盛从青城山迁往号称第三十二福地的龙虎山——全山有山峰九十九座,秀岩二十四处——从此龙虎山就成了天师道的传教中心。嗣汉天师府为天师居处,现存建筑多为乾隆至同治时期的遗物,其中万法宗坛是历代天师祀神祭祖的地方。元代江南道教各派皆归龙虎山管辖,到了明代,天师府更成了朝廷管理全国道教事务的官署衙门。与龙虎山齐名的茅山原名地肺山或句曲山,因汉时三茅真君在此修行得道改名茅山——号称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第三十二小洞天。上清派第九代宗师陶弘景曾隐居茅山修道,遂创茅山宗——茅山宗后来人才辈出,成为隋唐时期影响最大的道教派别。茅山原来道观极多,现在仅存九霄万福宫和天符万宁宫。天师与茅山两派皆为符篆派,金元时期兴起于北方的全真道则属内丹派——不尚符篆而重修炼,以全真见性、苦己利人为宗。始祖王重阳曾在终南山“活死人墓”中修炼内丹,倡道关中而应者寥寥:后东游胶东得七大弟子,在他们的辅佐下全真道风行华北。全真七子以长春子邱处机最为显赫——他创立龙门派,又西行万里,结交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由此奠定了全真道在元代的全盛。北京的白云观是该派第一丛林——内有邱祖殿,葬有长春子的遗骨,每逢其生日都要举行隆重的宗教活动。全真道在元代传人江南,以武当山为中心融合张伯端一系,形成全真南宗。武当山原名太和山,传说真武大帝在此得道成仙,故改名武当。明成祖曾耗巨资在武当大兴土木,形成庞大的道教建筑群。现存六宫二观一殿(金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求法天竺,遂迎请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来洛阳翻译《四十二章经》,并建白马寺以纪念白马驮经——这是佛法传播汉地之始。从此都城洛阳就成为佛教的中心。汉末开始佛经的翻译,早期译者最有名的是安世高和支娄迦谶。两人皆于汉桓帝在位期间抵达洛阳,从事译经活动——前者系统介绍部派佛教上座部的思想,后者则重点翻译早期的大乘经。支娄迦谶简称支谶,翻译的经典以《道行般若经》最重要。曹魏时代的朱士行常在洛阳讲授此经,感觉译者理解有误,遂西行求法,在大乘经典集中的于阗寻到《放光般若经》的梵本,派人送回洛阳。西域高僧佛图澄也在西晋永嘉年间前往洛阳讲授佛法,受学的门徒几及一万——释道安、竺法雅皆为其弟子。北魏后期迁都洛阳,大兴土木,南印高僧菩提达摩航海来华,北行至魏——见到洛阳永宁寺宝塔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岁,游历各国皆不曾见5。达摩以禅法教人,成为中国禅宗初祖。北印高僧菩提留支则在北魏永平年间携带大量梵本来到洛阳,住在规模宏大的永宁寺中。留支在那里主持佛典的翻译,系统介绍印度有宗一系的学说。继洛阳之后长安也成为佛教传法的中心。东晋太元四年,前秦攻占襄阳,得到高僧道安,请他住在长安的五重寺。道安在长安七八年,除了主持道场讲说,最主要的就是组织翻译事业。当时有“学不师安,义不中难”的谚语,可见他为社会推重的情形。在道安之后,鸠摩罗什也来到长安,在逍遥园西明阁主持译经。他在外国译师中最能精通中土语文,又具文学天才——所出经论三百余卷主要是般若经类和龙树一系的大乘学说,对后世佛学影响深远。罗什门人三千,僧肇为其高弟,号称解空第一。他是长安本地人,少年以佣书为业——爱好老庄,但以为《道德经》于玄远之道还未尽善,遂依止佛法,出家为僧。僧肇曾作《般若无知论》,罗什大加赞赏,说“吾解不谢子,辞当相挹。”唐代的玄奘大师也从长安西行求法,在印度那烂陀寺学习多年,回国后又在长安弘福寺译经,为时十九年——先后译出经纶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弟子窥基以他译述的有宗理论为依托,成立隋唐佛教的重要支派——慈恩宗。另一高僧义净和玄奘经历相似,在印度那烂陀寺留学归来后也在长安主持译经,他的译述以律部为主。与义净同时的贤首则是长安的康居侨民,他学宗《华严》,多有著述,成为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贤首年轻时就主持武则天的家庙太原寺,与她交情非浅,因此常为武后讲解佛法妙义。而密宗大师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则在开元年间到长安弘法,系统翻译印度密宗典籍,时称“开元三大士”。

  南方最重要的佛教中心是六朝都城金陵。皇帝菩萨梁武帝曾在这里四次舍身同泰寺。印度高僧达摩和真谛都由海路来华,到达金陵。达摩和皇帝菩萨一言不合就渡江人魏。真谛则和梁武帝较为投缘,后者对他深加敬礼,使住宝云殿——才要从事翻译就发生了侯景之乱。真谛是西印度人,学识渊博,尤精大乘之学——他的翻译以有宗学说为主,与罗什、玄奘、义净并列四大译经家。而传述空宗学说的则有僧朗师弟。梁初僧朗于金陵郊外摄山栖霞精舍弘扬三论,人称“摄岭师”。弟子僧诠则别称“山中师”——座下诠公四友6皆一时之选。其中法朗的弟子吉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三论宗的集大成者。吉藏的祖上是安息侨民,后迁居建康。幼年时父亲带他去见大翻译家真谛,真谛为其取名吉藏。陈末隋兵进攻建康,社会扰乱,吉藏前往各寺收集文疏,藏在三间堂内——由于涉猎广泛,他在著述中繁征博引。吉藏辩才无碍,一向恃才傲物,唯独对智 惺惺相惜——后者曾在金陵瓦官寺开讲《法华经》,吉藏一见倾心,从他的学说中吸取了丰富的资粮。智顗所创天台宗以天台国清寺为中心。天台山绵延数百里,千峰竞秀,人文景观更是美不胜收。国清寺建于隋开皇年间,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为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刹之一。唐代最澄等九十多日僧来山求法,使天台宗东渐日本。庐山也是佛教的一大胜地。东晋名僧慧远曾隐居庐山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市,经行送客皆以虎溪为界。慧远曾作《沙门不敬王者论》,在佛教史上影响深远。桓玄裁汰僧人,独以庐山为道德所居,视为例外。东晋元兴元年慧远与彭城刘遗民、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等一百二十三人结白莲社——他们在庐山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共期往生西方。慧远有感于江东佛典未备,曾派弟子西行求经。罽宾高僧僧伽提婆从长安来到庐山,应慧远之请译出《阿毗昙心论》和《三法度论》。佛驮跋陀罗也南下来到庐山,译出《修行方便禅经》。而高僧道生亦在庐山精舍开讲《涅磐经》,最后于讲座端坐而逝。广州作为海上交通枢纽也是佛教传播的中心。菩提达摩、求那跋陀罗泛海来华,首先抵达广州;而义净、不空西行求法,亦由广州扬帆出海。禅宗六祖慧能得到衣钵之后隐遁广东,某日在广州法性寺见二僧辩论风动幡动,脱口而出“仁者心动”。两个月后便在寺中菩提树下说般若波罗蜜法,为大众开示禅宗法门。法性寺即今光孝寺,寺中尚有风幡堂、菩提树、六祖殿等遗迹。

  不同于儒道二教,佛教作为起源于印度的宗教深受彼时交通路线的制约与影响。玄奘西行求法走的是陆上丝绸之路,由长安经河西走廊抵达高昌,再越过葱岭经克什米尔到达中印的那烂陀寺。义净求法则走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泛海南行,经苏门答腊登陆东印度。随着天竺佛教的衰落,中国逐渐取代印度成为佛教的传法中心。鉴真历经五次挫折,最后由扬州取道九洲西南的益救岛抵达日本难波(今大阪)——日本佛教史上正规传戒由此开始。求法传法皆须超凡的热诚与毅力,取道海路的还要仰仗季风与造船工艺等外在条件。

  《世界宗教文化》2009年第2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