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危机,从容应对
直面危机,从容应对--觉醒法师
美国的房贷机构基于“贷款人都能保证还款”的假设,把钱借给原本买不起房子的穷人买房,银行又把这些贷款卖给金融机构(房利美、房地美属于此类)。金融机构给银行钱,银行把接受贷款人后期还款的权利让渡给这些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以这些贷款汇入现金池,设立次贷支持的债券,以住房贷款的还款流支付债券购买者的利息和本金,出售给各类投资者。一些金融机构涉足此领域,并进一步进行金融创新,设计相关金融产品,进行投资出售。这所有的一切产品的价值都是建立在最初贷款人能保证还款的假设基础上的。后来美联储提高了保持几年的低利率,房价下跌了,贷款人无法偿还贷款,一损俱损,基础丢了,上层产品全面坍塌。 涉足这些领域的金融部门遭受损失,但是那些潜在的损失者不确定,所以大家做生意都很谨慎,宁愿持有现金,也不进行投资借贷,因为不知道谁在损失,这就引发了信心危机,金融市场效率大减。信心、流动性被破坏以后就会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映,进而引发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来了,世界因此陷入一片恐慌,人心因此而变得躁动不安,社会因此而趋于萧条。猛然间,人们发现,世界的繁华竟是如此脆弱,人们的信心竟是如此不堪一击,金钱和财富竟是如此虚幻不实。这正应了佛教所讲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的道理。
一、以缘起的眼光看待金融危机。
美国人查尔斯.R.莫里斯(Charles R.Morris)在《 金钱·贪婪·欲望——金融危机的起因》(美国金融史话译丛)一书中,通过对一条街——华尔街的变迁,一个国——美国的行业垄断,一个领域——金融领域产生动荡的起因的分析,讲述了美国金融发展史长河中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剖析了人对金钱的贪婪和欲望。作品对由金钱引起的贪婪和欲望有着独到而精辟的见解,这与佛教的相关思想不谋而合。佛教认为“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贪嗔痴是人类迷惑不悟的根源,是造成一切恶果的罪魁祸首。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贪婪和执著,滋生出种种有违规律、不择手段的不当行为,不当行为的积聚,因此而形成“共业”。共业,是人类的共同感召,例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各种灾难的频繁发生;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导致战火蔓延;对霸权主义的推崇和向往,导致世界的纷争不断,如此等等,无一不是人类的贪嗔痴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佛教讲缘起法,善缘聚则善业生,恶缘聚则恶业生。就金融危机而言,大家一味追逐眼前的经济利益,不顾实际地无节制地透支未来的金钱,吹出一时性的繁华泡沫。最终泡沫一旦破灭,表面的繁华顷刻间便会灰飞烟灭,一切回归本来的面目,甚或由于人们的透支还得偿还前债。加之,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世界各国势必也因此而受牵连。就经济全球化而言,没有经济全球化,一国的经济不能融入世界,难以飞速发展。有了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关联,世界经济能够一荣俱荣。可是有了经济全球化,也极有可能导致世界经济的集体崩溃。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原本是美国人的事情,却导致世界各国遭受牵连,似乎罪责在于美国,可是用佛教的缘起观念进行分析,当美国金融泡沫呈现时,全球化背景下的各国经济也因此而受益不少,因此从因果的角度来说,福祸相倚,因果必然,丝毫不爽。
佛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或许对我们会有一些启迪:
波斯匿王因为贪吃导致身体一天天发胖,终至行动困难,气喘吁吁。他忧心忡忡地来请教佛陀,有什么减肥的妙方。
波斯匿王神情忧虑地对佛陀说:“佛陀!我因为受不了美食的诱惑,饮食过量,以致于越来越胖,非常的烦恼。”
佛陀怜悯地说:“国王啊!你为什么贪念这么强,难道没想过要制止吗?”
波斯匿王皱着眉头:“有啊!曾经试过,但是还是抗拒不了想吃的欲望,怎么办呢?”
佛陀微笑道:“想得到不该得的东西就叫做贪。贪心的人终日追逐财、色、名、食、睡等五欲,不知道要适可而止,必然会造出种种罪业,伤害别人,使自己遭受业报的痛苦。要消除这种烦恼,应该去除贪求的心,饮食节量,自然能够身体健康。”
波斯匿王恍然大悟,欣喜地说:“痛苦和烦恼原来是因为贪欲太多,贪念真是害人不浅哪!”
贪瞋痴为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来源,贪求无厌,不能遂意就生起瞋恨,瞋心障碍智慧,颠倒造作,就是愚痴。人的欲望永无止境,福报终有享尽的时候。联想起我们眼前的金融危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对金钱的追逐本该适度,应该顺应经济规律而行,不可以人为地去改变。
二、缘起的危机理应让我们有所领悟。
当然,我们用佛教的缘起法来分析危机的必然,绝不是在幸灾乐祸,而是要告诉大家,既然危机是人类的共业所感,那我们就应该勇敢承担这种责任、勇敢面对这场危机。千百年来,人们饱受经济的起伏所带来的酸甜苦辣,每一次都挺过来了,每一次人们都会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而使世界经济步入一个新的相对规范的轨道。因此,社会的前进、历史的发展应该是螺旋式上升的轨迹,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明白这个道理,有助于我们平静地面对眼前的困难,有助于增强我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佛教法缘起而闪光,缘起因应用而生辉。既然贪婪之缘汇聚后必然形成世界经济秩序的混乱,那么,我们就应该在今后的生活中努力树立一颗平常心、无我心、精进心、平等心、慈悲心,勇敢面对眼前的困境,以正确的心态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顺缘与逆缘。
1、以“平常心”冷静面对境遇变迁。
正如一首歌所唱的那样:“生活,像一首歌,有酸甜也有苦辣”。我们的人生充满了各种顺境和逆境,用缘起法的观点来看,顺境因于顺缘汇聚,逆境因于逆缘汇聚。因此,当我们面对顺境,千万不要得意忘形、忘乎所以。诸法由因缘和合而生,在一个和合的群体中,只有大家互相支持、互相协作,才有可能相得益彰、取得共赢。而当我们身处逆境时也不可灰心气馁、一蹶不振。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很多情况下,并不完全是自己的原因。比如眼前的金融危机,其发生并不是偶然的,世界的经济总是要有起有落,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我们要正视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勇敢面对逆境的挑战,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积极谋求改变自身境遇的途径和方法。
2、以“无我心”减少对物质的贪欲和沉迷。
就个体而言,因为损害了“我”的名誉、财产等等,人与人之间就要发生争吵、打架甚至伤人事件;从团体来说,为了某个集团的利益,而在生意场上尔虞我诈、互相倾轧、不择手段,搞得鸡犬不宁; 在国际上,以霸权主义思想为指导,个别国家乐于充当世界警察的角色,动辄以武力相威胁。这些都是“我执”在作怪。当事者因为不了解缘起法的道理,一味地受贪欲的趋使,从而私欲膨胀、私心泛滥,影响了世界的安宁与和平。否定永恒不变的“我”的存在,以“无我心”减少对物质世界的贪欲和执著,诚实守信、杜绝欺诈,对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以“精进心”积极应对眼前的挑战。
生死是人生的必然阶段,佛教讲缘起法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没有永恒,有生必有灭、有老必有死。人生在世,唯一可做的就是,把握自己短暂的生命,以科学的精神、好学的态度,投入生活,让人生尽可能发挥出最大的意义,从而能够今生无悔、内心坦然。这就是我们面对人生应有的态度。回首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的经济体制开始转轨,不少国有企业一下子转成了集体或私营企业,头上的保护伞没有了,企业职工的优越感也荡然无存。下岗、待岗、失业人员一时难以调整自己的心态,自杀者有之、彷徨者有之、犯罪者亦有之。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各方努力下,大家从迷茫中走了出来,在众志成城中创造出了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奇迹。这些都是善缘汇聚的结果。缘,来源于现实,缘的聚散本身所仰仗的也是缘,是时代之缘、现实之缘决定了我们眼前的变化。面对眼前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突如其来的变化,我们要尽快调整心态,以“精进心”积极应对挑战。对于创业者来说,冷静地分析自己所面临的环境,然后确定切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至关重要。比如说创造一个公司需要五个条件,目前已经有了四个,那就要看剩下的一个是否能够解决,如果不能,那就早点放弃计划;如果经过努力可以办到,那就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业的成功和飞跃。
4、以“平等心”处理自他关系。
缘起法从理性上深刻阐述了佛教的平等观。身处生死流转过程中的众生,因为各自业力、习性、环境、背景等因素的差异,而表现为现象界的千差万別。但是千差万别的现象并不能掩盖众生生命本质上的同一,也就是众生在理性上的平等。这种同一的生命本质,就是一切有情心中本来具有的“佛性”,也就是缘起性空的法性。因此佛教主张 “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强调有情应和乐共存、相互容忍。因此,作为一名佛教徒,应该牢固树立团结互助、荣辱与共的观念,以利乐有情为己任,从而尽最大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多做贡献。
5、以“慈悲心”帮助他人共度难关。
时代之缘也好,现实之缘也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我们人类自身,因此我们应该很好地把握现在、把握自己,及时行善、利益社会。古人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倘若有条件时不肯帮助别人,一旦自己碰到异常情况,别人也未必肯向你伸出援助之手。根据佛教的缘起法则,人与人、有情与有情、有情与无情,彼此息息相关。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众生一体的“大我”精神。虽然佛法的最高层次是要达到“无我”的境地,但是大乘佛教除了培植获得个人解脱的智慧之外,更主要的还是要树立“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利他思想。我们不但要在表面上实行财施、法施及无畏施的利他事业 ,还要透过理性的提升,在实行利他行为时,能以 “三轮体空”的智慧去观照,从而使得自己的利他事业能够随顺法性而达到最高的境界。
三、以积极的姿态共抗金融危机。
当前,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全球经济的发展遭受重创。中国政府面对危机,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避免经济下滑,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获得了世界舆论的一致肯定和赞扬。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因此而更加为世界各国所认可。
作为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宗教界在克服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大政方针指引下,有必要发挥优势,凝聚力量,多作贡献。我感觉,宗教界为社会作贡献,最有效、最直接的作为应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我做起,以宗教界自身的稳定为基础,辐射全社会。
著名神学家孔汉思有句名言:“没有宗教间的对话,则没有宗教间的和平”,“没有宗教间的和平,就没有世界的和平”。在宗教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宗教界自身的稳定是服务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作为社会构成的一部分,宗教界应该从自身做起,致力于内部的和谐稳定,惟其如此,才谈得上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作贡献。宗教场所作为信仰的基本载体,具有引导信教群众正确对待信仰、事业、家庭、社会伦理等诸多复杂问题的功能。因此,加大对宗教教职人员及信教群众的培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宗教的必然要求。同时,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各大宗教都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之间提倡“兼容而不歧视,交流而不排斥,对话而不对抗,共处而不冲突”,在彼此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发挥各种文明的积极作用,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进步。
2、发挥优势,高扬和谐理念,积极帮助社会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宗教先天性地具有抑恶扬善、慈爱平等、助人为乐的特性,“和睦、慈爱、平等、扬善”,是各大宗教所共同提倡的基本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这些积极的和谐理念应该得到大力继承和发扬。2006年4月,中国佛教协会与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举办了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提出了“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口号,倡导“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今年三月底,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又将在无锡和台北举行,会议的议题是“和谐世界,众缘和合”,巧妙地把佛教的“缘”与“和”两大主题联系起来,让我们在汇聚“善缘”的同时看到了社会“安和”的希望。
以社会和谐为目标,宗教界有义务协助党和政府,凝聚社会大众的力量,共克时艰,共谋进退,共求发展。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中,不少人面临失业或收入减少,不少大学毕业生工作无法着落,不少农民工因工厂裁员而赋闲在家,心理上的负担自然会很沉重,社会矛盾也将日益突出。为此,我们要及时做好社会人群的心理疏导工作,要在他们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给他们以关爱和温暖,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3、关注青年,关注社会,以实际行动支持创业。
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就业困难。正确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种种困难,大力组织和开展就业培训,积极创造就业机会,是解决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为此,我们宗教界可以考虑把支持青年创业作为社会慈善事业的一项新内容加以推广。在资金募集上,尽可能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这一事业。
本人所在的上海玉佛寺,多年来一直关注社会慈善公益事业,每年都会捐赠大笔资金资助包括贫困学生、因病致贫家庭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以及遭受自然灾害的灾区人民。除此之外,我们于2005年起专门成立“觉群再就业培训基地”,对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培训他们的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是,在接受培训的人员当中,真正能够自主就业、自主创业的人还是较少,其中多数人都是因为缺少创业资金,无法施展自己的本领、难以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这次全球金融风暴发生后,企业的就业形势变得愈加严峻,人们的经济收入受到很大影响,人们可供创业投入的资金更加困难。在当前鼓励和刺激消费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拿出积余资金,投入“青年创业基金”,为社会青年重新就业及创业提供经济上的支持,为社会的经济发展、为社会的稳定繁荣作出贡献。为此,我们于今年一月二十五日“除夕”之夜,专门拨款1000万元,与上海市青联、上海市团委、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共同成立“觉群慈善创业基金”,用以资助社会青年成长创业。只要满足受助条件的人员都可以提出申请,在严格审核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需求给予不同形式、不同数额的资助。希望能够以专项扶助基金为带动,积极创造就业机会,以实际行动支持创业,想方设法为青年朋友解决后顾之忧。
4、立足慈善,关爱弱势群体,厉行社会慈善事业。
社会是宗教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潮中,宗教界必须加大回报社会的力度,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宗教回报社会、服务社会,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要积极参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我们更应该想方设法,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扶贫帮困的活动。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利用宗教慈善募款方面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唤起全社会对弱势群体的重视和关心,集全社会之力,共筑一片蓝天,共享平等友爱,共建和谐社会。
“5.12”临近之际,我们要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到灾区人民的重建家园事业、集中到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集中到灾区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长,为他们解急救难、奉献爱心。上海市佛教协会计划在去年积极支援灾区、踊跃捐款的基础上,继续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提供具有实质内容的帮助。近期,市佛协向全市佛教四众弟子发出呼吁,要求各寺院团体,以区县佛协为单位,广泛动员信教群众,积极开展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募捐活动。目前正在筹备举办上海佛教界纪念“五一二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慈善义演。届时,上海佛教界将把去年捐赠的赈灾款项尚未落实用途的500余万元,与这次募集到的善款,预计总数在1000万元左右,用于为都江堰市建造一所完整的、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完全中学。从而以佛教界的爱心,为灾区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
5、积极行动起来,主动融入到“迎世博”活动中。
2010年5月,被誉为经济、文化、科技领域“奥运盛会”的第41届世界博览会将在上海召开。按照《迎世博文明行动计划》确立的目标,广大上海佛教四众弟子正在积极行动起来,主动融入“迎世博”活动之中,树立“精彩世博,文明先行,从我做起”的观念,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我做起、从细微处做起,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服务世博多作贡献!上海市佛教协会于今年年初也适时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加以引导。这些举措包括:一、成立上海佛教界迎世博领导小组,下设各类工作机构;二、发出“致各寺院和全市佛教徒的公开信”,号召善男信女为世博会献计出力;三、向全市各寺院下发“关于迎世博加强文明礼仪和环境整治工作的通知”;四、举办“迎世博形势报告会”,做到上海佛教信徒人人都能了解、知道、参与世博会;五、与上海市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上海佛教界迎世博图片展”,向世界展示上海佛教界的风采,更多更好地吸引境外商贸、企业界人士光临上海佛教寺院,扩展上海旅游事业和对外交流的渠道;六、适时向世博会献上一场精彩的“梵乐音乐会”,以扩大佛教为世博会宣传鼓动的声势,让世界更多、更全面地了解上海,也了解中国的宗教文化;七、在上海市世博局的帮助指导下,编写“上海佛教界迎世博接待手册”,内容包括:世博常识、知识问答、礼仪接待、英语百句等。总之,在世博来临之际,全市广大佛教信众,要以“爱国爱教”思想为指针,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以“人人迎世博,当好东道主”的主人翁姿态,全身心投入到“迎世博,讲文明,树新风”的活动中,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世博会的圆满召开。
总之,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大潮中,我们要努力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充分发挥宗教团体在信教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把维护稳定作为自己的职责,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使得上劲、帮得上忙”,以加强“爱国爱教”思想教育为基础,积极引导广大信教群众自觉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多谋利民惠民之策,多做雪中送炭之事,多尽扶危济困之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多作贡献。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