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青海城镇宗教与习俗文化述略(摘录)
明清青海城镇宗教与习俗文化述略(摘录)
青海城镇历经两汉时期的形成,隋唐宋元时期的初步发展,到明清时期已进人其封建社会 时期的发展高峰时期。这一高峰不仅表现在明清时期青海城镇数量的增多,发展稳定,城镇布,局划一,而且还反映在城镇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上。特别是城镇中的宗教、习俗文化构成城镇的一大特色。对此很少有人论述,故略为叙述,以期有碑于青海史的研究。
一
有位学者对青海在社会上的地位,作过一个恰当的结论,即青海是民族迁徙的走廊,民族的迁徙必然带动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而位于青海地区交通枢纽地位上的各城镇,便无疑成 为各迁徙民族的聚集地和各民族文化的融汇地,蒲文成先生在其《青海是藏传佛教文化传播发展的重要源头》一文中指出:“纵观我国藏传佛教发展史,青海在藏传佛教及其文化传播、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起着重要作用。它和江河源一样,可以说是藏传佛教文化的发展、弘传的一个重要源头。”青海,特别是青海东部地区成为藏传佛教容纳、发展的基地和桥头堡。青海伊斯兰教文化的发展与民族迁徙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对青海伊斯兰教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是蒙元时期的西征与“探马赤军”等西亚民族的东迁及在甘青定居。渐至明清之际,西宁城之东关、大通城、多巴以及丹噶尔城等都形成以回族为主的聚集区,循化之地已有撒拉民族的迁人,而成为青海伊斯兰教文化的又一重要源头。
城镇又是明清政府施政、戍守边塞的基地,戍守之兵卒多来源于江淮闽浙一带,至今仍流传着南京珠巩巷居民被滴西宁的故事,验之祖谱碑a,明清江南之民迁居西宁等地的确为不少。康熙时曾为知县的郭守邦纂《郭氏家谱》云:“高祖讳玉,明初从戎西宁。”魏寰“西宁人,始祖魏善,本洒州人,从明太祖起兵,……授世袭千户,管西宁卫中左所副千户事,因家焉。”又“莫与京,西宁人,始祖得本寿州籍,自元末归附,洪武中授西宁世袭指挥金事。”徨中花园村钟氏坟莹的墓碑(乾隆十一年立)云:“始祖钟远,扬州江都人,为明常遇春将军部下,充任百户,于明洪武十八年随军来戍西宁。”西宁南滩李世荣墓志云:“先世应天人,始祖侨居西宁。”清代,来西宁等地经商者云集,而以山陕商人为多,这在《丹噶尔厅志》等方志中多有记载,商人之多,使“山陕会馆”这样的商人组织遍及河徨各地。
青海城镇是在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中发展起来的,不可能不具有宗教文化的特色,城镇中的居民又是五方杂处,崇尚不一,致使习俗文化多彩纷呈。
二
吐蕃占据甘青地区,也将藏传佛教文化带到这里。佛教文化开始进人城镇居民生活,到宋代噍四啰时期城镇的佛教文化达到高潮。此后,藏传佛教渐而为土族、蒙古族所接受,信教群众基础扩大,城镇中的佛教文化并未因确厮哆政权的远去而隐秘、难寻。明清统治者对藏传佛教文化亦采取扶持、推崇的政治态度,杨应据云:“明初,西宁番僧三刺,为书招降罕东诸部,建佛刹于碾伯南,以居其众。赴朝贡马,请救护持、赐寺额。太祖从所请,赐额日‘瞿昙’。立西宁僧纲司,以利为都纲司,纪以符契。自是,其徒争建寺,帝辄锡以嘉名,且赐放护持。由是形成势区,尽为番僧所据。永乐时,渐授刺麻禅师、灌顶国师之号,有加至大国师、西天佛子者,悉给以印浩,许之世袭,且令岁一朝贡,盖以番僧为羌戎所重,籍以羁康之意,而边人见其车服赫奕,殊以为荣。”③引起番、土民众以及汉人的羡慕,送子及财物人寺成为一时之风尚。佛教寺院在如此社会群众基础上林立于各城镇之中。见子记载的西宁城有雷鸣寺(城南)、印心寺(城南街)、木禅庵(城南)、葆宁寺(城北)、崇兴寺(西北城煌庙街)、南寺(城南门内)、弘通寺(城东郭)、大佛寺(在西大街)等数十座寺庙,影响较大的是大佛寺,这是座元故刹,明洪武时,太祖赐名“宁番。”此外,位于城南门外二里许的南禅寺和城北门外五里土楼山下的北禅寺,亦是香火很盛。南禅寺建在凤凰山上,寺建成后有孔雀一双飞来楼上,又有孔雀楼之称。南禅寺庙宇甚多,同治二年焚毁。光绪三年之后,重新修复,先后建有老祖殿、萧曹殿、桓侯殿、财神殿、护法殿、瘟祖殿等,后又多被焚毁。
北禅寺修建甚早,阐a所谓“西平亭北,有土楼神祠者”就是指北禅寺。永乐十四年,高僧桑尔加朵人奏请救赐额日“永兴”,又称永兴寺。北禅寺依山势而建,甚是雄伟。“北斗山威重,
孤高路自通。铎声云窟里,梵宇洞天中。帘挂三秋雨,窗开八面风。登临凭二览,多少俗心空。”
在碾伯、大通、丹噶尔、循化、巴燕戎、贵德等城中,都建有大量的佛寺。佛寺建筑多吸收汉族的建筑手法,采用大屋檐、落院式及中轴线对称布局,同时又将藏式雕垒式建筑融人其中。佛寺建筑文化成为城镇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佛教寺院的法事活动,亦成为城镇居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每逢农历正月初一,皆赴寺朝拜,绕行寺外转嘛呢轮。正月十四、五日寺门张灯,以酥油花展览,号为观景,届时城镇及乡村群众多奔赴塔尔寺观看,“月当空,耳边箫鼓丁冬。彩栩间,安排灯架,年年花样不同。放光明,庄严灿烂;肖人物,楼阁玲珑。怪怪奇奇,形形色色,蕃僧巧妙夺天公。”⑤二月初七、八日有晾宝会;四月十五日多持八关斋,号娘夸;六月初,僧俗皆携帐游山,富者至十余日,名为相浪。七月初一至初八有会名雷乍。九月半亦持娘夸。凡会期,商贾辐揍,士女云集,极一时之盛。
青海城镇中的回族和撒拉族是元代以后形成的土著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回族和撒拉族的聚集之处,均有清真寺以为礼拜之所。各城镇中以西宁东关清真大寺最悠久,始建于明初。循化城中亦有大寺一座,在城内文庙西。而位于街子工的清真大寺“为撒拉回民祖寺,其余皆后来添建之也。回俗有大小礼拜之日,小礼拜在本寺,大丰I月年则归于街子工大寺。”青海城镇中的清真大寺的建筑也多吸收汉族的大屋檐式建筑,有些清真寺的廊壁上有砖雕,图案多为莲花、葡萄、石榴和牡丹等花鸟,雕刻精细、构思巧妙、色彩鲜艳、图象逼真,是建筑艺术中的珍品,也为清真寺增色不少。
三
习俗文化针对青海城镇来说,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民间信仰文化,一是岁时习俗文化。民间信仰文化多由汉族移民由内地带来,不仅在城镇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乡村中也长盛不衰’。各城镇中都建有文庙、关帝庙、城煌庙、雷祖庙、马神庙、马祖庙、马王庙、火神庙、三师殿、北斗宫、药王宫、真武庙、龙王庙、海神庙、河神庙以及名宦祠、乡货祠、忠孝祠、八蜡祠等。庙祠虽然很多,但各有各的功能,文庙和关帝庙是各城镇中修建较早,规模较大,为历年修缮、增补的庙宇。文庙供奉着儒学创始人孔子、孟子和子思等,因其所具有的特殊地位,而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汉高祖时,“诏祀孔子以太牢,诸侯王卿相至郡,先渴庙而后从政,”已给孔子立庙。汉平帝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北魏献文帝时,诏郡县立学,祀孔子与周公并享。唐高祖时为孔子立专庙,唐太宗又进一步下诏“天下州县皆立专庙塑像,出内庭衣衰冕,正南面之位”,为孔子塑像始于此时。唐玄宗封孔子为宣王。此后孔子的封号越封越崇,地位也随之越来越高,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武宗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朝建立后,嘉靖九年(1530年)“厘正祀典,”称孔子为“至圣先师孔子。”清顺治二年(1645年)称“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孔子”,每岁仲春秋上丁日致祭,并诏各省、府、州、县、卫一律遵行。康熙帝钦颁“万世师表”匾额,雍正帝颁“生民未有”匾额0继之的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帝都颁有御书匾额,并特命国学文庙易盖黄瓦,孔子的荣誉达到顶峰。文庙是封建统治者倡导儒学教育的“种方式,文庙以其特有的社会教育、引导功能而兴盛。据统计,青海地区共有5座文庙,分布于西宁、大通、碾伯、循化、贵德城中,这5座城又都是府学、县学、厅学的所在地。这说明,凡设有县学以上等级的儒学地方,才能设文庙,并不是可以随便修建的,足见其地位之尊崇。
关帝庙供奉着关羽。关羽为三国时期刘备手下的一员战将,以忠、勇闻名。封建统治者也看到关羽身上所体现的忠、勇之气,与所宣传的“忠、孝、节、义”是一致的,故而大肆宣传。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清统治者也对关羽累加封号,“其礼仪俱照先师庙(指文庙),每岁春秋并五月十三日致祭,祀以太牢。各府、州、县、卫、所俱如制。”关帝庙共建有25座,其中西宁城3座,大通城1座,碾伯城1座,巴燕戎格城2座,循化城1座,丹噶尔城3座。而就地区分布,以丹噶尔地区最多共有12座。丹噶尔城缘何有这么多,陈国璧的《关帝庙创建功德记》碑文中云:“惶之外,虽自在樊篱,而市口相通,远近彝番,以获贸易之利,实有中外一家之庆。徨之人得享其安乐太平之福者百年矣。癸卯冬,小丑陆梁,因而用张天讨,荡平青海,酌量险易,料度形势,逐之城于边外之丹噶尔,移设营制,以控青海。”“城成之日,乃建关帝庙于城之北隅,以镇边睡。”后又经修缮,“庙貌巍峨,峙宝殿如蕊胭珠宫。番火森严,灵通俱在。邑之绅士兵民,登堂肃仰,瞻金容而如其上,抑使戎彝羌番,人庙低徊,拜须眉而宁不汗下?是赖神威镇护于边城,奠金汤于万年。”
城陛庙每座城镇中都有,其作用在于护城保民,无论是官吏,还是百姓对城煌都极为崇敬。“在古唯社樱,而后世则有城煌。且其仪其秩颇与社樱类,而威灵赫灌,奔走巫祝,为民物之保障,官吏之所倚庇者,则更甚于社樱。”城之百姓祭祀城煌之神要比祭祀社翟之礼还要隆重,究其原因在于春秋之后“兵戈盗贼攻战防守之事起,遂专以城池为固,守土之臣,斋肃战栗,而严事之。平时则水早疾疫于以祈攘,有事则卫民御敌之焉请祷,亦理势之不得不然者。”自两汉以后为城阻神修庙祭祀开始见于乘志之中,明初,京都郡县并为坛以祭,加封爵号,.在府日公,州日侯,县曰伯。洪武三年去封号,二十年改建庙宇,俱如公察,设座判事,如长史状。至清,牧守县令朔鱼(农历每月的初一、初十五日)日除拜渴文庙外,唯祭祀城惶。“偶有水早,鞠躬,拜叩,呼号祈请,实唯城A!。迎神赛会,百姓施舍恐后,亦唯城W.衔冤碟诉,辨讼曲直,疫病死亡,幽冥谴滴,丽法输罪亦莫不奔走归命于城煌。至庙貌之巍峨,章服之鲜华,血食品撰之丰繁,岁时伏腊,阴晴朝暮,史巫纷若,殆无虚日。’,。城惶以其无所不管之法力,深得官吏百姓之崇敬,有事便祈求城0-相助,香火繁盛,信徒之众,为他神所不能比拟。西宁城的城煌庙位于城西的庙街北,洪武十九年由指挥李实创建,到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等朝,又多次修葺重建。现西宁的城徨庙已迁至北山之上,虽有跋涉之苦,而前往上香者却依然络绎不绝。
其他祠庙;诸如龙王庙用于祈雨,马祖庙用于祭祀海神,这在闽浙等沿海地区尤为兴盛,马祖庙修于青海城镇之中,概是闽浙遗民的一种文化心理的再现。八蜡祠用于去蝗虫祈丰收等,各类庙祠都有护城保民,风调雨顺,万事康泰,以及以正民心,以敦教化等社会作用。每逢初一、十五日,自有信奉者添火进香,祈求还愿。祠庙还成为当地的一人文景观、郊游的好去处,如贵德县的南海殿、吕祖殿、三清殿、文峰阁等,俱在城南五里。建于山麓,盛夏时为游览、饮宴之所。登高望远,四山在目,黄河俯瞰,山色水声,颇有景致,为县治第一胜境焉。丹噶尔城的小龙王庙,在城南宋家磨林。惶水夹流中间,背有花园一处,有石垒小山并石镌仙人各像,流水茂树园其外。夏季五六月时,携酒往游者甚众。0岁时习俗文化中,节日习俗很多,又以正月十五日的元宵会最为热闹。届时“通衙点列花灯,逐摊祈年,群相驰遂,遍于市座。”。在丹噶尔城称之为灯山会,“城关市面铺户张灯,通衡辉煌,前后三夜。”0其热闹正如诗人张思空、朱耀南等所描绘的:“十街灯火满,五夜管弦开,明日披云出,游人拥地来。”“六街灯火最晶莹,征鼓喧阂闹满城。直与蟾光同不夜,恍疑人在雪中行。”。在元宵节期间,“时民间演出社伙,如龙、狮、灯船、罗汉、拉花之类,喧阂城市。游人亦颇杂沓,约三点钟之久,不三更而人散灯息矣。”。“休明鼓吹庆升平,巷舞衡歌雅颂声。巧制鱼龙看变化,登场粉墨又多名。”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