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荣辱观是中国佛教全面繁荣的要求
编者按: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和每个公民的积极参与,作为当今先进文化的代表,中国佛教自然要有自己的声音。本文作者徐文明,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认为和谐社会也是有序社会,整体的有序需要每个个体的自我净化、自我克制和自我提升,这就要求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明是非,辩邪正,知荣辱,从而实现自利利他,一荣俱荣,使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更加繁荣安定。
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与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整体思想相应的,值得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八荣八耻较之以前的价值观有重大突破,其显著特征是改变了以往偏重党派和阶级意识的局限,而是体现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永恒的价值。八荣八耻突破了地域与时代的限制,突破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打破了党派和阶级的成见,抓住了最根本的人性,因而适合作为全民的价值观。
八荣八耻还“汲取了我国传统荣辱观的精华,继承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因而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现代体现。从八荣八耻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伦理思想的痕迹。热爱祖国、服务人民体现了仁爱精神,与仁相应;团结互助体现了合作意识与集体精神,与义相应;遵纪守法体现了对规则礼法的尊重,辛勤劳动、艰苦奋斗是指合乎礼的生活作风和工作态度,与礼相应;崇尚科学,反对愚昧,正是智慧的体现,与智相应;诚实守信,主张诚信,始终如一,反对反复无常,见利忘义,与信相应。因此,八荣八耻是儒家五常的现代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
八荣八耻不仅是儒家道德的体现,从中还可以看到法家的重法,墨家的兼爱、节俭、勤劳和崇尚科学,道家的慈、俭、谦下精神等等,因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应当注意的是,八荣八耻不仅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体现,也是中国佛教精神的体现。佛教最强调对法,先不说毗昙学,六祖惠能就非常重视对法,提出三十六对法之说:
“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三十六对法涵盖了世间与出世间、物质与精神的方方面面,其中自性起用十九对带有明显的价值判断,体现了佛教的价值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正与“慈与毒”、“悲与害”相应,一是发慈悲心,爱国爱民,一是生邪毒心,害国害民。“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与“痴与慧”、“愚与智”相应,一则常生智慧,富有知识,一则愚昧无知,贪执迷信。“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与“进与退”相应,一则积极进取,努力向上,一则止步不前,小富即安;一则劳动创造,贡献社会,一则耽于享乐,只顾自己。“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与“舍与悭”相应,一则舍己助人,甘于奉献,一则自私吝啬,个人至上。“喜与嗔”亦与之接近,相互团结、一味和合,则生喜乐,相互争斗、损人利己,则起嗔恨。六祖一再对门徒强调“此宗本无诤”,要求弟子一体和合,相互团结,避免无意义的争论和竞争。“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与“直与曲”、“实与虚”、“险与平”相应,一正道直行,一心行邪曲;一为人诚实,一生性虚伪;一公平坦荡,一阴险毒辣,体现了两种完全相反的品格。“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与“戒与非”、“乱与定”相应,一则明法知律,持戒守纪,一则非礼背法,不受约束;一则平心静气,少欲知足,一则欲火中烧,非法乱行。总之,三十六对法已经包括了八荣八耻的基本内容。
八荣八耻还与八正道相关。八正道是释迦牟尼创教初期所提出的修行要方,既是进入涅槃的要道,又是净化身心的道德实践的途径,体现了佛教的价值观。二者的宗旨都是自利利他,都是对人的本性的反映。崇尚科学体现了正见,佛法同样是科学,而且是更高的科学,是正知正见和一切真理的体现。崇尚科学,维护正法,反对愚昧迷信,这是立人之本,修身之要。热爱祖国体现了正思,一个人的思想是好是坏,觉悟是高是低,品格是正是邪,最关键的是看他是否爱国。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也必然会热爱人民,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是一个善良的人,是一个富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人,是一个对祖国的历史传统和道德文化熟知并认同的人,是一个富有牺牲与奉献精神的人,是一个坚韧勇敢、不曲不挠的人。诚实守信体现了正语,正语不仅表示语言合乎礼法,讲究语言美,还意味着言行合一,表里如一,说话算数,信守承诺与合同,做一个有信用的人。一个花言巧语、谎话连篇的人,说话再好听也不能算是正语。一个反复无常、前后不一的人,必然是见利忘义的小人。服务人民体现了正业,无论是从事什么职业,做任何活动,都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凡是对人民有利的活动,都是正当的,都属正业。艰苦奋斗体现了正命,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既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又能保护环境,避免浪费,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骄奢淫逸、放纵欲望的生活方式害人害己,最不可取。辛勤劳动体现了正勤(正精进),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不断地进行劳动创造,从中获得成就感和心理满足。精进不已,永不止步,热爱劳动,勇于创新,这是人的本性。俗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做人就得不断向上、向前,不断提升自我,改善环境,不能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更不能遇难即退,畏葸不前。团结互助体现了正念,常存损人利己之心就是邪念。一心和敬,乐于助人,待人如己,并且坚持不改,始终如一,就是恒守正念,常存正念,自然心无异想,得入正定,反之,常起恶心,每欲害人,烦恼自生,心乱如麻,当然无法保持清静。遵纪守法体现了正定,无欲无我,自然会遵守法律,不逾规矩,只有心中安宁,邪见不生,犹如止水,不起诸波,才能言行谨慎,动止合规。
八荣八耻与八正道的相应主要是内在的道德精神的一致,在条文和形式上有所差别是完全正常的。八荣八耻属于世间的道德,八正道则为出世间的道德,一是做人的模范,一是成佛的阶梯,在层次和要求上也是有所不同的。先学八荣八耻,养成人格,做一个好人,然后再学八正道,修成佛道,这也是当今佛教徒应当遵循的途径。
八荣八耻给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传统的价值观只有经过创新发展才能进一步展现其生命力和时代性,这也正是佛教所一向提倡的应机说法。徐文明于2002年在无锡灵山的一个学术会议上提出“新四众”之说,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中国佛教的全面复兴和健康发展服务。2006年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提出“新六和”,将佛教的“六和敬”重新解释,使之成为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的指导思想。为了站在佛教的立场上进一步阐释八荣八耻,在此提出“新八正道”之说:
正见:以崇尚正理为荣,以愚昧迷信为耻。
正思:以爱国爱教为荣,以叛国背教为耻。
正语:以言行合一为荣,以虚伪欺诈为耻。
正业:以救度众生为荣,以杀生害命为耻。
正命:以少欲知足为荣,以穷奢极欲为耻。
正勤:以勇猛精进为荣,以懈怠退步为耻。
正念:以和合互助为荣,以自私自利为耻。
正定:以遵法守戒为荣,以破戒违法为耻。
对此略作解释。强调崇尚正理,不说崇尚科学,是因为科学容易造成误解,很多人只对科学作狭隘的解释,只将自然科学当科学,即使把社会科学算在内,也对之不太重视。有不少人根本不认为宗教是科学,甚至以为宗教是与科学相对立的,不能理解佛教作为总括世间出世间一切真理的根本科学的价值。世俗的科学有太多的负作用,包含着太多的不科学甚至反科学的因素,已经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批评,因此讲强调科学会导致分歧。科学的目的是追求真理,而佛法就是最高的真理,崇尚正理就是崇尚真正的科学,只有维护正法,建立正信,弘扬正理,才能克服无明邪见,消除愚昧无知,破除邪教迷信,解放思想。
爱国爱教相辅相成,本来一体。对于佛教徒来说,爱国是指热爱有着两千年佛教传统的中国,爱教是指热爱在中华土地上生根发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因而爱国就是爱教,爱教就是爱国。中国佛教一向有爱国主义传统,当国家分裂时,是佛教在维系着文化交流与精神纽带,使中国分而不断,分而后合;当异族入侵时,是佛教徒在奋起抗争,不惜牺牲;当遭遇法难时,佛教徒则忍辱负重,等待时机迎接复兴。宗教与国家代表着佛教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精神支柱,是佛教徒的慧命和血脉所在,因而爱国爱教成为中国佛教徒固有的传统。
不妄语是佛教的戒律,也是为人诚实的体现,中国传统也有一诺千金之说,因此说真实语、不骗人,这是正语的最基本的要求。真话与假话的一个区别便是看讲话的人是否做到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就是讲真话,说实话,言过于行,便是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言而无信,就是不诚实的表现。在现代社会,守信用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做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经常说话不算数,甚至恶意欺骗他人,不仅称不上一个合格的佛教徒,也失去了做人的原则。
服务人民就是救度众生,如果说二者有差别,那就是后者的范围更大。佛教不仅以人为本,还关心所有的生命,从人的道德伦理到生命伦理,这是佛教对人类价值观的最大贡献。救度众生是佛教的使命,不仅要为众生排忧解难,更要让众生彻底出离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这才是佛教的真正目标。
佛教主张少欲知足,过一种俭朴惜福的生活,尽量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和对其他生命的伤害,主张素食、少食、过午不食等。这种生活方式在常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甚至视之为苦行,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合理的生活方式,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益无害。食以疗饥,衣以蔽体,这是衣食的最原始、最根本的价值。现代社会将衣食住行等附加了过多的东西,将之异化了,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更要强调什么色香味俱全,要吃出文化、吃出情调、吃出高雅来。这样反而导致生活的异化和扭曲,表面上是更加高雅了,更重视美了,其实是欲望的过分放纵。是以有的人一饭千金,搞什么黄金宴、美女宴,还要以吃珍希动物为荣;有的人广厦万间,占地数顷,不过庇的不是寒士,而是仅供极少数人享受。衣服越来越讲究,车子越来越高级。其实这种生活方式不值得提倡,更不值得羡慕,因为这是造业,是造罪,既有害于身体健康(非典可能就是吃出来的),又加重了环境的负担和其他生命的痛苦。
人类共存,生命共生,明了缘起与因果的法则,就知道每一个人、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是离不开其他生命和环境的,所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因此团结互助,一体和合,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生命生存的前提条件。人类无爪无牙,能够得以在众多的生命中脱颖而出,成为最高级的生命,靠的就是社会性与整体性,就是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之下,以邻为壑、损人利己是愚蠢的,最终会危及自身。团结就是力量,是一种整体的合力,靠这种合力,才能保证社会健康发展。
遵守戒律,不违世法,这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因为人本身有欲望、有弱点,因而需要通过规则和法律对之进行规范和约束,使之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致于泛滥和损及他人。佛教一方面要求尊重并遵守世俗的法律规章,还提出了远远超过世俗要求的戒律,对佛教徒进行特殊的更加严格的约束,使其在道德和规则意识上高于常人。一个严格的佛教徒必定是一个合格的公民,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佛教的戒律不会与世俗的法律相违背,只能比世法更严格、更先进。严守戒律,以法制欲,自然心中清净,诸欲不生,于世则道德高尚,为人师表,更能出轮回、离生死、超因果、得自在,成佛作祖,超凡入圣。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版本的“新八正道”是为配合八荣八耻而立的,也是一种方便之说,其中勉强权变之处,颇露其迹。中国佛教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代表,不仅要方便设教、随缘从俗,更要做时代的引领者和世俗社会的指导者,这就需要佛教自身的不断创新和不断提升,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佛教全面繁荣的要求。
【头条】:中佛协副会长学诚法师获孟加拉国阿底峡大师和平金奖
【观点】:佛教的荣辱观是中国佛教全面繁荣的要求
【禅茶一味】:大唐茶风染诗香
【素食】:生吃蔬菜的五句营养口诀
【朝圣】:朝圣百科书:自助游找旅馆有妙招
【佛艺】:佛塔宝藏的秘密——揭开“七宝供养”之谜(1)
【一日禅】:让我们的心灵越来越接近绝对地和谐
【觉悟】:佛说八大人觉经 于念念中灭无量罪 速登正觉
【众生】:姚明求平安并为寺院球队签名
【两岸】:闻法华轻烦恼 法鼓山将举办除夕闻钟声祈福法会情
【心灵物语】:看出租车司机如何选择捷径
【图片】:呼和浩特最早的喇嘛寺:大召寺
【书店】:译本精良 字体飘逸的高仿古籍善本之《出相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佛教常识】:佛教中的大千世界指的是什么
【法讯】:法会:西林禅寺隆重举行大型供天法会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