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句义宝藏论广讲:金刚处第二 世间迷乱之次第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5日
来源:不详   作者:隆钦燃绛巴尊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句义宝藏论广讲:金刚处第二 世间迷乱之次第

  作者:隆钦燃绛巴尊者 译者:刘立千

  由彼本根中如何产生迷乱之理,分为两部分:(一)总说迷乱之理;(二)详说人体形成。

  (一)总说迷乱之理

  分为总说其白体和详说本性两方面。

  (1)总说其自体,产生迷乱之理。由于对本根显现其本面不认识,而产生迷乱。

  如《声应成续》云:

  “由不知一皆本净,不知法性本面故,

  与因相应为近取,从所缘境生显色,

  此二微细之因缘,成为轮回业所缘。”

  如何现理,当现起本根显现之时,悲心本有能明了对境的妙用之知,但由于不知此自现之本面,则生起三种无明与之相应。三种无明即:

  (甲)迷于同一体性为因之无明,不认识即此所生起之知性,即是法性之本面;

  (乙)俱生无明,不识其本面与起分别心二者俱生;

  (丙)遍计无明,就是把自现的认识迷在其他事物的上面。

  此三者则同为一了知,而对立面不同。由彼体性为一,因于其白现作观照时,则对本根之自体、本性、悲心三者及本根显现元成之现理等,皆未能了知为本根和本根显现之本性的缘故,而执以为其他,遂由此差别,产生迷乱。又复由因三无明和四缘未净之分中所显之现境,又迷乱为心识能所二取时,以及六意执著不灭而现,而起现为六大烦恼及其随眠之分,系缚觉心,于是遂迷而成为六境之境界。

  如《炬光能明续》云:

  “如是而住本根中,与因迷乱之种子。

  明分走失于外故,虽然觉知明了了,

  而是三种无明性。唯意外动之现分,

  又由执境为我心,对于本根和根现,

  错为根心成差别。从错乱因遇境缘,

  四缘缘境不净故,种种相显明分灭。

  六种心意不灭故,六大烦恼束缚我,

  六境各别显境界,仍是将境执为我。”

  所谓六境,即是色、声、音、味、触、法。六大烦恼,即是无明、贪、嗔、痴、慢、妒。又复无明遍及五毒,愚痴则为五毒之分支,故作分别讲述。

  无明可分为因之三类,已如上述。

  自体之六五明,如《觉性自起续》云:

  “无明即是根本心无明、迷乱境无明、迷根根无明、能取分别无明、修正道无明、无知愚痴无明,如是现起有六种无明,故尔不见自现之境。”

  彼等六无明各就所现分而生出六种迷乱。而六种迷乱,又生出六种能取意。所谓六意,即与无明相应之意、意识之意、遍寻之意、抉择之意、粗分之意、定心于决定之意。彼等亦按次第意动而成有,了知而有自觉、能取之境、定取境、迷恋外境、粗分烦恼、向内专注一趣等等,皆为六种之迷误也。

  (2)详说本性有两项:即详说迷情之自体分与行相之缘分。

  (甲)详说迷情之自体分。在共同迷乱之根显时,由于觉性不认识自己本面之垢污,使觉性沾染成为迷乱,故使所知觉性由无垢而成为有垢,即心网封闭,自体本净分之觉性由于分别所染,则为六意之所缚,身人于无方分微尘之网中,光明随之则隐没了。此亦由于不知本根显现乃系自现,则成为因缘;彼所现境,为所缘缘;执为我和我所有,为增上缘;此三缘同时相应,成为等无间缘;于是遂迷着于四缘了。

  如《珍珠宝鬘续》云:

  “名为共同迷乱根,因为无明沾染故,

  所知性现污垢相,心上现起念思故,

  自体则为分别污。执持六意不灭故,

  法身亦被境束缚。因有无分微尘故,

  光明亦成为隐没。四缘所缘不净故,

  于是现境为多种。”

  此无明为错乱之因,觉知上现境为缘,从本根中现出了根知,于是迷乱和动乱增盛者之觉性遂为能所二取为其所缚。

  《声应成续》云:

  “错乱之因为无明,沾染本根和觉知,

  根境遂有流转相,缘为境与所取分,

  区别成为各种边,不觉为一所缘依。

  本根本是不可分,出自不定所破坏。

  于是觉知妄动散,执为增相等皆是。

  沾染执持污垢者,所知束缚自本性。

  虽亦非是所取境,由执为实紧束缚。”

  (乙)详说行相之缘分。此亦是于无而见为有者,对此产生迷乱之因即三无明。实际于未迷之分上,由自己无明分别安立,而成迷乱,此名为“一体之因无明”。又由于不认识此体本面,则名为“俱生无明”,因此出现为轮回、涅槃二境界相。于各别境相而起周遍分别计度之心,故名为“遍计无明”。如是之因中有四缘:“因缘”者,由三无明因和合而产生迷乱,如具备身及肢体之人,自然形成之相貌和姿态,由此而生“所缘缘”。犹如镜子,照射外境,外境自现形象,故外缘恰似于境中显现,由所缘境本光外现是为‘增上缘”。执镜、相、我三以为实,如同识别为阳貌与镜子一般,同样分别光、觉和法性三者,故名“增上缘”。如是三无明因与三缘同时相应,则为“等无间缘”,故尔迷乱实生。

  彼等亦如《金刚萨缍心镜续》所云:

  “诸凡三界众生,开始对非一切之本根而迷乱成为一切。此本根之自体空、本性明、悲心能明现于有情心中。能取彼之心识,即无明分,连续不断,生起浮动,愚暗心识便起分别心‘我从彼生,还是彼从我生’,仅念心而产生迷乱。此无明在本根上本无,只是感受中或行相中有,由行相生出四缘。本根以光屋之相而住者,称为‘因缘’,此为实际无明;彼成为能取之分别,故名‘增上缘’;将彼执为有境,如镜中所现人之影像一般,故名‘所缘缘’;此三者同时,故名‘等无间缘’。此为自身本根,然而不能认知,故生迷乱而形成三界轮回。从此烦恼转成为粗分,故而出现有情各异之身相。此等皆由对本根不认识所产生之迷乱也。”

  《大吉祥妙严续》云:

  “彼亦是由元成大宝盒中明现不灭之实相。本根是不变的,而境界变异,遂随行各种对境之后而分别成为一切。法身境相虽未转变,但迷乱境界上似乎发生变动。金刚勇识无有迷乱,然而有情可以示现迷乱之相。而且最后反以自身之境界遮盖了自缘之本根位上,故不知无二之境界,乃系自现,将错乱执以为我,故名为‘增上缘’。不识自觉之果,乃系自现,执此为因性有观待者,故名为‘因缘’。不识对境与心识皆为空,执为所缘或对境,故名为‘自体缘’。不认识自现光明不观待时间,却执为非是如此,反而产生执著之心识,又与之相应不断,则名为‘等无间缘’。”

  《声应成续》云:

  “于彼迷乱因和缘,诸分连同支分性,

  未熟分别转轮回。无明分为三种相:

  同一体因成错根,由此俱生二分别,

  周遍计度成为境。助缘共咸四种相,

  和合执故名为迷。支分即是行蕴等,

  错乱境分十一半,成熟年岁和功用,

  支分繁杂又差异,一切皆为名差别,

  迷乱之境有二种。由业分出欲色界,

  以及色无色共三,未成熟者成六趣,

  名为作用各有异。分别则有随眠性,

  现行及其周遍相。所谓轮回为等起,

  与聚合业所增长,圆具以及诸差别。”

  所谓觉性超出本根而未成熟者,故各以白所造业,而轮回于三界六趣中。此复首先从十二缘起产生迷乱,此外于十二生肖和十二月份中,会聚十二烦恼,造成十二处有。按缘起之理,皆由十二所人不净所生,次由本根出现本根显现时,由觉性之功用产生意识,此与不识本面俱生而起,故则名为无明。由彼而起迷乱,则名为行蕴。由彼分辨境相,则名为识。由彼辨别出“此为境矣!”“此为相矣!”等等之名义。从此执有名义自性则为色相,故三有最初之迷乱则称为“名”和“色”。由彼生起对六种对境之心识,增长而成为六人。由彼生出能取识之触。由彼生出取境之触。由彼生起贪嗔或不贪不嗔之受。由彼生出耽著对境之爱。由彼生出追取者和接受对境所取者之取。由彼显现若干迷乱之相和增长、产生造作领受任何之不定分,则名为有。由彼生出五色、色、欲等,则名为生。由彼生出老、病直至死亡。如是反反复复轮转,则名为轮回之因。此为顺规缘起十二支,最初先从本根显现而增长,从此有支起迷又成为各别迷乱时之十二有支,此应当了知。

  在法性泯灭了,从本自无明生出后来之行和识之支分,便去寻找身躯,人母胎,生出疱等始成名色。由疱生六处,因缘和合而生触,经过苦乐之受,贪爱感觉,境业成取,近取后有,由胎而出生,由青壮年之和合性转变成衰老,最终死亡,这些都是有条不紊地而产生者。

  正如《觉性自起续》所云:

  “彼亦出自无明中,无明生出诸行支,

  行支生出各种识,各种心识出生名,

  由名生出色自,陆,形色生出六种入,

  六处生触触生受,受生爱而爱生取,

  取生有而有生生,生生老而老生病,

  由于病苦出现死。”

  如是迷乱境界轮流显现,然皆是由自己的无明于无有而执以为“我”,成为习气,随其力用滋长而产生,遂形成各自身蕴、界、处等。辗转循环,故长久住于生死流转之间。

  《珍珠宝鬉续》云:

  “如是三界为五蕴,五根五肢及五脏,

  五境以及五烦恼,五心五意五分别,

  心境二取成轮回。是故迷乱二相应,

  犹如速行之转轮,连续转动且久长。”

  又所谓色等五境者,皆是由不识为五光自现,而执为所取之分之所产生。五烦恼者由不识五智其本面之而产生。各种摄集之身、心等五者,由法性本色不净所生。遍察之意等五者,由五风之相不净所生。又分别思维忆念所执之“我”,分别若干境以为“我”,分别各种不同流动以为“我”,分别仅以心相为“我”,分别有思法心为“我”。此五种分别,皆由于其流动上未得决断而产生。是故不净轮回之诸法皆是唯从觉性状态中而产生,在觉性状态中安住,在觉性状态中游戏,除此以外并无稍分向他处移动者。正如梦境睡眠状态中,未有移动一样。实质上这就是指示此仅是无而明现空色之神变,而轮回本是清净。于是在此提出微妙开示有子、丑二种,即一般清净和个别清净之分。

  (子)一般清净心指示。说仅是本空白现游戏之所显现,譬如毛绳虽现其粗分相,但本质上为根根细毛。或为如无方分微尘之空,仅如其粗分迷乱之相而显现,实际上为远离生、灭、住三者自现之空。

  《珍珠宝鬘续》云:

  “如是种种诸显现,犹如将绳视为蛇,

  非蛇却视为蛇故,形成情器二世间。

  倘若细察仍绳性,情器世间本来空,

  胜义世俗皆有色,即此见蛇世俗实,

  见绳乃是真实谛。譬如高空现鸟形,

  二种谛实之本性,唯是世间之世俗,

  与真实,陆无相属。对于空性界而言,

  彼之自体全解脱。”

  蕴等诸法在觉性状态中如空中之云,虽在觉性上现,却不沾染觉性,而是全在空色中住,恰似幻化和神变。

  《宝性论》云:

  “蕴等犹如变戏法。”

  此等随住何处,如同情器二世间住于虚空一般,蕴、界、处等住于业和烦恼中,业恼等仅是分别心之自现,此心住于心性空之状态中。故最初则为空,现在亦是空,最终仍是空,远离生、灭、住三相而住。

  《宝性论》又云:

  “地依于水水依风,风依虚空而存在。

  虚空并非依风大,水大地大而存在。

  如是所有蕴界根,入住诸业和烦恼。

  业恼住于非理意,然而非理之作意,

  却安住于净心中。心虽本性为诸法,

  但又非住一切法。”

  尽管显现有生、灭、住之相,但安住时,在彼等中则无实成。

  如《幻化秘藏续》所云:

  “奇哉!甚奇稀有法,于无生中生一切,

  即生之性即无生,安住之性即无住,

  奇哉!于灭之性即无遮。”

  《中论》云:

  “犹如梦境和幻变,亦如乾闼婆之城,

  如是生而如是住,亦如是灭乃佛说。”

  故凡世间一切诸法,即现有之时即是远离生灭戏论之边。

  又如《中论》所云:

  “凡由缘起所生者,无生无灭亦无断,

  无常无来亦无去,非异亦非是一事,

  只依寂灭戏论灭。”

  (丑)个别清净心之指示。即是三界轮回之一切境界,最初执著于界分,故其每分虽可以互相配合,但如影像实质上法性处于空性。现在显现时之蕴、大种等可以与身、智之分相配合,则三门即在身语意三密中解脱,此是说其性质即生老病死之境界,其显现则为法界智慧之游戏,但一切造作境相,皆可显现为法性之见修,成为大自现之清净者。

  如《声应成续》云:

  “复次广泛作解说,境界迷乱之本性,

  就是智慧昔未见。无分别心迷乱根,

  则悟藏识大法身,迷乱之心已断流,

  如是无迷之境界,从本解脱关键生。

  有情蕴身即佛身,本来如此谁不明?

  蕴在主宰佛王身,乃从脉道文字生。

  由水泡眼生智慧,乃系自现谁未见?

  由彼起迷之境界,皆从炬光要点出。

  复次即此身行性,解脱就成净三身,

  故诸造作皆法性,语中随说之一切,

  皆为密乘之密咒,出自字母之神变。

  有情内心诸意识,即是禅定谁不知?

  自心由悟而解脱,此从大种要点生。

  如是一切皆法性,故无所取无所舍。

  何处皆无之法性,由彼言行思三中,

  若悟轮涅解脱要,无有一个不成佛,

  三界轮回连根除。此外三界众有情,

  不超身语意三门,无须他处寻三身,

  虽求亦无处可得,对于未生不可生,

  观之能见真稀奇!非常稀奇之游戏,

  佛与有情无差别。犹如空中之云彩,

  自生自圆归寂静,法性现量之差别,

  不分利根钝根故,一切有情皆成佛,

  别无他处可安住。因其遍复有情心,

  故亦非佛非有情。犹如种子结出果,

  自心本性为关键,非以言说可表达。

  由于明现于根境,顿见解脱之本分。

  其他有缘诸众生,亦无一个不成佛。

  自现智慧法相顺,轮回本来即非有。

  是故各各自成佛。唯有证悟生性理。

  安住母胎之法界,身心和合界觉连。

  处在身中即三身,老时法尽迷乱灭,

  由病则受法性境,由死又空无可取,

  因此有情皆成佛。”

  《珍珠宝鬘续》云:

  “如其所说能所作,皆是空觉明朗行。

  好坏善恶诸分别,皆是修习大河流。

  诸许邪见和正见,皆是瑜伽无私见。

  患得患失诸顾虑,皆是通彻所生果。

  真实希求大印法,以诸饮食作供养,

  修持坐卧等事法,诸行悉为胜加行。

  大脑粪便修坛场,三千世界坛城上,

  降澍雨风作洒布。众生道缘为大乘,

  足迹即是彩绘画,欲想行走为步法,

  肢体活动为结印。凡所说语皆密咒,

  凡诸思维皆生次。心有所动为供养,

  见色即为见本尊,大声说话为伎乐。

  自己身体如宝瓶,发如花办饰瓶口,

  血和黄水以及水,内脏等物圣品满,

  给予自现之灌顶,即此不灌自圆满。

  欲放逸者有誓戒,若愿守护则束缚,

  欲解脱者又退失,欲愿无者大堪能,

  所见手印之表示,爱着此者为觉受。

  明觉明朗即教诫,身心和合所印境,

  生老病死串习要,不灭六聚则证悟。”

  (二)详说人体形成

  此又分为三项: (1)即所依人体之形成;(2)能依脉、明点、风三者之本性;(3)能遍的大种完具之理。

  (1)所依人体之形成。

  人体之形成,如《炬光能明续》所云:

  “由是渐次成情器,各种现相摄诸色,

  不知彼理诸愚夫,连续不断如水车,

  领受各种身和量。”

  若说如何领受,《日月合璧续》云:

  “复次进入母胎门,由其父母因缘中,

  入住疱位芥子位,闭尸位和坚肉位,

  凝厚成团如鱼状,或如龟和蛙之状。

  如是七七四九天,由脐中心发育身,

  待到九至十个月,身体成熟出胎门。”

  上说谓有无数寻觅投生的中阴有情,等待父母交媾时,仿佛夏日之苍蝇堆集于烂肉之上,汇合人于胎门。其中寿数未满者,到第七日时,大部分即已死亡。若寿数已满而且又能随顺业力者,但只有一个,从阴道进入胎盘后,则受生者之风心和从其父所得白色精液之因,以及从母所得红色之血液之缘,四者如血乳交融一般混合而在一起形成身躯。父精母血二种因缘则作世俗四大种之力用,则成为繁殖、发育之分。风心二者则成为胜义四大种之力用,在能取之身中起到聚合、分散之功能来发育身体。此决定为七七之周期,等到四十九天之数。各个大种分别为一日,每两个大种和合即为二日;单独一个大种,为一日,共为七期。

  在此又分为两项来说:总说依四大种增长发育次第;别说区分每日之大种分。

  首先,依四大种之四种功用,第一日由水大下泄之功能所摄,其后又由漫延、分散之功能使其各别分开,又均匀合为一。从此生长出仅有马尾毛百分之一细的一条水脉,平匀伸展地在母体内右方,彼时母体非常寒冷。

  第二日地大之三种功能作用完成后,成为同样大小的地脉,平匀伸展地在母体内左方,彼时母亲神志迷糊、昏沉。

  第三日火大之三种功能作用完成后,同样大小的火脉在母体背面形成,则使母体发热出汗。

  第四日由风大三种功能之作用,初即聚合,中间分散,最后混合,在母体正面形成风脉,仅有马尾毛之百分之一大,尔时母亲神志非常清醒。由其四大各自大小支分之力用,使母体之四大亦起到分别生长和发育之功用。

  第五日由水大和地大合二为一,并使之坚固稳定。

  第六日由火大与风大使之成熟、清晰。

  第七日此熟和未熟中性期间之四大,由虚空业之作用,使其位置开扩,将以上四大之脉合而为一。在四条细脉中形成清晰的杭、苏、让、雍四个脉字,极为明显。如是由四大种各别的作用下,风与心二种因缘在胎儿人胎住于第一位疱位时,仅芥子粒二倍量,成圆形明点,于其中央结成极为精细的明点小眼,此等皆为四大种自身的功能和力用。彼时胎儿人胎第一位之疱,由水大之湿所灭,由地大所重压,由火大之热所暖烧,由风大之力所吹散,故如空中之断云之相,成为零零星星的状态。

  复次,又由于业力和习气的原因,第八日由水大集合为一胎身,名芥子位,仅约为豆粒十分之一大小,从而使东脉增长发育。

  第九日由地大和合为一体,成为豆粒九分之一大小,从而使南脉增长发育。

  第十日由火大使之成熟,成为豆粒七分之一大小,从而使西脉增长发育。

  第十一日由风大所动,成为豆粒五分之一大,从而使北脉增长发育。

  第十二日由水大和地大收摄、聚合并使之坚固,成为一颗豆粒之大小,由彼形成芥子位之二小眼及结成如同绷紧的引火绳一样的四条四大种之脉。

  第十三日由火大与风大使之成熟。

  第十四日由虚空开展,在身体中心肚脐脉结中,形成如同绷紧的引火绳一样的四条脉,其中心之炬光眼和大种眼之两个小眼,比原来更加明亮。小眼球中有一极为微细而且很难观察得到的智慧之白体。复次四大种功能错乱,故使之再次坏灭。

  到第十五日之夜,如同先前一样聚合,成为豆粒二倍之大小,由风大吹动,在西方脉中结成带热之精微,其状如薄膜,仅为蝇翅之百分之一许,住有觉知之精微极为明亮。

  此后二日经过搅动作用,使颜色鲜明。又过二日,经过搅动,聚合成为觉知之所依。此后又过二日由风大搅动,使闭尸位血肉块片成为拇指之大。再经坏灭,到第二十二日又由水大聚合,使之润湿,生长东脉中一细明点。复次于第二十三日,使其在明点中产生五分别之觉知。于第二十四日使其在南脉中形成白色肉之精微,并使白色肉精微中产生意与心之所依即微细明点。于第二十五日又由水大聚合,使之润湿,于北脉中形成风息精微,其色如埋在土中的金子挥发出来的蒸气,又绿又红,因而使智慧和觉性之作用明显,有自觉明了之心依之存在。于第二十六日由水大聚合、润湿,使胎位所依各个身中之西面明白现出觉知和想念之所依,位于东面明白现出无明与烦恼之所依,位于南面明白现出杂念之所依,位于北面明白现出思虑心与妄念等之所依。彼等皆是世俗四大种之功用,其胜义四大种则有为四炬光能依之功用。于第二十七日两两相合。于第二十八日由四大种作用下,则闭尸位血肉块状片成熟,结成坚肉位之形状,后又因四大错乱而又坏灭。

  第二十九日晚上又由水大聚合,由地大坚固,由火大成熟,由风大增长之作用,于四脉轮形成五根所依之脉,使第一能生之轮(脐轮)生起六十四办脉轮之眼与炬光眼,并同时增长,而且发育。

  复次又一日如前作用生起八办聚合妄念之轮(心轮),由此发展成为三十二办脉并生起二佛眼。此后两日如前作用则使汇集诸味轮(喉轮)之十六办脉及二大种之眼同时生起。

  其后二日又如前作用,在顶轮上生起三百六十办脉及双眼得到成熟。其次大种业一日完成,故名“坚肉”。彼等极为坚实成为一团,使味脉、展脉、中脉像柱子一样,在四脉轮中间,显得特别清晰、明亮。

  胎儿住胎第四位之肉团,又由水大湿润而破坏,由地大合为一体,又由风大分散,由火大使之成熟,此后第四日,使诸根发育。其后一日又由火大焚烧,使其成为空虚,由风大吹开,由地大压为一团,由水大增长,因而发育成为全身。其后一日诸大种复合为一,使其成为像遍人天之鱼,刚满母亲一巴掌大。其次诸大种分别起作用,于二日间由水大将此肉团坏灭后,再次聚合使其成为形体。由地大摄持一日后,诸根与五脏各别形成。后经一日由火大使其成熟,故诸根之门,即感到明显突出。再经一日,由风大分开,使眼等诸根各不混淆。

  复次,四大种之功用不明显,而是自然地培育胎身,由于水大起到润湿的功效,使胎儿增长一日;由于地大起到坚固的功效,使胎儿形成一日,共为六日。后经一日由火大与风大期间使之成熟,其形如龟,诸根与身之总体明显,而无肢节,体之长度,刚满其母食指和拇指一小拃之距离。其后一日由火大起到热烧的功效,使肢体发育。其后二日由风大起到轻浮流动的功效,使风人中脉。彼时胎儿已成熟为具备五大种之法。

  复次又经二日,由水大起到寒冷的作用,从而成为体内之四大和合成熟之因。其后二日,由地大起到沉重而坚实的作用,因而形成真正之血肉,状如蛙,肢体完备,体之长度,刚满其母拇指和中指一大拃之距离。此后又将起到大种聚合之作用,故名为“中性大种业”,因为不是单独一个大种之作用,而是每两个大种之作用为主。以后由火大起到调温发热的作用,使根识或明或不明。由风大起到分开的作用,使得诸根、肢体等分别明显、突出。由水大起到润湿的作用,使得胎体发育和增长。由地大起到固定的功效,从而使胎体圆满,并作生长、发育之基础。经过七七四十九天,胎儿在母胎中形成,自此以后为胎体发育阶段。

  此以后身体发育之事,靠母亲从饮食中吸收的精液,经胎儿脐带进人体内,以此为根本,生出皮肤、头发和毛发。经一个月二十六天,中脉之风息和随眠烦恼开始起动,因而出现胎体跳动等之现象。

  其次分别讲述天数和四大种之类别。如是经过七期,胎儿在母体内成形时总的依止四大种,但特别要指出何为要点及其原因。首先,在第一个七天内,父精母血,形成膜疱,是地大发生功效,膜疱复尔坏灭,是风大发生的作用。第二个七天内形成凝酪,是地大发生分散之作用,地大作为肌肉之因和种子,故成为产生烦恼和愚痴之缘。尔后由风大坏灭,此为习气之因。复次又由水等摄聚,而成为闭尸者,由地大发生平衡作用,作为肌肉之所缘而成为贪欲之近取因。尔后由风大平衡作用而起坏灭,此为诸业之因。尔后又由水大起到聚合等作用,从第十五天到第二十一天间,又由水大起到分散、漫延作用,以众血为因,生出贪欲,成为等起之缘。由火大起作用而被坏灭者,为产生五妙欲之因。第二十一天到第二十八天间,血肉成熟为坚肉,则由水大平衡,由火大坚固,促使温度和湿度结合,成为诸根各自之因和种子。此乃由愚痴发起的等起之业。

  由火大起到分散、平衡作用,从而使坚肉坏灭,即是成为作各种不善因。第二十九天至第三十五天即第五个七天间使坚肉成熟,便是火大起到的分散和平衡之作用,此乃由嗔怒等所发起的等起之业。由地大所坏灭,即是表现各种各样业力之因。第三十六天至第四十二天,即第六个七天间,为风大起到稳固、分散作用的阶段,此则由嗔恨之所生。又由地大起到分散作用而坏灭者,是积蓄梦境业之因。第四十三天至第四十九天间,即第七个七天间,为水大起到平衡作用的阶段,彼时由愚痴与贪欲共同所生起。由地大之平衡作用,将支分明显的区分出来者,这些都是由多种分别心所摄集的缘故。

  如是经过七七四十九天,形成的胎儿之身,则作为七聚识依止之习气之身,也就是阿赖耶识了。确定为四十九天者,因为中阴身是有四十九天,此为建立业与习气安住之处而生也。又,由世俗本身之四大种使人体成长、发育,即是由地大明显生出肌肉,水大明显生出血液,火大明显生出热量,风大明显生出气息。又由肉体生出愚痴,血生出贪欲,热生出嗔怒,气息生出若干分别心之风马。由贪欲促使身体发育、成熟,这是因最初皆由贪欲心而生起。嗔怒促使人体发育、成熟,亦是由最初依止嗔怒发出不同声音而生起。愚痴促使各种心识发育、成熟,这是从最初根位无明错乱而生起。如是此三者驾驭气息之马运行,因而生起贪、嗔、痴三毒的各自不同的分别心。又令愚痴成熟者,则生起于睡眠;令贪欲成熟者,则生起于嬉笑;令嗔怒成熟者,则生起各种梦境。愚痴促使肌肉发育,其相状如诸众生肥胖者睡眠多;嗔怒促使热量增加,其相状如炎热季节梦多,发怒时其相状为身体发热、勤于语言;贪欲促使血液增加,其相状为依止血液流动而发笑,贪欲生起时会出现潮湿等现象。这皆是由世俗四大种促使而成也。

  又如依止肌肉发展成为色蕴,依止血液发成为想蕴,依止体内的热量发展成为识蕴,依止吸气发展成为行蕴,依止体内风息向外流动而发展成为受蕴。依止肌肉使脉生起,脉能令风息生起,风息能令业风和智风二者生起。业风摄集生死轮回,智风摄集涅槃寂灭。

  同样,依止血液令黄水生起,黄水能令明点生起,依止明点生起使世俗成熟五根。诸根之因为五烦恼,诸根之缘为五境。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时之诸分别心和合之中而产生轮回和涅槃之因。以上是根据世俗四大种之增长的情况而计算的。

  依附于世俗四大种之胜义四大种,依白色遍增中出远索水光作之为因,是依水风之脉所生;从红色遍红中出明点空光作之为因,是依火脉之所生;从黄色遍黄中出界清净炬光作之为因,由依地脉之所生;从绿色遍绿中出般若自然慧光作之为因,由道风脉之所生。又般若自然慧光能令觉性生起,远索光能令光生起,明点光能令身生起,界光能令智慧生起。远索水光能作为现见法性现量境界之所依,明点空光能作为现见验相增长境界之所依,界清净光能作为现见觉性达量境界之所依,自然慧光能作为现见法性尽地境界之所依。以上这些都是由世俗和胜义之四大种趋于成熟,则是促使胎儿成形和发育。其初期先是从身体的根基肚脐生起脉结,而后由脉生起忆念(轮),由忆念又生起诸味轮,由诸味又在头顶心处(顶轮),生起五根身精微。经九个月十天身体圆满长成,胎儿出生,享受世间种种境界和欲尘。

  (2)详说能依之脉、风、明点三者本性。即所谓住脉、动风和菩提心之实相。现分为脉、风、明点三项来说。

  (甲)首先谈脉。一般来说,人体内有七万二千多条脉,但归纳起来只有四百七十二条,这四百七十二条脉又归纳为四脉轮,四脉轮又归纳为三条主脉。

  如《脉轮续》云:

  “身之脉结四脉轮,脉轮如网多相连,

  垂直有如身柱相,能生三身三智脉。”

  (乙)其次谈风。关于风(气),各种密续则有许多说法,但在这里可以归纳成为业风和智风二种加以讲说。

  此又分若是青壮年人,其体内一昼夜有二万一千六百种风息运行,老年人则减少六十种息,少年则增出六十种息,原因是体内大种之功效或未成熟、或已发达、或成空虚等原因之所致。按照青壮年人来说,有六十种浮动气,其间各各有一个烦恼风运行。一百二十种气算作一组粗分气,如此三组粗分气中有三百六十个粗业气。每一百二十个粗业气成为等住气,共有一百二十个等住气。每二十个浮动气中间有一智慧风转动。

  此在《声应成续》亦如是云:

  “气由昼夜渐次分,二万一千六百种,

  一昼夜间气运完。因为各有自差别,

  诸风少年增六十,老年悉皆减六十,

  皆由大种业所作。浮动之气六十种,

  细微法性数控制。彼之二倍为粗分,

  三者合一为粗性,粗业减三为平等。

  总之二十浮动间,各有法性平等气。”

  一昼夜间,有一千五百三十个善品智慧气和三千六百个不善品烦恼气同时运行,其余一万五千四百个气,则为浮动无记风。承认诸瑜伽师有能认识智慧气和遮灭烦恼之气,对于无记别之气,自然放置,则可遮止,并以此作为道用。彼等上行之气则通过口和鼻之运行,下行之气运行于身体下部至肛门间,主管大小便的排泄。

  《声应成续》云:

  “彼之功能有二种,向上行与向下排。”

  若配合能生起本智妙色之分来说,则有“味脉”、“展脉”、“中脉”和“晶管脉”四脉。作为能生智慧本色光明之明点,连同毫光之助缘,即四大种风(气)人于五智妙光,由此而开说的,故称为“智慧清净风”。若依先前之业风来分者,则是就能作觉知的“马”之部分而来说的,而这里是作为能生起空色光明之部分来说的,故作为能取风之范围。承认前说,不承认此为能取清净之风。若是仅仅把它放在属于意义的风之范围内,那就不是真实了。

  《炬光炽燃续》云:

  “能令生起之四脉,漂浮摇动和跳动,

  轻而流动之本质(物能),围绕心轮而转动。

  不知妙色之精华,犹如火星进裂状。

  五气四脉及业风,觉知明明又了了。

  种种智慧之本性,味脉展脉及中脉,

  晶管脉等孔道中,明分住于大自知(不是心之知)。”

  又云:

  “明与不明之力用,悉皆起于风流动,

  安住体内诸脉中。”

  (丙)最后谈菩提心(明点)之实相:谓由位于四脉轮中心三条主脉生起三明点,即世俗明点从右,胜义明点从左,本性明点从中运行。

  《脉轮续》云:

  “觉性明点运行状,三种明点生三身。

  世俗因之明点者,为成化身之种子。

  父精母血之明点,成蕴身依脉中行。

  安住生起身光泽,男行右脉女行左。

  胜义光明之明点,仅芥子许有光亮,

  自明离戏成圆形,无漏远离常断边,

  由气鼓动动中觉,细而能生真难懂!

  男为左而女为右,本性自体为本净,

  犹如根位三智慧,智慧光明身和觉,

  即此性亦非实有,空而通彻和光明,

  以及觉性通彻三,皆从中脉而流动。”

  此等所具之作用分为子丑寅三项:即世俗明点;胜义明点;本性明点。

  (子)世俗明点。能作世俗四大种之因缘和作用。世俗之因为四大种,世俗之缘为肌肉、血液、热量和气息。作用为能使身体生起、发育和久住的所依之处。它是在初一则从脚心向上升,故用饮食之精华使其起到从脐间发育到全身之作用,这作用的发展就是从初一到脐间,初八到心间,初十二到喉间,初十五到顶间。此时凡所积资粮均能大增,且使身体发育。因此凡诸行者则不应在自己身上火灸、针刺、放血,因为这样会使修行者身体衰弱。因为它是增长菩提心所依之处,绝对不能舍离世俗明点。它又是使十二处和六根增长之因素,故应以头顶削去约大拇指那么大一片头发,用麻油、麝香、红白檀香搅和物涂抹其上,则能使身体增长元气,四大调和平衡。从初十五日起,依靠饮食之沉淀物使世俗菩提心从上向下增长和发育,初十九于喉间促使身体得到增长和发育,初二十二日于心间得到增长和发育,三十日于脚心间得到增长和发育,因此可用各种菜籽油、夏至草、肉蔻末三种拌和物,涂抹推拿身体后,在阳光下晒一片刻,能使身体健康、发达,则一切善行皆可自然成就,依止明点而修之禅定力亦能增长。这是因为世俗明点能起到使四大种兴盛和衰败的作用。

  (丑)胜义明点。能起到成熟、生起智慧之因,其缘即光与色相,功效即有发育身体和智慧的作用。此明点在心间,能令身成熟;在诸脉间,能令明点成熟;在眼间,能令四炬光成熟。其果为法界与智慧成为无合无离、无二无别。

  (寅)本性明点。当人定时,成为法性明点。觉受增长时,成为法性清净明点。显现境界时,成为界明点。由此生起增长时,成为界清净明点。界清净明点圆满时,成为普贤明点。普贤明点外现时,则成为大智慧明点。

  《声应成续》云:

  “佛身住于心脏内,妙色之身为五种,

  各持各部之种性。毫光之身是六相,

  摄现本性之法性。清净之身由三相,

  执持涅槃之界限。行相之身由八相,

  成办地道圆满事。脉道之中有明点,

  流转明点有三个,播下轮涅相属种。

  生长明点有五个,-使瑜伽证坛城圆。

  六种庄严之明点,将诸法性摄为一。

  依止彼和彼等故,成为诸法平等性。”

  (3)讲说能遍大种完具之理。其理是说从五气中分出的二十五支分,即能作智慧之妙色等遍满而且完全具足于一身。五火能作智慧之妙用,亦具足于身。五地能表现之智慧体性,亦具足于身。五水能作智慧之对境,亦具足于身。五空能作智慧之住处,亦皆具足于身也。

  又由彼所出五地之状况。普明地与觉性同在一起;不变金刚地与炬光同在一起;能生一切大宝地与明点同在一起;无边光显地与法界和智慧同在一起;修行究竟地与般若智慧同在一起。

  又五水中之不变水,住于一切脉;寂静明净水,住于一切骨骼;增长功德水,住于一切血液;无贪之水,住于一切黄水;无取圆满之水,住于眼睛之内也。

  五火中,能遍内外之火,住于肺;照明内外之火,住于两眼与肢体;内外平等之火,住于皮肉间;能分别内外诸事之火,住于两脚心;成办内外诸事之火,位于两手心之内也。

  五风中,持命风,住于命脉;能生光泽之风,住于眉间;与火等住之风,住于胃;能周遍风,遍及全身;无悲劫业风,住于心脏与心脏包皮中间。

  又五风中各可分为五小支:持命风中住有执持本根之命风,能生觉性之本色;作保任之命风,能生明点之本色;极细之命风,能生光明之本色;不净之命风,能生心与无明之本色;最极震动之命风,能生心意之本色。

  与火同处之风可分为五小支:分开清浊之风,与命成为二五分别;增长热量之风,与觉性成为二五分别;明变之风,与炬光成为二五分别;摄受之风,与明点成为二无分别;赞颂之风,与般若成为二五分别也。

  增长光泽之风又可分为五小支:增识之风,能作般若之对境;厌离心之风,能作显明之对境;极具妙色之风,能作炬光之对境;能染之风,能作无明之对境;掉举之风,能作心意之对境也。

  能遍之风可分为五小支:能遍本根之风,在智慧上现;立刻能遍之风,在炬光上现;能遍恐惧之风,在觉知上现;能遍忆念之风,在思维心上现;能取遍满诸境之风,在心法之上显现也。

  无悲劫业之风可分为五小支:能行之风,遍满于蕴身;能度之风,遍满于一刹那;能遮之风,遍满于中有;能疾之风,遍满于分别心;一刹那之风,遍满于三刹那。

  以上这些都见于《觉性自起续》云:

  “五大种皆是完全具足在于自己一身之中。”

  又云:

  “此五种风,能作智慧之妙光;五种火,能作智慧之妙用;五种地,能作智慧之体性;五种水,能作智慧之对境;五种空,能作智慧之住处也。”

  何谓五风?即为持命风、增长光泽风、与火等住风、能遍风、无悲劫业风等共为五种风。彼等风皆安住于一切有情之全身之上下也。火亦有五种:即能遍内外火、内外皆明火、内外平等火、能识内外诸事火、成办内外诸事之火。地有五种:即普明地、不变金刚地、生一切大宝地、无边光显地、修行究竟地也。五种水:即不变水、寂静明净水、增长功德水、无贪水、无取圆满水等五也。五种空为:总遍一切之普遍空、无境明清空、无杂染清净空、能表义空、能度往生清净刹土空。如是等等五大种各依本性自然而住也。以上是依讲规则是如此。

  又持命风亦有五种:即持本根命风、能作保任之命风、极细命风、不净命风、遍震动命风等五也。又与火同处之风亦有五种:即区分清浊风、增长热量风、明变风、摄受风、赞颂风。增长光泽之风亦有五种:即增识风、厌离心风、具足光泽风、能染风、掉举风。能遍风亦有五种:即能遍本根风、立刻能遍风、能遍恐惧风、能遍忆念风、能执遍境风等五。无悲劫业风亦有五种:即能行风、能度风、能遮风、能疾风、一刹那风等五。皆系密乘续经中之所说也。

  以上是《句义宝藏论》金刚处第二之广讲世间迷乱之次第。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