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义宝藏论广讲:金刚处第一 抉择本根之次第
句义宝藏论广讲:金刚处第一 抉择本根之次第
作者:隆钦燃绛巴尊者 译者:刘立千
在无佛无众生以前,本根是如何存在之情,以及从此情况中产生本根显现之道理。《第六界续》云:“啊!普贤导师,最初导师未出现以前众生尚无众生之名,佛亦无有佛名,此前这本根(白心本性)是如何而存在呢?”解答此间题可分三个方面:(一)元始最初本根实际本质之情况;(二)次说由此本根出现本根显现之理;(三)最后说普贤解脱之理。
(一)元始最初本根实际本质之情况
元始最初之根源,又分为二:总说七种根元;分说本净元始根元。
(1)首先大圆满派对本根的认识不外乎有七种说法。
第一说,承认本根本自元成之理;第二说,承认本根为不定性之理;第三说,承认本根有决定意义的实际之理;第四说,承认本根可变现为各种之理;第五说,承认一切均可许为本根之理;第六说,承认本根为有其多种之理;第七说,承认本根是本净之理。
如是我闻《声应成续》云:
“自然形成之本根,则有七种依据理:
从诸方面说元成,据其动态说不定,
观其无变说有定,显现妙用皆可变,
许生一切立为根,迷乱净故说本净,
显现不同说杂色。从诸不同主张中,
大圆则主皆可现。不同承许虽多种,
若能安住自然见,即非一二离一切。”
《第六界续》云:
“最初自然所成根,有则仅此唯一有。
若从迷乱方面观,则依分别念抉择,
故现七层思维相。虽然有此七层相,
唯皆一体之所现,不知是一成此现。
究其实义应如是,故虽住于元成性,
亦现差别之精华。虽然住于无定状,
然仅显现能动态。虽住决定之自体,
一起妄想立成空。虽然住于可变动,
勤则显现是心相。虽住不分任何体,
而现皆是自体相。虽然已住杂色中,
而现皆是差别相。虽然住于本净相,
而又现为无垢相。上皆意想之层次,
而其本面则本净。”
如上对本根之七种表述,仅是就觉性之义而作的各种比量,从各个方面进行观察后而立之理论。就觉性本身来说,则全无文句、词义和见解可得,于是说“唯是如是”或者“无言可说”。若是仅偏执一面之词,则为本论之所不许,否则众生不能对觉性得到正确体会。所以应指示出其相似见解,故仍要暂作讲说。
上面七种说法可分为两类:一种为追随宗派之见者;一种则为追随行“道”者之见者。首先,追随宗派见解者将元始本根分为六种不同说法都有过失,是堕于偏执一面之见解,恰如六个盲人用手触摸大象,各就所得形象而作的猜想。其次,追随行道者说本根是本净,则无有过失,此与本论主张相同,譬如有眼人见到真实原样的大象。故说“是皆意想之层次,唯有本面才是本净”。
首先讲说前六种本根之见皆是有过失之说。此分为三项: (甲)先说其主张; (乙)次驳其说;(丙)最后总括所驳之义。
第一说:承认本根本自元成之理。
(甲)先说其主张。本根是本自元成之实相者,说其既无广狭,也无方分,而其功德为本具之性质。
(乙)次驳其说。若说其功德本自元成,那么远离倏尔垢污之果则应成为本自元成,因为一切功德从本就已完成了嘛!若如此承许,则谁亦不能从此本根再起迷乱了!那么说此迷乱可以消除,亦没有道理,因为成为因中有果了。若说一切皆本自元成,那么轮回亦应成为本白元成,而解脱反而成为不合理了。若是因果各有分别,则元成之说亦是不对的了。
《第六界续》云:
“各种元成即本根,不是清净之本根,
若如此许则如下,设有众生虽勤修,
亦不能成真解脱,因被无明染污故。
说有觉性可解脱,但果不能成真果。
犹如黑色之木炭,不管施用何法洗,
始终不能咸白色。因为因果各有别,
是故元成理不成。”
(丙)最后总括所驳之义。本论不如是承许,自体根本清净,则不成为轮回;本性若是清净,亦不成为涅槃。轮涅非是有二,则离于言说。它是从本则是远离过失之自性。对此,说元成仅显示其有现源,并非说其有自相。
《第六界续》云:
“如是本住之本根,仅立元成表示性。”
第二说:本根没有固定性。此从三个方面而说其见解。
(甲)首先谈其主张。说本根自体什么都不是,因此它的本性空无决定,仅凭内心思维任意安立假名,是唯名言之有。
(乙)次驳斥其说。若是仅凭内心思维任意安立之假名,在此本根上假名立为轮回,则不可又假立名为涅槃。因此本根是一,则不可又成为多。若彼此错乱不定,则迷乱和解脱,应成相互颠倒。若无有肯定,那么解脱了还又会退回成为迷乱;而未解脱的,应成为当下就是解脱。故定不定互相颠倒是会造成错乱。因此若不肯定,便不能作为本根,因为连自己都没有立足之处,这是过失呀!
《第六界续》云:
“说谓不定之本根,此不可作真本根,
自之意想层如是,果亦成为轮流性,
或者成为有相反。或不定成为有定,
定而又成为不定, 自己不定在自己,
若有肯定是邪途。”
(丙)最后总括所驳其说。本论不承许这种说法,因为本根是连名相意义皆不可分,从本就是无生之义。故抉择其为无有生、住、灭之相,其法性犹如虚空,离方分之执著,全无肯定之自,陆。
第三说:承认本根(空)有决定意义之实际(用)。此亦分为三。
(甲)先谈其主张。本根自体不可改变,犹如虚空,显现亦不可改变,犹如水与火。
(乙)其次驳斥其说。白体是绝对不变,则应成为我即是常法,成为只有一个,虽然勤修亦不可改变,因为不清净之觉性不可能改变成为清净之性。若承许此说,则证悟本根和其修道均应成为毫无意义之事了。即使悟了本根,亦应成为不能遮止迷乱之过失。
《第六界续》云:
“虽说有定之本根,此亦非是真实义,
比如黄疸病者前,白螺亦现成黄色,
本身则是有颠倒,不分自他无定边,
是故亦非真实根,或者因定果亦定,
此与常我无有异。”
(丙)最后总括所驳之说。本论不许此说,因为虽未证悟本根白面本自清净,但其本性并无有二,所以说根本清净之法性并无改变。故不承认虽是勤修亦不得净。
第四说:本根可以改变成为一切。此亦分为三。
(甲)先谈其主张。因其自体无有方分和界别,故可以改变成为各种现象。
(乙)次驳斥其说。若实相可以改变,则应成为非是实相。如已作果已成解脱,若是改变又可倒果为因,因成为迷相,那么应成为在未换毛、毛茸茸的当下已得解脱,又成为要与过去情况彼此互相更换,因为承许本根可以随便改变呀!若如此说,则本根成为无有意义,因为又要转变,若如此推论,那么解脱亦成为没有意义了。而且冥顽亦可互相更换,成为灵性了,这将成最大的错误!
如《第六界续》云:
“设如上说可更换,自己实相亦可变,
此说则等无定说,果性亦可成为因,
诸勤修事皆无用,设若再再成转变,
诸冥顽等成灵性,故说可变不合理。”
(丙)最后总括所驳之说。白体无有改变则不能成为其他,迷乱当处清净,则名为白体安住本位。
第五说:承认一切皆可许为是本根。此亦分为三分。
(甲)先谈其主张。一切有法之自体皆无本根,则可随意任其无边扩展,故可普遍认为一切皆是本根。
(乙)次驳斥其说。若于任何之处皆可许为本根,实有之法皆无有尽头,本根亦成没有尽头之处。若如此承许,无尽头则是无有边沿,也是成为断常之过,亦有不能成为实相的本根之过。
《第六界续》云:
“具引此等诸承许,在昔导师已宣说,
此等仅作为一面,若引证为全部理,
则有无尽之过失。”
(丙)最后总括所驳之说。这是有断常之过,其他则无任何所许。这种说法也仅是片面的表诠和比喻。
第六说:承许本根有千差万别。此亦分为甲、乙、丙三分。
(甲)先谈其主张。若自体普遍显现,现相有多种。
(乙)次驳其说。本根若有差别,则应成为有多种之本根,那么此则不能成为清净解脱之根。虽然勤修,而是徒劳无功,多种则无尽头,那么则将成为永无肯定和了悟之时期,此则为过。若作改变则有本根亦不应理,或者刹那之间生起各种妄想,如此本根则应成为是欺骗或烦恼之自性的过失。
《第六界续》云:
“导师以前说杂色,唯就部分不应理,
何种体性现何种,则果差异各等同,
因说多声成失败。”
(丙)最后总括所驳之说。本论则不许如是体性,认为白体非任何成,则远离所相事。本性在显现之时,即已解脱,则远离所诠之事。故实相亦从戏论中而得解脱,则远离性相。故性相、诠表相、事相等假立皆不可得,所以只承许各种现源不灭,这样正理方能远离各种过失。
第七说:追随行道者本净之说则为无过。
在此将详细讲述,亦分为甲、乙、丙三项:(甲)先说应当认识本净之自体;(乙)次说其有诤论亦无过失;(丙)最后总说现源本有之理。
(甲)首先认识本净之白体。元始本根之本净,是远离言语超越思维,离有边和无边。由于自体本净亦远离断边和常边,这是光明空寂之法性,根本清净。本性为元始之佛陀,法身永无变易,此为密意,全无轮回涅槃可得,是本空大自然智,从无始以来,则是如同虚空而住。
《珍珠宝鬘续》云:
“自体原来根本净,本性亦是本元成。
超越空界诸方所,空有二者不可见。
声明因明不到处,也无一二等数量,
自然成就之大空。”
《第六界续》云:
“离戏法性根本净,本面清净精英根,
此体离语言文字,言说不能作抉择,
增益戏论皆远离,也无能所执著相。
无佛亦无有众生,无法亦无法观念,
彼无此无一切无,如是无有心要义,
暂用词句作表达,自体原是根本净,
本性亦是本元咸。”
(乙)略说诤论及其答辩。责问之词:若白体根本净,故从本已净其垢污,则众生应不迷乱于轮回,若本性本自元成,故其果亦应本白元成,众生亦应从本不需勤劳,自成解脱,此亦应理也。
答辩之词:本已解脱,对于污垢之性,则不能重复而有净治之相,因为迷乱和解脱皆无自相,犹如梦醒,由于倏尔离垢部分,则仅现为觉性之戏舞,即其明现之时,则无所成,故说本净是无有过失。次说元成:本元成故,从本则已清净,圆满法界之身和本智,犹如梦醒,从其倏尔离垢部分,就已有元始最初则已现证部分,故是无过。
如《第六界续》云:
“体性本来清净故,众生轮回理不应,
因无明垢本净故。佛祖告言大菩萨,
本性本来元成故,此乃不灭现游戏。
于是菩萨又启问,自体体性若元成,
众生自解亦应理,因本则是元成故。
佛说彼等诸众生,自体根本清净故,
解脱则是游戏舞。菩提萨埵又启问,
自体既是本净故,元成则是成无用,
或是本来元成故,根本清净则非有。
佛说实际存在情,没有任何言可说,
离去所诠诸言词,任何体性皆不成,
言词对它无损害。”
(丙)最后再说现源本有之理。分为总说和广说其义二项:
(子)初总说。法界元始本根之中则有自体、本性、大悲三者,即本然、自性、自主三者。本净和元成,实际为一自体,就其相分显现可分为八个部分。从彼本根境界中起现本根显现之时,则形成为迷悟二者之根源,而此部分则称为总根源,作解脱之根源则名为解脱根,作迷乱之根源则名为迷根。本根、明体和显现三分为一白体,就其迷悟之分又可分为三分。
《珍珠宝鬘续》云:
“自体本性和大悲,本然本性大自主,
即为本净和元成,以及总根迷乱根。”
(丑)又广说其义。
“自体本净离言诠,本性元成所现圆,
大悲普现是自现,是本然性乃任运。
本性无改能普现,自主就是普包容,
本净垢污本自净,元成则显差别相,
总根则现成就相。”
以上所述,是本根本身最为关键之处,诸具慧眼者应当了悟此义。
(2)别述本净为元始最初之本根。此分为甲、乙、丙三项: (甲)认识自体存在之情况;(乙)广说其本性; (丙)在形相上破除迷乱之根源。
(甲)认识自体存在之情况。说觉性自然智,它是本空最初之法身,法界胜义谛之真实,法性光明之实相。不论轮回、涅槃、苦乐、有无、是非、迷悟、觉与不觉等等,无论何处皆不存在。
《珍珠宝鬉续》云:
“即使最初性本净,连迷之名亦非有,
如是不迷更非有,是故迷乱本来无。”
《秘密无字续》云:
“自然智慧,无所行境,前无有去者,后亦无有来者,现前亦是无有显现。无业力、无习气、无无明、无念虑、无情识、无智慧、无生死轮回、无涅槃寂灭,纵是觉性亦为非有,亦无任何现为智慧者,此则名为根本清净、本初清净、从本清净、元始清净。”
《珍珠宝鬉续》云:
“本即指为最初出,净即垢障无量尽。”
(乙)广说本根之本性。此分为子、丑二项:(子)说具二种智;(丑)或说具三种智。
(子)初说具二智。觉性没有实体,故观待觉空不二,而说自体本净智远离思议。说本性元成智具有深明之妙力。
《第六界续》云:
“自体即本净(空分),本陆即元成(明分光明)。”
就白体对立面为超越于有无之边,就本性之对立面来说仅住有现源之部分。彼二者自体无别,皆住于大圆满边际解脱。
《觉性本自解脱续》云:
“四边之垢自清净。”
(丑)次说具三智。说本性具备三种智慧,亦分为二:总示自体;广说本性。
工.总示自体。
《觉性自起续》云:
“大本净之本根,有自体、本性、悲心三分。”
《声应成续》云:
“不住轮回和涅槃,遍复法性之大空,所住皆是智本面,此住三种无差别。”
《第六界续》云:
“智性以其三种相,言显与本根差别。”
《金刚萨捶心镜续》云:
“应当知道本根之一切法皆具有自体、本性和大悲三分。”
Ⅱ.广说本性。自体(空)、本性(明)、大悲(现)三者即是实相之三分。此为密乘无上续部之主张,法身住有元始清净之体性身和不即不离之光明现源,故仅住有如来三身,然并无稍分有形相之面手等。本性光明具有五光,故三妙力从本则是自明而住,但并无颜色之界别。大悲现源是觉性普现智,智分不灭而各别明现,然未显现能作所作之相,故无有境和境之显现。
《声应成续》云:
“最初则住于自体、本性、大悲三相中,此唯住于体性身,未分法报化三身,而亦无有可分相,乃是自然所形成,故无身色等心境,本性能现光明相,白红黄绿以及蓝,并非有相有差别,是无类别心自成。各种悲心现源中,如是不可定为一,因现多种故名根。”
《第六界续》云:
“如是法性本净上,无有本智亦无身,
无有光明离颜色,非是任何体所成。
无明以及烦恼等, 自然无有何须言。
对于本性之现分,本来无相可认知,
并非显色乃自现,故灭了知觉知分。
能取对境皆无故,执境分别更何有?
然而殊胜身妙色,本来就是普遍住,
殊胜身相之本色,住有清净大手印。
是故本性境界中,本来即无相可缘,
实义之分如是住:能生本色白色分,
安住于彼大深明,能生深明体光彩。
现相自尽黄色分,隐晦深处本面明,
不贪本面能生光,远离一切之束缚。
贪欲自尽红色分,住大深光不杂中,
任持各别不杂分,远离功用和勤修。
无有造作之绿色,为诸最初之毫光,
隐晦深处之明分,能作深明之联系。
不变圆满之蓝色,住于本圆无造作。
如是彼等本性中,身离所现之性相,
安住本来大自净,为诸圆满之顶首。
彼上无有根可显,质碍有相自净故,
住于深明大本根,由彼遍和遍性空。
显现虽然现不定,而是能明分不灭。
结合一切精华故,不存污垢且自净。
于诸佛陀大密中,安住本性之分上。
从诸悲心显现分,出现空分不灭性。
所知本智二种智,由其现分而显现。
无有之境自净中,本性自然起悲心,
本来就无造作故,非造自然之现象,
从本以来不可分,犹如太阳放光辉,
并非自己所造作,各自本性本然现。”
《觉性自起续》云:
“所谓本根大本净,安住自体、本性、悲心三者。其自体不变之本智,不灭而明现者,此即名为童瓶身之实相,即其本性五光不灭之相。其悲心显现如无云晴空,此则名为本净之实相,亦名为既无广狭,又不偏住于一方。”
《大吉祥妙严续》云:
“觉悟之佛未出世、未悟之众生未出世以前,觉性自然智不动本位,与无缘之三相同在,于是说这就是自觉智慧自住之实相。喏,此大境界广阔法界者,住有不动大法身未受迷乱之大觉。体性身不灭而住,是体性不变,方便、秘密、未动、不动、不动摇、一切境界同时圆满,一切智慧刹那圆满,一切身圆满成熟,一切光明不障而明朗。实相之境界未被显现方便所障蔽。其体、性、悲三者无有方分而是一切大圆满。又此自体之大实相,亦如身而显现,而并无口、眼、耳之表相。如空性显现,而不存在任何顽空。如五光显现大光明,而不存在有任何颜色分别。如无方显现,不存任何相属之相。如无中边显现,不存在任何所缘方位。如未被方分染污之显现,不存在任何种类差别。如庄严不灭显现而高广,而无任何上下之境相可见也。”
本性之境界谓如广大而显现,而无有偏向;如光明显现,而无实体;如深蓝显现,而不分支分;如白色显现,而不分种类;如黄色显现,而功德圆满;如红色显现,而不障方位;如绿色显现,而圆满成就;虽住五色之性,而又极不住显色;圆而无形状,不灭亦无过失;虽不周遍,而是大本妙力;虽是自明,而又有里外;虽是无功用,而又是自然成就也。
又悲心境界者,如空显现,既明而又不断灭,无戏论而是大戏论,本性不灭而是种种大不定,明故无有暗,不灭故为大无有,由染污空是大普照,不混杂是大普现,遍满而是大合一,清净而又不灭迷乱,圆满而是大现为一,悲心之安住本位而又不灭也。
(丙)在行相上破除迷误之根源。谓本净之根住有三种智慧,对其中之住于体性身而产生错乱者,如有人承认此体有般若和本光之口、眼、耳者,此乃与秘密类相?昆淆而不能舍弃摩诃瑜伽之错误歧途也。若有口和眼耳,那么要问是在有色根粗分中有吗?或仅在无色意识分上有?若依前者,则与粗分欲色天无有差别;若依后者,则与十二处之四边无有差别。
《觉性自起续》云:
“对于清净大法身,无有实物可执故,
亦无有相可安名,倘若成为有相时,
法身则成可执取。”
又如有人对本性五光产生错乱,于是有人认为五光有自相,则法身与色身无有分别,法界之法性成为非空之义。
《觉性自起续》云:
“法身若是有自相,法身即可成有色。”
又有人对说悲心不灭周遍离戏产生错乱,于是有人认为智慧相续可以间断。设若智慧没有现源,则佛无有智分,则空洞犹如虚空,或者如同僵硬化之物。
《第六界续》云:
“若无所知二本智,与诸冥顽有何别?
抑或成为空洞性,此则惟是变化性。
若知如所有之智,悲心之分智与慧,
始知实法之实相。若无本智之支分,
与四大色有何别。了悟尽所有之智,
则由悲心之本智,了解一切化机心,
无此则空如虚空,是故一切种智佛,
现为悲心之支分,此等并非由念取。
仅是属于自然具。没有二取粗分执,
而显深明微细分,此是在诸有情道,
犹如种子向上增。”
二种智慧仅是本净、元始本根所具之现源分,而非粗分。故承认成佛之时,则可产生此二种智慧是合理的。
《集经》亦云:
“若无智慧,则无功德之增长,而且无菩提,亦无广深似海之佛法。”
若尔,如何理解说觉性之光屋成为光无边之有境呢?解说:当元始本根在法界之本净与究竟解脱地之本净时,仅为深明现源之现分外,而无真正之身和光明,以及作为缘境之了白分性(知性),因为极不动法身之位,于任何处均无所缘和有相故。譬如,纯净透明的水晶在阳光下,或脱离所缘处阴暗中,此二时仅有深明,五色不向外放射一样。觉性超出本根而现为本根显现之时,如现在住于身之时和法性中阴时,始住于光屋。觉性超出本根和未得究竟地之际,则住于本根显现境界,则如同灯光处在自身光团之中,或如水晶石遇到阳光所现景象一样。
总之,觉性住于本根, “我”则安住法界,超未超本根之前后二际之时,除深明之光力而外,实质上不存在身光。从此超出之时才有本光和其妙色。安住心脏时,虽说是住于暂时本根,但从法界进人轮回而未到达解脱之地,则仍可认为是本根显现。由此之故,说如同孔雀之卵,本在本色五光中未成熟为智慧时,似孔雀幼雏般的存在着。当道中显现四境界时,则如空中彩虹般显明,躯体清净到达边际,觉性本身成熟为身时,恰似小孔雀破壳而出一般。
《狮子妙力圆满续》云:
“安住本根之觉性,在智界中三身具,
比譬犹如孔雀卵,内光智慧明又亮。
道中所现之觉性,犹如彩虹般显现。
到达边际之觉性,犹如孔雀幼雏卵,
破壳而出理相同。”
分辨界根和暂时之根,固然颇为重要;但分辨真实住光屋与不住光屋二时分,亦极为重要。如此则自体住于空明无别,本性住于明空无别,悲心住觉空无别。比喻其如何而住之情,谓白体本净之智犹如晴空,本性元成之智如清澈大海,悲心普遍之智如洁白无瑕之珍珠。
(二)世间迷乱情况之次第
此分为三项:概述其体;详述本性;而后以相分总括意义。
(1)概述其体。内界本净之元始本根,封闭童子瓶身之外壳破裂,由智慧风鼓动,于是觉性超出本根,显现自现“元成八门”之时,其上方所现本净法身境界如无云晴空,前方所现报身光明刹土之相遍满虚空。从彼妙用力故,其下方显现本根大境界,从彼妙用下方,又现报身境界,于各方隅,显现本性化身刹土境界,再下方,由轮回之门,出现六道轮回自现之世界无有数量,此等皆不出元成八门境界,由于自现,故说为轮涅大境界一时起现。由内明而显现为外明时,白体所现不灭而自明,本性所现为五光本有妙色,悲心所现如无云晴空,由其开展分之中而自然现起。
如《觉性自起续》所云:
“自体不变之智,不灭明现,名为童瓶身之实才目。”
本性五光,现相不灭;悲心之相,如无云晴空,此即名为“本净之实相”,是无广狭,不堕方所者也。其下有名为“元成大宝盒”,有六种现法和两种门径,彼亦名为“本根元成”,亦名为“本根不定”,又名为“本根现为多种”,此以下有退转之地,其下有所谓“大本元显现”,其下有报身境界。
(2)详说其本性。有甲、乙二支分: (甲)即总说本根显现元成之现理; (乙)分说其广大显现之理。
(甲)总说本根显现之现理。内部童瓶身之封闭破裂后,“宝盒状实相”之元成八门的境界白现。
正如《大吉祥妙严续》所云:
“悲夫!‘我’虽无迷乱,由‘我’之妙用产生迷乱,从不变本根中本性不灭明现,从不定悲心中无明自生,比如空中全然无云,突然出现云朵一样。本根中全不存在无明,而如同悲心现起中,生出无明,遂形成所谓‘本根元成实相’。彼住于一种不定大境界中,具备八种现法,所谓宝盒之实相,即不灭妙欲之时机。安住于未成之大成,如悲心显现位置不灭;五光所现境界不灭;如智慧所现之受用不灭;如身所现之体性不灭;如无二所现之见地不灭;如无边际解脱所现之方便不灭;究竟清净智慧之门径达到究竟;不净之悲心不灭,犹如妙欲之珍宝。”
《珍宝聚积续》云:
“从不分辨大悲中,元成假名不决定,
生起八种能现相:彼之现象未曾灭,
犹如悲心现法中,现起众生救护处;
境相自明不灭中,现起五光能明相;
智分境界不遮灭,现为智慧清净门;
明相不灭如道现,自现诸身圆满故,
诸法如同佛身现;心之本性本为一,此等皆不出元成八门境界,由于自现,故说为轮涅大境界一时起现。由内明而显现为外明时,自体所现不灭而白明,本性所现为五光本有妙色,悲心所现如无云晴空,由其开展分之中而自然现起。
如《觉性自起续》所云:
“自体不变之智,不灭明现,名为童瓶身之实才目。”
本性五光,现相不灭;悲心之相,如无云晴空,此即名为“本净之实相”,是无广狭,不堕方所者也。其下有名为“元成大宝盒”,有六种现法和两种门径,彼亦名为“本根元成”,亦名为“本根不定”,又名为“本根现为多种”,此以下有退转之地,其下有所谓“大本元显现”,其下有报身境界。
(2)详说其本性。有甲,乙二支分: (甲)即总说本根显现元成之现理; (乙)分说其广大显现之理。
(甲)总说本根显现之现理。内部童瓶身之封闭破裂后,“宝盒状实相”之元成八门的境界白现。
正如《大吉祥妙严续》所云:
“悲夫!‘我’虽无迷乱,由‘我’之妙用产生迷乱,从不变本根中本性不灭明现,从不定悲心中无明自生,比如空中全然无云,突然出现云朵一样。本根中全不存在无明,而如同悲心现起中,生出无明,遂形成所谓‘本根元成实相’。彼住于一种不定大境界中,具备八种现法,所谓宝盒之实相,即不灭妙欲之时机。安住于未咸之大成,如悲心显现位置不灭;五光所现境界不灭;如智慧所现之受用不灭;如身所现之体性不灭;如无二所现之见地不灭;如无边际解脱所现之方便不灭;究竟清净智慧之门径达到究竟;不净之悲心不灭,犹如妙欲之珍宝。”
《珍宝聚积续》云:
“从不分辨大悲中,元成假名不决定,
生起八种能现相:彼之现象未曾灭,
犹如悲心现法中,现起众生救护处;
境相自明不灭中,现起五光能明相;
智分境界不遮灭,现为智慧清净门;
明相不灭如道现,自现诸身圆满故,
诸法如同佛身现;心之本性本为一,
亦如无二而现起;彼性无有自住地,
广大边际解脱相;不定元成根所现,
觉性通彻一圆故,入住清净智慧门,
与其本体相联系;为生起相不灭故,
一切有情发源处,犹如不净轮回门,
亦从能遍相中现,彼等皆为八能现。
自起成为所现相,故谓本元元咸现,
是为显现珍宝理。”
(乙)分说广大显现理。如是显现之时,将万有显现为光明和身相,即所谓“一切显现元成刹土之境界”。由彼本体妙用中,现起报身境界;功德之妙用中,现起自性化身刹土境界;悲心之妙用中,现起如梦境般自然轮回之门。
《大吉祥妙严续》云:
“所谓内童瓶身者破裂,住有外部元成之实相。彼时, ‘我’之境界向外破裂,产生亮亮晃晃、摇摇摆摆、琳琳琅琅、散散乱乱、动动荡荡等种种扩散。尔后则形成元成广大之实相,由彼智慧位置不遮灭中,形成报身刹土之境相;由功德位置不灭中,则形成本性化身之境相;由不灭悲心位中,则生起不净现相。”
如是因为本根显现有元成之门,故能见清净刹土与不净之迷乱境界,其关键就在于此。
(3)以相分概括其义。如是本根显现,其自体之上尽管如此显现,但是并无迷乱与不迷乱可得。
《珍珠宝鬉续》云:
“大本根之显现性,不立无明之假名,
亦不成立为迷乱。所谓意识未安立,
因此亦无未迷名。无有名言和文词,
假立迷乱故无有。谓法之名亦未立,
心安假名亦无有。未曾成立心和意,
能动妄想自然无。粗细二垢均无故,
迷乱之缘自然无。所作能作二无故,
取境迷乱岂能有?”
但是,由于了知自体能为解脱之缘,故假名为“解脱根源”,若不了知,则能为迷乱因之缘,故假名为“错乱根源”。又复此本元显现即是解脱之根,而本净则是解脱之处,故分辨二者之差别特别重要,但能正确区分此二者之人亦非常稀少。因此应知作为错乱之缘,故假名为迷乱,如同把白海螺迷乱作成黄色之缘一样,然此并非真正之迷乱,仅作为由缘所造成者,故可安立假名。
《珍珠宝鬘续》云:
“由大差别现象中,出现有和无二者,
共同称为迷乱根,因染无明垢污故,
所知境亦现垢相。”
《海螺文》云:
“于此不定元成根,由三无明和四缘,
心等染着咸迷乱。”
如是之本根显现,其本面元成之境界,如虚空边际,显现广大轮回和涅槃,是由明与无明产生的。因法界广大,故对于昔无之自现境界,名其为“大容器”,真可谓极为稀有啊!
《珍珠宝鬘续》云:
“显相明亮极威德,现性坚实又密严,
指认法身多喜悦,自体通彻外壳宽。
本性普遍又广大,大悲一切普能现,
周遍本光多光华,住者无碍如飞奔。
觉性本光极明亮,空出一切颇稀有。
不求本住时极长,不灭自生最广遍。
立世间基何高大,不勤自解极宽广,
元始本初巧轮转,具备五色巧绘画。
万物清净极平等,自然光界多庄严,
本根大现善摄纳,轮回涅槃巧联系,
五身智慧善堆集。”
(三)普贤解脱之理
说从本根超出一刹那间白现本根显现之“元成八门”,不取余事,以正直心认识本色,而弛散之心自灭,故于第一刹那间,则能认识自现,因此产生了悟,‘则能辨其差异。于第二刹那消除迷乱,智慧增长,本根成熟为果,悟了心体本觉,故又名为再觉。自现融人于本净,则名为于本根上先于一切而证圆满正觉之导师普贤。
《声应成续》云:
“如是轮涅最初际,佛祖从来未迷乱。
从根超出之根门,能知自现无自性。
思虑意念不外散,分别起动自然断。
复于广大实相中,所谓迷乱本来净,
于未迷乱不需治,无现无有所见法,
所造分别自断灭,由迷才由缘现境。
本性本色无所缘,是故诸法等一味,
不造无念本然佛。”
《自然乐轮续》云:
“唯有粘着起明觉,了然光明离增损。”
《真实名经》云:
“一刹那间起差别,一刹那间咸正觉。”
如是超越本根之觉性,如同种子,能作解脱,或成迷乱,无有决定,故谓之为“未成熟之觉性”。然能成熟为佛者,乃由证悟智慧(本智)之所成也。
《炬光炽燃续》云:
“能熟果者为智慧,智慧成熟为身者,
即为体性之法身,智慧成熟为法身。
彼之智慧恒不断,身与智慧元成明。”
伺察之心不要外驰,故了悟本面,应具有正直之心慧,配合元成融合之理而住于内明之中。
如《炬光能明续》所云:
“由于不定元成中,起现若干种种相,
乃是不灭游戏相,一切能作一切现,
所现不定有各种,对此运用直接智,
所见不灭内明亮,以此作为决定分。”
彼时,元成之融人之理。
如《珍宝聚积续》所云:
“游戏妙用入融合,元成不定之本根,
即功德相有如是:悲心本身对悲心,
各自本体自融入,由于不住而得理,
超出无所作为界,无作任何皆不是,
故诸作行皆涅槃,未作当作有作故,
有为诸法成净界,彼亦自入于自身,
故非移向其他处,譬如太阳之中心,
自身毫光自收摄,连同自身之本色,
一切色相入涅槃。又复大宝之功德,
不住外缘在自体,本光收入自身者,
此亦是彼大功德,自己本体本净故,
持相耽著境遮灭,外境四大虽粗分,
彼处不现生厌离,自身清净大空中,
显色我执入涅槃,彼亦非往其他处,
自己体性自融入,故诸境界入涅槃。
光明之轮自收没,譬如空中现彩虹,
即在空中自消失,广大不分之界中,
一切贪耽入涅槃。又复大宝之功德,
功德之相亦如是,智慧本身对智慧,
各自本体自融入,执持分别之念想,
当下平等本位中,皆成无二入涅槃。
虽有各别智慧现,亦于无为界中央,
无有泯灭入涅槃,即彼自身归入自,
成为智慧诸游戏,自身归入于母体,
恰似子入母怀抱,自己智慧自信解,
各自本性入涅槃。又复大宝之功德,
功德融入之理趣,自身隐没于自身,
诸色成为大无别,即无显现入涅槃,
粗分收摄成大种,细分所执无明等,
无分别中入涅槃,由于诸身融自体,
生知之分未外散,犹如宝瓶之身形,
内中空明外动相,无自性中处清净。
又复大宝之功德,其功德亦有如是,
无二融入无二故,执持数目之耽著,
唯一远离戏论中,不二唯一形象者,
乃自融入而涅槃。现为二者自融故,
比如河水与流水,交融一般不可分,
大无别中入涅槃。又复大宝之功德,
不灭功德亦如是,边解本身对边解,
自己本体自融故,执持三身诸心性,
诸境界尽入涅槃,边际自净自融故,
犹如虚空与虚空,融入一般不可辨,
四边执著自灭故,大无所住入涅槃。
又复大宝之功德,显现功德亦如是,
不净轮回自入门,对于自性清净门,
以不去相而融入,譬如帐篷之拉绳,
收摄自然向中集,根所行处之涅槃。
又复大宝之功德,如是功德圆满故,
清净智慧之门径,自体本身融入故,
身与智慧入涅槃,譬如雄狮据雪山,
获得不退无畏信。又复大宝之功德,
由此功德所生相,唯住于一之智慧,
不经寻求自获得,从本即是此本性。”
以上是《句义宝藏论》抉择本根之次第,为金刚处第一之广讲。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