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后佛教团体的社会救济及其效果
2008年5月12日北京时间、4点28分,在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这是一场世纪灾难,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超过10万人失去了生命,2000多万人口受影响,据统计,地震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437亿。迄今为止,还有不少人承受着地震所带来的后遗症生理和心理的巨大创伤,远远超过了物质损失所带来的痛苦。如何解决这一危机?汶川大地震后,佛教团体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他们与其他赈灾团体有什么不同?他们的社会救济行为是有效的吗?在很多人的眼里,佛教的理念是消极的、被动的,对社会发展缺乏助力。然而在这次地震中,佛教团体捐钱捐物,深入灾区、多方出力,充分体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当大的灾难来临时,佛教团体以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精神,进行持续的社会救济,实践菩萨道的精神。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给社会带来积极的效果。笔者拟从三个方面探讨汶川大地震后佛教团体社会救济的有效性:
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通过组织各种社会力量,对灾区进行捐款、捐物等物质支持,直接帮助灾民解决当下的生活困难。这体现了佛教徒的怜悯之心,同时也是佛教徒在修布施波罗蜜的直接体现。
当大地震发生时,城镇与乡村在一瞬间被夷为平地,道路中断,通讯中断,许多地方房屋倒塌,许多人被埋在废墟下面等待救援,幸存的人缺医少药,无处安身。此时此刻,灾区的灾民最需要的是大量的物资援助。他们需要吃一口热饭、暍一杯干净的水,他们需要一顶帐篷容身,他们需要大量的药品救死扶伤。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当灾难的消息传播出去,社会各界人士,积极相应,展开了强有力的支持和救援。其中就有这样—个特殊的团体他们是佛教徒。
据《重庆商报》报导: “汶川地震发生后,正要去夕哋讲经的道坚法师听说后,半夜爬起来敲起了键盘《汶川发生大地震数万同胞遇难》,向全国甚至海外一些佛教机构发出倡议积极捐助,江西东林寺当天做出决定捐50万元救灾物资。他通过写博客等方式倡议,先后为地震灾区募集钱款物资超过400万元。”全国务大寺院积极响应,法师们踊跃带领信众共同捐款。“台湾佛教界的四大山头(星云大师领导的佛光山、圣严法师带领的法鼓山、证严法师创办的慈济及惟觉老和尚坐镇的中台禅寺)都及时作出了回应。慈济功德会深入灾区基层的连续耐心服务给人印象非常深刻。两岸三地的佛教界朋友为四川捐献了两亿。”这些赈灾资金被及时用于采鹏需物资运往灾区,传到灾民的手里,解除了灾民的燃眉之急。
两千多年以来,由于地理历史等种种原因,佛教分为许多不同的派别,但是所有的派别仍然都遵守佛陀的遗教以戒为师。按照佛教戒律的相关规定,僧人不蓄私财,没有私有财产。但是佛教僧团凭借其远离俗世的生活方式和精进的修行,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宗教具有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社会整合是指将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各要素联系到一起,使它们一体化。宗教能够使社会的不同个人、群体或各种社会势力、集团凝聚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佛教团体号召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出人出力,许多演艺界明星如李连杰、刘德华等,海内外知名企业家如李嘉诚、杨钊等投身于抗震救灾,佛教团体功不可没。充分体现了佛教团体的巨大的社会整合功能。
对灾区人民展开人道主义的援助,这完全符合佛教本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精神。在佛教里面有六度波罗蜜之说,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要遵守这六个原则: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其中布施波罗蜜居首位。如《地藏菩萨本愿经》:“未来世中,有诸国王及婆罗门等,见诸老病及生产妇女,若一念间,具大慈心,布施医药饮食卧具,使令安乐。如是福利最不思议,一百劫中常为净居天主,二百劫中常为六欲天主,毕竟成佛,永不堕恶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闻苦声。”法师们在对信众开示时也常常演说布施的功德利益,在《、像法决疑经》更是强调了集体布施的功德: 。善男子。我于处处经中说布施者。欲令出家在家人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乃至饿狗。我诸弟子不解我意。专施敬田不施悲田。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宝。悲田者贫穷孤老乃至蚊子。此二种田。悲田最胜。善男子。若复有人。多饶财物独行布施。从生至老。不如复有众多人众。不同贫富贵贱。若道若俗。共相劝他各出少财聚集一处。随宜布施贫穷孤老恶疾重病困厄主人。其福甚大。假使不施。念念之中施功常生无有穷尽。独行布施其福甚少。”
无论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还是南传佛教,都极为重视修布施波罗蜜。这种布施的观念集中体现了佛教的慈善精神,引导大众去除贪心而奉献社会,佛教徒由此也实现了由自我解脱到社会救渡的转型。
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佛教团体身体力行积极参与抢险救灾等活动,为大众树立榜样。体现了大乘佛教的菩萨道精神。
在灾区参加社会救济的许多人员当中,有三种颜色特别显眼。穿绿色军装的是解放军战士,穿白色大褂的是医生和护士,穿黄色僧袍的是出家的僧众。在抗灾救灾过程中,许多僧众战斗在第一线。他们不顾自身的损失,挽救灾民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凤凰网记者对重庆华岩寺方丈道坚法师进行了采访,道坚法师的回答归纳起来,总共有三点:一派出专业救援队伍;二进行物质援助;三进行心理援助。佛教团体在持续做社会慈善事业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在抗震救灾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训练有素的身影。特另提慈济有一套先进的“慈济国际紧急救灾的原则”,又总结了台湾九二一大地震的经验,把四川大地震的救援分为三个阶段:一、紧急救难安身阶段;二、中期计划安心阶段;三、长期计划安生阶段。在许多救援团体先后离开灾区之后,慈济等佛教团体还在配合政府开展持续性的救援工作。这正是佛教徒“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践行菩萨道精神的体现,我们在佛教经典中也能够找到依据:
《普贤菩萨行愿品》: “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口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髓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砂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针对佛教团体在社会救济中有积极作为的现象,宗教学专家段玉明分析道:“大乘佛教提倡悲智双运、解行并重,但理念再好,倘不落实到具体的社会生活中,便不能发挥大乘普渡的本怀,故悲悯、践行应是大乘佛教的根本所在。众生、社会之于佛教的认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佛教僧众关怀社会、解决危机的深度。大乘佛教之普渡理念根本在行而不在说。在社会危机的解决中,多大程度上能够看到佛教的介入,怎样介入,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才是佛教与社会拉近距离的根本。人间佛教一直倡导佛教积极介入社会,都是想在此一方面展示大乘佛教之于当代社会的价值。佛教团体在灾难中的种种举动,可以视为积极介入的一种方;式,既具体践行了大乘佛教的理念,又弥;合了佛教与社会的距离,在危机介入中把佛教的社会价值具体地层示了出来。”
三、由于僧人所代表的宗教神圣性,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容易给人精神上的慰藉。 “令死者得安息,令生者得解脱”,僧团举办的各种消灾祈福法会,能安定人心,带来良好的心理里治疗效果。
世界佛教论坛网讯: “2009年春节期间,四川省绵阳市佛教协会在北川任家坪设立了一处临时佛教生命关爱站,为前来祭拜的群众提供心理安抚,并为北川宗教文化恢复重建工作做现场调查研究。四川省绵阳市佛教协会设立的佛教生命关爱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安抚广大群众伤痛的心灵,特别是满足信教群众宗教祭拜的要求。因为在春节期间,北川县城地震灾难现场附近有大量的群众,前往拜祭自己罹难的亲人。”
根据宗教心理学的研究,宗教具有心理调节的功能。 “宗教的心理调节功能是指通过特定的宗教信念把人们的心态从不平衡调节到相对平衡的功能,并由此使人们在心理、生理、精神和行为达到和谐的状态。……人类普遍存在的宗教精神与神圣感正是人的精神存在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性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就是宗教具有心理调节功能的根源。”玛丽·梅多、理查德·卡霍在《宗教心理学》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认为宗教就像一个“避风港”,当人们身心失衡时,可以在宗教神圣的领域中寻求精神慰藉,以便消解心灵的痛苦。
宗教信仰层面的终极关怀对于遭遇巨大灾难之后的幸存者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张士江在《宗教在灾难危机的作用》一文中指出: “面对天灾人祸的灾难危机,尤其在自然灾害面前,紧急援助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宗教及其慈善公益组织不但能够提供物质援助,而且更能发挥其自身优势,进行有效的心灵安抚和心理创伤治愈,为灾后的社会稳定、灾后心理辅导以及当地社会的和谐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在任何灾难危机中,面对死亡及幸存者的创伤治愈,仅仅物质援助还是不够的,如何强大的人力、物力和组织也无法替代宗教信仰层面的终极关怀作用及其为幸存者带来的希望。”
所以当北川任家坪佛教生命关怀站设立以后, “得到了众多群众的热切关注,前来祭拜的群众纷纷去到庄严慈悲的诸佛、菩萨像前祈请超荐灵魂安宁自在,祈福永远护佑生者的平安,并积极主动请生命关爱站的法师们开示佛教知识、倾诉自己内心,无法愈合的伤痛,法师们慈悲开导并免费提供香蜡、念佛机、佛珠以及结缘书籍,同时发放了有关宗教信仰的问卷,以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来真实了解群众的信仰需求,为北川宗教文化的恢复重建规划提供了基本的内容依据。”而这种心理关怀的措施也确实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通过生命关爱站法师的耐心开导、慈悲抚慰、智慧启迪,众多北川灾区的群众已经生起了对新生活的祈盼和希望。”
在《宗教在灾难危机的作用》一文中张士江还提到了唐山大地震和台湾九二一大地震后,自杀率和抑郁症一直都比较高,并举了北川县委农办主任兼救灾办主任董玉飞自杀以及众多有丧亲经历的人抑郁倾向明显偏高的例子,说明大灾难后心理重建(包括心理救援、辅导和干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宗教信仰的精神力量、慈悲力量、大爱力量及其终极关怀为遇难者的家人能起到有效治愈作用,带来希望,重振信心。”重庆华岩寺住持道坚法师的例子可以说最具有典型意义。道坚法师的出生地北川县陈家坝四坪村是地震的重灾区,在这次地震中他失去了姐姐、姐夫、侄女、舅妈和外甥5位至亲,整个家族有26名亲属遇难,而四坪村除了外出打工的仅有4人幸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坚法师忍着悲痛说: “这次地震毁灭了我的家乡,我的26位亲人没有了,村子成了废墟,连我父母的坟墓都被掩埋了。我虽然失去了亲人,可灾区群众也是我的兄弟姐妹,那些灾民就是我的父老乡亲!帮助他们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让我在悲痛中能感受到些许的快乐。我真心地希望家乡的父老乡亲能早日渡过灾难。” “假如让我死能缓解灾民痛苦,我毫无怨言。”这是道坚法师发自肺腑的话,深情地表达了法师慈悲的菩萨心肠。失去众多至亲,法师同样必须忍受巨大的悲痛,但是精进的佛教修持再加上佛弟子博大的胸怀,他让这种痛苦转化、升华,化悲痛为力量,舍小家为大家,把所有灾民看做父老乡亲并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佛教理念是用出世间的心态看待世间的事物,教导大众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各种角度全面看待一切事物,当记者问什邡罗汉寺住持素全法师:“您觉得在这次做慈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法师回答: “我个人觉得最大的精神财富实际上不是救济别人,而是让自己内心世界里的一种荒废的慈悲重新焕发出来,这是一种精神,说是在帮助别人,实际上是在帮助自己。我们说救灾救难的是菩萨,在灾难中遇难的人,他们是大菩萨,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让我们去反思、感悟、体会。实际上灾难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我们的精神荒废了,没有善良,没有慈悲、以自我为中心,那才是大灾难。地震是民族的灾难,通过这个灾难,可以使我们民族更加团结,更加振作,我觉得这是灾难给我们的财富。”
总之,佛教团体在这次赈灾中的作为,不管是走上抗灾第一线,还是举办各种消灾祈福法会,在安定人心、稳定社会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结论:汶川大地震引发了多种社会危机,如何解决这些危机?在实施社会救济的过程中,佛教团体如何应对?救济行为是否有效?首先,佛教团体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对地震灾区进行了大量的物质援助。其次,佛教团体亲身参与抗震救灾鼓舞士气。第三,佛教团体通过宣讲佛法教义、举办各种法会安定人心。佛教团体赈灾活动的特质,是以佛教理念为指导。不但以物质手段慈悲济世,而且以精神手段安定人心。这次抗震救灾的实践证明,佛教团体的社会救济行为是积极有效的。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