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正法的六种特点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3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正法的六种特点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1. Svakkhato Bhagavata Dhammo(法乃世尊所善说)

  2. sanditthiko(是自见的)

  3. akaliko(无时的)

  4. ehipassiko(来见的)

  5. opanayiko(导向[涅槃]的)

  6. paccattam veditabbo vinnuhi(智者们可各自证知的)

  世尊正法、律中的八种稀有、未曾有之法

  1.犹如大海逐渐向下,逐渐倾斜,逐渐深入,而不会忽然陡峭。正是如此,于此法、律中次第而学、次第而作、次第行道,而不会顿然了知通达。①

  2.犹如大海之定法是不会超越海岸。正是如此,凡由我为诸弟子所制定的学处(戒条),我的弟子们即使有生命之因也不违越。

  3.犹如大海不与死尸共住,若于大海有死尸,则迅速运其至岸边、冲上陆地。正是如此,若有人破戒、恶法、不净、形迹可疑并覆藏所作,非沙门却自称沙门,非梵行者却自称梵行者,内里腐败、漏泄,秉性恶劣。僧团不与他共住,迅速集会而举其罪;即使他仍坐在僧团中间,其时他也已远离僧团,而僧团也[已远离]他。②

  4.犹如所有的大河,诸如:恒河、亚木那河、阿吉拉瓦帝河、萨拉菩河、马希河,当它们到达大海之后,皆舍弃先前的名字,唯称为「大海」。正是如此,有此等四种种姓:刹帝利、婆罗门、吠舍、首陀罗,当他们于如来所说的法、律中从俗家而出家,出家之后皆舍弃先前的名字、族姓,唯称为「沙门释迦子」。

  5.犹如无论世间之众流注入大海,以及空中降雨,大海也不会因此而觉得不足或充满。正是如此,即使众多比库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涅槃界也不会因此而觉得不足或充满。③

  6.犹如大海唯有一味,即咸味。正是如此,此法、律唯有一味,即解脱味。④

  7.犹如大海有许多宝物、各种宝物,这些宝物诸如:真珠、摩尼、琉璃、砗渠、玉石、珊瑚、银、金、赤珠、猫眼石。正是如此,此法、律有许多宝物、各种宝物,这些宝物诸如: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

  8.犹如大海乃大生类的住处,这些生类有:帝弥⑤、帝明嘎喇、帝弥拉宾嘎喇、阿苏罗⑥、龙、甘塔拔,在大海中有一百由旬长的生物、二百由旬长的生物、三百由旬长的生物、四百由旬长的生物、五百由旬长的生物。正是如此,此法、律乃大生类的住处,这些生类有⑦:入流,为作证入流果之行道者⑧;一来,为作证一来果之行道者⑨;不来,为作证不来果之行道者⑩;阿拉汉,为阿拉汉之行道者。⑾

  取自 《伍波萨他经(Uposathasuttam)》

  --------------------------------------------------------------------------------

  ① 义注中说:「次第而学」是指受持三学;「次第而行」是指十三头陀支;「次第行道」是指七种随观、十八大观、三十八种所缘分别、三十七菩提分法。「不会顿然了知通达」,就好像青蛙须先跳起后才能走动等等,如此,若不经戒圆满等,则不可能有阿拉汉之通达;唯有在次第修习戒、定、慧圆满之后,才能够证得阿拉汉。

  ② 世尊爲了作伍波萨他而坐在女居士维沙卡所供养的宝殿堂中。世尊坐定后观察比库们之心,发现了一个破戒之人。世尊想:「假如此人坐在这里而我诵巴帝摩卡的话,他的头将会裂成七分。」爲了慈愍他才保持沉默。

  ③ 「涅槃界也不会因此而觉得不足或充满」:即使在没有佛陀出世的无数劫中没有一个有情能够般涅槃,其时也不能说「涅槃界虚空」;即使有佛的时期一个接一个地到来,乃至有无数的有情证得不死(即涅槃),其时也不能说「涅槃界已充满」。

  ④ 解脱味,即解脱烦恼之味。一切于教法中得成就者,必定只是心无执取而从诸漏解脱。

  ⑤ 帝弥(timi):一种巨型的大海鱼。在佛经中牠通常都和 timingala timirapingala一起出现,分别指三种巨型的大海鱼。

  ⑥ 阿苏罗,巴利语asura。也音译爲阿修罗、阿素洛、阿须伦、阿索罗等。意译爲非天,因其果报似天而非天故;又译爲不端正,其男衆容貌丑陋而女衆端正故。阿苏罗生性多疑、傲慢、喜瞋、好斗,常与三十三天诸神战斗。尚有一种堕苦处的阿苏罗(vinipatikasura),犹如鬼类一般长期遭受痛苦的折磨,他们属于四恶趣之一。

  ⑦ 为作证入流果之行道者:为了能亲自现见入流果而正在进入者,即处于初道。其余三道亦同。

  ⑧ 入流:又作至流,四种圣果中的初果,为巴利语sotàpanna的直译。sota,意为流,河流;àpanna,意为已进入,已到达。入流即已进入圣道之流,必定流向般涅槃。

  《增支部·第十集》注中说:“入流者,为已进入圣道之流。”(sotàpannà'ti ariyamaggasotam

  àpannà.) (A.A.10.64)

  以上是就圣果位而言的。若就圣道位而言,巴利语则为sotàpatti。sota (流) + àpatti(进入,到达),中文也译作入流。在圣典中也常作sotàpattiphala- sacchikiriyàya patipanna, 直译作“为现证入流果的已行道者”或“正进入证悟入流果者”。

  入流圣道能断除最粗的三种结:

  ①、执着实有我、我所、灵魂、大我、至上我存在的“有身见”(sakkàya ditthi,又作身见,我见,邪见,萨迦耶见);

  ②、执着相信修持苦行、祭祀、仪式等能够导向解脱的“戒禁取”(silabbattaparàmàsa);

  ③、对佛法僧、戒定慧、三世因果及缘起的“疑” (vichikicchà)。

  同时,入流道智也能断除一切强得足以导致投生至四种恶趣(地狱、畜生、饿鬼、阿苏罗)的贪瞋痴,以及所有尚未产生四种恶趣果报的恶业。因此,初果入流圣者不可能再堕入四恶趣。对于漫长的生死旅途来说,入流圣者已经走近了轮回的终点,他们的未来世将只投生于人界与天界两种善趣当中,而且次数最多不会超过七次。也即是说:入流圣者将于不超过七次的生命期间,必定能得究竟苦边,趣无余依般涅槃,绝不会再有第八次受生。

  在圣典中常如此描述入流圣者:

  "tinnam samyojanànam parikkhayà sotàpanno hoti avinipàtadhammo niyato sambodhiparàyano'ti"

  “灭尽三结,成为入流者,不退堕法,必定趣向正觉。”

  汉传佛教依梵语srota-àpanna音译作须陀洹、窣路多阿半那、窣路陀阿钵囊等。

  ⑨ 一来:四种圣道果的第二种,为巴利语sakadàgàmin的直译。为sakid (一次) + àgama (来,前来) +in (者, …的人)的组合。意为再回来此世间结生一次。

  《中部·若希望经》注中说:“一来者,为回来一次。”(sakadàgàmi'ti sakim àgamanadhammo.) (M.A.1.67)《人施设论》注中说:“再回来结生一次者,为一来。” (patisandhivasena sakim

  àgacchati'ti sakadàgàmi.) (Pp.A.34)

  在《人施设论》中说:

  "Katamo ca puggalo sakadàgàmi? Idhekacco puggalo tinnam samyojanànam parikkhayà, ràgadosamohànam tanuttà sakadàgàmi hoti, sakideva imam lokam àgantvà dukkhassantam karoti-ayam vuccati puggalo 'sakadàgàmi'"

  “哪一种人为一来者?于此,有一种人灭尽三结,贪瞋痴减弱,成为一来者,只来此世间一次即作苦之终结。这种人称为‘一来’。”(Pp.34)

  一来圣者在初道时已断了有身见、戒禁取、疑三结,于今又减弱了较粗的欲贪、瞋恚与愚痴,最多只会再回来此欲界世间受生一次,即尽苦边。一来圣者偶然还会生起一些较轻的烦恼,但并不会时常发生,同时它们的困扰力已经很弱。

  汉传佛教依梵语sakrd-àgàmin音译作斯陀含、沙羯利陀伽弥等。

  ⑩ 不来:四种圣道果的第三种,为巴利语anàgàmin的直译。为na (不) + àgàma (来,前来)

  +in (具有)的组合。意为不再返回欲界受生。

  在《五部论注》中说:“不来者,名为对欲贪、瞋恚于心不动摇,以及决定性不会再从其世间退回来者。” (anàgàmi'ti kàmaràga-byàpàdehi akampaniyacittàya ca tamhà loka anàvattidhammatàya cathitasabhàvo nàma.)(Pk.A.188)

  圣典中常如此描述不来圣者:

  "pancannam orambhàgiyànam samyojanànam parikkhayà opapàtiko hoti, tattha parinibbàyi anàvattidhammo tasmà lokà."

  “灭尽五下分结[11],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12],不再从那世间回来。”

  不来圣者因为已断尽了能把有情系缚于欲界的欲贪与瞋恨两结,所以不会受到欲界的烦恼力牵引而再投生到欲界。不来圣者若在今生不能够证悟阿拉汉果,死后只会投生于色界或无色界梵天,并于其处证趣般涅槃。

  汉传佛教古音译作阿那含、阿那伽弥等,也意译为不还。

  ⑾ 阿拉汉:巴利语arahant的音译。意为应当的,值得的,有资格者。

  “阿拉汉”有五种含义:

  1.以已远离(àrakattà)一切烦恼故为araham;

  2.以已杀烦恼敌故(arinam hatattà)为araham;

  3.以已破轮回之辐故(arànam hatattà)为araham;

  4.以有资格(arahattà)受资具等供养故为araham;

  5.以对恶行已无隐秘故(pàpakarane rahàbhàvato)为araham。(Pr.A.1 / Vm.1.125-130)

  “阿拉汉”是对佛陀的尊称,也可以指一切的漏尽者(khinàsava,断尽烦恼者),包括诸佛、独觉佛及阿拉汉弟子。

  汉传佛教依梵语arhant音译为“阿罗汉”,谓为小乘极果。其音、用法皆与上座部佛教有所不同。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