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佛法贴入生活
让佛法贴入生活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这个开放并不是指“性开放”而是指“思想开放”,对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接受吸纳,也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国家又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大目标,加上宗教政策的放宽,佛教思想趁此诸多助缘也从神坛上、庙宇里逐渐的走入了老百姓的生活里,也渐渐被百姓所接受。
但是佛教的传承由于历史原因,在老百姓的生活里已经消失的太久了,即使现在有很多自称是“佛教信仰者”或者“佛教徒”也只是停留在“迷信”“半信半疑”的阶段,而由他们传播给周围人的“佛法”几乎不可能是正信的佛法。对于一个宣称可以“转迷成悟”的教育体系来说,这是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现象,也是一个可悲的现象。
释迦牟尼佛的时代,佛法在生活中是很实用的,对人生观、处事方式乃至最终的解脱都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但如今很多学佛的人要就是感觉无从下手,要就是人云亦云,要就是如同走马观花一般,游走于各大宗派的教言之中,却无法了知佛教的精髓,身入宝山却空手而回。
今天发心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想显示我有多么高的见地和修为,只是想跟各位道友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悟,毕竟自己还是一个修学途中的学子,甚深见地还未触摸,更别谈去给别人讲甚深佛法了,了悟与真实的体验相差千万倍。
需要提醒诸位道友的是,这个时代不要轻信别人说的佛法,除非是举世公认的大成就者,比如印光大师、法王如意宝、六祖慧能、麦彭仁波切、华智仁波切等等。对于一般道友所讲的法要多辨别、多思考。即使是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也告诫弟子:不要因为我是佛陀,而对我说的话全盘接受,理应思维抉择验证之后再接受。
下面进入正题,【因缘和合】
释迦牟尼佛曾经宣讲了几个现实世界颠扑不破的真理,在佛教里我们称之为“法印”,虽然有一法印、三法印、四法印的名相,但只是略说与广说的差异而已,今天我想用因缘和合的角度来间接的阐述四法印,以及结合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尤其是教育方面的误区,进行分析。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万事万物是互相依赖而存在的,没有任何现象可以脱离这个规律,不借助任何条件而能独立存在,佛陀因此总结为四个字“因缘和合”。佛陀对“因缘和合”做了一些说明,包括特征(诸行无常)、本质(诸法无我)、误解的后果(有漏皆苦)、了解之后带来的结果(寂静涅槃)。
下面以目前的教育制度为例来说明四法印,尽管有所改革,但目前的教育制度仍旧离不开应试教育的环境,有人说是高考制度的过错,也有人说是社会历史问题,但我想教育不是某个机构的问题,教育其实是一个很复杂庞大的因缘和合体,学校环境、老师素质、家长素质、家庭、社会环境以及孩子本身素质都是不确定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和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教育。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教育”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是有漏的,那孩子的未来也不会是健康的,后果只能是“苦”。
另外,一个人的一生要健康成长,有所作为,不仅需要智商、还需要情商、德商,还要有健康的身体作保证, 因此教育的主旨应该围绕着知识技能、为人处事、道德情操、健康的饮食与养生知识来展开,如果只学到了知识技能,而把其他的学问全部抛弃的话,这样的孩子肯定不可能健康成长的,多多少少会有些心理疾病。
因此,教育应该是随着时代、环境、人生观的改变在不断变化的,因此符合“诸行无常”;
教育涉及的因素众多,因此教育不能是千篇一律的,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接受一样的教育经历,因此教育不是一个明确的实体,也符合“诸法无我”;
如果没有以上两个见地,那么家长和老师、乃至教育机构施与孩子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是有漏的,最终教育出来的孩子必然会感受痛苦,毕竟社会和学校的差异是很大的,现代社会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都是很好的例证,这就是“有漏皆苦”的真实体现;
要解决这种不完整,必须要有方法来改善这种有漏的教育,如果一个人能接受到圆满的教育,那烦恼、痛苦都会迎刃而解,趋入寂灭烦恼,获得止息痛苦的快乐之境,这就是“寂静涅槃”。
以上只是借用目前教育中存在的误区试着说明一下,如果有四法印的见地,那么对于教育改革来说是有所帮助的。而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四法印也会影响你的人生观、处世哲学以及生活态度。
比如说,如果知道了什么是诸行无常,那么你对于现实中的名利财色就不会过于执着,毕竟这些都是美丽的肥皂泡,当你执着的时候,很容易以破灭来折磨你,如果不知道诸行无常的道理,人的一生就会在追求名利财色之中耗尽了,很多人还因此留下了遗臭万年的骂名。
如果知道了诸法无我,也就洞穿了事物的本质是在变化、生灭的,没有一个现象是只生不灭的,只不过时间有长短而已。这里的“我”指的是“自性”,也就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的性质。知道了诸法无我的道理,对得失成败应该可以做到坦然,胜不骄、败不馁,如果对得失成败太计较了,那成就不了大事。
如果能真实的掌握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的道理,其实在人生中可以消除很多无谓的苦恼,人生应该是积极的,不要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无谓的错误知见里,错误的知见只会带来有漏的生活方式,带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而正确的知见可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那么对于止息“有漏”的烦恼很有帮助,通过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修为,由此可以完全断除“有漏皆苦”,最终趋入“寂静涅槃”的快乐之地,享受快乐而美好的人生。
如果没有完全明了四法印的真实意义,那么很有可能会产生消极的思想,比如说:既然诸行无常,我们所作的一切岂不是白做了,人活着的意义在哪里呢?难道仅仅是打坐、念经才是人生的意义吗?其实了知无常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我们对生灭现象的执着,而不是要我们什么都不做,我们的痛苦不是做事情带来的,是由于执着带来的,正是对事物现象的不了解或者说没有完全了解,产生了错误的知见导致了执着,才带来了痛苦。消极、厌世、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嗔恨、贪执......等不良情绪均是佛教反对的。
只有真正了解了四法印,对于因缘和合会有一个理论上的认识,由此在生活中实际去观察,去实际体会,那么才算是真正趋入了佛法。你逐渐会认识到一个积极、乐观、圆融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在你的心里升起。
生活就是一部佛经,佛陀所说的佛理都能从中觅得,由此也可以印证佛陀的伟大,因为佛陀在2500多年前就把生活完全解读透彻了,而“无常”这一显而易见却又极容易被忽视的生活真理,在佛陀作为四法印宣讲出来之后,才成为了佛教修行者必备的一件武器,用于破除“常见”这一错误的看法。
虽然在讲无常的道理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认可的,但往往只是口头上的承认,内心里并不会承认,而且这种不承认还不是刻意的,以至于大部分人都无法察觉,只能从他的行为上看的出来。比如说,很多人会认为自己会越过越好,而不会越过越差。有的人会认为自己很长寿、高龄,最好是无限期的活着而且还不会衰老(尽管口头上不会这么说,但大多数人认为死亡离自己非常的遥远)。还有些人认为自己生活不如意是运气不好、是不幸,他们从未认为这只是无常的一部分,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大多数人的思想里,只有美好的生活、健康的身体、长久不衰的容颜和高龄长寿才是生活的真谛,与之相反的那些不好的事情都是我们要抛弃的,是生活中的垃圾。
也许你会问,凭什么说人们是这样想的?实际你不必问我,看看现在的广告、消费热点以及大家所追求的一切,就知道以上所说的事实是显而易见的。人们选择了接受无常现象中自己喜欢的那一部分,比如病愈、涨工资、升迁、新生儿、结婚等等,但与之相反的病情恶化、减薪、解雇、死亡、离婚等却是十分厌恶的,甚至是害怕的。
但不管我们是害怕还是欢喜,无常无处不在,我们根本无法确定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情,就好像在08年5.12日那天的下午一样,成千上万的生命瞬间消失于我们这个星球,但实际上每天都有很多生命离开这个星球,也有很多生命来到这个星球,无常始终是我们生活的主旋律,不管是好还是坏,我们都必须接受和承受下来。
有些无常我们通常是感觉不出来的,比如山川、河流、高楼大厦、汽车洋房等,如果不是加以分析,我们会在一段时间内认为这些“坚固”的现象是不会改变的,但实际上,它们也是无常变化的,甚至在某一个时刻也会突然激变的,比如泥石流、山体崩塌、楼体倒塌、汽车自燃等等。
在佛法修行中,佛陀教导我们要正视无常、面对无常以及不要去执着无常。佛法认为我们能看到的、能接触到的感受到的一切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是一种现象而已,刹那都在变化,因缘和合了就存在了,因缘破灭了就消失了,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规律,但如果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就会在消失的时候产生痛苦的情绪,这在佛陀的眼里如同一个大人看见一个孩子为破灭的肥皂泡而感到忧伤一样的可笑,但现实里,人人都是这个孩子,为自己心目中的肥皂泡的消失而忧伤不已。
学习佛法就是让我们先了解什么是无常,然后接受无常,正视无常,面对无常,消除自己对无常现象的执着,逐渐的把心从对外在的执着回归到对内心性的调伏之中,由此才能趋入佛教修行之道上。
感谢无常,正是无常我们才会从凡夫逐渐的成为佛陀,如果没有无常,一切都不会变化,我们再修行也没什么希望了!利用无常,我们要精进的修行,为众生的究竟解脱不懈的努力!阿弥陀佛!
慈悲可以算得上是佛教的一块金字招牌了,对于大部分的老百姓来说,一提到佛教最容易想起的形象就是慈悲的观世音菩萨,历来佛教大力提倡首的就是慈悲,在此基础上再体现佛教的智慧,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讲,慈悲就是智慧的体现,仅仅是修习慈悲心就可以让自私的众生从苦海中脱离出来。
也许很多人难以理解,为什么慈悲心可以让我们远离痛苦得到快乐呢?其实不用说什么大道理,只要自己亲自去体会一下帮助他人之后的感觉就可以知道答案了。佛陀曾经告诉我们,痛苦的来源是我们对自己的喜爱(我执),正是这种对自己的喜爱导致我们做事的出发点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由此造成的最终结果只能是痛苦,因为“自己”实在是太容易受伤了,在“自己”之外处处都有让“自己”受伤的因素存在。
婴儿时,我们为自己饿肚子、无法自理、无法沟通而痛苦;幼儿时,为自己喜爱的玩具被损坏而痛苦;少年时,为了“叛变”自己的玩伴或者为了自己的需求无法被父母满足而苦恼;青年时,为了自己的爱人、事业而苦恼;中年时,为了自己的家庭压力而苦恼;老年时,为了自己的儿孙、家庭琐事而苦恼。从小到大我们都在为“自己”或者是“自己拥有东西”苦恼,很少看见我们为他人而苦恼,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看见别人受苦无关自己痛痒,有时候甚至是可以让自己感到可笑、好玩、幸灾乐祸的一件事情,我们只会对于有血缘关系、或者是跟自己有社会关系的极小一部分人能表达出相应的喜乐意愿。这些心态,从佛教的角度来讲,统统是私心,佛陀也认为,这样的心态其实就是痛苦的根源之一,与之相反的心态才是快乐之本。
“慈”,无条件的慈爱一切众生;“悲”,感同身受的体会对方的痛苦,在慈悲心的作用之下,菩萨会发愿救度一切众生,时间是生生世世直到众生度尽,地点是六道轮回之中的任意地方,对象是所有众生而不只是人类,结果是让众生都究竟的解脱而不是暂时的快乐。从古至今,无数佛教修行者都曾经立下了这样的誓言,并孜孜不倦的努力着,尽自己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大愿,无有疲厌,永不停歇。这就是佛陀的精神也是佛教的精神。
但是一部分佛教徒有时候会显得比较“势利”,发慈悲心的时候一直在谈“价格”,救度了众生之后,自己一定要家庭和睦,身体健康、事业顺利,一旦出现违缘,就怀疑佛陀的教言,他们完全没有领会佛陀的关于慈悲的真义,要知道,慈悲心本来就是我们天生就有的,正是世俗的生活和教育让我们迷失了慈悲的本性,发慈悲心是在唤醒我们,不是靠慈悲心去赚取“利益”,有什么利益能比觉醒更重要呢?如果用慈悲去赚取那些如肥皂泡一般的世间“利益”,那不是觉醒,那只是另一种昏迷罢了。
当我们的慈悲心成为自然而然真情流露的时候,我们自然会为众生的利益升起出离轮回之心、渴求菩提之心乃至最终成就佛陀的正觉果位,可见慈悲心是进入菩萨道的一个基础,也是成佛的一个正因,因此得到解脱也是必然结果,因为慈悲心早就消除了自私自利之心,为今后的佛教修行开通了一条顺畅之路,成就只是时间问题。
佛教提倡慈悲济世,一来有利于初学者找到正确的修学方向,二来可以在社会上引起善良之人的共鸣,造成良好的社会影响,对于净化社会风气是很好的帮助。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里,慈悲心更应大力提倡,由此缓解政府和老百姓的生存压力,有利于社会良性的发展。
因此对于立志于修行解脱的佛子,应从慈悲心开始修学佛法,对于家人、朋友、同事乃至陌生人以及一切众生都要发慈悲心,发誓不要伤害他们,尽力(尽自己能力即可,初学者不必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利益他们,以此为出发点,抛弃自私自利之心,随着修学的深入,本性的智慧自然会显现出来,利他的事业也会越来越广泛,自己的修行境界也会越来越高深。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