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梦参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梦参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梦参老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前面我们讲过了金刚经,现在把般若心经也讲一讲。般若波罗蜜多又翻智慧,和金刚般若波罗蜜相比多了一个字,多了一个“多”字,我们一般的说就叫心经,把般若都略了。心经全经只有二百六十个字,就语言来讲是很少的,但却是大般若经六百卷的中心,所以称之为心经。就象我们人所说的心,说心就是来指挥全身、代表全身的了。 因为这个心经的译本很多,一般流通的大概有六种译本,我们学习的都是依着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同时还有一个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这还是心经,罗什法师翻译的叫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是大明咒的大明咒),这部经就是大明咒经。我们一般依着的都是唐朝玄奘法师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是般若经中的一种。一般的般若经有八种译本,名称各不相同,这八部般若波罗蜜经一般的来说是,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加一个王字),还有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现在我们用的这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我们看的这个很浅,可以说四众弟子多数都会背,但是会背会读诵是有功德,却没有智慧。诵般若、读般若都能得到福德,但是离开悟,离能够明白、能够用智慧来指导你的一切行为,那就难了,那是很不容易进入的。言语少,但义理却非常的深,因为它包括的非常广,二百六十个字包括了六百卷大般若经,因此,它是言少义概括得很多。例如说,我们想要学心经,先从你的心,比如心脏,就你肉体来说的心,这不是胜义的,就说你这个肉体的心,你全身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心脏,那这六百卷般若的心,就是说这个心经在般若经当中非常重要。这个心是个比喻的意思,譬如心经,这部经就像人的心一样的,那你就知道了心的作用,知道这个心经的作用跟其他的经是都不同的。

  各个经的名词不同,名词就代表义理了,心经所诠的义理非常的甚深、非常的甚广,是般若之中的深般若;体呢?真如为体;相呢?是大乘为相;什么宗旨呢?空,以空为宗,凡是般若都以空为宗,这个空是法空,空一切相;达到什么目的呢?究竟成佛,这就是它的目的。这个体就是咱们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的体,“色即是空”就是体,空就是在一切相上显它的实体,一切神通妙用就是智慧,这就是般若。一切诸佛菩萨,大菩萨都是以这个为用的,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就是用;用于什么呢?来利益众生。但是我们一般说般若的时候,从文字上就说的很浅显,文字般若,从文字入手;从文字达到观照,就叫观照般若;从观照般若而进入实相,就是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就是法身真空的体,没有名相,在没名相之中建立一个假名,假名实相。因为从假入真,没一个名具你不能入,所以叫实相。用心来形容,这是湛寂的真心,不是我们的妄心,真心是无相,无相随缘而建立一切相,所以叫实相。要观的是这个,这个就是真性,真实实体的,这就是实相般若。

  观照般若,从实相而起的妙用,从实相而随缘而起的妙用,这个观能照一切的事物,这是妙慧。观是妙慧,是不可思议的妙慧,这就是我们大方广佛华严经里讲的那个玄义当中的玄。从观想来看一切事物,能够证到真空之理,就叫真空!这个是没有人我、没有形相的,是无分别的真实智慧。这个时候你照了一切的法,看着一切有形有相,法皆是真如,也就是真空,这就是无明实相,即真相,所以叫“色即是空”,这就是观照般若。

  文字般若呢?文字是表达,因为要表达的理,就是佛所说的教,假文字来流传。如果咱们没有经所依,没有文字,咱们根据什么来学呢?无所学!所以这就是从观照般若而产生的玄义。

  一般的观一切法界空,空是什么意思呢?是无分别,从你有分别而进入到无分别智,照了一切诸法,照了一切诸法都是真空实义。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有三种般若,但是只一相;虽有三般若,但却是一相。什么相呢?无相。在名字上分三种,实际上是一个,无相!无相就是佛证得的大圆妙镜。

  那这般若的意义呢,般若本来就不是咱们中国的话,是印度话,般若就是实相的无分别的智慧,般若就翻妙慧。有时候翻妙慧,有时候翻清净的净慧,这都是无相的意思。这个题目我们略讲一下,因为我们讲金刚经般若的时候也没有讲这个题目,现在因为这个心经的文字很少,你要是讲的快,一天就讲完了。现在我们准备多讲几天,反复一点的讲,就是使我们大家能够依着心经来修行。

  心经,就是六百卷般若的心,就像我们人的心似的,所以你要是把六百卷那么广阔的,用极简单的观照,能够进入它的中心,六百卷般若的中心。其实般若就是心,般若即是心,智慧是没有形相的,慧有什么形相?没有的。但是因为这个心有体、有相、有用,这就是我们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的体、相、用,就是般若,三个合称为般若。譬如我们讲大乘起信论(讲华严经之前跟大家讲过大乘起信论),自己的心来起个信,信自己心!什么意思?因为我们从来没相信过自己的心。佛教导我们,我经常问道友们,或者问人家:你信佛没信佛呀?一般的人说你得信佛,信佛是信佛的像吗?信佛的心吗?信佛的经典妙用吗?我们经常问人家有信心没有?这个不是信佛了,说你自己相信你的心不?就这么个意思。心即是佛,信心即是佛。我们在华严经里头常常讲智,智是理的用,理上的用,就是把自体、心体变成智慧的妙用,完了心还照于理,这就是般若含义。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咱们现在讲的这个心经是唐玄奘法师翻译的,他是奉大唐天子之命翻译的。三藏法师是精通“经、律、论”通达三藏的,以法的规则;法的规则是什么样子呢?规生物解,物是一切众生,以这个法的规则,让一切众生都能明白、都能开悟了,就是这个意思。譬如我最近看玄奘法师的故事,跟那个大唐西域记中的玄奘法师相对照。大唐西域记是玄奘法师自己写的,是从他的家世开始来解释的,新近翻译的,是一个作家做的。玄奘法师是自小出家的,因为他家里很贫,这故事很长,这个大家可以看看。单看那个玄奘法师传,不是西游记,西游记那是编的,只是根据大唐来演的。所以玄奘法师我就不过多的介绍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咱们在法华经中叫观世音菩萨。我自己这两天就在想,为什么心经中要叫观自在菩萨呢?为什么法华经里头普门品中要叫观世音菩萨呢?这些圣人他们的德号是按他所做的事业来起的。这个观自在是不是自己在修?修成了,就自在了!但观世音不是这样的,他度别人,度别人修,感化、教化、教育众生的。这才叫真正的观自在。菩萨是通称,一般的菩萨叫菩提萨埵,叫觉有情,让一切有情众生都觉悟的意思。所以说菩萨是通称,而观自在则是别称,我把它分成了一个自度度他。在印度话叫婆卢枳底湿伐罗,婆卢枳底湿伐罗翻译成中国话就叫观自在。这个话咱们现在通常讲的就是,谁观,谁自在!你不观,你就不自在。观就是思想、思惟修。我们每人都在观,看你观什么?这个观是指你能观的和你所观的,所观是境,能观是智,智照境。等你观通了,你就自在了;观不通,你就还不自在。人人都是观,但人人观的都不自在,不能够唯物,要观到十方世界圆明无碍时,那就成就了。而我们现在不能够这样的观,我们观的都是俗谛,观什么执着什么,不能够自在,也不能够解脱。就是能观的智慧(般若智慧)和所观的境,你怎么认识的。就是能观观于所观,你观的世间上的,你怎么认知的?你又是怎么认识的?你怎么知道的、怎么了解的呢?这文中说观而后又照,这一观照就见五蕴皆空,观即是照。观,看个什么?这是眼睛看,菩萨他用他的智慧照见,那个照无所不能。就象一个灯,晚上黑暗的时候,你点个灯,把屋子照亮了,能照的是灯光,所照的是屋子境界相,两个即是一个,有光明就能破除黑暗。观,就是你用智慧认识世间,乃至认识出世间。世间、出世间一法不立,万法皆空,那你这个观就是成就的。

  一切菩萨圆满了就叫菩提萨埵,菩提就翻觉悟,萨埵就翻有情,让一切有情都觉悟。这样的观!一切众生都觉悟了就没有窒碍了,没窒碍就自在了。你能观的智观于所观的境,能所双亡。能观智是空的,没有实相,所观的境也是空的,这是一个空,而不是两个空。“照见五蕴皆空”,观就是照,这一照什么都没有了,唯有智慧存在。因此观自在这个名字在这个心经上纯粹是代表自己修,观世音菩萨他对于世出世间由观照而得的自在,由自在而证得的空性,也只有证得了空性才能自在。那他是怎么来观照的呢?因为什么而起的观照呢?因为他修行,观就是修行,观就是行门。那他是怎么修行的?他在行般若波罗蜜多。以般若波罗蜜多来照,这一照那问题就很多很多了。我们现在起观照,每位学佛的道友都在观照,也都在修行。为什么要修行呢?就是要解决一切困难问题。第一个,我们什么都不知道,糊里糊涂的,不认识世间。这就是经文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是指成就你这个肉身来说的,是指色身来说的,是内在;外在的一切法,都不离开“色声香味触”,一切色法、心法,也就是色心二法。在你修行的时候,你就观你的色心二法。观你自己的身体,你身体所接触的一切事物,赖以生存的一切事物,你怎么来认识它呢?譬如我们说“财、色、名、食、睡”,这五样一样也离不开。在一般佛教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下地狱,那是造业,造恶业的。我们把“财色名食睡”转变,色是什么色?是观诸佛菩萨的圣像,观庄严佛国土,这也是观一切色。相是什么相?是观佛像,观净佛国土,观这些相。受,是心里头领受的。依佛的教导,不领受世间,领受出世间,寂净安乐,这也是领纳为义,领受!行,就是运动义。我们这个心经常作如是观,作如是想,不想世间。行!识,我们的八识它有两种的功能,一种是净法,一种是染法。八识是含藏义,它给一切染净诸法作种子,一切法总依,都依着这个识。但我们取净的一方面,就是修行,你行般若波罗蜜的时候就是修行,假着般若波罗蜜的力量来修行,照见!这个是指着观世音菩萨修行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他是照见这五蕴皆空的。咱们在五蕴上不但空不掉,反而愈执愈深,也就是造的业愈来愈重,那跟菩萨是相反的。在我们一时所起的这个观行的时候,现在要返妄归真,就是依着心经来修,你能修行就成佛了。不要去依着很多法,就依着心经的法,这一法是甚深的,就照着观世音菩萨怎么样修,我们也学习着怎么样的去修。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就是修行入观的时候,观就是想,他想什么?他想的是深般若波罗蜜。深般若波罗蜜又是什么呢?是真空,般若的真空就是深。因为现在我们无知,没有认知,我们这个心所有的识是分别的,不是甚深的般若。这是识别,了义的,但是也般若。般若是智慧,以这个般若智慧,我们只能从浅入手,深的我们现在还达不到。那浅的呢?先观人空般若,以后再进入法空般若;法空般若要能够有进入了,再观实相的真空实相般若,这三种般若。我们凡夫都可以发大心,直接从真空实相入手,这就叫超二乘。

  菩萨他所修的,是深般若,他是观法空,不但人我不存在,法也不存在了,一切诸法都不存在的;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人我空就是世间相,这个般若我们能进入,但是离证得还有很大的困难。没有人我了,那你八十八使烦恼就断了,人我是非人间相全都没有了,但这个是很浅的。深般若必须得达到法空,一切法都空。佛所行的法,圣法!一切圣贤、一切经教全不是真实的,方便引你入,这是菩萨所入的。真空实相般若,那些菩萨都到究竟位了,是究竟位的菩萨,登地以上的菩萨。  这就是说观自在的菩萨,他行深般若波罗蜜的时候已得到自在了,这个从观而得到成的名,叫观自在。我们要也想自在,那你就放下吧!放下了你就自在了。我们总是背着、拿着,心里日常所思念的就是放不下,人我是非都是用感情,用所谓的世间相所做的,那你就得修、就得观。观的时候把这一切世间的形相,“贪、瞋、痴、慢、疑、身、边、戒、见、邪”,这十种使你不安定、使你烦恼的,你把它放下。放下的意思就是进入空的境界,进入空的境界就能渐渐的深入,从空的而达到了真空。金刚经的最后就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还得把它观回来。怎么观回来呢?虽然诸法都是幻化的,但是有真空,随妙有,随一切世间缘,来利益众生,起大慈大悲四无量心,利益众生才能成佛,这两个必须得具足。执有了不了生死,执空也入不了涅槃,这就是真空包含着不空的含义,要利益众生的随缘义,真空随缘。

  在华严经中咱们讲真空绝相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融观,那你观的时候周遍含融。观理法界的时候,真空。观事法界的时候,随缘建立一切有,就是俗谛。真谛跟俗谛结合了,二谛融通,那种三昧,我们经常念偈的时候,“二谛融通三昧印”,那才是究竟的了。观自在菩萨现在他做到了,所以说观自在!他在修观的时候,他一切都看破了,他早就放下了。但众生却放不下,他为了让一切众生也放下,因此他把他自己所修的、所有观想的都传授给一切众生;就是他所证得的甚深般若波罗蜜,让一切众生也照着这样观。只要这样的去观,就能证入真空的体性;证入真空体性,就能得到诸佛的无分别智,能够照他五蕴的身心,照他五蕴的身和心。完了识,从体而起的用,用还归体;用还是体上来的,还归于体;因体而不寂然的常时起妙用,永远度众生,那就是让一切众生,度一切苦厄,但是这一照就进入了。

  所以在经文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的是智慧光明,照!光明一有了,黑暗就破除了。你对“色受想行识”五蕴你空不掉,为什么呢?你没有这个智慧,你遇到什么执着什么。我们前几天讲金刚经,那也讲得很多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跟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还不是一个般若吗?六百卷般若就是一个般若,它对哪一类机就说什么样的法,语言、文字上不同,这是显体的。但是体无二致,体本来就是一个。假这个来形容着观自在菩萨他为什么得到自在了?因为观就是修,观就是观照的意思。我们一般想,我们坐那个地方思惟修,你想想,哪个是真实的、哪个有不坏的?没有。哪有不变的?没有。就是金刚经最后讲的,一切法如幻如泡如影,影子而已!这个观很深的,这叫行深般若。但是一法不立,不落断灭空,特别注意!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上,佛跟须菩提说可不能落断灭知见。空,不是断灭。所以在法华经、在华严经里面,它都讲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这两个含义是一样的。因为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他以智慧来观照,就照,“色受想行识”全是空的,能入了。这个空是指般若,指他修行证得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空的。那观什么呢?观五蕴,五蕴是境界相。我们这“色受想行识”全是假法,不是真实的,所以就是照见了五蕴。照是成就般若智慧了,修行成就了、证得了,证得了才有照。以什么照呢?以智慧照。这个智慧照就是般若智慧,就是观,是能观之智。这照字在果上说,观自在菩萨成就了,能够照见五蕴皆空了。在我们现在开始用功的时候,在因(我们现在是因)我们也如是照,那你要分别,分别外头一切境界相,分别它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可坏的;而生老病死苦、爱别离、五蕴炽盛,全是假的。这在因中,你这一照,根本没有,那还谈什么?你也不用起分别心,到你那个心对一切的色法,“色受想行识”的法没有分别的念头了,只是在你智慧观照之中,这你的功夫才是入进去了。但是这个观从浅入深。譬如我们现在你感觉你哪一样的贪爱心重?爱财?爱色?这个色包括很多,凡是有形有相的物质都在色法当中。但我们一般人都把它理解成是男女关系了,在经上讲的色包括凡是有形有相的东西都叫色法。因此照见的这个见是真的,这见性,明心见性的见,不是眼看,也不是思想上一般的思惟。你要想依着心经修行,这个照字就是你下手的功夫,就在这照字上你下手修行吧!你照一照,照见哪个了,哪个不是真实的了。认识它!照见就是认知的意思,你认识它了。好比这个花,你一见到它就是它必坏,现在很茂盛,但是这是假的,短暂就坏了。它未生的时候,没有;生了之后,不住,很快就变灭,变灭就消失。生住异灭,异就是它变化当中。

  我们的人生了,我们都说人成长了,从小孩到大人了。假使这个人活五十岁,他生了,活一年减一岁,活一年减一岁。那以你学佛的知见看问题,是减,不是增。你减的当中突然间遇到挫折,还没到减的寿命他夭折了,这叫夭折,那就寿命尽了,这叫颠倒。人家说增一岁了,又增一岁了,不一定。还有寿命不定,一般说寿命是定的,寿命不是定的。今天是药师佛圣诞,药师佛讲,佛说九种横死,有九种不该死的死了。并不是像人间讲生命,我生下来,我要活五十岁,我一定活五十岁;我要活九十岁,我一定活九十岁,那不一定。损寿了,那就夭折。增寿了,或你念金刚经,金刚经说延寿金刚,能使你寿命长,你念金刚经能使你增寿。懂得这个意思了,你从心经下手的功夫,你无分别智没产生出来之前,你用有分别智照,但是你向无分别智发展。

  你照见的这个见不是眼睛,不是眼见,也不是眼识所见,这个见是真智真见,依着真智而起的照,照即是见,照见!它叫现量境界。在一切任何事物上头,你取它的体性,得那个法它的体性。一切法的体性都归于真实的,诸法实性!那你见一切微尘,没有微尘可得;见我们这个法堂,没有法堂可得。这是现相,不是实质,所谓见心不见色。所以色相是假的,很快就消失的,能见着的它是空的,就是它的体性。这就是见,也就是照的含义了。照里头没分别,一起分别就是识了,识才起分别。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本来就是空的,你不照,它也空的,但是你证不得。你照见了,你这个照跟那个本来的空相结合了,所以五蕴本来就是空。五蕴即不实的就是实相,五蕴不实的,实相是空无所有的,实相者无相。你想用我们肉眼见,用我们浅智浅识见,那是见不到的。所以观自在菩萨他一照见五蕴皆是空的,就是直接照见它的体了。就说我们现在的肉体是“色受想行识”组成的,就是色心二法。色是一切形相,受想行识是心法,就是色心二法,这叫世俗相。就是世间一切境界相都不是真实相,要见诸相非相,那个非相才是实相,我们学的时候要这样观。观完了之后,你渐渐的就开始能够看破了,从你最贪什么,你观想这个东西,它没有可贪的必要,能放下了,放下就没得用处了。

  像我们好多修禅定,就是用这个观,禅定就达到寂静了。禅定,参禅,就使你那个念与念间相应。禅者就是寂静的意思,你静下来智慧才能显现。为什么参禅让你静坐?等你狂心歇下来。参禅就对付你的心,狂心顿歇,狂心歇下来就是菩提了。有时候你坐的时候,或你想的时候,或读经的时候,可能读经的时候有这种现象,不知大家有没有?你在读经的时候,经书也没有了,能读经的人也不晓得到哪去了,心里突然间因读经而寂静下来了,这就叫“三轮体空”,能读的人、所见的经的境界相全没有了,顿亡!能见之见没有了,能读的见,读经得要有见,所读的经是境界相,能读跟所读的突然间寂静下来。这种境界很不长,长了你就证得了。偶尔的一现,一者是诸佛菩萨加持力,一者你读经的心把那个分别每个字、每句经典那个分别心突然停歇了,没有能读的,也没有所读的境,这就是照,能照的见没有了,所照的境也没有了。经书也是境界相,就是色和心当下都空了,受想行识全不存在了。如果能长时下去,你进入胜境就顿断五蕴,那就是照了,照见五蕴皆空,一切境界相全没有。

  凡是有形有色的它都是窒碍的,窒碍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像我们这假合的身体根本不存在,幻化不实的。平常经常这样的认识,遇着你身体受到了却什么伤害,或者害什么病苦,你感觉痛得很厉害,你照一照!等你心里一转化一照的时候,痛苦没有了,能够减轻痛苦。这跟我们平常念那个偈颂一样的,“有觉觉痛”,你有个见、有个感觉,它才有痛苦。能感觉的感、和所感的境界是两个东西,不是一个东西。痛只是那个境,你能感的感是不痛的。你把你能感,把那个境化了,那个境也没有了,能感的感也没有了,这就“心亡境寂两俱空”,痛苦在哪儿?没有了。就你在痛苦锻炼的时候,在你平日的生活当中,遇着什么境界你都这样想。色受想行识,“色”是以实在东西是它的的含义,“受”是你接受领纳了,“想”是你取那个相,它没有真实的,你想嘛!你想个什么,就自己变化一个想的一个境相,缘想!要六识缘想那六尘的境界,这个中间缘想没有的,是缘念而已。把这“色受想行识”这么分别观。“行”,就是我们修行、运动、造作的意思。“识”是了达、分别。你把这个“色受想行识”一个一个的分析。色如聚沫,佛教授我们的。受如水泡,受像水泡一样的。色像水上那个沫,聚沫,沫子,沫不是真实的。风一吹水,水面上起那个聚沫,那叫泡,那个没有实在的。水泡也没有实在的,起的泡沫。太阳一照,地下地气生起来,离远的看像水一样的,其实不是水。你经常这样想,所有一切缘想的都是幻化的,就是我们在金刚经上讲完“如梦幻泡影”,幻作的都不是真实的。

  因为菩萨他是以般若的智慧,以这个智慧来观“色受想行识”的。色法就是地水火风形成的假相,和合才有,不和合就不具足。受想行识是妄想境界,是从你妄想境界而生的,这叫四大妄想,生住异灭这四大幻想,都没有自己的体性。为什么呢?它可以坏性,本体本来就不是实的,是空的!所以说四大皆空,地水火风都是空的。众生不了地水火风都是假相,把它看成实的,就像水里的月亮是空华,是天上月亮的影子。

  所以我们平常执着五蕴,把它当成实有的,因你有很多苦难是从这个而产生的,如果你知道它是幻化的,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苦难就不存在了。这个东西就是使你迷了的,你的本性中的体性,把这一切幻有的东西当成真实的,这个是由你妄想心分别的,那真空就愈离愈远。所以你的修行就又翻回来了,以你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那我们没有这个智慧呀?你可以学呀!现在我们学心经就是要产生这个智慧的,如果你把这一切都当成空的,那就什么苦难都没有了。所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也就是度那苦,就什么也都没有了。

  我们经常感觉很苦,我经常跟我们道友说:当你烦恼最厉害的时候,你静下来,你找找根源,烦恼从什么地方生起的,怎么会让自己心不安?等你一找原因的时候,烦恼从何起?何者是烦恼?你就拿不出来了。拿不出来就是没有,因为它不是个实在东西。你能把你烦恼拿出来给别人看一看吗?办不到。真正要你找烦恼,你就感觉不烦恼了。所以你最烦恼的时候,你找一找,那你就不烦恼了。

  但是这也是依着经上所说的,你要想离苦得乐,多一些苦,那你就照一照;一照了,苦就离了。

  上次我们讲到“照见五蕴皆空”,你能把你这个“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成就的身、心全都空了,那才能够度苦,一切苦厄都能度脱;不空,那就度不了。什么度?怎么样度?菩萨是以般若智度的。般若智慧是来照的,照什么呢?照见五蕴皆空。菩萨是以般若智来观这个“色受想行识”,这一观就知道了我们的这个身体,说色法是有形有相的,说四大假合,“地、水、火、风”四种假合成的才有。但是得有心法,这个形相它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得有心。心是什么呢?它包括了受想行识,就是色心二法。但是这个心不是真心,是由假的影响而成的,也就是妄想境界相。 我们说照空,那什么法使它成为空的?说你自己、他自己的这些法和合的。和合的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那本来就没有,也就是它本来就是空的。古来的大德形容它就像在水里头看那月一样,水里那个月亮真的有吗?那是天上的月亮行的。我们这个真心有如天上的月,我们这四大假合的犹如那个水中的月亮一样。这样说,“色受想行识”五蕴的色法这个色相,而真空的影子,真空比如月亮,我们色法就是水里的月亮。水里是没有月亮的,它的体是哪里来的呢?是从天上的月亮来的。咱们这个“色受想行识”的五蕴是没有实体的,是从真空中而来的,我们把它讲成说是从般若义而来的,这就是所见不同了。圣人看到的是没有,但凡人、一切众生他执着为有,为什么呢?他把那个自性的真空,空理给迷掉了,把假的当成真的了。这个体(法体)没有两个,还是一个,圣人见的不同,凡人见的也不同。凡人见的也是有差别的,我们看见的是水,鬼道看到的就是火,它是不能映月的,这就是所见的不同。这就是妄心分别。一件事情好多人来看,都看得不一样,那就千差万别了,就是认知不同,凡夫也好,圣人也好,随你的智慧看你怎么照,这都叫虚妄分别。

  但是心经上头,观自在菩萨他这一照,没有!都是幻灭的,这是观世音菩萨境界,就在这个照字上,一照五蕴就空了,一切苦厄都不存在了。因为你有五蕴的身体,有这“色受想行识”的五蕴,才有个受苦的,受苦的是五蕴;五蕴空了,那苦厄就度了,就度了一切苦厄了。这就形容着到了彼岸,以什么到的?以般若智慧。度就是解脱、超越、超脱。这样子说,把世出世间的苦都断灭了。

  世间苦是凡夫,到了圣人,二乘人没有究竟了,他还没有证到真空,他有法执,他解脱一部分,所以说就是出世间跟世间都有苦。菩萨度脱了这一切苦厄,这就是心经全经的纲领,也是大般若全经的纲领。你要明白这个意思了,一照一观就都是空的;一空了,一切法不立,就立真空。

  当你证得的时候,就是咱们讲法华经的时候讲的开示悟入了,那入佛的知见了,真正证得了。证悟的证,不是二乘证果那个证,二乘证果那个证还没有究竟,他证得果位,不是证得了究竟真空,所以有差别。所以告诉你,真正证得究竟了,无智也无得,没一个照,也没个所照。有能照,有所照,还不究竟的;真正到了究竟了,无能无所。一切经论所说的生识的根本就是我,我执和法执,但是身心的总相是真空。明白了这个总相,什么执着都没有了,一切法也没有了。就是五蕴自己本身的体,如果迷了这五蕴的自己本身这个体,就在相上取执着。二乘人虽然断了我,但是法(五蕴法)他认为这是实在的;五蕴法也是不存在的。观自在菩萨以智慧眼,他照见这些都是和合相,智慧一照什么都没有了。人是假名,假名之中再安假名。张三李四,人都是假的,再安个假名,然后再按地区分别人,也就是按国家分别人,这全都是假的。然后人把它计为实有,把这个当为实有,把五蕴的他自己的相,当成实有,所以就是法产生。执着法,法我是实有的,人我是没有的。那智慧眼一照,假名为人。

  每一个你入理的观察,以真空的照相机一照,全部无相,什么相都没有的。真空照相机是什么呢?就是照。没有真空照相机,人间的照相机都是假的,我说这个是假设,咱们按这个假设,假设这个照相机是真空的,照出来是真空,没有形相。迷了五蕴的形相,执着五蕴法是真实的,这是法执。智慧照,五蕴都是和合的,人是假名为人。一部分一部分这样观,你观你就解脱了。你得去次第观,不能像观自在菩萨一照就干啥了。我们要从修行下手,那你得先观你这个身,先观色蕴;心,那就功夫深了。先观这个色蕴。你觉得我们这个人的骨头,是坚固的东西,它是地大,筋骨都是地大;身上的水分就是水大,人身的暖气是火大,你胳臂动一动、腿动一动都叫风大。你观这四种如果把它们分开了,哪个是我?地大,地大单独不能称是我。水大,单独也不能称为我。火就是暖气,也不是为我。风就是运动。你五蕴一个一个的观,以能观之心,去观外边五蕴的境,了达我这个身体坚固的主要是骨头,它存在的时候是坚固的。这五蕴,这个骨头是不是坚固的呢?不是坚固的,你把它磕碰了,它就碎了、坏了;到了死亡了,也就没有了。这是观色法。

  观心,我们一般的说领受,你感觉叫领受。感觉领受的时候,快乐的领受,痛苦的领受。如果你受到什么伤害,你感觉是苦,领受!平常你害病给你扎个针,你都感觉是个很痛苦的,这也是领受。你在外头,现在冬天了,很冷,你到室内,室内要有保温设备,你感觉很温暖,这都是心里的领受。色身没感觉,身是没有感觉的,领受的是心,所以把受就称为心法。了知了,领受的是心。取形相,看见这个取这个形相,看那个取那个形相,这里头就分别了好的坏的丑的、大的小的、长的方的圆的,多了!反正都属你的想。合你的心意的想,你想得到、想求知,得到了你高兴了;违背你的想,你想了,可做不到,这又违背你的想。不论你受的时候、想的时候,中间都有个行,行是运动的意思。苦的你不愿意受,你要舍,这属于行;而受的快乐的时候,你要得,这也属于行。心的作用,所有的一切幻想,一会一个想,这都是行的作用。但是行里头,在你运动当中能够有取舍的、有分别的是识。这五蕴就是这样,最后是识。识,根据你身心所观察的相,领受的都属于相,有分别了,分别当中有取舍,想舍的舍不掉,想取的取不到。因为你识的时候,打了很多的想法,这都是识的作用,识的认知,认识不认识,认知!苦乐都是识的变化。实际上也没什么苦没什么乐,因为全是空的,有什么苦乐!把这个一分析清楚了,五蕴就不存在了,这叫人空。

  第一步空了,人空了。你再从每一蕴,譬如说色蕴,色蕴怎么生的?最基本的是什么生的它?四大怎么产生的?不说四大了,最根本的是缘,缘生!咱们经常说“诸法因缘生”,这些都是缘。就那个自性,原来那个体,那是真的。因为缘生的法没有自体,缘生没有体性。一切都没有自性,“色受想行识”都不是自性,千万莫把识当成自己,性才是自己。识是有分别的,不是空的;性是无分别的,是空的。你想找五蕴的实相,五蕴究竟什么样子,不可得!所以照见五蕴皆空是一样也不可得,根本没有,这当体即空了。这叫什么?法空。观自在菩萨是照见五蕴皆空,是照!照不是人我相,是照见的法空。这叫人空法空二谛理,二谛理成就了。

  我们经常说苦,佛教授我们总的说有八种,把它合拢来就是生老病死;生苦咱们不知道,忘记了,没有感觉;病,人人都知道;老苦,恐怕我们这些道友当中现在听经的人还没有什么老的,你不感觉老,你也不知道老是什么样子,你看看老的就知道了,老的跟你讲讲你就知道了。这是生来之后一定有的,老、病这两个谁也离不开,一定得老。有年轻就死了,那很好,他不经过老苦,他没得老苦了,他死得早,没老就死了,短命的,他没有老苦。病,人人都害病,没有没病的人,从来没害过病的,没有!任何人都害过病,这个病苦是谁也离不开的。死,死了你就说不出来了,你也不知道死是什么苦。最近我有一个老徒弟病了,我每天有时间就看看他去,他正在挣扎那个时候,要死还死不了,很苦!挣扎要死,死不了,死不下去。真正修行好的说走就走了,断绝了八苦;但是没断绝,有些个最后仗着佛力接引,像道友的助念接引了,他把那苦给降伏了。真降伏了,到临断气的时候是很安忍的,那时候没苦了,那就断了老苦。生老病,这就死。这死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全身每个肢节都在分离,痛苦非常的大。你看人家死的时候,鼻青脸肿,也有歪的,相貌变的非常恶,那是他业障很重。他死得很安详,死的好像他那面部表情没有痛快,但这个时候人是说不出话来了。我们很多道友给他助念,他也说不出来了,他要想看。走那天早晨,我在他跟前,他一直睁眼睛,我就不让他睁眼睛,“别看了,还留恋什么”,我就拿手抹他那个眼睛。他一睁,我给他一抹;抹了他又睁,我给他又抹。抹抹,他气一断,不睁了。他走的时候好像没什么痛苦的,但是这个走之前,他病的要死的前五六天,他痛苦得不得了,说不出来了,就那眼眉脸上变颜色,表情变颜色,痛苦说不出来。

  这是生老病死苦。老,你们没有,不知道;生,忘记了,不知道;害病都有吧?想想病。这四个你不知道,有四个你很清楚: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炽盛。五蕴就是每一大,地大偏盛,你长胞、长疖子、长疮,地大多了。水大偏盛,大小便禁止不了,水大偏盛,老年人就感觉到水大偏盛的苦难。这都是苦,每一大偏盛使你都受不了。地大,水大;风,今天谁跟我讲,麻疯病是风的一种。风的病很多,风就是把妄心(识)失掉了,妄识都死亡,咬他的身体不痛苦,把手指头咬,把什么咬,他混身烂,心疯了,就是心疯的风病。这个病得了就要隔离,传染性很大的。

  在生老病死苦很多当中,有的我们还不大完全相信,身没受到的不相信。爱别离,这个每个人都感觉到。你喜欢的你最爱的父母、妻子,特别谈恋爱的谈不到那时候,他感觉很苦。但是你所爱的东西丢了,你所爱的人不在了,凡是有爱的在别离的时候你非常痛苦,舍不得。舍不得,非舍不可,特别是死亡。过去的古人有这样的,薛凤钗他的太太死了,别的很多亲友哭,但是他一点表情没有。别人说:这个人生的时候那么好,好得不得了!怎么死的时候一点表情都没有。隔不到一天,他也死了,说“凤钗心丧”!他没有表情的,他心丧了!人,心死了身体才死。这叫爱别离。每个人都想到了,当你出家的时候,你爸爸妈妈愿意的还好,爸爸妈妈不愿意;但是正谈恋爱出家的没有,谈恋爱失败了,恋不成了,这个打击可大了,当和尚去吧!或者当比丘尼去吧!但这苦啊!爱别离,所爱的别离的时候,这苦就大了。

  你的怨家,你不喜欢见的,这一天离不开,非见不可。这类故事很多,那个痛苦也跟爱的差不多,你愈不愿意见,愈每天离不开,你怎么办?爱别离,怨憎会,这个我们都可以理解。五蕴偏盛就是五蕴炽盛,哪一大偏多了,那你没办法就得找医生看,有时候医生看不好的。

  五蕴炽盛、爱别离、怨憎会,还有一个求不得,你想得到的东西求不到。现在我们大家共同一个痛苦,什么痛苦?想求成佛,得的到吗?那不是亿万劫的事,但是我们不认为是苦。但你求的过程当中,经过多少的苦难。从脱离世间,乃至离开家;完了又想修道,修道还得学;学完了还得修,修的时候很多苦难,完了才能够的;想离世间的分段生死,不是那么容易的,就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还有圣人,证得阿罗汉果了。阿罗汉了了生死,他了的是分段生死,但是变易生死还在。声闻、缘觉他虽然是分段生死没有了,一段一段轮转,他没有了,但是他有变易生死。我们生到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有变易生死,但是那个就仗着莲华化生的,五蕴、四大这些苦处、八苦交煎全部没有了,那是假佛力加持,你自己修的善根力。因此每一位还有他一个变易生死,无明、尘沙惑,还迷惑。我们讲华严经一位一位的讲,从你发菩提心入初住了,那世间苦就断了,但是一位一位四十二位都还有苦难,到究竟成佛才没有了。那是随你所做的业,随业!那就是无明、尘沙,我们在经论上讲得不太多,因为他跟我们凡夫、跟我们二乘人不大相应的,那个苦难不是我们所能知道的。唯有菩萨,菩萨与菩萨他有无明惑。观自在菩萨他没有了,他把无明惑都断了,他一照见了,是照见了真空绝相,什么苦难都没有了。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般若波罗蜜心经的当机众是舍利子,舍利子就是舍利弗,是佛的大弟子,别名舍利子。须菩提跟舍利弗都是佛的上首弟子,都是修空观,在弟子当中成就很大。因为这是观自在菩萨跟舍利子说的,他在如来弟子当中,智慧是第一位的,智慧很大。咱们念金刚经,空生,是空观修的成就了,舍利子是智慧成就了。

  舍利子是印度话,是如来大弟子中的一个智慧弟子,他生在印度的南天竺。他父亲是个大论师,他也是大论师,他母亲也是个论师,也就是说他妈妈也是个论师,但是他妈妈一怀孕,怀到舍利子后。以前他妈妈跟他舅舅辩论,他舅舅总是赢的,等他妈妈一怀到舍利子,他舅舅不行了,一直都是输的。他舅舅那时是梵志,昼夜不停的学,要想赶上他的外甥。等他外甥下生了,他要跟他外甥斗法的时候一定要输的,所以他拼命的学。在印度叫长爪梵志,学的连剪脚指甲手指甲的功夫都没有,说明用功,这是故事。他是婆罗门种,高贵的种性,就等于我们中国儒教的。

  舍利子,舍利是他妈妈的名字,子是他的名字,就是舍利的儿子,就把他妈妈的名字加上来叫舍利子,我们翻就是身子,舍利就是身。因此我们经常的说舍利子,讲佛的舍利就是佛的身,你看见佛的舍利子就是佛身,罗汉的舍利子就是罗汉的身。在西藏成道的人很多,历代的都有舍利子,但混淆了,都当佛舍利子,没有的。佛的身体所变化的化身有舍利子,报身没有,佛的报身是空的、德行的,佛的法身根本没有舍利子,全身都是舍利。舍利又翻坚固的含义,翻译名词很多,这我们不解释它了,要讲舍利子的故事有很长很多。

  观自在菩萨跟舍利弗说你要懂得一个道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前头照见五蕴皆空是总说,现在观自在菩萨分别跟舍利子讲,说你看见单是有形色的它跟空不两样,形色是空的表现,你看一切相,相即是空。不异,就是相跟空不是两个,没差别!色既跟空是没有差别,翻过来说,空跟色也没有差别。异就是不同,没有什么不同。岂但没有差别,色即是空。你看,一切色相它本体没自性就是空的,空也只是色的表现。换句话说,“色受想行识”五蕴,前面说五蕴皆空,分别说,这是太笼统了,众生没办法摄受。观自在菩萨又跟舍利子(他是当机众)说明“色受想行识”五蕴的真空,先举色法说。即是,就是没有差别;没差别,就是色即是真空,真空即是色,就是这个含义。但是这个空跟你解释明白了,不是离开色另外有真空,没有!色就是真空。离开色外头的空那是断灭的,那叫断灭空。佛不说断灭的,这我们在金刚经讲过了。离开色那个空,不是凡夫认为那个断灭空。所以色当体就是空,不要离开颜色、离开形相来说空,形相本身就是空。那你认识什么?认识色是幻化的。我们讲完金刚经你就很懂得了,如梦幻泡影。色是幻化的,幻化的色即是真空。一切法相,一切有相的东西以色为主,有相!就是五蕴的色它是有相的,受想行识无相,那四个是无相,所以单举色。五蕴的空举色的空,不是离开颜色另外有个真空,颜色就是空,但它不是断灭的。因为色即是空,颜色的空有形有色的,都是要真空。翻过来说,空中颜色的色相是幻化是幻色,一切的法相全是幻化的,没有真实的,这样来理解。

  譬如我们人的四大就是以色为主的,地水火风全是相,你先从这个来认识下手。你平常的起心动念完全是妄想,妄想就像风吹的一样,不是真实的,迷了!迷了就是追逐一切色相,所以才有苦。一迷了,伴随你的全是苦。佛教我们观,观世音菩萨代表观,就是你观想照,思惟思惟照什么?照这些个幻,虚幻的有法,还是有的都把它作虚幻的观想;还不等到它变化,就是现在就是虚幻的,不等它消灭了才能说它没有了,不是的。

  拿大海来比喻,那个海浪,把海作为真实的本性,海本来没浪很平静的,它因风而起浪,小风海里就 有浪。但是海里没有没风的时候,“无风三尺浪”,海里你感觉没风,它也有三尺浪高,形容你如果有智慧来观,这叫观慧。这个观慧的智慧是什么?般若。以般若的智慧来观,观什么?观一切的形相,那个般若智慧一照,什么相都没有,还是空的。般若智照,所照的是空的。在有相身认得无相身,无相身是法身,在无相身显现的都是幻有的身,幻化身。咱们举个例子说,水遇着寒冷变作冰,冰是凝固体,水是流动的,但是冰要一化了还是水。冰是假相,冰没有本体,它是水成的,但是你懂得了。波,水上起风一吹,波浪就起来了,但是那个波还是水,水生的波,波不异水,水不异波;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含义是一样的。

  咱们现在用有相的身体来观想咱们那个无相的身体,这就是照!你用你的智慧照,你还有一个没有形相的身体,那个才是真的。但是你要能把这个道理懂了,那就还原于真空。咱们讲华严的道理,很多讲这个的。因此才说空不异色,真空就是万法的根源,从真空生起了一切色,一切的色相都没离开真空,真空是不变的,所以说空不异色,空遍一切色相。再翻过来说,色也即是空。空既不异色,那翻过来色就是空,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离空,而用不离体,体还归于用,这是说空色不异。为什么?色本身不存在的,是幻有的,色就是空,色即是空。空没有什么言说,也没什么显现的,怎么表现?空即是色,色表现的就是空的意思。什么叫不异?这就叫不异。不是两个东西,是一个东西,一个东西具足了色空。我们凡夫的知见,空就是没有,有就不是空。现在佛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你看到有的时候就是空。因为这个有它没有体性,它是幻化的,随时就灭了。小孩玩的时候,拿个竹管子吹那个水,水起个泡;泡要灭了,就没有了,泡就是水,是水的气体。所以说明了空色不异的道理,不是两个,它不异的,就是这种道理。

  一般的人把这个因跟果分不清楚,咱们单讲过性空缘起,因为把它定成这样就容易明白了,空就是本体,性空!色是缘起,依着什么缘起的?因着性空,有缘助成了,空就变成有了。这有是幻化的,幻化灭了,还归于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就这个含义来说的。因为色是空幻化的色,所以色是没有的。空又怎么显现空呢?因为幻化色,知道幻化的色看形相,咱们凡夫的知见不是空,幻化的是有;这个有不是真有,是幻化的有,所以一切的有都是幻化的。

  但是这个迷惑是很重的,迷得很重很重的是他的空性、无明跟实性。他不容易断无明的。这都得到十地以上菩萨了,咱们讲华严经,十一地菩萨断了无明才到这种境界的。观自在菩萨当然是断了的,假观自在的说来认识水即波、波即是水的道理。在佛教名词很多,实、权。权是善巧方便,是佛说法让众生能够进入,是善巧方便的意思。但是你要把这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一段明了了,咱们说开悟了,你就弄明白了。这不是你证得的,你能解得都很不容易了,解得就是你在心里头把这个问题“有”跟“无”把它定得很清楚了。你一看来,有不是无,无也不是有,但是你要学心经中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这你就很容易了。说空,真空!真空无相。那你怎么知道空?因为从有相认识空相,这样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五蕴的第一个蕴,色蕴。那受想行识呢?一样的。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这五蕴色法都如是。色法如是了,受想行识也是这样的。跟前头那样比,你就可以这样说,都可以把五蕴这样来套。所以为什么要加这么多的说明,不说明众生怎么能入得呢,众生是入不下去了,入不到的。

  般若的智慧,就是启发一切众生本有的智慧。先由我们最注重的,我们心里最重视就是我们的身体,先从这里下手,让你认识。这个认知就是把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照怎么照的?就这么照的。幻化的身、幻化的心灭了,幻化的身心都灭了,明白了,幻灭真现,真的就显现了。因为你先灭身,身灭了,心的执着也就没有了。幻心灭了,外边的境界相,一切的尘相都没有了,这是先心。心就是什么?咱们所说的十八界,十八界的识。我们眼根对待外边的眼尘,六尘境界,色尘,一切的色法眼根对着的;身香味触都对着受想行识,六根对着六尘。但是六根对六尘的时候没有分别,中间有个六识,这就是我们讲法数的十八界。你把这十八界认清楚了,一切法,百法明门论你就搞清楚了。

  现在把这个总说,五蕴都是空的,除了你的身心全是空的。就是你的心观外头的境,五蕴皆空了,那你能观五蕴的这个心也是空的;境没有了,心亡了;心亡了,境寂了,这个时候你成道了。心亡境寂,一切诸法皆不存在,这样你就成道了。成道了就是证得真空理,超过二乘,当下你就超过二乘。大凡(大心的凡夫)胜过小乘的圣人,他根本的道理就在这。凡夫他能观心受心法,当下即空,二乘人不行,二乘人非常执着,他放不下,他执着。他认为他已经得到了,得到什么?人我空,他认为就是究竟了。但是就惑业上说,他还有尘沙惑、还有无明惑,他还有迷惑,他还没有清净。所以观自在菩萨才跟舍利弗说,你好好想一想,你所证得的不是究竟的,跟他就这样解释了,给他解释两个全是空的。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空有形相没有?有。什么是空的相?所以观自在菩萨又跟舍利子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什么是诸法?什么是空相?诸法是有,诸法的空相是什么?诸法总说就是前头所说的五蕴,色法就一切形相都包括在内了,受想行识是心法,就是色心二法。但是这些法所有的形相都是假的,经文上说它是空相。空相是什么相?真空实相,就是观自在菩萨证得的照见五蕴皆空,证得的那个实相。拿什么照?他证得了般若智慧,用般若智慧照的,这是真空。光说真空也不行,还得说说真空所观照的境,真空所对的境是什么?所以要解释诸法,就是讲诸法的体、诸法的空相是什么样子。不是生灭法,不是染污垢净,也不是增减法,这举六个,三对六法。空相就是真空的实理,观自在菩萨能照的那个照,用那个一照就知道诸法都是空相。那个照就是般若智慧,那个般若智慧就是空相,智慧本身是空相、是无相。这是解释诸法空相。诸法空相有没有离开诸法呢?要是离开诸法了还说什么空相?但是又不是两个,诸法空相即是诸法,诸法即是空相,你要做两个解释就错了。离开诸法去说空相,那么离开诸法了还有什么空相可说呢?真空之相是什么样子?就是诸法。这个要大家参一参,多想一想。现在你心里的思惟,你面对一切境界相,这些境界相都在色法里头,就是五蕴法里头。五蕴法就是心法色法,离不开这两个。有上显空,空中显有,二边都不存在了,真空不随缘了,那叫离相真如。这个道理不是一时的能明白,但是得要多去思惟。

  心经上告诉我们,就是你要修。怎么修呢?观。怎么观呢?想。对我们来说就是想,你就好好想一想吧!假使没有我的身体,你观想成熟了、成功了,没有身体,你可以到忉利天上看一看,到大梵天看一看,你可一念间就到了极乐世界,到那先参学一下子,然后再回来,你可以来去自由了。五蕴皆空了,那个般若智慧的光明就放出来了,完全是智慧。我们生到极乐世界去,早晨起来一睁开眼睛,先到十万亿佛土供养诸佛,回来再到极乐世界吃早饭。你把这个观想想一想,怎么到的?岂止极乐世界,你假使一作意,无量世界都在你思惟当中。但是不是你的妄心,妄心思惟到不了。

  妄,没有妄你怎么修?藉假修真,真得到了,妄才消灭掉。你的妄消灭掉,随众生妄缘。观自在菩萨他照的不是在娑婆世界,那他到了娑婆世界助释迦牟尼佛扬化的时候,他跟舍利弗说,他自己有没有?有没有舍利弗?大家想想,观一下子。舍利弗是空的,他对谁说?他自己也是空的,能说所说都是空的。但是这个是执着,说空说有都是执着,非空非有才是真正解脱。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生灭是相对的,有生就有灭,这都是相对法。有垢,垢就是不干净,那就有清净。不增,增是增多,减是减少或者灭了。这个诸法是指什么来说的,前头已经讲过了,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样包括一切法,世间一切相离不开这五样,一个色就包括无穷无尽的相。空相是什么样子呢?空相是拿有来比较的,这个空相是没有比较的,这就是我们讲的实相,就是一切诸法真空实相,这就是空相。以前解释的“色受想行识”的五蕴法,那是幻有的,幻有的不是真实。但是幻有非有,非有就是空的,那就是真空。空有,相有没有呢?什么是诸法的空相?这个诸法的空相就是指着真空来说的。诸法的本体是什么?那就是空相,就是真空之相。 有时你坐着思惟修的时候,你自己来观想,在你想的当中就是空相。当你思想空寂的时候,一动念,你想到是北京,北京相就现了;但是这个相不是真的,是幻,心里想来的。你到过上海,你一想,上海就现了。但是你想的都是你去过的地方,你有个印象。你没去过的地方,你就想不到了。特别是想你出生的地方,你生在什么地方,乃至哪个乡村,那个乡村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你都清楚得很,一作意就现了。这是在你的心中、意识当中所显现的假相,假相不是真实的,假相是虚妄的。假相有没有?说没有,你心里头能勾画出来,似有,这个有不是真有。因为有那个真有,你才能想像的出来。你从来也没去过,听人家说,那个不行,你显现不出来。例如我们大家或者听到念地藏经,知道忉利天是什么样子,你也没去过,你想像而已!四王天是什么样子?你也没去过。所以这个相是指着诸法的相的时候来说的,你修的时候去观想,观想你就可以体会得到全部都是假相。咱们在读地藏经时,前头有觉林菩萨偈,在我们学华严经的时候也有觉林菩萨偈,你这个心里头就能画出来很多的色相,心不是色相,色相也不是心,那你就想想这个吧!这是非常的微妙。比如画画得心里想,但是心里想了,可心里并不能画,得要靠手来画;手来画得有颜色,得有材料,没有材料也不能画。所以这几种,心不是彩画,彩画所画的画也不是心,所以叫自在未曾有。

  我讲这些的意思,是我们要想入般若波罗蜜真空的意思,你得先由这个世间相来想,想完了形容着这一切是虚妄的。生灭时候显现一切法,从生到灭;不生灭的时候,原来也是没有的。当你在心里头作意的时候,一切相就宛然现前了;你不作意的时候,这是思想都没有了。打妄想时候,有一切相;妄想不打了,静下来了,什么都不想,什么也都没有了。这个诸法的空相,咱们前头都讲了五蕴,就是五蕴的空相。五蕴空相没有,就是你的心念而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空相是什么样子呢?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就形容着诸法真空的相,这叫法空相。

  因为讲空、讲空相是对着一切法说的。如果你不对着一切法,你说空相,你如何来理解、怎么讲呢?这是在诸法当体上看,即是真空之相。经常拿水跟月亮比,水中的月影,你说有生相吗?一个影子,是没有生相的。在实相的理体上是没有生灭、垢染,没有这些个相,没有这些相对法相。不只这个世界的法,佛所说的正法,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摄,那只是对机而言说的,让你达到返妄归真。但是我们要是能够认得什么是妄、什么是真,这一点就很不容易了。你当时从心经上学,你不能进入。你要是从大乘起信论,一个生灭门,一个真如门,二门、三大、四相,你从这个去分析一灭一如,生灭归于真如,真如而起生灭,你从这个道理上渐渐就能入了。不然你从心经上这个来讲,你是不能进入的,得从十二因缘缘起法我们能够进入。心经是扼要来说的,一切法的因果垢染怎么样流转生起的,然后我们在修行当中就把它还幻灭。那就是四圣谛法的,幻灭就是道谛、灭谛。生谛就是苦谛、集谛,苦是果,集是因,道是因,灭是果。但是这一个是世间的因果,一个是出世间的因果。世间的因果就是流转,出世间因果就是幻灭。我们讲华严经的时候,有还原观中这样讲,还原!现在我们要归真如实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就是归于真际,随着染法流转而它常净,染不能染。随着染法流转的时候是不净的,但是它本体不增不减是永远清净的,在染依然是净。

  这个道理就比较着很深的。因为一切相、一切色法是从缘起的,我们现在讲真空义,真空是不生的,真空是不随缘的。真空不生,就是色又随缘而灭,一切色相随缘就消失了。这个道理得靠思惟修,从现相上是不行的。我们的心(真心)永远是没有变化的,虽然是生生受身,六道轮转,但是你那个真心是不染不净,也非染,也非净,也非障碍,没有什么障碍能把它障碍住的。灭道,障尽了灭道。障根本原来就没有,灭道也不成立。诸佛成佛了,功德圆满了,也没增加个什么;众生在六道轮转,也没有消失。这个道理就很深了,不是我们一个语言之中就能进入的。

  我们所有的一切相都是真空之相,所以此法中所讲的空相是诸法空相,是这样来安立的。这个诸法空相是什么?就是真如实际。真空之相是什么?真空之相是究竟空的,什么也不是,但一随缘就什么都是了。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因为这种原因,所以说空中无色。空里头哪有色相呀?没有!是没有色相的,也没有受想行识。不但没有色法,心法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意都没有了。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乃至于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这叫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三六一十八。所以“是故”,是故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发明了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举的法相名词也很多,就是在法相形相当中讲,说这些形相全是空的。六根跟六尘,根对尘相合了,叫根尘相合。根尘相合没有识变化,识的认识,没有识变化什么效果都没有,因为识才起作用。识是能起作用的,大概没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识就没作用了。没根了,还有作用吗?所以识必须得因根。六根得对待外边的六识境界、得对六尘形相,如过失掉一方,这方也就不立了。我们一般的讲界说此疆彼界,要划个界限;你不能超过这界限。但是你达到了,能超过界限。例如我们眼睛能看而它不能听,但是你要达到了眼根圆通就行了,眼能代表耳,眼能代表鼻,眼即是法界性。但你得证得了,不证得就不行。在楞严经上讲二十五圆通,观音菩萨用耳根闻什么都知道,不要用眼睛看,耳根一闻就知道红黄蓝白黑,六根互用。为什么?圆融了。六根,一根通,六根都通了,达到究竟了。为什么?那个就是证得空相。你从耳根入证得空相,从眼根入证得空相,这都是一样的意思。例如说我们在那烧水,我们的眼睛看见水冒泡了,知道这水烧开了,是这个样子的,水冒泡才开。你看那泉水永远冒泡,是开的吗?不是开的。这个含义说眼睛看的是虚假的,那个认知指挥的眼睛。一般的我们认为开水都烧得翻滚,但那个泉水它就不这样了,它也是翻滚的,但它不是开的。在这个道理,眼见的有时候是假的,你看的这个现相,这个现相却不是真的。

  我记得像北京西山,玉泉山跟红石山两个是相对的。有一次乾隆皇帝出了北京城到郊外旅游,就走到这个地方,他看见这个红石山,他就“红石山稀糟梆硬”,是看那石头要掉渣,所以拿块石头想雕刻,什么刀子都不行,那个石头硬得很!看现相稀糟,它石子上梆硬,就是“红石山稀糟梆硬”,跟你眼见的现相是相反的。那时候刘镛他的宰相跟着他,他说“红石山稀糟梆硬”,下一句自己想不出来了,跟刘镛说你给我对上,“红石山稀糟梆硬”。刘镛很有才华的,他说玉泉水,因为红石山跟玉泉水两个捱着的,玉泉山那个水,它是泉水有名,翻滚冰凉,这是绝对!“红石山稀糟梆硬,玉泉水翻滚冰凉”!

  我们把它用心法来观。我们经常说这话,“耳听为虚,眼见是实”,这个话不可靠,眼见也不是实,耳朵听的是假的,你眼睛看见也是假的,没有一样真的。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任何事物你都能得到解答,这种要智慧。我刚才讲这些故事,要大家体会到一个,心,智慧是般若产生的。

  例如说看到一切境界相,当时对的境界相很认识,片面的。坐在屋子里头,看到房子外头下雨,下的雨就滴到那个房檐上,房檐上又把水滴下来,这两个老头在这就作对了,“滴水檐前檐滴水”,说水滴到檐子上了,檐子又往下滴水,下一句怎么对也对不出来,两个老头就在这研究这个“滴水檐前檐滴水”。有一个老头的儿子,就是在他们家里头的小孩,五岁,他上学去了,早上读书走那过,看他老爸跟另一个老先生就在那“滴水檐前檐滴水、滴水檐前檐滴水”。等到他上学回来了,那两个老头还在那“滴水檐前檐滴水”。

  小孩说:你们这两个老人疯了,在这干什么?

  他说:你小孩子晓得什么?

  小孩说:我知道,你们在这作对,上对出来了,下对对不上了。

  他老爸就很惊奇,说:你怎么知道?

  小孩说:我当然知道,我早就给你们对好了。

  两个老头很惊奇,说:你怎么对的?

  小孩说:你们看,看对面山。

  两个老头说:对面山没什么?

  小孩说:对面山凹有个缺口,看见没有?

  两个老头说:是啊!山有个缺口,两个山的山凹缺口,这跟这个对有什么关系?

  小孩说:我给你们念,你们记。“滴水檐前檐滴水”,那个水滴到水檐子所以下水,那两个山是飞云,云在那里,“飞云渡口渡飞云”。绝了吧!“飞云渡口渡飞云”。这全是世间相,明白吗?两个都是空的,但是空中有很多微妙的,不可思议!我以前小时候爱看这些对子,爱学这些对子,我自己也在跟人家作,跟我们和尚来作对子,感觉这里头都有空义,非常微妙!怎么样显现,这就叫智慧。我还想起一个才子解缙,他五岁,安徽人,他父亲带他到长江边上去洗澡,长江边上小河叉,就把这衣服脱下来了,往哪搁呢?挂到老树上。他父亲就跟他小儿子说“千年老树为衣架”,这老树一千年,只能给我们作衣裳架子,把衣服挂那儿了,让这小孩对。这小孩应口就答上了,“万里长江作浴盆”,千年老树只能做个衣裳架,这个万里长江只作我们一个洗澡盆子,微妙吧!古来的文字,你看那古人做的,现在的人没这个才华,就我刚才说这两个都是奇子。还有个小女孩,晋朝时代的,谢道运,她出口就是诗就是对,他父亲就故意的吆喝她“从此不许你作诗,你再作诗我就打你”。谢道运五岁能诗,五岁作的诗,成年人学多少年都作不到她那诗。她父亲给她下了命令不许她作诗,她就不做了也不说了。一天早晨她扫庭前地,古来的大家庭,孩子都要锻炼的,自己都要劳动的,做些家庭小家务事。五岁小孩,她拿个扫把扫地,扫庭子前面的地。她说“慢扫庭前地”,慢慢地扫庭前地,“轻挪筛中鸡”,庭子前面有她自己养的小鸡,小鸡有个笼子,她说“慢扫庭前地,轻挪筛中鸡”,轻轻的挪那筛里的鸡。她父亲听见了,“不叫你作诗,你又作诗”。她说“分明是说话”,我这是在说话嘛!“又说我云诗”,千古绝句!大家想,很简单,“慢扫庭前地,轻挪筛中鸡,分明是说话”,我这是说话呀!“又说我云诗”,合仄押韵。我以前爱把这些个我把它当成心法,所有一切境界相应口而出,不要思惟。大家读过唐诗滕王阁序,知道这篇文章吗?写这篇文章的是王勃,年纪很小,他这个滕王阁序中有两句话非常高,高明!那个境界非常微妙。哪两句话呢?他形容天空中天的气色,晚上了,下半天,天要黑的时候,在这个时间,晚上那个太阳光辉没有了,但有非常霞光,落霞,就是晚上的霞云。晚上要归巢的仙鹜,相见非常的雾缈。他就以这个境,说天上的落霞跟孤鹜,孤鹜就是孤雁的意思,“落霞与孤鹜齐飞”。那秋天的水,他在那个时候正是秋天,秋天的那个气候那个水相,秋天的水跟天上的云彩是一样的,“秋水共长天一色”!秋天晚上的水跟晚天天上的颜色是一样的,“秋水共长天一色”!但是中间有两个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后他坐船经过四川,要看他爸爸去,到越南,那时候叫交趾国,他爸爸作交趾令,他过长江的时候淹死了。淹死了以后,这个长江里头经常听见他的鬼就念这两句话,“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滕王阁序王勃是唐朝时的人,长江以后月明人静的时候,坐船的人就听见有这么两句话,鬼说的,鬼念的。后来有一个读书的老学究,也是专门研究古文的,他也是坐船经过这段时间,他就听见了,那鬼就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个书生就跟他说:王老先生,你这两句话并不怎么高明,你别再念了。“秋水长天一色,落霞孤鹜齐飞”不更高吗?要“与”要“共”作什么呢”?有“与”有“共”是两件东西,“秋水”跟“长天”是两个,你不要这个中间介词就是一个了,秋水就是长天,长天就是秋水,就是“秋水长天一色”;落霞跟孤鹜是一个,“落霞孤鹜齐飞”。打这个讲法以后,没有鬼再念了。

  我看见古人这个记载当中,我想起我们的心(大家不要光听故事,我是讲你的心),你跟一切有法,空和有,就是这个含义。这叫意境,没有境界的境叫意境,二为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就是“秋水长天一色,落霞孤鹜齐飞”,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很多世间境界相,你要是以智慧来观察,境即是心。古来的文章、古来的诗词歌赋全是心,把它变成文字相,文字相就形容当时的现相。我们经常看庙上的对联,特别是看那古庙的对子,每个古庙都有好多种对子,那都是古来的大德,或者是最有智慧的人作的那些对子,那些对子都是表现空和有的,就是心经;不一定念到心经才是心经,那些对子都是心经。我给大家念一副对联,“风声雨声钟磬声,声声自在”!问题就在这儿,不论刮风下雨,每个声音就是声声自在。那是怎么自在的?空的,风声雨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湮霞色(一切色),色色皆空”,每个都没有。明明是山有山色,水有水色,“山色水色湮霞色,色色皆空”!古来那些个对,如果你去参,那不就是我们的心经嘛! 空中的色相,这个色相是靠不住的,空中色相是没有色相可得的。色既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哪里还有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呢?什么都没有了,就是些世间相。但是那些人也没有把心经、把般若意研究好了,他从研究世间相的时候作的诗,乃至作的词,就是形容空义,不可得!不可得,你还求什么呢?你想得个什么结果呢?这就是你的自在处,观自在照见五蕴皆空,这就是照字。一空就安逸了,什么都没有了,外头跟自己的根尘、五蕴全是空的,外头一切世界全是空的。心没有了,境也没有了,心亡境寂。心不存在,外边一切境界相也就不存在了,寂然!寂下来了,“心亡境寂两俱空”,一切法都如是。所以空中要是没有这些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咱们这一切就组成不了的,离开这十八样,是一样也没有的,这十八样本身也是空寂的、寂然的。所以说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乃至无老死,一部心经就说的是这些事。什么呢?遣除,任何境界相都要遣除,那就达到了空寂。

  我们再一个一个的来分别一下,行!凡要说修行也好,说一切行动也好,包括你过去的身口意,假你现在的身口意,还有未来的身口意,这都叫行。说话有善业有恶业,言语有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四种言语,也都叫行,这叫口行。身里头杀盗淫,这叫身行。意里头贪瞋痴,这叫意行。你把它翻过来,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这就是善行,也叫行。不杀、不贪、不盗、不邪淫,这也叫行。一个善行,一个恶行,就是善业和恶业。但是善也是空的,恶也是空的,但是善业随顺空,恶业(造的业)它不随顺空,它要受报的。所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报都是你自己的行所感召的;你没有行了,报也就没有了,行、报,这全是虚假的。

  还有识,因为行也识,这个识专指是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是心王,这个心王的这个心是有真有妄,是真妄和合为体的,这叫识,识是了别的意思。由你过去的业所感召的果,那你今生就受吧!你今生受的是过去的业所感召现在的果,这就是你今生所受的。你今生又再造业,这个业有善业有恶业,你现在造的业就感未来的果;虽然未来的果报还没现前,那你做的业也给它确定了。要问你未来如何?你现在做的就是你未来的。你不要问别人,你自己很清楚,你善业多,你未来的就幸福,生活愉快,什么灾害也没有。就我这个年龄,我从小到大看过很多这些社会上的事,有些人就在那火灾当中,纷飞扰乱当中,他就是能平平安安的什么事也没有,什么灾害也没有,好像都跟他没关系。有些人,家、个人乃至我们整个国家在动乱当中,而他的安定没有事,什么原因?他过去的业。他从来没缺过什么,也没犯过什么愁,也没什么苦恼,这就是过去的业得到现在的果,那你现在的业(所造业)得到未来的果。这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没报的时候是时候还没到,时候到了报就来了。但是在心经上讲,这些个全是假的。但是我们受苦的时候不高兴,烦恼就重;享乐的时候,烦恼就轻。你什么都有,你还去害别人干什么?你有什么贪求?他自然少造业。如果你再能进一步做慈善事业,布施,自然就愈来愈感善果。

  但是善恶唯识一念间,就这个识作怪。在它造业的时候,它造的恶业、造的善业,它是指挥者。指挥什么?指挥它的身,指挥它的口,指挥它的思想,它本身就是思想,识!乃至投胎转世受业因果,识!由于过去的业,现在今生的识,这个识就是“去后来先作主翁”,八识!当你投胎的时候,眼耳鼻舌身意没有,就是八识,这是去后来先。投胎,来之前;等到死,肉体全毁坏了,都走了,识还不走。有的说一天,有的说是三天,识才走。有的是业障最重的,七天,识才离体。凡是佛弟子他死亡的时候,我们一般的不当时把他火化,要隔七天,最少最少隔三天。如果要死到医院里面就麻烦了,当时就进了停尸房去了,冻你身体。但是我们出家人不冻身体。不要动他,谁动他,他身体非常愤怒,瞋恨心就起来的,因为他很大的痛苦。这就识的作用。等你的识,看你跟哪个父母有缘。死了之后的神识,十方都是具墨,黑暗的,只有你跟你父母有缘,那有一线光明,你就奔那一线光明去了,你看见你未来的父母,你就受身了。

  刚受身的时候,名色。佛说这个名色,名就是心,色就是身,名色就是身心二法。你将投入母胎的时候,这个中间七天一变、七天一变,七七四十九天。最初只是精和血,只有这么个名字,没有实体,名就是心,色就是身。就是初投到了母胎之后,必须经过五个七天,已经一个多月,五七三十五天,这才有个形,刚起一个身的形,就是根的形,有生出小手小脚,有那个身体,没有实体,所以叫名色。光有个名,叫名色。但是七天一变、七天一变,变到七七四十九天,这时候有眼根,才产生叫六入。从名色,第七个七日,七七四十九天之后,六根开始了。开始之后,根对着尘,这时候妈妈要喝热的,你感觉着烫,不舒服,有感触,难过;妈妈要吃冷的,感觉着冷。从识投胎,叫名色,名色转成六入,六入转触,触是相对的。妈妈每个动作,你在里头感觉着难受,这叫触。受,是领纳,领纳外边的境界相。就是生了之后领纳外边境界相,那时候你的六根对着外头六尘,有的苦不愿意受,你不愿意受也不行,也得领受。喜欢受的产生快乐,这个时候就有爱憎,有爱有憎,刚起贪爱。喜欢,就是前生的业带来的。喜欢的就想得,不喜欢的就想把它离开。因此就有取,爱缘取。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就想得到,爱就缘取。这一取,给未来生又做基础了,就有了。有是后有,一切善恶因果从这产生。有就生,生再受生,受生之后就有老死,就有衰坏。有了衰坏,有了老死,在这个中间你的贪爱心、分别心、缘影心很多,这是人生一个过程。

  【无苦集灭道。】

  在这个时候有苦、有集、有灭、有道,讲四圣谛法,就讲未来你的心怎么建立的。生死就是你感的果,这个果就是苦,有生死本身就是苦。这个苦怎么来的?你自己做的业,你起惑造业。起了惑,造业是因,这个因一定感到苦乐之果,这叫世间因果相,你是离不开的。任何人,释迦牟尼佛的化身是佛,佛也经过这一样的,他也是投胎入生,这叫示现,他是示现的,示现跟人类一样的。苦是怎么来的?你过去的因召感来的,这叫集。不是一个业两个业,你一生做很多的事积聚一起来算总帐,这是你惑业的因,一定感到世间的果报,就是苦集是世间的果报。我们信佛求道,乃至于成道,就感到灭的果。灭的果是什么?涅槃,了了生死。这个果怎么得的?从哪个因得的?道的因。修道,或念经、拜忏、礼佛等,了了生死了,断烦恼所证得的道。这就是苦、集、灭、道。

  这是我们最初佛教授的方法,要想断世间的苦果,先断因;这个因断了,修道的因就成了;修道种下乐因,乐因就出世间了,就感到灭的果。这叫苦集灭道的两重因果。我们经常说先断烦恼,咱们不是感觉烦恼很重吗?你先把它断了,把烦恼的因,感苦果的因,你把它断了,你不烦恼了。怎么断呢?修道,灭烦恼的方法就是要修道。你修道的时候,才能把贪瞋痴的这些烦恼断了;断了,苦果就没有了,那你一修道所感的是乐果。这是佛最初说的法,叫四圣谛法,给凡夫说的,给一切凡夫说的。欲界、色界、无色界称为二十五有,都有生死,有生有灭,如幻如化。四圣谛法没有主宰意思,主宰是你的心,如果相灭了,性也灭了。那个性不是那个性,是你生活习惯性,这叫惯性。大乘起信论讲有习种性、有性种性,这种性是熏习来的,是习种性。当你一修道,养成道种性,修道成了种性,常时相续,然后断生死,证涅槃。就像我们晚上睡觉,很疲劳睡得很熟,一定要作梦,在你作梦的当中这是虚幻的,梦中里头那个梦境全不是真实的,是虚幻的。但是梦中做的好事、做的生灭,或者捡了黄金,或者是丢了东西,醒了什么都没有,因为是作梦。那这个你作梦能懂,你在人生这个梦,人生大梦你就不懂了,你认为都是真实的;这个也是假的,什么也得不到。这就是在你思想上、修行当中,不是一下子就证得空性了。咱们讲的是有多劫累劫修行的,修佛道不是投机取巧,不会占便宜,没有,没有便宜的。什么是便宜?方便智慧,你得到方便智慧,那是最便宜的了。

  因为佛说这种意思,知道苦了,你别召感,断因,把集断了。所以想修行,入佛门,想证得,证得什么呢?断烦恼,证菩提。羡慕灭,羡慕涅槃,羡慕佛所说的教法,那就要修道,修道就能证灭,把根本的苦本给它断除。这种道理很深,究竟涅槃乐,得证佛的究竟涅槃。不是二乘人,声闻、缘觉是不了这种道义的,以为他证得的就是实证了,那个不是的,所以苦集灭道是给二乘人说的法。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大乘菩萨得修空观,得要真空现前。所以要学般若法,要修没有生灭,没有修证,真正的空相,这就是咱们现在讲的般若义,就是生灭的修证。因为自性本空,没有苦集灭道,自性里头哪有苦集灭道?没有一个真实的,真实的就是涅槃,涅槃的真实就是般若。所以涅槃的意义不是死了,叫不生不灭。智慧还有生灭吗?智慧没生灭。

  这叫省实,真正的省察到了实理。证得实理了,这是一步一步的,咱们讲的三十七道品,一步一步修得来的,才能达到什么呢?无智亦无得。智慧所得的无形无相,不是有,是非有,非有是没有,那就是真空,真空不空,随缘而现有,这叫无智亦无得。智,就是我们能观的智慧。得,所证这个理。等你真的到了这个程度了,也没有能得的智,也没有所得的理,一切皆空,五蕴皆空,这个空是真空。真空没有一切相,叫真空绝相。也没有言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以前我给大家讲没有真的。像我们说火,不是火,要说火是火,把我们嘴都烧了;要说水是水,那就把我们淹了。全是名词,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没有个什么证得的,到你成佛了,得无所得。咱们讲金刚经讲了,佛说没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证得的,也没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也没有能证得的人,这个意思就是显示真空绝相。

  这个道理要大家多思惟,无相法门要用无相观,思惟之后,修了之后,对你所思惟的不去执着;要把所思惟的执着了,还是有的。你真正达到无相,第一个你懂得无能无所,能是约自分说的,所约外面境界说的,自分是空的,四大假合。这个道理不是咱们这么说说就容易,要进入的,得从你实际去修。每天你什么都看破了,什么都放得下,到那个时候,这个心经后文就要讲了,心才无挂碍。咱们这心遇什么挂碍什么,就是放不下。所说的空义就是你要放下,不要有时候执着空,空也是空的。因为你执着空又变成有了,这就空本不空,空本来不空。不空是什么?就是有,有不是有,是妙有,是大菩萨所证得的境界。

  咱们现在第一步就观想,观想什么?什么都不执着,你就解脱了。但是最初开始的时候,随顺善法,断绝恶法。当用善对恶的时候,恶都没有了,纯善了,善也不存在。善也有挂碍,到了心空,一法不立。一法不立的意思,就是什么也不执着,不但妄法不执着,净法也不执着。到了那时候,无一切相,无一切法,无我、无人、无自、无他,就是咱们读金刚经刚说过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但是这“无智亦无得”的含意是非常广的。

  上次我们讲“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智是能观的,以此能观之智,证得了所证之理。能观之智,无智,不执着。能观的智不执着,对于所观的理,能观的不执着,所观的也不执着,这个是不执着的含义。就是我们修道的人,不论小乘、中乘、大乘,三乘修行人以什么为来修行呢?就是智慧,以能观之智,般若的智慧照一切法皆空。因为有这个智慧,这个智就是空智,由空的智慧而得到的理,得到诸法之体,诸法之体本无,法性如空。因此我们所看的一切法有,不见空,这个有不是真有,是假的,空华。眼睛发花了,看什么都是两个三个,其实不是,一个也没有,叫眼见空华。就拿这个来作比喻,在这个无智亦无所得的上头成就道业,成就菩提智慧,成就菩萨道。 解释这句话,“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无法可得的,菩萨行菩萨道没有一法可得,那所证得的涅槃也没有涅槃可证。咱们在金刚经上讲,佛告诉须菩提,没有一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得,这一点须菩提是体会到了。心经也如是,依着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才能够使你的身心无挂碍,无挂碍就是什么执着都没有了。因为一有执着,就有恐怖,有忧伤,有烦恼;要是什么都没有了,你还挂碍什么呢?是空的。人经常讲“心空及第归”,形容词,没有挂碍就没有恐怖,一切颠倒梦想、虚假、妄想全部不存在,证得究竟涅槃了。

  因为我们平常修行的时候,无论哪一位道友都是有目的的,想有所得,这个得是想从得到无得。例如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念阿弥陀佛的目的就是想生极乐世界,生到极乐世界就是无所得。得到什么?极乐世界不是真实的,也无所得。因为无所得,一切菩萨(菩提萨埵就是指着菩萨说的)既然无所得了,心里无挂碍。凡是有得,就要顾虑到失掉。有得有失,你得到了顾虑失掉。所以菩提萨埵所修行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所得,也没个失掉。得既无得,也无所失,没有任何顾虑。所以才说无有恐怖,把这一切有所得有顾虑都叫颠倒梦想,颠倒梦想证不到究竟涅槃。这个无所得是什么?是大般涅槃,佛的不生不灭究竟境界,那菩萨还是得到了。得到什么?智慧。所以我们学佛学经要学明白了,这不是物质,你得到个什么东西,等你明白的时候,你有什么得到?什么也没得到,就这个含义。说菩萨无所得,但是他真正得到了。得到什么了?智慧。智慧是空的,不是有形相的,空慧,所以叫无所得,就成就了,究竟成就了。

  在一切诸法的性,性是体,本来是空的。一切诸法之相,相依性起,缘起的,已经证得它了,了解到了,都是空的。有方便的空,就是大菩萨。没有方便的空,就是堕入二乘地。二乘地是有得,他有执着,有涅槃可证,有烦恼可断。凡是没有方便善巧的,没有方便空慧的,都堕在二乘地;要有方便空慧的,无所得,没有什么能得,也没有什么所得,那才能达到无上菩提。

  空有两种含义,一种行空,一种不可得空,空还得个什么呢?二乘人证得涅槃,他认为有能证、有所证,了了生死,证到涅槃,这是暂时方便乘,不是究竟义。二乘人把这个当成究竟义,就执着,他没有方便善巧的空慧。他证得了空慧,那个空慧就不能起方便善巧,不利益众生,就堕入二乘地。大菩萨行方便善巧道的时候,他无所得,他是方便善巧。因为他有智慧,方便善巧慧,所以他能够直至菩提,能够证得菩提。

  咱们学般若波罗蜜,就是学这个方便善巧的观慧,要有方便善巧观。这个观产生智慧,什么智慧?照诸法皆空。这就是前头第一句话,“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用般若智慧照见诸法皆空。空还有什么得吗?还有能得所得的吗?全是空的。这个就叫般若方便善巧慧,菩萨有,二乘人没有,因此他照见诸法皆空。我们前头讲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六度一切因缘的相,这些相都是因缘相,乃至于能证的般若智慧,所证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证所证都没有物质,全是空的。为什么?无所得,能证的智慧,所证的智慧,能所合一了,只是一个智慧。

  修行的时候是无所得心修行的,证得的时候是证得无所得的心,能行的无所得,所证得的无所得,这样子心还有挂碍吗?所以心无挂碍了。因为无挂碍,就没有恐怖。咱们一般的得到个什么,就怕失掉。这都是世间相,只有凡夫得到了财富才怕失掉,为什么?保不住。世间的财富是五家共有的,你得到了,你会失掉。贼偷,给你偷掉了。火烧,失火给你烧掉了。发大水,水淹,那就淹的没有了。还有一种,不孝的子孙,你的不孝儿女败坏你的家业。国家可以没收你的。所以你的财富、你的一切物质东西是五家共有的,这五种的因缘都会让你失掉的,那你的心就长时间的有挂碍,这叫患得患失。

  你心空了,什么都没有了,一切挂碍没有,这叫达到法空义。所以在大般若经上讲,你能达到一切法自性性空,证得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无上菩提,能够转妙法轮,能够度无量众生。但是把这些所得的得无所得,没有一念心在这上起执着,也没有“我是证得了一切诸法性空,我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有这种的思想,没有证得,他有个能证,还有个所证,他不能转微妙法轮。要能够认为一切皆不可得,以不可得的智慧,证得一切诸见皆没有,全是虚妄的。因为没有妄见,得到真实,没有颠倒梦想的烦恼。凡夫就是在颠倒梦想中,一会得了,一会失掉了,一会有所得。假使有所证、有所得,那个就叫颠倒妄想,颠倒梦想就这样解释的。

  菩提萨埵是指着人说的,就是大菩萨,就是觉有情。依着菩提萨埵这些大菩萨是指人说的,般若波罗蜜多是约法说的,就是菩提萨埵(行菩萨道这些大菩萨)依着般若波罗蜜多的法,达到什么样境界?心无挂碍,什么挂碍都没有,什么颠倒梦想都没有,这叫空一切障碍。能空了一切障碍,那才能证到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他所证的果,才能达到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举例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都是依这个无上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多,才能成佛的,才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一般的翻译,就我们华言的话来说,就叫无上正等正觉。举例说,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一切诸佛叫三世诸佛,他们都是依着这种到彼岸的智慧,才证得了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才能成就正等正觉。成就正等正觉,就是以这个般若的智慧,心无挂碍,一切无所得才能得到。无所得而得,得即非得,得还是无所得。

  这一段是说佛,说过去的佛,他们成就正觉了,所以叫如是而来,就叫如来。来即无来,来即是如,如即是来,所以称为如来。如是不动义,来是运动义,如如不动而教化一切众生。虽然为教化一切众生而(幻化的)来到人间示现成佛,这个来而不来,没动的是本体。是幻化的,空身即是法身。幻化身不是真实的,“幻化空身即法身”,有佛世界如是,无佛世界也如是,这叫法尔法界,就是法界的自然现象。

  佛是证得了,觉悟了。一切众生没有证得,但是他具足;虽然没有证得,但他具足,具足什么呢?佛性。佛跟法跟一切众生,是三无差别,佛即是法即是众生,众生即是佛即是法;说他含着种子,众生都有成佛的种子。为什么呢?本具故,他本来就具足。但是在很多名相分析起来,佛有三德,这是讲佛的智德。佛要断一切迷惑,断一切惑业,断污染,那叫断德。智德、断德,我证得了究竟,这是有分别的,其实三位一体。智德要了达诸法,圆融无碍,没有差别。因此通达一切法,没有障碍,但是能随众生机。正因为无障碍,能随一切众生的机,佛有无量法门,哪一类众生就给他说哪一类的法,这是佛的智德能随法。断德,佛是断除了一切烦恼、一切惑染,都是净寂了,所有化度众生,他的处不被一切染污所染。就是佛的依止处能够自在无碍,没有束缚;因为断了一切惑,束缚不到的。因此成就了如来的果,这叫转生死而为涅槃。在众生这是生死,在佛就是涅槃。赞叹佛的功德就赞叹般若波罗蜜多,因为般若波罗蜜多是无障碍的,不可思议!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以下就说般若波罗蜜多秘密的神处,把般若波罗蜜多行咒。大家不是要念咒吗?这就是形容咒,作秘密讲,赞叹般若功德的意思。这以下是赞叹般若波罗蜜的功德,就是它有什么功能、产生什么作用。因此在诸佛菩萨他证得般若波罗蜜多,那就不可思议了,神了!咱们称什么事说可神了,说不出来,有一种神妙的意思。因此就把它说成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大家都要学密,神秘,就是咒,神秘的!把这些咒说成这么多,就是前头的般若波罗蜜变成这个咒,变成秘密义。依此深般若证得了涅槃的菩提,这是般若的功用。这个功用不可思议,没法显现,数量非常之广,怎么说都可以。

  这上说四种咒,秘密来比喻,比喻什么?这都是比喻般若波罗蜜多的,一个大神咒、一个大明咒、一个无上咒、一个无等等咒四种。把大般若六百卷缩减成心经八十几句话,又把这个缩减到成一个咒语。什么咒?无等等咒。说它神也好,说它明也好,神明都是照了的意思、都是不可思议的意思,没有与它相等的。那就是把大般若变成咒了,没有与它相等的,浓缩。咒,你好记!

  就解释这四句咒,在大智度论里讲得可广了,大家有时间就看看大智度论吧!在大智度论里讲大明咒专门破外道的,种种的念咒。咒语就是浓缩的,很短很短,念个咒就利益人了。如果有些个脑子也不大清楚,记忆力也不好,讲很多经文他没办法摄受,那念个咒吧!不求解了。一般的人批评这个,果亲王他批评“口念糊涂咒”,为什么?你问他这什么意思,不知道,这不是糊里糊涂。“口念糊涂咒”,心里想的“财色名食睡”,那这个咒就念得糊里糊涂,他不知道咒是什么意思。你给他解说咒是什么意思?心经。心经不懂,大般若。大般若再不懂,三藏十二部。就是一句话,一个咒。

  咒,以前在印度时候,是专门破外道的。邪门外道的有很多种,编一个咒,有六字真言、四字真言,后来是外道偷佛教的,剽窃佛教。我记得我小时候,大概是几岁,我父亲信外道,什么理门、会道门。那时候我们东北有很多这些外道,有道德总会,就是外道的根源,一些外道的叫道德总会,就讲外道。法不传六耳,他那是六字大明神咒,也叫大明神咒,完了又叫五字真言,做得多秘密。五字真言是什么?观自在菩萨。法不传六耳就是我们常念的,后来你懂得了就是念观自在菩萨。把那个屋子密的拿布都裹上,一点光亮都没有,人还得跪着走,不许拿脚走,跪着匍匐前行。匍匐前行是拿腿跪着往前爬,爬到那去,等他跟你说咒;还拿幕帐蒙上,一点光明没有,完了说什么?观世音菩萨。

  我们说这六字大明神咒,“嗡嘛呢叭咪吽”,跟你解释,翻译过来的话是白莲华,你念吗?一切咒,我们要知道咒的意思是浓缩了,就是精华,一切法的精华。一句咒要把它解释起来,那就解释,咱们就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家都知道无上正等正觉,所有三藏十二部就是成就这一个,就是达到这么个目的。所以有时候合,有时候开,开就是开放,合就是总起来说,要知道这个咒的含义,这个咒可神了。咱们经常说的可神了,又测量不到,就让你不去测量。明能破黑暗,神明!神明!就是破黑暗的神秘不可思议。就是说般若波罗蜜它的神功妙用,不是你心量所能知道的,但是能破一切黑暗。大明即是真空,大神也即是真空,显现真空的智慧之理,就叫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都是这样子。这是佛的心印,秘密的心印。 既不说有法,它要什么等?无等,又加等,无等的等就是无等,还是无等,无等的等等于没有。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是一个无比法,拿什么法来跟它相等呢?不可能,是无等等。无比的法要跟它比就是无等。到这个时候分段生死、变易生死都没有了,二死永亡,死生永灭。所以要学般若波罗蜜经,整个的大般若波罗蜜经就是一个咒,是什么咒?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就是真实不虚的,就念这个咒就行了。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这个咒是什么呢?就是到彼岸,大家都到彼岸了,就是最后的这个咒。“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就是这个咒。这个咒说它是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就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个咒即是心经,也即是大般若经。咱们这第一句话就是观自在菩萨,就是这个咒,这个咒就是观自在菩萨,前面说的观自在,后头说“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就是到彼岸,到彼岸,大家都要到彼岸。怎么到的?照见五蕴皆空,这就神了。

  所以咒的意思,每部经完了有的说,因为咱们汉人不大认得,所以他就不说了。每部经后头都有个咒,它意思是什么?浓缩,经文太多,把它浓缩起来。经的含义,就是到彼岸,到彼岸,大家都到彼岸,“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就是成佛,成佛,大家都成佛。

  要把它详细解释翻译的话,揭谛就是去,就叫揭谛。去干什么?度,也是一个字。度什么?度众生,你用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去度众生,把它完全说一句话就这样子。度,度,揭谛,揭谛,度众生,度众生;波罗揭谛,都让他们成就,到彼岸;度众生,度众生,度一切众生都到彼岸,都成佛,就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咒的意思。

  把这个咒尊称是大神咒、大明咒,同时揭谛、揭谛是自度,了了生死了,来度一切众生都了生死。波罗是彼岸,波罗揭谛是我把这些人都送到彼岸去了。僧揭谛加个僧,这个僧人,僧的含义或者是总说的总,或者普遍的普。咱们僧是和合义,也当总字,把咒翻成总,总体的总,或者普,普度的度。它的意思就是普度一切众生,自他一切的众生,不光是人,凡是鬼道的、畜生道的,凡是这一切都把他(它)摄成人道,要普度一切,都让他们觉悟。就是菩提,菩提是翻觉,这是不变的,就是让他们都了生死,证涅槃。

  心经文字不多,义理很广了。为什么?它包括六百卷的义理,就等于六百卷大般若的心。因为佛度众生就是随众生的根机,应以何法得度者,示现说什么法。从凡夫一直到成佛这个过程当中,你必须得去做。佛说很多的法,你得去做,修行修行。我经常讲这个修行是修理修理你,你自己修理修理你自己。开阔的说,修理修理你那口不要乱说,依着佛教导去说;修理修理你的身不要乱去做,要依着佛教导去做;再修理修理你那个意(就是心)不要胡思乱想,依着佛的教导去想。所以心经文字不多,但是它包含着大般若经六百卷。

  佛教化众生是随机的,不是固定的,有什么机说什么法,不是捱板的,他的目的就让你不要执着。众生就不同,学什么法执着什么,这叫什么执?法执,学什么执着什么。学般若变成执着了,不是智慧了。般若是不执着的,是解脱的,是自在的。所以咱们现在解释的心经一卷,把大般若六百卷的道里,那里头含的义理、那个道理,就是佛教化众生的时候,随他是什么样根机,就怎么样引导,最后的咒就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达到了,让他了生死,到彼岸,究竟成佛,就这么个意思。虽然文字不多,义理非常广,从你凡夫发心一直到成佛。

  但是众生种种类类,因为众生的心他不能照诸法实在的道理(就是诸法实相),他的心不能照了诸法的实相,就是他照见不到诸法的实相。为什么?因为他的业报所感的六根六尘六识,这一切的境界相,一会执着有,一会又执着无,全是执着。一执着,那般若波罗蜜没有了,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就没有了。翻过来,翻过来就是依着般若波罗蜜法门去修行,但是得修行的功夫到成熟了,能够放下一切,看着诸法皆空(五蕴皆空就代表一切法了),这时候你才能自在。

  修,就是观。观了,修行了,一切你都看的认得了,如梦幻泡影了,你就自在了,自在了才能五蕴皆空。观自在照见五蕴皆空,你观你自在,你不观你不自在。所以这个心经上不叫观世音,这是观自在菩萨自己修行的,是观自在!在法华经普门品叫观世音,那是利他的,观自在是自利的,利他跟自利的作用就不一样了。所以我们要是读了心经,就依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去修行,那你去照吧!把你的心用到什么上呢?就是照照,照照苦集灭道,照照十二因缘,照照六度,完全是智慧。你这一照,观一切法不可得,全是空的。你这一照,得了一切智,一切智就神了,什么都知道。知道什么呢?知道它的体性,什么都是空的。知道真空绝相,一切法皆空,成圣人了。圣诸法解脱,圣人是诸法都解脱的,都成空的。依着般若波罗蜜知道一切法本来就不生不灭,是你的妄想心认为一切法生灭,一切法本身是不动的,你懂得这个道理了,自然就解脱了。

  一切古来大德你去参学的时候,请问大德,我现在很不自在,请师父跟我说解脱。大德就指示他,说:谁把你捆起来了?他说:没有,没谁捆我。那你还求什么解脱吗?当下就是解脱,是你的妄想心不达一切法空的理,妄想心不明一切法空的理;等你理明了,当下就解脱了。但是你得经过一段过程,像观自在菩萨得经过照。这个照就是你得有般若智慧,才能照见一切法空;一切法空了,在任何什么时候,你都知道是空的了。但是利益众生又不空,那是假的,空是真的。“空、假、中”这叫三观,因为证得真空,知道一切假的,不住于真空,也不住于假的。假的没有,住什么?就是一切不执着,解脱自在。那叫中道义,不住空,不住假,就住中道,真正解脱门。从般若达到解脱,入解脱就是入于中道。咱们出家的庙,咱们前头那个石门就是三个门,一个是解脱,一个般若,从般若达到解脱,入于中道。

  大家看佛所说一切法,我们在学这些法的时候,法是让你来解脱的,不是让你束缚的。我们学法学得非常窒碍,窒碍就是处处行不通,哪里来的呢?自己给自己做的,人为的。这有个道理,我们这寺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得要按规矩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方,可不是圆,方绝对不是圆。圆可以随缘,圆可以随方的缘。这我们就讲到修道是一步一步走的,不是像跳的,不是像飞的。有没有飞的?有,顿超直入。渐次当中,也有快有慢。

  现在社会的发展,咱们走路以前假出力,骑驴骑马骑牛,现在改成自行车,骑自行车、坐汽车、坐火车很慢了,现在发明坐飞机,飞机多快呀!快有危险性,火车也有火车撞车的时候,自行车也有骑自行车出车祸的时候,我就拿它想修道。想修道的时候,坐飞机是快,就像我们参禅,顿超直入,立证菩提,快!有危险性。飞机空中出的祸,跟火车出的祸,跟汽车出的车祸,汽车出了车祸不见得就死,那飞机摔下来是活不了,快是快,危险性也很大,因为在空中控制不了。顿超直入,立证菩提,先得有这个功夫,得有这个善根。

  这个顿是从渐来的,你肉眼是看不到的。大菩萨哪一尊修成佛都经过无量劫,说三大阿僧祇劫是摄受众生的方便,你学经的时候看看释迦牟尼佛修行无量无量劫。因此顿中是渐来的,看见现在是顿,他是无量劫修行来的。渐中有超越,但是这个超越是大菩萨利益众生的方法,得学!依着佛说这么多部经,就是学怎么样教化众生,怎么样利益众生,那得有方便善巧,一步一步来。

  我们一学般若经了,说戒律是小乘法,戒律太不自由,不许干这个,不许干那个。如果你达到空了,你什么都可以干。为什么?空的嘛!你干了也是空的。你既然认识是空的,“杀盗淫妄酒”全不存在,空的嘛!任何争议都没有,都是空的。当你烦恼来了,空的!你没有烦恼?我没有!我证得空理了。当你能够这个就是可以自在无碍了,所以你得从观来,你不观,你怎么自在?所以观自在,大菩萨行菩萨道。你看,大菩萨行菩萨道的示现种种神通妙用。说念个咒就成了;我看你念一个咒、念十个咒,你念一辈子的咒,你也成不了。我一闻法就明心见性;你有那些根机吗?那是无量劫积累的,不是开玩笑的,说话可以说,做起事来可就难了,得一步一步来。

  我们现在怎么培养我们般若智慧?现在你们感觉说我明心见性,立证菩提,你能做到不能?做不到的,那你怎么办?熏。我给大家讲大乘起信论时,在我们学华严经之前讲大乘起信论,你先得了解,先生起这个信心,这仅是信。真正信了,然后得去做,你做起来可要一步一步的走了。我看那飞机再快,一个小时一万公里、两万公里,我看咱们那月球上天,现在还没到月亮里头去呢!一天都飞多少万公里,还围着月球转,进了月球轨道了,还没到月球上去。

  在我们佛经上讲月球跟日球是围着我们须弥山转的,没到顶上。像这个无量亿的月球,无量亿的日球,咱们一念间就到了。你这一作意,一入观,到了!阿罗汉本事虽然不大,但是到月球到日球,他是一作意就到了。不然咱们到极乐世界去,怎么去?坐飞机到极乐世界去?十万亿佛土,无量的太阳月亮,咱们到一个月球都这么困难,你到极乐世界怎么去呢?般若智慧一照,把极乐世界就照见了,再一照你自己也就去了,照去,照来,自在无碍!但能照得到不?

  所以学般若义要开智慧,以智慧度烦恼,以智慧消业障。但是怎么得到智慧,我们有几种方法,一种忏悔,拜忏;一种持名,持圣号;一种修观,思惟修。这几个你感觉到困难,念心经会吧?不困难吧?一天你给你自己规定念一千部心经,或者念一百部心经,别的你什么都不做,过十年,你看看你开智慧不开智慧?十年,天天就是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光念这个心,一天照见五蕴皆空,念念都照见五蕴皆空。光念,你念念渐渐付诸行动,在你思想上特别高兴。念念心经,你不高兴了,没什么作用,空的!你很烦恼,一念心经,假的,空的,你自己会跟你自己开玩笑,念念你自己会笑了,“唉呀!假的,没事”。天天这样想,假的变真的了。不是这样子吗?你学手艺是世间上相,两年三年就学会了。现在人的脑子很聪明,假科学假仪器帮助你就会了。都如是的!

  所以佛告诉我们方法,一个忏悔,一个读诵大乘,一个静坐思惟观照修,观照你起心动念处看看跟心经相合不相合?一起念,就看心经是怎么说的,你这样去对照,这个本身就叫修行,就会开智慧。开智慧的意思就是你本来不懂得但现在懂了,那就叫开智慧。自己认为是绝对做不到的事,现在他做到了,那不叫开智慧啊!现在我们都有智慧的,能够信佛,有这么一点信心入到三宝中来,你得到保证了,这是佛说的。“一闻南无佛”,耳朵听见人家念“南无佛”,南无就是皈依,皈依佛,你也跟着“我皈依佛、皈依佛”,你也皈依了,那你一定能成佛!佛在各个经论里都如是说,哪个经都如是说。因为你从来都是迷的,现在悟了,遇到悟的根缘了,一定开悟,不过时间长一点。你如果不愿受苦,不愿很长时间,那你加油修行,来缩短时间!

  现在我们心经讲完了,祝大家早日成佛。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大与小
下一篇:读《口业之过》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