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外看红尘(3)
化解两代教养的争执
问:现代人孩子生得少,祖父母和父母都视若珍宝,但有时两代的教养方式不同,比如祖父母怕小孩受凉,穿很多;父母就随孩子的意,不想吃就不喂。孙子成了两代的争执,这该怎 化解?
答:祖父母照顾孙子女,往往比以前照顾儿女时还用心。因为,祖父母大都退休了,更有时间照顾小孩,往往会更用心。
如果儿女希望老人家帮忙照顾孙子女,那身为祖父母者,可以先问一下子女的意见,了解如何照顾小孙子。这样不但可以了解子女对下一代的教育方式,也可显示尊重子女的教养权。
有些祖父母不放心,怕年轻的父母不会带小孩,事实上,带小孩是可以学习的,而且时代进步,许多传统观念已不太合适现代的教养,祖父母管得太多,反而形成另一种冲突、感情的摩擦。
如果老人家和晚辈意见不同时,能够装聋作哑,天天笑口常开,做个开心爷爷、开心奶奶,反而能成家中之宝。如果为了孙子与媳妇、儿子争吵,造成家庭不平安,这多 可惜。
我记得有一个老太太,牵着才刚学会走路的小孙子,小孙子充满活力,横冲直撞,让老太太疲于奔命。她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带不动你,我累死了,要还给你妈妈自己带。”
小孩子年纪小,根本不理会老奶奶,依旧活蹦乱跳。
我问老太太,带小孙子是给她带来快乐,还是很累?老太太说:“我年轻时带自己的小孩,老了还要带孙子,好累人啊。”
从这件事来看,并不是每个老人家都喜欢带小孩。因此,为人子女者,不要认为老人家理所当然应该带孙子,即使希望自己的父母帮忙带小孩,仍应抱持感恩的心,如果看到父母教养小孩的方式不一样,也不要太过度反应。
如果真不能接受老式教养方式,就把孩子带回家自己带吧。如果仅是一些小问题,就睁只眼、闭只眼吧,家庭和谐是无价的。
两代大人为第三代起争执,问题不在于小孩,而在大人。就佛法来说,是“法住法位”,回归到事情的立场来处理,不要用个人的主观态度、习惯和认知来解决,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事事要求别人依你的立场,就像自己穿了一双好穿的鞋子,就非得要求别人也和你穿一样的鞋子一般,弄得别人不快乐,自己也辛苦。如果抛开自我的偏执,就可免去许多不必要的争执了。
行行都能出人头地
问: 许多父母对儿女长大,选择职业方向时,没有按照父母原有的规画走,感到失望,觉得儿女翅膀硬了,不甩老人家了;可是,儿女认为有理想要实现。如何调适两代的期望差异呢?
答: 父母以“老马识途”的经验,看到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希望替子女指出一条路,至于判断是否正确,往往必须靠资讯的搜集。
以目前来说,年轻人得到的资讯,可能比父母更多元;不过,父母亲的建议仍值得参考,同时加入自己的思考与本身的条件,才能对未来有更好的判断。也就是说,除了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外,也要有务实考虑。因为兴趣可以当作生活的条件,不能当作谋生的技能,中国人常说:“人有一技之长,可以免于饥冻。’就是这个道理。
年轻人谈理想,首先必须能养活自己,而不依赖父母,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思考理想抱负,如果连生活都有困难,又如何谈理想呢?但是,执着于传统认为万无一失的好工作,也下一定保险,比如过去银行业的工作常被视为金饭碗、铁饭碗,现在的银行体质已改变了,不只裁员,甚至可能倒闭或是被合并,已经不再是金饭碗了。
父母的期望也必须考量子女的能力。没有音乐细胞的人,要如何成为音乐家?孩子不喜欢做生意,却可能是作育英才的好老师。孩子的兴趣和天分,都要纳入考虑。
不过,年轻人刚从大学毕业,对于世界的认识可能还不是很清楚,要精准选择事业方向,可能会有困难。我认为,可先选择比较安全、能让自己生活较有保障的工作,然后“骑驴找马”,利用时间,一边工作、一边进修,再去寻找是否可以开创新的天地。
曾有一对父母带着年轻孩子来看我,父母很高兴说:“小孩要去读警察大学,来看师父、拜佛求平安。”但他的儿子,好像对这个父母心中认为的好学校不感兴趣,他不想当警察,满腹委屈。
我问他:“警察界最有名的人是谁?”他立刻回答:“李昌锰。”我说:“李昌锰是台湾警察出身,却扬名国际。你只要锲而不舍,也会有自己的成就。”
我告诉他,没有一个行业是最好的,也没有一个行业是不好的,要看投入行业之后,是否能够尽力、合群、奉献、学习、成长。如能把握这个态度,行行都能出人头地。
没有一个行业是最好的,也没有一个行业是不好的,要看投入行业之后,是否能够尽力、合群、奉献、学习、成长。
老来养孙负担重
问:
台湾的隔代教养家庭愈来愈多,许多年轻父母生了小孩,就丢给阿公、阿嬷养。但是,如果阿公、阿嬷环境不好,要出去赚钱,年纪也大了,很难帮助小孩学习。最近,有个小朋友的阿嬷,连入学通知单都看下懂,小朋友上完一年级还下会写自己的名字,因为太缺乏文化刺激了,连校长都担心。台湾太少新生儿,也有许多人生了小孩却下负责任,这是社会的隐忧。
答:
我想,隔代教养是台湾社会的家庭型态,由农业社会的大家庭型态,转变为工商社会的小家庭制度,在这过程中产生的畸型现象。
在过去的大家庭里,小孩是家庭里每个分子共同照顾的,老人家偶尔逗逗小孙子,是天伦之乐的享受,而不是负担。现在许多年轻父母需要工作,生了小孩就交给阿公、阿嬷照顾。这样的例子,我看过很多。但大半不是享受含饴弄孙的乐趣,而是无奈。老人家是不得不带着小孙子。对六十岁以上老人家来说,带好动的小孩是很辛苦的。带一个麻烦,带几个更麻烦。
在我观察,美国及欧洲状况与台湾不太一样。西方社会年轻的父母都有工作,但是小孩仍照顾得很好,不会送给阿公、阿嬷去照顾。怎么办到的?一般人白天可以把孩子送到托儿所、幼稚园去,有钱的人就请褓母来帮忙,也有几个家庭互相照顾小孩,采取邻居互助。如果休假旅行,也是把小孩带着走的,很少有把小孩丢给老人家的情形。
我想,台湾的年轻父母无法负起照顾小孩的责任,有几种原因:第一是自己不想带;第二是经济不够好,无法负担育儿支出,所以送到乡下交给老年父母;第三是工作忙,不想让小孩打扰夫妻生活。这都是不负责任,对上不孝顺、对下不慈爱。
我知道一对年轻人,女孩只有十三岁,男孩十六岁,两小无猜却生了孩子。男孩的母亲虽然震惊,却只能接受事实,赶快下聘娶过门。但是小夫妻自己都还是孩子,不会带婴儿,阿嬷只好出面接手。后来,女孩不到十五岁,就跑了。因为小夫妻的感情没能禁得起考验,彼此人格还不成熟,很难负担育儿责任。男的十七岁,才读高中,小孩只能靠祖母带大了。
这样的情形是很悲哀的。未成年子女的两性教育,父母要花点心思,否则到头来,未成年子女生的孩子,却要父母自己接手,这也算是因果了,自己没把小夫妻教好,只好老来养孙。但不被期待的小孙子,又是多么无辜。
老人不堪尿布奶瓶
问:现在有许多老人,不想跟儿子媳妇住在一起,因为他们也想要有自己的自由,而且帮忙带孙子,真的太累了。但是,老人怕儿女不谅解,浪费托婴的保母费;儿女也怕父母独居,别人会批评不尽孝道,两代都很为难。要怎么做才好呢?
答:这是社会变迁快速,人的观念来不及跟着变迁的结果。把旧观念用到新社会下,才有这种矛盾和困扰。有一次,一对夫妻和岳母来看我。年轻太太怀孕,岳母手上又抱了一个。原来是去年生了第一胎,今年要有老二了。
我恭喜岳母,好福气呀,一下子有两个外孙了。结果,老人家叹了口气:“讨厌哪!女儿、女婿住到楼下,他们一上班,小孩就送到楼上来,要我带;我不收,他们就要搬家。我老了,怎么带小孩?很累呀!”看来,问题出现了。
我告诉年轻夫妻:“你们没有别的办法吗?”女婿说,太太要生第一胎时,岳母很不放心,怕女儿不会带,常来指导育儿常识。后来,干脆外婆带,太太就出去找工作了。
“现在,岳母又讨厌带小孩了。我们再想办法吧。”女婿说。
我想,两代之间各有各的感受。小孩偶尔让爷爷奶奶逗逗,是含饴弄孙、是天伦之乐;都交给外公外婆带,是一种包袱。他们已经养过下一代,还要带第三代,自己体力已大不如前了,尤其小孩长到一、两岁之后,带起来很辛苦。
谁该带小孩,不是保母费的问题。有人舍不得儿女付保母费,于是自己带;省下的保母费,就该孝敬帮忙的老一辈。或者,有些家庭付不起保母费,这时父母就难为了,只好勉为其难照顾小孩,不然家庭生计有问题。
现代的家庭考虑生小孩时,应该量力而为,能生几个才生几个,由出生、托婴、未来教育,都要考量负担能力。如果政府提供比较好的制度,让家庭养儿育女的负担减轻,大家就能轻松的带小孩,不至于劳累上一代带小孩。
在佛教徒立场,把小孩送回给父母带,是不孝的。因为我们被父母养育成人,已经无以回报了,怎么还要父母帮我们养育下一代呢?如果父母喜欢孙儿女,偶尔看看,很好,千万不能成为老人的负担,让老人家在尿布奶瓶中纠缠到头昏眼花,这是非常折腾的。孝顺的子女不会让父母有负担,这才是天伦之乐呀,不然何乐之有?
接受同性恋儿子
问:有民意代表骂政府支持同性恋,并说政府有责任教导下一代同性恋是错误的行为。不过,世界上除了异性恋,还有同性恋,那儿的规则是,男人的一半还是男人,女人和女人相爱。但当父母发现:“啊,我的孩子是同志!”却大半是惊恐、自责,甚至亲子反目。
答:同性恋不是今天才有的时髦或风潮;在古代,不论中外都有这种状况,佛经里也有同性恋行为的记载。也就是说,有人类就有同性恋了。
虽然同性恋与异性恋不同,一般人常以为异性恋是正常、同性恋是不正常,一般看法里就不大容易接受同性恋;同性恋的人也就常自己组成小群体,更不愿与人接近,与社会有了隔阂。
如果发现自己的小孩是同性恋,有人觉可耻,亲友会看成“不正常”,好像畸形儿一般。
可以确定的是,同性恋不是畸形儿,他们也是人,但一般人总是戴著有色眼镜来看,做父母的难免心理上会有压力,好像是自己没教好,有罪恶感,没有好好导正孩子的性趋向,孩子才变成同性恋。
一位母亲来找我,他有三名子女,都很优秀,高教育,她发现大儿子带回家的朋友,从没有女孩子,最近常常带回来的男孩子,竟然开始住下来。
那个母亲原本想两人是好朋友,也不以为意,只是偶尔发现他们会有亲密动作,遮遮掩掩的不给她看见;后来,两人搂搂抱抱干脆也不避讳了。
母亲着急了,问儿子:“两个男孩子怎么好这样呢?”儿子说,他爱的是男人,他是同性恋。
这两个大男孩,平常白天上班去,晚上回家来住,就像夫妻,双宿双飞。
这位母亲来找我,她说,家里有同性恋的儿子,心里很不是味道,如果赶这个男孩子走,连儿子也赶跑了;如果不赶他走,又很不像话,如果亲友知道了,多丢人!
我对她说,告诉另外两个孩子,对大哥的同性恋,要接受它、面对它;再者,大儿子和男朋友都有工作了,何不请他们出去自组小家庭呢?让你不会那么不安和不便。
结果,他的儿子和男朋友说,两人还没有“结婚”,感情也还不稳定,并不想现在自组家庭。倒是他的弟妹知道他是同性恋,马上搬了出去。
这个孩子我见过,非常温柔又优秀,对每个人都很友善。
同性恋者不快乐,是因为自己习性和一般人不同,格格不入;如果大家不以为他们是异类,那也就没有什么问题。
当孩子告诉你,他是同性恋,做父母的只有接受。
单身者适合收养小孩吗?
问: 有些弃婴无人收养,法令又规定单身者下能收养小孩;但现在翠亲家庭愈来愈多,证明单亲也有照顾小孩的能力,那么开放单身者收养小孩,不也是好事一桩吗?
答: 这要从开放单身者收养小孩的利和弊来看。单身的人渴望有小孩,希望能有资格依法定程序收养小孩。但反对者认为,单身者不能提供完整的家庭给孩子,或者是单身者可能对小孩有不当的教导。
政府可以考虑,对单身者收养小孩的种种疑虑,是不是可以用一些规定加以补救或防范,而不是完全禁止单身者收养小孩。在还没有立法以前,只要有能力,任何人都可以收养小孩;现在却是矫枉过正,许多真正有意愿收养孩子的人,却没有资格收养,让许多小孩无法找到适合的家,有些有能力扶养小孩的人也失去教养儿女的机会。
我在美国的道场曾经协助过一个十六岁的少女,被单身的养父收养了八年,一直都相安无事;直到她长成少女,养父竟然要求她裸睡。女孩跑到道场求助,有女信徒与儿福机构连络,送女孩到另外一家有父母双亲的寄养家庭。养父是名牙医,他发现女孩没有回家,知道一定被检举了,连夜搬走。
根据社会经验,有些人担心单身者无法提供完整的家庭,会对小孩性侵犯、贩卖小孩;或者缺乏其他大人制衡,会虐待小孩。但是,我们从现实案例可以看到,许多虐待或性侵儿童的案例,施暴者反而是他们的父母。
也就是说,完整的双亲家庭也可能有问题父母。养育者是不是单身,并不是对小孩好不好的关键,而是要看收养者是不是人格健全、经济稳定,真心想要扶养小孩。
所以,为收养小孩的人设立严格的条件,有时是因噎废食,防止不了虐待儿童问题,却让许多有心收养孩子的单身男女不得其门而人。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和立法委员要多思考如何能够解决问题,让事情能够圆满。
每一件事都可能会有利有弊,尤其是和小孩的福利有关的事,更要小心审慎。相关单位应该建立对收养者考核的制度,不论他们是单身或是已婚,从看收养者足下是善待小孩,就能够防微杜渐。此外,对已懂事的儿童,也可以教育他们该如何保护自己,必要时随时与儿福机构连系。
无血缘的家庭联合国
问:离婚率年年增高,再婚的人也不少。所以,不少家庭是“重新组合”的,父母和子女不一定有血缘关系,或是手足可能不是同一对父母所生。对这样的新时代产物,相处起来,总有些隔阂,师父有何建议?
答:现代人对婚姻契约看得淡,只怕离婚率会愈来愈高。既然如此,现代人就要有新观念来看待因离婚、再婚而来的,新的家庭型态和关系。
我有个美国弟子,三年结三次婚,生下三个孩子,每个孩子的妈妈都不同。他结第三次婚时,我告诫他,不要再离婚了。
幸好,他到现在还没有离婚,但他告诉我,只要有离婚的理由,还是会离婚,而且还会再结婚。我说:“不需要这么累吧。”
冲动结婚、冲动离婚,都不是好事。孩子因为大人的决定,被迫要重新适应,也很无辜。
过去妇女如果带着前夫的孩子再婚,孩子被视为“拖油瓶”,因为孩子和继父没有血缘关系,被视为外人,生活得很痛苦。也有后母虐待前妻儿女的传闻。其实,能不能把前夫或前妻的孩子当如己出,都是一念之间而已。
我就有位信众,将先生前妻生的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也把她当成生母般亲近和孝顺,可见这样的和谐关系不是不可能,家人的感情并不一定非以血缘为基础不可,就看自己以什么心情去对待。
再比如,我们常看到西方人来台湾领养小孩,小孩长大了,再回到台湾寻根。那些小孩有些还有严重的残障,但在国外受到很好的爱护和教育。领养父母认为,既然要养就当成自己的小孩,不会因为没有血缘关系而有差别,否则就不会千里迢迢来领养了。
但是,台湾有些家庭的观念还没办法调整过来,常会有差别心。比如过去台湾有人将养女当成女佣看待,甚或虐待;但我所知,也有许多养女被当成亲生女儿照顾与疼爱的感人故事。
总之,即使一个家庭像联合国一样,家庭有各种不同成员,也无妨。能够成为家人也是缘分,只要父母心态正确,子女就能有好的家庭关系。
随着社会变化,我们应该以更宽大的心胸来面对、承受,营造新的家族观念。更何况,即使有血缘关系的家庭,也会发生子女勾心斗角,争财产、争事业的问题。可见,家庭是不是和乐,血缘并非是保证啊。
家庭主夫不丢脸
问: 以前是“男主外、女主内”,但现在,双薪家庭是主流,甚至还出现“家庭主夫”。不过,有些人看不起家庭主夫,觉得他们靠太大养,很不光彩;还有人看不开就烧炭自杀了。法师怎么看家庭主夫呢?
答: 这是社会的风气使然。其实,这个世界上有些地区的夫妇,是女人下田做工,男人在家带孩子;或者,男人根本不做事,完全靠妇女养家。所以,“男王外、女主内”并不是一定的道理。
但是这种由女人养家的社会,毕竟稀少。现代工商社会里大部分国家的情况,都是双薪家庭,因为只靠丈夫一人的收入,是不够养家的,要夫妇两人都有职业,才有办法支应家庭的开支。少数家庭主妇下用出去工作,那只有当丈夫的事业大、收入高才有办法。大部分家庭是夫妇两人都在工作,只好把孩子送到褓母家、托儿所去,家务也委托清洁公司或管家来处理。
但现实的问题是,如果太大有工作,丈夫没有工作,家庭只靠太大的收入维持生活,丈夫在家照顾家庭,当事人和外界的感受就出问题了。以社会现在的习惯来讲,“男主内、女主外”是下大能被接受的。
但是,我们可以反过来想一想,太大能够有工作,丈夫没有工作,只要太大不嫌丈夫,丈夫管家事、带小孩,也没什么不好。其他人看了,说这个人没出息、靠太大吃饭,不必理会。为什么这样就是“没出息”呢?现在两性平等,太太能找到好工作,那就成就太大呀!
我曾经看到一对夫妇,他们都是博士,但太大的工作机运较好,有公司高薪聘用她;由于丈夫学的学科比较冶门,找到的工作,薪水是太大的一半。夫妇两人商量结果,太大放弃工作在家照顾孩子,成就先生去工作。就算太大是博士,还是觉得自己的社会成就强过丈夫,会对不起丈夫;丈夫也觉得不工作,自己很没有面子。结果,两人常为了小事而埋怨。丈夫总觉得自己对不起太大,要她放弃高薪,他觉得在家里仍然拾不起头来;太太原本可以赚到更多的钱,但是因为先生的面子,这个家的里子没有了。
再比如说,英国女王的地位是大过她的丈夫的,女王对外参加各种活动时,她的丈夫总是跟着女王,陪着女王的,不能走在女王前面。这有什么不好呢?所以,这些形式不必太计较。说穿了,就是传统两性不平等的观念,使得大家觉得做家庭主夫很丢脸,实在没有必要。
传统两性不平等的观念,使得大家觉得做家庭主夫很丢脸,实在没有必要。
做家事,福报很大
问:大部分的妇女都是家庭与事业两头烧,一样是上班,但要请先生分担家务、照顾孩子并不容易,传统认为,这是女人的责任。要怎样才能说服另一半分摊家务呢?
答:在工商业社会,或是开发比较早的国家,夫妻分担家务可能已不是问题。在我留学的日本,是大男人社会,重男轻女,男人回到家,什么家事都不做。不过,在我日本博士班的同学中,有对年轻夫妻家务分摊着做,而且做得很好。他们一人买菜、一人煮饭;一人洗碗筷、一人照顾客人,共同打理家务事,彼此分工,不分内外。
卅年前,我暂时住在美国朋友家中,他们家是夫妻两人和一个孩子,家务也合作得很好,洗碗、打扫,各有分工,我觉得很好。尤其双薪家庭,太太一样外出工作,回到家,先生也该做家事。
在台湾,我认识一个基金会的主管,他除了公事,每天还忙着家里的事,小孩上学要他送、小孩衣服要他洗、家里要他打扫。他说:“我太太整天只想看看书、看看报、听听音乐、散散步。”
我说:“你工作这么忙,何不请个佣人来帮忙?”他回答:“找个佣人,还得有人来教佣人,我太太不会做这种事。”我赞他:“你福报真的很大。”
夫妻应该先商量,哪些工作各自负责;如果有人都不愿做,自己只好转个心念,认为家里有一个“菩萨”,是来“锻炼”自己的;能者多劳,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就多一些服务吧。
我也认识一对医师夫妇,移民美国行医,太太当医师,还继续深造,收入是先生的两倍。她工作很忙,家中还有两个小孩要照顾,但先生回家后,只想看电视、报纸,家事全不管。她问先生:“为什么不能帮忙做家事呢?”先生说:“我只会看病,其他的,我都不会。”
为了先生不做家事,她曾几次告诉我,说她想离婚。我说,离婚对小孩不好,要她好好考虑。她接受了。现在,孩子都大了,家庭也和乐,这是她的忍耐牺牲换来的。
在先进国家里,男女平等已是社会共识,大部分男人会分摊家务。每到星期假日,男人在家割草,整理庭院,修理家具、玩具,这是西方社会的文化传统,东方社会也应学学,注入这股好风气。
家暴是前世报应?
问: 最近家庭暴力问题很受重视,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烦恼。但是多数人劝合下劝离,都说夫妻是相互欠债,所以要多忍耐。真是这样吗?
答: 不对,把家庭暴力说成是前世因、今生果,这是非常消极的,对改善现实既没有帮助,且错用了因果观念。
有一位女士学佛之后,把先生也带来皈依,但是在受五戒时,先生说:“师父,五戒里我只能守四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都还可以,但不饮酒,我可不守,因为我还想暍酒。”结果,他不只喝酒,还赌博、好女色,回家就打太大。
这位先生故意打太太,是为了要逼她离婚。也许有人会想,离婚对孩子不好,还是忍忍吧。但如果真的为孩子着想,就应该想到,这样吵吵闹闹、充满暴力的家庭,适合孩子成长吗?难道他们不会担心受怕吗?在家庭暴力阴影下成长的孩子,往往会造成心理上负面的影响,所以我劝这位太大:“既然婚姻无法挽回了,为了孩子,还是离婚吧!”
从我的立场,当然劝合不劝离,夫妻之间有问题应该好好沟通,不要轻言离婚;但如果真的无法相处,离婚也是一种处理的方式。因为让孩子看到父母恶言相向,或者是生活在暴力之中,其实是更大的伤害,许多青少年会有行为偏差,都是与父母情感不和睦有关。
把家庭暴力归咎于因果业报,被虐待的一方必须默默承受,这种说法是非常不恰当的。所谓因果,有的是“异类因果’,也就是说,因为时间或者空间的因素下同,结果便有所不同。比如说,本来种苹果、种桃子,但是在接枝之后,长出来的果实就和原来的不同了。至于真正的“等类因果’,种什么就得什么,其实不多。因为环境改变了,加上人为的努力,会使得前世种的因,在今世结出不同的果。又如,我出拳打了你,你并没有还手,结果我这个打人的人,不一定被打。只用简单的因果观来容忍暴力行为,这是不健康的,也是没有智慧的。
暴力相向的婚姻,就像是一面破碎的镜子,很难再恢复原貌。因此我奉劝夫妻吵架,最好能够马上和解,一旦演变成暴力,便难以挽回。假如夫妻之间具有共同的信仰,不论什么宗教都好,在相同的生活准则之中,彼此互为扶持的伴侣,也就不会有家庭暴力的问题了。
夫妻之间有问题应该好好沟通,不要轻言离婚;但如果真的无法相处,离婚也是一种处理的方式。
太太为什么不再是“知己”?
问: 外遇愈来愈常见,几乎是现代人的普遍危机。如果朋友遇到配偶外遇的问题,该怎么劝慰他呢?
答: 这必须回归到人的本质来看,人和动物还是不同的。动物的交配,是为了繁衍后代,有固定的季节或周期,不会是随时兴起而为之的。但人类不同,似乎在性这件事上,比动物更有自由度;但是,既然做为人,就要有人的责任,婚姻原本就包含了感情与责任。
面对婚姻之外的诱惑,要回想起自己结婚时所发的誓愿,曾经承诺要终身相守、没有二心。像西方人,结婚是在教堂里对着上帝发誓,两人不论贫富,都不离不弃;现代有些人是到法院公证结婚,两人在法官见证下,在结婚证书上盖章,用法律背书,缺少一点盟约的神圣性,但一样是一种约定。
现代人不再重视婚姻的约定及责任,这是社会的危机。我主张,结婚时应有宗教仪式,在典礼之中向大众宣示,从此要对婚姻尽责任及义务,彼此相守,用宗教信仰的力量来互相约束,可能好一些。
无论如何,结婚时戴婚戒是一种信物、一种契约,像守了戒一样。但许多人宁可把婚戒给脱掉了。对出轨的人,我还是要劝一句:回到做为人的责任,信守最初的承诺。
许多人会说…坦只是逢场作戏”,或是二时好玩”,或者说“难得遇到红粉知己”。这些都是不可以的,都会影响夫妻之间的感情。偷情看起来浪漫,但为何下回头想一想:是不是冷落了自己的配偶?太太为什么不再是“知己”了呢?
不负责任的后果就是毁了家庭,坏了名誉,也给了儿女不好的示范。感情的复杂化,后果要自己承受。佛家讲因果,偷情是刺激的吗啡,虽然一时快乐,长期下来却可能中毒,人还是必须想想自己的本分。
面对外遇所苦的人,要安慰他们,只能用理性来处理感情的问题:用智慧的剑,斩断烦恼的情丝。即使痛苦,也没别的选择,否则下了苦海,愈陷愈深,只会被浪头卷不见了。除非回头,否则就会灭顶,身败名裂。
对出轨的配偶要按兵不动,不要马上谈离婚,断了对方回头的机会。如果对方愿意回家,就要宽宏大量地接纳,给婚姻再一次机会。
面对外遇所苦的人,要安慰他们,只能用理性来处理感情的问题:用智慧的剑,斩断烦恼的情丝。
外过毁掉一家人
问: 外遇这么普遍,现代人的心也容易受挑动。可是一天到晚检查配偶的时程、包包、电子邮件或是手机,看有没有出轨证据,实在令人厌烦。难道就随时接受外遇的来临吗?
答:
外遇不是现在才有,在过去社会也有的。大致上中年以后,事业有成,身体状况还不错,就可能遇上诱惑。有人看上财富或名望,有人因为外表,要拒绝这种诱惑还真不简单!或者,已婚者主动地去追求第三者,原因可能是对自己的配偶不满意,想找另外的对象,做为精神上的避风港。所以,外遇可能是出轨者单方面的问题,也可能是夫妻两方面的问题。
当已婚者遇上诱惑,要把诱惑视为陷阱,尽力避免:如果发现配偶有了外遇,最好不要吵闹,要爱护他、同情他。外遇是个火坑、是个地狱,毁掉的不只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多给外遇者关爱和包容,或许他就能回头。
如果是已婚者主动去追求第三者,可能是因为心理或生理上觉得有所不满,根本的办法,是要调整婚姻的状态,检讨为什么配偶会往外发展。
要改变习以为常的婚姻状态,这要花时间,也要用心。如果天天查配偶的行程,检查皮包、查查电子邮件或手机通联记录,像这样存着怀疑的心来对待对方,夫妻感情本来还没有这样恶劣,老是怀疑、监视,把对方当成贼来看,感情就更不可能妤得起来了。
在我看过的例子里,出轨的人会吃了秤铉铁了心,一定非求去不可的例子很少。所以婚姻有了问题,应该用爱来包容,把家照顾得非常温暖,让家人回家之后,感到舒服愉快。那么让出轨者回家,就不会太远了。如果配偶是无论如何不回头了,那就再看下一步的打算。如果严重到了这种程度,只能放他走。否则两人成了怨偶,一见面就吵架,那多痛苦啊!不过,这是万不得已的做法。
台湾的离婚率不断升高,原因是大家对婚姻不珍惜。结婚的时候,两人应该要有心理准备,如何营造家庭的温暖,夫妻之间融洽的情感,彼此互相体谅、尊敬,互相学习、帮助。如果经常有这个共识,就算对方有了外遇,终究还是会回头的。
娶外籍配偶无法解决问题
问: 有不少心智障碍者的父母,担心自己年老以后,没有人能照顾智能障碍的儿女,于是花钱娶外籍配偶,好代替自己照顾孩子。有人批评买新娘违反人权,但如果不这样,心智障碍者老来没人照顾的问题,又无法获得解决,这该怎么办呢?
答: 心智障碍者的父母会用钱买媳妇,主要作用有两种:第一是希望传宗接代;第二是孩子无法自己生活,也不会管理家业,希望媳妇生了下一代,还能替他们管家产。这样的安排就如同买保险,老人家以为这样做,儿子晚年就有保障,老夫妻也可含笑九泉。
我知道有不少家庭是这样做的,有的还真的生了好几个孩子。一般来说,甘愿嫁给残疾丈夫的异国新娘,大多是出身穷困家庭,希望嫁来台湾之后衣食无忧。不过,这样的保险并不保险。
当老夫妇还在,一切都管得到,老人家还可以帮忙照顾孙子;一旦老夫妻往生,一切就很难说了,就看家里的财产够不够往后的生活开销。如果家里的财力不够,媳妇也许会选择离开这段婚姻,最后,生下的孙子没人照顾,反而成了另一种社会问题。替心智障碍儿娶媳妇,也许是一种不得下的安排,却不是可靠的安排。
台湾近年来,这样花钱到东南亚买一个新娘回来的事很多,常被批评是违反人权,而且没有法律来保障离乡背景的新栘民。我曾向行政院建议,应该立法保障外籍配偶,因为她们在台湾形单影只,又人生地不熟,即使受到欺负,也没有娘家在这里当后盾。
我们必须有慈悲心,东南亚国家的女孩是因家乡贫穷才会嫁来台湾,成了台湾媳妇;但在台湾却不被当成“台湾人”,而被视为外来人,是不是很不慈悲呢?
如果要考量心智障碍者的老年照顾问题,父母可以有另外更可靠的安排。比如如果家里有钱,就可以成立一个基金,信托给某一机构来照顾智障孩子老年之后的生活与医疗,一样可以安养晚年。
买新娘照顾心智障碍儿,是对新娘不人道,对心智障碍者的未来,也是极不可靠的安排。
买新娘照顾心智障碍儿,是对新娘不人道,对心智障碍者的未来,也是极不可靠的安排。
娶外籍配偶要感恩
问: 台湾有许多外籍配偶是花了大笔聘金娶来的,因此台湾丈夫会觉得太太是他花钱买的,有人甚至要儿子叫亲生母亲“外劳”;也有父母替精神病的儿子娶了外籍太太,生了孙子之后,却把媳妇休了,媳妇不懂中文,只好认了。看见人性扭曲的一面,真令人唏嘘!
答: 这些都是人间的百态,是人间的可怜相、愚痴相。在台湾,我们对待外籍配偶的问题,跟外籍劳工的问题,是类似的心态,视他们不如台湾人。其实,外籍配偶跟外籍劳工比起来,劳工是付出他的体力和时间,配偶却是奉献她的身体,同时也奉献体力和时间,这是更辛苦与无奈的。
外籍配偶的问题,过去台湾没有,是到最近十多年才有的特殊现象。大概是有一些男性,年纪很大了还找不到配偶,只好用钱买。台湾的女孩也有跟外国男人结婚的,却没有人说“台湾人卖女儿”;但台湾的男人向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用聘金把太太娶回来,情形就不同了。这种现象是违背人权的,人口是不能买卖的,婚姻也不是买卖的。说花多少钱买个太大,以现在的人权来讲,是不许可的。
由新娘的角度来看,她们的娘家的确是贫寒,需要夫家给她一点接济,这也是人情之常。但与其说是“用钱买一个太大”,不如说是“感恩岳家把女儿养这么大,嫁给你”,所以给太大娘家一些回馒,这下是买卖,而是一种感恩。如果存着感恩的心,就不会把太大当成商品。有人要求儿子叫亲生的外籍母亲“外劳”,这真是太过分了。小孩如果把母亲当成一名劳工,这会是家庭的悲哀,小孩会看不起自己的母亲,是因为父亲自己就带头这样做。
想想看,假如我们台湾女孩子嫁给了美国人,孩子叫台湾妈妈为“外劳”,你作何感想?或者,你在美国娶了美国太大,太大要孩子喊你“外劳”,你感觉如何呢?孩子将来又如何尊重别人?这是将心比心。
有些家庭为患有精神病或残障的儿子娶了外籍太太,等生了孩子之后,便把媳妇休了,赶回她们原来的国家去。这样的故事原本只出现在传统戏剧、小说里面,但现在台湾的现实生活竟然也有,这样的父母应该再教育,只是利用媳妇传宗接代,非常不道德。以因果来说,这叫做过河拆桥,吃了果子就砍树。万一孙子长大了,问起母亲的下落,发现母亲被休掉了,一个家被祖父母活生生拆散,孙子会对祖父母怎么想?是爱或是恨?
对待不同种族、不同贫富的人,要彼此尊重。我们既然有缘藉婚姻成为一家人,就要珍惜这样的因缘,怨家宜解不宜结,来世会是怎样的因缘,谁又知道呢?
对待不同种族、不同贫富的人,要彼此尊重。
晚年再婚
问: 现代人的寿命延长,有人在晚年丧偶或离婚后,想要结交异性朋友排遣寂寞,甚至还想再结婚,两老共组家庭。然而,不少子女怕财产会流入外人手中,都持反对态度,阻挠想再婚的父母,建议只要同居就好。法师怎么看呢?
答: 这要看各人个别的情况,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先说个故事,我俗家的三哥活到六十多岁时往生了,三嫂虽也已六十多岁了,但孤零零一人独居,因此有人为她介绍对象再婚;但这样一来,整个家族的凝话《中心就受到很大的冲击。
在传统的乡下地方,一个家族的凝聚力往往要靠母亲或祖母等家族中的女性长辈,父亲或祖父反而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因为三嫂已经改嫁,改姓另外的姓了,必须照顾她的先生以及她先生的家庭,所以原来的家族,就必须靠三嫂的大女儿来凝聚了,这是很奇怪的现象。
老人家年老丧偶,无依无靠,想要再婚,也是人性的自然需求。子女担心财产被新加入的家庭成员瓜分,往往会反对父母的第二春。我遇过不少丧偶的老先生,有一位再婚,没有再生小孩;也有老人家是同居作伴的,还有人生了小孩。他们的财产怎么分呢?有人采取的方法是:同居人虽然生了小孩,但因为彼此没有夫妻关系,因此只给母子一份财产,老先生原本的孩子也能接受这样的安排,家庭没出现大问题。
当孩子都大了,父母要再婚时,子女可以多些体谅,父母也要为子女设身处地想一想,彼此包容。财产问题在婚前就先谈好,以避免未来会争议不断。许多子女怕财产被瓜分,往往阻止老人家再婚,但财产是老人家自己辛苦积存的,想找个老伴度过余生,让生活有个照顾,为人子女应该给予祝福。有人愿意在老人家身边照顾晚年,子女该感恩,而非阻止。
但从我的角度看,年纪大了,是不是非再找个伴才不孤单呢?一生辛苦打拚,好不容易将小孩养大了,配偶过世了,正好可以修身养性;或者到非营利事业担任志工,一样不会寂寞,反而能让自己有限的人生更有意义。
年老了,再找个伴,如果双方彼此扶持,的确可以度过美好晚年;但如果遇人不淑,在财务、生活、感情上纠缠不清,往往会是另一种负担,结果反而让自己的余生更不快乐。
父母要再婚时,子女可以多些体谅,父母也要为子女设身处地想一想,彼此包容。
为儿女留下“功德”遗产
问:许多家庭因争遗产,闹得亲子、手足反目。有人建议,最好生前写好遗嘱,死后就不会让家人为钱伤感情。可是,许多老人家对写遗嘱有些忌讳。
答:许多人不希望自己死,也不想谈死,认为写遗嘱是倒楣的事。大部分人明明知道人生无常、终究一死,却不愿面对死亡,连谈也不想谈。
北投农禅寺旁有块空地,我们有意租或买,好好使用那块地。但地主说:“地是我的产业,不卖也不租。”我们只得放弃构想。而那块土地一直荒废着,老地主在一、两年前已往生。
老地主的儿子来问,还要不要买地,但我们已暂时不需要了。地主的儿子也发现,继承土地还得支付一大笔遗产税,他没钱支付,政府就由土地中抵扣,家属能继承的土地只剩一点点了。
另外,有一个老太太虽然有儿、有女,却不住儿女家,自己住进安养院,只为自己留下很少的财产,其他都分给子女。
老太太还写了遗嘱,强调往生后,名下财产都捐给法鼓山,一切安排得妥妥当当,省了自己和儿女的麻烦。
我们提倡把自己的身后事交代好,请律师或法院公证,免得儿女起纷争。父母不须留太多物质财产给儿女,多留非物质的“功德”,或许更有智慧。
也有个老太太很想抱孙子,向媳妇说:“生个孙子,就给一百万元。”媳妇最近生下孙子,老太太真的拿出一百万元,向媳妇说:“这一百万元,我替孙子种福、行善,捐给慈善机构利益众生,这功德一辈子用不完。”媳妇过年时,也将小孩收到的红包,拿出来布施。
把财产留给儿孙,是台湾人的一贯信仰,自己辛苦赚的钱,舍不得给别人用,总要一代代传下去,愈来愈富。这种想法不一定对。
有钱不一定幸福,只留下钱财,却没注意品德、人格,儿孙也把财富视为理所当然,也就不会珍惜。这样的遗产,反而害了儿孙。
有一些人,即使年纪再大,也不愿面对死亡,但有些人年纪轻轻,就会安排自己的后事。现代人应有安排身后事的自觉,不要忌讳谈死亡,不如做好准备,尤其名下有产业的人,更应尽早规画,不只为儿孙,也要为众生。
父母是家里的佛
问:当家里有老人需要照顾时,常会在兄弟姐妹间造成紧张,到底谁该照顾年老的父母呢?是让老人家周由子女家轮流居住,还是送到安养中心呢?手足之间该怎么负起照顾责任呢?有时老人家被当人球互踢,实在很悲哀。
答:过去的农业社会,大家都赞叹三代同堂、五代同堂,兄弟不分家,组成大家庭,所以没有奉养老人的问题。
其实,农业社会里的子女长大分了家以后,还是会有老人的问题,到了现在的工商社会就更明显了。在这种情形下,如果老人自己有一笔财产,就不会造成子女的负担,说不定子女反而会抢着来照顾你。所以,老人要给自己留点老本,不要急着全分给子女。如果有老本可以支配,儿女要不要来照顾你也不是问题,可以请专业的看护人员来照顾你,说不定会更好。
所以,有智慧、福报的老人,会为儿女着想,不让儿女犯过失;也会为自己着想,不让自己变成人球。自己留一些老本,过简单的养老生活。尤其现在台湾的老人有老年福利,在健保之外,大部分老人可以领各种老人津贴,老人的生活应该不会太难过。为何有的老人变成人球?可能是因为父母没有老本,儿女白手起家,维持家庭也辛苦,老人就变成小家庭的负担了。如果老人还能照顾小孩、帮忙家务,子女还会抢人;但如果已经病了,变成儿女的负担,儿女不受欢迎,孙儿女也不欢迎。有些老人被推来推去,尤其小家庭空间不大,老大说:“到老二那里去。”老二说:“你已住一个月了,换一换嘛!”这样听起来,非常悲惨。
我的建议是,如果兄弟姐妹都不照顾父母,不如好好商量,找一家合格的安养中心,让专业人士来照顾,儿女在假日去探望,否则,被当人球的父母太痛苦了。但是我必须提醒:为人子女的,今天把父母当人球踢来踢去,将来老了,你的儿女也会学你,把你当人球,有样学样。
佛教有一部经典这样说:因为父母恩情是永远无法报答的,就是把父母背在肩上,一肩背父、一肩背母,几辈子如此,也还不清父母一世的恩情。
子女应该要这样想:能奉养父母,是一种福报。如能这样,兄弟姐妹之间不但会计较谁付出比较多,还会抢着接父母回去照顾。只要有一个手足存有这样的心,父母应是家里的佛,怎么会成人球呢?
接纳不负责任的父亲
问: 有人因父亲未尽责任离家出走,从小由母亲辛苦养大。当父亲年老要求回家,儿子必须负担父亲的安养和医疗,但儿子很想拒绝。这难题该如何解决呢?
答: 像这样不负责任,自私、逃避现实的父亲,我曾见过好几个。他们年轻时,有些不想负起家庭责任,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有些是自视甚高,自命不凡。
自命不凡的人,往往认为家庭是妨碍他发展的累赘;离开家庭后,可以开创一片天,一旦富贵后衣锦还乡,再来弥补妻儿。这种人虽有满腔的壮志,自信满满要到外边闯天下,但现实是几年下来,一事无成。
我有一位俗家亲戚很会做生意,三十出头就在家乡闯出名号开了店。但管理不善,生意倒了,于是抛妻弃子,到外面闯天下,一跑就十几年。孩子的妈妈只得做工养家,小孩则由祖父带大,如今小孩也有了工作,母子一起过日子。但我那亲戚至今下落不明,不知道老了是否会回来依赖他们母子,也许会、也许不会,也可能成了流浪汉,在街头度过一生。
有些人打从结婚时就下想负责任,反正孩子是太大怀胎十月所生的,太太一定会照顾,自己又不想吃苦,就将养家责任推给太大。如果再交些酒肉朋友,整天花天酒地,赚的钱不够自己花,把家人都拖累了。这些人到了穷途末路、潦倒不堪时,就会想回家,希望子女扶养。
我有一位友人,年轻时自视甚高,认为乡下“英雄无用武之地”,坚持要离家打天下。这位朋友离家时,还说:“十年之后,我会让你们穿金戴银,光宗耀祖。”但他出外谋生到处碰壁,钱没赚到,身子却搞坏了,十年不到就返乡了。才五十出头的年龄,看起来好像七、八十岁了。虽然潦倒,但家乡的人还是接受他、安养他,因为不忍心让他流落街头。
要接纳不负责任的父亲,对妻儿来说,的确有些不公平。不过身为子女,又如何忍心让父亲老来贫病交加、无人照料?在宗教的角度来看,接纳他、奉养他,就如同为自己植福田,为未来种善缘。从世俗面来看,如果接纳贫病的亲人,因此造成自己生活困难时,可以请求政府和慈善机构协助,不要感到丢脸,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包容老人家的“宝贝”垃圾
问:许多老人家十分固执,许多东西舍不得丢,堆满屋子;或不肯接受子女照顾,要自己煮食,却常忘了关火,令子女担心。要如何才能说服老人家,又不起冲突呢?
答:许多老人珍惜财物,破报纸、破碗、破水桶,在老人家眼里,都是还能用的,丢了可惜。
过去,我认识一个老和尚,他非常惜福。人家丢在垃圾箱的报纸或物品,他都会珍惜地带回庙。他住的地方有一个房间,专门放他认为“宝贝”的垃圾。我拜访他时,房里味道当然也不会太好,他却一点也不在乎。我建议他:“可以用掉一些、再捡一些,不要堆得满房间都是,这样不卫生。”后来,老和尚过世了,他的“宝库”大家都不敢进去,因为味道太重了。
惜福是应该,但不能太过愚痴。物资需要重复使用,但也不须全部堆在房间里造成异味,影响别人,反而对惜福行为的不认同;若交给资源回收场处理,会更好。
老人家做事时,往往会忘东忘西。比如开瓦斯煮东西,又去做另一件事,往往就忘了炉子上还在煮东西,一不小心就造成火灾意外。这样的事时有所闻。
不过,老人家并不一定会承认自己的记性有这么差,他一定也想“我自己可以应付”,毕竟要承认自己已经脑筋不行,并不是容易的事。一旦真的忘了关火,老人家也会很自责,只是有些人不愿显露出来。
所以,与其责怪老人家,不如好好和老人家谈,不要责怪他,而是主动帮忙,免得老人家不好意思开口求助。拿出耐性包容他,劝他做事一件一件来,不要认为他已经老了,就变得没有用。
老人家喜欢囤积旧东西,做子女的可以先赞扬他的惜福理念,并建议试试其他方式来惜福,比如,可以捡了认为尚可重复使用的垃圾,集中起来交给环保局的资源回收车代为处理。
有时,老人家堆东西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子女若让老人明白子女会供应生活用品,不虞匮乏,也常带老人家出去走走,转移注意,可能就可以改掉囤积垃圾物品的习惯。
如果各种方法都已用尽,老人家实在不愿改变,那做子女的就只能画出一个范围,让老人家堆放他的东西,尽量不要影响别人就好了,没有必要为了“垃圾”问题造成亲子反目。
出世是来解决问题
问:日本有年轻人透过自杀网站相约自杀,而台湾也有自杀网站,既然人生是苦海,为什么人不能自杀?
答: 许多人不知为何而活,不知道为什么有了生命以后,一出生就要背负许多责任,要扛起前人累积犯下的许多错误。
三十多年前,我在日本留学,有位名人生了孩子,媒体请她上节目。主持人问她,对这小孩有什么期许,结果她说:“小孩可怜,很无辜,我把他生出来,面对未来的世界,他得承担许多责任。当他长大,我也老了,他得独力承担,但这些责任,是过去的人和现在的人为未来的人制造的。政治上、经济上、环境上仍有许多问题还未解决,就让孩子出生,我真觉得对他不起呀!”
她的意思是,一代一代的人制造问题,留给下一代的人解决:解决问题的人又再制造问题,又留给下一代烦恼。孩子出生不是来享受现成的环境,而是来面对问题。
主持人又问:“为什么不这样想,我们为孩子准备了这么好的环境,过去有战争,但这一代至少不必面对战争,他们的日子也没有我们辛苦?”
名人说:“世上的问题永远愈来愈多,过去的未解决,新的又来了。我还是对孩子感到抱歉!”
这样的说法是“悲观论”,这位名人说错了吗?当时的我看了电视访问,有很大的省思,我们得在婴儿长大之后,告诉他,人出生下是来制造问题,而是来解决问题的。人的出生,是带着使命来的,不是随意地生、随意地死。自杀,当然不是随意的事。
释迦牟尼佛出世,是为人类解决问题来的;耶稣基督出世,也是为了替世人赎罪,解决世代的罪恶。
虽然世界上的问题还没完全解决,但一代一代的人,如果人人都抱持“出世来解决问题”的心态,人生观一定是积极的,不会悲观,每个人活着都担负重要角色。
如果能这样想,年轻人还会不会自杀呢?也许不会。
所以,奉劝年轻人,觉得无聊、无奈、茫然时,不妨想想自己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为社会尽什么心力,让生命有使命感,就会觉得:活着,是值得的。
如果人人都抱持“出世来解决问题”的心态,人生觐一定是积极的,不会悲观。
走出活路来
问: 根据教育部统计,大学生自杀率比前一年增加三成,每四天就有一个大学生自杀死亡。看来,社会与家庭辛苦培养的人才,并不珍惜自己,也很容易受挫折,走不过生命的关卡。法师有什么看法?
答: 大学生自杀有种种的原因,如果光是告诉大学生,你们要爱惜自己,不要自杀,恐怕是没有用的。我不去分析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是什么,这应该让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医疗机构来研究。
从一个宗教师的立场来看,现在有不少的大学生未能建立起健康的人生价值观。现在的社会风气,不论是从媒体看到的,或者人与人之间所议论的、年轻人所竞争追求的,在社会风气和家人的期待下,不外这几类:第一个是赚大钱,第二个是爱情,第三个是名利。
假如没有钱,人家看不起,假如没有办法竞争到名利权望,人家也看不起;还有,自己没有得到异性的爱,好像是无依无靠的孤魂,没办法一个人过活似的。
但是,自己有信心可以赚到钱的人不多;自己有信心一定可以找到情人,而且不会情变的很少;自己能够掌握名利权望的人也很少。试想:人人都希望成为有名利权望的大人物,那么谁当小人物?人人都希望当领袖群伦的火车头,那就没有吊车尾的人啊!
这些错误的价值观,逼使许多年轻人走投无路:一旦看不开、想不通的时候怎么办?就结束自己的生命了。其实,天无绝人之路,只要肯走,就有路活。
我们现在要问,正确、健康的人生价值观是什么?只要活下去就有无限的希望和无限的可能,尽心尽力,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就可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人了。如果努力过后,却发现努力错了,那就改正一下,做另一次的努力。如果发现交错朋友遇上了鬼,也许他是无心的,原谅他一次吧!要是上了同一个人两、三次当,那就该以智慧来处理,分手对双方都好。能这样想、这样处理,就不会走投无路了。
尽其在我,尽心尽力。做任何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自己心安理得地走有希望的生路,让其他的人不受伤害。能够让自己快乐,让大家快乐;让自己幸福,让其他人也聿福;让自己平安,让他人也平安,这是最好的。如果做不到这些,至少不要以为自己是无路可走的人。
但是自己有多少能力,有多少付出,是不是一定有多少收获?不一定。只要自己尽心尽力就可以了,如果此路不通,就换一条路走;如果已迷失在三岔路口,定一定神,选一条路走。此路不通是因经验不够,失败可换取经验,应该感谢失败的经验让你成长,这样想的时候,就没有走不通的路了。
复制人伦理
问: 台湾第一个试管婴儿已经二十岁了。最近几年,科学家用尽各种方式创造生命、改变生命,好像把原本的因果改变了,但也圆满许多人的梦想。从佛法的观点,法师怎么看呢?
答: 其实试管婴儿的问题,二十多年前就开始谈了;欧美比台湾更早面对这些问题。有些宗教是不赞成的,因为这种人工受孕的方式并不自然、非传统;更因为会带来不可知的伦理危机,也挑战宗教的许多观点。
站在佛教徒的立场,看生命的起源,人类是如何出现的呢?佛教徒认为,生命来自外太空;并不是说,生命是外太空人带来的;而是外太空的生命体,本来只有非常细微的物质身体,来到地球之后,接触到地球上的气味,吃了地球上的食物,身体变得沉重,从此不能离开。
地球的物质,是先有空气、水、结晶物、矿物、植物,而后有动物;只要自然条件配合得好,就会有新物种出现,但也会有物种消灭。从这个角度来看,由人工方式结合精子和卵子再植入子宫,虽然不是自然的受孕过程,还是可以接受的。
有一次出席世界经济论坛,讨论到复制人的问题,各宗教领袖都离席,只有我在。会中有人说,宗教人士一定都反对,但我举手说,这不一定,但有几个问题要先解决。除了科技问题,还有伦理的问题。复制人的父母是谁?提供干细胞的母体,算是“孕母”或是“生母”?或者都不算?复制人和原来的你,不是父母关系,也不是手足关系,也不是你——原本只是你的一个细胞而已!
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复制人,也许没有问题;但在目前社会,复制人和自然生产的人相处,会有什么问题?没有人知道。法律、心理学能够解决复制人的归属感问题吗?
另一个是遗传问题。由一个成人的细胞复制的生命,寿命是不是一样从零岁开始算起?三十岁的人,用他已三十岁的细胞做出一个人,是不是这复制人一出现就有三十岁生命?这些我不明白,但如果这些可能的遗传和老化的问题不能解决,人类会提早灭亡的。
我并不仅科学,但我可以接受这些非自然方式诞生的生命,前提是这些伦理、遗传的问题必须先考虑清楚。
堕胎罪同杀人
问: 最近有一个年轻的妈妈,把生下来的孩子掐死后,丢到河里弃尸。有人说,既然不要孩子,为什么还要生?可是,堕胎也等于杀死一个孩子。法师怎么看堕胎呢?
答:
堕胎风气的泛滥,困扰世界已经非常多年。在台湾,这个问题也很严重,堕胎率很高,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中国大陆因为一胎化的人口政策,堕胎率也居高不下。堕胎和父母的道德观念、社会风气、政府政策有关。道德观念高、社会风气好的国家里,堕胎比率不会高。
以佛教徒的看法,胎儿一旦在母体内受孕,不论有没有长成人形,都已经是一个生命。虽然在没有成形以前,胎儿街没有意识及记忆,但也不能因此就把他杀了。不论胎儿大小,堕胎和杀人是犯了相同的罪。
目前台湾堕胎的原因,最主要是非婚怀孕,也有一些夫妻是不希望有孩子或孩子太多,所以选择堕胎。我认为,不要受孕才是最好的方法。例如,要解决流浪狗问题,不断扑杀实在太残忍,后来用了治本的方式,将动物结扎,现在流浪狗就少多了。所以,用结扎或正确避孕措施避免怀孕,就不必堕胎了。
有些年轻人还在读书就怀孕了,该怎么办?我认为,年轻人的父母应该很欢喜的接受,毕竟这是自己的孙子;台湾现在的社会条件,大部分家庭不至于没有能力多养一个小孩。
有一位太大怀孕已经六个月,检查时发现孩子畸型,还可能胎死腹中、危及母体。她来问我:“师父,我该怎么办?”我问她…“你要不要孩子?”她说:“我想要。”我就建议这位太大去求观世音菩萨,并且发个愿,如果平安顺产,将为社会奉献。之后这位太大的情况逐渐好了,孩子也生下来,的确是有点畸型。我就教她,把孩子当成小菩萨,多给一些爱心,好好照顾他。
现在孩子九岁了,已经可以走路了。因为生了这个孩子,这家人变成非常虔诚的佛教徒,待人非常诚恳亲切。这孩子把自己的父母,都变成菩萨了。
把孩子当成小菩萨,多给一些爱心,好好照顾他。
不能只生不养
问: 宗教和妇女团体,对堕胎的看法不同。宗教团体主张堕胎前,女性要强迫咨商,但男性不必接受咨商。可是社会上许多父母“只生不养”,生了小孩却未好好照顾,反而虐待小孩。是不是在怀孕前,男女都应该先接受咨商才能当父母?
答: 宗教团体,尤其是天主教,对堕胎问题看得比较严重。过去我曾和天主教的高级数士举办座谈会,共同讨论堕眙问题,宗教界大多视堕胎为杀生。
从生理、心理上来说,堕胎对女性伤害最大,会有杀婴的罪恶感,因为胎儿是在女性的肚子里成长。相对看来,男性受的影响较小。
从佛教的角度来说,一旦受孕成形的胎儿,只要将他置于死地,就是杀人。民间信仰里有所谓婴灵作祟,说是会让堕了胎的女性不平安、不顺利、不健康等;遇到一些小障碍或困难,就说是婴灵作祟,这是心理障碍。佛教则没有婴灵说法,纯粹是尊重生命才反对堕胎。
至于堕胎只要女性咨商,男性不用,这也是错误的。提出这种主张的人,也许认为堕胎对男性没有影响,所以不必咨商。
曾经有个未成年的年轻人向我忏悔:“我做错了一件事,和一个女孩只发生一次性关系,她却怀孕了。女孩的父母找我,要我负起责任,我却不敢告诉父母,该怎么办?”
我要这个男孩邀他父母和我一起谈,但因为他不敢开口,我就拨电话和他父母谈,要他的父母与女方父母沟通。女方父母认为,女儿还在读书、年纪还小,希望拿掉小孩。我劝他们,小孩还是要生下来,男孩的父母应该负起小孩的养育责任,不要让女孩因带小孩而失去求学发展的机会。
最后,双方家长同意让小孩生下来,并由男方父母扶养。如今,小孩已七、八岁,小孩的父母也只有二十来岁。
年轻人只生不养,做父母的就要负起责任;如果父母也没能力,国家就要负起责任。在美国,许多贫穷的家庭生下孩子,但养不起,就由政府安排社会团体来代养或收养。
因此,我们强调婚前要咨商,做好婚前教育,以了解什么时候可以怀孕、什么时候不该怀孕,做错就要赶快补救。年轻人只生不养,做父母的就要负起责任;如果父母也没能力,国家就要负起责任。
该不该多生小孩?
问: 现在已经是少子化社会,少生小孩或下生小孩,真的会对不起社会吗?也有人主张地球人口已经很多,基于环保的考量,应该少生小孩,法师对此有何想法?
答: 现在地球人口已有六十多亿人,人口的确是多了些,但这个问题牵涉到整体人口趋势、政府人口政策、社会人口结构等。到了本世纪末,地球人口会增长或消减?现在仍没办法准确预测。
由于社会存在重男轻女观念,台湾新生儿中,男生比女生多了许多,这种失衡情况如果未能改善,未来会有十多万男生娶下到太大;大家为了想生男孩而采取不自然、不道德的方式,也会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
一个国家人口多比较好,还是人口少比较好呢?我认为,人口少也不尽是坏事。孩子少,可以将教育品质集中,让小孩有更好的教育环境;人口多了也不是不好,可以增加国内劳动生产力。
我小的时候,村里的人都希望生多一些,因为孩子可以帮忙做农事。我的母亲生了八个小孩,其中两个夭折了;我的邻居生了十二个小孩,家庭负担很重,小孩没办法受到好的教育,但都平安长大了。
现代人要是生十二个小孩,不要说教育费,连吃饭都会有问题。最近有位先生和我谈起,他有两个小男孩,夫妇俩都得赚钱养家。回到家还得陪伴、教导小孩,为了让孩子考上好学校,要补习、学才艺,负担很重,因此他常说:“养小孩的确很辛苦。”所以,许多夫妻宁可成为“顶客族”,不愿意生孩子,不但不用那么辛苦,也多了很多自由。
不生孩子,到底好不好呢?我认为,没有好坏问题,而是要看自己的选择。有些人年轻时不想生儿育女,到了中年才觉得膝下空虚,与其老来后悔,不如趁年轻赶快生个小孩。
也许有人认为,孩子长大后,还是会离开父母;不过,孩子虽然独立生活,但精神、心理都还是与父母相伴。记得有位美国籍信众,二十几岁就结婚生子,孩子长大后就离家独立生活,但她说:“孩子虽不在身边,平时可以拨电话聊聊,逢年过节可以一起聚餐。如果没有孩子,心灵会更空虚。”
我不认为世界上要有更多的孩子,有小孩和没有小孩各有好处,要看结婚的夫妇如何选择了。
别带孩子一起寻死
问: 台湾儿童人权评价不高,发生过许多起父母带着孩子烧炭自杀的案件。有些父母以为独留孩子在世上,会让他们受苦,所以才带孩子一起走,以为是为孩子着想。该怎么破除这样的观念呢?
答: 这种“要走,带孩子一起走”的观念在其他国家没有,在西方更是没有听过。甚至是受到汉文化影响很深的日本、韩国,也没有这种观念。
这种带孩子寻死的观念,大概是汉民族自古以来相信人死了,就会到阴间与祖先会合。活着的时候,在阳间是同一个家族,到阴问以后还是同一个家族,就是“活着是一家人,死了是一家鬼”,在阴间还是热热闹闹的。
因此,有些人受了黥激,或者对人生绝望,觉得生不如死;可是又想到自己的孩子,怕他们留在这个世界上没人照顾,所以要带孩子一起走。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我小的时候,常常听到有人说:“活是一家人,要活大家一起活;死也是一家人,要死大家一起死。”这些话听起来满感性的,乍听好像还满温暖。仔细一想,非常悲哀,也非常恐怖,跟所有宗教的信念,都是相违背的。
就拿佛教来讲,相信人与人之间,是“因缘聚、因缘散”,这一生所谓父母、儿女、夫妻、兄弟、姊妹、情人等种种关系,都是因为种种的因缘,此生相聚;死了以后,每个人有不同的福德和因缘,就会有不同的去处。福德和因缘是看人在一生当中的所作所为,对自己和他人、社会及世界有多少付出。有些人付出比较多,有些人付出比较少;有些人伤害人比较多,有些人伤害人比较少;有些人非常努力,有些人非常懈怠,因此结果就不一样了。
所以,即使生在同一个家庭,是同一个父母所生,死亡之后去的地方也不一样。这一生是亲人,可是转世投胎以后,有可能见面时,彼此是不认识的,重新来过。很多人认为,人死后就变成鬼了,这是我们汉民族传统的观念。在佛教的观念里,人死后只有六分之一的可能变成鬼;如果造福人群,做了很多善事,就很可能升天。只有造很大的恶业,才可能到饿鬼道。
所以,自己不想活的时候把孩子一起带走,是非常愚痴的,也非常残忍。孩子有自己的福德因缘,怎么可以带他一起走?这是杀人行为,孩子有活下去的权利。
自杀的本身,就是非常愚痴的事,因为自杀绝对不是二了百了”,可能会把更多问题留在世界上,也把因果留给自己的下一世。
减少忧郁的方法
问: 因忧郁症轻生的情形经常发生,虽然很多人还没有严重到想自杀的程度,但在生活中也是被忧郁缠身,闷闷不乐。如果得了忧郁症,应该怎么办?
答: 媒体曾经报导,台湾人患忧郁症的比率很高,特别是二十到二十九岁的年轻人,六成有忧郁症倾向,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年轻人为什么忧郁?可能是对前途茫然,不知道为什么而活、为谁而活?另外,也可能是因为缺乏安全感,找不到生命的着力点,不知道人生要倚靠什么?
在我们所处的环境里,政治、经济、社会,甚至家庭,都充满不确定感,二十至二十九岁的年轻人,充满理想却难以实现。例如有的人感情没有问题、家里背景好,为什么还是选择轻生呢?可能是因为觉得生命是无常的,感觉这些外在条件都不可靠、充满不确定,都不能保障自己的未来,所以就自杀了。
怀抱理想,却觉得什么都抓不住,内心空虚、害怕,忧郁就来了。忧郁让人睡不好、大脑不能休息,但思考又总在钻牛角尖,老在困扰中打转。严重的时候,真会让人想自杀。
减少忧郁的方法之一是信仰。台湾烧香拜神的人多,但真正有宗教信仰的人少。真正的宗教都有一套教人处理烦恼的方法,基督教要人相信上帝有爱,一切交给上帝;佛家讲因果、因缘,这些都能让人在逆境中面对困难。
另外,建立全心投入的志业,也是减少忧郁的方法,不论公益事业、开创新工作、艺术修养都可以。但不要变成工作狂,因为如果怕失落而拚命工作,一旦空闲下来,反而会得忧郁症。所以要投入工作,也要懂得调剂,放松休息。
得了忧郁症一定要看医师,而且要说出来,把自己的不安相亲戚、朋友说,这样心中会得到平安。
我有一个信徒就是这样,整天要找人讲话;如果有人愿意听,他就一直讲自己的事。这样倾吐,对他的心情很有好处的。
得了忧郁症的人,工作能力不见得差,老板不应该用这样的理由开除人。严重的忧郁症会影响工作效率,如果老板鼓励他看医师,才是比较慈悲的作法。
别冲动情杀
问: 情杀事件让人害怕,有割断女友咽喉、泼盐酸毁容、在饮水里下毒等。爱情不是很美吗?为什么爱情会让人杀人,如此丑陋不堪?
答: 人的占有欲是与生俱来的;若只有爱而没有占有,就是神仙了,那是宗教的大爱,是讲奉献的。男女的情爱是排他的,有人就是自己没法占有,天下人也别想。
自古就有的殉情故事,成为东西方文学作品里美丽的题材,像是“梁山伯与祝英台”、 “罗密欧与茱丽叶”;但是,文学作品很少表现无法占有就杀掉对方的故事,因为不美,而且残酷!
情杀,是“人不如禽兽”之处,因为动物绝不至于因无法占有就把对方杀了,只有人类。下论是清大女学生的情杀案,还是高雄割喉、泼酸案,都是强迫别人要爱自己的悲剧,完全在于不尊重对方的意愿。
如果你尊重对方爱或不爱的意愿,就不会强迫别人非爱你下可;否则,迁怒对方,甚至把人杀了,这样的爱太恐怖。奉劝有这样念头的朋友,找你信任的人谈谈,暂时冷静一下,别轻举妄动。
曾经有位男孩子来找我,他相恋五年的同居女友要离开他了。因为女孩子的父母觉得男孩子的脾气不好,常欺负女儿,所以不准他们在一起。男孩子对我说:“师父,我不想活了!她的父母从中作梗,破坏我们,我想先杀她全家,再自杀!”
“阿弥陀佛,生命可贵呀!”我说,解决感情问题得理性处理,不要感情用事。 “你先冷静几天。刚分手,别去缠她,你先反省自己的过错,以后有机会再谈一谈。如果对方又拒绝,我们再说。”男孩子听进去了。原本要杀人再自杀的,暂且按兵下动,在家闭门思过,也没有再来找我。
过了两、三年,再遇到这个男孩子,他已经结婚了,新娘竟然是当初那个女孩子。
“谢谢师父!”男孩子告诉我:“我听您的话,不去纠缠她,仔细想想,还是我错得多。问题在我,所以我向她赔罪。”
原来女孩子当年接受他的道歉,也带他去向她父母赔罪,男孩子诚心下跪,忏悔他曾经让女孩痛苦。见他诚心,对方父母也原谅他了。
一桩原本可能是情杀与自杀的悲剧,经过冷静和忏悔,还是转成喜剧,现在他们的婚姻也很美满。所以,遇到感情问题,要忍住一时冲动,找人谈一谈;当一时的激愤过去,就知道冲动可能铸下大错,即便好姻缘也可能错过;如果不属于你的,冷静之后,就让它淡去吧!
莫弃养宠物
问: 许多人不想养狗了,就丢到街上,或送到动物收容所。可是,政府收容所经费有限,空间也有限,小动物的下场就是安乐死。台中收容所就发生狗没有食物,狗吃狗的惨剧,令人不忍。佛家下忍杀生,该怎么解决流浪动物的问题呢?
答: 过去养狗是为了防盗,养猫是为了防鼠。家里养一只狗就够了,多了会送人,所以不会有满街流浪狗的问题。但现在社会不同了,并不见得每个家庭都需要靠狗和猫来防盗及治鼠患。养小动物,多数是把狗或猫当成宠物。有些人是因为生活无聊,有些人是因为孩子要求,于是家里就多了狗猫同住。
但是饲养宠物,养的人必须考虑动物的幸福。人和狗猫是相依为命的,要有责任感;不是孩子大了、上学了,就把动物丢掉。我见过这种人。也有人是宠物养久了,觉得没有趣味了,或是外出旅行,寄养宠物要钱,干脆丢掉。宠物也会老,年纪大了,动作笨拙,看起来不可爱了,生病看医生也花钱,就丢出去。
弃养宠物有种种原因,都是养的人当初没考虑到的。我早晨散步时,常遇到一对夫妇带狗散步,那狗老了,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我对他们说:“你们真好,带老狗散步。”这对夫妇说:“狗是孩子小时候养的;现在狗老了,孩子也离家了,但还是要把老狗当家人。它陪孩子长大,就像褓母,现在我们要为它养老。老狗也曾经可爱过啊!”
像这样的家庭,是非常负责的。如果要养宠物,要有这样的准备,要养它一辈子,否则为了各种原因丢弃它,对动物是不人道,对社会则是没有道德。
像日本人中村夫妇到埔里久住,却受不了街上的狗屎,就是因为饲主不随手收拾狗的粪便,或是随意丢弃狗,狗屎自然就多了。
对佛教徒来讲,众生生命是平等的,更何况是跟我们朝夕柏处的狗猫。遗弃宠物,就是伤害生命,等于遗弃、伤害人。喜欢时,当孩子宠;下喜欢了,就一脚踢到外面,是非常残忍的!
不尊重生命的人,对曾经一起生活的动物不仁慈,可能对自己的亲人也不仁慈。尊重家里的动物,就是尊重生命,这是大家都必须学习的功课。
可怜恶人
问: 有一个通缉犯,被警察开枪打死,家属责隆警察轻易杀人;但也有人认为通缉犯死有余辜,警察如不开枪,也可能被杀。要让社会同情坏人似乎是比较难的,如果同情坏人,那好人与坏人又有什么分别呢?
答: 当一个人做了坏事,变成千夫所指的社会败类,透过媒体报导,大家都会同意:“把这个人枪毙,早一点让他死。”即使判刑,也要求判重刑、死刑,否则对守法的百姓不公平,而且让民众的生命没有保障。
古代对坏人可以就地正法,大快人心;现代的法令,通缉犯在未判刑之前,只能视为嫌疑犯,不是罪犯,以保障犯罪者的人权。因为司法再公正,都难免会误判。过去曾发生警察的口供笔录和罪证,显示案子是该嫌疑犯做的:但经过多年调查,却发现当初的罪证有瑕疵,根本是冤狱,当事人还获得国家赔偿。如果当初就将当事人判死刑,也许满足了社会的期待,却制造了另一个悲剧。因此,我们面对犯罪者,应存慈悲心,不该抱持大恶不赦,“死得好”的心态。
当然,罪犯应该有适当的制裁,但死刑并不是好的方法。因为人死了无法复活,如果是冤狱,又该如何弥补?警察开枪打死通缉犯,我们感到遗憾,因为通缉犯是否犯了死罪,都还未定案,却下车被枪杀。社会对重大刑事犯或强暴案的累犯,往往会气得咬牙切齿,恨不得将他们一枪毙命。但以暴制暴、以牙还牙,并不是最好的方式。
我有个西方出家弟子,曾和我讨论一则杀人事件。在他们家乡,每个月的月圆时分,山边都会发生情侣或夫妻的双尸命案,媒体称凶手为“山边恶魔”。当地百姓人心惶惶,警察也成立专案小组,终于抓到罪犯。
罪犯坦承犯了十几起案子,理应判处死刑;但警察发现,这个人平常工作认真、生活正常,但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有双重人格,一旦月圆时分就会犯案。后来这个人被判无罪,但必须接受治疗。
我的徒弟认为,这个罪犯即使死一百次都不为过。但我告诉他:“同情恶人不是同情他的恶行,而是同情这个人犯案时是有状况的。同时对恶的行为,要指责和改善。”如果能够抱持这种信念,社会将会更祥和。
伤害动物的罪过
问: 有教授主张,会虐待动物的人有暴力倾向,长大可能会虐待人。因此兽医若发现动物受虐,也该比照儿童受虐,向警方通报。有人认为,这太小题大作。就佛法来看,虐待人和虐待动物的罪行,是否有轻重之别?
答: 这个问题很重要。佛教主张众生是平等的,虽然外形不同,但是生命的本质相同。因为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是动物都是“有情众生”。不论是人类或其他动物,都有成佛的可能性;至于什么时候成佛,那就看众生自己的因缘了。佛教徒吃素、不杀生,那是尊重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
在动物的分类里,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人,人有细胞、神经、记忆,能够思考,是动物里最高的,能感觉痛苦,也对死亡会恐惧,思考生与死的意义。第二层次,是人以外的灵长类动物。这层次的动物有细胞、神经、若干的记忆,但思想简单。对死亡也会怕,但没有深刻思考。第三层次,有细胞、有神经,却没有记忆,更没有思想。所以,会知道痛,却不会怕。在最末一层次的动物,只有细胞、没有神经、没有头脑的记忆,也没有思想,连痛都没有感觉。
因为不同等级的动物,对死亡的恐惧和思考不同,对痛苦的感受力不一样,因此虐待不同等级动物的罪过,也因造成的痛苦不同而有轻重之别。
此外,人对待动物的动机也要分开来看,是故意的虐待或无心的伤害,两者是不同的。虐待是故意的,是伤害动物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或者做为自己娱乐的行为,只为得到一种快感。这种罪过应该是比不小心伤害动物更重的。有时候在无意中伤害到动物了,例如开车撞到狗。如果不是故意虐待,罪过比较轻。
那我们现在要问:小时候虐待动物,长大后会不会虐待人?那就要看孩子是不是得到正确的教育。有时,小时候出于无知而虐待动物,若是父母、老师适时给予生命教育,教导如何爱护一切生命,就能扭转后续的习性。
至于虐待动物与虐待人是否同样严重?不一定。佛教戒律说,伤害人的罪各有不同,伤害亲人、尊者,或圣人、贤人,罪过更大。所以,伤害动物没有像伤害人类那么大的罪过。
不再穿皮草
问: 有人发起“反皮车”运动,认为下该活剥狐狸、貂、兔子等的动物毛皮来穿;但也有人说,那些动物是专门养来取皮的,就跟猪、牛、羊是养来吃的一样,为什么人可以杀生只为了吃肉,却不能杀生取毛皮来穿?
答: 动物保育团体认为以虐待的方式杀死动物,是不仁慈的,所以反对皮草;皮草的使用者则说,这是人工饲养的动物,已不是珍稀的野生动物,动物保育团体若反对杀生,就该连被人类当作食物吃掉的鸡鸭牛羊也一起保护,才算仁慈。我觉得双方的焦点似乎没有对上,所以对话没有交集。
若以我的看法,生命都应受到尊重,虐待动物是不人道,杀动物是不慈悲。这些杀生的画面和价值观,对成人而言是残忍,对小孩子们更有很不好的影响,这是古代孟母三迁的原因之一,她不希望孟子小时候就由屠夫那里感染到杀生的人格气息。
再者,可以由生活环保、自然环保和心灵环保的层面去深思。若由生活的需求面看,我们是不是非穿皮草不可呢?如果没有它,生活会不会不方便?不用皮草,是不是就不能生活?是不是就会失去地位?
人想要的东西,总是比需要的多很多。人所需要的东西,是“必需品”;人所想要的东西,是“奢侈品”。台湾的气候没有冶到非得穿上毛皮不可,纵然非常寒冷,材质上也还有许多替代品,不一定非得穿皮单不可。
但为什么还那么多人“想要”皮草呢?如果只因为是想要被注目、被讨论、被赞扬、被羡慕,这就大可不必了。
不用奢侈品是生活环保,不受奢侈品的诱惑是心灵环保。由环保的观点来考量,就可以不必穿皮草,让野生动物扮演它们在自然界原有的角色。如果人不穿动物皮毛、不购买动物皮毛,就不会有人饲养,动物也不会被人虐杀了,当然不必动物保育团体来反对什么了。
有一个女孩和她妈妈来看我,我看她的面貌和身材,都很像模特儿。她说,原本也想当模特儿,但她现在是科学家。因为她想,模特儿就是衣架子,穿衣走路展示给人看,那种生命很有限的,年岁大了之后,人家就不在乎你是不是模特儿了。
模特儿的工作,虽然展示了美,对大部分人则作用有限;穿皮草也是如此,是为自己御寒必须穿呢?还是为了吸引别人的眼光而穿呢?如果穿者及看者都想清楚了这点,或许以后在台湾,再也没人会想穿皮草了吧?
慈悲呵护动物
问: 佛教主张“护生”,包括爱护万物。那么,比如大陆要送给台湾一对熊猫,撇开政治争议不谈,有保育团体主张,不应该让动物离开它们的天然栖息地,免得适应困难,也是尊重生命的意思。但也有人认为,让民众到动物园接近动物、认识动物,是推广动物保育的重要手段。站在护生立场,法师怎么看呢?
答: 熊猫只是一个例子,事实上,人类文明的发展,已使得某些动物无法自主生存,为了保护、爱护动物,必须由人类插手来保护了。
不论是天上飞的、海里游的、地上走的,许多动物因人对大自然的开发,破坏了它们的生长环境,而面临生存危机。因此保护动物的人士呼吁,应该规画自然生态保护区域,让动物好好生存。但这些保护区域,是否就是动物的原生地呢?这并不一定,有些动物的原生地已消失了,这些保护区域只是替代的地方,用来保护动物不至于绝种。
熊猫是中国大陆特有的保育类动物,虽然四川省是它们的原生地,但现在熊猫的迁徒和生活,都受到中国大陆保育机构的管控。如果缺乏人类的保护和照顾,它们的数量很可能会减少。
站在佛教立场,众生是平等的,人类有生存权利,各种动物也是。如果人类不介入,动物虽有弱肉强食的食物链,但某些物种还不至于灭绝。许多动物有它们特定的食物和栖息环境,当自然界突然产生大变动,很可能会迫使它们迁徒,或者在这个地球消失。
人类一向自以为尊,为了经济开发,很少人去思考动物栖息环境的改变。而从佛教的角度来看,不只珍稀的动物需要保护,所有动物都应该受到保护。人类对宠物,例如猫狗,可能不会虐待,但对鸡羊猪却是可杀的,心态不是很矛盾吗?这是为了私利的满足,而否定生命的平等观。
站在我的立场,如果人类能把爱护动物的观念,普及于所有动物,那才是真正的慈悲,世界也必定是祥和的。
盲目放生反而杀生
问: 有些宗教团体认为放生是功德,大量买动物来放生,又可能放错环境,造成生物死亡,有业者还专门抓动物来卖给人家放生。这下是很两难吗?
答: 放生的渊源来自慈悲,放生本身是正确的。释迦牟尼佛讲过好多动物被虐待、被宰杀前救起来放生的故事。比如鸽子被鹰追,逃到佛陀身旁,佛陀代鸽子求情。可是鹰说,它也需要食物才能活命。鸽子和鹰都要活命,怎么办呢?释迦牟尼佛就割肉喂鹰,割下和鸽子相同重量的肉,喂给鹰换回鸽子的命。这样舍身放生,是很感人的。
历代高侩建了许多放生池、放生园,有人捕了鱼要去市场卖,被出家人见到了,不忍心见鱼被杀,买回来放生在池里,免得再被人钓走。
放生园里的牛羊鸡猪等,都是在送到屠宰场途中,出家人遇上了,当下动了慈悲心,买下这些牲口送到园里放生。出家人的放生行为,并不是为了放生,专门到牧场里买动物或叫人去捕了再全部买来放生,而是面对屠杀的当下引发了慈悲心。
孟子说:“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天主教、基督教提倡爱万物,佛教讲众生平等,是说动物未来也有机会成佛,对动物要慈悲;并不是说,目前的一切动物就和人类是相同的。
以前交通很不便利,放生的鸟鱼等,都产自本地或附近,放生并没有水土不服或是物种差异的问题。但现在很多放生的行为出问题,常在佛诞日或定期举办的放生会,集合很多人、募很多钱,买整批的鱼、鸟、龟来放生。有些动物是人工饲养的,已经失去野外求生的能力,根本不适合野放,放生反成放死。例如鱼塭养大的鱼不能放在河里、海里,因为它们可能已经不会自行觅食了;或者是把海鱼放到河里,没有考虑到鱼类与水质、水深、水温的习性,盲目放生,没有功德,反倒有罪过。
农禅寺早年也放生,但是少量的做,派专人去找原本是要宰杀的动物,才会买来放生。有时候放了鱼,还要再和渔人说,这些鱼不要再捕了。如果为了大量放生而捕捉动物,这等于是虐杀动物。
现在我们主张保护野生动物,不只是珍稀动物。我们在台北市立动物园里捐了几个鸟笼,收留各地捡到的伤鸟,送到动物园医好了,再送到原生地去放生。这才是现代放生的实践方式。
动物生死顺其自然
问: 近来动物医疗日渐进步,猫狗若得了重病,像癌症化疗也所费下赀;但动物没有健保,如果动物的主人认为花费太高,决定让动物安乐死,法师同意吗?若是同意,为何对待动物和对待人的标准下同?
答: 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自然律来看。人是人,动物是动物,原本就不相同。其实,就是人生病之后所能得到的医疗,也不是人人一样的,也会因地区、国家而有差异。即使是富强如美国,也有上千万人没有健康保险,生病了却看不起医生。
像是印度的孟买贫民窟,住了二、三十万人,都没有户口,有些人住在路边,头顶上连一片屋瓦都没有,更何况是健康保险?可能从出生起,就没有接受过任何医疗照顾。万一生病了,有钱医就去医;没钱也没有办法,就只能听天由命。在印度旁边的巴基斯坦也是这样的。穷人走投无路,就只能聚集在贫民窟,非常拥挤,卫生条件很差。如果害了病,就只能等死。
在历史上,战乱、饥荒经常是与疫病相连的,农事无法耕作,粮食短缺,战场上伤亡无数,无人收尸,很快就有了传染病,更造成死亡人数的剧增。
但是现代人有钱了,养动物不是当成牲口,而是当宠物、当孩子养,呵护备至。猫或狗只要打个喷嚏,或是身上发痒,马上就送兽医院,吃药、打针、药浴,什么都有。但是,世界上许多穷人都还没有这样的待遇呢!
这是因为社会富裕了,人民普遍拥有更好的物质文明与享受,才让一切的要求和标准都提高了。有能力者养宠物,当然可以花更多的代价,去追求更好的医疗;但如果能力不足,别说是动物,连家人生命都无法救治了。这是资源条件的不同。
如果亲人生病而且能救治,当然舍得花再多的钱,以挽回亲人的性命;但如果医师宣告已是来日无多,回天乏术,也不必再强求。
在有限的资源里,首先要让人的生活能过得去,再来求其他,包括猫狗的医疗;如果为了猫狗而倾家荡产,那就很愚蠢了。
防癌的方法
问: 台湾企业家郭台铭的妻子过世,很多人下免感叹,他的财富再多也留不住爱妻的生命。癌症一直是台湾十大死因之一,只要听说什么东西会致癌,就会引起恐慌,好像许多东西都不能吃了。谈癌色变,倒是不分富人或穷人,我们应以何种态度面对癌症?
答: 财富和生老病死没有关系,财富是物质现象,生死却是生理现象。贫穷的人会死,富有的人也会死,自古皆然。但长生不老的希望,也是自古皆然,古代帝王、有权力与财富的人,会请方士炼丹,寻找长生不老药;但财富与权势,却不是生命长度的保证,这是金钱换不来的。
我对于财富的看法是,好比人两手捧水,从池子里把水捧在手上,即使保持不动,水仍然会漏失,不会一直停留在你手里。所以,当钱在你手上时,就要好好用,如果不用它,终有一天,它仍会回归于无,让你不想放手也得放手。财富若不能利益人群,就只是累人而已。
对于癌症不需要太过紧张,要防癌也不用矫枉过正。有些东西不应该吃就不吃;该吃的吃够了,就不应多吃;营养够了,也不应贪吃。同时也用不着一定要吃很名贵的东西。
我的饮食原则是:新鲜、营养、卫生,就是好的食物;不必追求“物以稀为贵”,也不必吃太多补品。
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每天一定运动,到山上走一走,几个小时也不会累的。这对身体、心情,都很有帮助,现代人一定要养成运动的习惯,这比担心吃什么才长寿更有帮助。忙或不忙,也宜有一项人生修养的工夫,例如静坐就能缓和心情。
医学研究指出,情绪和癌症的关系很大,愈恐惧、活在负面的情绪里,反而更可能得到癌症。与其害怕地不吃这、不吃那,不如以静坐、念佛放松身心,以运动活络筋骨,相信一切自有办法,不必害怕,要来的,害怕也没有用;宜面对困扰,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藏传佛教的十六世大宝法王噶玛巴,当年就是癌症过世的。你说他没有修行吗?不,他当然是大修行者,但若癌症要来,也要坦然接受生命的结果。
可以代死者捐器官吗?
问: 器官捐赠虽是义行,也是社会所鼓励的,但如果当事人生前未签署器官捐赠意愿书,却突然往生,家属可代为决定捐赠器官吗?如何向“师父交代”呢?
答: 以佛家观点,洒脱一点看,人往生了,遗体就成废物,没有用了;几个小时内就会开始腐败。如果能够及时捐出器官,遗爱人间,那是慈悲心的展现,也是为往生者植福。
如果往生者生前没有签署器官捐赠的文件,也没有预立遗嘱,或遗嘱里没有提到这些,但是这个人生前是十分慷慨的,那家人应该能够体会他的心意,代他决定捐赠遗体应是可行的。不过,如果往生者生前就对身后事很执着,比如不愿火化,虽然他自己看不到了,但对后事有种种要求,那么家人还是不要任意决定比较好。
家人到底如何决定,取决于对往生者的个性与想法的理解。从佛法的立场来看,人的躯体只是暂时的,如果一口气没有了,这个身体就不再是“我”了,只是个“物质”,不再有生命现象,不论如何对待这个躯体,也不再觉得痛了。这就是对生命、躯壳豁达的想法。
就像是寄居蟹、蛇和蝉的生命,都一定要经过蜕壳的阶段。蜕下旧有的躯壳,就代表生命的成长。我们要有个观念:躯体不代表生命,当生命消逝,躯体就只是个“壳”,对往生者一点用处都没有了,但对于活着的人却可能有用;如果能捐出有用的器官,帮助有需要的病患,那是好事一桩,是助人的一大功德。
如果人在往生前,没有机会知道这些道理,家人也来不及说服他捐出器官,可以在器官腐败之前,由家人或宗教师在往生者的耳边跟他说明白,让往生者的灵魂不会对躯体执着,就可以捐器官救人。
我曾看过虔诚的父母为车祸往生的儿子捐出器官,因为父母认为,孩子在世时还来不及为世界奉献就往生了,他有用的器官至少可以留下爱心。他们对我说:“我的孩子走了,但他的爱还是在世上流传。”如此,孩子是大菩萨,以器官度众生,父母也要看得开。
如何告知病情?
问: 亲人罹患重病,家属要以什么心态对应?如果医师告知患者生命已下乐观,要向患者说出实情吗?该如何衡量呢?
答: 患者罹患重病,是否要告知实情,没有一定标准,因人而异。要看病人及亲人的心理状况如何,再随缘制宜。
我曾遇到一位癌症末期的病人,他的家人在他面前都不提病情,但背地里却又非常地焦虑,告诉我说:“大概已经不久人世了,但没有人敢告诉他实情,怕他冲击太大、受不了。”
他的家人希望我去慰问、关怀患者,我依家属所托,明明知道他的病情不乐观,还是要告诉他:“没有关系,念念观世音菩萨,很快就会复元了。”
结果他对我说:“师父,我知道大家都在骗我,我早巳知自己不久人世,为了不要让他们伤心、忧虑,也只得向他们说:气放心,过一阵子就好了。”大家都在演戏啊!”他说:“我很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大家不告诉我,但我知道我已经到了要走的时候了。”
我劝他坦然和家人谈谈,免得家人不敢谈后事。话说开来后,大家坦然面对,该来的总是会来,他并告诉家人:“心境已准备好,已无所求,准备等佛菩萨来接我。”我告诉他,不要等死、不要怕死,更不必求死,时时念佛,能念多少,就念多少。
一般癌症末期的患者,癌细胞会扩散,临终前会痛苦不堪,这位患者临终时没有任何痛苦,走得很安详。如果病人怕死,不愿面对死亡,跟他说病情时,可能会让他惊恐、紧张,原本还没到死的地步,反而被吓死了。因病人怕死,受不住惊恐和紧张。愈是怕死的人,愈无法面对死亡,临死前会很痛苦、很恐怖!对这样的人,还是将病情隐瞒起来比较好。不知情的情况下死亡,来不及惊恐就往生了,但可能很多事情来不及交代。
人生在世,终究会死,即使没有病也会死。因此,病人生病时可以告诉他应该先有死亡准备,比如预立遗嘱、后事该如何办理等,让自己心中没有牵挂,也不会留下子女争产等后遗症。立遗嘱可包括:财产如何处分、事业如何处理,未了心愿如何了结等。
病人不喜欢提及死亡,但是人人都要为死亡做准备,就后事做好交代,让死者无憾、生者无争。
预立遗嘱要及早
问: 美国植物人妇女泰莉拔管的道德问题,引起社会上很大的争论。很多人反省,如果失去意识,生亦如死,而且成为别人的负担,为何下能选择死亡?如果预立遗嘱说,自己一旦变成植物人时不要苟活,法师赞成吗?
答: 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要从三方面思考。第一是人道层面。必须看这位病人,是不是还有人照顾?这个人的家属是不是忍心让他往生?还有就是社会大众的想法,一般的认知足,植物人也是人,有活下去的权利。既然没有人可以夺去另一个人的生命权利,就没有人可以替植物人决定生死,即使家属也不行。
像王晓民能活了那么久,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她的母亲过世前曾经见过我,很忧心没有人继续照顾她。我告诉这位伟大的母亲:“你心中不必有牵挂,一定会有人继续帮忙照顾的。”
第二是宗教的层面。不论东方或西方,任何宗教都不赞成杀人、不赞成见死不救。对佛教徒而言,即使动物都不忍心杀,植物也要珍惜,何况一个有生命的人?而且发愿照顾植物人,更可以养成慈悲心。但问题是,植物人的家人有没有能力负担?站在宗教的立场,要让植物人活下去,如果家人无力负担,必须由社会来共同承担。
第三是科学的立场。我不懂科学,但植物人为什么叫植物人?就是像植物一样,不再有意识、没有认知和语言能力。他的脑细胞是否还在活动?我们不知道,但从外表来看,病人像植物一样躺着,好像长久处在被麻醉的沉睡状态,不知道恐惧,也不知道死亡。
植物人是有生命的活人,但在科学上来说,经常必须用仪器供氧灌食,帮助他活着。这样的生命,已经失去生而为人的尊严了。如果一个人可以在健康时预立遗嘱,说明一旦必须以机器维持生命时,自己的选择是去掉机器、接受自然死亡,早一些往生轮回、转生为一个新的生命,在我看来,这说得过去。我个人的观点,是在宗教和科学之间。我的宗教信仰,不希望植物人安乐死,但如果是自然死亡,则可以接受。但家属要如何面对这个生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我强调,人在健康时,应该预立遗嘱,说明意愿,免得一旦遭逢不聿、成了植物人,让亲友和家人麻烦,面对不同角度的争论。
最好的葬法
问: 最近常可看到树葬、海葬的公益广告,呼吁大家身后事也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可是有些老人家,坚持自己身后一定要“入土”才能安,还交代子女;但年轻人的观念下同了,现实环境也不同了,两代意见分歧,该怎么办?
答: 任何风气开始形成的时候,大家会觉得格格不入,或对新思维采取排斥的态度,但之后渐渐会变成习惯的。树葬、海葬,以及法鼓山现正推行的洒葬,都是新思维,都有其时代性和地区性的需要。因为人口愈来愈多,可用的土地却愈来愈少。即使是在土地广博的中国大陆,也因为人口太多,非常重视农耕土地,大陆政府也提倡树葬、花葬,劝导人民勿土葬。
在台湾,处理身后事,多半是土葬。我的师父东初老人往生时,交代要用火葬,骨灰洒在海里,不要留下任何东西让人膜拜,出家人走了就走了,非常洒脱的。
可是他的几位同乡法师指责我说,他们这一系的出家人,往生后一定是上葬,坚持要我去买棺木、买墓地。后来,我在师父的保险箱发现他留了一份遗嘱,交代过世之后绝不要土葬。他的同乡法师看了,说:“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坚持了。”
就算是出家人,也会执著于安葬的方式,何况是在家人?大家认为土葬是理所当然,俗话说“入土为安”、 “长眠地下”,好像已经是自古以来的观念;如果要改变,则需要好好的宣导,需要教育才有效果。
在台湾,政府并未禁止土葬,因此有钱人能为往生者买到大的墓地、好的墓地,没钱人就去买小地安葬先人。
但是,就我的经验,许多土葬的人家,子孙传到第三代就可能忘了先人的墓地了。在清明扫墓时节,很多墓是没人扫的:有些大的墓地,子孙出国了,没有人照顾,也是荒草遍地。
年纪大的人,自己要想通,现实环境已经不适合土葬了;做儿女的也要找机会与长辈沟通。其实,真正让子孙怀念的,不是祖先的遗骨,而是先人的遗德、遗泽。
但如果没有办法改变长辈的想法,子孙还是顺着老人家生前的意愿去做为宜。等三、五年后,再捡骨集中埋葬或放到纳骨塔里,也是一种处理方式。
祈祷,让受苦的人勇敢
问: 南亚海啸死伤惨重,灾变的地方,几乎都是宗教信仰虔诚的地区,为什么他们的宗教没保佑他们?
答: 二OO五年元月,我去爱尔兰参加世界银行召开的世界发展会议,世界各宗教领袖们也各自为南亚海啸受灾的民众祈祷。但是,我提出一个问题,祈祷真的有用吗?
受到海啸侵袭的地区,人民大半信仰伊斯兰教,也有佛教、印度数,一次地震死伤无数。印尼有一个小镇,整个被大水冲走了,却留下一座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如果信仰和神明可以保护人民,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受难?如果不能保护他们,那么,信仰、祈祷还有什么用呢?有人说,祈祷当然是有用的;而灾难则是上帝的意思。也有宗教领袖好奇,佛教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我说,以佛教徒的观点,这些人的信仰是有大用的。受难者、死亡者,如果信仰坚定、心念上有归属,在面对灾难和死亡的时候,就不会那么恐慌痛苦。这些受难的人,都是为了任务来到世上。
任务是什么?第一项任务,在佛教徒来看,这是菩萨来现身说法。他们过去发了愿,要来承受人间苦难;而他们承受了这些苦难、甚至牺牲了生命,同时也让其他的人更重视生命,了解自然界力量的不可预测,必须随时都要做好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准备工作。这些受难者都是我们的教材。他们让受到灾难的地区学到经验,让其他地方的人,认识这个世界随时会有灾难,大家要彼此救济、互助。南亚海啸过后,全世界发起恻隐、慈悲之心的救助行动,这种影响力很正面。
第二项任务,是来接受果报。人生在世都要接受果报,受难者自己,以及许多其他人造的种种因,所有的果报集中在一起,由这些人承受。所以他们不只接受了自己的果报,也代全世界人承受果报。这两项任务都很伟大。
因此,我相信祈祷是有用的,不仅对自己有用,对受难者及往生者的家属也有用。他们的受苦,让世人产生“仁爱”之心,没有条件地为他们捐献,为他们祈祷。全世界共同祈祷的心力,可以帮助遭受苦难的人勇敢地活下去。对已经往生的人,祈祷的力量也会通过神佛传给他们,让他们得到安慰、安息,往生善道。
活不下去了?
问: 近日常有自杀的消息,有些人是因日子不好过,生病、欠债、事业失败、感情破裂等;有时候活下去,真的不容易!面对受苦、不想活的人,我们该怎么劝说比较好?
答: 自杀,已经连续好几年是台湾十大死亡原因之一了。平均几个小时就有一个人自杀,这对社会是很大的损失。引起自杀的原因很多,有人说是媒体不好,报导太详细,让人会模仿自杀;也有人说是政治太乱,让人民很苦闷;也有人怪罪是社会风气败坏,让人失去心灵的平衡,内心价值观混乱等。
其实,自杀大部分是与心理、精神疾病有关,忧郁、恐慌、妄想等症状。曾经有人告诉我,老是有个人在他耳朵里说话,叫他去死。
“可是我并不想死。”他会跟那个声音对话。
“不行,你快去死!”那个声音一直命令他。
我劝他去看医师,乖乖吃药,后来声音就不见了。
有时,我也告诉信徒,如果睡不着,就念“观世音菩萨”。如果念佛菩萨的圣号也不能安定你的心,那就去看医师,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有人说“生不如死”,其实这是不清楚生命的价值。人的一生是有特殊任务而来的,生命是一种过程,此生之前还有生命,此生之后,也仍然有生命。这一生的任务没完成、工作没做完,你不能先走;走了,就是对生命不负责任;就算硬溜走,下一辈子还是要接着完成的。
在生命中,我们各自有要完成的功课,有我们要奉献的,这是不能逃避的,否则只是延续到来生而已。佛教徒是藉着这样的生与死的信仰,来理解人生的苦难,如此就会明白“自杀不是一了百了”。人生里的问题也还是问题,你只是暂时拿死亡来逃避,终究还是要面对的。
我相信,人的每一段生命剧本会不同,但困境会重复:自杀是对生命的毁约,因为你临阵脱逃,没有按照剧本演出。
有人常说:“生命无价。”劝人爱惜生命,虽有道理,但我觉得还不够具有说服力。生命不是用价值看,而是义务。生命再苦,也要过完,就是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最后放下它。
生死像睡一场觉
问: 报纸上常有子女自杀后,父母难以接受的事件,白发人送黑发人,情何以堪?尤其父母不知子女为什么要自杀,总会陷入深深的自责,认为是因为自己不够关心子女,加上周遭亲友又指指点点,自杀者的父母该怎么办呢?
答: 目前台湾自杀率,虽在亚洲比日本、韩国低一些,但放在全世界来比,台湾自杀比例相当高,每十万人中,有十八人自杀,而且还有上升趋势。
自杀的预防很重要,尤其是年轻人自杀,虽然有征兆,但父母不一定看得出来。孩子有时觉得父母不了解他,无法对话;有时,父母对子女的难题以责骂回应,让孩子有心事不愿向父母说,错失了拉他一把的机会。
孩子有时也会因一时转念不过来而自杀,事前毫无迹象。作家黄春明的儿子因为感情问题自杀,这种自杀很难防范,更让父母悲情面对。黄春明的太太一直无法接受儿子往生了,心灵非常悲苦。我对她说,父母的关心、爱护,只能做到一部分;一个人的生或死,出生就大抵决定了。
小孩来到世界,不论是来报恩、还是求偿,有些在伴随父母一段时间后,今生任务完了,就会离开。父母再悲伤都没有用,老觉得对不起孩子或是孩子对不起父母,这样的想法对往生的孩子和自己都没有好处。一定要想办法淡忘不幸,多做功德、好事,让自己解脱。
在美国,有一位母亲学禅十几年了。她有一个儿子突然车祸死了,警方说,经判断应该是他故意冲撞别人的车,是自杀。但母亲无法接受,认为是警察、司法官偏袒对方。即使经过多年,她都无法释怀。于是,我建议她禅修,了悟生死。
生死就好像晚上睡觉,第二天早上起来,睡了就是死,醒了就是生。每天起床,看似和昨天是同一个人,其实不是。因为每天睡觉时是“昨天那个人”,起来时是“今天这个人”。
不妨这样看:我们一生一世,每天都会面对死死生生。孩子过世了,是睡着以后,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人生做一个大的转变。从宗教信仰来说,他是到佛国净土或天国去了。
这样一想,对生死就能释怀,也就不会再哀怨、自责了。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