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外看红尘(2)
如何准备老年生活?
问:现在医学进步,人愈活愈长寿,台湾已快成老人国了。人老了,许多生理机能都退化,当吃不得、玩不得时,免不了想不开,老人该怎么过日子?
答:佛教认为,生老病死是生命四大现象。人终归要死,只是有人活得长寿、有人夭折或英年早逝。既然在通常情况下,每一个人都会衰老,不如早一点准备面对年老。
四十岁以后,一般人的体能会渐渐衰弱,记忆力也逐渐减退。虽然现代人大概要六十岁以后才能算老,即使是五十岁的人,感觉起来都还不算老。但还是要从四十岁就开始准备老年生活,不要等到真的老了,才想到要准备老年生活。
要准备些什么呢?有人说,退休养老,钱很重要。但是,钱财虽有用,却不完全可靠。我曾见有一位子孙很多的孤独老人,因他只相信钱财,不相信任何人,愈老愈怕失去钱财,就把全部财产换成现金,找一个隐密的山边,深深地挖,偷偷地埋,然后搭一间简陋的木板屋住在那里。结果他病死在那里三个多月才被人发现,他的儿孙一个也没有出现。过了十多年,有人拆除木板屋,在一块松土之下,才挖出那些已经腐烂的大笔现金。
我觉得,准备老年生活最重要的是维护两种健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了心理健康,最好有宗教信仰,而且要很虔诚,不是偶尔拿着香到庙里拜拜。很多例子证明,有宗教信仰的人老了以后不会那么空虚苦恼,面对死亡也不会那么害怕。宗教信仰之外,还要有宗教修养,诸如祈祷、诵经、打坐、念佛,每天做功课,让自己心中有寄托。维持身体健康,则要多运动、注意饮食,生活要正常、起居要定时,这些都很重要。
如果经常保持运动的习惯,饮食就不是问题,像我每天爬山一、两个小时,虽然整天都很忙,但运动绝对不能少。
迈入老年也不能暴饮暴食,睡眠不能太多或太少;性生活也要节制,不能再像年轻人一样。总之,就是要懂得养生。
除了健康,还要培养兴趣和个人的成长。成长并不限定在财富,虽然财富有成长也很好;如能做到学问的成长、技术的成长、人际关系的成长、对社会贡献的成长,一定不知老之将至。如果感觉每天都很有趣、需要做的事很多,身体一定不会差,脑子机能退化一定会慢些,那就不会感到无助、无奈、失落、恐惧了,这不就是快乐的老年生活吗?
社会应该鼓励老年人走出闭塞的家,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做志工也需要用头脑、体力,虽然也会有挫折,但志工不为自己图谋什么,纯粹为了奉献,做一天就有一天的成就感。如果老人都能更健康快乐一些,不必经常到医疗机构去,领一堆药回家吃,全民健保也可以省下不少钱。
通灵预言可信吗?
问:二十一世纪的台湾,还是有许多人喜欢用风水解释人生的际遇。像名模骑马摔伤,就有风水师说,那是因她爸爸收藏太多木雕,阴气太盛才会这样;也有人在电台鼓吹加持过的水可以治病。要怎样才能分辨哪些是真话,哪些是谎言呢?
答:讲究风水、通灵、预兆等,在人类有历史记载以前,就已经存在。古时有先知、祭司、巫师等,用符术咒语或卜卦,来预知未来。也有人是天生“阴阳眼”,可以看到异象;或有人能把自己的身体当成通灵“工具”,传递来自灵界的讯息。如此功能的人,在原始人类中已有。现代民智开发了,但对未知世界的“谜”,仍然无解。
这些谜,包括天候、健康、灾难、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动等。种种灾难或状况,可能因人类一时找不到原因,预言家或通灵者就出现了。虽然这类预言或卜卦多半不正确,还是有许多人深信不疑。也有的是事后的解释,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就会有人相信。
比如,那位名模从马上摔下来受伤,就推理是她父亲买太多木雕,阴气太盛。如果这个理由成立,世界上那么多收藏木雕的人,不就都会有意外吗?
有些人天生异禀,可以看到异象,或接收灵界讯息,我是相信的。我有个美国弟子,他的禅修工夫非常好,他告诉我,灵界的“朋友”常在他家后院开派对。我告诉他:“就算你看到了,也不要告诉别人。”为什么呢?因为别人看不到,只会产生恐惧感,或怀疑你说谎,要不然就把你当成神,多麻烦!
更何况,即使有能力与灵界打交道,预言也大半不准,因为因缘变化不定,通灵者看到的通常只是某个时刻的景象,随着时间发展,因缘改变后,之前所说的预言可能失准了。
我另有个美国弟子,原本以预言为生,帮人看东看西的。他一见到我,就神秘兮兮的告诉我:“师父,我在宋朝看过您。”我反问:“那时候的我是现在这个样子吗?”他说:“是。”但我不相信,因为“我现在这个样子,是我今世的父母生给我的”。
释迦牟尼佛当年生病,也是需找医师治病;现代医学更发达,生了病更应该要找医生才对。我知道许多通灵人病了也要看医生;有人却找大师通灵医病,真是病急乱投医。和鬼神打交道,也会有后遗症,找一个鬼赶走另一个鬼,没完没了,永远受鬼控制。也有人着迷天珠,说可以加深修行功力。但我的念珠,就只是普通的木头珠子。修行是靠自己,不是靠珠子,有钱不如多布施、多念佛,不需花大钱买珠子。
演好人生大戏
问:许多人努力了大半辈子,回首看,难免有这辈子似乎白活了的感叹。可是人生不能重来,难道就只能如过河卒子,拚命向前冲而已吗?
答:所谓“白活了”这种感觉,主要是因为没有成就感。人的生命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生命目标,也没有生命的归属感,比较容易产生“白活”的感叹。
这就和小动物一样,从出生到死亡,并无更高层次的意义,没有目标,也不知该做些什么?累积了什么?一个人如果没有累积成就,回首前尘时,常会感叹生命好像是多余的。
因为他们想像中的人生价值,是在于儿孙满堂、高官厚爵;在于富贵、名誉、地位;有形的、有量的、可数的,才会觉得一生过得值得。有人生了很多小孩,且个个有出息,事业有成,他就会有成就感;也有一些人,一定要赚了很多钱,开了好几间公司,才会觉得有成就感。
有一次我到大陆探亲时,我在大陆的俗家三嫂很高兴地向我说:“小叔,我为你们家族生了好几个孩子,而且都养大了!”她的意思是说,我没有替家族留下香火,她却生养了五、六个孩子,语气中充满成就、满足感。我对她说:“辛苦你了!”
我们常看到大多数的人,既未做官、也没赚太多钱,家境似乎没有变得更好,日子在平淡中一天一天地度过,转眼过了大半辈子,仿佛没有什么数字可以看出他们这辈子的成绩,这就好像是白过了。
在大社会中,多数人都只是配角,甚至仅是跑龙套的角色,如果每个人尽心地演出,为自己的生活、生存认真努力过,自食其力,尽其在我,即使没有能力储蓄,或有多少成就,只要很实在地过生活,任何生命都没有白过。
一出戏必然要有主角、配角和龙套,每个角色都尽心演出,戏才会精彩、好看。因为主角只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配角。只要认清自我,主角也罢、配角也罢,好好演好自己的角色,人生就没白过。何况,每个人在自我的人生大戏中,都是不可变换的角色,自己就是主角。所以,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白过日子的。
买彩券行善
问:很多人希望透过公益彩券一夕致富,虽然明知中奖率很低,还是要试一试运气。也有人认为,反正没中奖就当成行善,法师怎么看?
答:有人说,中乐透头彩的机率和被雷打到差不多。我想,得头彩可能还容易一些,因为现在到处都有避雷针。所以,隔几天就有人得大奖,却没有那么多人被雷打到。
现在的乐透彩券,是由银行承包,基本上是一个商业行为。对公司、企业来说,利润很重要,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可以看到银行的宣传广告,用各种方法鼓励大家多买。买多了,彩金高、投入公益的经费高,银行利润也多。所以银行鼓励大家买彩券,为了增加利润,我们并不能责怪银行。
舆论应该对民众和发行乐透彩券的银行,多一些健康的建议,社会和媒体要负起监督的责任,确保公益彩券的盈余和中大奖者真正照顾社会弱势,用于开创社会光明面和台湾新未来。对发行彩券的银行或是中奖民众,赚钱、中奖都是好事。
我认为,彩券可以买,但买的人要当成娱乐,不要损害到自己的经济资源;如同很多人每个月固定捐一笔钱给社会公益团体一样,这是很好的事情。买公益彩券也可以抱持这种心态,当成捐给公益;只是买彩券的人还多了一些自利的想法:做公益之余如果中了奖,可以多回收一些,这也是健康的。
买彩券的人,也不必期望中奖,因为机率实在太低。看着几亿元的奖金累积,是很大的诱惑,但中奖与否全凭运气与福报,不必为了中奖,花太多精神去想要如何买,或是去哪里买。
我曾经在一个两千人的场合问大家,有多少人买彩券?大约四百人举手。我又问,得到过一万元以上奖金的有多少人?有五人。我再问,连续得到一万元以上的有没有?有,但只有一位。他们告诉我,因为是三宝弟子,买彩券只是做公益;不过,如果真的得奖,还是要去领,可以再做公益。能有这样的态度,买彩券便是快乐的事。
如果买彩券的人一下得到几亿元,要全部捐出来做公益,恐怕也舍不得;最好在买彩券之前先发一个愿,如果得奖,要有多少做公益,真得了奖,就依承诺捐出几分之几来,这样的态度就非常值得鼓励了。
可以开神的玩笑吗?
问:有一家丹麦报纸刊登嘲笑伊斯兰先知的漫画,引发伊斯兰国家怒火,攻击北欧国家的大使馆,还发动抵制丹麦产品,有家丹麦的乳酪公司,因业绩下降而裁员。有人说,穆斯林太小气,因为有许多人拿圣母和上帝开玩笑,并没什么关系。宗教不是与人为善吗?
答:每个宗教看待自己的神、教主、先知,都是十分神圣的,这是所有宗教都相同的。不只是单一宗教的国家或民族会有这样的情形,即使在多元宗教的社会里,除非对自己信仰的宗教没有那么虔诚,否则对于讽刺他们的先知、教主、圣人的言论,都会觉得像祖先被辱骂一样难以忍受。
这是大家必须要先有的认识。多元文化的民主社会中,不同宗教之间难免会互相争执。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可以讨论,不能以侮辱或讥笑、歧视的态度来相待。
当然,在思想开放的社会,允许对自己的信仰、先知、教主、圣人或者经典的某些部分感到怀疑,这不是怀疑神和上帝,而是怀疑传说中的消息。因为站在现代人讲求科学实证的立场,对许多神迹的记述难免有所怀疑。
不过,怀疑背后仍是一份尊敬。以幽默的态度来讽刺宗教,在西方哲学家中就有好多位,认为教会的上帝无法令他们认同;教会传播的讯息,也无法使他们服从。但这样的怀疑,却造就现代文明的起飞。这是新知识的开放,西方社会并不认为这是亵渎上帝。
台湾民众看到穆斯林采取暴力反应,无法理解,欧洲与美国人也无法理解。但穆斯林却觉得,被欧洲国家所歧视、耻笑,无法忍受。依我看来,这不一定是宗教问题,还有文化差异、种族差别的症结。
这次事件中,各大洲有穆斯林的国家或地区,多少都有些抗议反应,只是激烈程度不同而已。并不只是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人,东南亚的穆斯林,包括马来人、印尼人、印度人,以及非洲的穆斯林,不同种族的穆斯林都表示对讽刺漫画的抗议。
我们同情穆斯林的举动之外,也要呼吁伊斯兰兄弟们,试着以多元宗教的立场,用理性与智慧来处理这样的争端,切勿用暴力来反应。通常用了暴力,本来是该赢得同情的,却变成有理说不清。
以禅修戒毒
问:台湾吸毒人口愈来愈多了。有毒瘾的人因为买毒,欠了卡债,共用针头也让爱滋病患暴增,甚至还有吸毒家族在贩毒。反毒运动看来成效有限,基督教有福音戒毒,佛教的观点及做法又是如何呢?
答:事实上,也有佛教团体从事戒毒工作。只是因为吸毒人口太多,戒毒机构或组织相对缺少,看来成效有限。
我在美国的时候,曾有吸毒的人到禅修中心来求助。首先是借钱。他们说,吸毒没有钱,请求布施。我告诉他们,没有办法答应。如果生活有困难,没有饭吃,我会尽力;但如果要买毒解瘾,就没办法了。
我们会用禅修、运动,来帮助吸毒者对抗毒瘾。美国吸毒问题很严重,连小学里都有人吸毒、贩毒。在我们寺院的门口,就站着几个小孩,拿烟分着抽,其实烟里包的就是毒品。寺门关着,烟味还是由门缝飘进来。
美国和台湾一样,虽然法律禁止吸毒,但青少年还是免不了好奇,想要试试看。有些人会对毒品严重上瘾,有些只是一时好玩、好奇,之后就没试过。
我曾问过到我们纽约禅修中心的美国青年,从未碰过毒品的人有多少?结果不多,他们多多少少试过。所谓毒品,不一定是成瘾性和伤害性较大的海洛因,有些是大麻、安非他命,或是强力胶、LSD迷幻药。都是朋友间好奇尝试的,长大后,真正吸毒上瘾的比率就少了,他们知道毒品不是好东西。
许多来学禅的美国年轻人,过去多少碰过一些,但到了禅修团体,就自然而然不碰了。因为那些药品或毒品的刺激,能给人带来飘飘然的感受,一时忘却痛苦,但其实只有麻醉、刺激的感觉。禅修帮助人稳定心理、生理,让身心的负担都觉得释放了,这才是不假外求的。
依我观察,学禅修的吸毒者,打坐时不会有吸毒冲动。参加禅修七天后,大概三个月到半年不会想吸食,如果没有持续禅修,又遇到诱惑,就容易走回头路。所以,如果半年没看到他们来禅修,我就会打电话叫他们快回来禅修。
他们也告诉我,贩毒的人很厉害,你从他们常出没的街上经过,他们马上能分辨出哪些人是吸毒的,会上前问:“要不要货?”
我劝告他们,下定决心离开危险街道,不要靠近。我希望吸毒者有宗教信仰,任何宗教都好;要以宗教力量来帮助被毒品控制的人。
将心比心接纳病人
问:近来有些身心残障或爱滋病患团体要回到社区、融入社会时,却遭地方居民排斥,破坏门锁,不让他们进门,或是不肯租给爱滋中途之家。大家都怕他们会伤害人,或是造成房价下跌。即使检察官以妨害自由起诉,居民还是不肯让步,觉得这是捍卫家园。从佛法角度,法师会怎么劝解双方呢?
答:这是非常悲哀的事。也许大家还记得,台湾光复后,麻疯病被视为恐怖的瘟疫。所有患者都被隔离了,大家害怕被传染,怕到连看见他们都不愿意,把他们远远集中关在一个地方。即使后来他们的病治好了,或者证明麻疯病不会再传染,但群众还是不了解,仍然害怕接触麻疯病患。即使医疗较发达的现在,中国大陆的某些偏远地方,仍然有麻疯村,患者仍被隔离在正常人群之外。由于村子被隔离,小孩没法受教育,也没有户口,真是悲哀。
现在,台湾社会开放多了,人民对各种疾病也有较多的了解,但是心理上,还没办法完全去除某些恐惧。例如爱滋病,医学早就研究出爱滋病毒不是那么容易传染的,但大家仍然会谈“爱滋”色变。或者像精神病患,大家以为他们会闹事、有暴力倾向、会拿刀杀人。但事实上,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病患,比正常人还少,反而喝醉酒的人还危险一点,比如酒后驾车,对众人不是更具危险性吗?但是大家反而不怎么怕喝酒的人。
所以,排斥或恐惧,大概都来自对疾病的无知、理解不足,所以急着把他们排拒在正常社会之外,这是社会很大的不幸。
要减少社区排斥这些患者或弱势者,需要更多的沟通与文宣,这是政府、病友团体和媒体的责任,应适时降低大众的恐惧感和误解。
例如就我所知,很多人不知道和爱滋病人握手、一起吃饭,根本不会传染爱滋;只有经由性行为或血液传输,才可能传染;即使唾液也不会传染,除非口腔有伤口,否则亲吻爱滋病患是没有关系的。
像这些知识,只要理解就不会害怕;知道它不会藉空气或上厕所使用马桶等途径传染,就可以减少很多恐慌。又如精神病患,发病时就送他到医院治疗,如果平常服药控制得好,也能正常生活在社区里,不需要害怕。
对生病的人,众人要有慈悲心,因为不知何时,我们自己也可能成为病人,可能感染爱滋,也可能有精神疾病。如果你希望当你生病时,别人能接纳你,今天就要张开双手接纳别人,这是将心比心。
话说回来,居民会这样排斥、害怕,解决之道是沟通、解除疑虑,不是运用警察强势介入。强迫的方法,没办法化解恐惧,也不可能消除误解,这需要更多互相体谅、彼此理解,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善待外劳
问:台湾引进许多外劳,他们的数目已经比台湾原住民人数还多了;但近来许多新闻都是台湾雇主苛刻外劳,甚至殴打他们等负面事情,因为觉得他们可以低价找来,又人生地不熟,权利也不对等,就剥削他们。许多人对本国人很客气,面对外来的劳工却是一副坏老板嘴脸,这样子好吗?
答:我到过世界许多不同的地方,凡是道德修养或者是宗教信仰薄弱的地区,多多少少会显露这样的心态,歧视外来的人,或歧视和自己不同种族的人,也歧视弱小的人。
我到某些国家去,他们对本国人特别好,很多场合,本国人免费,外国人得付双倍或多倍的价钱。问他们什么原因,他们认为这是合理的收费,因为那是该国人民经过许多努力才能享受的成果,外国人没有付出,所以没有办法享受相同权利。我想,这是合理的。
在美国,只要成了美国的公民,不论是新来的或者后到的移民,任何福利都一律平等,对新移民还有特别辅导,比如英文课。
就台湾来讲,虽然我们台湾人看来似乎人人都有宗教信仰,常常到庙里拜拜,但是许多人只有拜的动作,内心却没有宗教情操、缺乏宗教的修养,到庙里拿着香拜,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愿、祈求平安,却没有把慈悲的教义应用到待人接物上。
比如有些人认为台湾人是主人,外来的人都是“番仔”,都是落后的乡下人,没有文明,是“地球边缘人”。以为自己很有文化、很有水准,甚至自认为我们给的钱很多,外劳是用钱雇来的,就算出事,只要花钱就能解决,一点都不在乎外劳的待遇和感受。
台湾虽然经济比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好一些,但是精神文化、道德修养以及人与人的平等观念,还是很缺乏,这很可悲。我们要尊重所有的人,不分彼此的身分和处境。
其实,也有雇主善待外劳,当成自己的家人,这样的家庭是有修养的。凡是苛待外劳的人,他们以为自己高人一等,但在我们看来却是可悲的:他们不懂做人的道理,是道德文化的边缘人。
我们要加强对外来人口的尊重,否则在国际上,“台湾宝岛”就变成“恶魔岛”了。
与恶邻和平相处
问:社会新闻中常看到邻居间为了停车、浇花等小事交恶,甚至大打出手,告上法院。生活里遇到不讲理的邻居,的确让人很苦恼,尤其是遇到常常制造噪音、污染环境的邻居时,更是困扰。如果无法搬家,该怎么办?
答:住在人多吵杂的都市里,难免会遇到难以相处的恶邻居。恶邻居通常会认为引起别人烦恼的行为,是他个人以为的自由,别人无法管。一般来说,这样的人可能欠缺道德教育,尤其不清楚什么叫做本分,行事作为往往我行我素,非常自我中心,不能体会其他人的感受。遇到这种恶邻居的唯一办法就是搬家;没有办法搬家时,只好接受事实。
有一栋五层楼道场的隔壁二楼搬来新住户,在窗台上打出一个平台,延伸到道场的楼旁。这位住户在平台上养狗、养鸡,很吵、又臭,使得道场二楼根本无法开窗,而且整栋大楼都闻得到臭味,狗吠声常干扰到道场的作息和修行。
道场人员便和这位邻居交涉,告诉他:“你的楼层延伸平台,已经占用到我们的空间,如今又在平台上养鸡、养狗,造成我们很大的困扰。”他说:“谁敢动我的平台,我就和他拚命。”由于和平交涉他不理会,只好找警察协助处理。警察劝他要尽速拆除,他还是不拆;但道场又不能搬家,只有接受他,并和他说好话,劝他改善动物的环境,不要弄得这么臭。这是和邻居妥协下的“和平共处”。
遇到恶邻,可以选择做朋友,或是做怨家。如果选择当怨家,可能会演变成以暴制暴;如果选择做朋友,彼此的关系则可能改善一点,不过要对方完全改变的可能性不大。我们在心理上要接受他。
如果与恶人为邻,自己也变成恶邻,以暴制暴,暴力会愈演愈烈,反而不好。忍让,并不是被欺负,因为合理不合理,是向讲理的人说的。恶邻就是不讲理,有时他们的行为很难用法令约束,报警也不一定有用。如果因看不惯,而用非理性或冲动的行为及心态来对付他,跟他一般见识,我们反而会变成另一个恶邻居。
忍辱者多福
问:有个父亲因长期失业,家庭压力过大,情绪失控,用滚烫的水伤及还在念小学的儿子背部,儿子受到严重伤害,不想再看到父亲。现在社会,许多人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时冲动就做出傻事,有什么方法可以控制情绪?
答: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时之气,享百年之福”,这是告诉大家要学习忍耐的工夫。佛教的教义也强调:“忍辱者多福。”忍辱是避免招致横祸的盔甲。遇到不合理的事,如果乱发脾气或找机会报复,麻烦就来了。如果能够转念,就没有事了。
我有一位弟子,自我要求、自律颇严,绝不会做坏事,但他嫉恶如仇,要求所有人都依照他的规范做事,只要有人不合于他的要求,他都会很难过。但他的地位和权责又没有办法管理所有人,因而常为此痛苦。
这位弟子出家五年,愈来愈没有办法忍受这些状况,因而常在佛前祈求,希望佛菩萨能感动那些人。我告诉他:“没有人有能力去感动和管教每一个人,何必把别人的问题变成你的问题呢?你该有此智慧吧?”事实上,我自己也不一定能将每一位弟子管得好好的,这是众生的性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如果每个人都能因为管教而变好,那每个人都成佛了。
前面提到的这位父亲因小事对儿子出了重手,我想如果他没有失业,应该不会这样。在自己心情不好时,的确很难控制情绪,但想消除瞋恨心,就必须时时培养慈悲心,对他人起慈悲心,也对自己起慈悲心。怒气能伤身。人在倒楣、失意、困境中伤害自己,这是双重的伤害,这种做法是对自己不慈悲。对他人保持慈悲心,就不容易生气。
我在美国时,有一位美国籍弟子非常用功修行,可就是没办法控制脾气。平常他像个菩萨,但没人知道他何时会生气,又会为了什么理由生气。他常常压抑自己的情绪,直到爆发。于是我要其他弟子,在他发脾气时,不要和他起冲突,让他安静一下;等发过脾气后,他就会很快调整自己。
情绪只是一时的,忍一下也就过去了;忍不下时,就大声念一句“阿弥陀佛”吧!忍耐的工夫,要从小事锻炼起。
难教的学生是活教材
问:传统上老师是很受尊敬的,但最近有些新闻让家长紧张。例如老师因为细故处罚孩子,父母找民意代表抗议,让老师难堪,但往后孩子和老师的相处,也会因此更加困难。如果父母觉得孩子的老师不适任,应该怎么办?
答:“体罚”是教育的老问题了;还有些老师会对学生大小眼,让孩子受到伤害,也令父母忧心。
遇到孩子可能没被老师照顾好,父母要理性面对;首先多观察自己的孩子,因为这不一定是老师的问题。很多父母连一、两个孩子都很难照顾好,更何况是把孩子送到学校,让一位老师同时照顾二、三十个学生?孩子的教育责任,不能完全推给老师。
如果老师对学生有差别对待,喜欢好带的学生、讨厌会找麻烦的学生,即使这是人之常情,还是不应该。
我有很多弟子是老师,我了解老师的心声。其实,愈难带的学生,就像愈难度的众生,需要花更多心思去照顾。这对老师而言,不但可以学习更多,学生教好了,成就感也更大。老师要记得,难教的孩子是帮助自己成长的“活教材”,更要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像我自己就常有很多弟子和学生来找我谈事,表面上好像弟子、学生老找我麻烦,占用我很多时间,但也因为这样,我了解许多个案,透过这些人生的故事增加经验、增长智慧,也培养慈悲心。
父母应该体谅老师的难处。如果父母发现老师教导方式有问题,不要先诉诸情绪,这不会有任何好处。应该要先和老师谈一谈,了解孩子的情形,沟通彼此立场和态度,也观察是不是只有自己的孩子遇到这种状况。如果老师对学生有差别待遇,或教学态度上有不适当的习惯或意识形态,父母可以向校长反映,或是透过家长会处理。
如果和老师、校长、家长会沟通都没有效果,并且遇到老师和学校都不讲道理,再考虑诉诸媒体。舆论是改善社会一种很有力的方式,但也可能让事情变得更复杂,家长还是理性处理比较好。
担忧学生请产假
问:最近教育部修法,让意外怀孕的女学生,可以请产假及育婴假。有些人反对,认为会鼓励怀孕;有些人赞成,因为可以保障女学生的受教权。法师赞成给女学生产假吗?
答:教育部是教育主管机关,在乎的是学生的受教育权;我是宗教师,关切的是社会的道德、伦理。因此,我对这个问题的考虑,会和教育当局的角度不同。
学生的本分是好好读书,至于怀孕,不是学生就学时期应该发生的事。但现在教育部这项宽大的法令,可以让怀孕的女学生继续上学,可请假产检或请产假,似乎在告诉学生,婚前性行为、在校时怀孕,都是没关系的,有点变相鼓励的意思。这样的规定,真的妥当吗?
高中生才十五、十六岁,仍然是个孩子,生了小孩怎么办呢?总不可能带着婴孩到学校上课。如果女学生的父母经济能力尚可,可以为她请褓母带小孩;如果家境不佳,女学生要如何兼顾求学与育婴呢?这个作法的后果,很可能造成人生的角色遽变,家庭伦理也大乱。
在校园中讲求自由是好事,但必须有伦理与道德的分寸。例如曾有台湾的学生到新加坡当访问学生,但台湾去的学生,顶着奇形怪色的头发,新加坡校方认为有损校誉,因此不准台湾学生穿当地的校服。
台湾学生的开放自由,是新加坡社会无法接受的。可见,我们教育当局的观念太新潮,跑得太快,给了学生过度的自由,以致我们的孩子到了国外无法被接受。
当女学生怀孕被看成平常事,可以被教育机关接受、保护,家长和学校就很难再教导孩子,如何注意男女交往的分寸。如此,当男孩子向女孩子求爱时,也许会说:“不用怕,现在即使怀孕,也一样可以去上学,没什么好担心的。”这可能会让原本严重的未婚怀孕问题,变得更严重。
现在的社会,人心浮动,人与人相处都失去了准则,也失去行为应有的分际。一旦大家失去行为的依据,社会只会更混乱。所以,对这项新法令,站在宗教师的立场,我是忧心的。
让边缘人进入社会核心
问:新闻报导有个三岁孩子全身被刺青,据说,刺青的疼痛感和生产差不多。怎么会有人忍心对孩子下毒手?是不是人心本恶,不然,怎么做得出来?
答:这个案件里的虐待行为让人非常震惊,应该是非常特殊的个案,但我想,不论在台湾或中国大陆,在东方或西方,全世界都可能有这种极度的虐待者存在,但这毕竟是少数,不是普遍的现象。我们可以由过去历史上的许多记载,甚至由戏剧中看到,这种有虐待狂的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民族都有,但并不普遍,而是极少数的个案。
这种人怎么产生的?心态怎么会这么狠毒?我不是变态心理学家,不懂这种人的变态心理怎么来的,但是我想,可能有几种原因,一种是突发性的,一时之间受到刺激,或是生理上有些变化,例如受到药物的影响,才做出这种事。所以,有些人平常看来好好的,却在盛怒或酒后,一时冲动做出丧心病狂的事来。
另一种可能是,施虐者出生时就带着某种特殊性情,对别人的痛苦没有怜悯心。在我小学的时候,有位同学常常打人,即使被学校处罚,他还是依然故我。他仗着身高体壮,让大家怕得不得了。后来听说他长大后被枪毙了,因为做了太多坏事。
第三种可能的原因是,施虐者从小没有得到关心和爱护,因为很孤独,形成仇恨的心态,认为世上没有一个好人,没有人对他好,每人都不值得爱,所以他的心没有爱。但是,这并不是说,童年没有得到关怀的人,长大就一定会变坏。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虽然受到恶劣的对待,很辛苦地成长,却能反省,从孤独走出来,反而更能帮助同样受苦的人。
这个案件里虐待小孩的人,据说有吸毒习惯,是社会边缘人。他打了小孩,还说刺青只是取乐,听来很没有同情心。但站在宗教师的立场,对这样做坏事却没有感觉的人,不是要恨他、杀他,而是要思考如何帮助他。
专业戒毒或心理治疗,要由医疗专家判断。但值得关心的是,像这种边缘人,台湾两千三百万人里一定还有,该怎么办呢?社会应该让边缘人不再边缘,让他们能够进入社会核心,这需要付出时间,付出爱心。
但是,谁来做呢?政府有责任从制度上解决。民间也可以尽一份力,比如设立戒毒所,设立地方的孤儿院。照顾被社会忽略的人,大家都有责任。
不必靠整形建立自信
问:医学发达,整形变得很普遍。有人觉得,整形像化妆一样,可以增进自信,差别只是洗不洗得掉。看起来,好像改造自己的面容,让自己变得更美,也没有什么不好?
答:大部分的人都希望自己变得更好看,所以借助化妆,甚至是整形手术来改变面容。随着整形外科手术愈来愈发达,几乎只要是看不顺眼的小地方,都能以人工方式改变,似乎连青春也可以留得住。
现在不只是女人美容,男人也在美容。因为手术普遍到一个程度,大家也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药品也普遍,很容易就能改头换面。一个最极端的例子,是美国歌星麦可杰克森。他原本是黑人,几番整形手术下来,我们看着他从黑人变成白人的模样,鼻子的形状也从黑人特有的鼻形,变成白人的尖鼻子,几乎变成另一个人了。
台湾近年很流行整形。不只是年纪大了,要留住青春,连年轻人、大学生都希望把自己的面孔整成模特儿,或是歌星、电影明星的模样。有人还指定要整成某个韩国女明星的模样。
整形这样流行,好不好?对整形我没有特别意见,并不是对肉体动刀子、做些改变,就一定不好。好比,原住民曾有纹面传统,如今消失了。反而是道上大哥,喜欢刺青表现英雄气概或身分地位。
如果一个人脸上有颗痣,嫌它难看,大家也有同感,那么借助手术拿掉痣也是好事,至少重建信心。重要的是,人要有信心和实力。就算把脸整得像大文豪海明威,也不会变成作家。面孔不代表智慧与实力,只能说长得像海明威罢了。即使把脸依照明星刘德华的长相去整形,如果不会演戏、唱歌,也不会有刘德华的成就。
自信是由自己的实力而来。实力是什么?是知识、技能、人际资源。如果缺乏知识,没有一技之长,人际关系又差,面孔整得好看,人生无法以实力面对挑战,反而会很心虚。好比假装成律师到法庭出庭,即使扮成律师模样,几句话一问就穿帮,反而倒楣。
有时候,整形只是让自己觉得比较有自信心,实力的提升才是有用的。改善外表的方法进步了,让人容易往这方面钻,忽略了实力的追求,千万要小心。
不弃养狗
问:许多县市现在努力扫狗屎,也抓流浪狗,但收容数量固定,一旦超过,就必须安乐死。许多佛教团体反对动物安乐死,却似乎又无法解决流浪狗过多的问题,法师的看法如何?
答:流浪狗到处乱跑,的确会影响环境卫生。但现在台湾的流浪狗问题,比十几年前好多了。十几年前,无论是都市或乡间,马路上到处可见流浪狗;也因野狗太多,于是有爱护动物者出面呼吁收容流浪狗。当时我也参与这项活动。
但收容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如果不针对造成流浪狗的原因标本兼治,光是收容只会让流浪狗愈来愈多。
尤其是流浪狗会不断繁殖,往往一胎生下来,又多了五、六只小流浪狗;另外,有一些家庭养狗养了一阵子后,不想养了,或者养不起,或者搬家了,或者喜欢狗的小孩长大了,或者住的公寓空间变小了,于是将家里的狗野放。
当年,我呼吁政府不要扑杀流浪狗,而应从源头处理,并建议为家犬植晶片,至少可知道狗从哪里来,让养狗者不得随便将狗弃置。当时的建议,政府并没有强制实施,只是鼓励。
另外的方法则是结扎,让所有流浪狗结扎,控制数量,不再生生不息。遗憾的是,当时政府政策还是以扑杀为主,我只能以悲痛的心情为被安乐死的狗念佛。下手处死狗的人,心里也会难过,杀狗的罪过归谁呢?应是政策错误。
我诚心呼吁,政府一定要拿出办法,有效管理家犬,而且每隔一段时间要清查,让养狗人不随便弃养。另外,也要全面替流浪狗结扎。这不能单靠民间团体推动,因为民间财力、人力有限,或可改由环保署或卫生署等政府单位出面替流浪狗结扎。尤其是环保署收取的空气污染费用,应可拿出一部分来做流浪狗结扎专款。
我记得过去到英国伦敦时,发现街头到处是马粪,因为警察都骑马在街上维持治安。另一次我到捷克布拉格,在昏黄灯光下走过,不小心踏到了狗粪,但我并不知道,直到回到旅馆,脱了鞋才发现,原来布拉格名城里也有狗粪。所以,任何地方想要完全没有狗粪是很难的,只有靠大家主动维护环境,并由源头不弃养狗,才能根本解决。
节庆不是玩乐天
问:台湾许多佛教团体为庆祝佛诞节,整个月都有相关活动,相形之下,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的气氛愈来愈淡,节日只为了放假而已,这对文化的延续会不会是一种损失?
答:我先讲一则故事,四十年前我在闭关期间,正好遇到春节,写了封信给在日本留学的好朋友。我说:“春节到来,很关心你,希望在东京的你也能过一个愉快的春节。”
但是朋友回信浇我一盆冷水。他说:“那是中国人的习俗,在日本没有春节;中国春节当天,我还在学校上课,根本没有过年的感觉。”我过年闭关,还可听到年节气氛,但在日本的朋友没有一点感觉。后来我发现,就连中国大陆的年节气氛,也变得很淡了。
耶诞节在美国人来说是过年,连着元旦放长假,他们见面就说“Merry
Christmas”和“Happy
New
Year”,两个假连在一起放。
台湾现在的小孩还是喜欢过年,因为有红包拿、有好东西吃、有新衣穿。过去我在日本看到他们很认真对待传统节庆,仪式、装扮都是依照老传统,变成文化展现,也是观光资源。
回头来看台湾,对于节庆仪式是否也保留传统呢?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吃月饼、赏月,除了这些之外就是烤肉。但早已忘了吃粽子是纪念屈原,吃月饼是汉人对抗蒙古人的典故。
如果我们能有些仪式,藉以提倡关心国家的精神,可能对民族国家会有正面的功效。可惜,现在端午节和中秋节只是吃粽子和吃月饼的节日罢了,并没有特定的意义。
在台湾,佛诞日虽已是国定假日,却是不放假的。但佛教国家如泰国,就非常重视佛诞节,每年都很隆重地庆祝,全国欢欣,并且举办世界性的大法会。
日本将佛诞日订在阳历的四月八日,正好是樱花盛开之时,因此将那天称为“花祭”。历史记载,佛陀出生在花园里,花园名为“蓝毗尼园”,佛陀出生时,所有的花都盛开,因此日本称此节日为“花祭”,隆重庆祝,以纪念佛陀。
耶诞节在商业的炒作之下,除了少数的宗教信仰者外,已被视为娱乐、狂欢的通俗性、休闲性假日,少了反省耶稣提倡博爱精神,并为人间带来平安的宗教意义。
对各式节庆,应该追溯它的原始本意,思考与反省节日的意义,而不是玩乐,才能保存节庆的传统与意义。
小爸妈问题多
问:十五岁的少年一不小心就当了爸爸,少年、少女只好结婚,少年辍学去打工赚钱,少女很想离婚。可怜小女婴不知谁能接手带下去,等着她的并不是很好的成长环境,她的未来真令人忧虑。
答:十五、六岁的孩子因为对性的无知,糊里糊涂就当了父母,小孩生下来,谁来带呢?小爸爸为了养育小孩,也许会去打工,但这仅能维持一段时间,因为小孩是在小爸妈没有心理准备下来到人间,孩子不是他们要的,小爸妈也没有谋生能力,对孩子没有责任感,甚至想丢掉,这很糟糕。
小孩出生了,大人一定要负起责任。如果自己无法照顾,可以隔代照顾,请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代为照顾;如果祖父母、外祖父母没办法照顾,也可以考虑交给家族里愿意负起养育责任的人,无论是远亲或近亲,都可以把小孩带大。
一个家庭里,多一个小孩也没什 关系,如果家里本来就有小孩,还可以给小朋友多一个玩伴。如果大家都没有办法扶养小孩,那只有让政府或民间的公益团体收养了。至于这个小孩的未来会怎样,那就要看他的因缘了。如果遇到一个好环境,气而也能成为杰出人才。
我有一位信众,小时候被遗弃在马路边,后来在孤儿院长大,但他不自卑,现在是政府单位的中高阶主管。原先他有些恨父母,但皈依佛法之后,开始接受事实,心怀感恩,虽然他仍然不知道父母是谁。
美国有位二十五、六岁的黑人女子,从十三岁开始就年年生孩子,她没有结婚,却一再怀孕,在医院上完小孩就跑了,从不管小孩生死。美国有机构收容弃养婴儿,由整个社会福利机构照顾他们。但这些小孩长大后,因生活在下层社会里,除非是本身能力杰出,才有可能出人头地,否则很难有好成就。
同样是生命,不被期待的小孩,没有办法得到父母的全心照顾,人生的机会就被剥夺了。就算社会机构伸出援手,对小孩也不公平。我们所担心的是青少年不负责任的行为,因为这是许多社会问题的源头,未成年就未婚怀孕,可能造成弃婴、儿童虐待.......等种种问题。小爸妈因为失学,长大了失业,生下的孩子不学好,所有问题又可能再循环一遍。
所以,家长、老师、社会大众,应该给青少年更多的责任感及性教育,以避免这种事一再发生,造成许多遗憾。
奉子不离婚
问:近来许多女星、名人都是奉子成婚,怀孕了才结婚,或是孩子生了才结婚。有人以为,现代人结婚率及生育率都低,奉子成婚没什 不好,反而促进生育率,国外也是如此。师父觉得呢?
答:站在我的信仰立场,以及社会结构、家庭关系来思考,我认为“奉子结婚”是不正常的。没有准备好要过婚姻生活,很容易出问题。对一般家庭来说,孩子生下来是好事,问题在于许多女孩怀孕了,或孩子都生下来了,仍然不结婚,这样家庭变成不健全,孩子成长过程中也会受到影响,造成阴影。
我在美国时,认识一位好莱坞女明星的爸爸,女明星很年轻怀孕,于是就结婚,没几年小夫妻离婚了。这种事在演艺界常见。对婚姻不重视的心态,即使“奉子成婚”,并不意味就不会离婚。我认为,奉子成婚后就应负起做父母的责任:“奉子不离婚”,这样对社会、家庭、孩于都健康。
现代人婚姻观念很淡薄,离婚率非常高,夫妻离异,往往不考虑小孩;如果考虑到小孩的未来及感受,双方会忍让,就不容易离婚。
“奉子结婚”也没有什 不好,不过,一定还得遵守“奉子不得离婚”。如果对孩子没有责任观念,无论是“奉子成婚”,或非“奉子成婚”,结婚生子还是会出问题。
有对夫妇闹离婚,所有的条件都办好,离婚协议书也签好,他们告诉我因为两人个性、想法不合,分手比较好。我于是问:“你们不是有孩子吗?离婚后小孩怎 办?”他们说:“协议好了,孩子由妈妈带,爸爸会常来看小孩。”
我说:“这对孩子不公平,孩子无法常常看到父亲,没安全感,人家会把小孩看成孤儿,这对小孩的负面影响很大。”我劝他们为了孩子,要相互学习、包容、体谅,还是可以生活在一起,对孩于是大功德。后来他们把离婚协议书撕了,到现在夫妻感清都很好。
让孩子走自己的路
问:台湾人小孩愈生愈少,父母的期望也愈高,许多年轻-学生,因压力得了忧郁症,不少人习惯性自残。曾有学生跟您寻求智慧吗?您会对很怕输给别人的父母和孩子怎么说呢?
答:常有父母在孩子考试前来找我,求佛菩萨赐给孩子智慧,保佑孩子考运好一些。任何宗教都有祈祷的仪式,求得心理的平安。智慧不是我给的,是佛菩萨给的感应。但经过这种仪式,信徒的心就比较安定了;父母心安,也让孩子心安,智慧就被启发了。
我会建议父母对考生说:“如果考上好的学校,那很好;如果考不上,就接受事实。”虽然念了名校,毕业之后可能会有更好的前途;念的不是名校,起跑时可能辛苦一些,只要持续努力,也不一定没有好的出路。
有些出生偏远地区的孩子,求学环境里没有名师、也没有名校,但他自己很用功、勤勉,小学和中学都是普通的学校,但大学可能就考上名校。即使一生进不了名校,只要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考不到名校的状元,出了社会,自己好好努力,还是有机会在某个行业中成为状元。
西方人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就自由一点,有些孩子高中毕业后,不想上大学,也不找工作,想要先出国“流浪”,看看世界,累积经验,父母也不会反对,反而觉得年轻人多一些阅世的经验也很好。
三十年前,我有位美国的嬉皮型学生,他高中毕业就向我告假,说要跟女朋友去流浪,从北美旅游到中南美。我问他:“你准备了多少钱?”他说:“没有钱。”问他怎么过日子?他说保证没问题。只要在路边竖起大拇指,就可以搭便车,睡觉就睡教堂、公园、车站,也可以沿路打散工,换取最简单的饮食。
两年后,他们回来了,又黑又瘦,头发好长,连衣服都破了。他们说,当到美国的南方时,因为已将白皮肤晒得太黑了,有些白人还不想跟他们在一起。
他告诉我:“现在我们要去上大学了。”那之前的两年是不是浪费了呢?他们一点也不觉得,倒认为是非常充实而有用的。那他父母怎么想呢?他说,父母当然是赞成的,就算不同意也没办法,他已经决定要这么做了。
现在,这两名年轻人成了律师。所以,孩子现在不想念书,父母不用太烦恼,应该先弄清楚他的想法和选择。台湾父母都有这个问题:把孩子照顾得太多、太好了,不仅读书、结婚、就业都要操心和安排;就算孩子已结婚生子,还要为第三代担心。
四十年前,我曾见到有一位医师父亲,眼看儿子不太想念书,他只好一关关塞钱,让儿子进了一家医学院,父亲还在学校捐了一栋建筑物。儿子果然从医学院毕了业,也成了医师,继承父亲的医院,当了院长,但他不太会看病,反正院里有其他的医师帮他看。看起来,他一生顺遂,但对这儿子来说,真是好事吗?其实,他好可怜,这一生都不是自己的了。
奉劝天下父母,即使再疼惜自己的孩子,还是放手让他独力奋斗,因为人生路要靠自己走出路来,孩子才会有自尊跟自信,这样的人生才会有意义。
闰七月的鬼月禁忌
问:二○○六年正巧闰七月,俗称的“鬼月”也就长达两个月。民间因鬼月而有些禁忌,比如不住院、不开刀、不结婚等,甚至有妇人因拒绝住院,结果肠子坏死。佛教徒如何看农历七月或这些禁忌呢?
答:禁忌这种事是“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相信禁忌的人,认为禁忌是有道理的,发生一点状况,就绘声绘影,煞有其事。
任何一个部落或民族,都有原始的宗教信仰,相信祖先和苍天是保护的神,魔和鬼是伤害人的神灵。经过时间演化,成了普遍的民俗禁忌。好比西方人相信十三日星期五是不吉利的日子,他们也有这些流传的禁忌。我写的《比较宗教学》里面举出台湾各种民俗禁忌,不只农历七月鬼月,平常还有安太岁、挂八卦等。
佛教徒并不相信民间禁忌,佛教强调因果法则,人世间不会突然跑出鬼或魔来捣蛋,也不相信因为某些家具摆错方向、在凶日做了某件事就不顺等。不过,佛教徒也会入乡随俗。因为社会有这样的需求,法鼓山以诵经、拜忏,用佛法为众生开示,让众生心理从不平安变成和谐,从愤怒变成慈悲,让一切亡灵安宁。
让众生平安的事不一定要在七月做,只不过社会在七月有特别的禁忌,我们也就因应人心需求于七月求平安。至于闰七月,鬼门是否也延长一个月才关?这并没有特别意义,闰七月是历法问题,禁忌是信仰上的问题,普度也不必执着要办两次。
另外,不相信禁忌是不是一定会有问题呢?举个例子,台北某一公司的大楼,七月都会拜好兄弟,有一年主管换了人,他不信邪,不再拜好兄弟,结果发生一些怪事,让同事人心惶惶。该主管只得改口:“我不拜,你们去拜。”大家赶紧拜好兄弟,就觉得顺利多了。这位主管坚持不拜,会有问题吗?也许会,也许不会,这可能是机率或是心理作用。如果这栋大楼一开始就不拜,也许就不会有“没拜就不顺利”的问题了。
不过,台湾人都很喜欢拜拜,工地开工、房子搬迁,都会祭拜一下,以求心安。但这些禁忌,在美国或其他的宗教环境里,都没有那回事。相信就有效果,怎么看待,完全存乎人心感应。不信就没有感应,信了就会产生力量。
戒烟做善事
问:最近反烟团体和烟商团体,为了烟害防治法案,在立法院吵了好几架。烟商团体主张,吸烟者也有人权,如果法令太严,比如人行道也不能抽烟,就妨害吸烟者的权利;反烟团体则认为,医学已证明吸烟及二手烟的危害,保障自己及别人健康,应该适度规定。他们似乎各有道理,我们该怎么看待这样的争议呢?
答:我是一个佛教僧侣,从我的信仰立场来看,吸烟并不是罪行。例如在南方,由于瘴气与湿气,容易造成某些疾病感染,因此佛经之中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曾规定在哪些状况下可允许抽烟的记载。一直到今天,上座部的佛教,像是泰国、缅甸、斯里兰卡地区的佛教僧侣,还是可以抽烟的。
但是,以今天的时代环境,无论在公共场合或者参加会议,任何系统的佛教徒都不至于有抽烟的行为,因为大家都了解,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抽烟的行为比较不会妨害到他人,可是在一个人口密集的场合,抽烟虽是个人自由,却妨害到他人的健康和生活品质,这就是不道德了。对一个汉传佛教的比丘来说,抽烟有失威仪,犯了威仪戒。虽不算大罪,但造成威仪的失态,不是很好。
现在〈烟害防治法〉立法的问题,引起了反烟团体和烟商团体的对立,烟商团体考量的是为供应市场需求,反烟团体则是为了全民的健康着想。这种情形在国内外都一样。只要有抽烟的人,就会有制造烟草的厂商。另一方面,反烟团体主张立法禁烟,我认为虽有阻力,但值得鼓励。其实哪里可以抽烟,而哪里禁止抽烟,更是道德的问题。
为什么反烟的团体希望透过立法防治烟害,因为我们国民的道德观念仍有待提升,有了法令的禁止或者罚金的处罚,可能大家会遵守。
因此我建议,抽烟的人除了爱惜自己的健康,也应该要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这是一种自爱,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人行道是不是允许抽烟,室内可不可以抽烟,主要是抽烟的人应该要尊重同一场合里其他人的感受。
我曾经看过一位瘾君子,在飞机上待了七、八个小时,他看起来好难过,后来飞机到了某一个中继站加油,他很快就冲到休息室抽烟,虽然休息室也是禁烟的,但是他一看没有人,就马上拿起一根烟赶快抽,抽完以后把烟藏起来。我很同情他,明知道这种行为不应该,可是他非抽不可。如果罚则很重,他可能就不敢抽了。
很多人以为戒烟很难,可是到我们法鼓山参加禅修的学员,有些人只要经过三天,生理上的瘾就没有了,可是心理上的瘾还在,因此回家以后要好好地炼心。我要劝勉抽烟的人士,能够戒烟是最好的,把买烟的钱省下来,可以做许多的善事。
人人都当环保警察
问:科学家设置世界末日的时钟,警告人类面临地球毁灭的危机;最近更因核武与全球暖化,而将时钟拨快两分钟。法师如何看待世界末日的说法?人类能避免浩劫吗?
答:过去宗教家或预言家都曾说过类似的话,现在则是科学家从地球的暖化,以及核子武器的竞争,来看地球毁灭的问题。
地球暖化愈来愈严重,原本有许多地区会积雪,有些高山的雪甚至是终年不融,但现在连北极熊生活的白色大地都可能消失,北极熊族群正面临灭绝危机。如果北极熊可能消失,人类终有一天也会面临同样命运。
地球上的生物,原本就是彼此相互依赖而生存,一旦生物环境产生破坏与变化,虽然对人类还没有造成严重的影响,不过已慢慢地冲击人类的生存环境。比如海洋被污染,造成海洋生物数量大幅减少;森林被滥垦,造成热带雨林大幅缩小与破坏。就连美国森林区,也因过度砍伐、开发,造成森林区大幅缩小,甚至消失。这些变化都会造成地球生态失衡,影响到人类生活和生存。
地球会如何毁灭?首先地球会变成死的星球,渐渐腐蚀、风化,石头也变软、腐烂了,最后地球变成宇宙中的大垃圾,在太空中浮浮沉沉,终至消失。
我们要预防地球毁灭,首先要重视环保问题,把环境保护的观念确实落实在生活中,包括我们居住的大环境和小环境,都要重视环保。小自我们的乡村、城市、企业,大至国家、整个地球村,大家一起重视环保、保护地球。
“大家一起保护地球”,说来容易,但不容易做到,尤其是环保行为和自己利害得失相冲突时,大部分人会选择破坏环境,赚取个人利益,而不会因为保护环境而抛弃利益。重视环保,最好是利用公共道德来约束。靠政府法令,也许有用,但很难彻底执行,甚至会落得阳奉阴违。只有让环保生活化,才是真正的环保。
让每一个人都变成环保警察,地球生命才能维持久一些。也因此,法鼓山全力和全面推动“心灵环保”运动,希望透过精神的、道德的、伦理的、观念的立场,让信众自我警惕,不要以自我利益着眼,而是以公共道德出发。
唯有落实心灵环保,我们的环境才能受到保护,才是可靠的治本之道。
尊重彼此的政治选择
问:台湾近年来对“颜色”很敏感,蓝的、绿的,不同颜色让人有隔阂,连在家庭、办公室都开始分“颜色”,甚至因颜色不同而反目。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人际关系不要这么紧张?
答:这要从两个方向讨论。第一,我们对政治,应该要参与,但不要太盲从;对任何一个政党的支持或反对,都不要被情绪影响,不要被耸动的口号迷惑,要看清政党的政策和政绩。但一般民众缺少这样的能力,太相信候选人的风格和魅力,不管候选人讲的话对不对、能不能做到,一窝蜂跟随。这样其实是在为自己制造困扰。
政治是一种“不确定的艺术”。政治的语言、口号都会见风转舵,对于政治语言最好不要当真。选举的时候,候选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鼓动民众。不分党派、任何候选人的演讲,目的都是在拉票。
另外,人与人之间要尊重彼此,宗教上如此,政治上也应该如此。在台湾,过去一党专政,大家言必称忠党爱国,这在当时是没有选择的。现在社会多元开放了,以宗教来看,中国传统的、外来的、本地发展的,在台湾都有,但彼此并没有冲突,只要不违背社会伦理和善良风气,各种宗教都受到宪法保障。
政党也是,任凭谁上台,都是追求台湾长治久安。选举时尽管有人会说一些“终结”对方之类的话,民主环境中的政治人物也不会真的这么做。上台的人一定爱台湾,何况还有人民、媒体在监督,会用选票决定下次要不要换人。
政治人物说了再多口号,当选之后还是要回到实际的路线上,否则没有办法执政。所以不同党派候选人的差异,其实没有想像中那么大。台湾几乎年年有选举,大家更应该尊重多元的意见,不要担心哪个人选上,台湾就会沉到太平洋底下;或谁选上,台湾一定会好得不得了。其实都不至于如此。
台湾很多人对于政治还处在“迷信”阶段,相信未来会逐渐成熟。社会上看起来好像为了“蓝色”、“绿色”的对立吵闹不休,其实只要彼此尊重,就完全不必忧虑社会分裂。像我们的团体里,各个政党的支持者都有,但大家彼此尊重各自不同的选择,所以能够非常平安和谐的共处。
把仇恨留在过去
问:大家都在讲“和解”。不只在政治上,人与人之间也常常会因为宿怨、仇恨而产生隔阂。但是,“和解”要怎么开始呢?心中有怨恨未消,要如何宽恕呢?
答:二月二十八日那天早上,我看到报纸上有本省人主张,“二二八不是外省人的原罪”。这样的主张,我觉得很好,但是,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
对于“二二八事件”我并没有研究,但凡是历史上的不幸或是惨剧,都应该让它回归历史。也许以后还有人发现更多历史资料,对于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有更多认知,但对于活在当下的我们而言,历史上的仇恨已不属于我们。我们应该和平相处,记得历史的教训就够了。
我觉得,根本没有所谓“和解”的问题,因为仇恨早已经过去。人,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只要观念对、做对的事情,就是好人;即使一时做了错事、坏事,这个人也不一定就是坏人,因为佛家说,众生都可以成佛,难道没听说,放下屠刀及回头是岸吗?
即使是犯了罪、被关进监狱的人,因为他已经被判了刑、受到惩罚,我们还要再憎恨他吗?一旦他们重新回到社会,大家应该欢迎、接受,让他可以为人群贡献力量。当然也有人是累犯、惯犯,这些人会再度被关起来;但犯过罪的人只要服完刑责,愿意重新做人,就应该让他们回到社会,有机会重生。
二二八是大时代的悲剧,这是一个历史的事件。它也许有对有错,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去区分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让它回归历史吧。
现在也有人在谈“宽恕”。有人说,对经历过痛苦怨恨的人,不知道加害者是谁,要怎么宽恕?但我要反过来问,怀抱著「怨恨”,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呢?如果认为怨恨很痛苦,就必须自己先放下仇恨心,才能释怀。
我的一位朋友,是中研院院士、交通大学校长张俊彦先生,他也是二二八受难者的家属,但他自己很少去讲这些事情。我知道,他早就从怨恨的阴影中走出来了。
走出阴霾,就没有怨恨,也就没有如何宽恕仇敌的问题。不要一直记着别人的错,佛法讲解脱,并不是要让别人解脱我,而是自己内心先化解问题,才能得到真解脱。
心灵环保解仇恨
问:恐怖分子不时出击,即使强国早有防备,却仍阻止不了恐怖攻击。许多人骂主战的美国和英国,世人好像倒有点同情恐怖分子了。法师怎么看?
答:这是因果循环。恐怖行动或反恐怖行动,都使用暴力,这是错误的,以暴制暴,永无了期。
但世人愚痴,总一再犯下同样的错误。以前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但现在是,秀才讲不清,就找兵来打兵,这样能解决问题吗?
或许暴力的结果是,有一方暂时屈服,却养精蓄锐,等著有一天复仇。武侠小说不都有这样的情节吗?因为复仇练武的高手,终于打遍天下无敌手,等他老了,想金盆洗手、退隐山林,但成吗?不成,因为他又成了别人的敌人,还有许多后生小辈学武有成,下山寻仇了。使用暴力的高手,终究要死于刀枪下。日本的武士道也是这样,代代寻仇,又有什么意思呢?人活着不该只是为了复仇,要有更积极、建设性的意义。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问题并不容易解决,打从旧约时代就互相压迫,宗教加上民族仇恨,以及近代的政治恩怨,这结已是难解。
我上次去中东,那里的穆斯林,念念不忘以英美为首的盟军对中东国家所做的压迫,他们称为“新十字军东征”。英美等国,现在虽比阿拉伯回教国家强盛,但是一时打赢,并不能遏止暗中活动的恐怖分子。除非杀光所有穆斯林,否则受到欺压的穆斯林,世世代代都要来复仇的。
要解决层出不穷的恐怖攻击,不是消灭,而是化解。我在西方世界、回教世界,都是说同样的话:“战争是错误的;恐怖攻击也是错误的。”暴力无法解决任何事。
《孙子兵法》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高战略,杀戮不是高明的办法。我期待英美能想出更好的解决之道,比如以经济援助、教育援助、文化交流等来释放善意,不要以自己的宗教信仰来统治全世界。
例如佛教就不会想要把全世界的人都变成佛教徒,众生自有不信佛的人,虽然度尽众生是我们的责任,但这不是可以马上完成的事。
“度”的意思不是要大家变成佛教徒,只要不打仗、不伤害人,有好生之德,都算是佛教徒、都是佛陀的信徒;这也是我提倡“心灵环保”的意思,任何宗教、政治立场的人,只要认同心灵环保,都算是同道了。
把怨仇一笔勾销
问:我们看到有些地区战祸频仍,有些地区则长年闹饥荒,为何那里的人要受这种苦,难道是上辈子造的“业”?
答:这个问题,不能用“上辈子造业,这一生受苦”一句话来轻易解释。佛教讲的因果,不能这样表相、简化地带过。佛教说的因果,有大环境的因果,以及个人多生多劫所累积的因果;种种因果推力,使人在某一生之中要接受某些灾难。
“业”,大体可分成“共业”和“不共业”两大类。有个人单独造作的,也有与他人共同造作的;有的虽然单独造作,但可能与他人承受同一业力,有的虽与他人共同造作,却有个人程度轻重的不同。
不过,在个人因果之外,还有整个民族的因果。比如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主要在犹太教徒与伊斯兰教徒为耶路撒冷圣地的争夺,那里既是犹太教的圣地,也是伊斯兰教的圣地;这两个种族从古代的祖先开始,争到现在还未停止。
犹太人亡国几千年后,在二次大战后才重新建立以色列,由于这片以色列的领土上,原来即有巴勒斯坦的住民,他们也住了几百个世代,彼此互不相让,造成以、巴冲突,互相攻击,仇恨愈结愈深,这是民族的因果。
至于个人的因果,是因为累生累劫的“业”的总合,所以诞生在一定的环境中。一生下来,就承袭了自己民族对其他民族的怨恨,对于“异”民族仇视与对立,仇视就产生战争,屠杀、破坏,怨怨相报,没完没了。
站在佛教的立场,怨家宜解不宜结,几千年的问题,最好能彼此原谅,才能一笔勾销。彼此有地方住即可,不一定要把所有的土地占为己有,也就是说共生共荣,尊重对方的文化与信仰。其实我到了耶路撒冷,看到当地的百姓彼此间确实是可以和平相处的,不一定每天、每事都有争端。如果坚持一定要报复,采取激进的手段相互攻击,则战端永远无法停止,战火也难停息,最后只会相互毁灭,同归于尽。战争最容易造成地区性的饥荒,流行病也会因此传播。
不同的民族也许会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但最好都能回归每个宗教宣扬“爱”的立场,唯有抛开仇恨,学习包容、原谅、宽恕,才能开启和平的契机。
从两岸伸出友谊的手
问:最近中共制定〈反分裂法〉,在台湾有人就以“反反分裂法”行动反制。两岸情势很紧张,似乎走到战争的边缘,很不安定。这样的日子真是人心惶惶,该怎么面对?
答:我们在世界上生存的每一天,都会遇到这种状况,很多夫妻、家庭,甚至同性质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经常都面临分裂、整合、竞争的问题。
有竞争才能成长,但不要把对手当敌人,要把对手当成帮助自己成长的“好朋友”,不但自己得到成长,也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最后受益的是大众。不要只看两岸,其实从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的现在,地球上经常出现两大阵营对立,两次世界大战都是这样,即使二次战后,世界上也还是冷战对立。现在,更不只两大阵营了。
海峡两岸距离很近,虽然文化的渊源相同,但社会结构、政府体制、判断的标准颇多不同,当然彼此会有歧异。过去,我们说要反攻大陆,大陆则要解放台湾,战争几乎一触即发,大半个世纪以来,都是在战争边缘。现在,五十多年过去,若要跟那时候两岸剑拔弩张的情况相比,我反而觉得,现在比过去更安全一些。
我不是政治人物,未来两岸要如何发展,我不清楚,但我知道,居安思危是需要的,但不能“风声鹤唳”。应该把台湾经营好,向中国大陆伸出友谊的手,大陆也应以慈悲的方式给台湾多一些关心,来稳定两岸的关系,这样就没有大问题,战争就不会发生。
大家都怕战争,但毋须过度恐慌。即使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不时处在战争状态中,那里的人民还是照常过日子。我去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时,问当地人:“不恐惧战争和爆炸吗?”他们告诉我说很恐惧,但生活还是要过,毕竟被炸死的人只是少数,双方人民的生活仍然继续。
比起来,我们在台湾的生活非常安定,又有什么好天天忧心的呢?再从佛教的观点看,人的祸福是固定的,但命运可以改变。怎么做呢?多做善事、对人类社会有帮助,很可能因此避开战祸。
有人替我看手相、批八字,说我只可以活到六十岁;但时间到了,阎罗王却忘了,我七十六岁了,还是活得好好的。我把生命奉献出来,多活一天,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众生,我不为每一天忧虑。
到穷国当义工
问:近来非洲贫穷议题,在世界各地引起讨论,希望世界上富有的国家,能免除穷国的外债,因为贫穷让非洲民不聊生,平均每五分钟就有一个婴儿死亡。这些消息不免让人起恻隐之心,但我们只是台湾的小人物,能怎么做呢?
答:首先,我们要正确地认识非洲,并不是每个非洲国家都是穷困的;但是,大部分人是藉媒体的报导来认识非洲,总以为那里是“黑暗大陆”,住的都是又穷又苦的人。
贫穷问题在我小时候,是很普遍的。我是一九三○年出生的,那时候的亚洲,除了日本是强国,中国、印度这些大国都是穷的,更别提其他国家了。美国小说家赛珍珠,对当时中国大陆的贫穷,有很生动的描写,到处兵荒马乱,旱灾、水灾连年不断,人民平均寿命只有二十几岁。那时候,人民贫苦饥饿、卫生不佳、战乱频仍,还有政治腐败,导致民不聊生,就如同现在许多非洲国家一样。而穷国贫穷的原因,几乎都很类似,除了天灾,还有人谋不臧、教育落后。
联合国和各种世界组织现在都在思考,如何解决非洲的贫穷。许多社运团体更对有钱国家施加压力,要他们采取行动,因为富国控制了世界经济的命脉,有能力的一方,更有责任帮助弱者。
但我想,从穷国移民先进国家,已有能力改善自己命运的人,也有责任协助贫穷的母国,如果这样的人能回祖国改革,加上外援,效果会大得多。可惜的是,多半能到欧美留学的人,享有富裕生活,就不想再回国受苦了。
除了减免穷国外债,更要扶植人才,让他们有能力改善及治理国家。这时,教育就很重要,否则提供再多的资源也没用。但大家难免担心,资源是不是只流到少数权贵手中,接着流到瑞士银行的私人户头里,而穷人依旧受苦?
过去台湾派农耕队、工程队去帮助弱小国家,希望他们学到技术后能改善人民的生活。但有了技术,人的思想、生活态度也要改变,要懂得储存粮食、积极工作。台湾的民众如果对非洲受苦的穷人动了恻隐之心,个人可以透过一些团体援助,或者到当地当义工,最好先学会当地语言,可以在那里当老师,像护士、医师等人才,应该都很需要。
现在,地球村的人都要互相帮助。南亚海啸之后,我们的义工到斯里兰卡建了台湾村,让失去家园的人有地方安身;我们有五年计画,建村之后,尚有后续的安心服务。
台湾现在渐渐有出国当义工的风气了,许多青年趁着年轻到贫穷国家帮忙,贡献自己的心力,他们个人都有很大的收获,是人生很好的历练。不过出发之前,要训练义工先学会照顾自己,才能服务他人。
以佛心陪孩子成长
问:
原本我们以为小孩子是天真、无忧无虑的,但其实现在的忧郁症、恐慌症病患年龄正在降低,小孩、青少年也有不少烦恼,学业、青春痘、体重、交朋友都有许多压力,甚至造成自杀,陕乐童年很早就结束。大人该怎么帮助小孩呢?
答:
大家以为小孩子应该是天真、无忧的,其实不然。如果生活在温馨的家庭,孩子的确无忧无虑,因为没有什么事情要他们担心,穷困不是太大的问题。
有人说“回家的感觉真好”,因为家是避风港,是温暖的、可以止痛疗伤的地方。然而如果家庭是破碎的,或者父母的感情不好,充满暴戾之气,那么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小孩就没有安全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遗弃。还有,童年时常有一些梦幻、想像,可是他们所看到、听到的,都和梦想中的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快乐得起来。
至于学业,如果父母或老师成天逼小孩读书,期待他长大有出息,但小孩却成了考试的机器,在这样的要求下,小孩会很痛苦。学业不是问题,而是父母、老师及周边人们对学业的认知、对价值观的判断有了问题,认为小孩书读得不好就麻烦了,考不取学校就没有前途,这都是不健康环境产生的问题。
还有,青春痘、体重等生理上的问题,如果父母、师长可以善加引导,也就不会有大问题。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长了青春痘,有的觉得不敢见人。其实青春痘可寻求医师治疗,或者从饮食方面改善,还有心理上的调适,都能够解决的。
另外,现在的小胖子很多,当他们遇到这些问题,自己不知道怎么办,会觉得痛苦,大人这时就要帮忙解决问题,让孩子苗条一些、健康一些,都是办得到的。
佛法说“众生刚强,难调难化”,因为众生难度,所以佛透过跟众生相处,了解需求:要是众生的需求有些不正确,就要告诉他们不正确的需求可能带来痛苦,然后指出一条通往快乐的道路。
做父母的,需要多花些时间在孩子身上,像佛度众生那样的用慈悲心来帮助孩子成长。不要只是供孩子读书,却没有真正的跟他们谈心。
做父母的,需要多花些时间在孩子身上,像佛度众生那样的用慈悲心来帮助孩子成长。
我不是小流氓
问:每天都有情杀、家庭暴力案件发生,有些人觉得,电视新闻快要成为“不适合儿童观赏”的节目了,因为充满太多暴力。新闻反映社会,是社会太过暴力,要如何才能消弭呢?
答:我小时候喜欢看“水浒传”,当时有人这么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三国演义”里有奸诈阴谋,老人看了三国,心情不宁;少年人看了水浒,动不动就打,成了凶狠好斗。但实情不一定是如此。比如,我看水浒,但我后来做和尚,并没有成了绿林好汉。
现在的电视新闻,报导的打打杀杀,小孩子是可能模仿的。我也看到一群小孩,拿着假手枪相互比着,砰砰砰,扮演警察与强盗,这大概也是从电视上学来的。可是,演警察的小孩,长大了不见得会变成警察;扮演强盗的,以后不见得就会变坏。
大人当然不能忽视媒体的影响力,因社会发生重大案件,电视新闻不太可能不报导,家长也很难禁止孩子看电视。
所以,父母最好陪孩子看,或兄姊陪着看,边跟孩子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案件,也可以带入是非观念,或是因果观,凡是杀人的,下场不会好;被杀的,当然很悲惨。
透过这样的教育,家长或学校老师只要多用心,社会重大暴力案子,也会有正面的教育效果。
禁止不如教育。家长靠爱心与智慧就能解决。首先让自己能辨别镜头所呈现的是社会乱象,是不正常的,恶念会造成社会不安;让小孩自己思考,最好不是我做坏事;若我遇到伤害,又该怎么办?
如果家长和老师没有机会教育,小孩的偏差思想就无法导正,可能受坏资讯影响,有样学样。有些父母则可能刺激孩子,让孩子走上岔路;“我本来不是小流氓,是父母要我变成小流氓”,从此就走偏了。大人的关心、机会教育,对小孩的成长很重要。
以勉励代替责骂
问: 有些父母对子女说话都是疾言厉色,连关爱也是责骂表达。比如:“天这么冷,为什么不穿衣服?”“为何公司这次升迁没有你 ,一定是你程度太差。”结果造成亲子关系日趋疏远,亲子的关系要如何解决呢?
答: 父母总希望孩子好 但孩子长大了从学校同侪、书本中得到许多知识有自己的判断力、想象力和自主性,不想被父母过度干涉。如果父母还是把子女是为两三岁的小孩子般,非要孩子完全听从自己,一定会有摩擦。
现代父母必须多了解子女,从旁辅导、勉励,和他商量、引导,而非责骂。
比如说小孩英文不好应该说明英文的重要, 拿一些英文漫画给他看,激发他的兴趣。如果能采取这种方式和小孩子沟通会好的多,而非动不动就骂:“不学好、不上进,英文这么差。”这种管教不够慈悲,也不够了解孩子,且伤了孩子的自尊。
传统父母不习惯甜言蜜语,只会命令或责骂,有时明明是要表达关心的,比如关心孩子的饮食,就命令:“快点把汤喝掉!”要孩子用功,就骂:“考这么差,一定是你太懒惰!”像这样的责备训话只会增加孩子的反感,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我们许多信众的小孩,年幼时随父母到寺院来,但升上国中以后,就不想和父母上寺院了。因为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天地、玩伴;有些父母在失望之余,会怪孩子不再听父母的话。
我会劝信众:“平日应该利用时间与孩子谈谈心情、未来的方向,或是最近学习的困难、心得。利用机会和孩子做朋友,让孩子理解父母的用心,孩子才会想要跟你们在一起。”
当父母要到法鼓山,可以告知孩子:“到寺院可以让头脑清醒,释放内心的紧张与不舒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孩子大半会听进去,会想随父母来。
有一位信众常责责骂、批评小孩,小孩越来愈不听话。他来问我怎么办?我说: “你不仅要做父亲,也要做孩子的朋友;孩子有多高,你就站在和孩子一样的高度去了解他。”我认为亲子沟通的方式不是要孩子依你的意见怎么走、怎么做,而是依孩子立场,当小孩的顾问。
当大人的态度改变,孩子也会跟着改变。就让大人先改变吧!
尊重孩子意愿
问:现代医术进步,如果有一天父母为了救罹患重症的孩子,父母要求基因相近的二儿子捐血、捐器官救大儿子,这样是不是妥当呢?
答:现在人输血、捐血已很平常,只要血型符合,都可以捐血,并不会影响捐血者的健康,因此这是比较没有问题的。不过,捐器官的问题就复杂些。因为器官捐赠以后,不能再生,捐赠者甚至成了残障者,可见这件事兹事体大。
有血缘关系的父母、兄弟姊妹,为了救自己的亲人,愿意将自己的器官捐出一部分,例如捐肝、捐肾等救亲人,这种作法大都获得社会的支持与敬佩。但我们也要考量,捐出一个器官,就会少了一个,可能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功能,捐赠者还是要经过审慎评估。
比如说,每个人有左、右两个肾脏,切除一边,只要另一边的肾可以正常运作,影响还不至于太大;如果捐赠者健康也不理想,切除一边肾脏,会有严重后遗症,那就不可为了救家人而贸然行事。
捐与不捐,在家属之间,当然有情感上的考量。比如,如果父母为了救重病的老大,非常希望体质相近的老二捐出器官,最重要的是要尊重老二的意愿,为孩子明白解说其中可能的利害,让孩子自己作主,不是由父母强迫。
父母强迫孩子捐赠器官给其他孩子,并不是好办法,虽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那是出于自愿的善心;若是强迫,除了不太人道,也没有尊重个体的独立性。
比方说,弟弟果真依了父母的要求,捐赠器官救了哥哥性命,未来弟弟的身体产生后遗症,他可能会怨父母一辈子,家人之间的感情也有了阴影。生了病的老大,也应以平常心态面对病情,不能因为自己病了,非要弟弟来分担自己的命运不可。
兄弟、姊妹、夫妇、家族,虽可说是共同体的生命,彼此应相互依存,这种说法可以说是理想;实际上,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立的,既是独立的,就要尊重任何独立生命的意愿。如果强迫亲人将器官移植,对罹患者来说,即使接受移植的器官,但在心理、精神上也是一种负担。
佛家说,个人有个人的福报、因缘,有的人一出生就有病,有人一生都很健康,许多事情要随缘而为,不可强求。
悲哀小皇帝
问:现代人小孩生得少,甚至不生,有很多孩子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姊妹,独享父母的爱,却少了忍让的机会,有专家说,这是“小皇帝”的时代,爱与宠的分寸,如何拿捏呢?
答:中国大陆因人口太多,必须有所控制,廿多年前就限制生产,推行“一胎化”,每个家庭的独生孩子都像“小皇帝”,这问题至今没改善。
在日本,老人多,社会是高龄化、少子化;在美国,新移民较不会有少子问题,但高知识水准、高薪的家庭,大都不希望生太多孩子,这种现象愈来愈多。
说到如何对待独生子,其实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环境,独生子往往比较幸福,却也比较倒楣。幸福的是,父母都会把所有的爱,投在这个孩子身上,如果祖父母还在世,更视独生子为“命根子”、“宝贝”般的疼爱。总之,独生子获得更多的关怀,可说集众爱于一身。
也因独生子没有兄弟姊妹伴着一起长大,往往个性比较孤僻,因和其他家庭的孩子不一样,反而会羡慕一般家庭的小孩。
如果父母不忍心管教独子,孩子变得骄纵、任性、顽劣的可能性增加。我们看竹林,如果一片竹林,每根都长得很直;零星错落生长的竹子,可能会长得歪七扭八。因此,环境影响很大,如果样样迁就小孩,不去管教他,反而害了他。
我曾遇到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士,他受过很好的教育,却找不到工作,也娶不到老婆。有一次他来见我,他说:“人生很灰暗。”我问他:“你一表人才,又受了高教育,人生怎么会灰暗呢?”
他说:“遗憾自己是独子,从小父母疼爱,从小就任性、天真、傲慢。大学毕业时,父母过世留下一些财产,因不会理财,加上几次投资受骗,如今钱都没有了,也没有手足可以相扶持,现在是一片茫然,后半辈子不知怎么过下去。”我建议他面对现实生活,勇敢的重新开始、学习和适应,还是可以成为正常的人。
这是他身为独生子的悲哀。希望独生子的父母,要以正常方式管教独生子,用钱、做人、态度都要管,如此长大才能成材。
青少年为何迷恋网路?
问: 很多父母很担心,孩子沉迷网路,每天挂在纲上不肯下来,甚至有些父母还必须为电脑上锁。青少年迷恋网路好吗?除了流行和时髦,还有什么是吸引青少年沉迷网路的原因?
答: 我不用网路,也不仅网路,但我可以体会年轻人为什么迷恋网路。因为他们对现实的世界感到陌生,对外界怀着恐惧、没有勇气和别人接触,也因此交不到朋友。但是在网路世界,这些都会变得容易。
在真实世界中,交朋友可能有许多风险,例如恋爱可能会中止,交往也可能会分手。但是在网路世界不一样,年轻人可以用假身分与别人交往,好像自己躲在暗处观察形形色色的人,感觉起来比在真实社会安全得多,即使意见不同吵架了,也不会有危险。
然而,网路对年轻人而言,还是存在着危险。第一是,很多年轻人不会选择,沉迷于某些题材和内容,很容易受到影响,甚至被这些内容洗脑。第二是,年轻人一旦习惯处在网路世界,对真实社会的感情和生命,反而更难以体悟。
相反的,我也看到许多年轻漫画家、作家,利用网路发展很好的事业,甚至成立公司。例如有位年轻作家红胶囊,会画画写文章,在网路上结交许多好朋友。还有位小女孩沈芯菱,才十岁就利用网路帮爷爷卖柳丁,销路比以往增加很多,对买方、卖方都实惠,这些都是使用电脑相网路很好的例子。
所以我觉得,年轻人着迷电脑和网路,不一定是坏事,但要看孩子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在这方面,父母要多关心,了解孩子在网路上到底在做些什么。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