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方外看红尘(1)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9日
来源:不详   作者:圣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方外看红尘
  圣严法师 著
  自序
  本书的缘起,是由于《联合报》的第三代负责人王文杉社长的母亲谢家兰女士,她是我们法鼓山“法缘会”的会员,二OO四年初春,她因有感于台湾社会纷乱浮荡的情势,特别来看我一趟,问我能不能在报上辟个专栏,为人间社会种种的疑惑、乱象,提出佛法的观点来解疑、作疏导。我答应了,不久便由王文杉社长亲自陪着他的母亲,并且带了一位记者梁玉芳小姐,一同上法鼓山跟我谈专栏的事;就这样,开始了在《联合报》每周日缤纷版的一个专栏,叫做“方外看红尘”。
  这个专栏,自二OO五年元月二日首刊以来,一直连载至二OO七年七月十五日止,其间历时两年又六个余月,文稿计一百三十二则(编按:本书仅收录一百一十五则),每次以八百至一千字的篇幅见报;当中有十一则,缘因我在病中,无法接受采访,是从法鼓文化已出版的穴智慧掌中书》改写而成。
  这两年多来,梁玉芳小姐的采访提问,都是紧扣着台湾社会现下的时貌,把民情舆论普遍讨论、共同关心的议题或时事,设成一个个采访的主题,而希望我这个老和尚也来谈一谈,看看能够提出什么观点,而让关心社会的读者大众,或者自己本身就有类似问题的人士一同来参考。
  现在,专栏文稿就要出书了,由法鼓文化编辑出版。本来在这过程里,最辛苦也最费心的是梁玉芳小姐,她要找题材、要构思题目,然后来采访我,再整理成文,花费的时间与心力是相当多了。可是她却非常的慷慨,说文稿的版权全部让我所有。其实在我来讲,我是不需要版权的,我也不准备拿版税,在书出版以后,如果在法鼓文化编辑出版的成本之外尚有余结,那就用来推广结缘吧!本书的内文,每一则都是精简的短篇,很容易看,送人时是很好的礼物。
  在书将付梓之前,我要感谢《联合报》王文杉社长和他的母亲谢家兰女士,以及《联合报》总编辑黄素娟女士,与该报编辑台上的编辑诸君,感谢他们在刊载期间对此专栏的重视与厚爱;这个专栏在刊出两年半以后,因我的王动提出适合告一段落而结束,至于日后能否再有新专栏与读者见面,那就看因缘了。
  二OO七年十月九日圣严写于法鼓山
  【自我成长】
  慢活人生
  境随心转能转败为胜
  如何认清自己?
  对自己有交代
  人生规画
  懂得放下,才能自在
  小心而不担心
  睡前放空自己
  整形能转运吗?
  恐怖的爱
  爱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不要被爱情冲昏了头
  有条件的爱太辛苦
  别玩劈腿游戏
  非结婚不可吗?
  赚钱的福报
  办公室的沟通智慧
  让人人都有饭吃
  忙人时间最多
  心定就做事不乱
  稳重不是无能
  把弱者变强棒
  遵守团体游戏规则
  老人也是公司的宝
  事必躬亲,累死自己
  和竞争对手做朋友
  面对贫穷的勇气
  先做好人际关系
  失意得意一念间
  【社会关怀】
  别为贪念打假球
  拆穿诈骗集团谎言
  不放弃自己
  分清楚该不该要
  忍出工作好本领
  中年别盲目转业
  人到中年百事哀?
  中年不是三明治
  老年生活靠自己
  如何准备老年生活?
  通灵预言可信吗?
  演好人生大戏
  买彩券行善
  可以开神的玩笑吗?
  以禅修戒毒
  将心比心接纳病人
  善待外劳
  与恶邻和平相处
  忍辱者多福
  难教的学生是活教材
  担忧学生请产假
  让边缘人进入社会核心
  不必靠整形建立自信
  不弃养狗
  节庆不是玩乐天
  【家庭沟通】
  小爸妈问题多
  奉子不离婚
  让孩子走自己的路
  闰七月的鬼月禁忌
  戒烟做善事
  人人都当环保警察
  尊重彼此的政治选择
  把仇恨留在过去
  心灵环保解仇恨
  把怨仇一笔勾销
  从两岸伸出友谊的手
  到穷国当义工
  以佛心陪孩子成长
  我不是小流氓
  以勉励代替责骂
  尊重孩子的意愿
  悲哀小皇帝
  青少年为何迷恋网路?
  化解两代教养的争执
  行行都能出人头地
  老来养孙负担重
  老人不堪尿布奶瓶
  接受同性恋儿子
  单身者适合收养小孩吗?
  无血缘的家庭联合国
  家庭主夫不丢脸
  【生死大事】
  出世是来解决问题
  做家事的福报
  家暴是前世报应?
  太太为什么不再是“知己”?
  外遇毁掉一家人
  娶外籍配偶无法解决问题
  娶外籍配偶要感恩
  晚年再婚
  为儿女留下“功德”遗产
  父母是家里的佛
  接纳不负责任的父亲
  包容老人家的“宝贝”垃圾
  走出活路来
  复制人伦理
  堕胎罪同杀人
  不能只生不养
  该不该多生小孩?
  别带孩子一起寻死
  减少忧郁的方法
  别冲动情杀
  莫弃养宠物
  可怜恶人
  伤害动物的罪过
  不再穿皮革
  慈悲呵护动物
  盲目放生反而杀生
  动物生死顺其自然
  防癌的方法
  可以代死者捐器官吗?
  如何告知病情?
  预立遗嘱要及早
  最好的葬法
  祈祷,让受苦的人勇敢
  活不下去了?
  生死像睡一场觉

  慢活人生
  问:以前台湾流行“爱拚才会赢”,大伙一起打拚,创造台湾经济奇迹。但是,现在有人开始提倡“慢活”,推动悠闲的生活,工作之外也要休闲。人生到底该把金钱、时间与潜力发挥到极致,或者过得去就好?这之间会有矛盾吗?
  答:我想,“慢活”的意思,就如同禅修所说,放松、不要紧张。打拚是很紧张的,但慢慢地来,是在欣赏自己的人生,走任何一步,都是在享受、欣赏。
  举一个例子,越南籍的一行禅师,他教人学禅的方法,要人慢慢体验自己的生活,体验自己走路的感觉,享受自己慢慢走路的过程。有很多的人生活非常紧张,甚至紧张到害病,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样样都有。用禅修的方法,可以将生活的步调放慢,把自己的心情缓和下来;心情一旦舒缓,工作就更有效率。
  我常说:“工作要赶不要急。”赶工作并不是等同于急躁。通常很多人赶工作都会很急,手也急、脚也急、心也急,工作好像是赶的,赶的结果反而让工作出差错;慢慢地做,反而会做得非常好。
  我有一位女弟子,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那时我也在美国,她担任我的侍者,每天替我准备早、午餐,晚餐则等到下课回来再做。这位弟子每天一早起来还要做早课,她的动作很慢,不慌不乱却效率很高,慢动作之中也可以做出细工夫来,工夫细而效率高。她在一小时内可以做许多事,慢与效率是不冲突的。
  我问她:“动作这么慢,为何一小时可以做这么多事?”她说:“不能快,快就会乱了方寸,我很清楚每小时、每分钟应做的事。”
  还有另外一位女弟子,她整天都很忙,包括扫地也是很快,但拚命扫却扫不干净。因为忙就想很快地扫完,反而扬起许多灰尘,结果地扫了却不干净。她每天拚命地工作,但工作效率和品质都不好。由此可见,慢活的提倡,和发挥效率、发展潜能是不冲突的,反而是有助益的。


  境随心转,能转败为胜
  问:社会环境意见纷乱,我们常常“心随境转”,局势乱,人心也乱了。如何在乱世里保持清明安稳,做到“境随心转”呢?
  答:“心随境转”、“境随心转”这两句话,我经常拿来勉励自己,也用来为信众、弟子打气。通常,我们凡夫都是会心随境转的。举例说,大多数的人不喜欢下雨。比如法鼓山正在整地兴建学校,只要看到天空乌云密布,包商和工人就愁眉苦脸,因为一下雨,再等地干,至少两天不能工作,工期就会延宕,成本也提高了。所以,因为个人的利害和所处状况,人的心情就会随着这些条件而变化,这就是心随境转。
  但是,同样是下雨天,作家琦君女士在一篇散文里,却说她喜欢下雨天呢!因为她会想起小时候,下雨天躲在母亲怀里听故事的情景。她一样一样地把下雨天的温馨回忆举出来,她的内心也因为下雨天而出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下雨天对她来说,真是太好了。这也是心随境转,心随着外面的环境,转到好的方向去了。生活里充满这样的例子。有的人明明知道没有办法跟别人竞争,试一下却幸运得胜,败部复活,让他非常高兴;有人明明实力很强,但竞争结果没被录取,内心非常痛苦。这都是心随境转。“境”包括人、事、物,都可能影响我们的心情起伏。
  受外界因素影响心情变化,是非常痛苦的事,但真能做到“境随心转”吗?事实上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人、事、物都是外在环境,天有不测风云,个人力量很难完全掌控。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面对环境的态度,收伏起落不定的心情,也就能转劣为优,转败为胜。我有个信众在海边用有机方法种稻,但去年连连发生问题。先是出现福寿螺,接着又有虫害,当他以为收成无望时,害虫的天敌出现,两、三天就把问题解决了,后来稻子收成不错。
  他学到经验:任何事都要往好处想,往坏处准备;能解决就解决,不能解决就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有一位瓜农,木瓜还未收成前就被焚风破坏了。我跟他说,靠天吃饭的人,天给饭吃要感谢;天不给,也不用恨,因为这不是人可以掌控的事,但心情却是自己可以掌控的。不要天真地以为人定胜天,环境一定会照人的心意而改变,能改变的其实是自己的态度。如果今年收成不了木瓜,明年就什么也不种,这样到了最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如何认清自己?
  在我指导修行时,“认清自己”的层次分为自我肯定、自我成长和自我消融三个层次。
  自我肯定是先肯定自己的缺点,再肯定自己的长处。一般人对自己的缺点,大都采取隐瞒、掩盖或不愿检讨和承认。这种人,往往是一脸的灰尘、油垢,但不愿自我反省和检查。他也许曾照过镜子,但看到又脏又丑的自己,就没有勇气再面对镜子。这种人不清楚、不了解自我长相,拒绝看清自己的缺点,往往自我膨胀。就像火鸡看到外敌时,颈部和身上的毛就膨胀竖直,藉以夸大实力,希望让对手以为它体型变大了,但大家都清楚,那是假象。
  要真正认识自己,必须常常反省,最好在心理稳定、生活正常时进行。如果情绪不稳定,生活状态很混乱,反省也没有用,因为看到的只是我比人家大、比人家好、比人家强,很阿Q的自我膨胀,这样无法认清自己。
  一个常受情绪影响的人,是无法清楚面对自己的。学习禅法的人,首先要知惭愧、知忏悔。知惭愧就是要检讨自己,知忏悔就是承认自己的错误,从检讨自己、承认错误中重新出发。知过能改,就能随时随地面对自己。 只要对周遭环境细心些,自己的优缺点可从朋友、亲戚、群众的反映中得知。面对别人的指责,要谦虚、广纳众议。如果觉得自己很聪明、优秀,表现高人一等,这种傲慢的人,是看不到自己的。谦虚的人才能认识自己,也才能听到许多人给的忠言。也许有人会说:“别人提出的建议,并不一定全都是对的。”无论对或错,一样要用心去听,感谢提出意见的人。
  “认清自己”,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缺点,其次是要改正自己的缺点,接着是要不断谦虚学习。
  当我们一步步改正自己,智慧也随之增长;此时要更谦虚。有些大人物,决策时会请教很多人,一旦得到共同结论,就照着做。有智慧的领导者,不会说这是自己的智慧,而是心存感恩,感谢大家的努力;执行时不幸发生错误,别人也会谅解。
  自己的缺点,自己应该最清楚。可从做事、做人、与人互动中去发现,唯有勇于面对自己,才能“认清自己”。

  对自己有交代
  问:许多上班族因每日上班下班,不断重复,一生好像就这样过去,而藉唱卡拉OK或去PUB喝酒来排遣无力感。该如何对抗这种人生观呢?
  答:唱卡拉OK或去PUB,让工作上的压力舒畅一下,是娱乐的方式,偶一为之也无不妥;夜夜笙歌就是浪费了。
  积极进取的人,对自己期许很高,不会把时间,耗在没有成效的生活上;他们对未来,也有许多期许与要求,白天、晚上都会努力工作,任何时候都会追求各种自我充实的生活。
  以我来说,我一辈子都很忙。在军中服役时,同袍空闲时往往在茶馆、赌场、色情场所消磨时间,我白天工作完成了,晚上就看书、写文章。
  累了,就走出房门,看看星星、月亮,欣赏大自然,可以看到平常看不到的景色,感受平常感受不到的心境,这是“大享受”。
  虽然我没有读高中、初中,但在军中,我看了很多书,等于上了大学。有人问我:“读那么多书,能做什么?”我说:“不为什么,或许有用吧。”到现在,的确很有用,包括自然、社会科学,都能与别人分享。但是,谁知道以前我的同袍都认为我是“怪人”,说我的人生没有意义呢?
  那段军中经历,我也看到有些同袍常常喝得醉醺醺、摇摇晃晃的回营房来。看起来,时间很容易打发、谈笑很快乐,内心却很空虚。
  除了白天的工作任务外,他们不知道要把生命的着力点放到哪里去、时间放哪里去、头脑放哪里去?没有安心处,心无处可安,所以习惯找那些娱乐场所。
  对我来说,那些都不是我要的。虽然我常一个人度过晚上光阴,但我过得非常充实,时间虽流逝,知识却留下来了。
  最近有个军中老友来看我,他说:“当初大家都认为你不懂得享受,过得无趣;现在看你对社会是很有贡献的,你走的路和我们的确不一样。”
  我和朋友都老了、人生快到终点,他才觉得过去的人生是虚掷,但我觉得对自己有交代、对社会也有贡献,当初并不枉费。
  我想,过去那些独自用功的日子,不错失光阴,不在享乐中逃避人生应有的责任,确实是有价值多了。

  人生规画
  法师曾说这一生从来没有做过人生规画,为什么呢?学校不都是教人要尽早订下人生规画吗?
  及早规画人生方向的观念,是社会主流,因为学校老师如此说,老师的老师也是如此说,整个社会都习惯这个想法。但是,这种说法也不尽然全对。
  就以我的母亲来说,她从小就告诫我:“不用做大人物、大事业,能够平平安安过日子,那就是福气了。”我也认为,即使很早就规画人生,但人生并不一定能照着计画走。我有一位信众,最近说不想做官了,另有人生规画。我觉得奇怪,刚开始做官时,应该也想长久为政府奉献;但才短短数年,个人及环境因素让计画改变了。
  再如微软创办人比尔盖兹,年纪还很轻就交棒、退休了,想去从事慈善事业,相信比尔盖兹年轻时并没有想到微软会赚大钱,而且年纪轻轻就可以退休,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人的遭遇并不是可以事先预料的。不同的时空背景,往往会产生不同的人生价值,因此“生涯规画”常常不可靠。比如我年初就会排好全年的行事历,但往往会因一些变数,必须更改行程及计画,这些并不是僵硬不变的。佛家所说“随顺因缘、掌握因缘、创造因缘”,就是这个道理。 “随顺因缘”是说若因缘出现,可以让你成长、发展,那就应该随着因缘去努力完成;这些事如果有五、六成情况是你可以接受,且有利社会,就应把握机会,放手去做,这就是“掌握因缘”了。
  至于“创造因缘”,因缘初始可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可以用种种资源来培养因缘。比如本来是个小公司,可以藉着因缘而成了大公司,很多的企业家都是如此成长的。
  我们无法清楚自己能活到什么时候,又如何能清楚规画人生呢?如果只规画活到六十岁,是不是六十岁以后的人生就不管了?年轻时候有人替我算命,说我大概只能活到六十三岁,但我今年已经七十七岁了。如果我认命地以六十三岁为终点,以后就不再积极做事,那法鼓山这个团体就无法出现了。回头看,我有几册重要着作是在六十三岁以后才完成的。因为我掌握因缘,不会放弃,所以才能完成许多理想,这是我的经验,提供给大家参考。


  懂得放下,才能自在
  问:法师常劝人遇到困境时,要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其中最难的是“放下”,大部分人一旦忧虑,就是时时担心,如何才能做到“处理后就心无牵挂”呢?
  答:放下,需要智能。没有智能,就放不下。
  有位法师在公车上让座给一位老太太,这位老太太是跟着一位中年人、一个小孩一起上车的。这小孩是老太太的孙子,老太太就把法师让的位子给了孙子坐。
  法师心中嘀咕:“我是看你站得不稳,才让座的。”过了两、三站,那三个人要下车了,老太太转头东张西望,不是找法师,而是找后面一位她认识的年轻人,要他过来坐孙子空出来的位子。
  法师心里想:“怎么有这种人啊?我让的位子,你不坐了,应该还给我,至少跟我说声谢谢,竟然还叫别人来坐!”这位法师对这件事耿耿于怀,十多年过去了,他还在讲这个故事,这件事说明了人性自私,非常可怜,但连法师也不见得放得下。
  “放下”是事情过了,就不再牵挂,不再影响到自己。
  我在美国纽约的禅中心靠近拉丁区,治安不太好,有位女信徒晚上来参加打坐、听经,就在某个转角,两个年轻人靠近她,一个人抢了她的皮包跑了,另一个人还对她说:“里面有什么东西?我去叫他送回来。”结果当然是不会送回来的。
  这下子怎么办呢?她慌了,手足无措,只能来找我想办法。我说:“快报警。”
  “面对它”,是冷静面对自己被抢劫的事;“接受它”,接受这样的事就是发生了,时光无法倒转;接下来的“处理它”,就是报警。
  这位女信徒在这件事之后,再也不敢走被抢劫过的路了,有一、两年晚间都不敢到禅中心。她觉得太危险,不能再去了;万一又遇到歹徒就太可怕了。后来整个区域治安变好,她才又回来参加共修。
  事情发生了,有智能的作法是看清情势,出门尽可能不带贵重的东西,手提包也不要贵气的。采取了必要的改变和处置,能预防的都做了,就是处理了,就应该要克服恐惧,要放下。
  “放下它”,并不是从此不再处理,而是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尽心尽力去做,但内心不忧虑。忧虑是没有智能的人,懂得放下,才有智能,才能自在。
  “放下”是事情过了,就不再牵挂,不再影响到自己。

  小心而不担心
  “台湾之光”王建民在美国职棒大联盟的表现相当精采,身为一名投手,他的名言是“我一球一球投”,不管战况如何,只专注当下投出的一球,听来很有禅味。法师怎么看呢?
  我相信王建民是不是懂禅,说的是不是禅语,并不是那么重要;“我一球一球投”是他身为运动员应该有的一种心态。
  我曾经在日本电视上看奥运转播,一场游泳比赛里,有位俄国选手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在他的隔壁水道是位日本选手。抵达终点的时候,以一秒之差,这位日本选手竟然赢了俄国选手,成为新的世界泳王。后来日本电视台访问这位日本选手:“你知道,上次的世界冠军就在你的隔壁水道吗?”
  这位日本选手回答:“我不知道在我旁边的选手是谁,我没有注意。如果我分心注意旁边的事物,我大概会慢个两三秒才到终点吧!我只知道全力以赴,拚了全力在水中前进,隔壁水道是谁,我并不在乎。”
  这好比是人生过程,有人常是人比人气死人;或者担心别人表现得比自己好,所以要更努力,比别人好。但是这样的“担心”,使他们的努力打了折扣。自卑、嫉妒、忧虑、患得患失,都变成了人要往前进时的阻碍。如果心中有□碍,要变成第一也难。
  所谓“禅”,就是放下当下的自我中心。自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活下去。实实在在地活下去,一步一脚印地走,不是犹犹豫豫地东张西望;也不是没有目标地乱走,而是认定一个方向,放下自我与利害得失,努力冲刺。
  许多人注意王建民的每一场比赛,每一次投球,大家都对他有很高的期待。我们可以期待他每一场都胜投,不断创造新的纪录,但是他自己不能有这样的期待。如果每次投球都担心结果,反而容易失误。
  有位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说,她高中骑单车,在小路上远远来了位孕妇。她心想千万别撞到孕妇,心里一紧张,偏偏就真的撞上了。她告诉我:“在那当下,骑车就骑车,千万不能想太多。这好像也是禅呢!”
  禅是一心无二用的,当下该做什么就全心去做,不偷懒,也不担心,可以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大家在生活、工作中,也是如此,做好当下的事,小心而不担心,才能从容自在。

  睡前放空自己
  问:古时有个高僧说:“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颇有深意。但现代人常常忙得吃不定时,更痛苦的是该睡时睡不着。许多人有失眠毛病,安眠药大畅销。师父有何安眠心法?
  答:“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是修行的态度,也是生活的态度。生活就是修行。
  提到“禅修”,很多人当它是神秘主义,或者像印度的瑜伽一样,要盘坐、练气,收摄身心。其实,禅是不拘形式的,禅就在日常生活中,所以“吃”与“睡”都是修行。但在忙碌的现代,很多人该吃的时候不吃,在开会、在聊天、在看报告,就算边看边吃,也是食不知味。
  该睡觉的时候又是胡思乱想,还放不下白天的事、担心明天的事,大脑无法停下来,就算睡着,也睡得不熟,醒来还是非常疲倦。
  如此该吃的时候不好好吃,该睡的时候不好好睡,就不是修行了。就算填饱了肚子,却不知道吃进去的是什么滋味;就算睡在床上,却是多思多虑,得不到放松,这觉是白睡了。
  无法好好睡,是现代用脑工作的白领阶级的通病。要担心、在意、忧虑的事情太多;有人失眠,还有人有忧郁症。所以,要能睡觉时好好睡觉,必须先找出原因,找出自己忧虑的症结,解决它,该去看医师就要去,按时服药。
  在修行者来说,睡觉前会把自己放空、放松。可以先洗个热水澡,之后打坐,让身体肌肉舒缓松弛,脑子的运作步调也跟着慢下来,尽量什么都不要想。
  上床的时候,练习体验自己的呼吸,感觉每一次呼气、每一次吸气;如果心里还是七上八下,就可以数息,从一到十,一进一出算一次,一直数到十,大半还不到十,就会睡着了。
  有人失眠就数羊,一只羊、两只羊,不如数自己的呼吸;羊跑掉了,就回到自己的呼吸,身体放松。
  姿势也会有帮助。如果是短暂休息,例如午睡,就仰睡;若是夜晚睡眠,就右侧睡,不会压迫到心脏,有助于睡眠质量。


  整形能转运吗?
  整形美容在台湾很风行,甚至有母亲送给女儿的生日礼物,就是一对双眼皮,或一个高鼻梁;还有人为了“开运”、面相去整形,削颧骨、填额头等。如果大家都在脸上动刀美容,岂不都不是以“真面目”相见了?
  整形首要关切的是“健康”,包括心理的健康和身体的健康。如果整形手术在身体上没有后遗症,而且对增强人的自信心又是加分,那 去整形,也没什 不好。
  不过,在我看来,内心的平静和智慧就是美;如果光把脸孔整得好,不见得就是美。我相信“相随心转”,如果心不快乐,常常痛苦、怨恨、傲慢,脸孔就算整成像模特儿“林志玲”一样美貌,也还是不好看的。
  在我的认知里,朴实、真诚、友善、有智慧的脸,一定美的,母亲生你如何都不是问题。比如说,达赖喇嘛的脸很真诚、友善,因此任何人一见到他,就感觉很可爱、很欢喜、很好看。
  我不反对整形,但主张父母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脸孔见不得人,一定要整形才行;如果整了形,自己的性格、想法没有改变,那 整形是没有作用的。这样的整形,就像买个面具戴在脸上;但面具可以脱掉,整形却脱不下。
  至于为了改运、面相原因而整形,像是凶痣、鼻梁低、颧骨高这些,可就不大准了。看看高官富贾的长相就知道了,有许多人就是奇奇怪怪的长相,就连大学问家,也不一定是白面书生的相貌。
  有个年轻人诸事不顺,所有算命师都说他脸上的痣不好,眼皮也要修一下。他就照做了,大家都说,他一定要转运了。结果呢?他的性格、福报都没变,命运怎 会变呢?就好比“要把沙煮成芝麻”是个笑话,有可能把沙染一下颜色,就能假装是芝麻了吗?那是不可能的事,沙仍是沙呀!
  内心的平静和智慧就是美。

  恐怖的爱
  有的人和情人分手,会带着刀子去谈判,想要杀人:“既然我不能得到你,也不让别人得到你。”爱情怎么会变成这样恐怖?为什么谈恋爱变成这么高风险?原来很美的事,都不美了。
  有一个中国男孩,爱着一个美国女孩。但是女方父母反对他们交往,希望两人分开。男孩知道以后很痛苦,也很气愤,跟我说要报复女孩的父母。
  后来女孩也找我。我就告诉女孩,让事情缓一缓,不要急着分开,先安慰男生说,如果父母的态度转变了,还有可能在一起。最后男孩伤心地离开了,幸好没有发生报复的悲剧。
  面对情人要分手,万一对方不舍得,怎么办?首先,要忍耐一段时间,暂时还是在一起,不要再交其他男、女朋友;两个人都维持正常工作、参与社交圈,让时间把感情淡化。当对方觉得爱情不够味了,自然想走开,但如果一开始直说:“我不喜欢你,要分手。”反而有危险。
  有人认为对于情人分手,应该“劝合不劝离”,但这不一定,要看危险程度。如果“合”有危险,就要分;如果“分”也有危险,就暂时不要分。保护自己的安全,永远是第一要考虑的事。单纯的恋爱,本身没有风险,是存心不正确或是盲目的恋爱,才有风险。
  爱情要有理性,两个人相恋,要为自己和对方着想,包括两人彼此未来的幸福、相互的成长,也要考虑彼此的关系人,包括亲属家人、社会关系等。谈恋爱如果都不考虑这些,就是盲目的恋爱,是很危险的陷阱。君子之交,其淡如水;男女为了结婚、彼此照顾而谈恋爱,上床夫妻、下床益友,两人互相照顾,是安全的恋爱。男女如果只是为了占有彼此的爱而谈恋爱,会有问题的。
  有位先生经常请朋友到家里聚会,因此太太常要煮饭请客人吃。但客人中有一个未婚女孩,人长得很漂亮,太太每次看到女孩来,一面做菜一面恨在心里:“为什么老请她来?”后来太太弄清楚,女孩只是先生研究学问的朋友,并没有谈论感情的问题,她还为自己的生气感到后悔。
  爱情不能要求拥有彼此的全部,要尊重彼此的理想,也要包容各自拥有同性、异性的朋友,并且维持正常社交。
  爱情不能要求拥有彼此的全部,要尊重彼此的理想。

  爱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有人谈恋爱如胶似漆,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一起。但是要分手了,却恨不得杀死对方。为什么会由爱生恨呢?
  很多年轻人把爱情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因为他的生命中没有任何其他的使命、目标和理想。只要抓到一样东西,例如感情,就当作生命的全部。
  这种人谈起恋爱,通常很热情,不论女孩或男孩,都会爱得死去活来、用情极深。但是这样没有人生使命和理想的人,你会喜欢吗?这样的人生并不可取。
  人的生命有很多目的,爱情是其中一部分,不能是全部。人的生命需要爱情滋润,但把爱情当成生命的全部,就变成了贾宝玉,非常多情但没有理想、没有未来。如果和这种人交往,在论及婚嫁时,都要仔细思考一下,以免婚后后悔。
  有一对男女朋友,男孩子是叙利亚人、女孩子是义大利人,都很嬉皮,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他们一起来找我学佛,我问他们平常都在做什么?有没有读书?他们告诉我:“我们的使命就是两人相爱,要爱一辈子,这样就够了。”
  他们看起来还算体面,但过着像流浪汉的生活,不工作、没有住的地方,公园、车站都是睡觉的地方。需要钱,就去帮人家做点小差事赚零钱,例如看店、搬东西之类。爱情是他们全部的生活,只要相守在一起就好,多甜蜜啊!
  他们来听佛法,我就说:“有爱情固然很好,但是除了爱情,人生应该还有其他的使命和目标,你们也有些空虚和不足吧?不然怎么会来找我学佛法?”
  我建议他们,找个工作,安定下来,即使兼职也好,爱情可以维持更久。现在两个人都是我的弟子,住在纽约,一位是英文老师,一位在华尔街从事证券交易工作。
  二十多年了,两个人到目前还生活、相爱在一起。
  所以我说,爱情不是人生的唯一。人会相爱结婚,是为了延续后代生命;但是只有爱情的人生,是没有前途的。至于出家人,则已经将爱情转化成慈悲,从对一个人的爱,转移成为对众生的大爱了。
  人的生命有很多目的,爱情是其中一部分,不能是全部。


  不要被爱情冲昏了头
  要认识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好像愈来愈不容易,有个女孩子与男朋友交往七年,在订婚那天,男友跑了,才发现他早就结过婚了。请问法师,该如何培养识人之明?我们从小就听过“知人、知面、不知心”,还有“反覆无常”、“阴沉险恶”等形容词,都是指我们很难真正看穿别人是否真诚。
  报导中,这个女孩子与男友相恋七年,直到订婚时,男孩子不敢出席,才发现对方已婚。这种事情,古今中外时常可见。结婚多年的人,不愿离开元配,又在外交女朋友,虽能享一时的齐人之福,却有苦果等着他。我看过一个男人,带着太太与女朋友见面,还可偷天换日、天衣无缝。他先介绍太太给女朋友认识,并说成“远房亲戚”,太太虽然觉得奇怪,私下问他:“为何介绍成远房亲戚?”他故作顽皮的说:“只是开玩笑!”太太很爱先生,没有进一步追问,女朋友则误信他说的“亲戚”关系,男人利用甜言蜜语把两人骗了。然而,一旦东窗事发,整个家也完蛋了。像那对交往七年的情侣,真相掀开后,女朋友、太太都会找他算帐,不会有好日子过。福祸相倚,因果跟着来。女孩子容易上当,一方面是用情太深,另一方面是男孩子手段高明,那该怎么办呢?
  女孩子与异性交往,只要保持清醒和距离,一定可以从许多蛛丝马迹中看出端倪。二十多年前,我遇到一对青年男女,女孩子在台北开一家咖啡店,男友则是在台湾做生意的马来西亚人。男友从马来西亚来台时,都会住在女孩子家,但住没几天就出门,过了几天才回来。如此交往一、两年,女孩子开始追问何时结婚,男友都以要等事业上轨道作借口拖延,直到三年多以后,他才在女孩子苦苦哀求下,说出已在马来西亚结过婚的事实。女孩子伤痛至极的来看我,我说:“阿弥陀佛,这种人还值得你去爱吗?这个人是大骗子,赶快把情断了吧!”女孩子则说:“他是个好人。”我说:“如果是好人,会骗你感情长达三年之久吗?你要赶快放下,否则会愈来愈痛苦。”女孩子听劝后,把店关了、搬了家,不让男友找到她,才慢慢走出情伤重新生活。迷恋中的人不会怀疑对方,唯有让自我不要陷入迷恋之中,才不会被爱情冲昏了头。唯有让自我不要陷入迷恋之中,才不会被爱情冲昏了头。

  有条件的爱太辛苦
  为什么相爱的人,反而会相互伤害?
  人的恩怨瞋爱都是并行的;如果只有爱,没有其他的情绪,就不是普通人了。一般的人,愈是对爱的执着太深、太强,就会愈希望对方完全符合自己的理想,变成自己梦想中的那个人;但是,自己却不一定会变成对方梦想中的人,只会单方向地要求对方服从自己的理想。只有单纯的爱而没有冲突、没有恨,这样的爱,大概是少数;或者,只有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能够有这种不求回报的爱。
  在男女关系中,有爱、有恨,就算是爱的时候,为对方无条件牺牲的人,都不见得是真正地为了对方着想,反而是一种“投资”;也就是说,以自己的牺牲来换取对方的爱,换取什么呢?换取对方言语上的承诺、安慰,或者具体行动的展现。
  举例来说,对方接受了你的爱,就该拿什么回报呢?一声谢谢,或是行动上与你配合,听从你的意愿;或是以身体作为回报。这样有条件、要求回报的爱,都是爱得太辛苦;有了期待,也就难免冲突,当对方的表现不如你的期待,难免抱怨或责怪,也就会互相伤害。这样有所求的爱,引来的痛苦,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比如嫉妒、疑心、占有心,想要占有对方的一切:人、时间、行动,甚至是对方的思想,“一切以我为中心”,或是“只能依照我的方式,不能有别的想法”。
  这样,被爱的人会快乐吗?这样的爱,是禁锢的爱。轻微些的,希望对方重视自己,所以付出爱,期待着爱的回报,可能双方相安无事。但是,两个成长背景、性格、教育程度都有差异的人,怎么可能事事相同?因此,为了讨对方欢心,所以要施恩于他,送礼物、邀约出游、投其所好,满足对方的需求。有位先生在婚前为了展现爱意,告诉女朋友:“婚后家事都由我来做,你不必动手。”结婚之后,丈夫要上班又要做家事,太太果真一动也不动。丈夫开始抱怨,太太说:“谁叫你以前这样承诺呢?现在一定是你不爱我了。”两人于是变成怨偶。明明相爱,但要求对方照着自己的意思去做;对方做不到,爱也就打了折扣,或者互相伤害。如果对爱付出,而没有任何条件,也不求回报,还能够相互包容,这样的爱,才能不受伤害。如果对爱付出,而没有任何条件,也不求回报,还能够相互包容,这样的爱,才能不受伤害。


  别玩劈腿游戏
  劈腿族是爱情国度新名词,以前叫脚踏两条船,但现在船不只两条,有些人还可以同时和许多人交往,脚下踏的“船”,多到可以组舰队。法师对劈腿族有何建议呢?
  爱情不专一会有问题。在同一个时间有两个以上的亲密朋友,不论男女,都容易出问题。因为爱情的特性是独占的,如果同时与多人交往,这是“乱爱”、炫耀,不是真感情。
  谈感情不专心,就像在“玩”感情,不是真爱;真正的爱是不容许同时爱两个人的。如果既爱这个,又爱那个,都很亲密,这样危险性太大了,就像步入危险区,随时都可能出问题。
  二十多年前,有个女孩子同时爱上三个男孩子,三个人都向她求婚,也各有所长,她不知道到底要嫁谁好,于是来问我。
  她说:“法师,我本来要到庙里求签的,问说到底该嫁哪一个;现在来请教您,哪一个男孩子比较好?”
  我说:“你带他们来见我,一个一个来。”
  隔天,她果然带了一个男孩子来。我告诉她:“你就嫁这个吧!”我问那个男孩子:“你是真心爱她吗?”他说:“是。”我说:“那你们就准备结婚吧!”
  女孩子一听急了,问我:“那还有两个呀!师父还没有见过呢!”我说:“你就告诉他们,你已经答应别人的求婚了。”
  他们果真结婚,现在孩子都上大学了。
  为什 我会这样决定呢?她要上庙抽签,如果没有我,她自己做三个签,丢一丢,也会有一个结果;但我决定这个男孩子,是因为她第一个带他来,应该是最爱这个男孩子的;或者其他两个男孩子没有办法第一天就过来,那也就是因缘不具足。
  最好不要当劈腿族,但如果你不幸不小心成为对方劈腿下的“一艘小船”,最好要懂得退出,不要跟着玩感情游戏。
  可以直接对劈腿的情人说:“我只爱你一个人,也希望你只爱我一个。在第三者和我之间,请你做个选择。”如果对方无法选择,你就得忍痛退出,长痛不如短痛,因为多角恋情是危险关系。
  既然你有爱人的条件,何不等待更优秀的下一个对象呢?
  谈感情不专心,就像在“玩”感情,不是真爱。

  非结婚不可吗?
  问:
  台湾人愈来愈晚婚,甚至不婚。父母急着为三十好几的女儿、儿子作媒,就怕儿女老了没有后代照顾。但也有人说,早就养儿下防老了,只要自己过得好,何必结婚呢?人生非结婚下可吗?
  答:
  随着时代的改变,年轻人愈来愈怕结婚。看起来,怕结婚的原因是太麻烦了。万一要分手,结婚双方在财产、法律、家属上的问题,都比没婚约只同居的人麻烦,所以干脆不结婚了。
  如此一来,男女之间好像更自由,似乎彼此谁都不要控制谁、谁也不需要负担谁的责任。但是这些新的作法,看在老一辈父母的眼中很不习惯。在父母的年代,一般人多半会结婚;因为老人家要抱孙子,自己死了,还有子孙可上坟。这是上一代父母的想法。年轻人不再在乎家族香火是不是有人继嗣,他们不在乎家族,而是在乎自己的感受。不结婚到底好不好,要由心理上、生理上、生活上、精神上各个层面去思考。
  我常说,人生对于伴侣的需求,可以分几阶段来看。青年男女谈恋爱,是找情感上的伴侣;结婚之后,开始生儿育女,这时生理伴侣的角色就相对明显,当然也有生活上的扶持。
  到了中年,儿女渐长,男女之间更是生活伴侣,一起解决家庭问题:到了老年,老伴是精神伴侣,老了,还有人可以说说话,互相照顾。为了填补人生过程的孤独、寂寞、还有无奈等情绪,人是需要伴侣的。
  在我留学期间,有个朋友常常待在咖啡馆,喝茶看书;朋友都走了,他还不回家。为什么呢?他说,有人的地方才算是家。在咖啡馆还可以看到人,回到住的地方,只是堆书的“图书室”;没有人的地方,不算是家,所以他宁愿晚些回去。
  如果一个人不属于任何家庭、任何群体,当然觉得孤独。法鼓山有不少信众没有结婚,但是他们不孤独,因为他们有修行的伴侣。如果人生四阶段的需求,可以在婚姻之外找到,下结婚当然也是可以的。
  晚婚、不婚成了趋势,社会也要留一些空间给他们。不选择传统婚姻和家庭的人,要找到自己的归属感。有些老人家把猫狗当成家人,把动物当成生活上的伴侣,动物伴侣需要他、围绕他,让他们因此有了情感寄托。
  其实,人还是愚痴啊!结婚一辈子,人老了,两口之中总有一人先走,人总还是会有孤单的一天。
  下选择传统婚姻和家庭的人,要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赚钱的福报
  问:
  许多理财专家说,要准备几千万元才够养老:又说,年轻人立志要过“一亿人生”。但是这些标准,让人压力很大,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赚到这么多钱的。法师怎么看呢?
  答:
  一切向钱看,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通病,一种不健康的风气。每个人都要体认到:钱并不能代表自己的快乐、幸福、安全、健康或人格。财富多少只是一个数字,是虚幻的安全感;人真正需要的安全感,并不一定能由金钱中得到,比如:幸福、快乐、真爱、敬重。
  如果把人生重要的目标,定位在追求二亿人生”,那就好像是在赛狗跑道上,追逐那只电动的兔子,它永远跑得比赛狗快,赛狗再怎么努力,终会发现兔子是永远追不上的目标,除非这场比赛停止。
  但我们想想:就算赛狗真的追上了那只电动兔子,又会如何呢?那是一只假的兔子,又不能吃,追上了又怎么样呢?
  人们追逐庞大的财富,追逐存款簿上的天文数字,就像赛狗追那只电动假兔一样好笑。你拚命工作、拚命投资、拚命理财,也许达到几百万或者几千万元,幸运的,或者真的有了二亿人生”,但是这样的人有多少呢?他们真的都很快乐吗?
  我年轻的时候有个好朋友,他天天看邱永汉的经营、理财的书。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只要门道抓对,就可以真的赚大钱。 “你做和尚,我来赚钱,未来我支助你建道场。弘法利生,包在我身上。”他这样告诉我。
  现在,四十年过去了,我已经是个老侩,他也是个年近八十的老汉了。但是,邱永汉仍然是有钱的经营家,我的朋友却仍然没有成为富豪,理了大半辈子的财,仍然只够养家活口。
  我最近问他:“你赚多少钱啦?”
  他说:“钱找人容易,人找钱困难。钱滚钱容易,手赚钱很难。”万事起头难,你得先有机会,或者先有很多钱,才能够钱生钱、钱滚钱。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有福报,你是不是有能力赚钱,还得有相对的资源来配合;如果没有,财神爷在你门口走过,你也只能干瞪眼。与其立志赚一亿,不如发愿:尽一生心力,奉献社会,救苦救难。这样的愿望,是有钱、没钱都能达成的,而且包管你快乐又幸福。
  我并不是说,钱不重要,而是人要认清什么是人生真正重要的,不要花了一生的时间,其实只在追逐一只无关紧要的电动假兔子而已。
  财富多少只是一个数字,是虚幻的安全感;人真正需要的安全感,并不一定能由金钱中得到。


  办公室沟通智慧
  问:在纷乱的环境中,如何把心静下来?假使办公室有人突然言出不逊,冒犯了您,这时该怎么回应?
  答:我们首先要理解,环境永远是混乱与变动的。那什么是不混乱的呢?只要变动是有秩序的、有规则的,就不算是混乱了。“乱”不容易避免,能化解“乱”就是智慧。
  最近有位弟子开会时与人吵架。我劝他:“既为修行人,何必与人争吵呢?”他马上说:“对不起,是我控制不住情绪。”但他又说“我并不想吵架,是对方一再撩拨,我就脱口而出,回话过去了。”
  我说:“我们修行人,不应有这样的情绪表现。”他再三道歉。如果他不是修行之人,也许会不服气的反驳:“吵架不是我的问题,师父应纠正的是对方,不是我。”
  办公室不是天堂、佛国,或者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环境,我们必须清楚,只要有人、有事,就很难事事如意。只要有这样的体认,就不会受混乱影响,甚至能处理混乱。
  西元二千年,我参加了联合国总部的世界宗教领袖高峰会议,世界各国有几千人参与,有一个场次是自由发言,主席要大家举手取得发言权,但许多人早就冲上台,场面非常混乱。主席就说:“我们是宗教领袖,请展现谦让。”这些宗教领袖赶紧回到座位坐下来。大家原先只想争发言,造成了“乱”;主席适时利用智慧,让乱平息。
  我们在工作环境,常会遇到出言不逊的人,理直气壮纠正你,或是要让大家知道他受了委屈。此时,不要和他直接冲突,以免受到更多伤害和委屈。可以请你的上司或同事向他劝说,不妨坐下来慢慢谈,若有人做错了可以改进,没有必要大声争执。如果能够这样做,相信事情多半能化解。
  如果是主管常在办公室出言不逊,相信老板不会喜欢这样的主管的。如果他是老板,公司经营一定会出问题,当下属的人可以选择离职;如果无法辞去工作,而老板又常常骂人,只好调整心念:“我要的是这份工作,他喜欢骂人,那就让他骂吧!”
  但如果处处想要向老板讨回公道,追回尊严,不但让自己日子过的不快乐,也让问题更雪上加霜。


  让人人都有饭吃
  问:
  法师提过“道心之中有衣食’,可以再给我们解释吗?学生选择科系时,是要选择饭碗有保障、有衣食的科系,或是凭自己兴趣选择冷门科系呢?
  答:
  许多人会选择衣食无忧的科系,父母也希望子女选择容易成名、发财的科系,因为自己穷了一辈子,希望儿女不要再像自己一样一辈子不得意。但有了名位权力就会快乐吗?
  事实上,地位高、财富多、权势大、有名望者,造的业往往更大:虽不一定是恶业,但对自己来说,却是一种包袱、压力,往往被这些东西包围着,失去了自主的能力,失去做人的基本价值。因此,从过去到现在,许多的思想家都不鼓励人钻营谋利,而是鼓励追求幸福的人生。
  在佛教来说,要有利益众生的心,要有救济众生苦难的抱负。从小发大愿心,不计较金钱与名望,才不会受名利所困,可以追求自己的潜能发挥,就算不是名利双收,至少衣食无虞,人生没有白过。就如同到灾区服务的人,他们不会没饭吃、不会缺衣穿的。虽然在灾区工作很辛苦,但却很有价值,不是吗?
  许多人只想到自己享福,没有想到叫他人享福,只设法让自己的福报更大、更多。只在乎自己的饭碗,往往让许多人没饭吃。这种饭碗一定不保险,因为别人也会来和你抢饭碗。如果可以让大家都有饭吃,努力找饭给大家吃,自己也不会饿死。
  我们应从小就要立志利他,让没有饭吃的人都能有饭吃,没有得到医疗照顾者都能获得医疗照顾,没有安全保障者都能获得安全保障。为奉献而充实自己,自己的成就最大,贡献也最大。许多人只想先抢一个饭碗再说,却没想到饭碗抢破了,还是一无所有。
  科系的冶门或热门,只是一时的现象。现在的冶门科系,也许一、两年后就变成热门,因为世界变化太大了,很难说哪一种系热门或冶门,而是要问自己是不是对这门学科有兴趣、愿意投入?只要愿意投入,无论是冶门或热门,都能开花结果,有好成绩;目前还有些学生会寻求双学位,让志趣更广一些,这也是很好的自我成长方式。
  只要愿意投入,无论是冷门或热门,都能开花结果,有好成绩。

  忙人时间最多
  问:现代社会生活步调快速,电脑、网络、手机等现代科技,有时反而增加人们的工作负担,因为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工作,也必须工作。法师常说“忙人时间最多”,可以谈谈其中的秘诀吗?如何在忙碌中保持休闲的心呢?
  答:工业革命以后,机械能大量生产,取代了人工,一时之间就有许多人失业,工作都被机器抢走了。渐渐地,机器愈来愈精密,产能愈来愈良好,社会的物质文明也愈进步。
  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当物质条件变得丰富后,就开始追求另一个境界,有时并不是物质需要不满足,而是要更多、更多;人变得富有了,就要求满足的成就感,我有新的发明,别人也有更好的创新;地球看够了,就要上月球;月球去够了,就要上火星、金星,征服外太空。这样的狂想,是永远不会满足。
  就算未来有了“太空旅行”,可以让人游历好几个星系,也不管造太空船、火箭要花多少钱、花多少人力物力,总会有人去追求的;接下来,就烦恼时间不够了,拼命竞争。
  人也不断跟自己竞争,今天要比昨天更好、今年要比去年更好。公司创立了,就要拼股票上市、上柜;公司股票上市、上柜了,就要拼合并,不断追求更大的公司,不但要当“台湾第一”,还要追求“世界第一”。一连串的竞争与追求,只是让自己忙碌,没有一刻得闲。
  虽然电脑、网络、通讯科技等,让人做事更方便、更有效率,但没有用的。因为人类会不断给自己更多的任务、更多的追求目标,新工具的出现,并没有让人省下力气。
  在竞争、忙碌的生活中,规划自己的时间、工作十分重要。只有好好规划,时间才能有意义的发挥;如果不计划,白白让时间过去,这叫做蹉跎岁月。
  大家最好仔细想想,每天可作多少件事。许多人平常喊着好忙、好忙,但假日时,一睡就到九点,懒懒地起床,看一下报纸,两小时一下子过去;日后吃午饭、睡午觉、上网,下午就过去了。或者逛街、喝茶,此时已经晚上了。再看一下电视、上网,又是晚上一、两点,该睡了,明早又要赶上班。因此,有了新科技,人们不是利用科技让自己时间变多,而是沉迷在新科技里,把自己弄的很忙、很累,把时间都浪费了。
  曾经一个西方名人说过,若有事要快速完成,最好找忙人来做。我一年到头是没有周末、没有假日的。但是我的时间好像比许多人还多,而且多很多,同样的时间,我能做很多事,因为我能把握时间、规划时间,做该做的事。

  心定,做事不乱
  问:现在常见的工作环境是,电脑萤幕同时开了好几个视窗,打报告又收电子邮件,一边接手机,眼睛还要看着新传进来的讯息。一心数用常是混乱无效率,好像很忙却是一事无成。该如何寻回专注呢?
  答:开国元勋胡汉民的传记中记载,他是大忙人,有一次朋友拜访他,他一面接待,一面起草写稿子,还用一只脚推摇篮哄小孩。
  胡汉民“一心三用”且有条不紊,访客看了非常惊讶,问胡汉民怎么做到的?胡汉民说:“好好做就可以了。”
  每个人一天都是廿四小时,要吃饭、睡觉,要做很多事。
  通常我们都认为,一个人一个时间只能做一样事,不可能同时做好几件事,事实上,只要好好练习,善加规画,可以同时做很多事。
  就以我个人来说,如果有好几件事要同时处理,我会把“自我中心、自我立场、自我价值观”全摆下,积极面对,做得快且不会出错。
  我常面对厚厚一叠公文,每件公文都亲自看,而且要当下判断签批,在那同时又得开会,开会时还有电话要接。同时应付这么多事,怎么办呢?
  我的做法是,开会时,只对会议最后决议作判断,会议过程一面看公文、一面听听大家的意见,甚至接听电话,虽忙,心却不乱,决策也不会出差错。
  禅宗有一个公案,弟子问老禅师:“老师父,如果千千万万种景象同时在您面前出现,要如何处理?”老禅师说:“黑的不是白的、红的不是蓝的,是什么就是什么,我不在里头。”
  意思就是,我既不黑,也非白、红、蓝,它们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必受它困扰,保持自我清明,不论眼前讯息多混乱,心中都保持原有样貌,就很容易处理问题。当然,要达到这种境界,是需要训练的。
  平常就要训练自我情绪,淡化自我。看淡自己后,看任何事情,就不会瞻前顾后,一切的优先顺序变得很清楚,也就不会混乱了。
  相反地,如果不能看淡自我,同一时间处理许多事情时,往往许多人事会混杂在一起,就像电脑的乱码一般,理不出头绪,事倍功半。许多政治家、企业家、宗教家,都是因心定而不乱,做起事来事半功倍,迈向成功之路。

  稳重不是无能
  问:上班族必须听命于老板、上司,但如果你觉得老板并不高明,心里骂他“猪头”,对他的意见却还点头称是,那不是很虚伪吗?
  答:人生有许多事,是不服气也得服气呀!不必偷骂老板,但你也可以有其他的选择。孔子说:“危邦不居,乱邦不入。”他懂得明哲保身,也不轻易为昏庸的君王所用。所以,如果组织的领导人太无能、太腐败,看起来真是没有希望了,这时如果你能够向更高层的人反映,就努力试试,看能不能改变现状,也许这正是调整组织的好机会。
  反过来想,或许主管坚持你看来并不高明的决策,那是因为他看到你并没有看到的层面,他自有道理。可以退一步想想,是不是有这样的可能?
  另一种想法是,或者你真的看出主管的无能为力,而且确定唯唯诺诺的做事方式,并不适合你的性情,这样的组织再留下去也没有希望,就看你有多需要这份工作,否则大可另找可栖的良枝。
  有时候,我觉得现代人工作的流动率太大了。个人意识太强,一点不称心如意,就拍拍屁股走人,一点都不给自己或对方留转圆余地。有人一年换好几个工作,这样对人生的历练并不好。
  如果你的工作,可以让你学到经验,你不妨安定地做一段时间,累积一点经验,在不完美的工作环境里,试试自己有多少能耐,能否扭转情势;真的势不可为了,再决定换另一个工作,这样可能是比较负责任的作法。
  否则,当你再去找工作,拿出履历表时,若是一年到头都在换工作,别人可能对你会不太放心,觉得你的稳定度不够,担心会不会只要有压力,又立刻跑掉?会不会大的任务,就不能交给你?薪水也不敢给你太高的承诺。
  如果换成另一种情形,你的主管不但不是猪头,而且十分精明,事事都想得比你远、看得比你清楚,点子多、反应快,那在他的眼里,你也可能成了“低能属下”了,或许那个时候,你更痛苦呢!因为永远跟不上主管的变化。也或者,主管的反应是因为他必须听命更高层的决定,但在下位的人看不到前面的决定,反而误会了主管,以致让他枉做“猪头”。
  有时,主管的“稳重”,并不是“无能”,不妨试着去欣赏他的优点。毕竟训练自己的适应力,是职场的必修课。

  把弱者变强棒
  问:在一个团体里,有些人付出比较多,有些人似乎是依赖者。如何能让落后、偷懒的成员赶上来,变成付出者,也成为团体中的强棒呢?
  答:依赖者与付出者,看似两种类型的人;但往往换个任务,原本的依赖者却可能变成付出者,两种角色可能在同一人身上出现。
  比如说:某个人可能因工作兴趣,以及工作热忱和理想、目标,会在工作上全力以赴,尽心付出;但遇到人事、与同事相处的问题上,可能就会变得很被动,反而成为依赖者。
  因此,依赖与付出并不是一成不变。做为领导者或负责人,应该随时对于多付出的人给予鼓励、嘉许。对于依赖者,要了解造成依赖的真正原因,如果只是一时无法适应,只要状况改善,就可能从依赖者变成主导者了。
  不过,社会上也有一些人从小就依赖别人,不愿意付出。这些人也许天生资质或条件较弱,自信心不足,从小到大已习惯依赖别人,做事都是被动的,缺乏积极性。
  对于这种个性消极的人,必须要用耐心改变他的习性、观念,以及对事、对人、对己的态度。要告诉他众生平等,任何众生都有机会成佛,但成佛是要靠不断地努力、修行;所谓的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身心、思想及语言行为,不断地修正、精进,就能成佛。
  如果做人抱持得过且过的态度,一辈子这样过,两辈子、三辈子也都是这样过,那人生就白白浪费,距离成佛之路,就会愈来愈远。
  我们团体里也有非常被动的人,但毕竟是少数;而且大部分经过训练后,都能发挥己身的功能。少部分真的无法跟上的,有时也会有人向我建议:“太难调教,不如把他开除算了!”
  我说:“杀人的人还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更何况只是疏懒?只要他们不犯大错,慢慢建立他们的自尊心与团体责任心就可以了。”
  有位出家两、三年的弟子,经常在害病,常像只病猫似地睡在厨房,弄得一身灰;上课、工作也时常缺席,找了半天,才发现在睡觉。像这样的人,领导者不该赶走他,而是要协助他调养身体,把病养好。后来,他对于所担任的执事,就做得很好。
  因此,对这些依赖者,不要让他们自生自灭,而要帮助他们,让他们走出来,成为团体及社会有用的人。

  遵守团体游戏规则
  问:人多意见也多,在道场里是否也一样呢?法师如何解决?社会上许多人除了意见不同,还各持己见,认为自己的意见才是真理,那又该如何寻求共识呢?
  答:想想看,一个团体如果聘了一百位工作人员,来自不同生活背景、不同文化,有可能在其中寻得一致性的价值观吗?很难。有人说,一百个人可能有一百种意见,甚至一百零一种意见。
  不过,团体要想群策群力,一定要先有“大家共同完成的目标”,这就是寻求共识的基准点。因此,任何团体在招募工作人员时,可以明白告知团体发展的宗旨及任务,一旦加入就要遵守团体规定和程序;如果不愿接受,那就不必强求非留在这个团体不可。
  唯有大家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在同一轨道内,才能产生共识,才能共同顺利运作,完成任务。团体是这样,社会也是,国家的运作更是要如此。
  比如说,法鼓山力倡素食、重视环保,我们希望在此工作者不抽烟、不嚼槟榔、不喝酒、不吃荤等;平日垃圾要分类,尽量不制造垃圾,甚至没有垃圾。有些民众想到法鼓山工作,或体验法鼓山的团体生活,我们都乐于接纳。不过,他们来了以后,必须接受且实践我们的规则。
  家庭也是一样,夫妻要有家庭共识。有一对医师夫妻为了教养孩子的事常争论不休,几近失和,孩子夹在中间不知所措。为避免事情恶化,医师丈夫决定妥协,让太太负责孩子的教养,太太也很高兴地负起责任,尽心尽力教导孩子。
  夫妻俩找出一个彼此接受的方法:只要大方向没有偏离,虽然医师有时不同意太太教导的方式,但他不再与太太争辩,让孩子长大后自己去判断,从此家庭变和谐了,也更能适应对方,活得欢喜自在。
  如果一群人有相近的价值观,就容易取得共识;群体里不同看法的人,必须有一方要能妥协和适应,接纳和自己不同的理念与看法,不需要坚持一定是自己对。试着把眼光放在更远的共同目标,不计较眼前的细节差异;或者,为对方设身处地想一想,或许就能理解对方的想法。相互理解就是取得共识的开端。

  老人也是公司的宝
  问:面对曾经有贡献,现在却不适任的员工,主管请他离开或调职的确很为难,要怎么做才算有智慧、有慈悲呢?
  答:一个团体无时无刻都在成长,团体的成员也随着岁月衰老。如果这个团体永远用同一批人,团体势必萎缩、老化、消失。所以,一个团体必须要新陈代谢,包括:观念、技术、产品的新陈代谢,而且需要同时进行,才有竞争力、生产力。
  有人在青、中年时期,很有创造力,替公司赚很多钱。但年老之后,除了少数人能维持青、中年时期的创造与意志力,以及高工作效率,大多数人会有“想做,却力不从心的无奈”。任何企业都可能遇到员工老化的问题,但不难解决,只要建立良好的退休或升迁制度就可以了。
  以法鼓山而言,会鼓励届龄退休者办理退休,未届龄者可以给予较优渥的退休金,鼓励他们提前退休;如果不愿退休,可以调整职务,让他到比较次要的位子工作,但薪水不减少,以补偿他年轻时的付出。
  或者可以开辟另一个符合老年人工作的领域,让他们发挥,但这必须看公司组织及体制上是否有新工作可供开发。有些企业,员工都换了好几代了,流动很快,老板却很难退休。像台塑创办人王永庆先生,手下的干部一批一批都退休了,他还必须继续工作。
  公司要永续经营,组织规章、制度建构就必须健全,退休人员与新进员工聘用要有一定的比例。有了这个制度,公司或团体可以维持永远年轻,活力充沛。
  对于长期不适任的员工,公司也必须有合理的退场机制,让不适任者退场,例如严格执行考绩评定,以决定升迁及加薪,不合格者则让他离职。一个公司,如果还有很多不适任员工,就代表该公司制度不够健全,需要重新改革。
  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经过三十年的岁月,这些人大多五、六十岁了,已经没有办法像年轻人一样,可以想办法替他们调到较不费力的工作,安排适当位子给他们发挥所长。
  老人也是宝,这些人虽然年纪大了,但二、三十年的人生经验累积,却是难得的生命经历,给予弹性空间和时间,或许能对组织创造出另类价值。

  事必躬亲,累死自己
  问:领导是门艺术。如果弟子做事不积极,让他做不如自己动手更省事时,在这种情况下,法师会自己动手吗?领导者追求效率,但也要有耐心教导部属。但在效率和教导之间,又该如何拿捏呢?
  答:要想带领身边的人落实自己的想法,且能积极做事,领导方式一定要循序渐进。带人带心,不能躁进。
  法鼓山对弟子的训练方式是,先让新进人员了解工作的技巧、知识,也就是先教育,再实践。这是投资,也是训练。我们不会要求新人一来就得进入状况,而是先了解基本原则,明白制度是怎么运作的;有疑惑时,随时向资深的同仁请益。了解一切运作规范后,才会开始赋予他们工作和任务。
  所以,新人上路难免不够熟练,要先预留时间、空间,让他们成长。比如两个小时能完成的工作,他们可能要做上两天,因此要预留学习时间。经过几次摸索,熟能生巧,可能就从两天缩短为一天、半天完成,以后也可以在两小时内完成。有些人见到下属工作还没达到要求,往往急着抢下来做,这是不成功的主管。没有耐心等待下属成长,事必躬亲,只会累死自己,成就不了大事。
  我有一个弟子很聪明,说话条理清楚、做事积极,忠诚度也高,于是提拔他当中阶主管,带领两位小主管。但这位弟子对下属做事非常不放心,任务交办下去后,不到两天就收回来自己做,每天累得半死。大伙睡觉时,他还在忙,一早大家起床了,他却还在睡觉。
  结果,他的办公桌上公文叠得很高,做都做不完,身体也搞坏了;部属却闲得没事做,只好辞职。最后我只得把这位主管换了。事必躬亲的结果,自己分内的事没做好,部属的工作也被耽搁了。
  我告诉这位弟子:“你们做的事情,师父不曾抢过来做;即使你们做得慢、方向做偏了,我也只请你们来谈谈,了解问题症结,一一克服,但师父不会全拿回来自己做,否则我们团体是不会成长的。”
  我对管理问题,非常重视层次,上下分工、分层负责;唯有这样,团体才能顺畅运作。看到属下没做好就拿回来自己做,这是很糟的领导者,这会让部属不能成长,也因领导者的不放心,让部属感觉被看轻。这些都会造成人才损失的。


  和竞争对手做朋友
  问:现代社会压力很大,学生考试是竞争,做生意也是竞争,办公室也有竞争,几乎分秒都活在竞争里,如何排遣这些压力呢?
  答:这些压力或竞争,看来都是外在的环境,其实都是自己给自己的。人要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活得好,许多人说要培养“抗压性”,但是更高明的方法,不是硬碰硬地抗拒,而是顺势化解、转移迴避。
  “抗”有对抗的意思,如果弄得不好,就会两败俱伤,产生后座力。所以,我主张四两拨千斤,好像打太极拳,避重就轻,化有为无,转实为虚。
  要怎样才能做到呢?压力其实主要是来自于太想去做某种争取,又争取不到;想要排除某些事物,却又排除不了,因而取舍失据,这样压力就来了。所以,求不得很苦。但是,如果不太刻意去求、去取呢?如果不正面抗拒而侧身迴避呢?也就不苦了。
  我的行事哲学是:已经有人做、大家抢着做的事,那我就不做;但如果是我不做就没有人要做的、需要有人做的事,我就去做。另外,如果迴避不了的,我就侧身走过去。
  还有,如果大家抢破头都要做的事,却还没人看出怎么做比较好,那我就去做。如果别人看了,也学我这样做,甚至抢着做,没关系,就放手让人去做。因为我已经又前进一步了,不用害怕有人来竞争。
  所以,我一直在人少的地方开路,常常是独自一人努力,哪会有竞争呢?这叫“自知之明”,不叫“压力”。
  举例来说,法鼓山是最早兴办佛学研究所的,刚创办的时候,台湾只有这么一家佛研所;后来,许多道场也觉得,办佛研所的确很重要,可以培养很多佛学人才,也纷纷开办了各式的佛研所。
  国内的师生资源有限,佛研所却愈办愈多,我们是不是要关门呢?不用,我们可以再想别的路子——由国外多聘老师来,加强师资阵容,提高教学素质。结果,我们的佛研所既可以和国际交流,又可以跟上国际水平。
  所以分享资源,并不是坏事,大家资源共享,但我们继续往前走。竞争不一定是压力,而是促使你向前的动力。如果你在原地不动,在同一个空间里和别人争有限的资源,那一定很痛苦。
  我们不必非得打倒别人,自己才能站起来,而是要加强自己的能力,化解压力。看见压力与竞争,别当成是压力,可以当成是转型的机会,可以成长、突破,并且转化压力为助力,你可以选另一条路,不必为了竞争,和别人挤破头。好比说,人家都在吃辣椒,你也拚命去吃吗?不用,你可以选择别的食物。另外选一种最适合你的食物,岂不也可吃得津津有味?
  而如果你在学校或办公室里,被别人视为假想敌,那很正常,代表你很优秀,应该觉得快乐才是。面对视你为竞争对手的同事,要用智慧化解,可以跟他当面谈话,分享你的资源。也就是,不要把对手当做敌人,要做朋友,共享成果。


  面对贫穷的勇气
  问:俗话说:“由奢入俭难。”在卡债风暴之后,很多人必须尽全力偿还卡债,不能再像以往奢华度日。一下子要由阔绰回到俭朴,实在很难适应,要如何抛弃旧习呢?
  答:一般人在习惯安逸平顺的生活以后,要由奢入俭,抛弃原来的阔绰习惯,的确是很困难。《红楼梦》里的贾府,盛世时过得很风光,但贾府没落了,开销还是要照常,当家的人就很辛苦了。
  面对还债压力,首先要做到能屈能伸,不要怕丢脸,要面对它、处理它。有的人很慷慨、很豪爽,有钱时拿钱给大家用,一旦没钱了就不知该怎么办?其实处理的方式很简单,就是老实地告诉大家:“我没钱了!”
  过去有一位寿冶老法师,他是越南解放前最后一位总统杨文明将军的师父。老和尚在越南时,非常有钱,随时布施。越南解放后,老和尚和几位年轻的出家人逃到美国。老和尚说:“现在到了美国,我们都没钱了,你们身上的钱全都拿给我做为大家的生活基金,否则就不要跟我住在一起。”老法师的作法是对的,有钱时,该慷慨就应慷慨;没钱时,也不必硬撑面子。这就是出家人的本事了。
  现在一些卡债族,没钱了就应面对没钱的事实,过去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现在就不能这样了。四十年前,曾经有位建筑商带全家人来皈依,一番心意要护持我,要建道场,我很感谢他。但半年后这位弟子突然不见了,找到后,他说不好意思见师父,因为生意垮了,现在住在朋友的小阁楼上,一家五口一天只能够靠一把面过日子,既不敢见师父,也没有办法面对世界。
  我问他:“是不是有很多债主找你?”他说:“是。”我要他面对债主,他说:“债主会逼死我。”我说:“告诉债主,逼你死是犯法的事,也拿不到钱;让你活下去,反而有机会还钱。”后来难关度过了,他再度站起来了,他的孩子们也很有成就,有当律师的,也有当医生的。
  这位建筑商的人生起落很大,但他有勇气活下去,有勇气面对贫穷,不放弃生命,所以走出来了。人要学习能屈能伸、能贫能富,富时不要忘了贫时的生活,贫时要忘了富时的生活,这样一定能度过难关。

  先做好人际关系
  问:有些人说做人比做事难。如果在职场受人冤枉,是要据理力争,或是以和为贵呢?
  答:在社会上做事,有时并不是你技术没有问题,对事情有耐心、有热忱、有兴趣,就一定可以做成事的。因为事情多半与人有关系,也都是人做成的。做一件事,要完全与其他人无关,几乎很难,大概只有吃早餐,独自享用一杯咖啡、一块吐司,才能孤独一人;或者是打坐时,坐在一块蒲团上,那就不须与别人互动,只要面对自己。
  很多事都是人与事相互连结的。有一位政府官员做官做得非常痛苦,他曾来找我,说:“我该怎么办?”我说:“做事虽难,做人更难。你只要把事情做好,别人对你的批评、嫉妒都没有关系。你已经尽心尽力、问心无愧;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就可以安心地睡觉了。”后来,他来向我道谢说:“要把事做好,还是需要先把人做好;把人做好了以后,事情就能够比较顺利推展。”
  先学做人是非常重要的。该如何做人呢?就是要小心谨慎、诚恳谦虚、踏实忠厚、宽宏大量,这样一定可以把人做好。我们学做人的目的,就是为了做事;只要努力把人做好,事情也会愈做愈好。
  做人一定要常常为人设想,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在家庭里也是一样。比如说,一位年轻媳妇告诉我,她的公公和婆婆常常埋怨她,责备她。甚至连孙子不听话,公婆要骂媳妇;丈夫脾气不好,公婆也骂媳妇。
  我告诉这位媳妇:“自古以来,媳妇都是难做的。要跟公婆处得好,老人家埋怨时,就顺着他们。体谅做公婆的,都是疼儿孙、比较不疼媳妇的;虽然委屈,但不要难过,还是把自己的本分做好,还是落落大方尽你的责任。”她照我的建议去做,一段时间以后,丈夫和孩子都成了媳妇的后盾,做她的精神支柱,也免去了与公婆间的冲突。
  在职场上也是这个道理。做事之前先把人际关系做好,也就是多尊重人、多适应人、多配合人,想做的事会更顺利。
  如果别人找你麻烦,千万不要自己懊恼,这会是双重伤害:别人已经伤害你,你又伤害自己一次,这是没有必要的。如果反省自己没有错,就把被冤枉的心情放下吧!


  失意得意一念间
  问:这几年,社会上的高失业率情况一直没改善,失业衍生许多社会与家庭问题。许多人若不是自己失业,就是家里有人失业,如果一直找不到工作,该怎么办呢?
  答:很多人一见面,就会问说:“最近在哪里得意呀?”意思是:“在哪里工作?”好像是说,如果没有工作,就不得意了;如果失业,那就是失意了。我想,这不太对。
  “得意”是说心中没有负担,心很自在、快乐,所以得意;那么,暂停为薪资而工作、没有为生活所需而工作的烦恼,也不算失意。
  失业的原因很多,不全然是自己能力或条件的问题;即使失业,也不要太责怪自己能力不足。我有一位信徒,他在美国的一间公司工作了二十年,已是中级干部,就指望退休了,但有一年公司裁员,居然把他裁掉了。他好痛苦,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什么,也常加班,工作量更是达到两、三个人的负荷。
  “这么为公司卖命,居然还是裁到我!”他跟我说他内心的痛苦:“我这么努力,为什么是我被裁?”
  我问他:“没工作之后,你没饭吃了吗?”
  他说:“当然还有饭吃,只是没有工作,很丢脸!”
  “你应该高兴,二十多年没有好好休息,这段时间你正好可以好好修行和休息。”
  “可是,我还没有老到要退休。”
  “那好,你还有不错的体力,可以来法鼓山当义工。”
  法鼓山许多工作,都是靠义工来支持的,义工对法鼓山的贡献很大。这位信众过去工作只是为了薪水及升迁;如果改当义工,不是为了自己,也因此有很大的功德和福报,若换个角度看,反而是得意的事。所以,失业未必就一定会失意。
  台湾前些年的确有失业潮,因为有许多企业离开台湾,移厂到大陆、越南、柬埔寨。很多留在本地的工人就失业了,那怎么办呢?好比,过去街上都是三轮车,但等计程车来了,三轮车就逐渐消失,三轮车夫只好也去学开车,要不然就必须失业。随着社会发展、时代改变,总有些人是必须转换跑道的,过渡期是会有些痛苦,但每个人都要为失业做好准备。
  如果失业就会没饭吃,那的确很糟糕,但大部分的人失业,不会真的没饭吃,最大的问题是失意,造成垂头丧气。如果是这样,就要改变自己的心态了。法鼓山上有好多义工,都是故意提早退休,在人生里发展出“事业”以外的“志业”,一点都不失意,反而很得意。所以,一时失业的人,好好培养自己,社会还是有许多地方需要你的。


  别为贪念打假球
  问:台湾职棒又打假球了,因为赌博介入,要球员放水,许多球迷都很伤心地发现输赢都是假的。为什么人总是无法记取教训,总是犯同样的错呢?政府提出发行运动彩券来遏阻赌风的政策,您觉得有用吗?
  答:我们应该把赌博和打球分开来看。喜欢赌博的人,大多希望得到非分之财,内心有贪念,是我常说的“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不该要的,偏偏想要,几经挣扎,最后还是要了;不能要的,还是到手了再说。
  但是,为了贪念做出不该做的事,一旦被人发现,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一旦理智被贪念蒙蔽,就容易变成“管他的,明天的事,明天再说,下次再收手吧。”因而存着侥幸心理。
  然而,凡事尝过一次甜头,就很难停止。每次都会安慰自己:“这是最后一次了。”“只做一次,大概不会有事吧?”一次侥幸没被发现,拿了不该拿的,下次就会想要如法炮制。这样一来,夜路走多了,总会遇到鬼。
  如果经常求取不义之财,果报自然会出现,不好的事一定会被人发现。但做不法勾当的人,也会彼此“勉励”,说“不会有事的啦!”。或是检讨下次要怎么掩饰,上下怎么打点,“这次还是拿吧,不会有问题的。”于是,大家一起沉沦了。
  回到棒球来看。某些洋将传闻放水、打假球、参与职棒签赌案,如果他们在本国是好球员、不放水,为什么来台湾就变了呢?如果这样,那就是制度的问题,要检讨台湾的职棒管理,是不是监督不周?
  再深入去想,为什么西方和日本的职棒,好像没听说出过这样的问题呢?至少,我没听说日本职棒有打假球的问题。他们视荣誉为生命,打假球的代价太大了。台湾的假球事件再度发生,该检讨我们的职棒制度,是不是容易引发贪念,是不是让人有机会犯法?
  话说回来,容易引诱人犯错的事,不只职棒而已,生活中还有许多诱惑。对非分之财,一般人的把持能力还是不够。所以,打假球、运动签赌,是人心的把持问题,即使把赌博“地上化”、发行运动彩券,还是无法让人不起贪念,总会有人钻漏洞,想操纵球员。
  政府应制定杜绝犯罪机会的好制度,也要从提升国民道德水准着手,如果每个人都管好自己,那么,以彩券来抑制赌风,也就不必了。

  拆穿诈骗集团谎言
  问:诈骗集团无孔不入,天天有人受骗,甚至有人被骗走退休金,实在很可怜。诈骗集团不只利用贪念,还会假装是亲人被绑架,利用亲情来诈财;如果你识破他们,他们还会反过来诅咒你,实在很气人,面对他们设下的骗局,该怎么处理?
  答:诈骗集团实在太多了,连我都遇上了。
  我有个信徒,人很单纯,有某位女士打电话给他,说自己是法鼓山的大护法,师父交付她一个大任务,要替师父私人募款。他问:“师父募款做什么?”她说:“这是大秘密,不能讲。”
  这位女士真是厉害,她为了诈骗,先把对方的资料都研究齐全了,知道他的法号、受过五戒、打过禅七。所以,这位信徒就信以为真,就算他常常见到我,也不敢问我募款的原因。
  “要捐多少钱呢?”信徒决定要“秘密”护持我。
  “师父的要求很大,”那位女士说,“那就先捐两百万吧。”
  “我没有那么多钱……”我的信徒说。
  “那你就先打个会吧。”她还介绍说,那个谁和谁也很有钱,你可以找他们起会。她把我的几个弟子都摸得很详细,连名字都知道。
  这位女士就这样骗走了两百万元,还告诉这位信徒说:“千万不要去问师父,你一问,罪过就大了,这是秘密的募款。”
  半年过去,她又打电话来了:“师父急用钱,你要救救师父啊!再打一个会吧。”
  但信徒真的没办法了,心里很忧愁。他的父亲来找我:“我的儿子没钱了,请师父饶了他好不好?”
  我听了大吃一惊,要这位信徒在我面前打电话给那位女骗子,电话接通后,我说:“我是某某。”她一听,就马上挂了电话,从此消失了。
  虽然有人打着我的名号骗钱,但其实,会被人用我的名义行骗成功,是被骗的人对我不够了解,才会让人有机可乘。但是这位被骗的弟子很委屈:“她说的道理,都跟师父一样啊!我以为她真的是师姊。”唉!可见这些骗子也还是花了工夫“做功课”的,但是,为什么不把这些努力和聪明,放到正途、有利众人的事情上呢?
  于是,我告诉所有的弟子:“我圣严没有秘密。你们觉得怀疑的事,请来问我,不用怕麻烦。”我舍不得骂信徒“你怎么这么笨”,毕竟他是为了“救师父”才被骗,就像那些家长以为孩子被绑架,才把钱汇出去一样,歹徒都是利用人的心理弱点行骗。
  有人对接到诈骗电话十分气愤,反过来咒骂行骗的人:“你会有报应的!”虽然是气话,但不见得没道理。说谎害人,的确是造业,还是要受因果规范的。
  遇到可能是诈骗的电话,一定要保持冷静,仔细查证。至于加入了诈骗集团的人,不妨想一想佛教所说的因果,纵使骗得了一时,终有一天要偿还的。

  不放弃自己
  问:导演李安近年非常风光,但他在成功之前,有六年时光是失业在家的。您当年也曾无处可去。在情势看来黯淡,别人都不看好时,如何能有自知之明,坚持走下去呢?
  答:其实,我当年并不是完全无处可去;而且我也相信“天无绝人之路”,我一向如此相信。所谓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还可以转;如果连身子都动不了,至少我的心还是自由的。所以,“无处可去”最多是在当下,在人生的某段时间走到山穷水尽。这样的情况,在我的人生里不只一次,而且常常如此。
  我有个信心,就是在穷途末路、命运走到了谷底,我却觉得正好是往上的时机。虽然已到了谷底,但不代表没有路走,还可以从谷底找路往上爬。你可以往上、往下走,往左、往右走。但如果不走,就真的永远待在谷底了。
  因为有这样的信念,我常常在逆势、打击、挫折出现时,感谢它。逆势可以用努力化解它,可以迴避它,也可以把黑夜当作白天来过。我不会用蛮劲来对抗逆势,或者采取冲击突围的方式。也许我的胆子小,体能也不强壮,所以不会靠蛮劲因应,而是以时间争取空间。不要急,等一等,它又峰回路转了。就像在山中遇到大雾,不要莽撞,想要冲出浓雾,太危险了;只要耐心等待雾散了,就可以辨别出方向,找出路来了。
  我对自己的未来不曾抱太高的期待,不会为自己设下“几年以内一定要达成一个什么样的标准”,但是我有大方向,尽心尽力努力下去。因为对未来,会出现什么样的因缘,我没有办法预料。就像武侠小说里的主角,离开师父下山了,前途未卜,遇到状况就应对,至少要练习自保,让自己有一条活路走。
  活下去,就有前途。不放弃自己,继续往前走,就能走出活路出来。所以好多武侠小说的主角经历折磨,反倒成了一代武林宗师。我想,成功的人并不是只靠好口才、有伟大的事业目标就能成功。成功的人做事应该是锲而不舍、再接再厉,认准方向,随机应变。
  我不知道李安是如何成功的。但就我自己来说,我只知道,在我还没死以前、身体还能动时,我朝着我的大方向,继续奉献,继续努力。如果有人感觉我是成功的,那不是我的关系,我只是配合时代环境的需要,完成了一些事而已。

  分清楚该不该要
  问:您常说现代人:“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但是,就是因为想要,才有消费,社会经济也不断滚动。想要满足自己的欲望,也是让人努力的动力。这样看来,想要的比需要多,是不是也有刺激经济、社会成长的效果?
  答:人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物质文明发达之后,刺激每个人希望拥有更多。希望在生活上便利,满足自己的占有欲,都不是因为需要,而是想要。
  以个人立场来看,这样无穷的欲望,是一种负担、一种贪求。如果是为了家族、为了社会谋福而追求,不是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贪求,就会是好事了。
  有些人想要,但是能力不足,买不起自己想要的,因而动起歪脑筋,走邪路、走旁门,用各种不正当的方法满足欲望。这不是刺激社会经济的动力。
  如果用自己的智慧、劳力,努力工作,满足自己想要的欲望,虽然自己饭已够吃,房子已可遮风避雨了,是不是还需要努力再追求更多、更好呢?我建议的原则是:如果能增进社会大众的福利,创造时代新的风气,带来新的活力,或创造新的资源,这样的好上求好,是应该的。
  像孙运璇先生对台湾的贡献很大,尤其是经济建设,由于在他行政院长任内打下高科技产业基础,使得台湾经济能跻身亚洲四小龙。这是他有能力要的,这些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国家要的。他付出自己的努力和计画,得到了好结果,就是他该要的。付出多少,得到多少。
  如果人在满足欲望时,没有考虑自己有没有能力要、是不是应该要,就容易犯错。甚至有的人在欲望驱使之下,连犯法都不怕了。
  如果人只消费而不生产,一味消费社会其他人的资源,就是损害他人、图利自己。如此既对社会造成混乱,自己也会受到伤害。人要能分清楚能要、不能要,以及该要、不该要的;开发自己的智能资源,自己想要、该要,也有能力要的,才能动手去要。
  这也是我说的“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该要。能要、该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该要的,绝对不可要。
  有些我们想要的东西,不一定有能力要得到。比如说,种稻需要技术,一步步照方法做了,却还不一定可以收成。不幸遇上大水灾,明明看到快要收成了,却泡汤了。所以,该要、能要的,还不一定要得到。

  忍出工作好本领
  问:有时候,办公室像个压力锅,有些长官骂人太直接,完全不留情面,把能干的部属都骂走了。小职员免不了被骂,如何能由羞辱中快速平复?又如何向上反映,请长官改变态度呢?
  答:大家往往认为“有权就有理”、“官大学问大”,但有时并不是这样的。有时小职员觉得委屈,是因为自己的自尊太强或自卑感造成的。有时候主管并不是很严厉的指责,而是劝告,但自卑感重的职员,往往觉得很委屈,不想再做下去。
  大部分的主管应该在工作上都有相当的历练,因此,身为低阶或新进的工作者,应该学孔夫子所称的:“入太庙,每事问。”任何事先请示,听懂了、看懂了很好;没听懂、没看懂,就再请教。如果努力做了,却还是被主管修理,这时候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这是难得的机会教育与训练。
  不要跟老板唱反调,他是你的上级,和他唱反调,一定是下属倒楣。也许你的见解很好,作法也比较高明,但你和主管唱反调,好面子的主管就很难采用你的建议。因此与主管相处,即使是再坏的主管,都要感谢他给你指示、指导;虽然你的想法与方法比他好,但是不要马上反对他,时间久了以后,主管会发现你的才能,可能就放手让你去做。
  有的人会说:“辛苦工作一个月才赚两、三万元薪水,何必要受欺负,不必为五斗米折腰,不干了。”这里不干,换一个地方,可能仍然遇到有同样态度的主管;如果还是不干,到处蜻蜓点水,无法稳定在工作上,又能学到什么?
  如果能忍下去,时间一长,可以学到人与人相处、工作历练、领导力等很多技巧,成长是必然的。如果要换工作,也要等待有相当成长后再来。如果自己的本领练好了,到其他地方工作也会受到重用。
  基层人员一定要有心理准备,可能遇到爱骂人的主管,或随便找碴的主管。随便找碴的主管,可能是性格造成,可能只是嘴巴不留情,却很会照顾、指导部属。有些主管虽然不会骂人,但做事不干脆,常常绕圈子,也会让人不舒服。
  进入职场首要练习如何与人相处,因为可能很多事不懂,要有犯错挨骂的准备。若心理上先有准备,就不会觉得委屈,也比较不会因此辞职。只要心念转一下,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年别盲目转业
  问:如果中年想转业,该如何评估呢?
  答:首先要问,为什么要转业?是这一行业没有前途了;或者是对这一行业厌倦了、没兴趣了;或者是当初在家人、父母安排入行,如今做不下去了?厘清内心真正的动机后,如果自己在这行的技术、知识,乃至社会奉献上都没有成长空间和前瞻性,那么与其继续做下去,不如改行。不过,人到中年,要改行会比较辛苦,一定要做好心理和能力两方面的准备。
  心理准备比较容易,比如想开飞机,你真心想要追求飞行,那就去做;想航海,那就想像航行的情境;想出家,内心就准备好要放下一切。更重要的是,客观地评估自我条件够不够?无论是开飞机、航海、出家,都有必备的条件,你必须先思考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去从事?也就是说,想要从原有领域跨到另一领域之前,必须要具备跨出去的条件,否则就是莽撞;尤其是内在准备条件不足,外在环境无法配合时,改行就很难顺利了。现实社会给中年人的机会,不比年轻人多,许多工作都有年龄限制;中年人更有养家重担,若要放弃原有的职业再从头开始,必须考虑经济负担,以及相关的风险,谋定而后动。
  我在军中时,看到许多同事努力进修大学课程,上完大学课程,有人考入政府部门、有人转业担任技术人员;更有人出国留学,返国后当了大学教授。他们除了心理层面有转业的万全准备外,更无时无刻不在追求自我成长,增强自我能力,一旦机会来临,就能走出去。
  也有人说:“人到中年百事哀。”事实却不尽然,如果能一边工作、一边进修,持续充实自己,一旦机会来临,转业就比较方便了。否则,盲目的转业,就如同赌博,一脚踩出去,一旦落了空,可能掉入深渊中。
  我一生中,也有好几次转业的机会,在日本留学,完成学业时,可以留在日本教书,不当和尚,我没有接受。回到台湾,也有人要我从政,我自省不适合做政治人物,因此安分做我的和尚。
  总之,我们要改行、转业,准备工夫一定要有。除了心理准备外,更重要的是自己有能力、家计负担的准备,对转入的行业要充分研究、了解,更要深入学习该行业的技能,才会成功。

  人到中年百事哀?
  问:社会目前的中坚分子,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五年级”,近来也已步入中年。有人不免有“中年危机感”,往回看,觉得这一生似乎小有进展,却又没有大成就;往前看,人生要改变,代价又太高,已没有改变的本钱了,好像卡住了,举目茫然。他们只能这样随时间老去吗?
  答:虽然有句老话:“人到中年百事哀。”事实上却不一定如此。有些人到了四、五十岁中年时,有太太、父母、孩子,自己也小有成就,或者更好,享有很高的财富与社会地位,等于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当然,也有人不是那么顺利,人到中年,感觉对现况不是很满意,往未来看,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如果把事业、财产,当作衡量自己成就的指标;用存款数字或世俗标准,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样会带来很多的痛苦,永远也比不完。
  人到中年,应该在意的是活得是否踏实?有没有浪费时间?有没有糟蹋自己的身体、名誉?有没有伤害其他人?如果总是能尽力而为去帮助其他人,则不论有钱、没钱,或是有没有地位,你的一句话、一个念头,或者一个表情、一个手势,都能影响其他人;让他人快乐,就能让自己也感觉很快乐。这其中就有一个人活着的价值。如果能这样,中年人就不需要担心未来会茫然。
  像我这样的人,原本在青年时一事无成,几乎没人看得到我,也少有人看得起我。直到四十五岁,在日本得到博士学位时,我已经中年了。而且那时候回台湾,还是没有人要用我。于是我到了美国,名义上当住持,其实是当庙祝,我没有主张和实权,只是照顾那个寺院就是了,还要买菜、煮饭、扫地、照顾信徒。
  那时,我不觉得自己悲哀,其实在那个状况下,是没有前途的。但我还是尽全力把当前的事做好,奉献所学。我也曾经流浪纽约街头,根本不知道未来是什么?
  渐渐地,有些美国人跟我学打坐、学佛;台湾也开始有人需要我。我回到台湾,待的寺庙好像也不是很大,看起来没有“前途”和“地位”,我也不在意,但我尽力奉献我所知道的。就这样,直到我六十岁,才开始建设法鼓山。
  像我这样的生命过程并不顺利,但我从不觉得悲哀,因为我没追求什么,没有和任何人比。我经常告诉学生、弟子,不要跟人比、不要跟自己比。跟人比,比不过人,会气馁;比过了,会骄傲。跟自己比,今年是不是比去年多赚一点、地位和身价是上升或下降?这样比,会让自己年年都很痛苦。
  因为人的生命过程,就是起起落落,一帆风顺是不多见的;更何况人的健康、社会大环境,都不是个人可随心所欲的,要各种条件皆具,人生才能往上。所以我时常勉励大众,往下走时,不要沮丧;往上走时,也不要骄傲,如此才会有自在的人生。


  中年不是三明治
  问:许多中年人面临“三明治人生”,儿女的教育是大问题,竞争这么激烈;父母也开始衰老、生病了,照顾是个问题。中年也有失业风险,压力太多了,到底要怎么度过这样的三明治人生呢?
  答:在我看来,如果因为把这种状况看成是人生的压力、负担而不敢面对,那是错的,也是自寻烦恼。因为我们的父母也是这样熬过来的,将来我们的儿女也会面临这样的景况,这是必然的,必然就要面对。
  对人类来说,每一代都是这样,既然要结婚、生孩子,对儿女就要负起责任;父母年纪大了,我们必须要承担照顾的职责,这是人伦,是天职,不要当成是“三明治”一样的压力。如果能换个念头:我上有父母、下有儿女,家庭很美满,心里就会好过得多。
  以儿女的教育来说,量力而为就能减少压力。比如普通收入的家庭,孩子的教育就要务实。现在孩子的教育,有国民教育,从小学到国中,学费都是政府出的,那么父母就不要送小孩上私立小学、中学,不必执着,不用怕小孩输在起跑点上。
  有些小孩上了高中、大学,父母实在负担不起学费,也有变通办法:让孩子晚上去上夜校,白天就打工,赚自己的学费。提早有社会的历练,更珍惜求学时光。有很多孩子过那样的半工半读生活,书还是读得很好。如果有这种天资和决心,在任何的艰困状况下,都能应付。
  但是,许多父母认为下一代竞争很激烈,要求孩子一定要上名校,上好的学校、贵的学校,忘了考量自己的负担能力,这一定苦不堪言。如果进不到好学校,孩子就没有用了吗?不一定的。我小时候,父母没钱给我读书,但是我现在书读得还不少。
  当子女步入中年,父母大半年纪都大了。老了,不是问题,也有些老人很健康,不用人担心,还可帮忙家事,不一定会变成子女的负担。
  父母需要子女付出的,主要是关心和安慰。我们看古代的二十四孝,里头的孝子大半都是穷人,像是孟宗哭竹或是卧冰求鲤的孝子,即使没有钱财,仍然可以想尽办法来孝敬父母;反而有时候听说,富豪之家子女反目,因为只想得到父母的财产,而不是想报养育之恩。对父母的孝心,重要的是心意,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不要跟有钱人比。给父母温暖、关心是非常重要的,也不花什么钱的。
  因此,有人说:人人家里有两尊佛,是谁呢?就是父母。如果能想:自己迈入中年,还有父母,是非常幸福的事,也就不会有“三明治”的感受了。万一失业了,也不要失意和失志,天无绝人之路,只要自己不挑剔,生活的方法很多,可以把失业看作是转业的机会。

  老年生活靠自己
  问:很多年轻人失业了,三十不立,只能靠父母养。资料显示,再三十年,年轻人扶养老人的担子愈来愈重,但工作机会却可能愈来愈少,又怎么负起扶养老人的责任呢?
  答:这是整个社会制度、经济环境、社会福利的问题。人口老化是普遍现象,不只台湾,已开发国家特别严重。台湾跟许多国家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就是年轻人不喜欢生小孩,怕孩子生多了,教育负担加重,自己也会没时间发展事业。至于落后国家,出生率虽然比较高,但小孩的死亡率也高。
  就台湾来说,年轻人的失业率持续攀升,是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会影响社会生产力;工作机会少了,需要人奉养的老人却持续增加。许多人担心,未来台湾劳动人口的产值,无法支撑整个社会的养老费用。
  有意思的是,现在台湾的失业率提高了,却还要依赖外籍劳动人口来做一些偏重劳力的工作。已经失业的人为什么不能暂时接受劳力工作呢?或许就是他们高不成低不就,所以觉得工作难找。事实上,只要懂得用头脑,愿意付出劳力,仍是可以找到工作的。
  而现在的老人有老人津贴,每个月可领三千元;有的老人住在乡下,三千元几乎已经够用,因为住的房子是自己的,还有保险、健保。这些福利是政府给的,用的是纳税人的钱,父母倒不一定需要子女给生活费。
  只是老人看待这个问题,还是要未雨绸缪,帮自己留一条路走。如果能未雨绸缪,预先为自己的老年生活设想,早一点存老本,要是子女没有能力奉养,老来生活也不会太辛苦。
  法鼓山有很多老义工,十几年来都在为大众服务。他们年轻的时候照顾子女,现在老了,不但不需要儿女照顾,还有余力照顾更多人。老人家的花费不多,最重要的是保持健康、愉快的身心。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方外看红尘(2)
下一篇:大与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