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宗教音乐在现代西方音乐中的作用与地位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6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何珊丹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宗教音乐在现代西方音乐中的作用与地位

  何珊丹

  (广东省旅游学校广东广州510515)

  宗教信仰是西方信仰和精神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基督教(这里所指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这三大教派及其众多派系)是西方世界尤其是欧洲、美洲最重要的宗教。本文所指向的宗教音乐主要就是指基督教音乐。基督教文化按其历史传承既是古代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之结合,亦是西方文化发展演变的重要载体,他对西方文明的进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督教是一个音乐的宗教,在世界所有宗教中,基督教是音乐性最强,作品最多,音乐水平发展最高最快的。基督教音乐作为宗教礼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基督教的发展、传播和改革已经成为了西方艺术乃至西方整体文化的最重要部分。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是大量颂歌、赞美诗、清唱剧以及其他体裁多样的宗教音乐,有简洁明了的,也有复杂谲奇的。今天的教会、礼拜堂以及大教堂的管风琴师与合唱指导就是从这样一份遗产中遴选敬拜活动所用的音乐。从整个西方音乐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宗教音乐不仅仅是一份珍贵的遗产,更是现代西方音乐审美的基础、创作学习的范例和创作灵感的来源。本文正是试图从以上角度来试论宗教音乐在现代西方音乐中的作用和地位。

  宗教音乐及其发展脉络

  宗教音乐又被称作圣乐,它既传达上帝给人们的启示,又表现信徒对上帝的崇敬、赞美、信仰和祈求。宗教音乐是欧洲艺术音乐的源头。在18 世纪以前,欧洲音乐主要以教会音乐为主,而教会音乐则以圣咏为主。圣咏是指单声调,没有固定节拍的基督教歌曲,分东方圣咏和西方圣咏,前者例如亚美尼亚圣咏,拜占庭圣咏等,后者例如安布罗西圣咏,格里高利圣咏等。格里高利素歌从9世纪开始出现了平行四、五、八度的"奥加农"形式。12 世纪以后出现了包含反向进行的"迪斯坎图斯"形式,逐渐成为复调歌曲。13世纪以后,以素歌为固定歌调的"克劳苏拉"和经文歌等复调合唱歌曲兴起,但遭到了教会的排斥。其后,以经文歌和弥撒曲为主的无伴奏复调声乐作品,在不断发展中终于取得了教会的承认,并逐渐摆脱了固定歌调,成为自由作曲的音乐作品。

  16 世纪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促成了基督教音乐的改革。马丁路德不仅发动了这场宗教改革运动,创立了新教的路德宗,还创作了全体会众用本民族语言(德语)演唱的众赞歌。新教的众赞歌取代了旧教格列高利素歌的地位,并成为康塔塔、受难曲、清唱剧等戏剧性宗教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复兴和新教音乐的兴起,加速了教会音乐的世俗化。从僵化了的拉丁文歌词过渡到民族语言的歌词;从清一色的无伴奏合唱过渡到独唱、合唱和乐器伴奏相结合;从单声部的齐唱和对唱过渡到多声部的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从以素歌为准则的教会调式过渡到近世的大小调;从在教堂中的演出过渡到在音乐会中的演出等。教会音乐的这些变化,都是在民间音乐和世俗音乐的影响下发生的。

  以基督教为主要内容的清唱剧产生于17 世纪初,清唱剧是一种大型声乐套曲,也是音乐会中演出的大型声乐作品,时至今日,许多作曲家还运用它来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17 世纪最著名的清唱剧作曲家是意大利的卡里西米和德国的许茨。在之后整个巴洛克时期( 1600-1750)最杰出的清唱剧大师当数英籍德国作曲家亨德尔。亨德尔的创作主要是歌剧和清唱剧,时至今日还经常上演的有:《扫罗》、《以色列人在埃及》、《弥赛亚》、《犹大玛可白》、《所罗门》等。近代欧洲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唯一一部清唱剧《基督在橄榄山上》也是以基督教为主题创作的。19 世纪最杰出的作曲家门德尔松共创作了3 部清唱剧,其中《以利亚》至今还在上演。20 世纪许多著名的清唱剧仍以基督教为题材,如英国作曲家埃尔加的《吉伦舍斯之梦》、沃尔顿创作的《白尔夏沙之宴》等。从17 世纪罗马乐派的经文歌和弥撒曲;到18 ~ 19 世纪以巴赫和亨德尔为代表的康塔塔、受难曲和清唱剧,;再到20 世纪米约、普朗克、汤普森等创作的弥撒曲、追思曲和受难曲中,可以看出400年来基督教音乐在世俗化、戏剧化和交响化的进程中所起的变化。18 世纪启蒙时期以后,音乐开始向世俗化发展,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但教会音乐仍然占据着中心地位。从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到浪漫时期,众多的音乐大师们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宗教音乐遗产。

  宗教音乐在现代西方音乐中的作用,是无论如何比拟都不为过的。现代西方音乐虽然在形式和风格的探索上似乎已经走到了极端,其正是在宗教音乐的创作传统、技法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对宗教音乐体裁的继承方面,现在我们在音乐会上所听到的"美声唱法"也起源于基督教音乐,是在帕特斯特里纳那里打下的基础。各种形式的合唱,从古代的平咏到现代仍在教会中咏唱的赞美诗、圣歌、众赞歌、经文歌、数不清的弥撒曲,经常见于音乐会的神曲、康塔塔、安魂曲,全世界在圣诞节在教会内外都在唱的圣诞歌曲;以及近代的福音歌曲和在音乐会上经常演唱的黑人灵歌;欧美一些福音派教会的崇拜赞美诗无不源自宗教音乐,因而对声乐合唱起了极其深远的作用。而最终作为独立形式发展的音乐形式中的序曲,也正是来自于教堂中宗教仪式音乐。当然,宗教音乐对现代西方音乐的影响远远超过其表面所呈现的体裁、题材等,潜藏在音乐审美趋向和真正影响现代西方音乐发展的因素还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审美基础和创作借鉴方面

  宗教音乐在对于艺术的美的追求上的作用是非凡的。基督教文化首先是古代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之结合。在西方古典美学的渊源中,希腊和希伯来文化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源头,而双希精神由始至终都是凝聚着带宗教意义的优美和崇高这两种审美特征的。在希腊文明中的音乐方面,音乐家的创作常常是基于这样的音乐美学思想,即美把人与自然以及德性和神性联系起来。而希伯来文明则揭示了西方文明中信仰与苦难的一面。因而它的宗教仪式关注来世,强调原罪,因为音乐常常转向对神的崇拜,而在某种程度上显现崇高的美。优美是对象的完美、和谐与统一,带有静态的特征;崇高则往往充满了内在冲突和张,具有不断运动激荡的特性。这两者的共同体现则在音乐的合唱和交响乐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如果你去聆听莫扎特和门德尔松的音乐,多有如行云流水优美动人之感,洋溢这一种欢快愉悦的情绪,典型的体现出优美的意味;反之,如果沉浸在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或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中,却感受了另一种撼人心魄的悲剧性力量,它超越了我们的个体局限,将思绪引向深刻的人类命运从图,进而唤起一种升华了的崇高体验。

  2.宗教音乐是现代西方音乐创作的重要来源

  体裁方面:20 世纪以来,许多音乐家们从基督教音乐中汲取灵感和创作激情,写出了不少优秀的宗教音乐。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的《弥撒曲》是本世纪弥撒曲中的佼佼者,令人回想起14、15 世纪时的教会音乐。他的《诗篇交响曲》选择了圣经中的3 首赞美诗作为交响曲3 个乐章声乐部分的唱词,这部巨作被作者称为"为上帝的荣耀而作"。法国作曲家普朗克的无伴奏合唱《G 小调弥撒曲》是他声乐作品中的杰作,代表了他声乐创作的最高水平,这部短小的作品演奏时间不足20 分钟,却包括了除信经以外的所有乐章。

  素材方面:现代的教会音乐创作一般表现出一种鲜明的倾向性,那就是与格里高利圣咏或早期奥尔加农式多声部音乐的结合。在与格里高利圣咏和教会歌调相结合的尝试中,安东·布鲁克纳是众多作曲家中最为成功的一位。莱马尔郝的样式则除了来自格里高利圣咏的灵感以外还让人想起若斯坎·德普雷以前的复调音乐,在于歌词的关系上似乎昔日的模仿技巧又复活了。在旋律性、节奏性和个性化的构成中,他的将对位法规则与格里高利圣咏自由地结合起来的意图在所谓的"新艺术"中表现的十分明显,而且富有成效。在交响性或管风琴伴奏的教会音乐新作品中,施普林格的降临节《弥撒曲》、安东·克尼佩尔的《圣诞节弥撒曲》和安东·贝尔-瓦尔布龙(Anton Beer-Walbrunn)的《圣三王奉献曲》都在其音诗般的表现中采用格里高利圣咏格调位素材。

  调式调性、复调方面:如同日本音乐史家属启成在它1958 年所著的《音乐史话》中所说:"正是在教会音乐中,开创了复调音乐的形式并完成了对位法。??从音乐的全部理论和记谱法、以至合唱、合奏,都是中世纪的(宗教音乐)的遗产。既是说今天的交响乐和歌剧,内容是世俗的,但也不能与中世纪教会无关。"中世纪对于调性的探索而留给我们的成果,如教会调式,至今更大量的被现代作曲家们所使用,而且不断在探索与其他调式调性的融合和渗透。

  当代作曲家们采用从昔日大师们那里借鉴的纯粹形式来表现教会音乐,出现了"新帕莱斯特里纳主义"的复调音乐。有些作曲家因他们的教会音乐作品大多带有探索性而成为现代宗教音乐创作的先驱,保罗·欣德米特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风格在他的安魂曲《当丁香花最后在庭院开放时》、康塔塔《去吧,飞逝的天时》和无伴奏合唱《弥撒曲》等宗教音乐作品中得到展现。

  3.宗教音乐是现代西方音乐探索创新的基础:

  20 世纪的音乐创作,尤其是宗教音乐创作方面的创新,并不像宗教改革时期那样推崇重大意义或根本性的改变,而是绝大多数是建立在以前所确定下来的宗教音乐的体裁、风格之上的形式上的突破。如对弥撒曲原有形式的突破:试图在大型的形式中已统一的方法来谱写常规弥撒仪文和专用弥撒仪文,而且作曲家们尝试着将多声性的弥撒曲适应于历史中全体会众的共同礼拜。即使在对读颂弥撒的一系列作曲中也出现了有合唱或独唱构成的德语歌唱弥撒曲的新形式。另外还有作曲家采用了歌唱康塔塔的形式来创作有关坚定信仰的内容。

  宗教音乐是西方艺术音乐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它不仅表现出对上帝的崇敬和赞美之情,而且也表现了各个时代的人的情感,更是作为主体的创作者的理想、观念和情感的一种艺术体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宗教音乐在现代西方音乐中的作用,是无论如何比拟都不为过的。现代西方音乐虽然在形式和风格的探索上似乎已经走到了极端,其正是在宗教音乐的创作传统、技法等基础上进行的。宗教音乐创作虽然大不如中世纪时期那样盛行,但仍是现代西方宗教礼仪以及整个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部分。对于宗教音乐的创作探索和理论研究至今仍在许多作曲家和音乐研究者手中大量进行着。宗教音乐对于现代西方音乐的作用、地位和意义正是在于它潜藏于每个西方音乐家的内心深处,默默的发挥着无形而巨大的力量。宗教音乐的发展不仅为西方现代音乐确立了深厚的审美基础、提供了丰富的音乐体裁、题材、技术技法等,也为继承和创新奉上了良好的范例和灵感源泉。

  参考文献:

  [1]《基督宗教音乐史》(陈小鲁宗教文化出版社)

  [2]《基督教音乐之旅》(英,安德鲁·威尔逊-迪克森,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3]《基督教音乐》(杨周怀宗教文化出版社)

  [4]《论基督教对西方音乐发展的作用及影响》(杨文)

  [5]《论西方现代主义音乐及其特征》(冯志平)

  [6]《试论基督教对西方音乐发展的影响》(杨传红)

  [7]《西方宗教音乐发展》作者简介:何珊丹女工作单位:广东省旅游学校专业:音乐学学历:大学本科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