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宗教他者和宗教对话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16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志成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宗教他者和宗教对话(王志成)

  在这个多元文化、多元信仰共存并不得不相遇的时代,彼此如何相处是一门伟大的艺术。本文就宗教和谐的核心问题:宗教他者以及宗教对话问题作一理论探讨,以期引起中国学界和教界尤其关注宗教和谐问题的众人的关注。

  一、宗教他者意识的开启

  天主教思想家孔汉思(Hans Küng)说,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就没有民族之间的和平;没有宗教之间的对话,就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当今宗教对话已经成为处理宗教之间各种问题的最佳方式。人们开始不断意识到,以对话的方式取代传统的其他方式来解决宗教问题是人类成熟的标志。

  20世纪,由于传统的世界格局已被打破,人文主义蓬勃发展,特别是技术时代的迅速来临,不同文化、不同信仰已经不可避免地相遇、碰撞。特别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文化、信仰和非西方的其他文化、信仰之间的关系历经了巨大转变。其中有一种转变越来越明显。那就是:信仰、文化之间的关系不能通过对抗来解决。

  然而,如何处理这样的新境况?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对于文化、信仰之间普遍存在的哲学关系之假设是需要重新反思的。这种反思不仅广泛地触及了文本间性、话语间性等问题,这种反思更加深刻地触及了哲学间性、文化间性、宗教间性或者信仰间性等深层问题。这种反思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就是跨文化对话的思想家雷蒙•潘尼卡(Raimon Panikkar)。

  潘尼卡认为,处理文化、信仰之间的关系可以有三种模式:一元论、二元论和不二论。根据一元论,宗教真理是唯一的,只有一个意识中心,只有一种宗教是对的。其他宗教不可能正确。宗教和平意味着消除宗教间的差异,其他宗教信仰者最终需要放弃他们的信仰,接受这唯一的真宗教。宗教对话不是彼此的对话,而是劝说、表明自己的宗教之真理性。

  根据二元论,不同宗教是各自独立的实体,各自拥有各自的真理,基于各自的力量和局限,坚持没有一个宗教的真理是可以强加于其他宗教的。但根据它本身的理解,每一个宗教都坚持自己的真理是正确的,各自独立的局面之形成是因为自己的力量不够。一旦有足够的力量,自然就会将自己的宗教真理强加给其他宗教。二元论是不稳定的,因为它最终导致一元论。在二元论模式下,宗教之间的对话往往无法真诚。对话只是仅仅成为了策略。

  潘尼卡认为,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话都不是理想的对话,只有不二论的对话才是最理想的、真正的宗教对话。不二论的对话之实质是承认对方各方都是独立的实体,都是不可被替代的他者。每个对话实体都可以为彼此提供自己新的内容。

  我们分析雷蒙•潘尼卡的对话类型,可以看出其核心问题是宗教他者问题。历史上,由于人类受制于地域、空间和时间的沟通技术,不同文化和信仰之间的互动远远不及当今社会。有的宗教之间在几乎很多个世纪内彼此一无所知。它们彼此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根本不可能发生对峙、沟通之类的问题。但历史上,宗教之间的互动也是时有发生的。比如犹太教和基督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但从当今时代来看,历史的诸宗教对话很多还是属于缺乏他者意识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往往存在很大的张力,甚至冲突。例如,犹太教和基督教之间,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

  但在东方,宗教之间的关系相对要温和得多,极少存在大规模的宗教对峙、冲突的局面。相反,倒是出现彼此尊重和相互学习的局面,例如中国传统中的儒、佛、道之间就是这样。在中国,有些观念可以说非常适合于处理宗教之间的关系,诸如“理一分殊”、“月印万川”、“和而不同”等。在印度文明中,我们也看到宗教和谐的观念。如印度吠陀经典说,“实在唯一,圣者异名”。

  处理宗教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基督教最为紧迫。这出于很多原因。首先,基督教是当今各大世界宗教中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类宗教;其次,西方近现代以来在人类历史上处于优势地位,西方国家在殖民扩展过程中一直和基督教关系密切,基督教需要摆脱和殖民主义之间的关系;三是,基督教在历史中发展起来的某些教义和教导,在和其他宗教相遇时遇到很多难以处理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

  二、置换模式下的宗教他者

  2002年天主教神学家保罗•尼特(Paul F. Knitter)出版了《诸宗教神学导论》(中译本改名为《宗教对话模式》)。在这部重要的作品中,尼特考察了过去近一个世纪来基督教和其他宗教之间的关系,得出宗教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四个类型:置换模式、成全模式、互益模式和接受模式。我们从宗教他者的角度来看看这四个模式对于处理宗教关系的方式,深化我们对宗教他者问题的认识,加深对雷蒙•潘尼卡三个宗教关心类型的理解,从而为我们独立地开拓宗教他者论的观点提供理论资源。

  根据置换模式,真宗教只有一个,宗教对话几乎是不存在的。它本质上只存在宣教,而不是对话。世界的和谐在于世界各个宗教统一在一个宗教之下。

  传统基督教认为,教会之外无拯救。一个人要得救就必须皈依基督教,需要参与教会生活,成为一名教会的成员。但它的弊端是很明显的。因为像在基督信仰内部,就非常复杂,人们归属于不同的教会。而不同教会传统之间又是不统一的。天主教会、新教教会、东正教教会,它们都是基督教会,但它们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彼此不与认同。基于教会的对话会遇到很多无法持续进行的难题。

  置换模式意味着其他宗派者、其他信仰者需要被置换,接受自己的宗派、自己的信仰。从他者意识的立场看,它是缺乏他者意识的,它把其他宗派、其他信仰者视为有待被转化者,他们原来的宗派、信仰被视为没有意义和价值的。

  尼特认为置换模式分两类,一是整体置换,另一是部分置换。整体置换意味着以一种信仰完全取代另一种信仰,不再可能从原来的信仰中继承和学习什么有用的东西。例如,卡尔•巴特(Karl Barth)就认为,宗教就是不信,没有一种宗教是真的,从根本上说,一切宗教都是人为的,都应该放弃。在他成熟的神学中,发展出来了四个“唯独”:唯独恩典、唯独信仰、唯独基督、唯独《圣经》。

  卡尔•巴特首先断定一切宗教都是假的,从人到上帝的努力,全都没有意义。但他又坚持基督教的特殊性。因为基督的恩典,让基督教成为真宗教。事实上,在他看来,基督教无形中成了最好的宗教。卡尔•巴特的四个“唯独”不能让人感到其他信仰中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卡尔•巴特有他者意识,但他的他者意识不是对其他宗教的意识,而是他所谈的信仰之对象:上帝。显然,如果其他信仰的人放弃自己的信仰,皈依基督,那么宗教和平自然出现。这里的宗教和平,不是宗教之间的和平,而是只有一种宗教的和平。更确切地说,是信仰基督而来的和平。

  而根据部分置换模式,一种信仰从根本上被置换了,但对于原来的信仰可以有所继承。就基督教神学而言,其他宗教中有启示,但没有拯救。

  在置换模式下,基督教缺乏他者意识,其他宗教的真理性被否定。基督教和其他宗教之间不存在对话关系,其他宗教信仰者除非皈依基督,不然根本不用谈得救。

  三、成全模式下的宗教他者

  20世纪全球的新处境让梵蒂冈重新反思自己在当今时代的历史使命和行动方针。最后导致了梵蒂冈的大改革。1962-1965年梵蒂冈召开了第二次大公会议,通过了四个宪章、九个法令、三个宣言及一篇告世界书。天主教从此和现代世界以及其他信仰打开了对话之门。梵蒂冈的这种觉悟精神很大程度就体现在天主教神学家卡尔•拉纳(Karl Rahner)的神学中。

  拉纳指出,不同信仰的人,只要他们真诚地遵循他们的信仰之道,他们同样能够得救,而不一定需要通过基督教会。其中的根据是,基督已经在其他信仰中做工,基督的恩典已经通过其他信仰的道路给了他们。因此,他有一个很特别的理论,认为其他宗教信仰者,只要他们努力探索真理,走在真理的道理上,他们可以被视为“匿名基督徒”。

  匿名基督徒理论是天主教接纳非天主教徒的一种特别方式。这意味着教会之外无拯救的教条被超越了,这本身是了不起的神学发展。但它存在的问题是,根据反身性原则,其他宗教似乎也可以相应地把基督徒视为“匿名佛教徒”、“匿名印度教徒”、“匿名穆斯林”、“匿名印度教徒”等等。在这一意义上,这一似乎被梵蒂冈接受并已经体现在诸多文件中的“实践”的理论并没有建立起真正他者的意识,更没有在更高、更新、更加开放的立场上来解决宗教之间的复杂关系。

  从他者立场看,“匿名基督徒”理论只是从基督徒的视界看世界,以兼容的方式把其他信仰者归入自己的信仰世界中。这尽管肯定了其他宗教的他者身份,但没有肯定其他宗教真正的他者意识甚至他者的身份。当一个基督徒听到自己是匿名的佛教徒,甚至把耶稣理解为匿名的佛教徒时,他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的。同样,一个基督徒把一个好的儒家人士、一个佛教徒、一个印度教徒理解为匿名基督徒,这一样会让他们难以理解和接受。因为在这一关系中,他者不是根据他者本身来理解的,而是根据一个特殊的宗教自身的教义,加以修改和扩张,将其他信仰的人包容在自己的世界图像中。或许,这可以让自己得到理智上的宁静,但却不能让其他信仰者满意。因为这样所理解的他者不是真正的他者,也难以从其他信仰者那里学到什么新的东西。

  正如解释学所宣称的,自愿理解和希望被理解混合构成了硬币的两面一样,诸宗教间他者意识和身份的真正确立服从于理解和被理解的自身愿望。那些依靠自身中排他论或者排他论的变体来处理自身危机、回应时代的需要,来提出理论、定义真理的行为依然隐藏着危险。这种回应行为本身依然会和某种“软暴力”的联想并行。

  四、宗教多元论下的宗教他者

  宗教哲学家和神学家约翰•希克(John Hick)把卡尔•巴特视为排他论者,认为上帝的拯救不能只局限于一小部分基督徒那里;而把拉纳的这种匿名基督徒理论被视为兼容论。他认为兼容论本质上也是排他论,只是比较委婉而已。约翰•希克本人所倡导的则是宗教多元论(雷蒙•潘尼卡也是宗教多元论者,但他的多元论可以称为不二论)。

  约翰•希克认为,一个人的信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出生的偶然。一般而言,如果你生活在印度的印度教家庭,你就很可能是一个印度教徒;如果你生活在西藏佛教徒家庭,你就可能是一个佛教徒;如果你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穆斯林家庭,你就可能是一个穆斯林;如果你生活在美国南方的一个福音派基督徒家庭,你很可能是一个基督徒,等等。

  希克无法认同传统基督教神学中关于拯救只局限于基督教中的观念,坚持上帝的爱是普遍的,不同信仰的人都有可能根据各自的信仰道路获得救恩。为此,希克从多个方面论证他的观点,影响巨大,被视为宗教多元论之代表。

  希克认为,轴心后世界各大信仰具有一个共同的救赎论结构,即人类的生存从自我中心转向实在中心;各大信仰都具有一致的伦理标准:爱和慈悲;各大信仰从认识论上说,都是对同一终极实在同等有效的回应,不同信仰各自以位格或非位格的方式对这个终极实在作出回应。他说,如果我们以我-它的方式体验终极实在,那么这个终极实在就可能被理解为儒教的天、道教的道、非有神论的印度教的梵、佛教的空;如果我们以我-你的方式体验终极实在,那么这个终极实在就可能被视为犹太教的阿窦尼、基督教的天父上帝、伊斯兰教的真主安拉、有神论的印度教的毗湿奴。

  然而,希克的多元论受到很多的挑战,有来自保守主义的、后自由主义的、后现代的挑战等等。而从神学上说,比较神学则是对希克的多元论是一种最新的挑战。

  比较神学的代表是克卢尼(Francis X. Clooney)和弗来德里克(James L. Fredericks)。弗来德里克认为,排他论、兼容论和希克的多元论都没有正确对待宗教他者。排他论缺乏他者,兼容论扭曲他者,而希克的多元论则是驯服他者。

  排他论者只有自我意识,对其他人,其他宗教缺乏独立的他者意识,他们只相信自己的真理才是真理,其他宗教中没有真理可言,不可能有救恩。对其他宗教信仰者而言,除非他们皈依自己的信仰,否则只能下地狱。兼容论注意到排他论的缺陷,却要坚持自己的信仰之绝对真理性,具有最后的发言权,但又不能否定其他信仰中的善。它通过转变自己的信仰表达,做出一定的让步,将其他信仰者融入自己的信仰之中。但这在比较神学看来歪曲了宗教他者。

  而以希克为代表的多元论则具有驯服宗教他者的嫌疑。希克为了让基督教和其他宗教都符合他所设定的多元论模式,对各个宗教都进行了修订。对基督教而言,为了让它和其他信仰可以对话,可以和平相处,希克对基督教的基本教义进行了改造,将诸如将道成肉身教义加以神话化,把它视为一个隐喻。根据希克的理解,道成肉身不是一个字面真理,而是一个隐喻真理。耶稣的完全神性又是完全的人性也是不可能的。由于基督教基本教义的去神话化,很多基督徒认为希克所谈的基督教就不是他们所理解的基督教了。

  对于其他宗教,希克也同样根据他的多元论去理解。凡是符合他的多元论模式的,就会得到肯定,如果不符合,就被边缘化,或被排斥,或者加以驯化,使其符合他的多元论模式。

  弗来德里克认为希克是在驯服宗教他者,使得包括基督教在内的所有宗教都得符合他的多元论模式。但是,这样的多元论模式无法让各个宗教不受伤害地彼此接受和理解。

  同样是多元论者的天主教神学家保罗•尼特,在80年代初提出以上帝为中心的宗教多元论模式,观点和希克接近。到了90年代中,保罗•尼特发展了以生态-人的(eco-human)福祉为中心的对话模式。在这一新的对话模式中,保罗•尼特可以说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上帝中心的拯救模式。他已经注意到了两个他者,一个是苦难的地球,还有一个是宗教的他者。苦难的地球要求他坚持解放神学的道路,而宗教的他者则要求他坚持宗教多元论。而他对宗教他者的理解由于强调对人类生存基本问题的关注,让尼特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很多的神学难题。但他同样要面对基本的神学问题,其中基督论问题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在《耶稣和其他的名》(中文本改名为《全球责任与基督信仰》)中,尼特为了坚持他的神学而不得不处理基督论问题。在他的理解中,他对基督中一些涉及基督唯一性方面的难题进行了独特的处理,试图让传统的基督徒可以接受他的多元论。然而,由于保罗•尼特熟悉比较神学和后自由神学,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他已经意识到自己以生态-人的福祉为中心的对话模式并不是唯一合适的。在《诸宗教神学导论》中,他开始倡导基督教内部不同神学需要对话,而基督教和其他信仰之间则强调彼此的合作。这是他的一个转向。

  比较神学家弗来德里克等人的宗教对话思想是在排他论、兼容论和多元论基础上发展的。但他们事实上反对宏大的理论叙事,认为现在还不是足以建立诸宗教神学的时候。比较神学是一种实践神学,它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委身于自己所在的信仰传统;另一是朝宗教的他者开放。

  委身自己的信仰是对话的前提。如果没有委身,或者放弃了委身,那么对话就失去了意义;如果只有委身而没有朝宗教他者开放,那么这样的信仰可能会封闭自己。在比较神学家弗来德里克看来,置换论者、排他论者委身于自己的信仰传统,但对宗教的他者没有开放,他们是在否定宗教他者;成全论者、兼容论者委身于自己的信仰传统,但对宗教的他者开放不足,他们是在歪曲宗教他者;多元论者(希克)委身不足,开放有余,他是在驯服宗教他者。只有比较论者才能正确处理委身和开放之间的张力。比较论者意识到委身和开放之间存在一个张力,并主张生活在这一张力之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宗教他者问题。

  由于没有自己特别的宏大叙事理论,比较论者就把重点放在了向他者的学习上。通过进入另一个传统,并根据另一个传统的信仰语言根据它自身的方式学习,然后返回到自己的传统之中。反思自己的传统,看看这种逾越会如何促进自己信仰的完善和丰满。它的目的不是去批评其他信仰,而是去学习其他信仰;不是皈依其他信仰,而是尊重和庆幸差异。通过比较走向不同信仰共同体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五、在宇宙-神-人共融神话中确立宗教他者

  基督教对宗教他者的认识,从没有他者意识到有充分的他者意识,这从神学的发展上看,经历了很长的过程。雷蒙•潘尼卡对于宗教他者的认识似乎是基督教神学领域的先驱人物。

  潘尼卡的父亲是一个和甘地同时代的印度教徒,他的母亲是一个天主教徒,这种独特的信仰背景使得潘尼卡很早就反思跨宗教理解的问题。他身处两大传统中,他在年轻时需要处理很多文化间的、信仰间的难题。但他是一个天才式的人物。早在他年轻时,他就有了一个深刻的洞见,那就是宇宙-神-人共融的直觉(神话)。

  根据这一直觉(神话),终极实在是三个维度的,一个是宇宙、一个是人、一个是神。它们不能等同,不能合并,它们是不能通约的,但它们是彼此不分,共同构成实在。在这一基础上,潘尼卡反思到了我们的信仰所经历的过程,宇宙中心的信仰、神中心的信仰和人中心的信仰。如今,我们正走向一个宇宙-神-人共融的信仰。

  这种信仰需要具有大地意识。由于宇宙(大地)是独立的一极,我们不能把它视为没有生命的、可以随意控制的对象,如今的生态危机已经向我们表明我们传统的自然观已经不行。这种信仰具有强烈的他者意识。不同信仰可以被视为一个又一个他者,不同的他者都是独特的,我们不能用我们的意识把他者纳入我们的意识范围。我们和他者的关系是一种对话的关系,用潘尼卡的话说,我们和他者的对话是一种对话的对话的关系。

  不同信仰就是不同的他者。由于不同信仰都是独特的他者,我们需要通过持续的对话才能彼此沟通和相互受益。对话是一场“冒险”,但正是这持续的冒险性对话才使得我们不断成长和圆满。

  潘尼卡对对话进行了彻底的反思,完成了他的重要著作:《不可回避的对话:诸宗教的相遇》。在这部著作中,潘尼卡讨论了宗教对话的必要性、开放性、内在性、语言性、政治性、神秘性、宗教性、整体性、未完成性。对于潘尼卡来说,我们人类已经走向历史的终结,我们的历史神话已经过去,需要一种新的神话,这个神话就是他所说的宇宙-神-人共融的神话。在这个神话中,我们能充分意识到他者的独立性,他者是我们认识自身的镜子。我们不能将他者融入我们的意识图像中,我们不能控制他者。大地是他者,他人是他者,其他宗教和信仰是他者,我们生活在不同他者的极性张力之中。

  六、结语

  明显的,人类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忍受着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张力和重构。这种张力和重构尤其突出的反映在宗教领域。

  宗教对话本质上是人的对话。对话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学习和欣赏。学习,不是为了颠覆信仰,而是加强、更新和完善信仰。在这个过程中,宗教他者就是首要的问题。

  根据雷蒙•潘尼卡的理解,在实践中,宗教相遇经历五个凯逻斯阶段:孤立和无知、冷漠和蔑视、拒绝和征服、共存和沟通、占用和对话。在其中,他者意识是一个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宗教越成熟,就越具有他者意识。

  或许我们可以认为,正是“他者”的存在,才印证了“我”的存在以及“我”的所有意义。也正是人类对“我”的终极探求和询问,才使得人类不断的要求、胁求、或者自觉的寻求与“他者”的对话。在对话中,我们时而热烈、时而冷漠的拥抱他者,我们紧紧抓住自我存在的意义,在“他者”和“我”的两极之间不断迂回,并最终向自我存在对于世界的意义进发。

  宗教对话是复杂的,宗教对话更是多变的。要认识宗教对话的全部内涵、理解宗教对话的全部意义、并促进宗教对话的实践,我们必须具备一种大智慧。当然,理论不能为实践提供最后的辩护,实践也不能为理论提供终极的基础。但是,无论对于理论还是实践,我们需要的是开放的态度和宽容的胸怀。

  宗教他者,对于我们来讲,可能既是某种“宗教真理”的呈现,同时又是一种“宗教实践”的方法。唯有与他者真正的相遇,我们才能窥见那无穷的奥秘。唯有与他者真正的对话,我们才能真正更新自身。

  孔汉思说,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就没有民族之间的和平;没有宗教之间的对话,就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我要说:没有宗教之间的对话,就没有宗教之间的和谐;没有充分的宗教他者意识,就没有宗教之间的对话。

  愿诸宗教和谐!

  (发表于《中国宗教》2008年)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