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阳石雕传统题材综述
曲阳石雕传统题材综述
李伟
《曲阳县志》载:“黄山自古出白石,可为碑志诸物,故环山诸村多石工”。黄山盛产汉白玉,脂润坚韧,质地细腻,是雕刻的上等石料。早在汉代,这一带石工就利用黄山汉白玉雕刻碑碣诸物。优良的自然矿藏,加之世代传承的娴熟技艺,使曲阳石雕在两千余年的锤炼中逐渐成就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形成以佛教造像为主结合建筑装饰的传统表现题材。
曲阳石雕传统表现题材,初见于汉代碑刻,包括碑身、碑头、碑座等,用于记事、留言,主要陈列于寺庙。汉代曲阳石雕艺人曾参与古恒山祠庙和北岳庙的修建工程,刻有石碑等物。魏晋以后碑首形状多有变化,装饰有龙、螭、虎、雀等线雕或浮雕。碑座以赑屃居多。这种题材在曲阳石雕中延续两千多年,至今在黄山周围的村落里仍能见到打制石碑的情形。
南北朝以降,石雕题材以佛教造像盛行,修德寺出土的大量石雕文物足见佛教造像在曲阳雕刻中所占比重之大。
一、佛教造像
曲阳古属定州,以定州为中心的河北中部地区是一个重要的佛教艺术发展区域,中原东部地区的5世纪石佛多出自曲阳。佛教造像是曲阳传统雕刻的主要题材。
(一) 释迦牟尼像
释迦牟尼像在曲阳早期佛教造像中较为常见,从现有出土文物资料看,较早的佛教造像实物是北魏时期的“千佛背光释迦牟尼立像”。此类造像多为背屏式造像,姿势以坐、立为主。北魏晚期背屏造型出现了上宽下窄的莲瓣状,屏面展平,顶部向内微收。
南北朝时期,人们多信仰法华经,所以这一时期曲阳石雕中出现了多宝、释迦二佛并坐像。如东魏时期的“多宝、释迦坐像”,通体大背光,二佛并坐于长方形底座之上,发际平展,面部卵圆,广额丰颐,长耳丰垂,弯月眉,秀长目,人中凹线挺拔,唇口微作上扬,容貌倍感丰满。通肩式架梁纹理呈阶梯状,继承了云冈石窟太和后期的造像风格。
(二) 菩萨像
河北定州一带,自东魏后期至隋朝菩萨信仰盛行,菩萨造像自北齐始成为曲阳石雕造像的重要表现题材,常见的有菩萨立像、菩萨思维像、双思维菩萨像等。修德寺遗址出土的北齐“石菩萨立像”,高117厘米,袒裸上身着裙,裙腰外翻,躯体比较扁平,裙腰突出,上下截然分成两段,是曲阳北齐晚期和隋代早期菩萨像的代表样式。修德寺遗址出土的另一尊唐代“石菩萨立像”,高163厘米,为无背屏的圆雕立像。雕像袒裸上身,胸、腹及臀部股肉丰盈有力。收腰挺胸,衣裙及帔帛贴体,身姿优美。
(三) 双尊佛像
曲阳修德寺遗址曾出土大批北魏至唐的双尊造像,其中北齐造像中双观音像8件,双菩萨像19件之多,还有双思维像8躯及双释迦像1躯;隋代双观音像19件,双菩萨像34件。一尊雕塑中出现两体造型并列的缘由,现在还不十分清楚,有专家认为双思维像形式应与弥勒信仰有关。
河北出土的双尊造像中以北齐双思维像的演化最具典型性,思维菩萨像出现于东魏、北齐时期,双思维像到北齐时期成为曲阳石雕造像中流行的新样式,常见的有双菩萨、双释迦、双弥勒、双观音等形式。此类雕像在河北地区出土的较多,除了修德寺出土的双尊佛像外,河北藁城县也曾经出土过一件北齐武平元年“贾兰业兄弟造双思维菩萨石坐像”。雕像通高66.5厘米,通体透雕而成,尖拱额龛下双思维菩萨半迦趺坐,背屏由盘龙、树木、如来倚像、胁侍、飞天、二龙拱卫方塔等连接透雕组成,构图饱满热烈。长方形底座正面有浮雕博山炉、护法狮子和力士,和两个戴尖帽,着裤的西域人物。在正定县文物保管所还藏有一件北齐“石双思维菩萨像”,高37.6厘米,透雕成型。造像神态安然,并排而坐。右边菩萨右脚搭在左腿膝盖上,左边菩萨左脚搭在右腿膝盖上,成半迦趺形式;一手扶足,一手支颐,作对称冥想状。
(四) 观音像
观音菩萨,为观世音菩萨之略称,其含义为“观世人称彼菩萨名之音而垂救。”在所有菩萨像中,观音菩萨造像变化繁多,式样丰富,在民间备受信奉,流行最为广阔。
曲阳石雕中观音菩萨题材出现较早,在北魏时期就有“观音像”造像,如修德寺遗址出土的“邸荀生造白石观音立像”,北魏正光五年造,高28.5cm。观音头戴三叶冠,束发,头向左倾,眉目清秀,略带笑意。肩披帛,下著长裙,裙下缘稍向外移,颈系饰物,左手持莲蕾,右手持玉环,胸平腹鼓,跣足立于双瓣覆莲座上。舟形带状火焰纹背光,头光为五环同心圆。衣饰、背光、莲蓬、覆莲均给人以厚重之感,显示出曲阳早期白石造像的特征。到东魏时期,曲阳观音像丰满圆润的特征愈加明显,在曲阳修德寺出土的武定元年(543)“杨回洛造观世音像”,以及武定七年“马行兴造观世音像”等为代表的武定型观音造像,薄纱透体,肩圆腹鼓,身材矮胖,和蔼可亲。
隋代的观音造像,衣饰由朴拙趋于华美,线条由厚重变为细致,是南北朝到唐的过渡阶段,但仍可见北魏遗风。修德寺出土的隋代纪年观音造像有开皇十一年“张难陀造双观音像”、开皇十七年“邸善謢造观音像”等,这些造像比例匀称、挺胸细腰、衣饰轻薄、刀法刚劲。初唐以后,雕刻技法更进一步,线条飘逸,头上发髻已高高耸立,胸前臂间璎珞已明显现出,容貌趋向秀丽,姿态表现趋向自由。到了盛唐后,观音造像仪态端庄,容貌圆满;天冠璎珞及衣饰则图案精美,式样繁多,此时的曲阳观音像的创作,已到黄金时代。
二、道教造像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至今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在民众中影响较大。以道教人物、故事为题材的造像是曲阳石雕中的又一门类,常见的有八仙过海及道家法器等。
八仙是中国道教及中国神话中的八位神仙,由于八仙均为凡人得道,所以个性与百姓较为接近,受到民众爱戴。曲阳石雕自唐宋以来逐渐从庙宇、祭祀中走到民间生活中来,其表现题材更为宽泛,像八仙以及脍炙人口的“八仙过海”故事,自然也就成为雕刻的表现对象,而道家法器常出现于栏板、牌楼等建筑装饰中。
三、神话传说人物造像
神话传说与人们生存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世代相传,深得人们的喜爱。因此,曲阳石雕中也不乏此类题材的造像。常见的有牛郎织女、白蛇娘娘、天女散花、嫦娥奔月、麻姑献寿、八音人、仕女、武士、寿星、仙女等。
四、历史人物造像
在漫长的历史的长河中曾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等,他们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的化身,代代传颂。曲阳石雕中也不乏历史人物题材的作品,如孔子、关羽、白居易、李春、李时珍、花木兰等。据《曲阳县志》(新志)载,曲阳雕刻艺人曾为人民大会堂河北厅制作12块河北历史名人浮雕,为河南郑州市雕刻李时珍像,还为赵州桥雕刻李春全身立像,以及为江西九江琵琶亭雕刻白居易像。
五、花鸟植物类
“花鸟植物”是曲阳石雕的又一大雕刻题材,在曲阳石雕中,植物造型多用于浮雕,如牡丹、梅、竹、海棠、万年青等;动物造型常见于龙、凤、狮子、犼、麒麟、虎、象、骆驼、牛、羊、马、猴、鹿、孔雀、鹤、天鹅、熊猫、鹰、鱼、青蛙等。植物题材在汉代就已出现,县境东南山丘上的狗塔塔基料石上刻有花草鸟兽图样,雕刻古拙浑朴。动物题材以石狮最为常见,另外石虎、石猴、石象、石牛、石马等也较多。民国3年,曲阳县西羊平艺人刘普治雕刻的狮子、犼、象三件动物题材作品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直隶出品展览会上获铜牌奖。
六、建筑装饰类
建筑装饰题材石雕作品较早出现于寺庙、陵墓等建筑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广泛用于寺庙建筑,包括牌坊、石桥、栏板、栏杆、灯柱、聚宝盆、石鼎、香炉、经幢、石桌、石凳、凉亭、石灯、石墩、石槽、柱础等。曲阳县志载,北魏宣武帝年间为北岳庙雕刻栏板、柱礅、雄狮等。北齐时,为修建八会寺雕刻台阶等。唐延载元年为小南关财神庙雕刻高3.1米、宽1米的盘龙灯柱。宋、金时为佛教界雕刻经幢5座。元明清时,曲阳建筑装饰石雕创造达到鼎盛,所营建的建筑项目繁多,元朝修建大都(今北京),曲阳建筑装饰石雕就应用于皇宫、两都及察罕脑儿宫殿、凉亭、洞门、浴堂等建筑中。明朝天安门前的金水桥也是按照元时曲阳石雕艺人杨琼设计的周桥蓝本修建的。清代西羊平、晓林村各建贞节烈女石牌坊一座,西羊平石牌坊高十九米,气势宏大,上刻有二十八宿、上下八仙、二十四孝图等,雕工十分精美。
综上所述,曲阳石雕在两千余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佛教造像为主结合建筑装饰的传统表现题材,这些题材既是不同历史时期审美的需要,又是石雕艺人智慧的结晶,最终使曲阳石雕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