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素食者的生态贡献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中外对话   作者:蒋劲松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不必列举类似太湖蓝藻爆发这样的轰动事件,现在几乎每天我们都可以从新闻中看到生态危机的消息。也许在全球范围内,人类今天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就是如何保护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许是人们首先想到的答案。但是,事实告诉我们,仅仅依靠科技是根本不能解决问题的。除非我们愿意改变生活方式,否则科技的进步只会加速生态环境破坏的步伐。

  过去的山民也许要花一天的时间才能将一棵参天大树伐倒,而要将这棵大树加工成木材,并运到遥远的首都去修筑宫殿更是需要经年累月的漫长工夫。可是,现代化木材加工工业可以迅速地将一片原始森林夷为平地,遮天蔽日的森林顷刻化为实木地板和各种家具。更不用说古人对于山神树怪的敬畏,使得他们仅有的那点技术和生产能力也不能充分利用。而现代人对于一切“迷信”的扫荡,使得人们在资本的驱使之下贪婪而无所畏惧,总是要充分利用一切的技术能力,并且竭力研发新技术,向自然榨取最后一点利益。

  从这一角度看,素食者的生活方式在道德上是高尚的。因为,素食不仅直接避免了动物的杀害和奴役,而且也非常有利于生态保护。饲料在转化为肉食的过程中,浪费很严重,同样的土地,通过种植谷物可以养活的人口,是通过种植饲料喂养经济动物提供肉食来养活的人口的20倍。也正是由于放牧的需要,对于全球生态平衡至关重要的拉丁美洲热带雨林,成片地被转变成牧场。并且这些牧场一般都只能持续很短时间就因退化而被废弃,然后开发新的热带雨林……。每一份汉堡的代价是6.25平方米的森林。

  经济动物的大规模工厂化饲养,不仅导致了大量动物的痛苦,而且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污染。据统计,每生产一公斤牛肉,需要10万公升的水,排泄出40公斤的粪便。而工厂化的大规模养殖产生的粪便数量太多,远远超出了自然本身的净化和吸收能力,也无法像传统农业那样予以利用,大多直接排放进入自然界。

  工厂化饲养的方法,使得全球牛的存栏量居高不下,所产生的大量甲烷,是全球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些都给本来已经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除此之外,肉食还给生态环境带来种种其他的威胁。例如,过长的食物链所造成的有毒化学物的高度富集,饲料中的药物添加剂,过度放牧造成表土流失,这些都在加剧着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在既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下,生态环境问题非常棘手,难以解决,这已经由历史和现实再三证实了。相反,如果要调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许多生态问题的解决却相当容易。例如,素食者不必做许多额外而辛苦的努力,只需不受肉食文化的蛊惑,调整自己的食谱,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避免上述种种对于环境的破坏。

  这样的倡议,在许多人看来是非常严酷的要求,很不近人情。其实,素食并非是难以忍受的苦行。与肉食者相比,素食者更加健康,更加精力充沛。例如,奥运会短跑冠军卡尔·刘易斯就是一位素食者。而像自行车、马拉松、游泳运动等耐力项目中素食者取得好成绩的更是比比皆是。西方国家中尤其是文化程度高、注意健康的阶层中素食者比例越来越高,而在青少年中素食已然成为时尚。

  中国现在许多人对素食的误解,是将为了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和健康的主动素食混同于经济窘迫情况下的被迫素食。后者当然会有营养不良的恶果发生,可那并非素食的原因,而是因为摄入的热量不足,食物单一,缺少搭配。而在主动的素食,只要摄入的热量充足,注意营养搭配,是根本不必有营养不良之虞的。

  当然,不可讳言,许多人不能接受素食,就是因为素食不能满足长期养成的肉食口味的需要。这对许多人来说的确是个考验,因为我们的口味是文化训练的产物,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习惯了肉食烹调的滋味,往往不假思索地认定素食是劣等的食物,口味一定逊于肉食。其实,只要讲究一点烹饪的技巧,对素食的加工像对肉食一样重视,是完全可以做出像肉食一样的美味的。几乎第一次去过素食餐馆的人,都会禁不住地赞叹,从来没有想到过素食可以如此美味。而且,中国的素食馆在长期的摸索过程中开发了许多道几乎乱真的仿荤菜。想要素食但一时不能忘情于肉食的人们,完全可以在满足口腹之欲的情况下,自然轻松地走向素食。不仅如此,素食作为一种生活的理念,人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程度和自身情况,决定采取素食的程度和种类,决定是长期素食还是间断性的素食。

  中国古代大乘佛教提倡并培养了相当普遍的素食的优良传统。然而今天,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素食者的比例却远远落后,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对于素食在生态保护方面的贡献宣传不足。这和环保运动在中国发展的情况多少有点类似。从2000年北京大学素食文化协会成立以来,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多所著名大学纷纷成立倡导素食文化的学生社团。素食运动在当今中国是一个方兴未艾的青年运动,是一个主要由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环保理念知识群体发起的运动。它的发展前景未可限量,值得每一个热心环保的人去关注、认识和加入。

蒋劲松,哲学博士,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