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洞经古乐与道教音乐
中国音协名誉主
近年来人们惊奇地发现,流传在丽江纳西族中的洞经古乐,原来是中原地区早已失传的道教音乐。洞经古乐的词牌和配曲,不少是唐代沿传下来的道场和教坊演奏的道曲。以往人们只能从记载或古代诗人作品中得知曲的名称和艺术成就,纳西洞经古乐的发现,无疑是国宝“出土”,轰动了我国音乐界和宗教界。
纳西洞经古乐与中原道教音乐到底有没有关系?目前学术界见仁见智,还没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答案。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纳西古乐与道教音乐关系密切,保存了唐宋以来的道教音乐风格。其理由如下:
首先,从古乐名称看,古乐冠以“洞经”二字,已表明古乐的道教属性。“洞经”是道教惯用术语,将道教经卷称为“洞经”。狭义的“洞经”,指洞真——上清经系统的《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五卷本(公元1168 年至1264年的南宋传本)与十卷本(元代四川道士卫琪注本),简称《大洞仙经》,亦名《洞经》。广义的“洞经”,是“三洞经书”的略称。南朝道士陆修静,是早期《道藏》的编辑者,他将道教经书分为洞真、洞玄、洞神三部分,统称为“三洞经书”。因而唐宋之际,道教徒也被称为“三洞弟子”。一般认为,纳西古乐中的“洞经”,是指狭义的洞经,即谈演“大洞仙经”而得名。
其次,从洞经古乐的组织形式——洞经会看,它的宗教属性是道教。纳西族学者桑德诺瓦说:“洞经音乐自传入云南丽江纳西族之初,就是谈演道教经典为目的的。因此,洞经会无论做会、谈经、设法悬像及焚‘帛’呈献供养等仪式,均严格按照道教的坛规、道场和演奏程序而进行。”(桑德诺瓦:《丽江纳西族洞经音乐的功用、异变及现状》)事实也是如此,洞经会崇奉的神灵,95% 以上是道教神灵。各洞经会还建造了不少宫观庙宇,门窗梁柱上刻绘着八仙过海、麻姑献寿等道教图案,宫内墙壁上绘有道教故事绘画。
每当做会时,人们念诵《文昌大洞仙经》、《五斗仙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等道教经典和《元始天王诰》、《灵宝天尊诰》、《太上老君诰》等道教“圣诰”。洞经古乐谈演的经典,大都也是道教经典,如《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简称“大洞仙经”)、《
从洞经古乐的曲目看,演奏的曲目有《八卦》、《浪淘沙》、《吉祥》、《元始》、《水龙吟》、《一江风》、《山坡羊》、《十供养》、《到春来》、《到夏来》、《到秋来》、《到冬来》、《十番乐》等数十首曲目,从名称看,大多是以道教为主体的传统音乐曲目,其中一些是唐宋流传下来的道曲。
道曲最早形成于唐代,是唐代统治者崇信道教的直接产物。道教音乐在唐代得到极大发展,被纳入宫廷宴乐系统,称作“道曲”。信奉道教并懂音乐的玄宗皇帝,不仅指导道士唱诵《步虚声》,还亲自创作《霓裳羽衣舞》、《紫微八卦舞》、《紫微送仙之曲》、《降真·招仙之曲》等多首道曲。《紫微八卦舞》是唐玄宗为道观太平宫落成而创作的。《霓裳羽衣舞》、《紫微八卦舞》两部著名道曲,在后来的《道藏》中皆有记载。宋代道教音乐承袭唐制,获得稳步发展。宋真宗、徽宗对道乐词、道曲十分重视,并亲自参加创作和修订。明代道教音乐,在继承唐宋道曲的同时,吸收了南北曲音调的新制道曲,并采用民间小调,丰富了道教音乐。明清之际,道教音乐更趋于俗乐化,江南的昆曲和粗细十番锣鼓等民间曲调和乐器,均成为正一道斋醮音乐的组成部分。这就是说,自唐以来的道曲,不仅兴盛于道教之中,在社会上也具有广泛影响。因为统治阶级提倡的音乐,必定是社会上影响最大、最为流行的音乐。中原道曲影响并流传到云南丽江地区,也就不足为怪了。
通过音乐专家对纳西洞经古乐曲牌、调式等多方面分析鉴定,认为其中不少曲目来自中原道曲。中国音
从洞经古乐的风格看,许多学者认为,纳西洞经音乐“整个音乐情绪、音乐语言,都透着道家哲学思想、道家风骨、道家情调。”(张焰铎、周庆萱:《大理洞经古乐·序言》)其旋律飘逸、柔婉、轻慢、悠扬、舒缓,营造出的是一种超凡脱尘、恬淡闲适、高雅深幽、虚玄缥缈、飘飘欲仙的艺术气氛。“洞经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刻画的形象,歌颂的主要内容完全是宗教的东西。乐曲的每个音符都充满了追求长生、渴望成仙的欲望。”(雷宏安:《丽江洞经会调查》)《八卦》道曲,则充分体现了悟道的特点,其旋律连绵不绝、回环往复,使人置身于阴阳交混,变化无穷的八卦方阵之中,体现道的无限,是一首用音乐演释道教哲理的典范。专家们对纳西洞经古乐风格的分析和感受,进一步证实了该音乐的道教性质。
那么,道教音乐是如何传入丽江,纳西族又是如何保存了唐宋以来的道教音乐?对于这一问题,因资料的缺乏,研究者们众说纷纭。但大都认为是在明清时期由江南传入云南的。根据是,从音乐特点看,洞经音乐风格与江南道教音乐相似,都是丝竹“细乐”。纳西洞经音乐形态、调式、旋律、节奏,都有昆曲因素,说明纳西洞经音乐与早期昆曲有姻缘关系。而江南道教音乐正是从昆曲、江南民乐中汲取营养发展起来的。从传入途径看,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调集30万大军,进讨云南。云南平定后,又开展“实边屯田”。中原军卒、商旅、流民等数十万人,随屯田制移民滇西,其中乐工便将明代盛行的道教音乐带到了丽江。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丽江纳西族72岁的木得土司来南京觐见朱元璋,带来丽江特产“玉龙驹”,朱元璋大为感动,赠送木得土司乐器、乐谱乃至乐工,道曲由此传入纳西族地区。
笔者认为,早在唐宋时期,道教就传入了丽江,南诏、大理时期,中原道教对云南产生了重要影响。唐代是道教音乐发展的黄金时代,道曲传入云南丽江是有历史依据的。到了明清时代,道教音乐再次传入云南,对云南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原道曲之所以能在纳西族中得以保存,笔者认为,首先因为纳西族是一个文化素质很高的民族。他们很早创立了东巴象形文字,信仰东巴教,重视教育,喜爱绘画、音乐,懂天文地理,能歌善舞。其次因为纳西族的东巴教同道教有许多相同之处。东巴经中的“精威五行”观念,与道教崇尚的“五行”学说很相似。
在谈到音乐保留问题时,专门从事洞经音乐研究和演奏的丽江大研古乐会会长
云南丽江洞经音乐,自被发掘以来,已演奏了上千场,接待了来自美、英、德、法、荷兰、日本、台湾、香港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考察团以及全国各地游客10多万人次。演奏者多为年已古稀的纳西老人,他们精湛的技艺,使这个民族音乐瑰宝,更具魅力。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