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峡时报专访学诚大和尚(上)
11月15日,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吴女士来到北京龙泉寺,对学诚法师就“佛教与社会的关系”这一话题进行采访。学诚法师从佛教中国化的过程,谈到宗教本土化的重要性,具有普世价值观的宗教对未来世界的影响,以及不同宗教间的互融沟通、和谐共存对世界和平的作用,从而对佛教与社会的关系做了深入阐发。
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海峡时报》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佛教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中国人的信仰?
学诚法师: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基督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也有一千多年了,这三个外来宗教中只有佛教同中国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得比较好。为什么呢?佛教传入中国,首先面临经典翻译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很多哲学术语、哲学思想,比如老子、孔子的思想,当然他们的思想和释迦牟尼佛的思想还是有差别的。佛经里很多名词术语,是中国本来没有的,中国文化中原本没有佛教这种思想。如何更好地诠释释迦牟尼佛的思想?如果单纯将印度这些名词术语照搬过来,是很难为中国民众所理解接受的。为了将这些经典准确地翻译过来,又能够让人看得懂,很多高僧大德就借用了儒家、道家的名词术语,比如“有为”、“无为”等等。然而佛教虽然借用中国传统文化原有的名词术语,但内涵并不完全相同。例如佛教“有为”、“无为”的观念和老子“有为”、“无为”的思想是不同的,仅仅是借用它的名词而已。
佛教从汉朝传入中国后,通过借用儒道的观念和方法使中国人能够逐步理解佛经,并接受了佛教思想。反过来,佛教思想又同时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最明显是宋明理学,它是将佛教华严宗、禅宗融合于儒家思想形成的学派。比如道家,其本身没有《道藏》,因为看到佛教有藏经,所以也编了藏经。因此,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同儒家、道家为主的传统文化互相融合,互相促进。过去儒家占正统地位,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的地位就非常显著。我国科举一千多年以来都以儒家为主,佛教在当时的环境中,要与中国社会相适应,就要面对儒家、道家文化。新加坡把孔子作为儒教的代表,实际上道教也仅仅是汉朝张道陵创立的,但儒教和道教与现在世界上通常所说的宗教还是不同的,跟佛教所说的宗教的意义也不同,不是一回事。
佛教传入中国后,它一方面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名词术语和思想,同时又能够回馈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促进和刺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这样,不知不觉,儒释道三家就水乳交融,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敦煌石窟也好,龙门石窟、云岗石窟也好,这些都是佛教艺术的瑰宝;现今发现最早的印刷品就是佛教的《金刚经》。中国佛教留下了一大笔非常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足以见证佛教当年的繁荣。
其次,自汉朝始,从新疆、甘肃到陕西、宁夏、河北,至河西走廊下来,整丝绸之路是当时中国同外国交往的主要纽带,是佛教最兴盛的地方,同时也是历史上经济最繁荣、最发达的地带。改革开放以后,刚好相反,最发达的地方反而是沿海地区——福建、广东、浙江,这一带的佛教也最繁荣,所以我觉得佛教的发展和社会的开放度、包容度是有关的。相比较而言,我国西部发展比较慢,佛教也就不如沿海地区兴盛。传统上有一种说法:“佛教兴、国家兴”,佛教的兴盛与国家的繁荣、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相关的。因为一个社会只有繁荣发展,才有力量来包容各种各样的思想,尤其是佛教这样一种比较精深的思想。社会只有繁荣到一定程度,才会有相当多知识水平比较高的人有条件潜心于佛典的研究,才会有大成就。在社会动乱的年代,佛教就兴盛不起来,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最明显的是“三武一宗”灭佛的时候,整个国家的状况都不好,佛教也遭遇困境。汉唐都是国力比较强盛的时期,特别是最辉煌鼎盛的唐朝,佛教的成就也最高。现在亦如此,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佛教也会慢慢得到发展。我自己的看法是:随着中国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中国佛教也会走向世界。中国佛教和中国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全球化的时代,这一点将更加突出。中国佛教包含了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三大语系佛教门派最为齐全,信仰的人数最多,寺庙最多,僧侣也最多,在这方面世界上其它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跟中国比。
《海峡时报》记者:中国佛教徒的人数大概有多少?
学诚法师:迄今没有很准确的统计,至少数以亿计,这是肯定的,并且我们周边的一些国家——韩国、日本、朝鲜、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这些国家的佛教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当然也有从南传佛教国家传过去的,但华人社区的佛教主要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宗教本土化是宗教适应当地社会的必经之路
《海峡时报》记者:我们看到现在中国大陆基督教也受到大家的欢迎,比如家庭教会这种形式,很多地方都存在。
学诚法师:基督教在中国发展也是非常快的。1949年的时候,中国基督教信徒有七十万,现在官方公布的数字是一千七百万,和那个时候比起来就是二十几倍。但这个七十万也是从唐朝开始到1949年,经过了一千多年才达到的。而1949年到现在才60年,已经翻了二十几倍。
《海峡时报》记者:基督教确实发展很快,而且年轻人信基督教的也很多,我不知道与佛教相比如何?佛教的信徒组成是怎样的?
学诚法师:佛教徒比基督徒人数肯定要多,年轻人信仰佛教的也越来越多。我刚才要讲的是: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伊斯兰教也好,实际上都是外来宗教,并非本土宗教。佛教在中国两千年来,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的宗教?因为它已经本土化了,这是最重要的原因,它能够适应中国社会,然后让中国的佛教本土化。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有一个本土化的问题。
未来世界,文化的差异将成为相互区别的标志
《海峡时报》记者: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对国外思想的吸收,也会引起中国的改变。您觉得这种改变会怎样影响到在中国的宗教本身?
学诚法师:我觉得现在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家概念的文化特点会越来越显著,国家、民族的概念今后更多地可能是从文化方面去体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全球化就意味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日本人、欧洲人、美国人、新加坡人也可以住在北京,可以在这里买房子居住。反过来,中国人也可以去外国,可以移民,可以长期居住。去国外的话,就会把中国文化带到国外,美国人,日本人,韩国人来到中国也把他们的文化带过来,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今后,哪一种文化比较能够普遍为大家所认同,哪一种文化能够真正成为一种普世价值,这是关键所在。过去的文化可能更多地是区域文化,现在就要面临区域文化、本民族文化怎样和全球大家普遍接受的价值观统一的问题。因为现在信息、网络、交通开放度都在增加,各种各样的文化都在互相交融,我觉得现在是东西方文化大融合的时期,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互相融合。现在中国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研究生都在读英语,非常重视英语,从一定意义上讲,重视英语的程度比重视中文还要大。
《海峡时报》记者:所以这也会使中国文化受到冲击。
学诚法师: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但中国毕竟是一个大国,有十三亿人口,整个欧洲和美国人口加起来也比不上中国,文化和人口的基数有很大的关系。未来国家与国家的关系都是休戚与共、密切相关的,你看美国的金融危机即刻就可以产生世界性的影响,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反过来,任何一种单一的文化要想来统一这个世界也是不可能的,文化未来肯定是多元的。但多元的世界、多元的文化中,哪一种文化占多大的比例就很关键。反过来说:哪一种文化、哪一种思想对人类世界的发展、对人类和平产生多大的帮助,才能占有多高的地位。因为你只有对别人有帮助,才会被人所接受。如果帮助少,可能接受的人也少。
附注:《新加坡海峡时报》(The Straits Times, Singapore)是新加坡英语旗舰日报,创办于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