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教大学国际协会”的成立看佛教教育的未来展望
一、全球化的挑战与契机
全球化,这是目前全人类的重要课题。举凡政治、经济、文化等等,都必须考虑到全球化的问题。当然,佛教,乃至佛教教育也无法置身事外。以台湾圆光佛学院为例,笔者于1999-2002曾任教务长之职,初到任时,本地台湾生与海外侨生的比例(本侨比)约为5:1 ,尔后每年侨生不断增加,至2002年底将赴美留学时,本侨比约为2:1。04年到08年间,本侨比已为1:1左右,有时甚至侨生还比本地生多。当本侨比从5:1变成1:1的时候,这也意味着校园文化产生了重大的改变,教学策略与生活管理也必要作相当程度的调整。这对学校的经营者来说,当然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全新挑战,却也是迈入全球化的最佳契机,更是一个不可逃避的现实趋势潮流。必须对全球化作好准备,掌握时间、地理、人脉乃至时事等机缘,拟定出适当的发展方针,才能在此全球化的巨变中生存乃至成长壮大,否则只有落入被边缘化或是灭亡的惨运。
陈瑞贵指出:“全球化是一种创造跨国性社会条件与跨国性社会空间,提高区域文化的价值和推动各种第三文化产生的过程。在此一过程中,主要的影响变量有三:一是空间上之扩展,二是在时间进程之稳定性,三是跨国网络、联系与图像流通的密度。如果能创造此三变量的正向成长,就可透过沟通与行动的制造与保存开启一个具多样性和非整合性的世界视野。”这对佛教及佛教教育全球化的过程,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说明与方向,而在2007年5月成立的“佛教大学国际协会”(简称:佛大国协)(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University, IABU),更是个很好的例子来作为左证。首先,“佛大国协”的成立,开创了更佳的佛教教育跨国性条件与空间;其次,“佛大国协”透过交流合作与相互了解,也提高了佛教区域文化的价值;最后,“佛大国协”也将推动形成各种别于现行区域文化的“第三佛教文化”(如:混合式或转变式的新兴佛教文化)。无疑地,“佛大国协”已抓住全球化的契机,而陈瑞贵所提出影响全球化过程的三个变量(空间之扩展、进程之稳定、联系之密度),也正是“佛大国协”所要面对的挑战。
二、“佛教大学国际协会”简介
“佛教大学国际协会”成立于
根据IABU的官方网站(http://www.iabu.org/)记载,目前共有62个佛教大学为会员,分布于柬埔寨(2所)、中国大陆(1所)、台湾(6所)、匈牙利(1所)、印度(5所)、印度尼西亚(6所)、日本(3所)、南韩(6所)、寮国(2所)、马来西亚(0.5所)、蒙古(2所)、缅甸(5所)、新加坡(1所)、斯里兰卡(3所)、泰国(2.5所)、美国(2所)、越南(14所),共17个国家和地区。62个会员大学表列如下 (另外有15个一般大学中与佛学相关的系所,也加入了IABU会员 ):
1
2
3
The
4
5
6
7
Central Institute of Higher Tibetan Studies (CIHTS) (Deemed University)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Thailand/Malaysia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Buddhist and
36
Buddhist and
37
38
39
Chinese
40
Chines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
41
Chinese
42
Chinese
Fo Guang University
43
Chinese
44
Chinese
45
46
47
48
University of the West
49
50
51
52
Vietnam Buddhist Research Institute
53
54
55
56
Can Tho College for Buddhist Studies
57
58
Ba Ria –
59
60
Advanced School for Dharma Dissemination
61
62
National Council for Monastic Education
“佛大国协”在
三、佛教教育的未来展望
“佛大国协”成立至今虽才一年多,但无疑地,他已掀起了一股佛教教育的国际交流风。至少,全球已有62个佛教的高等教育机构,参与了这一波的佛教教育新潮流。当这股新潮流将要蔚为风气之时,却有几点值得吾人深思之处:
(1) 佛教教育机构的国家分布问题:目前联合国有192个会员国,只有17个国家的佛教的高等教育机构加入了IABU,其它还有许多国家,可能是尚未有佛教教育机构,或是有而尚未加入IABU,不管是何种情形,这都表示了佛教教育还有很大的空间应该去努力(例如:至少在每一个联合国的会员国中,至少有一佛教教育机构加入IABU)。
(2)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平衡问题:这是全球化的普遍性议题,佛教教育也必须面对此问题。例如:在台湾圆光佛学院目前教学所使用的语言是中文,这种高强度的本土化对侨生而言,的确是个学习中文及汉传佛教的好机缘。但是如何利用这么多国家的侨生聚集在圆光之际,适度地安排不同佛教地区文化的多元学习,却也是圆光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或可安排多元文化周,让侨生们有机缘展现其祖国佛教文化的风情,不但有助于同学们相互了解彼此佛教文化的异同,也能帮助学生们更深入了解其祖国佛教文化的特色与菁华。
(3) 对于异质文化的取舍、包容与尊重:全球化,简单地说,就是我们会碰到看法、说法、作法与我们不相同的人,这也就是异质文化的相互接触。此时大家在一起共事,可能就会发生要照我们的作法去作,照别人的作法去作,大家各作各的,或是发展出新的作法大家一同去作。例如出家僧侣吃素或吃荤的问题,则是异质僧团文化相遇的实际问题,大家必须学习了解、包容、尊重彼此不同饮食文化的因缘背景。
(4) 注重与异教对话并促进世界和平:全球化不但带来了许多佛教自己内部异质文化接触的机缘,也带了更多异教相接触的机缘。古今中外的战争,多与宗教信仰有关,若能带动不同宗教间的对话,增进彼此的了解与尊重,这对世界和平无疑地有很大的帮助。佛教强调佛陀是一个觉者、老师,而不是神,也就是重于理智觉性而不是崇拜信仰,在这点上,佛教对于“与异教对话并促进世界和平”,着实有较多的优势与空间,这是一个佛教教育家在面对全球化很值得也很有意义去发展的新方面。
四、结语
无疑地,“佛教大学国际协会”应是佛教面对全球化必然的产物,我们深信“佛大国协”只是无尽的涟漪中其中的一波而已,因为全球化的效应将不断地扩散,并深远地影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希望佛教在这全球化的过程中,能发挥它无限的悲智力量,不但佛教全球化,更能全球“净”、“化”、“庄严”化。而这样的希望,也只有靠佛教教育家才能实践完成了,与佛教教育的耕耘者共勉之!
(作者系台湾圆光佛学院、副院长)
相关论文阅读:
正慈:现代僧伽教育之现状与展望
(香港)宽运:佛教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台湾)常慧:佛教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中华佛学研究所 )
(香港)觉真:言为人师 行为世范——僧伽教育中的律仪教育琐谈
(香港)净因、张淇:汉地佛教院校课程设置调研报告
(香港)王联章:现代佛教教育中教材的重要性——从“藏要”谈到“大藏经选要”
(台湾)释惠谦:从「佛教大学国际协会」的成立看佛教教育的未来展望
(台湾)慧宽:佛教信众教育探讨——以佛光山在台湾地区的信众教育为例
(台湾)释觉启、释妙曜、释妙悯、释有德:从佛教多元弘传回顾佛教教育的发展
黄夏年:佛教教育与学术研究浅议
(澳门)心慧:高等教育与佛教教育的互助发展
(台湾)圣玄:高等教育与佛教教育互助发展之困境及其因应之道——以台湾地区为例
俞学明:佛教教育和当代佛教的发展——“在世间”和“为世间”
(韩国)金永斗:大学课程中佛教教育的方向和实际
(韩国)景迁:佛教教育的时机和挑战
(日本)木村宣彰:佛教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菲律宾)传印:佛教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美国)近梵:向下扎根•往上结果——中小学在万佛圣城30年的经验
圣凯:佛教——一种幸福观的教育
更多>>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