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与在家修行
前言
一直以来,佛教在很多人的心里是消极的,是逃避现实的一种行为方式。比方,在《杨家将》中杨五郎在浴血战场,看到亲人士兵悲壮的死去,他选择到五台山出家为僧;《红楼梦》里贾宝玉因为家族的风云起伏,人情的悲欢离合,以及和林黛玉爱情故事,最后也选择了出家。
经常听到人讲看破红尘,削发出家,让我对佛教产生了一种偏见,认为到寺庙去是求得个人及家庭的平安幸福,烧高香,算命求签。
1992年我有幸接触到从台湾高雄来中国旅游的陈先生,从他的交谈中,我第一次听到星云大师的名字,也第一次听到“人间佛教”这个词,它对我的一生引起巨大的变化。
当时我问
我被“人间佛教”这个全新的词,全新的观点所打动,希望有缘接触到星云大师,接触到人间佛教。
后来我来到北欧丹麦,机缘巧合地遇到欧洲佛光山的弘法师,并担任两届国际佛光会哥本哈根协会会长,有机会亲身学习和体会到人间佛教的深邃意义,并为它而折服。
它能帮助我们明白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实践重于闲谈,大众重于个人,社会重于山林。同时它也帮助人们净化道德思想,升华大家心灵精神。让生活既有物质,也有精神。有向心外追求的世界,也有向心内探讨的世界。
一、从人道到佛道
在《法华经》中,佛以盲龟浮枯木的譬喻,来赞叹出生为人的可贵。在《阿含经》中,也用“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来感慨人身的难得。佛陀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弘化在人间,佛陀所有的教言,无不是以人为物件。
人间佛教就是以人为本,从理念上讲,入世重于出世,生活重于生死,利他重于自利,普济重于独修。
人间佛教同样非常注重发心、信仰、修行。培养我们时刻记住“发慈悲心,人我无间;发信愿心,常随佛学;发菩提心,上弘下化;发无我心,扩大完成”。
慈悲本是弘法的根本,失去了度众生的慈悲,就没有佛道可成;方便是弘法的应用,不能随众生不同的根器善巧运用方便,就不能圆成度众的工作。
众生入道的法门众多,寺庙的法会固然可以得度,生活里的文艺,书画,音乐,茶道都能引度有缘的社会大众。有的人见到庄严的殿堂而入道;有的人聆听钟鼓梵呗而入道;有的人嗅闻芸芸众香而入道;有的人品尝美味佳肴而入道;有的人朝山拜佛而入道;有的人感悟生命的无常而入道。要让人的六根成为引入佛道的方便之门。
人间佛教以佛法和世间法相融合,以无量的方便,给予大家慈悲欢喜,让人们能奉行诸善,增益道德。效仿观世音菩萨弘法度众的勇猛精神,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当今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我们身为佛教徒不能隐遁于山林,安身于自我的狭小天地,而不顾众生的疾苦。“佛法大海,唯信能入”。我们不仅要用佛教的八正道来坚定自我的正信,还要以佛法的缘起观,让大家相信世间一切是因缘和合所生,懂得尊重生命,珍惜人身;以佛法的因果观,让大家相信善恶因果报应,世间有圣凡好坏,懂得惜福结缘,惭愧感恩;以佛法的轮回观,让大家相信人生有过去现在未来,懂得薪火相传,生死一如。
我们只有正确地认识因果,把世间所有一切都调和起来,使人间生活成为最美好的生活,把人间视为最好的修行场所。当我们面对国际形势,经济动态,自然环保,民主人权,优生保健,文化教育,以及自杀,核武,战争,家庭暴力,自然灾害等各种现实问题,都以佛法的智慧,提出合情合理的对治办法。
星云大师讲“有佛法,就有办法”,以三皈,五戒,十善来约束自己的身,口,意。四无量心,六度四摄来造福大众。如果能把这些化为自己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的归依,那么诵经拜佛是修行,谈话会面是修行,爱语赞美是修行,改过行善是修行,休息娱乐也是修行。当下就是在实践“佛道在众生身上求”的道理,人道成,则佛道成。
二、从入世到出世
众所周知世间法是俗谛,出世间法是真谛。人间佛教是教我们先入世,以合理的经济生活,净化的感情生活,六和的处世生活,法乐的信仰生活,做入世的事业;后以出世的思想,时刻有人生无常的警觉,有远离物质贪求的看法,有淡
化情爱的观念,有精进自我的要求,来增进道业上的进步。
现代社会讲究企业经营管理,投资理财,不过现在有些佛教徒一提到钱就一副谈虎色变的样子,其实没有这个必要。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我们的教主佛陀也重视经商之道,重视储蓄布施的,连有了钱财如何理财投资,在《阿含经》中也有提到:“一施悲和敬,二储不时需,三分营生业,四分生活用”。就是十分钱当中,十分之一拿出来布施,救济贫苦,或供养值得尊敬的人;十分之二储蓄以备不时的时候需要;十分之三拿出来经营谋生,发展事业;十分之四要留作生活需用。
人间佛教所提倡的一切事业,其实都是为了关心国家的经济,民众的生活,包括现在的养老院,兴办学校,医院,植树造林等等,只要能对社会大众,民众幸福快乐的生活有所帮助的事业,大家都要积极参与。求福当求智慧福,增寿当增慈悲寿。
在《佛说诸得福田经》中说:
“复有七法广施,名为福田,行者福即生梵天。何者为七?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二者,园果,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四者,作坚牢船,济渡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度赢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饮;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是为七事得梵天福。”
不仅仅是钱财上的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日常生活的行为举止,谈吐言行都可以是布施。
从占有到奉献,有了布施也可以净化人们的感情生活。爱的净化就是慈悲,爱的提升就是智慧。《大智度论》中提到:“如慈母养育婴儿,虽复屎尿污身,以深爱故而不生嗔,又愍其无知。菩萨于众生亦如是。”
我们要把十二因缘中因爱惑,情欲,执取,业有而产生的生死循环流转的小爱,转化为对众生的纯爱,真爱,慈爱,净爱的大爱。以慈悲运作感情,用慈悲净化所爱;以理智净化感情,用智慧领航所爱;以理法规范感情,用善美作就所爱;以般若化导感情,用德行加持所爱。
《观无量寿经》中提到:“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人间佛教遵照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提出的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的四大信条,就是让我们能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当我们每次诵唱三皈依时,其中一句,“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统理大众也就是“人和”,僧团也称为“和合众”。这也同样是我们在生活中学习的典范,我们每天从行为上理让恭敬他人,不侵犯他人,就是身和同住;在语言上诚恳和谐,就是口和无诤;彼此善心交流沟通,志同道合,就是意和同悦;共同遵守法制,人人平等,就是戒和同遵;在思想上,建立共识,就是思想统一;在经济上,均衡分配,就是利和同均。
因此“六和”是以思想,法制,经济,语言,身行,心意为民主平等的原则,是一帖安和止诤的良药,也是人类追求世界和平的根本之道。
佛教重视修行体验,强调实修实证,在生活中能够有一分证悟,就能去一分无明。工作是生活的重心之一,在工作修行方面,我们首先要学会懂得分配时间,规划工作安排,准时上班,服装端庄大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建立替人着想的美德。以布施,令众生身心无忧;爱语,令众生发大信心;利行,令众生入佛之智。同事,令众生信受法益。
人间佛教发起净化人心的三好运动,身做好事,口说好话,意存好心,能化暴戾为祥和,化妒忌为赞美,化贪欲为喜舍,化浊恶为清净。
佛光四句偈写到:“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
入世和出世其实都只是当下一念而已!
三、从自利到利他
在《法华经》中以羊乘来比喻声闻,只能自度,不能度人,好比羊车的奔跑,不能回顾后群;以鹿乘来比喻缘觉,修十二因缘以求出离三界,稍有为他之心,如鹿车的驰走,虽能回顾后群,但帮助不大;以牛乘来比喻菩萨,既能自度,又能普度众生,如同牛的荷负,安忍普运一切。
菩萨发上求佛道的菩提心,下化众生的大悲心,发心普济一切众生的苦难,度脱一切众生的苦厄,把众生的苦难看作自己的苦难,把众生的欢乐看作自己的欢乐。
菩萨以菩提心为因,大悲心为本,行四摄法,令众生毕竟大乐的方便心为究竟,是先为众生,后为自己的大乘心。如果我们凡事能多为别人着想,多用一点慈悲心待人,必然也能从自利到利他,做个大乘菩萨。
《发菩提心经论》中提到:
“行布施,能流布善名,随所生之处而财宝丰盈,此为自利;能令众生得心满足,教化调伏众生的悭吝,此为利他。
行持戒,能远离一切诸恶过患,常生善处,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不犯恶业,此为利他。
行忍辱,能远离众恶,达于身心安乐的境界,此为自利;能化导众生趋于和顺,此为利他。
行精进,能得世间,出世间的上善妙法,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勤修正法,此为利他。
行禅定,能不受众恶而心常悦乐,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修习正念,此为利他。
行智慧,能远离无明,断除烦恼障,智慧障,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皆得调伏,此为利他。”
如果我们凡事能多为别人着想,多用一点慈悲心待人,必然也能从自利到利他,做个具有包容欢喜的慈悲性格,护法为教的无畏性格,实践信仰的大乘性格,度众善巧的方便性格的现代大乘菩萨。
总结
人间佛教对于当代社会思潮的发展提出了四个方面:
第一,对于人间的不平等,提出平等的主张;和平要从平等中建立,平等必须人我相互尊重,有同体共生的意识。
第二,对于生命的不重视,提出人本的思想,唯有人与人之间,无论亲疏远近,怀抱民胞物兴,人我一家的胸怀,互相关爱,人类才有未来和平的希望。
第三,对于生态的不平衡,提出环保的观念,我们要从惜福,惜缘,惜物做起,明白地球是我们的家,才有维护地球的全面环保的观念。
第四,对于行事的不合理,提出自然的缘起,开发人类善根,以慈悲喜舍作为自然的生活,在自然中圆满度化一切众生。
不可质疑,21世纪将会是以人间佛教为主流的时期。让我们四众一起来推动佛教,一起努力弘法利生,将人间佛教本土化、国际化传播至各国,净化社会风气;让我们共同把佛教平等、融和的精神传到世界每个角落,共同创造世界和平的新局面!
(作者系丹麦哥本哈根佛光会会长)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