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佛教超越界限”
一、法性意义上而论,宇宙自有“超越界”的存在
世界文明在近代科技克服空间的距离障碍之前,走的是分途发展的道路,就
哲学宗教]而言形成了西方、印度、中国三大精神传统。
就哲学佛教而言形成为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金刚乘佛教、Tantrayana佛教等四大精神灵性传统。然而,所要说明的是,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佛教Tantrayana系佛教Vajrayana自身发展的高级形态,在法性意义上而论,宇宙自有“超越界”的存在。
中国的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营养哺育的,中国汉传密宗──圣密宗金刚禅佛教[后文简称“圣密宗”]这一颗健硕圣种在澳洲的多元文化政策宽松的人文环境下茁壮成长,以他二十“岁”的年轻风貌,世界大弘,方兴未艾,壮丽媲虹,如日中天。
二、安立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佛教圣密宗“超越界”诠释学
“圣密宗”传统的话语系统对佛教经典和理念,作了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历史性诠释,阐发圣密宗传统的话语系统,从而建立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佛教圣密宗超越界诠释学。
在圣密宗的超越界诠释学中,“十二乘判教”认同佛家所有学派的文化价值和宗教价值,认为佛家所有学派的学术不仅是人世间的珍贵学说,而且是全人类所共享的灵性文化瑰宝,诸乘圣教理念可以为当今世界每位普通的现代人所共同拥有的,具有灵性价值的精神生活资源,诸乘圣教之教相超越界诠释学,亦分别为不同根器众生所分享。
追溯圣密宗历史,他——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中饱受疼爱,曾经辉煌,开宗大唐,润泽华夏;
他——也曾罹遭法难,千年以降,弱水三万,逍遥胜住,从而圆满显现人间佛教之本色,在神州大地上与无数众生显示了华严圣缘。
四川大足山顶上五万余尊塑像,谱写了历史无声的乐章。在远离中国古代王权中心的荒山野岭之上,圣密天兰若留馨,他们不知疲乏地“站立”,默默地为历史留下见证。他们诩诩如生地表现了舍寺融俗、舍僧宝相、蕴道潜真、不堕声色的圣密行者,融化于儒、佛、道、医、武等民间各行各业之中。
神州遍地都是超越界大圣密天,将古天竺佛梵持明的薄伽梵高梵密这一人类文化的超越界精神瑰宝,中华民族文明的奇葩,遗珍犹存,继往开来。圣密宗以他百折不挠,慈悲忍辱,智慧般若的佛家圣密宗的超越界灵性质量,柔软而顽强的生存艺术,经过十数世纪艰苦卓绝的弘道行持,时轮进达超越界新纪千禧,终于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圣密宗强调佛家学术参与当代世界哲学对话置身其中的必要性,参与对话的过程同时也是佛学教证双圆、权实相融的过程。
圣密宗以自身发展的经验认为:佛学不可能永远保持一种形态,必定会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之下,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土壤、不同时空中,发展出与之相应的超越界新形式来。事实上,全球历史的进程,世界佛教历史的发展,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延绵不断的未来岁月,必将进一步证明这一论点。
三、WBSY第五次代表大会主题“佛教超越界限”年会
WBSY世界佛教青年僧伽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在
主题为“佛教超越界限”的大会,是对于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超越界诠释学之确认。
“佛教超越界限——团结、和谐、和平、智慧、慈悲之拓展领域”的WBSY第五届世界佛教青年僧伽代表大会,期待以世界佛教青年僧伽的大团结、大和谐,相应全球佛教教界、学界之大团结、大和谐,进而相应全世界宗教界、学界之大团结、大和谐,进而推动世界和平。
全球化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超越界主流趋势,其影响层面广及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科学、宗教与文化等各个思想灵性领域。
探索宗教超越界伦理对话的知识论基础,构想通过宗教超越界灵性对话, 以建构超越界世界伦理:意识到人们必须有共同的超越界伦理标准。超越界伦理标准对信教和不信教的人都应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
全人类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如果没有超越界的全球世界伦理,则没有人类的共同生活;
如果没有宗教之间的超越界对话,则没有宗教之间的超越界和平;
如果没有宗教之间的超越界和平,则没有各国之间的超越界和平;
宗教超越界和平对话是宗教和谐的基础与建构世界超越界伦理的起点。
依全人类生存的需要, 各大型宗教团体以及希冀未来生活于此同一星球之群体世界,应就关于人的生命形成共同哲学伦理的超越界基本共识和准则。在具有新时代的人性意识、生命意识的灵性高度上做出贡献,即对人的基本价值与生命质素的精神信念作出反省,形成共识, 这是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当代脉动之超越界伦理基本要求,也是当代宗教实践的主要课题。
四、再论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佛教圣密宗
此超越界是肇源法性,是宇宙实相,是宇宙灵性,是宇宙道德,是宇宙意志,是宇宙生命。因此,超越界不能视如客体对像在六识的层面去获得认知。其“真实性”,也不能视如世间法的文字学、修辞学、语言学、历史学、逻辑学那样加以考虑。因此所谓的超越界是“存有的根源”。在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存有”,是指肇源法性。肇源法性通过升起大用,显示法性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在”、“遍一切处”。
上述问题的取材考虑上,“持明密教”及“梵”,既是意趣颇深的宇宙题材,也是佛教超越界诠释学概念。不论婆罗门教或佛教,两种宗教的教相要典、教法理念都自然相融于“持明密教”及“梵”,藉此探究彼此的教相、事相、戒相、圆相,并与之比较,方便而令人兴趣盎然。
此外,佛教的“持明密教”及婆罗门的梵之间的重要教义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他们两者是不连续的整体:前者的“无我”思想一般被视为大别于后者《奥义书》传统的“梵-—我合一”思想;但是又可以见到上座部佛教的经典之中,佛教的实践理论亦不乏以“梵”为目,在四《阿含经》中关于“梵”的记载俯拾皆是:“梵行”或“四梵住”(慈悲喜舍),甚至大圣佛祖亦自称为“大梵”,乃至臻极:薄伽梵。
故而,本文将藉由“持明密教”及“梵”的交涉,对佛教的诠释学问题,提出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圣密宗超越界诠释学,并作试行初步的反省。
“肇源法性”是权用的名相,肇源法性升起大用的时候,被称之为“佛性”、“法性”、“阿达尔嘛佛如来”、“普贤王佛如来”、“毗卢遮那佛如来”、“薄伽梵”、“梵”……名相繁多,他们不仅仅是薄伽梵高梵密佛梵持明传统所权用的名相,亦都是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产物”。
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超越界义指包容一切者。按照对超越界不同的经验,能分别称之为“存有”、“实在”、“神”、或“上帝”,但是没有其中哪一个称谓能完全地把握他,因此不能轻易将超越界与上帝一并认同。
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圣密宗“超越界”诠释学意义上的升起大用,是指佛梵持明薄伽梵高梵密解脱学。
五、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佛教圣密宗“超越界”
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佛教圣密宗超越界诠释学之超越界圣密义升起大用的意义指:殊胜宇宙灵性美学,圣密绶纪灵性盛宴。
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超越界名相,显示有密码的特性。圣密宗所指的“圣密十法界”的“曼荼罗”和遍布“六宇宙”的“三密陀罗尼”等系列圣密宗视域之下的教相、事相、戒相、圆相话语境界,系具代表性的圣密宗超越界密码群体。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讨论,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超越界。大圣佛祖在古天竺亲自构建的佛梵持明密教薄伽梵高梵密,圣教十二乘判教,对于佛教的教相、事相、戒相、圆相,实行超越界诠释,实行密码诠释,以解读圣教的宇宙密义。
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超越界,非与之瑜伽实践的众生不易明白。佛教行者则赖以运用密码语境体系的工具,瑜伽于超越界,而圣密宗超越界密码群体构成了圣密宗超越界话语境界。密码非超越界本体,由是,圣密十法界曼荼罗和六宇宙三密陀罗尼,也非超越界之本体。佛教行者借用圣密宗超越界密码群体,使超越界之灵性显露,通过佛教教相的指引,运作此密码语境体系的工具,帮助救渡沐浴众生,直达宇宙实相、直面本体,臻致究竟解脱。
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佛教超越界限”是大圣佛祖“无我”解脱学实相、存在的依据。因而,佛教诠释学意义上超越界的“密码”曼荼罗、陀罗尼修持瑜伽,应用而成为救渡众生、解脱众生的必不可少的要件。
古天竺婆罗门教“梵”的理念,具有太多神话的成份,原初的神话,朴素的教相尚未成为定形的信理,“梵”的理念尚非究竟理性化的圆满陈述,亟需梵密码的开发,梵具有天然的脆弱性,大圣佛祖将其进行“革命性”的改革和升华。
《奥义书》将轮回与梵我等思想系列结合成纯熟圆融的修行解脱论,尊重传统的《吠陀》经典,但是不重视其祭祀,而强调修行与实践的自我。
解读“梵”的本义和他的衍生的意义,窥探佛教超越界的诠释学问题。佛教与婆罗门教相遇,佛教对“梵”分别采取“扬弃”、“提升”的立场,既批判印度传统婆罗门意义下的“梵”理,指其并非究竟解脱,又同时肯定修习佛教意义之下所安立的佛梵法门系解救众生烦恼苦难的圆满究竟解脱。“梵”被大圣佛祖所融契、升华,而亲自授意曼殊师利佛和薄伽梵至极维摩诘初成立持明密教,从而胜解“持明”圣义。
六、全人类和谐,和平共进,多元共存的期盼
大圣佛祖以华严圣缘指引救渡婆罗门,究极言之,婆罗门论师们皈依圣教的初衷始于对梵天法门的心路探寻。婆罗门追索宗教真理的兴趣,是基于对梵天法门“究竟如何”的关怀而并不在于对大圣佛祖教法的本身,在这情况下,佛教的诠释必然对于传统婆罗门教的宗教文本采取“破”的进路成为首选,从而解消婆罗门教统 谱系的虚妄性 。
为使婆罗门上上上胜根,参与熟悉佛教自身教法,继而采取“立”的进路,以婆罗门教话语境界书写大圣佛祖安立的神圣教相、事相、戒相文本的内涵,以使行者求证大圣佛祖的究竟圆相,以达到救渡、调伏婆罗门的慈悲目的。
初期佛教经典,重点于佛教诠释学意义下之梵法的深入探讨,诠释虽然在婆罗门惯用语言下进行陈述,但是,实际已步入佛教自身意义关怀下的超越界诠释话语境界。经过佛教超越界诠释学的有效步骤,周密安排,解构“梵”的本义和他的衍生的意义,说明佛教与婆罗门教天竺相遇之时空交会,乃是宇宙超越界无相的殊胜安排。
由是,佛教得以对“梵”采取扬弃、提升的历史机遇,既批判印度传统婆罗门意义下的“梵我合一”为非究竟、非圆满解脱,又教授引导行者,修习佛教诠释学意义所安立的“梵”法,为解除众生无边苦难的究竟解脱昭示了超越界的“无我”光明大道。
由是,大圣佛祖极终善性的慈悲和智慧所创导的薄伽梵高梵密持明密教创立。
古天竺的历史告诉我们,不同宗教的融合、和谐,通过超越界的灵性指引,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大圣佛祖住世之时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光辉榜样。
超越界的灵性指引于个人而言,是宇宙灵性的觉悟、宇宙实相的直面、宇宙能量的体察、宇宙道德的信受、宇宙大爱的沐浴、宇宙法性的融契、宇宙生命的实证。超越界的灵性指引构建全球伦理,于全人类而言,令能动地维护世界和平、使之全人类和谐、令地球居民生活于宇宙大爱的喜悦之中。
通过佛教诠释学的“佛教超越界限”的讨论,安立全球伦理,争取世界和平、达到全人类的和谐,晋致和平共进,多元共存的期盼。
“佛教超越界限”、“超越界”抑或“佛教诠释学意义上的圣密宗超越界诠释学”,都是大题目,拙文仅仅是此系列命题的短暂前言,充作《论文》。限制于篇幅,许多方面只能点到即止,恕未展开讨论,祈求方家教政。在此亦感谢诸位进入圣密宗佛教超越界诠释学的话语体系,略做信步浏览。
(作者系中国汉传密宗圣密宗金刚禅佛教宗长)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