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常辉法师的家事(一)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读者·原创版》,2009年第5期   作者:杨如雪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对出家人的印象是很古老的:敲木鱼撞钟,诵经念咒。直到10年前,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位正宗的出家人——常辉法师。

还是被本地晚报的记者朋友骗去的:“去爬山玩。”去了才知道,爬山没错,玩得却不轻松——一个个山村走过去,资助特困家庭和孩子。

这活动已经做了好几年了,发起者就是常辉法师。每月一两次,每次资助一两百名贫困学生,大部分是孤儿。

县里报上来的孩子名单,常常有五六百人之多,所以资助前的工作之一,是在一大堆档案中做筛选,把比较起来情况“不太惨”的孩子淘汰掉。我后来做过一次这工作,想到某个孩子会因为自己的手而得不到资助,感到很残忍。

那位记者朋友悄悄告诉我:“常辉师父身世很苦,也是个孤儿,很年轻就出家了,出家的誓愿,就是救助天下所有失去父母的苦孩子。”

当时听了,心里一热。

天下有多少苦孩子?光太行山区的苦孩子就救不过来。河北太行山区因为地形特殊,土地贫瘠破碎,很多地方缺水,靠天吃饭,道路不通,造成贫病家庭多,孤儿智障精神疾患也多。

10年前的那次救助活动可以称作颠沛流离,终生难忘——

雨雪交加,山路泥泞,我们走访一户户救助对象;身怀巨款,却要按常辉师父规定的住最便宜的10元以下的小旅馆;吃饭不能浪费,吃剩的咸菜和半块馒头只好藏口袋里;因为没时间上厕所,不敢多喝水,每个人都是一嘴燎泡,说话就疼,走到哪里还不能当哑巴,还得问详细情况,说个不停。

午饭时,我踩到一个软东西,黑褐色,毛茸茸的,翻开还有一个破洞。让大家瞧,都摇头。常辉师父拿过来拍一拍,扣到光头上,一言不发径直走了——原来是师父的帽子!

返回时发现记录资料的小本丢在一个小学校,步行回去找,半路上被刚资助过的一户人家的疯女人狂笑着追。有人“捡”到一个八九岁的男孩,穿得倒不薄,可是敞着怀,没扣子。

常辉师父拿了一件军大衣把这个男孩从头到脚包起来,整个一团抱着放到面包车副驾驶座上。

半个小时后,准备了钱、衣物和吃的,送这个刚被焐暖和的小孩回家。小孩的母亲瘫在床上,背部都烂掉了,父亲半瞎,房顶将塌。

回来的路上,师父问大家:“有什么体会?”有人默默落泪,有人感叹:“像到了人间地狱。”

师父微笑:“你看是人间地狱,我看是菩萨道场;你眼里的茅屋,在我眼里是宫殿;丘陵坑坎,污秽臭浊,我看统统是净土。”

心净,则国土净。

常辉师父做慈善最早住的地方,是石家庄郊区的上京村,后来搬到小安舍村的一片荒地。被常辉师父精神感召的几位义工,帮忙盖了几间冬冷夏热的简易小屋。

“要是说盖庙,很多人觉得功德无量,多少钱都有人捐;要是让他拿钱帮助孤儿帮助穷人,就含糊了。”

常辉师父对盖庙没兴趣。师父的湖北老家庙宇兴盛,他却青睐河北的贫困山区。一个人的因缘真是奇怪,也真是不可思议。

常辉师父干的事,费力不讨好,有的教内人士认为他不好好修行,教外人士又觉得这个和尚疯疯癫癫。

常辉师父用一句话回应:“我与穷人历劫缘。”

这句话被广为传诵。外地的爱心人士开始往石家庄这边跑,亲身体验常辉师父的“救苦救难修行方式”,参与支持师父的慈善事业。

一劫是多少亿万年?常辉师父不想去极乐世界,要生生世世和这些穷苦的人在一起。

有两位伟大的女性,影响了常辉师父的早期人生:一位是台湾的证严上人,另一位是特蕾莎修女。

证严上人的慈济精神,是一盏温暖的灯。

提起特蕾莎修女,人们马上会想到:无论世人怎样,都要爱他……

常辉师父的慈悲,也是从无任何条件:“无论什么原因,落到这种地步,都不要多问,先帮了他再说……”

常辉师父从佛经佛语里找到四个字,和他现在做的事很符合,这四个字就是“喜舍行愿”。

很欢喜地舍,很欢喜地行,很欢喜地愿。舍、行、愿,每个字都包容另外两个字,都有一种爱的力量,加上喜字,就成了不求任何回报的爱的力量。

清癯的脸,典型的清瘦的圣徒体形,灰色海青长袍,冬天套个粗布棉坎肩,经常忘了刮的小胡子,为与他“历劫缘”的人呼吁奔走,来去匆匆。

看似辛苦劳累的生活,其中却有无上醍醐甘露味。不在其中,谁能品到?

今年43岁的常辉师父,以全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的身份,完全可以在一个条件好的寺院清修,享受信徒供养,过安闲日子。

常辉师父却说,为穷人苦人服务,是他的生活方式。在这个服务过程中,他自然会“年年无量寿,月月琉璃光,日日观自在,时时妙吉祥”。

光听常辉师父随口吟出的这首偈子,便知西方极乐世界不过如此。

1995年,常辉师父成立了慈善会,做善事有了专业资格。

修桥,铺路,打井,和香港慈辉基金会联合,联系当地民政部门配合着一起做。钱由常辉师父负责募集,政绩是当地政府的,两头都欢喜。

“钱是十方来,十方去。”常辉师父见人就“抓”,“特别需要爱心人士,去一村村考察,一户户落实,把钱花到最该花的地方。”

我给常辉师父“抓”过一次,去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乡保定涞源山区考察。去时遇修路绕道,村民强索过路费,回来时前方车祸堵车五六个小时,半夜才到家,又冷又饿又伤心难过。

几天考察下来,县、乡、村三级报上来的申请救助对象情况属实,问题是太属实了,悲惨故事看得太多,心情大恶,噩梦不断,发高烧。

烧退了,想起常辉师父的一句话:“这个工作,慈悲又残忍。”

神经太脆弱是不行的。神经脆弱,坏事做不了,好事做不好。

有一阵子不敢去了,慈善会贾主任打电话:“也不帮帮忙,师父穷得要卖画呢。”

很不理解,出家师父虽不讲究生活享受,手头也不会太拮据,何至于穷到卖画,不是有那么多捐款吗?

贾主任说:“师父说善款是专款专用,因果分明,必须尊重捐款人的意愿,譬如捐款人说明是打井的,就不能用来修路,虽然都是善事……”

听起来真新鲜,出家人做事,这么一板一眼。

贾主任继续说:“咱们这儿的工作人员,有的经济条件好,纯义工;有的没任何收入,却要没日没夜地加班。师父自己愿意当牛做马,也要让跟着他的人过得去是不是?就是不吃不喝生病了也要买药吧?所以居士们给师父个人的供养,师父就拿出来给没收入的工作人员发点生活补贴。”

很同情这位师父,原来出家这么难这么苦啊,出家了还要绞尽脑汁换钱给别人发工资。

贾主任埋怨:“估计是居士供养的钱用完了,这两天急了,也不顾胃疼了,半夜里点灯熬油地写字画画,说让居士们买来结缘呢。好多居士喜欢师父的字画,平时捞不着,这下可好,价钱又便宜,排着队来要……”

我听了心里很不安,因为我也要过师父的字。常辉师父很大方,送我一幅字一幅画,那幅画描绘的是人间净土,多半的工笔,一天的工夫是画不出来的。挂在客厅里,工作累了偶尔回头看上一眼,心里很是清净。

再见到常辉师父的时候,表达了这种不安。师父说:“那就办个孤儿院吧。”

一时没听明白,让谁办孤儿院?

“你,还有他,你们。”常辉师父指着在场的另几个来捐钱捐物的爱心人士,“你们每家养五六个孩子,没问题吧?钱不够我全包了。三四个也行,给这些没爹没娘的孩子一个家,舍得吗?养一个也行啊,教育一下自家的小霸王,先试试?”

没有一个人敢担当回应,大家只是互相瞅着苦笑。

有一位中年女士说了实话:“对不起师父,我自己有孩子,拿点钱可以,但我不能全心全意地付出,去爱别人的孩子。”

师父只是沉思着点点头。

(未完待续)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