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日耳曼男人的眼泪
莱勤镇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北方小城镇。小镇丁字路口北侧有间堪称小镇一景的修鞋店,这间修鞋店临街的正方形大窗户下,有一个用红白大理石修建的专为非洲捐鞋的“捐鞋台”。台子四周有一圈精美秀丽的白石栏杆,每个栏柱顶端都有一颗心形石雕,台上四个柱子擎起一个呈穹窿形的镀金石顶棚,看上去很像一个小巧玲珑的凉亭。
几乎每天捐鞋台上都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鞋,这些鞋从外表看非常干净,同新鞋没有什么两样。一位德国朋友告诉我,大部分鞋是七八成新的,只是样式过时或是过了季节,还有些人将坏了一点儿的鞋先拿到修鞋店去修整,然后做些技术处理,如打鞋油、喷香水、换条新鞋带等。我又好奇地问:“这么多漂亮的鞋为什么捐到这家修鞋店?能保证捐到非洲吗?”这位朋友似乎听出了我话中的弦外之音,他忙笑着说:“我可以向上帝保证,店主弗里茨先生不会把这些鞋挪作他用,他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好老头。”
一天我又到小街散步,转悠转悠终于抑制不住好奇之心,便走进了修鞋店。店内正面墙上悬挂的一幅黑白大照片赫然映入眼帘:一个瘦骨嶙峋的黑人躺在杂草丛生的公路旁,两手抱着流血的双脚,痛苦万状的表情震撼人心。“请坐吧!”满头白发的弗里茨老人诧异地看着我,“不是修鞋吧?”他问道。我正为自己既不是来修鞋也不是来捐鞋而感到尴尬时,老人连忙说:“没关系,没关系!请坐,来我这儿参观的人远比修鞋的人多。”我这才坐在一张洁净的沙发上,仔细打量这间十七八平方米的修鞋店。室内窗明几净,非常现代化,绝不是印象中的那种修鞋店。
我先从这张照片谈起,慢慢地同老人聊起来。这张照片是弗里茨于60年代在汉诺威参观一个图片展览会时看到的,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在众人面前流下了眼泪。“那是一个日耳曼男人的眼泪,绝不是轻易流淌的。”弗里茨反复强调。后来他设法从拍摄该照片的德国通讯社记者那里索取了这张照片,并从记者那里了解到许多背景情况。记者采访这个非洲国家时有70%以上的人没鞋穿,长年打赤脚,一次他们开车外出,途中遇到一位不慎刺破双脚的黑人。他抓拍了这张照片。
“这是一张获金奖的照片。我并不懂艺术,对我这个同鞋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人来说,我想的是另外一方面的事。”说到这里,老人慈善的双眼噙着泪花。老人十几岁就在耶拿的一家鞋厂当学徒,几十年的制鞋生涯使他练就了一手绝活。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这张照片改变了他的人生,他萌发了向非洲捐鞋的想法。于是他辞去了鞋厂主管的职务,办了修鞋店并修建了捐鞋台。弗里茨除修鞋以外,还为畸形脚和特型脚定做鞋子,每天都要亲手缝制几双鞋捐给非洲。
弗里茨的行为感动了许多人,本镇和附近城镇的人民纷纷前来捐鞋,后来莱勤镇修鞋店名声大振,人们从德国四面八方专程到莱勤镇捐鞋,还有不少外国游客也闻讯前来捐鞋。当地市政厅专门指定民政署抽专人协助弗里茨处理捐鞋事务。
我告别老人,走出修鞋店,,迎面碰见一对前来捐鞋的中年夫妇,只见他们打开一个大包,将5双大小不等的鞋子整齐地摆在台上,原来他们还代表3个因上学不能前来的孩子捐鞋。
在即将离开莱勤镇的一天傍晚,我又一次来到镇南小街,夕阳把它绚丽多彩的余晖洒落在小小的修鞋店和捐鞋台上,远远望去竟显得那般金碧辉煌、华丽富足。一会儿,弗里茨老人怀抱一摞纸盒从店里出来,他躬身到台前,用颤抖的手将一双双鞋分别装入不同型号的盒里。望着老人的背影,我脑海中浮现出照片中那张非洲黑人痛苦的脸和弗里茨老人慈祥的面容,我眼前的一切变得模糊了……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