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法鼓
法鼓是天津民间的一种音乐舞蹈艺术,以老会或圣会的表演形式出现。2008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挂甲寺庆音法鼓、杨家庄永音法鼓、刘园祥音法鼓为代表的津门法鼓名列其中。
一、津门法鼓的起源和发展
法鼓是天津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娱乐活动。法鼓一词源自佛教,是指法堂上做法事时专用的鼓。法鼓在天津发祥约有300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僧、道作法时演奏的音乐,后传入民间,鼓牌子都是群众自己创造的,富有地方色彩。不过,天津法鼓经过几百年的沉淀,早已褪尽了宗教色彩,演化为民间一种纯粹的游艺民俗了。据说李自成率军转战各地,常以铿锵宏大的法鼓作为军中之乐,以引导队伍和欢庆胜利。而当其败出京城后,部分散兵流落津门,在水陆码头出卖体力,暇时击法鼓以自娱,竟很受民众喜爱,于是竞相习奏。天津法鼓就这般在天津落户并流传开来。
旧时的天津民间,法鼓常用以庆丰收、贺新年及在各种节庆、年会、庙会上演出。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整个市区法鼓声连绵不断、响彻全城,与各种花会、灯会交相辉映。法鼓还是当年皇会中不可或缺的随驾音乐,在整个皇会队伍中,威武显赫。在天津法鼓最为繁盛的清末民初之际,仅城区就有上百个法鼓会。到1936年最后一次皇会,也还有三十多个法鼓会参加,足见其群众性之广泛。据传,旧时天津有130多道法鼓会。坐落在挂甲寺街的杨家庄永音法鼓老会和庆音法鼓銮驾老会,有着200多年的历史,是天津两道传统民间花会。其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设置的摆设主要包括:软对、硬对、高照、茶炊、茶食箱、点心梢等道具,这些器具和装饰大部分都是用玻璃镶嵌,饰有彩绘、浮雕、镂花,做工精细,造型精美,并装饰有多家流派的字画。每件道具都是成双成对、成套,并配有与之相配套的木友架等。设摆时,对称排列,整齐有序,如在夜晚,华灯初上,灯火通明,更具神奇魅力,颇为壮观。其武场,俗称“家什场”,表演道具主要有:鼓、铙、钹、镲歌、铛裆。鼓为五音之首,这些乐器在万乐之首“鼓”的统领下,按曲谱、词牌各司其职,表演时,鼓、铙、钹默契配合,鼓乐齐鸣,颇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壮观之势。
挂甲寺庆音法鼓銮驾老会成立于雍正九年(1731年),以明崇祯后妃娘娘所赐半副銮驾予挂甲寺,挂甲寺人于清雍正年间凭此銮驾成立了庆音法鼓老会,距今已300多年。它是一个既有精美道具,又有高超表演技巧、优美舞蹈动作的法鼓老会。
永音法鼓会坐落在天津市河西区挂甲寺街的杨家庄。永音法鼓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流传至今约有200多年的历史。永音法鼓出会,表现的是太子出游的盛况场面,一般情况下出会的人数在40人左右,一行中分“文场”、“武场”。文场挑担(主要肩挑茶炊、龙梢、点心箱、衣饰箱等十余挑),轻柔慢步、起伏有序、款款而行,武场(主要使用大鼓、钹、铙等乐器)表演节奏紧凑、情绪激昂、气氛爆裂。 文场器具和装饰大多是玻璃镶嵌,饰有彩绘、镂花浮雕等图案,雕刻精致。各种道具、器械、装饰都是成双、成对、成套。行会仪式:会标开路,子旗护卫,门旗前导,纛旗殿后,九龙灯昂首其间;设摆则对称排列,层次分明,整齐有序;如在夜晚,灯火通亮,更具神奇魅力。武场钹、铙等乐器在法鼓曲牌、曲谱的伴奏下,上下翻飞,左右开弓,缠头裹脑,海底捞月。打击乐器演奏的有:富贵图、阴阳鱼、对联、四时如意、八卦图、绣球等六种曲牌。
永音法鼓”是天津市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艺术奇葩,深深扎根于民间,是增进乡情和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刘园祥音法鼓会建于清道光年间,参加清末历届民间盛会,原为庙中“娘娘”出巡时的随驾法鼓会,前面是仪仗队,由前彩和乐队两部分组成,由引锣指挥,前彩是娘娘出巡时警示人们回避和随身携带的起居用品的编队,包括两面大门旗,高照、软对、硬对、灯牌、圆笼、八角盒、衣箱、茶桶、茶炊、风灯等,后面是鼓、钹、铙、镲、铛锒、大图、九莲灯等。有40人拿着手旗维持程序,还有30个少年扛着凳子,供表演者击打长曲时使用。此会服装道具保留完好,祥音法鼓原有十套歌谱,现保留五套。在旧历年的正月,由各花会的会头协商,进行以庆丰收,贺新年为主题的有礼节的互拜,然后在每年的三月三娘娘出巡之日,数道花会云集北仓,祥音法鼓在皇会中是随驾会,所以安排在娘娘的宝辇左右,设摆并表演,在花会表演时,祥音法鼓独一无二的彩灯群,亮丽地展示在群众面前,形成以彩灯组成长龙的壮丽景观。刘园祥音法鼓会气势磅礴、壮观,最具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特色。它是传统的民间文化遗存,在几代人的精心维护、传授下延续至今,使传统艺术为现代社会服务,并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历经沧桑,几度坎坷,在民间艺术家的精心保护下,法鼓的民间古韵今犹在。这些历史瑰宝目前在几十名花甲、古稀老人的精心保护下,时而进行一些演出,但缺乏后继之人。
二、津门法鼓的乐曲和乐器
天津法鼓的乐曲由若干不同的曲牌(又称『鼓套子』)连缀而成。每奏一套,需半个小时左右,其曲牌有《相子》、《阴阳鱼》、《龙戏珠》等30多个。其中被广为演奏的是《对联》、《绣球》、《叫门》、《富贵图》和《上擂》等。
法鼓表演使用的乐器有鼓、钹、铙、铛、铬共5种打击乐器。一般配备是:鼓1面;铛和铬各4副;钹和铙各6至7副不等。表演时,将鼓放在中央,左为钹、右为铙,铬和铛随鼓后或左右,面对面“坐敲”。法鼓表演开始,由鼓手连续击鼓3次“咚、咚、咚、咚咚咚咚……”,鼓声由强到弱,由慢到快,称为“哨鼓”,表演者听到哨鼓声,立即拿起乐器,双脚八字站立,身体正对前方,目不斜视,表情安详肃穆。这时,头钹(第一个击钹的人)双手把钹一扬,连击4下,俗称“开”,之后全体演员随其击钹的速度合奏起来。演奏的曲谱有:《哨鼓》、《开钹》、《反鼓》、《阴鼓》、《长行点》、《收点》、《首品》、《叫门》、《绣球》、《对联》、《拔洞子》、《凤凰单展翅》、《上擂》等。常用的曲牌(俗称为“歌子”、“歌谱”、“曲子”)有:《龙须》、《老河西》、《摇鼓通》等数十种。
三、津门法鼓的表演形式
天津法鼓的表演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场地的『坐敲』,一种为边走边奏的『行会』。其乐队由一面大鼓和若干大钹、大铙、?铬、铛铛所组成,人数可多可少,但都须成双成对地配备。其声音雄浑嘹亮、节奏丰富多变,令观者激奋昂扬。演奏时,大鼓与紧挨身边的『头钹』起着指挥的作用。整套音乐多以慢板开始,逐渐转入中速,进而快速,最后高潮部分以急板结束。演奏《咬五通》时,五种乐器有分有和,变化多端;而演奏高潮部分的《上擂》时,大钹、大铙的演奏者还要加上『耍钹』、『飞铙』等舞蹈动作,它是在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程序有『鹞子翻身』、『海底捞月』等三十多种。表演时,铙在演员周身上下翻动、金光熠熠;钹在演员手中烁烁翻动,其长长的缨穗凌空飞舞,再配以撼人心魄的音响和节奏,真可谓『鼓打惊雷、钹翻燕飞、铙甩蝶舞、铬拍玉板、铛敲雨潺』。法鼓是边奏边舞。其中演奏“上擂”时,是法鼓的精彩舞段。法鼓舞蹈动作主要体现在钹的上、下飞舞和铙的周身翻缠上,通过钹、铙不同的击打方式而变着不同的舞蹈动作。如“竖击钹”,必须顺势向两侧打开成双臂侧平举,致使双钹缨在身体两侧飞舞。形成了“一字钹”的舞姿。又如双铙“搓击”后,通过相反的作用力,使铙在手中旋转,形成了金光闪烁,耀人眼目的“转铙”动作。诸如“双分钹”、“卷帘”、“缠顶”等动作,都是通过钹、铙的不同击法,产生不同作用力而顺势发展变化为舞蹈动作的。
由于法鼓最初是源于佛、道作法的音乐,因而其舞蹈动作除了从打击动作中发展变化外,还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宗教的影响。如“端饭”动作,可以说是直接从佛教地藏菩萨的“禅定手印”移植过来的;“托塔式”则是从佛祖释迦牟尼的“接引手印”演变而来。此外,法鼓表演艺人还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如创作了“叠金钱”、“拾金钱”、“撒金钱”、“单钹闪”、“双钹抖”等动作。法鼓演奏者头戴帽衬,穿中式长袍,挽白袖口,黑色马褂,蓝色中式便裤,圆口皂鞋。艺人们用手中的钹、铙,随着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音乐,做着上、下翻飞的舞姿。动作要领是双腿不能移动,只用双膝不停地屈直和腰部多方位摆动。舞钹动作一个接一个,钹在手中闪烁飞转、钹缨凌空飘动;铙在周身翻缠,忽屈忽伸,金光夺目,大有神威难撼,法力无边之感。这就是法鼓表演最吸引人的一幕,民间称之为“飞钹缠绕”。当“头钹”双手一扬时,标志着全曲表演结束。
天津法鼓是在天津特定的社会文化土壤中成长的,它综合了音乐、舞蹈、武术、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独具特色。天津人创造了天津法鼓,天津法鼓也塑造着天津人。在天津法鼓那雍容威严的形式和铿锵炽烈的节奏里,天津人读到的是自己粗犷豪迈、爽朗乐天的性格。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