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四大”之一
道家思想属于黄老系统。它的源头之一是以坤卦为首卦的《归藏》。道家是讲“逍遥”的,你们可以看看庄子的《齐物论》和《逍遥游》,那是极富想象力的,庄子能把你的思想带到广袤的宇宙空间去遨游。在宇宙之中,人虽然看起来很渺小,但在道家看来,人也是很了不起的,是“四大”之一,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从这里来看,道家并非否定主体人的作用,也不是“避世”的(这一点我可能跟传统的看法有些不同),其实,他是讲如何批判社会的,他从批判现实社会中,提出了自己一套独特的看法,阐发了自己独特的价值理想和超越境界。我把道家核心思想概括为三句话:一、无为而治;二、有无相生;三、道法自然。
第一、无为而治
为什么讲“无为而治”,这就是道家所探讨的独特的治理世界的方法。他这样讲:“为无为,则无不治”,就是说把“为”当做“无为”,把“无为”当做“为”,这样就可以治理国家,我想这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一个领导,他事无巨细,什么都管,你想能管得好吗?肯定管理不好,所以,道家就讲“道常无为无不为”。“道”经常是“无为”的,但是它“无所不为”。一个领导,你看他无为,其实他什么都为了,因为他制定方针、政策、战略、策略,制定工作的方案、制度和秩序,按照这个制度的规范去做,就能够做好,对不对?这样,实际上他都为了。对于老百姓来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百姓自然教化,这里“正”字很重要,过去就讲,皇帝“正”就能够正朝廷,朝廷“正”就能够正百官,百官“正”就能够正天下。宋代理学家们的思想是比较开放的,因为当时赵匡胤有一个“佑文政策”,这个政策重要的特点就是不杀知识分子,这样知识分子就可以大胆的发言。朱熹上奏折的时候,他就大胆地说,皇帝的“心术不正”。他在奉召当侍讲的时候,朋友们问朱熹给皇帝讲什么?朱熹就说要讲“正心诚意”,朋友说你这样讲不行,皇帝不爱听,朱熹反问,我不讲“正心诚意”讲什么?他认为如果皇帝的心术不正,百官的心术就不正;百官的心术不正,百姓的心术又怎么能正呢?所以老子讲的“我好静而民自正”,皇帝正了,百姓自然正,不需要一个个地“正”,我们现在就很辛苦!如果你自己“正”了,你自己不贪污、不盗窃、不走后门,我想别人也不敢,这样就可以“我无为而民自化”,人民就可以自己教化自己,自己改恶从善,这就是老子讲的“无为而治”。
中国历史上,有两次是用道家的思想来治理国家的,却获得了两次盛世,这就是“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文景之治”我们可能很熟悉,影片《汉武大帝》里有所描述。另外一个是“贞观之治”。唐初受当时“士族”门阀制度的影响,想从李姓当中找一个最有名的人,以提高自己的门阀,他们找到了老子。因此,在唐朝开始的时候,虽然儒释道三教并用,但道家的思想是排在第一位的。当时,也是与民休养生息,取得了好的政治效果。
第二、有无相生
老子不是只讲“无”,他也讲“有”,他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好理解,万物、人类都属于“有”的范畴。但是“有生于无”就不好理解。
我们看看老子讲的。他是这样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譬如说房子。如果房子是一个实体,你们能在礼堂里听我讲吗?当然不能,所以老子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又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用泥巴做一个杯子,中间必须是空的,如果中间是实的,那就没有用,不能装水。还有“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车轱辘中间必须是空的,它才能转动,所以说“有无相生”。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道德经》,“道”就是“无”,是形而上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德”呢?如果就具体的行为来说,它就是“有”。你待人接物,就是一个具体的事件,是你生活的一种“样式”。从一定意义上说,《道德经》的“道”是讲“无”,“德”是讲“有”,这就构成了道德经。反过来,就像马王堆帛书里面那样,“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是说它对形而下的人们的道德行为更加重视,所以讲“失道而后德”、“大道废,有仁义”。《老子》书当中,在讲“无”的时候,并没有忽视“有”,所以“有”、“无”相反而相成,两个是互补的相生的。
第三、道法自然
《老子》中有句话叫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效法地的,地是效法天的,天是效法道的,道是效法自然的。那么“自然”是什么?它是一种自然而然,正因为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的最高的境界也就是一种自然境界。老子对自然有一种描述。他举了一个例子,“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飘风、骤雨不终朝日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体现出自然本身的一种状态。它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说明,用无为思想“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辅助万物的自然而然。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道”的自然而然的本质是什么呢?第一点,不能加它一点,也不能减它一点,不能加减,不能损益;第二点,“道”是不主宰,既不主宰别人,也不要别人主宰它,它是这样的一种品格;第三点,它不需要超越别的东西,而是自然而然地超越;第四点,它既是万物之母,又不自以为是万物之母;第五点,是相辅相成,双赢互补的,也就是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它背负着“阴”,而抱着“阳”,是这样的一种状态。你们可以闭上眼睛想象“负阴而抱阳”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它的“和合”化生了第三者,就是“冲气”。
儒道两家正好构成了中国思想当中的两条路向,这两条路向又是互补的。它们又象是中国思想中的两条大河,气势磅礴、亘贯古今,两者既相反相成,又相得而益彰,在交融互设中维护着民族精神的平衡。我们人的手心是阳,手背是阴;人的躯体是阳,内脏是阴。任何事物都可以做这样两方面区分。所以中国的思想是非常有生命智慧的,它既讲这一面,也讲另一面,两个又是互补的。这就构成了中国思想的伟大之处,也构成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精妙和深刻之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说儒家这样子,道家那样子,你要体会中国的思想确确实实是一个有机完整的体系,是由诸多概念、范畴构成的具有逻辑结构的体系,而并不像西方人所讲的那样,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没有概念、逻辑。这是对中国哲学不了解。大家了解这一点,就应该为中国哲学思想的独特性而骄傲。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